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劉維公/當集體焦慮來襲時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維公/當集體焦慮來襲時
◆  馬凱/哀所謂的「民主」
◆  洪蘭/千萬別被政客激怒 活著便是贏家
◆  李清志 /中山北路行七擺
◆  葉銀華/人民有選擇國際認證疫苗的權利
◆  范疇/「校正回歸」? 防疫科學與雙語國策
◆  黃介正/拜登對中戰略的間接路線








劉維公/當集體焦慮來襲時


2021-06-06 03:15  聯合報 /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新冠病毒疫情大爆發,一夕間摧毀台灣的生存安全感。 記者潘俊宏/攝影


挪威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吶喊」(The Scream),全球知名度僅次於達文西的「蒙娜麗莎」(The Mona Lisa)。畫中人物雙手抱著頭驚恐無助的表情,早已成為時代的經典圖騰,不斷出現在電影、卡通通俗文化中,更被收列變成表情符號。

關於「吶喊」的創作靈感,孟克在日記上是這樣記載的:「有一天晚上,我在一條小路上散步,一邊是城市,另一邊看一下去則是峽灣。我很累,又生著病。我駐足觀望峽灣的另一方,太陽正在落日,白雲染上鮮血般的紅色,我感覺到一聲穿越大自然的喊叫,我似乎真的聽到它。我畫下這幅畫,把白雲畫成真實的血流。色彩在吶喊。」

一般人渴望沉浸在夕陽的絢麗光影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但,對有焦慮症的孟克而言,這樣的美景卻變成是無法承受的沉重壓力。「色彩在吶喊」,外在環境自然狀態所形成的景觀,反而激發出內心深處恐慌不安的吶喊。

六月四日,新冠病毒確診人數突破萬人,扣除境外移入者,本土病例總數高達為九千二百四十八例。從五月十五日宣布台北市與新北市防疫升級第三級,到六月四日為止共廿一天,因新冠病毒死亡人數為一百七十五人,平均每天死亡人數八點三人,七天平均值則高達十六人。與印度每天好幾千人的死亡數相比,有人也許會認為台灣這數字顯得少之又少。請不要忘了,根據警政署五月初發布新聞稿,民國 109 年(二〇二〇年)一整年A1類道路交通事故酒駕肇事死亡總人數為一百五十一人,而道安資訊官方網站指出,今年一到三月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平均每天八點六人。十六人死亡的七天平均值,是超出台灣社會正常生活所能接受的重大損失。更何況,每條生命的消逝,是親人難以承受的痛。

五月大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一夕間摧毀台灣的生存安全感。無法過正常生活,無法逃脫的死亡威脅,對人們產生巨大的心理衝擊。人們成為「吶喊」那幅畫中深受焦慮症煎熬的主角。

隨著疫情惡化,陷入集體焦慮,是現今台灣社會的處境。它讓防疫工作更加困難。人們愈加不能容忍不同的意見,語言表達的使用,更加兇狠;愈加不能接受不同的做法,情緒感受的反應,更加猛烈。

然而,當集體焦慮來襲時,卻也讓人們採取嚴格標準去檢視執政的效能。面對攸關自我生命安全的關鍵時刻,人們睜大眼睛在看,哪些政治人物無能?哪些意見領袖失德?哪些政策計畫跳票?集體焦慮,竟成為抵抗政府大內宣與認知作戰的特效藥。

六月五日,指揮中心公告死亡人數創新高的卅八人這是悲痛的數據失職的政府,已經成為人們集體焦慮主要來源。人們一直在吶喊,而防疫指揮官只會在記者會一直拿手板,總統只會面對鏡頭一直照稿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