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新棋局 產業突圍契機
◆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青鳥和小草的藍營
◆ 聯合報社論/不想柯建銘變院長,一定要投下反罷免票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新棋局 產業突圍契機
2025-06-28 01:19 經濟日報/ 社論
近期國際經濟外交呈現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路透
近期國際經濟外交呈現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美中倫敦經貿會談、第51屆 G7 峰會與即將舉行的金磚峰會,三大國際會議交織出全球經濟秩序重構的清晰脈絡。這一系列會議不僅反映出大國競爭的白熱化,更為我國的經濟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戰略機遇與挑戰。
美中倫敦會談表面議程豐富,實質卻缺乏突破性進展,雙方未能就市場准入、技術移轉與貿易失衡等核心議題達成共識,反而聚焦於稀土供應鏈、學術簽證與先進晶片管制等戰術性問題。與此同時,加拿大 G7 峰會因川普提前離席與重提俄羅斯重返 G8 而未能發布聯合公報,再次凸顯西方盟友體系的內部分歧。相對地,即將於7月6日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峰會,則展現出以中俄為首的新興經濟體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強烈企圖。
這三場會議共同揭示了一個重要趨勢:國際經貿談判邏輯已從過去強調「規則導向、市場開放」的多邊主義框架,轉向「實力競爭、戰略施壓」的地緣政治博弈。WTO 等傳統多邊機制影響力持續削弱,各國更傾向於透過雙邊或小多邊協議維護自身利益。川普政府延續其「交易藝術」風格,自民國一O七年(2018年)援引《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以來,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已從鋼鋁擴展至汽車、藥品、半導體、關鍵礦物等戰略性產業,並仿效《美墨加協定》中的「毒丸條款」,要求主要貿易夥伴共同參與對中國的經濟圍堵。
中國則透過金磚機制與「南南合作」框架,積極深化與東協、拉美、非洲等發展中經濟體的經貿聯繫,試圖構建替代性的全球價值鏈網絡。金磚國家現已從最初的五國擴展至十國,涵蓋全球超過四成人口與近四成 GDP,還外加十個夥伴國家,中俄很可能利用此次峰會進一步推動建立替代 G7 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包括擴大本幣結算、推進數位貨幣合作、建立新的開發性金融機構等。這種制度性競爭的加劇,意味著全球經濟將進入「平行體系」並存的新階段。
在此複雜的國際格局下,台灣必須善用川普政府奉行的「交易式」外交風格,加速盤點本土擁有高附加價值產品的企業,主動提出具體且可量化的大規模投資計畫與就業創造方案。政府應協助這些高價值台商擴大對美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特別是在 5G 網絡、電動車充電站、再生能源設施等新興領域;承諾在美國設立更多製造基地,創造高技能就業機會;加強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合作研發。同時,台灣應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友岸外包」與「近岸外包」戰略,將自身定位為美國供應鏈重組過程中的可信賴夥伴。
台灣的戰略優勢在於能夠在美中競爭、G7 分歧與金磚挑戰的複雜局面中,發揮技術創新與民主價值的雙重優勢。透過與美國、歐盟、印太區域的民主盟友技術合作,台灣可以在全球數位治理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台灣應善用自身的民主價值與治理經驗,在數據隱私保護、人工智慧倫理、數位人權等議題上提供「台灣方案」,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台灣的軟實力,也能為台灣企業進入歐美市場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當前國際經濟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傳統的全球化模式面臨重大挑戰。台灣既要善用自身的技術優勢與地緣位置,也要積極參與新的國際經濟規則制定。關鍵在於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在美中倫敦會談僵局、G7 內部分歧與金磚聯盟挑戰的三重變局中,找到台灣經濟成長與國際影響力提升的戰略新路徑。透過深化與美國和 G7 國家的經貿合作,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以價值理念凝聚國際共識,台灣才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中,化危機為轉機,開創更加美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青鳥和小草的藍營
2025-06-27 23:58 聯合報/ 黑白集
立法院2024年處理國會改革覆議案,「青鳥行動」反擴權公民團體聚集場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在國會吃癟,青鳥立馬會出動,聚集立法院外叫囂,並不時在網上助陣。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受到迫害,則不時有小草聲援,為他喊冤。唯獨國民黨,沒有小草,也沒有青鳥。大批優秀的藍委即將遭到罷免,情勢危急,國民黨卻連反罷免宣傳都還沒熱好身。
嚴格而論,「青鳥」或「小草」都不是民主政治的正常現象。政黨支持者變成「捍衛部隊」,多少貶低了自己「選民」的身分,也損害「公民」的獨立人格。但不可否認,青鳥和小草的集體動員,在現實政治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效果。例如,有助凝聚視線、壯大訴求,乃至混充民意轉移焦點。在這種情況下,沒有青鳥與小草的藍軍,則不僅少了熱鬧,也少了一些額外能量。
藍營這次陷入大批立委挨罷的險境,卻遲遲喚不起支持者強烈反惡罷的情緒,顯然與此有關。這並不是說國民黨應該趕快去「養青鳥」、「種小草」,而是要問:為什麼藍軍會失去與基層群眾的緊密連結?
傳統上,藍軍支持者被分成「深藍」、「淺藍」、「正藍」等幾類。但隨著政治情勢變化,有些淺藍脫隊成為小草,有些深藍或逐漸老去或心灰意涼。當藍營領導者未意識到這些變化,或以為這些支持者會長相左右;但一轉眼,整個隊伍已潰不成形。
好好經營群眾吧,別讓人走茶涼!
聯合報社論/不想柯建銘變院長,一定要投下反罷免票
2025-06-27 23:57 聯合報/ 社論
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左)發動大罷免,賴清德總統(右)展開「團結國家十講」,被解讀是吹響大罷免總攻號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罷免進入倒數卅天的肉搏戰,各方動員升溫,賴總統更藉「團結十講」變相催票。一手策畫大罷免的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喜形於色,他預估最後的戰果:卅一席藍委全被罷掉是「大成功」,罷掉十至廿席是「中成功」,罷掉六席則是「小成功」。他沒說出口的是,無論那一種成功,他都將取代韓國瑜,如願以償當上立法院長。
假使柯建銘才德佳、威望足,他在前總統蔡英文任內,早就有機會當上立法院長。但是,蔡英文選擇讓國會資歷不十分豐富的蘇嘉全、游錫堃出任院長,卻請柯建銘繼續擔任黨團「總召」。甚至連「副院長」一職,都由綠委蔡其昌擔任了八年,始終未讓柯建銘「更上層樓」。如果蔡英文識人的眼光沒錯,如今柯建銘因獲得賴清德推心置腹,並「獻計」大罷免得逞,這位狡計多端的「萬年總召」若順利登上立法院長大位,台灣國會將變成什麼模樣?
從民主、法治的角度看,一個國家舉行如此大規模的罷免,又是清一色由執政黨來罷免反對黨,當然是一件難堪的醜聞,賴清德難辭其咎。另一方面,高喊「反惡罷」卻因應遲緩又動員不力的國民黨,最後更因各地黨部爆發連署造假案件遭到偵辦,導致大多數區域立委均陷入這場罷免危機。如此漫不經心,同樣令人痛心。
對台灣選民而言,半年多來旁觀這場大罷免從發動到成案的一路偏斜,一定感到錯愕與無奈。執政黨的無理霸道,中選會的偏袒不公,司法之淪為工具,在在顯示台灣民主體制正從各個面向遭到摧殘。與此同時,在野黨無效的謾罵,荏弱的動員,論述之單調,也令人感到乏味。正因為這樣的「無力感」,儘管民調顯示多數民眾反對大罷免,但表態會去投票的比率始終不高。
若僅從「藍綠惡鬥」的角度看大罷免,多數人確實會感到興趣缺缺,覺得這只是兩黨之間的無謂角力。但是,如果從大罷免可能造成政治生態的惡化看,民眾可能就無法如此冷漠與淡然。且看,民進黨只要在大罷免取得柯建銘所謂的「小成功」,成功罷掉六席藍委,即可使綠營國會席次變成過半的五十七席,壓過藍白和無黨籍的加總。此後,民進黨在國會就是予取予求,完全橫行無阻。
不僅如此,一旦民進黨在七月底成功罷掉六名以上藍委,不必等到年底的立委補選,勢必發動改選立法院長,將柯建銘送上國會議長大位。這點,柯建銘在今年一月暢談「雙罷免」主張時,即已預告他的野心。柯建銘說,根據《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只要經三分之一以上立委提議,並由出席立委三分之二以上通過,正副院長就能改選。只要罷免掉夠多的國民黨立委,通過門檻並不困難。
看過柯建銘在立法院呼風喚雨、敲桌拍椅、數落對手的人,一定不難想像,他若坐上議長寶座,會是多麼不可一世的姿態。亦即,人們原期待一個沉穩、持重、能維持大局的人出任院長,希望必然落空。而立法院的生態經過大罷免洗禮,也將再度成為唯唯諾諾的「立法局」,任賴總統與行政院予取予求,不可能再扮演任何制衡角色。中央政府總預算,將隨便行政院喊價;政府標案有任何徇私舞弊,在野再怎麼揭發也沒有用;各項決策再怎麼不合理,依然能暢行無阻。人們願意看到台灣的民主,墜落到那樣的地步嗎?
現在,能搶救台灣民主的,已經不是靠在野黨的動員,而要靠選民的自發勇為。只有在七月廿六日投下反對票,才能阻止柯建銘成為立法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