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離岸風電不該走回頭路(udn 垃圾,從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這種時候諉過爭功,蔡政府真好意思?
◆  聯合報黑白集/向阿中道歉,必須排隊
◆  經濟日報社論/離岸風電不該走回頭路




經濟日報社論/離岸風電不該走回頭路

2021-06-06 00:4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系資料庫)


爭議一直不斷的離岸風力政策,最近又發生德商達德能源所投資的允能風場,由於疫情使進度落後而導致成本大增,財務周轉不靈而出現超過200億元資金缺口,向經濟部申請釋股23%給法國道達爾石油集團。達德能源表示並沒有在引進新股東交易案中獲利,也不會影響到未來風場的推動;但在股權移轉中究竟有無利益交換,只憑達德片面之詞更不具說服力。

經濟部表示若放任允能風場破產,將使開發計畫無以為繼,損失會更大,所以將以專案方式嚴格審查股權移轉。但經濟部與達德能源似乎已經已有默契,藉此模式解決允能風場財務問題;然而此股權移轉不但有太多疑點尚未釐清,未來前景更令人擔憂。

政府當初遴選離岸風電廠商開發案時,財務能力項目占評分比重高達40%。政府堅稱以嚴謹標準篩選出的合格企業,目前財務卻發生重大問題;不免令人質疑審查機制有問題,而使得評選結果出現明顯偏誤,但並未見任何咎責與補強措施。另外本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未來是否有更多未爆彈,或是還存在其他弊端,都應該有明確的說明。

事實上,在允能風場陷入財務危機之前,達德集團即已多次釋股,不但開惡例破壞遊戲規則,也未曾消除藉由股權轉讓套利的疑慮。此次經濟部又考慮允許達德稀釋股權,雖然規定必須在符合資料真實、移轉資金只用於風場開發,以及不再發生股權移轉的三項嚴格條件下,才會核准此案,但這些充其量只是最基本的條件。

特別是經濟部一再放任違反合約股權移轉的處置,不但有失監督的角色,更給人感覺政府逢外必軟的態度。經濟部雖然宣稱未來在合約中納入履約保證金3.5億,但保證金與本案超過700億的投資金額相比,完全不符合比例原則。

離岸風電的股權交易,在電力市場制度完善的先進國家並不少見,此制度在外國可以順利運作,主要是相關廠商已經累積多年經驗,可以有效預測獲利降低風險。反觀台灣為加速推動再生能源,在相關財務制度、技術及監督機制都不健全情況下冒然推動,因而產生風險難以管控,甚至套利的行為。

為了達成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目標,政府許多離岸風力措施倉促上路。例如不惜以超乎國際行情的優渥電價吸引外資企業,而後更以加速離岸風力設備技術國產化為理由,對外國企業一再讓利。但是由於國內目前離岸風電技術與國際仍有差距,只憑國產化即要求國內廠商打入國際供應鏈,不但不切實際,更會影響整體產業的效能。

外國企業在拿到入場券之後,態度開始轉變,認為以揠苗助長強制國產化的方式,無法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而且更公開質疑台灣以國產化做為核准外資進入營運的條件,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

為了平撫主要來自歐盟國家對國產化的不滿,政府在近期第三階段區域開發時,將量體由10GW增加至15GW,同時放寬國產化標準,顯示出政府不僅在財務受制於人,在技術上也淪為不能自主的窘境。

台灣當年為了加入WTO,全面廢除車輛國產化政策有關自製率的規定,在成為正式會員之後,一直恪守規定,並時常自許為 WTO 模範生。但諷刺的是台灣在加入WTO即將滿20年之際,離岸風電國產化的政策,明顯是在走回頭路。

在配套措施不完善下,離岸風力問題層出不窮;且進度延宕所衍生的成本,幾乎全由台灣買單,不但債留子孫,也違背公平原則;暴露出政府執政欠缺透明度,更欠缺專業考量。











聯合報黑白集/向阿中道歉,必須排隊


2021-06-06 02:5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重啟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在臉書發起「『對不起,是我防疫鬆懈了!』第一屆年輕人向陳時中道歉大賽」活動。圖/翻攝臉書


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以六月三日年輕人染疫比率升高,指年輕人防疫鬆懈了。話音才落立時引起強烈反響,有人更辦起十足反諷的「『對不起是我防疫鬆懈了!』第一屆年輕人向陳時中道歉大賽」。一句話能挑起世代敏感神經,得罪蔡政府票倉的年輕族群,不只陳時中鬆懈了,整個蔡政府早就螺絲掉滿地!

在指揮中心大玩「校正回歸」衍生的種種疑惑未解之時,陳時中拿單日統計數據當成趨勢判斷依據,首先就犯了統計學大忌。年輕族群五月十日以前確診比率占三成四、五月十一日到六月二日約兩成,都是多天數統計,卻單以三日升至兩成五去下論斷,在專業嚴謹度上恐怕是鬆懈了。

尤其陳時中似乎只看到淺薄的年齡分層表相,並未深究單日大增的真正原因。當天新增苗栗移工群聚感染三十四人,其中應該多屬年輕族群,可能因此推升了年輕人染疫比率。難怪陳時中一聲苛責,年輕人紛紛紛站出來道歉:「每天出門上班群聚,非常鬆懈!」

蔡政府防疫鬆懈從國境破口引發這波疫情,指揮中心公信力也慘跌,一大原因就在只知政治口水攻防,歸咎特定族群正是最廉價的武器。年輕人向阿中道歉了,看來染疫比率最高的長者也應道歉,枉死的二百多條染疫冤魂更該排隊向陳時中和蔡政府道歉!











聯合報社論/這種時候諉過爭功,蔡政府真好意思?


2021-06-06 03: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日本捐贈的AZ疫苗昨天抵台,第一時間副總統賴清德被外界視為幕後功臣,但國安高層隨即強調是國安外交團隊總動員與蔡總統親自出馬爭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新冠確診病例破萬,死亡人數超過二百人。繼長照機構感染四處爆發後,苗栗電子大廠京元和超豐也連環爆出累計超過一百四十人的移工群聚感染。專家指出,兩大災情顯示台灣到處都是破口,現在只能全力防堵。然而,去年從美國長照機構淪為「高齡者墳場」,到新加坡的移工染疫危機,殷鑑昭昭,蔡政府冷漠無睹,極力諉過;但日本贈送的疫苗尚未抵台,蔡政府已經開始熱烈爭功了。

疫情嚴峻,蔡政府只能拿著日本及時捐助的一百廿四萬劑AZ疫苗,力求穩住人心;美國宣布提供亞洲十六國的七百萬劑疫苗,台灣也能分享,但可期待數目顯然有限,也遠不能和立馬取得百萬劑疫苗的韓國待遇相比。雖然杯水車薪的支援總比沒有好,但距離集體免疫三千萬劑目標還有好長一段距離,台灣真的只能靠自己努力。

諷刺的是,日本疫苗還沒落地,民進黨內已經掀起爭功搶戲的高潮。新潮流系統在日本確定捐贈疫苗後,馬上放出副總統賴清德居間奔走,透過前首相安倍晉三系統促成此事訊息。不同派糸隨即傳出抨擊賴陣營攬功的聲音,指真正功臣其實是駐日代表謝長廷,是謝長廷在五月廿四日晚會晤美國駐日代理大使楊舟,席間找來前首相輔佐官薗浦健太郎,楊舟也支持日方捐贈疫苗給台灣。

不過,國安高層也立刻澄清,是謝報回訊息,蔡總統指示賴清德和台日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等人居間爭取,其間蔡總統密集與謝通電掌握第一線情況。國安系統強調的是,指揮操盤關鍵還是蔡總統,居間努力者都只是執行蔡總統的意旨,蔡總統的權威與功勞不容旁人政治操作襲奪。一百廿四萬劑疫苗,其實是在美日聯盟共商大結構下,對苦無疫苗焦頭爛額的蔡政府伸出援手。但國安系統的大動作,等於證實民進黨內爭功角力仍重,蔡賴互別苗頭心結仍深

政治人物愛怎麼爭功是他家的事,民眾心中自有一把尺。問題關鍵還是在沒有足夠的疫苗,台灣到處破口,隨時引燃疫情,國際有限援助緩和不了台灣的危機。提供疫苗本來就是政府的責任,但幾度向國際爭取疫苗未果,除蔡政府自滿於疫情掌控,又極力為國產疫苗護航卡位等因素外,利益之爭內鬥壞局,也是重要因素;但蔡政府把所有障礙全諉過給中國打壓。

眼見疫情蔓延升高,醫療瀕臨崩潰,社會焦慮不安,民間團體、企業界和地方政府力圖購捐疫苗自救,蔡政府卻用意識形態威權構築各種障礙。官民互信越來越欠缺,中央地方爭執越來越厲害,蔡總統拿不出辦法,再叫一百次團結抗疫也沒用。蔡政府寄希望於「戰略目標」的國產疫苗,甚至二期臨床尚未解盲就明白指示施打期程,安全、效力和國際認證已屬其次,再等二個月,疫情繼續延燒,死亡快速升高,這筆帳還是要算在失策又諉過的蔡政府身上。

移工群聚長照群聚,都是其他國家早有的疫情經驗,專家不斷提醒,但蔡政府卻絕不警惕,疏於理會。等到破口畢露,野火燎原,指揮中心還官腔僚氣數落「早已告訴地方政府要注意」、「早已轉告勞動部要協助」,不記取「病毒跑得比公文快的教訓,還要製造多少家庭悲劇?民眾難忍的怒火,終會燒向執政當局。蔡政府應知反省,力贖前愆,一方面擴大篩檢防堵破口,和地方合作阻絕病毒擴散,一方面官民齊力,多方爭取疫苗,盡快建立群體免疫;這種時候,還有諉過爭功的閒功夫,蔡政府真好意思?


名家縱論/回到宇宙寧靜的老家\星期透視/醫療暴力零容忍 讓醫護安心工作

◆  大屋頂下/心術不正 蔡英文率武漢肺炎食人
◆  星期透視/醫療暴力零容忍 讓醫護安心工作
◆  名家縱論/回到宇宙寧靜的老家
◆  歧視第一線醫護 於心何忍
◆  生命難承受新冠死亡的痛
◆  疫情反轉 誰來紓困藝文人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回到宇宙寧靜的老家


2021-06-06 03:21  聯合報 /   林蒼生(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退休後,常在大自然悠遊,那悠遊很像喝咖啡時的輕鬆自在。六○年代,我去日本實習時,咖啡才引進日本。因應新潮,喝咖啡遂成我的嗜好。我不會日語,沒有日本朋友。咖啡只能獨自品味。咖啡有個特性,善解人意。只要默默與之對話,就會忠實地把心意融入血液,成為靈思的泉源。現在,將這體會用到大自然的悠遊,也非常貼切,而且令人著迷。

與咖啡對話是沉思的美,與大自然對話是寧靜的美。沉思的美有焦點,大自然的美沒有焦點。不論有沒有焦點,都會帶來相同的寧靜。寧靜雖同,寧靜的次元或深度卻有區別。所以,不要只談林木山川有多美,流水雲煙有多自在,而要往寧靜的更深處,去探索。

人的內在,是很深很深的覺知。覺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體會,那體會無法形容,能形容的只是語言文字,不是生命。像手指明月,語言文字是手指,明月仍在另一次元的天邊。佛法每每強調,不要有妄念,妄念是烏雲,會遮蓋晴空,使看不到月亮。這是喝咖啡、或與大自然對話、或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時,都不可或忘的功課。

當內心沒有烏雲,心靈晴空萬里,在寧靜中,內在與外在的界限會消失,跟喝咖啡一樣,界限消失時,心聲便可直達天聽。甚至,如經上所說,「靜極光通達」,心中靈光一現,或許就是宇宙捎來的智慧訊息。所以,靈感及創意是宇宙的恩賜,不是人的天賦。

由宇宙來的訊息,就是「天籟」。為聆聽天籟,要懂「心齋」。當心有妄念,禪師一喝,烏雲就消散,這都是古來先賢入靜的功夫。我去過石家莊臨濟院,那一喝的威力仍在空中裊繞。維摩詰的一默如雷,是寧靜中的天威。禪師緊要關頭的一喝,貴在於時機的拿捏。但我們必須了解,如果沒有一默的寧靜,那一喝也將不甚了了。這是靜禪動禪的巧妙配合,正如母雞與蛋裡小雞的「啐啄同時」。

寧靜一如意識的大海,從表面意識的寧靜,到潛意識的寧靜,潛意識又有淺深之分,然後才是無意識寧靜的海底。其中,在意識的深淺中,寧靜的深淺也不同,我們還可推而及於,在寧靜的背後,與宇宙相接的點上,是不是就是天堂或極樂世界的方所。因為熟悉寧靜的人都知道,在寧靜中,心靈的安詳喜悅,與天堂或極樂世界,並沒什麼兩樣。

現在,我在大樹下看樹,在寧靜的擴展中,樹與我的界限,逐漸消失。我看到由根土上來的樹汁,慢慢滲入樹的毛孔,毫無聲息,卻為毛孔帶來了歡愉。這是生命力的毅力在移動,因為地心引力的拉扯非同小可。我問了樹,那生命力是怎麼來的?而樹的回答,只是寧靜。

我將眼光移向旁邊冷冷的石頭,居然發現石頭並不冷,微溫的感覺像是生命的溫度。石頭也是有生命的,萬物都有生命,只是覺性呈現的方式不同而已。覺性是宇宙大生命的載體,用科學的語言來說是撓場torsion),用佛法的語言來說,是阿賴耶識。覺性充滿宇宙,使宇宙處處充滿生機。使寧靜成為萬物共通的語言。

在寧靜中,母親靜靜地看著嬰兒微笑,嬰兒領會了母親的心意。在寧靜中,大樹靜靜地看著日月,日月不留痕跡。在寧靜中,花草靜靜地零落,那零落竟成為詩人的靈思。寧靜是宇宙的心聲,宇宙以寧靜向我們招手。來吧!朋友,不論何時,都與寧靜同在,那是你真正心靈的家。















星期透視/醫療暴力零容忍 讓醫護安心工作


2021-06-06 03:23  聯合報 /   王如玄(雍展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人數仍在高峰,人心浮躁不安,加以醫療量能持續緊繃,前線醫護背負的身心壓力,遠遠超乎我們想像。


日前發生確診者持刀砍傷三名護理人員事件、台大醫院確診個案無視隔離規定擅離病室,扯掉醫護人員隔離裝備;市立聯醫仁愛院區確診男子情緒不穩,持木棍破壞病房玻璃後遭院方安置。確診病患接連在病房發生脫序行為,無形中加重前線醫護壓力,令人痛心。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醫療工作人員是遭受暴力高風險群,在職業生涯曾遭受身體暴力約占八%至卅八%。暴力不僅會對醫療工作者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且影響工作動機,甚至離職。相對的,也影響醫療服務提供,增加醫療費用。不但如此,按歷年執業護理人員統計,九成七護理人員是女性,醫療院所性別暴力事件、消除敵意的工作環境,同樣值得關注。

醫護人員執行傳染病防治工作染疫,屬職業災害。而醫護人員執行業務遭遇暴力攻擊,依職業安全衛生法亦屬於職場不法侵害而為職災。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立法時,對此嚴重醫療職場暴力補助,並未事先顧及妥予規劃,而今事發後擬修正傳染病防治法子法「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將醫護遭受暴力行為致傷病或死亡者納入補助,不失為亡羊補牢之舉,應儘速完成並追溯既往。

此外,醫療法雖於第一○六條規定:對於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其執行醫療或救護業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卅萬元以下罰金,惟其是否能涵蓋前述於醫護人員執行職務時傷害醫護人員之犯行,恐有疑義;且刑法一般傷害罪於民國一○八年五月廿九日修正時,將法定最高刑度由三年提高為五年,而攸關醫護人員人身安全之刑度仍然只有三年,顯然不夠嚇阻醫療暴力行為之發生,應將其納入公訴範圍,並提高刑度

再者,醫療法已建立通報機制,要求定期公告醫療機構受暴力情事之內容及最終結果。但醫療機構是否落實向當地衛生機構及檢察署通報?通報後檢察機關起訴率法院判決有罪確定率如何?皆應建置妨害執行醫療業務罪之量刑與司法統計系統,除公開讓社會大眾知悉,醫療暴力犯罪執行預防成效外,更不能讓醫療暴力犯罪者存有任何司法僥倖心理彰顯政府杜絕嚴懲醫療暴力決心

另外,醫療暴力行為以病人因素居多,其次是醫病溝通。建議政府應督導強化落實「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危害醫院急診醫療安全之應變流程指引」等規範,精進辨識病人暴力風險是否存在、強化醫病溝通技巧、證據保全方法等醫療暴力指引與教育訓練。

最後,仍須沉重呼籲,醫護人身安全保護為防疫工作重點外,同時應將醫護人員身心健康協助納為首要。無論醫療院所、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醫護人員除擔憂自己染疫,更是為守護全體國民健康不眠不休,投資適當的心理支持資源,亦是政府不能忽視的工作。

畢竟穩定醫護人員的心,大眾就醫權利才能獲得保障。盼藉此次事件喚醒大眾對醫療暴力零容忍的重視,給醫護一個免於人身安全威脅的安心工作環境。












大屋頂下/心術不正 蔡英文率武漢肺炎食人


2021-06-06 03:26  聯合報 /   黃年
蔡英文總統。圖/取自總統府直播


台灣這一波疫情在五月十一日炸鍋。全球確診已逾一.七億例,死亡逾三百五十萬人。這正是全世界給台灣的血淚示範」,但蔡政府卻對屋裡的這隻大象視若無睹,竟被突然發狂的大象踩踏得血肉模糊。

原因有三:①專業失能。②政治失算。③心術不正。①②皆因③所致。

先談①。抗疫戰爭的基礎戰力在醫藥及公共衛生專業。蔡政府以上半場的表現自豪,手氣也很好,如敦睦艦案等皆未爆開。但在五一一疫情炸鍋後的下半場,其專業表現竟是亂七八糟,兵敗如山倒。僅舉三例:

一、陳時中鐵齒反對開設「方艙醫院」,心態偏執。疫情炸鍋後,醫院負荷爆表,重症患者在走道及帳蓬插管,甚至說輕症在家隔離是常態。柯P建議一室二床,陳時中晚了兩天採納,更有一室多床。等到台北市喊出「台版方艙醫院」,陳時中才鬆口宣布開設「緩衝區」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被謔稱為「貞昌醫院」。

二、陳時中一直顯得痛恨篩檢,說是偽陰偽陽的問題解決不了。例如他一直對企業內部要求「快(普)篩」興趣不大,直到五月廿八日才鬆口同意企業安排快篩。尤其豈有此理的是金馬澎三外島要在機場設快篩站,陳時中居然悍然動手拆除;但是,七天後,陳時中通令本島各機場國內線建立快篩,反向操作,死不認錯,自打耳光,心態偏執。

三、不斷推出「三級警戒加強版」,連停課及餐飲不准堂食也是追著地方的車尾燈,並對這些四級警戒的措施給予鼓勵。對照撤除離島快篩站,則是雙標心態。

至此,在抗疫專業上不但未見超前部署,卻只見各種校正回歸。社會常識領先了指揮中心的專業決策,時機蹉跎。「中央統籌/三個一致」的威信盡失。

再談。以疫苗為例:

蔡政府這場大戲的主軸就是疫苗。一開始就有一個中心思維,就是:只要國產疫苗研發成功,必是輝煌的醫藥專業成就,尤其是登峰造極的政治成就。

標語是「國際多元採購/國內積極研發」。但顯然信心滿滿寄望於 Plan A 國產疫苗,對外採購只是 Plan B。輕重倒置,心態偏執。

早在去年,蔡政府人士私下就說,外來疫苗若大量搶先上場,國產疫苗就難有施展空間了。於是,當局一直在拿捏的就是外來疫苗的「搶先」與「大量」兩個變數,預為國產疫苗布置「施展空間」。倘若一開始就以外購為 Plan A,操作自然不同。

從德國 BNT 疫苗談起。去年林全與衛福部鬧得不歡而散,當時東洋取得復星「三千萬劑/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第一季第一批一千萬劑到貨」的承諾,但談到最後因衛福部只願買二百萬劑及價格等因素,使林全知難而退。林全還說了「吃我豆腐」等話,並說他不是「賣空買空」。

此時 BNT 尚在起步,如新加坡主權基金對 BNT 已有大動作,但衛福部的胃口只有二百萬劑,這是 Plan B 的心態。

接著,不知怎樣衛福部自己又與 BNT 原廠聯繫上了。這次標的是五百萬劑。最後連約本皆已定稿,卻卡在我方簽約名稱是「我國/台灣」之類的問題上而破局。至此顯示,至少在 BNT,「政府與原廠簽約」碰了壁。當初如果是林全模式,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

跳到今天,疫情進入黑色五月。當林明溱等喊出民間進口疫苗時,陳時中只是輕蔑回以「來申請啊」。一直到佛光山和郭台銘站出來,當局才知道事態嚴重。

鴻海宣布購贈五百萬劑 BNT 疫苗。衛福部在五月廿八日提出「八項資料」的方案,雖是流於苛細,卻似善門半開。不料,二十九日又頒布《我國疫苗政策兩大原則》:一、由中央政府與原廠簽約採購。二、並由中央政府統籌分配執行。

這兩大原則是針對鴻海 BNT 案。因為,若鴻海完成 BNT 疫苗買賣,就是對照並打臉了衛福部此前交易的失敗。當局吞不下,所以硬性規定仍要政府簽約、原廠簽約,以此封殺鴻海。由於各方強烈質疑,又隔了一天,卅日,陳時中口氣丕變,未再強調兩大原則」。翻雲覆雨,三天三個髮夾彎。

目前的狀況,佛光山這條線,嬌生既已點名政府,衛福部理當接下來。

問題在郭台銘的五百萬劑 BNT(並稱仍可續杯)。由於 BNT 多了一個復星總代理,這裡面有商業也有政治。走到這一步,在「林全模式」失敗後,現在應當由 BNT、復星(及影武者國台辦)、郭台銘、衛福部四方重起爐灶,設法走出一個「郭台銘模式」。

衛福部不應強求「BNT原廠授權」,或可用「復星總代理交易意向書」證明不是買空賣空,餘事則交由郭台銘處理。至於冷鏈等後勤,可採衛福部原想購買 BNT 的預案。

郭台銘模式如果實現,疫苗可以救命,也可能就此啟動兩岸的「超九二共識模式」。值得努力。

問題很簡單:陳時中要先准郭台銘去買,買不買得到是郭台銘的事。現在看來,陳時中根本不想郭台銘買。

蔡英文有了新的頭痛問題。外購疫苗不足固然是個問題,但倘若爆量,如日美捐贈或郭董模式閘門大開,皆會涉及「搶先/大量」的因素,影響國產疫苗的「施展空間」。因為,外來合格疫苗既有來路,憑什麼逼我打無三期的國產疫苗?

到此地步,衛福部竟連夜宣布與高端與聯亞各簽購了五百萬劑現貨及五百萬劑候補疫苗,以搶救兩家契作廠商,並揚言仍在七月開打

一切皆因國產疫苗的腳步不夠快。但衛福部現在居然與兩個「畸胎」(若非死胎指腹為婚,這樣的劇本也未免太光怪陸離了吧?潑油救火,高端跳水跌停。一切皆因初心不正所致。

不能遺漏的是:國產疫苗藏有貓膩,已是路人皆疑。只要回頭看看宇昌案的始末與人脈,就知生技產業與當局的骨血關聯宇昌案石沉大海,但在海底仍是宇昌案。如柯P說:若是為了幕後的利益,那又是等而下之了。

Plan A 輾壓 Plan B,但 Plan A 在政治及專業上都不能服眾。這場疫情終將趨緩,但蔡政府的惡劣操作已成歷史紀錄。

武漢肺炎」或許只是一個認知戰,但「台灣肺炎」卻是一場浴血戰。一位父親在家中為瀕死的兒子作CPR,結果自己染疫。

二千五百年前,「率獸食人」四字出自《孟子》。如果再加上二千五百年文明的加權指數,毫不誇張地說:蔡英文政府正在率武漢肺炎食人。














歧視第一線醫護 於心何忍


2021-06-06 03:10  聯合報 /   林軺、蕭思源
面對疫情,第一線醫護工作者需要大家支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林軺/退休教師(台北市)

疫情下很多護理人員因擔心家人,開始「不回家」運動。我的兩個孩子也從事醫護,在教學醫院服務的兒子,自疫情嚴峻這個月來,除早上七點給我們一張早安圖,晚上八、九點後傳簡單「下班了」三字外,已很久沒見面了。診所上班女兒,現在也暫時不相往來,幫我們買「血氧計」只能放信箱,按門鈴,告訴我們出門時再順便拿即可。

人真的很矛盾,對別人的歧視敏感、憤怒和沮喪,卻又不自覺歧視他人。對第一線醫護歧視,於心何忍?

蕭思源/自由業(苗栗市)

連續幾天大規模移工群聚確診暴增,鄉親甚覺惶恐;擔心染疫者足跡,傳送相關信息提醒。即使群聚感染源明確,還是令人擔心,破口恐不僅止於工廠宿舍,或在外租住合法移工,也有部分是逃逸或逾期居留者,自成群體非一般人或治安機關所能了解與掌握。這群逃逸或非法移工成法外住民,可能成為防疫漏洞、死角。

防疫要抓到重點,才能補破口;若沒正視逃逸或非法居留移工,再怎麼防都枉然,甚至連染疫破口在哪?破口有多大?恐都難明所以。

















生命難承受新冠死亡的痛


2021-06-06 03:10  聯合報 /   洪太/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國內近日新冠死亡率持續增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看新聞報導,近日新冠死亡率一直增加,昨天指揮中心公布新增死亡卅八例創新高,致死率達百分之二。這樣的抗疫結果,看在民眾目眼中真是百感交集,這些生離死別又是多少家庭親友的痛?

沒有經歷所愛家人離世者,無法理解那種如墜深淵的無助與悲痛。我曾在九二一地震後,年年寫遺囑,也為自己做了告別式影片,我以為把一切準備妥當,便能平靜面對;但當我真正與自己親人告別,才知道那不是準備多時,就能應對的。

二年前,一向堅持吃飯七分飽,每天運動的母親,竟因吸入性肺炎,住院兩天便撒手人寰;母親生前一直為不喜歡運動的父親煩憂,總對我說:「你爸爸身體那麼不好,如果死了,我怎麼辦?」沒想到最健康的卻先離開,我們姊妹及父親被悲痛給淹沒。

有一回和好友聊天,好友曾經歷失去兒子的悲痛,但她堅強的從悲痛中走出來。那天她問起我母親往生後的心情及生活,我對她說:「您的兒子因為受病痛折磨多時,面對他往生,您心理應該比較有準備,不會過度悲痛?」朋友眼眶含淚說:「對於摯愛家人往生,不會因為有準備就減少悲痛,在你面前灑脫是種體貼,不想讓你為他擔憂,你怎知夜深人靜時,悲痛啃噬內心的那種痛楚?」那天她哭訴著,和先生兩人怕公婆及小孩擔憂,夜晚緊握對方的手克制哭嚎,「沒有失去親人的人,是無法了解那種痛的」,她終讓我了解,為何以前她對我們的安慰,只是輕淺一笑,從不多說一句。而我們的安慰話,是如此空泛蒼白無力

新冠疫情氾濫以來,每天看著確診及死亡人數飆升,心理難過,想到有多少子女像我們一樣,懊惱著沒好好陪伴、沒耐下性子聽他們的往事、沒在他們身旁陪他們看完一集連續劇、或僅是坐在沙發頭枕在他們肩上撒嬌;或是有多少人像友人一樣,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那種椎心刺骨的痛,不僅僅是悲傷,還有恨:痛恨自己沒能力救孩子﹑更有一種對生命失去期待的無助:何時可以去和孩子相聚?

每天手機裡,總有朋友傳來確診及往生人數,我貼上哭泣圖表示我的傷痛,也到佛前擎一炷香,衷心祈求佛祖濟世救人。也在內心祈求長官能以人命為己命,拋棄意識形態或中央才能作主心態,有效整合台灣強大民間力量,把陷於深淵的台灣托起來吧!













疫情反轉 誰來紓困藝文人


2021-06-06 03:04  聯合報 /   林少英/音樂創作人(台北市)


模範生如果《身在高處不知如何自處》,就會變成上山困難重重,下山要留下美好身影更難...

多年前,佛光山邀我幫星雲大師詞《流轉》譜曲,曾婉拒多次,因不願被限制在做宗教音樂,但最後說服我的,是師父告訴我大師寫這詞,他心中有個他想要的版本,師父堅持說,妳可以再看一次詞好嗎?我去了!看到詞中沒有任何一個佛字或是佛號,認真看一下,快十幾年前星雲既然是有如先知寫下震撼的開頭兩句:生存於是非不清的邊緣,熟悉於顛倒黑白的世界...接著是..遇山水轉,遇石水轉,遇岸水轉,遇舟水轉...轉出自性,流轉出自我人生的海洋。我對這詞超有感所以答應,但條件是把這首變成我自然生態《意湖》專輯片尾曲,幸運得了金曲奬最佳專輯。

今天的局面,真的有如詞預測,未來世界生態反撲狀態,人性的黑暗面,也隱喻當下應對疫情帶來嚴重衝擊,我們能否如詞中所說,遇山水轉,遇石水轉...化解危機,祈求生活還能過下去。但每個生命其實也是個別體,每個人可以選擇他要不要打、或是打什麼疫苗,不代表不愛台灣;尊重個體對生命的價值觀與想法,才叫民主。一味說是為安全管控,凡事要耐心等話語,已安撫不了人心,或是得到老百姓信任。

藝文展演、觀光旅遊,總在疫情再起時,又是最大受災戶,心痛也無奈;但從另個角度思考,台灣這幾年來為凸顯觀光帶動經濟,各縣市拚命爭取演出的展演活動,已多到民眾不知道要選擇往哪去,究竟是為政績,還是真正有提升老百姓的美學?

全球疫情下,究竟紓困有沒有真正幫助到深耕的藝文人才?又要如何重振,大家都無語問蒼天,只能自助亦求天助。


劉維公/當集體焦慮來襲時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維公/當集體焦慮來襲時
◆  馬凱/哀所謂的「民主」
◆  洪蘭/千萬別被政客激怒 活著便是贏家
◆  李清志 /中山北路行七擺
◆  葉銀華/人民有選擇國際認證疫苗的權利
◆  范疇/「校正回歸」? 防疫科學與雙語國策
◆  黃介正/拜登對中戰略的間接路線








劉維公/當集體焦慮來襲時


2021-06-06 03:15  聯合報 /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新冠病毒疫情大爆發,一夕間摧毀台灣的生存安全感。 記者潘俊宏/攝影


挪威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吶喊」(The Scream),全球知名度僅次於達文西的「蒙娜麗莎」(The Mona Lisa)。畫中人物雙手抱著頭驚恐無助的表情,早已成為時代的經典圖騰,不斷出現在電影、卡通通俗文化中,更被收列變成表情符號。

關於「吶喊」的創作靈感,孟克在日記上是這樣記載的:「有一天晚上,我在一條小路上散步,一邊是城市,另一邊看一下去則是峽灣。我很累,又生著病。我駐足觀望峽灣的另一方,太陽正在落日,白雲染上鮮血般的紅色,我感覺到一聲穿越大自然的喊叫,我似乎真的聽到它。我畫下這幅畫,把白雲畫成真實的血流。色彩在吶喊。」

一般人渴望沉浸在夕陽的絢麗光影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但,對有焦慮症的孟克而言,這樣的美景卻變成是無法承受的沉重壓力。「色彩在吶喊」,外在環境自然狀態所形成的景觀,反而激發出內心深處恐慌不安的吶喊。

六月四日,新冠病毒確診人數突破萬人,扣除境外移入者,本土病例總數高達為九千二百四十八例。從五月十五日宣布台北市與新北市防疫升級第三級,到六月四日為止共廿一天,因新冠病毒死亡人數為一百七十五人,平均每天死亡人數八點三人,七天平均值則高達十六人。與印度每天好幾千人的死亡數相比,有人也許會認為台灣這數字顯得少之又少。請不要忘了,根據警政署五月初發布新聞稿,民國 109 年(二〇二〇年)一整年A1類道路交通事故酒駕肇事死亡總人數為一百五十一人,而道安資訊官方網站指出,今年一到三月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平均每天八點六人。十六人死亡的七天平均值,是超出台灣社會正常生活所能接受的重大損失。更何況,每條生命的消逝,是親人難以承受的痛。

五月大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一夕間摧毀台灣的生存安全感。無法過正常生活,無法逃脫的死亡威脅,對人們產生巨大的心理衝擊。人們成為「吶喊」那幅畫中深受焦慮症煎熬的主角。

隨著疫情惡化,陷入集體焦慮,是現今台灣社會的處境。它讓防疫工作更加困難。人們愈加不能容忍不同的意見,語言表達的使用,更加兇狠;愈加不能接受不同的做法,情緒感受的反應,更加猛烈。

然而,當集體焦慮來襲時,卻也讓人們採取嚴格標準去檢視執政的效能。面對攸關自我生命安全的關鍵時刻,人們睜大眼睛在看,哪些政治人物無能?哪些意見領袖失德?哪些政策計畫跳票?集體焦慮,竟成為抵抗政府大內宣與認知作戰的特效藥。

六月五日,指揮中心公告死亡人數創新高的卅八人這是悲痛的數據失職的政府,已經成為人們集體焦慮主要來源。人們一直在吶喊,而防疫指揮官只會在記者會一直拿手板,總統只會面對鏡頭一直照稿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