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生成式AI 有沒有背後靈?\星期透視/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與外交考驗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星期透視/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與外交考驗
◆  糾結誰最強 不如打造最強
◆  名家縱論/生成式AI 有沒有背後靈?
◆  大屋頂下/白石鎮的紅地毯③ 兩岸的兩塊天花板
◆  負債?紅利?印度人口最多新挑戰
◆  解封遶境 補修人際學分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生成式AI 有沒有背後靈?


2023-04-23 00:35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ChatGPT等生成式AI走入民眾日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十一月ChatGPT橫空出世,再度衝擊新聞業的核心價值─人的創意和社會正義的代言人。ChatGPT和過往AI不同處在於它更聰明,更靈活,可以寫笑話,做大學程度的論文,甚至可用某種風格寫一篇短文。

紐約時報已把ChatGPT喻為去年最具突破性的生成式AI。網路瘋傳各種和它對話的截圖,甚至有人說它是一種軟體和魔術的結合,令人驚艷。

新聞界也發現,這款軟體可以根據收集到的文本,提供一篇簡單報導;新聞採訪和撰文變得更便捷快速,但開放AI的自然語言功能,真的可以取代記者工作嗎?

國外已經傳出多起惡例:第一件是聊天軟體口無遮攔:比利時報紙La Libre三月底報導,一名三十多歲男子與AI交談後自殺身亡。根據遺孀描述,這名男子對氣候變遷的未來相當悲觀,用聊天機器人Chai軟體撫慰心靈,然而軟體無法判斷人類對現實生活的心情,更無法考量道德倫理,似乎鼓勵他自殺,造成悲劇。這款五百萬用戶的軟體鑄成大錯,讓很多AI專家驚駭,要求設計者立刻處理,避免悲劇重演。

另一例是BuzzFeed記者使用FreedomGPT,發現這個聊天軟體「讚揚希特勒」,甚至主張槍殺舊金山的無家可歸者,以解決城市的遊民危機。主因是設計者認為「應該生成不受任何限制的文本」,這也導致可能產生爭議性的內容。

回到人性根本問題,人類語言還會觸動感覺和直覺,僅靠語言和修辭無法盡言,說話人的意願有動機、聲調和人性尊嚴。如果什麼言論都能進入生成AI,忘了使用語言的是活人,對語言的演繹很可能造成災難。

隨著ChatGPT逐漸普及,許多科技專業的朋友認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搜尋技術改善,可說是量子跳躍(quantum jump)的顛覆,話題會持續一陣子。誇張地說,ChatGPT和區塊鏈、金融科技、AR/VR、NFT、雲端、大數據的推出,可看作是進階版的「科技快時尚」,就是科技界,乃至金融圈總是不時需要快炒的話題。

生成式AI難免帶來人們的深懼。一九九六年桃莉羊出現時,造成世界驚恐;3D列印也引發爭議。人們從工業革命以來,就不斷擔心工作被取代,然而最可怕的事都沒有發生,反而成為人類進步的動力。

新聞界要擔心的應該是人人都能使用ChatGPT,可能造成新時代數位八股,人們沉浸在沒有靈魂的科技醬缸。因為太簡單好用,某種程度壓抑了想像力,好像古早以前的作文範本,或情書大全。但就媒體而言,不論現場採訪、深度報導與評論寫作,都該有模仿不來的個人風格,至少理論上如此。

全世界的染井吉野櫻,其實都是同一棵的複製品,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人工培育出來的,無法自然繁殖,大片種植時會同時開花,花色形狀花期完全相同。可能的危機是:如果遇上擋不住的災害,也可能全部同時死亡。如果所有的花都像吉野櫻,這世界就談不上繽紛了。媒體,當然也是如此。

即使「經濟學人」認為生成式AI可能翻轉人類生活,甚至勞動市場。回到新聞界,可用一句古老的新聞格言來看:「新聞是歷史的初稿」。如果沒有我們,機器將一事無成。新聞可能更艱難,但沒有離開我們。只靠科技,沒有優質新聞可言。

現在當紅的Chat AI,勢不可擋。十年後回眸,會是怎麼樣呢? 











星期透視/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與外交考驗


2023-04-23 00:39  聯合報/ 周陽山(作者為政治學者)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聯合報記者張文馨/攝影


國民黨的侯友宜與民眾黨的柯文哲近日分別赴新加坡與美國訪問,許多人關心:到底他們見到那些人,說了什麼話,為自己增加了多大的選舉能量,以及是否得到國際的肯定支持?但對於這些外交新手或政治素人而言,真正的考驗實際上卻困難的多:

第一,政治智慧與學習能力。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必須具備常識、知識、見識與膽識,缺一不可,現在的外訪行程正是這四項能力的綜合測試。

如果基礎不夠、能力不及或智慧不足,很可能就會鬧笑話,出紕漏。如果他們的幕僚人員未能成功輔佐補其缺憾,或政治人物本身學習能力不強,又缺乏足夠的政治智慧,即便自認有「天命」照拂,但很快就會露餡,並自曝其短,甚至提早淘汰出局。

第二,國際環境與時勢條件。以澤倫斯基為例,二○二二年二月俄烏衝突爆發前,他在烏克蘭國內的支持度已降至谷底,但在美國與北約全力支持下,很快的民意反彈,他也重獲肯定。但美國國會若拒絕繼續大力軍援,情況恐將不容樂觀。

同樣的,如果台灣的政治領導人只尋求美方的支持,卻甘心與中方為敵,恐怕就很難通過層層的考驗。而一旦美方的承諾無法兌現,甚至有可能會全盤皆輸,自斷生路。

第三,領袖格局與道德承擔。台灣正值多事之秋,台海兵凶戰危,稍有不慎,即將成為大國的博弈戰場。目前台灣成年人多半不願走向戰場,更不想拿起槍來打巷戰。如果政治人物只會空口說白話,卻無力提出避戰、止戰、促和的道德訴求,那就不可能通過選民的考驗,更不會得到國際正義力量的支持。

近日美國拜登政府公布報告,將美軍從阿富汗撤軍的混亂歸責於前任總統川普,這樣的甩鍋行為讓共和黨議員怒不可遏!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強烈批評拜登總統,要求其為「巨大的失敗負責」。由此可見,政治領袖的道德承擔乃是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質,但拜登的甩鍋行為卻是一項嚴重的警訊。

第四,天下為公與王道襟懷。不同於過去的法匠治國,在準備參選的主要參選人當中,已不見法律背景的政治精英。這顯示選民與政黨已有不同於以往的共識,台灣需要的是具備專業訓練與治國能力的政治领袖。更重要的是,必須選賢與能,讓有德有才、體恤民隱,以天下為公與王道襟懷自期自任的好人出頭;這才是經歷了卅多年民主化歷程之後,台灣人民真正所需。

基於此,在貧富差距惡化、民生經濟蕭條、政府治理能力快速崩塌之際,政治領袖必須展現以天下為己任的王道襟懷,以及開拓恢宏的政治格局與道德承擔,否則恐將重蹈法匠誤國的困境,並陷入民選獨裁的深重危機! 












大屋頂下/白石鎮的紅地毯③ 兩岸的兩塊天花板


2023-04-23 00:32  聯合報/黃年
總統蔡英文在過境美國時於加州與美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晤。 美聯社



麥卡錫撞上了裴洛西的天花板。

去年八月,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情勢發展如螺旋上升,最後演至蔡英文在總統府頒授特種大綬卿雲勳章給裴洛西,中共則在台灣四周發動一場「焢窯式」的軍演。

此次同樣是眾院議長的麥卡錫放話要訪台,但情勢發展則如螺旋下降,最後轉為蔡麥在洛杉磯會面,原傳蔡英文發表演說也取消了,當然也就未發生原本想像的蔡英文在總統府授勳麥卡錫的場景。接下來的中共軍演在外行人看來也雷大雨小。

一個螺旋上升,一個螺旋下降,麥卡錫撞上了裴洛西的天花板。

麥卡錫未如裴洛西親身訪台,當然是受到美中雙方幕後火爆交涉的影響,裴洛西的「下不為例」,成了天花板。同時,據傳蔡英文政府也不主張麥卡錫訪台,怕這種挑釁影響了兩岸氛圍,會毀了民進黨二○二四的大選,也是天花板。中共對裴洛西訪台發射了十一枚飛彈,此次的「環台戰備警巡」及「聯合利劍」就顯得只是行禮如儀,效果低於裴洛西天花板。

台美中三方都在切香腸,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想怎麼切就怎麼切,因為有天花板。

蔡英文赴美與馬英九訪陸,都是在切香腸,也是想推高擋在頭頂的天花板。只是,蔡想切的是美國的香腸,馬想切的是中共的香腸;蔡想頂穿美國設的天花板,馬想突破中共設的天花板。亦即,馬英九嘗試從中共方面找到台灣的解方,蔡英文則嘗試從美國方面找到解方。於是出現了一些對照的場面:

當馬英九在大陸說「追求和平,避免戰爭…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時,民進黨發言人說:「誰跟你是中國人?」當馬英九在大陸為中華民國發聲,並自稱「中華民國總統」時,蔡英文在美國沒有一句提到中華民國。蔡英文在美國強調的是「此時台美關係最好」,馬英九則憂慮「此時兩岸關係最壞」。

馬英九此行多少換來對岸「和平發展」的共識,蔡英文得到的則是麥卡錫主張「加強對台軍售,確保武器送達台灣。」

當然,台灣的解方不僅在美國,也不僅在中共。馬英九在大陸仍倡「和陸/親美/友日」,是以美國的協助來支持和陸,想要同時頂高美中兩塊天花板。蔡英文的路線則顯然是以仇中來換取美國的青睞,但迄今似未將美國的天花板頂得夠高,卻使中共的天花板壓得更低。

前述「裴洛西天花板」,尚只是指此時此刻的小氣候。倘若從放高、放大、放遠的大氣候來看,「俄烏戰爭」才是台美中三方頭頂的天花板。

俄烏戰爭給台美中三方的啟示是:台灣不要作烏克蘭,中國不能作俄羅斯,美國不可把台灣看作烏克蘭、把中國看作俄羅斯。台美中關係走到目睹俄烏戰爭的今日,應當知道這一層「俄烏天花板」千萬不能頂穿。

因此,在去年緊接著俄烏戰爭爆發後的一段時間,台海緊張情勢似有螺旋上升的跡象。但經過這一年來各方的細思極恐,其實台海情勢卻有漸趨冷靜的趨勢。亦即,稍早想的是「兩岸打起來該怎麼辦」,現在卻漸漸有了「如果不能打該怎麼辦」的想法。

中共廿大後的新局,宋濤出任台辦主任,宣示「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此後,和平發展漸成中共對台的論述主題。至此次馬英九訪陸,大陸政要當面講話,皆以和平發展為主軸。

在宋濤與各省一把手的口中,聽不到「一國兩制」或「統一」,說到極致只聞「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固然是中共方面顧慮來客馬英九的處境,但更在照應所有台灣人的視聽,也某種程度地顯示了對台論述架構的移轉。也就是從過去強調「統一」的「目的論」,轉移到了「和平/發展/交流/合作」的「過程論」。

這個轉彎,應當是受到「俄烏天花板」的影響。也就是前文所說,必須想一想「如果兩岸不能打該怎麼辦」?兩岸應當思考要如何撐過這一段可能漫長的「不能打/又不能統一」的歲月?這就必然要從目的論移向過程論。

相對而言,在俄烏天花板下,賴清德面對「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壓力,從「抗中保台」轉向了「和平保台」,也可說是從「抗中目的論」轉向了「和平過程論」。但他將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誰跟你是中國人」為過程?或以「回到中華民國」為過程?恐怕尚待推移與發展。中共說「台獨與和平是水火不容」,賴清德有無可能同時擁抱台獨與和平?

馬英九此行展現的架構是「反對台獨/維護中華民國」。他的潛台詞應是,反對台獨消滅中華民國,也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

民進黨批評馬英九附和中共對「中國」及「九二共識」的定義,其實馬英九對「中國」及「九二共識」的定義,一向不同於中共,反而是民進黨一路堅持附和中共對「中國」及「九二共識」的定義。在此,民進黨是中共同路人。

馬英九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和平奮鬥」應是建立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共好的「過程論」;「振興中華」應是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雙贏共好的「目的論」。而且,「振興中華」可說是一個高於並大於「統一」的「目的論」,與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直接對應;可以減輕「統一」對兩岸關係造成的摩擦與扭曲,雙方在「振興兩岸大屋頂中華」的共同認知下,就可能有更好的「和平/發展/交流/合作」。

《大屋頂下》始終嘗試以「兩岸大屋頂中華」及「兩岸大屋頂中國」來營造兩岸架構,並主張「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民進黨主張「誰跟你是中國人?」,不能立足「兩岸大屋頂中華」,更遑論進入「兩岸大屋頂中國」;而本文猜想,馬英九此行呈現的架構,與「兩岸大屋頂中華」及「兩岸大屋頂中國」皆可能存有顯著的交集。

其實,呂秀蓮與謝長廷皆曾登陸「祭祖」,祭的也是「中國人」,也說過「飲水思源」之類的話,這也是「兩岸大屋頂中華」。但如今民進黨卻說:「誰跟你是中國人?」唉!這教人從何說起。

在「俄烏天花板」及「裴洛西天花板」下,兩岸不能打,又不能統一,藍綠紅三方皆應從「目的論」轉向「過程論」。

何謂「由目的論轉向過程論」?就是十二個字「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或濃縮成四個字,就是「和平發展」。











糾結誰最強 不如打造最強


2023-04-23 00:28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要推最強總統候選人。記者鄭國樑/攝影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說要推最強候選人,可是這夢幻人選絕非橫空出世;現在的問題是:最強人選由誰決定?就算最強人選出爐,能否服眾仍大有疑問。

建議換位思考,與其糾纏在誰「最強」,不如將重點擺在,如何將推出人選打造成投票那一天,選民認為是最強的。

更重要的是,兩岸關係絕對是影響總統大選的關鍵議題,相信民眾也會傾向投給可確保兩岸和平穩定的參選人。

遺憾的是,國民黨似乎糾結在黨內立委提名上,精力耗在內鬥中,這是國民黨必須即時解決的棘手問題。












負債?紅利?印度人口最多新挑戰


2023-04-23 00:30  聯合報/ 吳怡彥/東南科大產經所副教授(新北市)
最新數據顯示,印度人口預計今年中旬將比中國多出近300萬人。(路透)


聯合國人口基金發布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顯示印度已成人口最多國家。只是,人口增長是否能成為國力增長的人口紅利,仍有疑義,亦可能面臨經濟成長與氣候變遷、減碳願景有所扞格的新挑戰。

中國大陸經濟高度成長,除制度開放、搭上世界工廠群聚的趨勢順風;它在一九八○年代實施「一胎化」政策前累積龐大人口,是重要的經濟成長驅動引擎。這階段勞動力漸富後,可貢獻消費力可觀,單純從經濟面言,成為滾動式的正向循環。這模式能否在印度複製?

如果假定教育文憑與人口素質正相關、人口素質又是人口紅利一環,依據印度二○一一年人口普查,全國高等教育學歷者占總人口百分之六.三;而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者比例在二○二二年統計達百分之十五以上。儘管因印度人口普查延滯,尚難對比同年數據,仍可顯見兩國人口本質的差異。

另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二○二○年評估,印度廿五至卅四歲受高等教育比例是百分之廿一,遠低於OECD百分之四十七,顯示印度勞動人口大多是低技術勞工。再思考AI導入產業鏈後趨勢變化,印度人口增長如未提升質量,可能不是人口紅利,更可能是人口負債。

疫情期間鎖國,加上區域性衝突,地緣政治下大國對抗態勢明朗。然而,去年底第廿七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後,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因氣候變遷議題展開對話,似乎氣候變遷是個可以緩衝兩方的共通議題。此際再來看碳排放與人口關係,就有其意義。

依據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發布《二○二二年全球碳預算》報告,中國占全球碳排放量百分之卅二,其次為美國百分之十四,再來為印度百分之八,原因在於印度貧富差距過大,且多為共貧。美國人口不及中、印四分之一,換算成人均碳排,美國是中國二.四倍,印度的十倍。

如果經濟成長是各國共通願景,也是所謂「人口紅利」詮釋基礎,在AI導向的商模時代,印度要轉換人口負債成人口紅利,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更因經濟成長多與碳排放成顯著正向關係,在大談氣候變遷與減碳願景的同時,如何重新詮釋經濟願景,將是下一波挑戰。













解封遶境 補修人際學分


2023-04-23 00:26  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大甲鎮瀾宮21日先由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恭請3尊媽祖神像上轎。記者黃仲裕/攝影


從不參加媽祖遶境的朋友,前幾天居然主動約我廿一日到大甲走路。問朋友怎會突然想去?朋友說:最近實在有太多不如意的事。

我跟朋友說:你不用約,我每年都固定參加兩大媽祖遶境。最近家裡也有些不好的事,讓我心情煩悶,可是當踏出大甲車站,心情便晴朗許多。走著走著,那些鬱悶與挫折,似乎隨著前進步伐漸漸釋放,越走越輕鬆、越走越愉快!

今年是解封後大甲媽祖第一次遶境,遶境者變多,還看見外國人參與,似乎是觀光春燕來臨的預兆;發放物資者也增加,競相把自家物資送出去;暗黑曠野中有座小土地公廟,裡面集合數十位志工,御飯糰、蘿蔔糕和蔥抓餅,每樣都現做熱騰騰。一旁還有各式飲料水果,連痠痛膏藥和毛巾都有,讓人聯想到電影「神隱少女」的場景,很奇幻。

還有許多可愛小孩,跟隨父母遞送物資給遶境者,倍感溫馨!有位阿嬤還笑著跟我抱怨:孫女堅持不睡覺,要發點心和礦泉水給過路人。只是有些遶境者,還在練習回到疫前社會的人際互動,跟他們交談時,仍不太習慣用言語回應,看來,這層口罩不是那麼容易摘下來。

無論多麻煩,這層隔閡還是得移開。

疫情三年,很多人足不出戶,把生活圈縮小到只剩家庭,難免把重心和焦點全放在家人身上,於是摩擦增加。隨著疫情下降解封,除了努力賺錢外,也應該把人際網絡修補回來,偶爾放下身邊一切,離開不是逃避,只是喘口氣;勇敢跨一步,外頭其實海闊天空。

今年大甲媽祖遶境,不只看到很多小孩幫忙,也看到很多父母帶著小孩、毛小孩、自家神明來遶境,連神明都跨出家門,大家樂此不疲。每個人都應該來參與,保證一顆心很快被沿途居民融化。

朋友不斷跟我分享他沿途吃到什麼美食,收集幾間宮廟,看來他的陰霾似一掃而空。

廿一日下午二點,我從大甲車站出發,十一小時後,我已走到彰化南瑤宮,清晨到菜市場吃早餐時,聽到整間小吃店議論紛紛:小孩無辜、大人沒權決定生死…沒智慧手機的我,立刻去買聯合報,很快翻到:嘉義憾事,男殺妻兒自戕三死一傷的社會新聞。

真是令人不捨!我忍不住想:如果他們暫時從情緒抽身,一起參加媽祖遶境,或許結局會大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