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轉型得過且過 自食惡果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不缺電的真相:台電撒幣買電粉飾太平
◆  聯合報黑白集/檢察長的不力與給力
◆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轉型得過且過 自食惡果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轉型得過且過 自食惡果


2023-04-23 00:1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近期宣布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理由是台灣長期限制大陸2,455項農工商品進入台灣,並按照WTO規範通知我方。新華社


中國大陸近期宣布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理由是台灣長期限制大陸2,455項農工商品進入台灣,調查報告最快會在10月12日前出爐,但不排除情況特殊時,展延至明年1月12日,也就是台灣總統大選前一日公布。過去,大陸多將兩岸事務視為內政一環,鮮少訴諸國際,如今大陸貌似將循WTO管道,甚至也依WTO規範,通知我方代表團,大陸政策一夕轉向,台灣更要妥善接招。

兩岸分別在2001年底、2002年初加入世貿組織,儘管雙方皆為世貿成員,必須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但是,20多年來,我方動輒以當年入會時,雙方未曾談判,甚至是以國家安全、產業保護為由,禁止大陸兩千多項農工產品來台。

舉例來說,今年初,曾有議員向經濟部舉報,在市面販售的大陸螺獅粉包裝印有統戰標語,要求下架。經濟部隨後是以從未開放陸製粉條類產品進口為由,要求所有實體通路及電商平台立即下架。何以粉條該禁呢?經濟部的理由是,考量國內產製情形及保護國內業者,以免造成市場替代及排擠作用,形成不公平競爭。

年初的經濟部,看似於法有據的搬出《兩岸貿易許可辦法》,殊不知,三個月後,回馬槍來了,大陸直指,就是這兩千多項的禁止進口,構成了兩岸貿易壁壘。

未來,大陸的螺獅粉能否堂而皇之進口台灣,還有變數。實際上,以台灣市場的胃納量,不管是螺獅粉,或是這兩千多項禁止進口品項,如活牛、豬、山羊、雞、鴨,或是蘋果、草莓、柑橘、茶葉、蛋等,全數加總所能得到的貿易利益,恐怕並非大陸核心關切,否則這些歧視性待遇都實施20餘年了,卻直到今日才來討公道,豈不怪哉?!那麼,大陸舞劍,志在何方呢?

過去,大陸之所以不願在WTO碰觸兩岸事務,一來是矮化台灣,二來也避免台灣藉此彰顯主權,例如大陸多次對台啟動反傾銷調查,卻常未按照WTO規範通知我國,前來做反傾銷調查的團體,亦多強調是民間身分,無涉官方。

不料,大陸這次大張旗鼓,顯示今後在對台事務上,又多了一個國際「新工具」,而大陸也頗有意昭告天下,在長年的兩岸經貿往來中,不遵守自由貿易的是台灣。

不過,弔詭之處也在於,大陸雖是打破慣例,循WTO代表團通知模式,但不代表大陸完成貿易調查後,最終會向WTO提起曠日廢時的訴訟。近來就有不少國內專家提出,大陸可採行的報復措施,包括了相對禁止台灣兩千多項產品進口,或是選擇出口前百大的廠商作為制裁對象,甚至也有人臆測,大陸將終止兩岸經貿協議(ECFA)作為報復。

不管大陸的調查報告,會不會等到台灣大選正熱時才出手,這樣混雜政治決定的時間壓力,已足以構成干擾。台灣現在「唯二」的兩件要事,一是必須趕緊務實檢討這兩千多項產品,畢竟當年設限的時空環境,與今日已經有相當大的差別,台灣不能再以空洞的國安與產業保護理由帶過。近期也正逢我國有意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面對大陸積極運作要優先台灣加入,台灣就算現在不檢討,日後也繞不過大陸,或者其他成員的挑戰。

第二件要事,也在於台灣的產業轉型,真的不能再打假球了。殷鑑不遠,這次蛋荒猶如一面照妖鏡,照出台灣從產銷到通路,統統有問題。試想台灣禁止大陸雞蛋來台至少十年了,蛋產業卻是十年如一日,傳統雞舍依舊占八成,且缺乏公開透明的訂價機制,如今燒出史上最長蛋荒,足以佐證單是保護主義,非但無法提升民眾生活福祉,反而成為政府產業政策失靈的遮羞布。








聯合報黑白集/檢察長的不力與給力


2023-04-23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外傳台北地檢署檢察長林邦樑因偵辦高虹安涉貪案不力,「明升暗降」調任最高檢察署檢察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法務部公布檢察長人事,最突兀的莫過原北檢檢察長林邦樑傳因偵辦高虹安案不力而撤換,幾位新掌重要地檢者則有偵辦政治大案的「功績」。但林邦樑果真辦案不力?只怕是「不給力」才觸了高層逆鱗。

林邦樑兩年前出任「天下第一署」北檢檢察長,當時法務部長蔡清祥還肯定他處事內斂、不急躁;檢察官協會去年舉辦檢察總長推舉票選,林邦樑榮登前五名,成為矚目焦點。

兩年不到,蔡清祥就以襄助檢察總長邢泰釗辦理掃黑、查賄、肅貪等為由,將林邦樑「高升」最高檢檢察官。以往北檢檢察長異動,往往是到台高檢任檢察長,邢泰釗也是如此,林邦樑反倒成特例。如此明升暗降,難怪司改會委員、高檢署主任檢察官陳宏達痛批法務部濫用人事權,任意遷調檢察首長事例「罄竹難書」。

網民常用「不給力」來表示某人讓自己失望。若說林邦樑偵辦高虹安案不力,恐不如說是配合度不高、偵辦結果讓高層失望。相對的,接任北檢的鄭銘謙在廉政署長任內積極查辦宜蘭縣長林姿妙,而未見偵辦新竹棒球場弊案的張介欽則接掌台中地檢;無論辦案有力或不力,顯然對高層而言都「很給力」。

說穿了,辦案結果「給不給力」才是主導這一波檢察長調動的關鍵。至於司法信譽、歷史汙名,那裡是蔡政府在意的事。













聯合報社論/不缺電的真相:台電撒幣買電粉飾太平


2023-04-23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電18日因備轉容量不足,緊急啟動「需量競價」措施。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波波漫畫


夏天尚未來臨,用電已亮紅燈。十八日台電因備轉容量不足,緊急啟動「需量競價」措施,用每度電十元的高價向民間購電。然而,這已是台電今年以來二度啟動需量競價,且在核二廠二號機除役之後密集發生。台電聲稱核二廠除役後用電沒有問題,但實情是,在發電量不足下,台電為避免大規模停電暴露缺電窘境,只好不惜成本向民間買電粉飾太平,這些都是錯誤能源政策種下的惡果。

三月十四日核二廠除役,立即減少一百萬瓩穩定電量。而早在核二除役前,台電就已得知規畫登場救援的大潭電廠八號機無法及時併聯發電,外界建議政府應思考讓仍可正常運作的核二稍微延役。但蔡政府一意孤行,經濟部長王美花更稱會用各種方式將核二的電力缺口補上,絕不會發生缺電,核二依舊如期除役。

果不其然,核二除役不到十天,三月廿三日就因火力機組故障,供電吃緊,台電緊急向民間買電。需量競價措施是在系統高載時期,開放用戶把節省下來的電回賣給台電,並由用戶出價競標,報價不得高於每度十元,台電採愈低報價者先得標方式決定得標者。這本是開放各家競標的買方市場,台電卻因急著用電,變成賣方市場,有用戶直接開在價格的天花板,台電為了不露出缺電的馬腳,硬是砸下重金撐住備轉容量率。

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台電又再次祭出需量競價。本月十八日備轉容量率差點跌至代表「供電警戒」的橘燈,原因一是發生民營電廠機組破管及故障等突發事件,供電端少了一○五萬瓩,恰巧就是核二廠發電量;二是當天氣溫雖一度飆上卅度,但並未下雨,太陽能、風力發電卻不如預期,原來是空汙導致光電發電受影響。台電只好又緊急向民間高價買電,更請高壓用戶工廠降低用電,才將備轉容量率壓在代表「供電吃緊」的黃燈。

至於民營電廠機組破管與故障檢修期間的供電缺口,台電則樂觀指出,鋒面已到,各地降雨,氣溫下降,用電需求量也降低,不必再啟動需量反應措施。很難想像,民眾期望台電穩定供電,台電卻要「看天吃飯」!四月天已是如此,盛夏用電高峰又將如何?

由此便凸顯了兩件事:儘管蔡政府始終嘴硬不肯承認,但眼前的事實是,台灣的電力就是處在走鋼索的狀態,禁不起絲毫風吹草動;這也再次印證大家對蔡政府的一再提醒,再生能源易受天候等外在因素影響,不能作為基載電力,更不可能是穩定供電的依靠。

更荒謬的是,台電一度電賣給民眾平均約三元,卻要用一度十元的高價向民間買回,才能摀住電力缺口。但這種花人民錢不手軟的做法,早就反映在台電帳目上。台灣這幾年大量轉向燃氣發電,台電去年花在燃料成本上就高達六一六三億元,因此大虧二六七五億元,早超過台電三千三百億資本額的八成之多,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更預計今年還要再虧二七○八億,光這兩年就虧了快五千五百億。為避免破產,台電股東會去年通過增資一千五百億,由經濟部全數認足;而這次稅收超徵還稅於民前,也要先撥補挹注台電。簡單地說,都是從你我的荷包掏錢。

諷刺的是,就在台電差點亮出供電警戒橘燈的翌日,蔡總統出席台灣美國商會謝年飯時重申,政府會致力以具體行動改善經商環境,其中之一就是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和多樣性,並且不忘吹噓再生能源的成果。但看看台電不到一個月內就兩次砸大錢向民間高價買電,國外的投資者敢來台灣嗎?


名家縱論/生成式AI 有沒有背後靈?\星期透視/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與外交考驗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星期透視/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與外交考驗
◆  糾結誰最強 不如打造最強
◆  名家縱論/生成式AI 有沒有背後靈?
◆  大屋頂下/白石鎮的紅地毯③ 兩岸的兩塊天花板
◆  負債?紅利?印度人口最多新挑戰
◆  解封遶境 補修人際學分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生成式AI 有沒有背後靈?


2023-04-23 00:35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ChatGPT等生成式AI走入民眾日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十一月ChatGPT橫空出世,再度衝擊新聞業的核心價值─人的創意和社會正義的代言人。ChatGPT和過往AI不同處在於它更聰明,更靈活,可以寫笑話,做大學程度的論文,甚至可用某種風格寫一篇短文。

紐約時報已把ChatGPT喻為去年最具突破性的生成式AI。網路瘋傳各種和它對話的截圖,甚至有人說它是一種軟體和魔術的結合,令人驚艷。

新聞界也發現,這款軟體可以根據收集到的文本,提供一篇簡單報導;新聞採訪和撰文變得更便捷快速,但開放AI的自然語言功能,真的可以取代記者工作嗎?

國外已經傳出多起惡例:第一件是聊天軟體口無遮攔:比利時報紙La Libre三月底報導,一名三十多歲男子與AI交談後自殺身亡。根據遺孀描述,這名男子對氣候變遷的未來相當悲觀,用聊天機器人Chai軟體撫慰心靈,然而軟體無法判斷人類對現實生活的心情,更無法考量道德倫理,似乎鼓勵他自殺,造成悲劇。這款五百萬用戶的軟體鑄成大錯,讓很多AI專家驚駭,要求設計者立刻處理,避免悲劇重演。

另一例是BuzzFeed記者使用FreedomGPT,發現這個聊天軟體「讚揚希特勒」,甚至主張槍殺舊金山的無家可歸者,以解決城市的遊民危機。主因是設計者認為「應該生成不受任何限制的文本」,這也導致可能產生爭議性的內容。

回到人性根本問題,人類語言還會觸動感覺和直覺,僅靠語言和修辭無法盡言,說話人的意願有動機、聲調和人性尊嚴。如果什麼言論都能進入生成AI,忘了使用語言的是活人,對語言的演繹很可能造成災難。

隨著ChatGPT逐漸普及,許多科技專業的朋友認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搜尋技術改善,可說是量子跳躍(quantum jump)的顛覆,話題會持續一陣子。誇張地說,ChatGPT和區塊鏈、金融科技、AR/VR、NFT、雲端、大數據的推出,可看作是進階版的「科技快時尚」,就是科技界,乃至金融圈總是不時需要快炒的話題。

生成式AI難免帶來人們的深懼。一九九六年桃莉羊出現時,造成世界驚恐;3D列印也引發爭議。人們從工業革命以來,就不斷擔心工作被取代,然而最可怕的事都沒有發生,反而成為人類進步的動力。

新聞界要擔心的應該是人人都能使用ChatGPT,可能造成新時代數位八股,人們沉浸在沒有靈魂的科技醬缸。因為太簡單好用,某種程度壓抑了想像力,好像古早以前的作文範本,或情書大全。但就媒體而言,不論現場採訪、深度報導與評論寫作,都該有模仿不來的個人風格,至少理論上如此。

全世界的染井吉野櫻,其實都是同一棵的複製品,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人工培育出來的,無法自然繁殖,大片種植時會同時開花,花色形狀花期完全相同。可能的危機是:如果遇上擋不住的災害,也可能全部同時死亡。如果所有的花都像吉野櫻,這世界就談不上繽紛了。媒體,當然也是如此。

即使「經濟學人」認為生成式AI可能翻轉人類生活,甚至勞動市場。回到新聞界,可用一句古老的新聞格言來看:「新聞是歷史的初稿」。如果沒有我們,機器將一事無成。新聞可能更艱難,但沒有離開我們。只靠科技,沒有優質新聞可言。

現在當紅的Chat AI,勢不可擋。十年後回眸,會是怎麼樣呢? 











星期透視/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與外交考驗


2023-04-23 00:39  聯合報/ 周陽山(作者為政治學者)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聯合報記者張文馨/攝影


國民黨的侯友宜與民眾黨的柯文哲近日分別赴新加坡與美國訪問,許多人關心:到底他們見到那些人,說了什麼話,為自己增加了多大的選舉能量,以及是否得到國際的肯定支持?但對於這些外交新手或政治素人而言,真正的考驗實際上卻困難的多:

第一,政治智慧與學習能力。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必須具備常識、知識、見識與膽識,缺一不可,現在的外訪行程正是這四項能力的綜合測試。

如果基礎不夠、能力不及或智慧不足,很可能就會鬧笑話,出紕漏。如果他們的幕僚人員未能成功輔佐補其缺憾,或政治人物本身學習能力不強,又缺乏足夠的政治智慧,即便自認有「天命」照拂,但很快就會露餡,並自曝其短,甚至提早淘汰出局。

第二,國際環境與時勢條件。以澤倫斯基為例,二○二二年二月俄烏衝突爆發前,他在烏克蘭國內的支持度已降至谷底,但在美國與北約全力支持下,很快的民意反彈,他也重獲肯定。但美國國會若拒絕繼續大力軍援,情況恐將不容樂觀。

同樣的,如果台灣的政治領導人只尋求美方的支持,卻甘心與中方為敵,恐怕就很難通過層層的考驗。而一旦美方的承諾無法兌現,甚至有可能會全盤皆輸,自斷生路。

第三,領袖格局與道德承擔。台灣正值多事之秋,台海兵凶戰危,稍有不慎,即將成為大國的博弈戰場。目前台灣成年人多半不願走向戰場,更不想拿起槍來打巷戰。如果政治人物只會空口說白話,卻無力提出避戰、止戰、促和的道德訴求,那就不可能通過選民的考驗,更不會得到國際正義力量的支持。

近日美國拜登政府公布報告,將美軍從阿富汗撤軍的混亂歸責於前任總統川普,這樣的甩鍋行為讓共和黨議員怒不可遏!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強烈批評拜登總統,要求其為「巨大的失敗負責」。由此可見,政治領袖的道德承擔乃是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質,但拜登的甩鍋行為卻是一項嚴重的警訊。

第四,天下為公與王道襟懷。不同於過去的法匠治國,在準備參選的主要參選人當中,已不見法律背景的政治精英。這顯示選民與政黨已有不同於以往的共識,台灣需要的是具備專業訓練與治國能力的政治领袖。更重要的是,必須選賢與能,讓有德有才、體恤民隱,以天下為公與王道襟懷自期自任的好人出頭;這才是經歷了卅多年民主化歷程之後,台灣人民真正所需。

基於此,在貧富差距惡化、民生經濟蕭條、政府治理能力快速崩塌之際,政治領袖必須展現以天下為己任的王道襟懷,以及開拓恢宏的政治格局與道德承擔,否則恐將重蹈法匠誤國的困境,並陷入民選獨裁的深重危機! 












大屋頂下/白石鎮的紅地毯③ 兩岸的兩塊天花板


2023-04-23 00:32  聯合報/黃年
總統蔡英文在過境美國時於加州與美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晤。 美聯社



麥卡錫撞上了裴洛西的天花板。

去年八月,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情勢發展如螺旋上升,最後演至蔡英文在總統府頒授特種大綬卿雲勳章給裴洛西,中共則在台灣四周發動一場「焢窯式」的軍演。

此次同樣是眾院議長的麥卡錫放話要訪台,但情勢發展則如螺旋下降,最後轉為蔡麥在洛杉磯會面,原傳蔡英文發表演說也取消了,當然也就未發生原本想像的蔡英文在總統府授勳麥卡錫的場景。接下來的中共軍演在外行人看來也雷大雨小。

一個螺旋上升,一個螺旋下降,麥卡錫撞上了裴洛西的天花板。

麥卡錫未如裴洛西親身訪台,當然是受到美中雙方幕後火爆交涉的影響,裴洛西的「下不為例」,成了天花板。同時,據傳蔡英文政府也不主張麥卡錫訪台,怕這種挑釁影響了兩岸氛圍,會毀了民進黨二○二四的大選,也是天花板。中共對裴洛西訪台發射了十一枚飛彈,此次的「環台戰備警巡」及「聯合利劍」就顯得只是行禮如儀,效果低於裴洛西天花板。

台美中三方都在切香腸,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想怎麼切就怎麼切,因為有天花板。

蔡英文赴美與馬英九訪陸,都是在切香腸,也是想推高擋在頭頂的天花板。只是,蔡想切的是美國的香腸,馬想切的是中共的香腸;蔡想頂穿美國設的天花板,馬想突破中共設的天花板。亦即,馬英九嘗試從中共方面找到台灣的解方,蔡英文則嘗試從美國方面找到解方。於是出現了一些對照的場面:

當馬英九在大陸說「追求和平,避免戰爭…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時,民進黨發言人說:「誰跟你是中國人?」當馬英九在大陸為中華民國發聲,並自稱「中華民國總統」時,蔡英文在美國沒有一句提到中華民國。蔡英文在美國強調的是「此時台美關係最好」,馬英九則憂慮「此時兩岸關係最壞」。

馬英九此行多少換來對岸「和平發展」的共識,蔡英文得到的則是麥卡錫主張「加強對台軍售,確保武器送達台灣。」

當然,台灣的解方不僅在美國,也不僅在中共。馬英九在大陸仍倡「和陸/親美/友日」,是以美國的協助來支持和陸,想要同時頂高美中兩塊天花板。蔡英文的路線則顯然是以仇中來換取美國的青睞,但迄今似未將美國的天花板頂得夠高,卻使中共的天花板壓得更低。

前述「裴洛西天花板」,尚只是指此時此刻的小氣候。倘若從放高、放大、放遠的大氣候來看,「俄烏戰爭」才是台美中三方頭頂的天花板。

俄烏戰爭給台美中三方的啟示是:台灣不要作烏克蘭,中國不能作俄羅斯,美國不可把台灣看作烏克蘭、把中國看作俄羅斯。台美中關係走到目睹俄烏戰爭的今日,應當知道這一層「俄烏天花板」千萬不能頂穿。

因此,在去年緊接著俄烏戰爭爆發後的一段時間,台海緊張情勢似有螺旋上升的跡象。但經過這一年來各方的細思極恐,其實台海情勢卻有漸趨冷靜的趨勢。亦即,稍早想的是「兩岸打起來該怎麼辦」,現在卻漸漸有了「如果不能打該怎麼辦」的想法。

中共廿大後的新局,宋濤出任台辦主任,宣示「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此後,和平發展漸成中共對台的論述主題。至此次馬英九訪陸,大陸政要當面講話,皆以和平發展為主軸。

在宋濤與各省一把手的口中,聽不到「一國兩制」或「統一」,說到極致只聞「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固然是中共方面顧慮來客馬英九的處境,但更在照應所有台灣人的視聽,也某種程度地顯示了對台論述架構的移轉。也就是從過去強調「統一」的「目的論」,轉移到了「和平/發展/交流/合作」的「過程論」。

這個轉彎,應當是受到「俄烏天花板」的影響。也就是前文所說,必須想一想「如果兩岸不能打該怎麼辦」?兩岸應當思考要如何撐過這一段可能漫長的「不能打/又不能統一」的歲月?這就必然要從目的論移向過程論。

相對而言,在俄烏天花板下,賴清德面對「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壓力,從「抗中保台」轉向了「和平保台」,也可說是從「抗中目的論」轉向了「和平過程論」。但他將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誰跟你是中國人」為過程?或以「回到中華民國」為過程?恐怕尚待推移與發展。中共說「台獨與和平是水火不容」,賴清德有無可能同時擁抱台獨與和平?

馬英九此行展現的架構是「反對台獨/維護中華民國」。他的潛台詞應是,反對台獨消滅中華民國,也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

民進黨批評馬英九附和中共對「中國」及「九二共識」的定義,其實馬英九對「中國」及「九二共識」的定義,一向不同於中共,反而是民進黨一路堅持附和中共對「中國」及「九二共識」的定義。在此,民進黨是中共同路人。

馬英九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和平奮鬥」應是建立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共好的「過程論」;「振興中華」應是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雙贏共好的「目的論」。而且,「振興中華」可說是一個高於並大於「統一」的「目的論」,與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直接對應;可以減輕「統一」對兩岸關係造成的摩擦與扭曲,雙方在「振興兩岸大屋頂中華」的共同認知下,就可能有更好的「和平/發展/交流/合作」。

《大屋頂下》始終嘗試以「兩岸大屋頂中華」及「兩岸大屋頂中國」來營造兩岸架構,並主張「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民進黨主張「誰跟你是中國人?」,不能立足「兩岸大屋頂中華」,更遑論進入「兩岸大屋頂中國」;而本文猜想,馬英九此行呈現的架構,與「兩岸大屋頂中華」及「兩岸大屋頂中國」皆可能存有顯著的交集。

其實,呂秀蓮與謝長廷皆曾登陸「祭祖」,祭的也是「中國人」,也說過「飲水思源」之類的話,這也是「兩岸大屋頂中華」。但如今民進黨卻說:「誰跟你是中國人?」唉!這教人從何說起。

在「俄烏天花板」及「裴洛西天花板」下,兩岸不能打,又不能統一,藍綠紅三方皆應從「目的論」轉向「過程論」。

何謂「由目的論轉向過程論」?就是十二個字「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或濃縮成四個字,就是「和平發展」。











糾結誰最強 不如打造最強


2023-04-23 00:28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要推最強總統候選人。記者鄭國樑/攝影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說要推最強候選人,可是這夢幻人選絕非橫空出世;現在的問題是:最強人選由誰決定?就算最強人選出爐,能否服眾仍大有疑問。

建議換位思考,與其糾纏在誰「最強」,不如將重點擺在,如何將推出人選打造成投票那一天,選民認為是最強的。

更重要的是,兩岸關係絕對是影響總統大選的關鍵議題,相信民眾也會傾向投給可確保兩岸和平穩定的參選人。

遺憾的是,國民黨似乎糾結在黨內立委提名上,精力耗在內鬥中,這是國民黨必須即時解決的棘手問題。












負債?紅利?印度人口最多新挑戰


2023-04-23 00:30  聯合報/ 吳怡彥/東南科大產經所副教授(新北市)
最新數據顯示,印度人口預計今年中旬將比中國多出近300萬人。(路透)


聯合國人口基金發布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顯示印度已成人口最多國家。只是,人口增長是否能成為國力增長的人口紅利,仍有疑義,亦可能面臨經濟成長與氣候變遷、減碳願景有所扞格的新挑戰。

中國大陸經濟高度成長,除制度開放、搭上世界工廠群聚的趨勢順風;它在一九八○年代實施「一胎化」政策前累積龐大人口,是重要的經濟成長驅動引擎。這階段勞動力漸富後,可貢獻消費力可觀,單純從經濟面言,成為滾動式的正向循環。這模式能否在印度複製?

如果假定教育文憑與人口素質正相關、人口素質又是人口紅利一環,依據印度二○一一年人口普查,全國高等教育學歷者占總人口百分之六.三;而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者比例在二○二二年統計達百分之十五以上。儘管因印度人口普查延滯,尚難對比同年數據,仍可顯見兩國人口本質的差異。

另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二○二○年評估,印度廿五至卅四歲受高等教育比例是百分之廿一,遠低於OECD百分之四十七,顯示印度勞動人口大多是低技術勞工。再思考AI導入產業鏈後趨勢變化,印度人口增長如未提升質量,可能不是人口紅利,更可能是人口負債。

疫情期間鎖國,加上區域性衝突,地緣政治下大國對抗態勢明朗。然而,去年底第廿七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後,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因氣候變遷議題展開對話,似乎氣候變遷是個可以緩衝兩方的共通議題。此際再來看碳排放與人口關係,就有其意義。

依據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發布《二○二二年全球碳預算》報告,中國占全球碳排放量百分之卅二,其次為美國百分之十四,再來為印度百分之八,原因在於印度貧富差距過大,且多為共貧。美國人口不及中、印四分之一,換算成人均碳排,美國是中國二.四倍,印度的十倍。

如果經濟成長是各國共通願景,也是所謂「人口紅利」詮釋基礎,在AI導向的商模時代,印度要轉換人口負債成人口紅利,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更因經濟成長多與碳排放成顯著正向關係,在大談氣候變遷與減碳願景的同時,如何重新詮釋經濟願景,將是下一波挑戰。













解封遶境 補修人際學分


2023-04-23 00:26  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大甲鎮瀾宮21日先由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恭請3尊媽祖神像上轎。記者黃仲裕/攝影


從不參加媽祖遶境的朋友,前幾天居然主動約我廿一日到大甲走路。問朋友怎會突然想去?朋友說:最近實在有太多不如意的事。

我跟朋友說:你不用約,我每年都固定參加兩大媽祖遶境。最近家裡也有些不好的事,讓我心情煩悶,可是當踏出大甲車站,心情便晴朗許多。走著走著,那些鬱悶與挫折,似乎隨著前進步伐漸漸釋放,越走越輕鬆、越走越愉快!

今年是解封後大甲媽祖第一次遶境,遶境者變多,還看見外國人參與,似乎是觀光春燕來臨的預兆;發放物資者也增加,競相把自家物資送出去;暗黑曠野中有座小土地公廟,裡面集合數十位志工,御飯糰、蘿蔔糕和蔥抓餅,每樣都現做熱騰騰。一旁還有各式飲料水果,連痠痛膏藥和毛巾都有,讓人聯想到電影「神隱少女」的場景,很奇幻。

還有許多可愛小孩,跟隨父母遞送物資給遶境者,倍感溫馨!有位阿嬤還笑著跟我抱怨:孫女堅持不睡覺,要發點心和礦泉水給過路人。只是有些遶境者,還在練習回到疫前社會的人際互動,跟他們交談時,仍不太習慣用言語回應,看來,這層口罩不是那麼容易摘下來。

無論多麻煩,這層隔閡還是得移開。

疫情三年,很多人足不出戶,把生活圈縮小到只剩家庭,難免把重心和焦點全放在家人身上,於是摩擦增加。隨著疫情下降解封,除了努力賺錢外,也應該把人際網絡修補回來,偶爾放下身邊一切,離開不是逃避,只是喘口氣;勇敢跨一步,外頭其實海闊天空。

今年大甲媽祖遶境,不只看到很多小孩幫忙,也看到很多父母帶著小孩、毛小孩、自家神明來遶境,連神明都跨出家門,大家樂此不疲。每個人都應該來參與,保證一顆心很快被沿途居民融化。

朋友不斷跟我分享他沿途吃到什麼美食,收集幾間宮廟,看來他的陰霾似一掃而空。

廿一日下午二點,我從大甲車站出發,十一小時後,我已走到彰化南瑤宮,清晨到菜市場吃早餐時,聽到整間小吃店議論紛紛:小孩無辜、大人沒權決定生死…沒智慧手機的我,立刻去買聯合報,很快翻到:嘉義憾事,男殺妻兒自戕三死一傷的社會新聞。

真是令人不捨!我忍不住想:如果他們暫時從情緒抽身,一起參加媽祖遶境,或許結局會大大不同。


王健壯/不做附庸的白話文解釋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不做附庸的白話文解釋
◆  廖元豪/兩岸和平關鍵──誠心和好或刻意對立?
◆  盛治仁/發掘人才 是門技藝
◆  楊渡/兩岸語言要怎麼切割?
◆  方祖涵/從電玩重生的歷史
◆  黃志芳/貿易戰是熱鬧,貨幣戰才是門道







王健壯/不做附庸白話文解釋


2023-04-23 00:22  聯合報/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法國總統馬克宏訪中後的談話,讓世人彷彿在他身上看到戴高樂的影子。 法新社


民國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一九六六)與(一九六七)這兩年,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做了三件大事,讓世人見識到何謂「戴高樂主義」。

第一件事:民國五十五年(六六年)三月下旬,他公開宣布從該年七月起,法國不再接受北約指揮,民國五十六年(六七年)四月,所有外國軍隊全面撤離法國。

第二件事:民國五十五年(六六年)六月下旬,戴高樂訪問蘇聯,他在莫斯科市政廳陽台演講時,克里姆林宮動員百萬群眾到場,戴高樂向俄國人民宣示,這是法、俄新同盟關係的開始。

第三件事:民國五十六年(六七年)十一月,戴高樂再次拒絕英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理由是,英國是美國安排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英國人已不是真正的歐洲人。

獨立國防外交路線以及歐洲一體化,就是「戴高樂主義」的簡單定義。戴高樂曾經提出由美英法共同領導北約指揮體系,但美國反對,為了擺脫美國大權獨攬,戴高樂退出北約。美國全力發展核武,卻反對歐洲研發核武,也讓戴高樂決定核武自主,不願法國淪為美國的保護國

戴高樂退出北約,又與北約死對頭蘇聯結盟,擺明了就是跟美國唱反調。他與美國結怨,始於二戰期間,美國當時在「維琪法國」與「自由法國」之間,重前者而輕後者;關係戰後全球利益分配秩序重建雅爾達會議,羅斯福也拒絕戴高樂參加;甚至連舊金山會議召開以及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安排,美國也對法國的參與有所保留;再加上戰後美國又以歐洲保護者自居舊恨加新仇,讓戴高樂成為西方陣營中反美代表號

戴高樂雖然被人形容在他身上彷彿看到拿破崙的影子,但戴高樂把法國利益當成至高無上利益,他雖然反美並且退出北約,又與蘇聯結盟,但他卻曾向閣員坦承,蘇聯遲早會分崩離析,東西陣營如果發生軍事衝突,他也一定選邊西方陣營,可見他也是個現實主義者

在戴高樂做了那三件大事的五十多年後,馬克宏在訪問中國後接受媒體訪問時的一段談話,讓世人彷彿在他身上看到戴高樂的影子。馬克宏談話內容包括做盟邦不代表要做附庸歐洲必須在美國與中國之外,成為世界秩序中的第三強權歐洲不能捲入無關歐洲危機避免捲入美國與中國之間因台灣而有任何衝突

這段談話在全球瞬間引爆爭議。戴高樂當年不做美國附庸,被美國嘲諷是犬儒式反美主義,馬克宏這次更被罵到狗血淋頭,包括:向獨裁者甜言蜜語;親吻北京屁股;掉進北京陷阱;替中國侵略開綠燈;第三強權根本是痴人説夢。

面對全球圍剿,馬克宏被迫不得不改口,但他改口的是他主張台海維持現狀、和平解決,可做盟邦不做附庸那段談話,他並未改口。他在訪問中所説「歐洲不應跟隨美國節奏與中國過度反應」那段話,更是被駡他的媒體與政客刻意忽略。

戴高樂想學拿破崙,但馬克宏卻不是戴高樂。馬克宏曾經形容北約腦死,但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北約變得比以往更重要,中東歐國家更把國家安危與北約綁在一起;況且,山姆大叔號令組成的抗中同盟,逼得各國選邊站,馬克宏想以「戴高樂主義號召歐洲不做附庸,就像唐吉訶德挑戰風車一樣,結局可想而知。

但馬克宏可當盟友不做附庸這句話,卻不能被一筆抹殺梅克爾當德國總理時也曾説過「我們完全依賴他人的時光結束了」,「我們歐洲人真的必須把命運交由自己掌握」,這兩句話正是不做附庸白話文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