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科學園區設立 別忽略傳產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4087/web/ 

◆  聯合報社論/每講必錯,台獨金孫的金身一路剝落
◆  聯合報黑白集/大罷免後,還有40%?
◆  經濟日報社論/科學園區設立 別忽略傳產業








經濟日報社論/科學園區設立 別忽略傳產業


2025-07-02 00:55  經濟日報/ 社論
下世代AI人工智慧發展快速,台灣半導體產業投資和設廠需求持續擴大。圖/AI生成


國科會將於台南市歸仁區台糖沙崙農場一帶設立「生態科學園區」,也就是南科四期,面積廣達500公頃,鄰近高鐵車站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目前正進行可行性評估,希望在7月底前報行政院核定,並在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下半取得開發許可。由於交通便捷加上面積廣闊,引發業界矚目。

下世代 AI 人工智慧發展快速,台灣半導體產業投資和設廠需求持續擴大,例如台積電(2330)董事長魏哲家公開宣示,要在台灣增蓋11個生產線。國科會估計在民國一三九年(2050年)前,仍需開發2,000公頃的科學園區方足使用,顯見南科四期只是下一波園區開發第一個階段台糖擁有雲嘉南屏多處土地,將會是政府滿足園區需求最佳對象

資通訊產業台灣的出口主力,半導體業更是出口的重中之重為創造亮麗出口和經濟績效,政府對台積電等明星業者設廠需求自然是「有求必應」,各地方政府更是大力爭取、全力配合。所以,新開發產業園區,無不以半導體為主高科技業者需求為主,這也是自然合理現象。然而,政府積極回應高科技業者土地需求,並不表示產業界土地需求全都能獲得滿足。因為,除了半導體、AI 人工智慧和生技等高新產業之外,台灣還有廣大傳統產業,包括食品、橡塑膠、化學、紡織、石化、非金屬礦物、鋼鐵、機械、汽機車等,雖然在偏高勞工土地成本競爭力急遽下降,但就業人數遠超過資通訊等高新產業,若新設的園區都給了高新產業,對這些傳產不僅不公平,更將加速傳產外移倒閉速度,對台灣產業結構造成巨大的風險。

尤有甚者,傳產快速消失結果,將嚴重衝擊國家的「經濟安全」。日前,衛福部查核我國的「醫療韌性」,發現我國「血袋」完全仰賴進口,因我國不生產醫療級PVC 材料;這應是塑膠業大量外移之下,衝擊國家經濟安全的最新案例。事實上,就算政府政策性地要求塑膠業者生產本國血袋,若無化學材料業者生產醫療級 PVC,問題還是存在。醫療級 PVC本國市場太小、成本太高,若無政策性補貼可能難以存續;而降低其成本的有效方式,可以是提供地租低廉的「傳產國安產業園區」-涉及國家安全傳統產業園區

其實,除血袋之外,口罩和防毒面具也都是韌性醫療所需,口罩生產在新冠疫情嚴重時在台灣「起死回生」,但防毒面具台灣基本上也仰賴進口,除數量有限軍用所需之外,幾乎無本地廠商生產,一旦戰爭貿易斷絕將陷入險境。以此類推,應可發現許多和國家安全、經濟韌性有關的傳統產業需要政府政策性關照降低其生產成本才有可能在台灣存活、生產。政府在規劃新產業園區時,似乎完全無視於這種狀況,一股腦兒提供給高新產業之需,有必要思考改變。

台灣工業區過去主要由經濟部縣市政府開發提供業者使用,但因都會發展,這些工業區地價已十分高昂,傳統產業難以承受近年來由國科會開發科學園區,基本上是台糖取得國有土地,價格遠低於傳產工業園區但都提供給高科技業者傳產業者難以進入使用台灣一般製造業者投資新廠的土地成本經常占總投資一半以上,為全球最高昂者之一。但如同上述,部分傳產企業在韌性經濟國安考量下,有必要提供廉價土地(租金)來降低生產成本,讓它們有機會在台灣存活,提供民眾安全保障。

因此,建議新開發科學園區,能保留部分幅員安全考量下盤點出來、必須存在的傳統企業政策性創造生存條件,才是國安風險竄升合宜產業園區政策














聯合報黑白集/大罷免後,還有40%?


2025-07-02 00: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右)團結十講,引發不少爭議。記者曾吉松/攝影


賴清德推大罷免華麗巡講,怎料,團結十講意外團結「反罷」民意挺罷陣營擔心演成「翻車十講」,有人建議鳴金收兵,引發內訌。前綠委林濁水說,多數民意認為大罷免弊大於利,總統和多數民意對立到底,「若推翻不了,代價很高」,勸他及早決斷。綠營怕主帥出馬變票房毒藥,顯示賴總統大登場的反效果

賴總統每放送一講,都被打回原形。他藉長毛象挺台獨的無知程度,讓民眾懷疑是否低能到不會 google?他誣指馬英九在大陸海協會長面前「自稱區長」,如同側翼自甘下流瞎扯謊言。他說「打掉雜質」、「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助長校園霸凌,嚇壞家長,感嘆公民教育碰到總統都不算數。

上次大選,幕僚賣力為賴清德修片遮醜。例如否認「台獨金孫」標籤,邀習近平喝珍奶佯裝和平使者。但投票前夕,他仍現形暴走「憲法災難說」,最後得請蔡英文收拾殘局這回如出一轍,靠府方小編事後刪文抹去黨同伐異各類妄言,冷卻反罷浪潮

總統從政治性格知識能力,無不秀下限,連自己人都看不下去。這也揭穿:原來大選時的賴清德是個假貨。當時他若現本尊,傾吐「打掉雜質」之類真心話,還能獲取四十趴選票嗎?

七二六是賴清德給選民校正回歸機會請用選票證明:他連四十趴都不保


















聯合報社論/每講必錯,台獨金孫金身一路剝落


2025-07-02 00: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中)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主題聚焦在「國防」。記者曾吉松/攝影


賴總統的「團結十講」已開講四場,每場都狀況連連,引發爭議。其中,有弄錯史實而鬧出笑話,有民主觀念缺角而鄙視異己,有一廂情願拼接政治想像而顯得無知。民進黨原本意圖藉賴清德的「大登場」為大罷免衝出高峰,誰料,得到的卻是「大出糗」的反效果。更糟的是,這除暴露「台獨金孫」的本質,更凸顯他的幕僚群缺乏輔佐能力

既然目的在「團結國家」,賴清德的演說照理應該釋出「黏合」與「包容」的善意,或至少應該描繪全民共同的追求和願景。但他這幾場演講,賴清德不斷強調的卻是「歧異」與「拆分」,毫不遮掩表達他對「他者」的敵意不滿。他的第一講強調的是兩岸之間毫無瓜葛,中共沒有任何統治台灣的正當性;第二講更露骨,要把不同於自己立場和認同的「雜質」打掉;第三講則直接攻擊國會,把民選產生的立法院稱為「民主之弊」,必須利用憲法法庭及大罷免把它「贏回來」。

一個僅四成民意元首,卻用如此充滿敵意語言攻擊國會攻擊在野黨其他人,賴清德的言行令人訝異演講內容粗魯令人驚心。也不過是一場罷免,他就把仇恨腔調拉得這麼高;萬一台灣遇到更危急或更挑戰的時刻,他將使出什麼樣的手段來對待百姓?他會容許任何人說出不同的意見嗎?屆時,這位口口聲聲民主憲政」的總統,不會變成生殺予奪的大暴君嗎?

賴清德一向被台派捧為「台獨金孫」,他也一步步照他們的期待出人頭地,並坐上元首大位。現在,賴總統或許覺得,他回報獨派厚愛的時候到了。儘管他只是一位四成總統,但大罷免提供了他一個「登天」的捷徑,他立即抓緊機會,將他積累多年的台獨意識台獨論述化為「團結十講」,傾腹吐出。遺憾的是,他這次堂皇的「出櫃」演出並不驚艷,反而令人為其「金孫」之金身剝落感到難堪

如果是一位真金打造台獨金孫,何以對史實民主如此草率而粗魯?民國卅五年(一九四六年),台灣派了十八名制憲代表前往南京參加了中華民國制憲會議,其中包括李萬居、連震東等民主前輩。如此鐵打史實,賴清德為何會說「台灣沒人參加」?這項錯誤被糾正後,總統府還不認錯,還歪理反駁說他們「不是普選產生事實上,制憲會議就是各個行憲國家在草創初期民主奠基工程,沒有制憲會議,哪來的普選?賴清德的知識理念貧乏,還真深不可測。

從賴清德這幾場演說,可以看出他的台灣國家論述,採取的是凡事「去中」的切割法。例如:企圖從《舊金山和約》切入,否認北京對台灣治權;或從制憲會議著手,想要切割兩岸既有關係;甚至想藉南島民族猛獁象系譜,證明台灣自遠古即「自成系統」,與中國大陸無關。然而,這種「以偏概全」的手法卻漏洞百出,更因選擇性認知自暴其短;有些論述一經科學驗證,更顯荒誕不經。這幾天,總統府的小編忙著為他的「團結十講」補漏糾錯,已淪為笑談。對此,賴清德難道全然無感?

國家團結而得到發展繁榮,是所有人民願望。賴清德身為元首,卻打著團結國家的旗幟來打擊政敵、製造分化、推動大罷免,這如何贏得尊重與信服?從這幾場失格演說,恰印證六成選民去年沒有對他投下贊成票,絕對是明智抉擇,他沒有贏得台灣人民的衷心付託。作為集獨派寵愛於一身的台獨金孫,賴清德的認知、智慧與表現,證明他只是個「鍍金仔」。






陳冲/桌上論兵 金融不缺席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冲/桌上論兵 金融不缺席
◆  楊志良/賴清德終於「不演了」!
◆  盛治仁/當今政經氛圍 能再創產業奇蹟嗎








陳冲/桌上論兵 金融不缺席


2025-07-02 00:51  聯合報/陳冲(作者為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也許是受地緣政治氣氛影響,上半年在四個月間,台北連續辦了兩場國際兵推,吸引不少國內外媒體注意,尤其是後者,據說來了九個退休上將,連同其他將領,一時席間有四十五顆將星雲集,自然也感染些許劍拔弩張戰雲密布緊張

孫子有云:「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基於多算無害,現代乃有各式各樣的兵棋推演。兩千五百年來,說到「紙上談兵」,似乎一直是負面的說法,待罪者當然是空有理論不知權變趙括(見史記廉頗列傳);而近百年來,TTX(桌上演習)則用以推估戰局發展,透過腦力激盪,調整兵力資材的部署,模擬戰爭想像情境,以因應戰情可能的變化。戰國時代,墨子智鬥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雙方各出奇招,大戰九回合,實可謂古代兵推最佳註腳。

台北兵推,不論是採 TTXCPX,還是 JTLS,參與者當然都竭心盡力。依各方消息,退休將領,在推演過程,或在會外訪談,都只談純軍事的交鋒,這當然不能說錯,避談外行的領域,原無不當。尤其是美方曾任太平洋司令的 Blair,與媒體應對,相當得體,恰中要害。問題是主辦單位初始即對外表示,聚焦純粹軍事行動,因此在動次、想定、分組方面,似乎就不夠多元化,如果在數位時代兵棋推演不能涵蓋金融、能源、糧食、科技等層面,沒有考慮資通電軍的運用或 cyberattack,很難謂為完整戰情模擬

今年三月,在另一場兵棋推演中,本人有幸受邀在某動次中擔任金融的 Scenario review,當時重申現代戰爭不會只有一種型態,因而在模擬推演時,建議需先盤點各種方案,殷鑑不遠,以俄烏戰爭為例,如對 SWIFT 的金融相關制裁、黑海穀物協議、俄羅斯天然氣輸歐等非軍事因素,全部視而不見,在真實戰爭中,就是一場鬧劇。當時建議與會賢達在推演時,也應至少考慮(在金融面),例如 SWIFT 下各種交易不同貨幣比率變化CIPS 系統參加銀行的份量權重人民銀行與主要貿易國 SWAP 額度金磚國家支付系統建置進度等。

以往的貨幣戰爭,在作家筆下,常繪聲繪影,有時失之誇張。二次戰後,美元漸次主導金融霸權,但仍受金本位牽制,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年)尼克森總統「暫停」黃金窗口(Nixon shock),從此美元特權依舊,卻不負兌換黃金之責,當年美國財長 Our currency, your problem 的名言,不脛而走,「有為者亦若是」,其他國家並非不做此想,但在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廣場協議日圓慘痛教訓後,各國貨幣均不敢有高調妄動除美元自民國九十八年(二○○九)起一直以人民幣假想敵外,歐元至今並未放棄主導貨幣想法,今年六月下旬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在演講中及其後在 FT 專文內,均提及美元主導地位呈不確定性,正是「全球歐元」的時刻!看來貨幣戰爭劍拔弩張

至於中美在貨幣戰角力,已是眾所皆知,CBDC(數位法幣)爭先賽中,北京人行鴨子划水,已奪先聲。川普則高明拆招,宣布放棄 CBDC,搶攻穩定幣,名義上在支付領域可有跨境高效工具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 又正是中國的軟肋,更可一舉緩解美元(匯率)美債(屆期接手)兩大難題。不想五月下旬香港通過穩定幣條例,劍指境外人民幣(本人在三月卅一本基金專文中即有預告),六月二日我在金融科技論壇主題演講時點出,透過代理人(香港),一場數位時代貨幣戰業已開打,而且是實體打到虛擬境內打到境外,精彩自然可期。

如此有趣的金融貨幣戰兵推視若無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