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專家之眼】赤龍蓄勢揚濤 歐美應對同調?(十八)

◆  【專家之眼】川普需要勝利而非協議 賴政府給他機會(十八)
◆  【專家之眼】赤龍蓄勢揚濤 歐美應對同調?

◆  【專家之眼】巴菲特捐了600億,你相信嗎?施惠無念(十五)
◆  【專家之眼】中東停火協議:三方傷痕下的權謀(小暑)









【專家之眼】赤龍蓄勢揚濤 歐美應對同調?


2025-07-12 06:01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面對歐洲國家積極運用海軍實力,希望在印太地區有所作為,並且積極在印太地區尋求結盟關係,華盛頓其實是相當取捨兩難。圖為英國航空母艦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日前抵新加坡靠港訪問。(英國國防部提供、中央社)


中國大陸自從文革結束,開始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過去近半世紀勵精圖治發展經濟,不但綜合國力驚人成長,社會繁榮民生改善,但亦在同時在面對國際社會時,逐漸開始調整政策,爭取國際規範話語權,並且透過認真參與積極支持國際組織,擴展其國際政治影響力。

對於原本透過相互合作、握有宰制全球秩序地位之歐美國家來說,面對中國大陸逐漸崛起,並且帶動多個開發中國家,開始挑戰既有國際社會權力架構,當歐美國家感受到其權力與地位下滑,無法對其他國家予取予求時,自然會充滿疑慮焦躁。因此近年來,將矛頭指向北京,高調宣傳中國大陸可能成為國際秩序和平穩定威脅,幾乎就已經成為西方知識菁英普遍性論調

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究竟要如何應對,其實到目前為止,在大西洋兩岸,美國與歐洲還未達成共識,雙方策略觀點亦存在歧見,利益取捨之間更是充滿矛盾基於歐美強權從大航海時代經略海洋實現海外殖民帝國主義歷史情懷,西方國家普遍重視海權,並希望透過掌控海洋運輸宰制全球商業貿易國際政治發言地位基本思維原則上還是歐美強權戰略安全社群主流觀點

因此在過去幾年間,政治評論者軍事觀察家注意到,歐洲國家開始重視運用海軍武力海外展現政治企圖心。其中包括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義大利都曾經派遣海軍艦艇前往印太地區,透過參與聯合演習敦睦訪問以便展示兵力尤有甚者是歐洲各國亦積極拉攏印太地區結盟對象,透過簽訂情報交換後勤支援以及准許派遣軍隊入境開始布局日後運用軍事手段干預印太情勢所需基礎

面對歐洲國家積極運用海軍實力,希望在印太地區有所作為,並且積極在印太地區尋求結盟關係,華盛頓其實是相當取捨兩難。說實在話,歐洲國家派遣海軍艦隊前來印太海域示威,在政治聲勢上看起來是架式可觀,而且經常表態呼應唱和美國政策立場,同時也確實能夠滿足歐洲安全學界戰略社群情感投射但若認真檢討實際作戰能力,實際打起硬仗來說,恐怕其影響力相當有限

換言之,歐洲國家擺出三天打魚五天曬網姿態派遣艦隊前來印太地區展示軍力,正如《黔之驢》所描述:「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很容易就被看破手腳露出真正底細。所以儘管華盛頓在拜登政府時期,確實是積極拉攏歐洲盟邦呼應其印太政策,但美國心知肚明真是要政策攤牌軍事上放手大幹,若是希望歐洲盟邦遠赴印太助長聲勢或許可行,但若要指望拿出實力出拳相助,恐怕難以樂觀期待

正因如此,日前川普政府五角大廈主管政策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曾經數度被媒體點出,其曾在與英日盟友會談時,直言要求英國航空母艦迴避印太地區,並表示美國不希望盟友插手印太事務,因此引發盟友對美國政策趨向嚴重疑慮其實就連川普本人都不諱言,希望北約組織歐洲會員國增加軍事預算,並且專注歐洲安全情勢,並且避免分散軍事實力涉入印太事務

其實華盛頓所打如意算盤是讓歐洲國家提高軍費,並將焦點維持在歐洲安全防衛,並且藉此降低美軍負荷,以便讓整個軍事戰略重心從歐洲轉向印太地區。華盛頓並且認為歐洲國家雖然希望在印太地區有所作為,其實很有可能反而會打亂美國戰略布局。不過說實在話,美國到底是否希望歐洲國家將來有可能在印太地區,萬一必須動用軍事武力時為其助陣,其實政策亦是搖擺不定;隨著美國政府更替,原則方針亦會猛然轉向,歐洲國家更是覺得難以配合與適應

而歐洲國家其實亦逐漸看出,面對中國大陸崛起,應對北京時其實亦不能隨便套用冷戰對抗模式;畢竟中國大陸與蘇聯差異甚大,同時地緣政治戰略態勢亦差異明顯因此歐洲各個強權應對北京時,既希望維繫經貿合作共創富裕空間,但又必須維持在爆發嚴重敵我矛盾時,能夠選擇軍事攤牌相互對抗本錢。但說實在話,華盛頓面對北京,內心想法亦是與此極度相似。

不過日前北約秘書長呂特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居然認為若是北京對台動武,將會要求俄羅斯進攻北約。儘管此種戰略想定方案恐怕已經是到達荒誕劇狂想曲地步,但若就西方戰略安全圈內知識菁英思維脈絡來說,若是慣於政治指控他方無需證據,帝國主義所為不用理由環境下薰陶成長,此種將歐洲連結印太情勢思維模式,恐怕亦不讓人太感到意外

大西洋兩岸如何調和其面對中國大陸崛起,希望在印太地區仍能有所作為之政策矛盾競合關係,確實值得繼續觀察;但歐美雙方許多可能讓吾人跌破眼鏡觀點與路線,確實未來都有可能浮現檯面。













【專家之眼】川普需要勝利而非協議 賴政府給他機會


2025-07-12 21:05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公布14國的關稅,9日再公布8國關稅稅率,最新又在社群張貼對歐盟和墨西哥將課百分之卅關稅。路透


台灣朝野黨派如火如荼地拉鋸於罷免議題時,美中台三邊互動,卻正顯示執政黨沒能力處理對外議題的無奈。

首先,中共民航局宣佈啟用 M503 航線的銜接航線,執政黨拿不出辦法,做出只會批評的在野姿態,喚起台人對綠營無力護主權記憶

由於符合國際民航組織對飛航安全規定與國安等考量,民國一O四年(2015年)馬政府與對岸達成協議,使航路只能南下運行,並且向西偏置以避免過度靠近海峽中線。但綠營執政後,兩岸缺乏溝通,只剩中共片面決定航線問題

比較奇怪的是,M503 相關航線並非位在中華民國主權行使之處,綠營卻仍愛以喪權為由批馬;等綠營執政後,還是拿此當訴求:賴政府智庫高官分析,中國是要以灰色地帶行動擠壓台灣主權治權,以及中華民國台灣主權的訴求;執政黨立院領導則提到,中國的作為讓台灣民航飛安國安主權沒了

把綠營護主權訴求航線問題放在一起看,應能看出藍綠政府誰有能力保護主權,即便是綠營擴大航線議題定義:馬政府溝通後,大陸妥協了,航線距海峽中線更遠;但民國一O七年(2018年)蔡執政時,中共公布餘下的航線北上運行相關銜接航線開始啟用,綠營抗議無效,海峽中線更在日後消失;這次又再啟用其他銜接航線,綠營政府除了再發無力改變聲明外,沒看到拿出辦法的能力。

其次,在對美關稅問題上,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公布14國的關稅,9日再公布8國關稅稅率,最新又在社群張貼對歐盟和墨西哥將課百分之卅關稅,台灣仍未名列其中。有匿名國安人士放風聲指出,依據美方說法,列名國家屬於談判沒有進展、不成功,或沒有必要談下去的國家,因此給予較高對等關稅稅率;若依此狀況分析,「當然是沒有在裡面比較好」。台灣算是比較少數的國家中,可以逐步與美方推進談判。

該先點出的是,台灣之所以成為美關稅戰名列前茅焦點原因之一包括綠營之前誇稱推動對美取代對陸出口政策,助我去年對美出口創下歷史新高,恰好這也是川普拿來懲罰標準如果解美國關稅與其國內政經困境連動原因,就不會覺得談判有什麼「比較好」選項。畢竟沒有一個國家是傻瓜,大多數國家沒達成協議,有其自身利益考量。

多數說法傳達的是令人不安的訊號。例如紐約時報報導,川普將美國單方面安排稱為「協議」。對川普而言,所謂「貿易協議」似乎就是「川普說什麼就是什麼」。

而白宮曾稱將在「90天內達成90項協議」,但從4月2日宣布課徵對等關稅迄今,實際達成的協議量屈指可數。這可能與各國談判策略有關,但在高關稅恐嚇下還想拖,也暗示美國想要的東西,多數國家並不想給。這種結果大家看在眼裡,甚至嘲笑為 TACO 交易,更讓川普難堪。賴政府不管變化,繼續採取討好策略,在台積電搶先投資給川普表功,並加上匯率波動後,派代表赴美仍然談不下來,這似乎顯示美國為挽回顏面對台要求幾乎是無底洞

許多評論,包括蔡政府時代的前行政院高官已表達出美國對個別產業壓力,而看賴政府的政治動作,也對談判結果沒有信心,否則就不用忽然要「提醒談判團隊,務必以維護國家及產業利益,維護國民健康及糧食安全為核心任務,為國家爭取合理關稅」。此說似在提醒國人:賴該講的都講了,如果結果對特定產業不利,就是談判代表有問題。盱衡局勢,賴政府或許可以談到比較低的關稅,但包括農業特定產業恐怕要付出高昂代價。

台灣政治是奇妙的。綠營過去一直說談判不能黑箱,現在卻秘而不宣;無法護主權,卻哪壺不開提哪壺地提捍衛主權議題;重要的是,還有人民埋單。或該發人深省的是,當此多難時刻,台灣內部還是汲汲營營於內鬥,這是人民的選擇,也怪不得外人趁勢齊上。雖然人民因各種理由選擇偏好政黨,但上述政黨愛打悲情牌手法,讓人想起過去《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提及「舊世代為了悲情主張台獨」風格,不料時勢移轉,根據綠營標準,也能自己統治自己了,還是要在悲情意識打轉討拍。此次美國加碼恐讓悲情更盛,有些好奇政黨會怎麼操作?而對一般國人來說,繼上次台積電搶先投資讓川普可以對內說嘴後,賴政府將再次給川普表功機會,只是,誰給台灣機會呢?






黃正忠/低碳淨零 「鋅」事誰人知

◆  黃正忠/低碳淨零 「鋅」事誰人知
◆  詹文男/當AI會看相
◆  陳國樑/ 電動車、計程車應繳汽燃費








黃正忠/低碳淨零 「」事誰人知


2025-07-11 23:26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上過我在政大 EMBA 講授「企業社會責任」課程的業界學生都知道,多年來我不斷強調礦業金屬資源稀缺耗竭的重要性,果不其然本世紀才過四分之一,關鍵金屬已成國際競爭低碳轉型核心

上個月受邀到吉隆坡出席亞太區鍍鋅協會三年一度的會員大會ESG 的熱門也蔓延到這個行業,不過不是聚焦在鍍鋅產業表面的 CSR 功夫,而是這個行業對全球永續發展有舉足輕重,但尚未廣為人知的角色。

低碳淨零能源轉型至為關鍵,諸如在電塔上應用鍍鋅鋼鐵能延長電網壽命;鍍鋅扇葉能使風力發電機組達到預期壽命鍍鋅鋼材支撐太陽能光電設備,而鋅礦冶煉同時產生的鎵、鍺,更是太陽能發電重要金屬鋅電池提供電網後援、長效的電力儲存以及行動車載的應用;鍍鋅鋼材為電動車量產提供安全性、長效與較低成本等。

麥肯錫預估應用能源轉型,至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每年會超過六十五萬公噸,近半應用於鋅電池,從現在到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成長高達十倍以上,市占將達一成。應用於車體鍍鋅鋼材,至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每年將成長至七十八萬公噸;而應用於電動車,則從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的每年五點三萬公噸,到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成長超過卅萬公噸

鍍鋅鋼材具較佳之結構強度、成本效益、耐用性與防腐功能。馬來西亞公共工程部副部長在開幕致詞時強調,馬來西亞政府已在結構化鋼構標規中,訂定熱浸鍍鋅規範;馬來西亞鍍鋅協會也將與公共工程部合作,發展鍍鋅鋼筋標規,以提升基礎建設工程耐用性防腐功能。

每年腐蝕造成的全球成本就高達二點二兆美元,占世界 GDP 超過百分之三。應用在各種領域鍍鋅鋼材因為絕佳防腐效果,可大幅降低生命周期間維護成本、顯著減少碳排放並提高安全性,全球公認鍍鋅能有效賦能脫碳化,加速世界邁向低碳淨零。根據國際鋅產業協會公布之數字,全球百分之四的鋼筋市場若改用鍍鋅鋼筋,共可減碳超過六億公噸;美國房市若有一成使用鍍鋅屋頂,共可減碳達五億公噸。

根據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KPMG 針對新竹縣竹北市鳳山溪水月橋牛埔溪水月意象景觀橋,二座工程經費僅近新台幣三億元橋梁的真實價值分析,結果顯示二座橋在各種台灣常見腐蝕條件下,每七年或十年維護一次,於一百年生命周期中,橋梁使用熱浸鍍鋅鋼興建及其後續維護費,比使用油漆塗料維護的鋼橋至少節省了新台幣六十億元以上,且能減碳至少六三七公噸。二座小橋尚且如此,更何況能為多少大型公共工程省下龐大的預算。

低碳淨零要會算「鋅」事,舉世皆然,我們還在等英明的領導人為台灣鍍鋅產業點燈照路。看在未來能為政府省下龐大銀兩數字的份上,實在是有點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