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省思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衝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人民在惡水中浮沉,政府卻只在乎華麗背板
◆  聯合報黑白集/「時鐘」別亂調
◆  經濟日報社論/省思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衝擊






經濟日報社論/省思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衝擊


2020-04-25 00:1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民國105年(2016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民國106年(2017年)元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民國107年(2018年)7月美中貿易戰爭正式開打,這些事件似乎顯示了國際間已經出現反全球化的浪潮。到了今年1月底,當美國與中國大陸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時,有些人以為全球可以重回自由貿易的美好時代。沒想到,在中國引爆的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全球,再次對全球經濟與貿易造成重大衝擊,尤其是對於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影響,最值得深思。

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全球化帶來的主要影響有兩項一是使得國家主義更為強盛,因為全國性的疫情需要動員國家力量去處理,部分防疫作為甚至超過一些民主基本信念,例如發送手機細胞簡訊對於隱私權的侵犯、國家徵收屬於私有產權的口罩生產等。當防疫作為浮現國家力量之時,就會削弱全球化的發展。

另外一個影響是,疫情增加了不同族群、人種間的歧視例如歐美人士對於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的歧視。因此,國界又會被定義得更清楚,即使明知商品的需求仍會來自中國大陸,卻增加更多與大陸間的往來限制。雖然,理性上大家都知道要對付的是病毒,卻仍不免把矛頭指向代罪羔羊,甚至刻意在「新冠肺炎(COVID-19)」的名稱上大做文章

其實,英國脫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部分英國人不願意接納被分配到的中東與非洲難民這類歧視性的想法,在這波疫情擴大後可能會變得更為嚴重,可以預期未來國際間人員往來自由將因而受限,進而逆改全球化趨勢。

不過,川普並不是真的想要退出TPP,而是認為TPP的內容不利美國。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川普要求與另外兩個成員加拿大和墨西哥重新協議,最後這三個國家重新簽署了「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USMCA)」。這意味了在貿易議題上,川普並非反全球化,他反對的是不利於美國的貿易協定。

英國的情況十分類似,部分英國人因為反對歐盟人民在英國工作而支持脫歐,但大多數英國人還是支持人員和貨品自由移動,例如很多英國年輕人即支持留歐,才能更自由地在這些國家之間移動。另外,英國政府也準備在正式脫歐之後,立即與其他國家協商自由貿易協定(FTA);依據歐盟的規定,成員國不得個別與其他國家洽簽FTA,所以英國必須要趕快與歐盟、美國、日本等主要國家與地區協商FTA,甚至有意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同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將在疫情結束後,完成正式生效的程序。我們可以看到,疫情對於貿易全球化的影響可能比較小。

當這波疫情結束後,國家與政府的力量將會因而擴張,但是一些民主的基本價值仍然應該努力去維持,即使是政府部門也是一樣,例如我們對於某些本國國民入境的歧視、隱私權的保護和私有財產徵收問題等,在防疫期間政府採取的非常手段,未來都應該仔細檢討,以確保再發生同樣情況時,人民的基本權利得以保障。

至於在反全球化方面,令人擔心的是國際上對於亞洲人或黃種人更多的歧視尤其是對中國大陸歧視,我們相信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而且很可能會同樣地受到歧視待遇。所以,政府最好的作法就是停止去歧視其他人,並從改稱「武漢肺炎」為「新冠肺炎」開始。

最後,疫情過後,國際之間很可能會加速進行簽署雙邊或多邊FTA,因為各國都需要更多的貿易。台灣高度依賴國際貿易,更應該要努力排除困難,更積極地與美、日等國洽簽FTA,並申請及爭取加入CPTPP和RCEP,因為協定中的各國都是台灣的重要貿易夥伴。










聯合報黑白集/「時鐘」別亂調


2020-04-25 00:0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走得準的時鐘,不能亂調。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每天下午兩點舉行,若突然改成四點,大家就知道「代誌大條」了。一般民眾都了解「順時中」的重要,因為防疫必須遵守規範;一旦時鐘亂掉,大家就不曉得標準何在了。

這幾天的陳時中,步調有點不正常高雄市要對轄區內的敦睦艦隊官兵進行疫調,許多人不配合;高雄市求助中央,陳時中卻反而對地方打槍。他先說疫調必須親訪,不能電訪;後又改口說先前有下令,叫他們別接不明電話。高雄市府揚言開罰,陳時中還說,接觸者「沒有法定義務配合

高雄市做疫調,不只是幫市民釐清疑慮,也是在幫中央政府做事。陳時中不僅故意刁難,還擺臉色給地方看,這是他根本不在乎真相,還是在藉機對藍營縣市耍官威試問海軍官兵都被集中隔離,疫調人員要怎麼親訪?如果說民眾沒有義務配合疫調,以後各方都拿這句話推託,台灣的防疫品質還能維持嗎?

民眾相信陳時中,是因為他具有醫師的專業和客觀,不是因為他身為衛福部長。陳時中如果過度政治化」,把政治表態看得比防疫專業還重要,久而久之他很可能會失去民眾的信任。先前處理武漢台胞返鄉,陳時中一席「選擇國籍就要自己承擔」的冷酷發言,就是一次大跳針,餘波至今難平。

美國公衛專家佛奇雖屢遭川普總統冷眼,仍堅持專業良心不變,因而更贏得尊重這才是時鐘的標準走法










聯合報社論/人民在惡水中浮沉,政府卻只在乎華麗背板


2020-04-24 23:5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兩個不起眼的新聞,當放在一起看時,就顯示了庶民的悲哀。一則是失業的廚師搶了數千元被捕,另一邊則是行政院打造「明鑫請回答」超大背板,讓政委龔明鑫在背板前主持記者會,想要將他打造成「經濟的陳時中」。但台灣防疫有成,主要是全民和醫護人員共同盡心盡力,而不是陳時中很會開記者會。相對的,在「明鑫請回答」的漂亮背板前,燈光映射的不是「經濟時中」的光芒,而是蔡政府的心虛。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經濟,政府並非毫無經驗。十七年前的SARS,台灣見識到疫情如何掀起經濟海嘯,幾乎各行各業都受到衝擊。「救急」應該是蔡政府應對這波經濟衝擊的基本作為,若連這點都做不到,就不難想像現在的民怨有多大。

主計總處最近公布的統計,我國三月失業率上升至三・七六%,是十個月來的新高。最令人憂心的是,三月因經濟因素導致工時未達卅五小時的勞工,較二月大增三・五萬人;對照無薪假的激增,即可知情勢之險峻。到四月十七日為止,國內有逾六百家企業實施無薪假,影響勞工近一點六萬人。失業率落後指標,接下來的數月,失業率無薪假數字只會愈來愈糟。這顯示,企業受疫情影響而營業緊縮,對國內就業的衝擊就是失業增加、勞工工時減少或放無薪假,數萬人收入減少,甚至完全沒有進帳。

蔡政府自詡防疫是「超前部署」,但在因應經濟的衝擊上,行政院不僅沒有任何「超前」的瞻矚,甚至是落後與錯誤部署。首先,勞動部長許銘春在本月初預估,疫情到下半年若未停歇,無薪假人數可能飆破兩萬。事實上,以目前無薪假人數激增的速度,極可能在下月就突破兩萬。勞動部的錯估,不論是樂觀或是無知,都顯示蔡政府對經濟紓困的部署嚴重脫離現實。

國內外公衛專家近來不斷示警,新冠肺炎不會像SARS一樣在夏天就消失。蔡政府內並不缺少類似的聲音,例如副總統陳建仁就說過,在新冠肺炎疫苗問世前,未來一年到一年半我們都得過著「半正常」的生活。人們只能「半正常」生活,就表示經濟活動將泰半「不正常」,這是我們對新冠肺炎影響經濟應有的評估,但蔡政府卻無視這個警訊

經濟部原先規畫在疫情趨緩後推出酷碰券,期待國人屆時大量消費,透過加成效果創造四倍經濟效益。誰料,就在疫情看似趨緩之際,敦睦艦隊發生大規模群聚染疫事件,立刻毀了酷碰券發放的良機。此刻,各縣市政府都拉高防疫準備,在高強度的管理下,又有多少民眾願意花錢消費?更殘酷的現實是,許多失業者與無薪假勞工已無閒錢可用,而酷碰券卻要求必須先花錢消費才有補助,每月最高也僅一千元。如此本末倒置的政府,既不知民間疾苦,又濫用國庫資源,最後恐怕收不到什麼消費助經濟的功效。

包括美國、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都發現金紓困,除可看出疫情衝擊經濟之險惡,也是意識到救急之重要,除兼顧中下階層的生活困境,並間接利用消費挹注企業對企業而言,只要有涓滴進帳,就能多撐一天,就有更多勞工可免於被裁員

面對這波疫情掀起的惡水,民間企業深陷其中,苦苦掙扎。
然而,政府高官卻沉浸在抗疫有成的虛無自滿之中,不但紓困慢半拍,在民間疾呼加快紓困或發現金時,蔡政府卻拒絕聆聽外界的合理建議,一意孤行。諷刺的是,蔡政府自稱,它發放「現金」紓困的對象已有三百萬人;這正意味著全台有兩千萬人被政府排除在外,這不僅不合理,而且不公平,應有更妥善有效的方式。

當國人在疫情海嘯中掙扎,政院卻只在乎記者會的背板好不好看,還有什麼比官僚吃人更令人憤怒!

【即時短評】到底誰在搞政治?

◆  【即時短評】到底誰在搞政治?

◆  【重磅快評】詭譎抗疫戰場 國防部斷尾 中央開打地方?
◆  【重磅快評】陳時中拆韓國瑜的台 能成就自己多少?
◆  【重磅快評】鄉民出征,是自信、自大還是自卑?
◆  【即時短評】打破財政紀律天花板 盼政府紓困有效率
◆  【重磅快評】敦睦艦官兵拒高雄疫調 軍方打了大折扣
◆  【即時短評】海軍染疫讓國民黨撿到槍 韓國瑜轉守為攻
◆  【重磅快評】政治指導防疫 背後婆婆媽媽請到台前講話
◆  【即時短評】歧視就在疫情蔓延時...意識形態至上的民進黨
◆  【重磅快評】發言人穿燒國旗T恤亮相!丁允恭別來亂了
◆  【即時短評】防疫如作戰 國防部選中一中召回官兵超瞎
◆  【重磅快評】磐石艦的奇幻病毒之旅誰來解惑?
◆  【即時短評】「境外移入」認定轉向 國軍扛防疫疏漏之責






【即時短評】到底誰在搞政治?


2020-04-24 23:44 聯合報 /   記者喻文玟
台中市長盧秀燕(圖)、高雄市長韓國瑜宣布要封城兵推後,頻遭民進黨議員攻擊指責。記者喻文玟/攝影


新北市長侯友宜在4月20日完成封城兵推,桃園市長鄭文燦也派人至新北觀摩。就在台中市長盧秀燕、高雄市長韓國瑜表態跟進後,兩人卻變成民進黨眾矢之的,被酸是過多的政治操作,還被曲解成「要封城」。

漢子、燕子、禿子都在針對疫情封城兵推」,但遭遇大不同,證明當防疫碰上政治,很難不陷入政治口水的荒腔走板

到底需不需要防疫兵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應最了解套用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呼籲盧秀燕的話,「大家就安靜一點,聽從專家、中央指揮來配合。」既然這樣,台中、高雄需不需要防疫兵推,應由指揮官陳時中來評論

所謂兵棋推演就是紙上作業、棋盤上作業。紙上作業怎麼可能影響市民生活作息、造成經濟蕭條?

六都中,侯友宜最早執行兵推演習時,中央疫情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都參與推演,北部多個縣市也派員觀摩,一片認同。

盧秀燕從頭到尾都沒說過「要封城」,她在23日受訪時說的是4月25日上午舉行「正式演習,有備無患」,「台灣疫情還算OK,還不到封城鎖國那一天」,有備無患比沒準備好,任何防疫都要有所準備和演習,卻遭中市議會民進黨團砲轟封城秀燕作秀過頭。稍後,連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也跳出來「評論」盧秀燕的封城兵推。

今天是和平醫院封院17年的日子,副總統陳建仁在臉書上發文,除要大家記取SARS教訓,盼未來能多一分專業、少一分政治,不重蹈當年中央地方不同調,導致疫情擴散的覆轍。蔡總統也在臉書上呼應,指疫情當前,台灣要更團結,拋下彼此的政治成見,中央和地方一起合作。相形下,一些政治人物近日的言行和作為,和總統、副總統的期待似相去甚遠。

聯合筆記/疫情下地球得以喘口氣

◆  瘟疫下的政治 法律會轉彎?
◆  疫調不同調 凸顯規範模糊
◆  地方封城兵推 中央怕失臉面?
◆  漫畫/這裡忙兵推 那裡吵疫調
◆  畫中有話/救經濟 要打進人民心坎裡
◆  中研院院士國籍 無關貢獻
◆  回響/當年種的樹 已成樹人典範
◆  納稅人也被「富名化」嗎
◆  聯合筆記/疫情下地球得以喘口氣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疫情下地球得以喘口氣


2020-04-25 00:11 聯合報 /   蔡佩芳
印度魯西庫利亞海灘出現海龜大規模群聚景象。 圖擷自IG/bipro_seas


新冠肺炎傷害著人類,卻治癒著地球。當人造的繁華俱寂,大地回春。

印度海灘三月下旬被捕捉到數十萬隻欖蠵龜上岸產卵的壯觀景象,「龜海綿延六公里印度的魯西庫利亞海灘因觀光客淨空,給了欖蠵龜一片不被打擾的寧靜空間,一周內湧入約廿八萬隻欖蠵龜前往產卵,盛況已暌違七年,自然保育機構更預估,今年將有近四十八萬欖蠵龜在該處築巢,產下逾六千萬顆卵

更令印度人激動的,卅年間因為嚴重空汙身影迷濛的喜馬拉雅山重新露臉。印度北部民眾只要抬頭,巨大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就在眼前,連山頂上白雪,也清晰可見,夜裡還能看到星星,讓當地居民又驚又喜。恆河也得到淨化,從大腸桿菌超標八十倍,現環境學家認可直接飲用當民眾舉行崇拜太陽阿卡曼禮儀式,飲用少量恆河水,完全可接受

新冠肺炎肆虐,為了阻止疫情擴散,全球各地都有國家祭出封城政策,人類群體活動降到低點,當人們被疫情壓得難以呼吸,地球卻反得以喘一口氣。歐洲環保署數據顯示,義大利貝加莫二氧化氮平均濃度較去年同期下降近五成,羅馬也同比下降三成美國加州也出現類似降幅

甚至,新冠病毒帶來威脅的同時,也對人類示警。近來歐美有研究發現,空汙較嚴重區域,感染新冠肺炎致死率高於平均值史丹佛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助理教授柏克指出,單就中國在疫情爆發時改善的空氣品質,就能防止五萬至七點五萬人過早死亡大流行病幫助人類發現,在沒有疫情時,經濟運作方式所存在的巨大的隱性醫療成本

這些或許都只是「不正常」生活中的曇花一現,疫情過後,為重振蕭條經濟,又將被拋諸腦後。但一次暫停,或能為人類與地球的共存,多一份思慮。

喔,當然也是有些國家因為防疫太成功,在地球甦生的感動之外,例如台灣。身為抗疫優等生,台灣目前為止都市機能運作沒有大礙,卻也沒能體會封城為環境帶來的另類「收穫」;而台灣人高漲的防疫意識,反加劇環境危害,民眾避免出門消費,改成在家網購,根據環保署在立法院報告,今年一至二月電子購物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一成三,相當於兩百萬個包裝箱、袋











瘟疫下的政治 法律會轉彎?


2020-04-25 00:28 聯合報 /   邱淑媞/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前局長(台北市)
高市府先前表示要對拒絕疫調者開罰,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不代表這些人法定義務要接受調查。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兩天,為了敦睦艦隊官兵能否拒絕疫調,中央與地方持截然不同看法。高雄市表達不惜開罰,阿中指揮官則說廿四位官兵沒有法定義務接受疫調。到底誰對?誰錯?

昨天恰好是SARA事件,和平醫院封院十七周年;回首往事總是令人不勝唏噓。當時由於衛生署不接受地方建議將SARS公告為法定傳染病,拗說視為「準」法定傳染病就可以;明明下公文命令立即封院,事後卻推說是地方政府倉促封院、欠缺配套,甚至把封院原因說成封院的結果。如今中央與地方不同調歷史重演,只是巧合嗎?

回想和平封院,雖阻斷了傳播,卻留下心理創傷;其後的仁濟封院,為了準備撤離配套、耽誤時效、消息走漏,造成南部醫院淪陷與死傷。不同決策,付出不同代價;此次新冠防疫作為與標準,許多都是當年地方抗煞團隊點滴建立的雛形,至今卻猶承受著不同意見者的霸凌與汙衊,傷痛如同深邃長的幽暗隧道,永遠看不見盡頭。期盼,這次防疫作為,能跨越人性的自私、本位,成為可以不同調但同心的堅強力量,都能真心為台灣。

敦睦艦隊爆發疫情,是新冠防疫以來最大規模群聚感染,數百官兵就地解散後,足跡遍及全台,不但重創消費信心,各縣市政府莫不緊張動員,勤補防疫破口。

新冠肺炎發病前或無症狀,就具傳染力,加上台灣在病毒採檢作業欠缺品保措施,假陰性高,衛生單位當然擔心,如果等到三驗四驗,拖很久才確認,早失去消毒與防疫時效,如何能阻斷擴散?第四二七例就是一採陰、二採陽,且是拒絕疫調官兵之一,次日又再新增一例確診,證明高雄市的憂心與作為,應屬有理

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三條,疑似病人,視同病人,適用該法規定辦理。法令明確是「疑似」就必須防疫,不必等、也不應等確認,防疫本就須與時間賽跑,病毒不會等到確認才擴散防疫指揮官疑似替國防部規避法定義務,是否有難言之隱如果不是疑似,中央何須採檢這群人是通報對象當中的群聚接觸者,照規定,採檢就應列入疑似通報

中央決定全面採檢是對的。地方對中央認有採檢必要的群聚接觸成員,積極做疫調,也是對的。若指揮官認為這是特例、不必做,或可解讀成地方沒有法定義務做疫調;但若發生擴散,受害的會是地方居民與商家,基於此,地方有權依法展開疫調中央若不願由地方做,可調度中央人力做,而非透過媒體放話防疫之前,人人平等,沒有特權國防部法律義務配合積極還給全民安心

地方身擔執行重責又直面基層,比中央高官感受更大防疫壓力、更了解執行面需要。高雄是此次災情核心,中央本應多傾聽基層心聲、多溝通、給予支援,怎好拿出官威、運用媒體優勢,形同部會聯手打臉基層

全國防疫人員只有一個共同心念,那就是窮盡一切努力,防堵社區傳播,保護民眾安全,也早日恢復奄奄一息的地方經濟防疫不宜一而再、再而三的多重標準,見到顏色就轉彎,辜負各界期待

此次新冠防疫,雖然封關奏效,仍不免諸多漏失,若不是醫療體系嚴格把關、地方政府超前部署、全民合力做好自我防護,病例數不知要多幾倍。防疫絕不是靠一人英雄,病毒更不會分顏色,中央打壓地方、隔岸觀火的悲劇,絕對不該再發生,也不該被接受。








垃圾投書霉體、垃圾法學叫獸

↓↓

疫調不同調 凸顯規範模糊


2020-04-25 00:23 聯合報 /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副教授(新北市)
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要求敦睦艦隊官兵接受市府疫調。 記者劉學聖/攝影


海軍敦睦艦隊染疫,昨又有一位官兵確診,現今已有卅人確診高雄市政府對轄內官兵進行疫調,原傳出有廿四位官兵拒絕,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國防部的協調下,最終都接受疫調,而拒絕檢測官兵中有一人確診。高市府因此並未開罰,卻暴露出目前疫調法規範之不明確處。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條第一項,地方主管機關接獲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之報告或通知時,應迅速檢驗診斷,調查傳染病來源或採行其他必要之措施,並報告中央主管機關。須受檢者若加以拒絕,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七條第一項第三款,可處六萬元以上、卅萬元以下罰鍰。如此規定,即為地方政府進行傳染病疫調的最主要依據。

所謂傳染病,除傳染病防治法第五條第一項所列三種類型外,完全授權中央主管機關依據現實狀況發布。惟關於疑似傳染病,卻無任何法條為定義,原因或許在於傳染病既可能多變,更可能迅速散布,自應由主管機關隨機應變判斷。如此的法條,畢竟不明確,就可能造成各自解讀與適用。

疫調必會涉及個人隱私,甚至身體權的侵害,對疑似傳染病個案的檢驗診斷,自然必須審慎。以此次事件來說,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警示高雄市政府,疑似傳染病須經由醫師診斷且通報為疑似個案,地方主管機關才能依四十三條第一項開啟疫情調查,人民也才有法定義務。

惟疑似傳染病,法條並未明確規定,再加以此法條也無必須限於醫師通報才能疫調之明文;如此解釋,是否超越法律的射程、是否會喪失防制疫情擴散的先機,都會是問題。

為了現在與未來的防疫工作,對於疑似傳染病的定義,自應在法律中為界定;同時,對於拒絕受檢者,也應賦予正當程序保障。尤其此次官兵拒絕受檢,絕非出於己意,而是面臨該遵從上級,還是市府命令的義務衝突,若果如此,就該給予答辯機會,以免處罰無辜。

法律未完備前,中央主管機關,自應考量人權與防疫必要下,盡速頒布更具體客觀的疫調程序規範,避免解釋上的歧異與恣意性。








地方封城兵推 中央怕失臉面?


2020-04-25 00:18 聯合報 /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高雄市長韓國瑜(左)講兵推被誤傳為「封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自詡國際肯定台灣防疫,不料遭海軍砸鍋,軍艦染疫事件恐傳遍全球,防疫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近日在例行防疫記者會中,除了表示台灣離封城還非常遠,對高市府積極作官兵疫調,及要對該市醫護人員篩檢等措施,頗有微詞;想必指揮中心正覓補救防疫聲譽良方,難容地方政府高調做封城兵推吧?

磐石艦疫情發生前,新北市長和台中市長多次宣稱將超前部署,封城兵推,陳指揮官都不置可否。如今磐石艦確診官兵下艦後趴趴走,足跡擴及其他縣市,不只高市商家居民,全台都大為恐慌;高市府要作疫調,並稱不服者將受罰,陳指揮官卻表示此無法源根據;高市府要作醫護人員普篩,陳說不必;高市府要作封城演練,陳說會影響居民權益,不可行。不知陳指揮官在盤算什麼?

台灣防疫有成,在於提早部署。首例台商境外移入病例後,立即採取中港澳返國人士隔離檢疫;禁止口罩出口,採實名制購買;各級學校延後開學;最先關閉對中港澳航線,禁止入境;隨後斷了多國航線,幾乎形同鎖國。國人搭公共交通工具要戴口罩,提倡社交距離等。

這些超前的種種防疫措施,已進行三個多月,雖造成百業蕭條,社會經濟衰退,百姓大都遵循配合防疫。高市是目前疫情最嚴峻地區,磐石艦確診病患已有卅人,近半數在高雄,不知埋下多少地雷,想作封城兵推,陳指揮官應贊成且積極參與,以為其他縣市借鏡才是。

筆者一向佩服陳部長防疫工作不分黨派,不分縣市,沒有政治考量;但為何超前部署長期鎖國,卻不容高市等六都封城防疫演練或沙盤推演呢?請問陳指揮官有何苦衷?

長期關注傳染疾病議題的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先前公開大讚台灣防疫「沒有大流行」;當時台灣已有幾例本土確診病例,有些找不到感染源就結案,而指揮中心在記者會只輕描淡寫表示,只有「零星的社區傳染」,沒有「社區傳播」,很多專家學者不解。為了國家顏面,蔡政府的防疫自信,一向建立在外人稱讚上,一點小成果就愛秀,筆者早就認為陳指揮官絕不會宣布台灣有「社區傳播」情事,如今是否也怕封城演練太逼真,傳到外國媒體大作文章之下,令政府顏面掃地呢?

簡石庚/保全(高雄市)
海軍敦睦艦隊官兵染疫延燒,軍方防疫荒腔走板,讓確診官兵下船趴趴走,足跡遍及各處。面對此狀況,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仍老神在在因應;不過,對於被確診者足跡掃過的地方縣市長而言,卻是寢食難安、著急得不得了,就怕疫情風暴惡化,於是紛紛提出封城或社區兵推防疫演練、澎湖縣更宣布外出戴口罩等超前部署措施。

這些超前部署作為,凸顯地方縣市首長重視民眾利益的擔當;遺憾的是,竟有人認為是秀過頭了。想想,疫情蔓延的這幾個月,學者專家不斷建議政府「超前部署」,雖讓我防疫作為獲許多掌聲。而今主客易處,官員就認為地方超前部署是兒戲,離封城還很遠。磐石艦教訓還不夠,要再等另一波來臨時,再來亡羊補牢或補破網嗎?








畫中有話/救經濟 要打進人民心坎裡


2020-04-25 00:42 聯合報 /   圖與文/杜建重

為提升業績,賣場會在入口處打「吸睛」廣告,刺激消費。新冠疫情衝擊,不但病毒傳染力強,加上防疫措施趨嚴,「大規模人流管制」下消費力大幅萎縮,衝擊各行各業,無薪假人數更急劇攀升。

政府急撥紓困金,更計畫推酷碰券救低迷的消費市場;用心值得嘉許,可惜的是,刻意忽略民眾現金為王的渴望更落入政治算計的爭議。想救經濟,除增加「誘因」,最重要的,還是要打進民眾的心坎裡,才有機會畢其功於一役。











中研院院士國籍 無關貢獻


2020-04-25 00:39 聯合報 /   趙承恩/服務業(高雄市)
現行中研院院士並無國籍規定,范雲等三位立委昨提案要求中研院檢討,確保未來當選的院士須有中華民國國籍,提案引發不少院士爭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戰國諸侯爭霸,各路諸侯為延長國祚,無所不用其極,其中韓國派一位水利工程師到秦國,假意獻策修築關中水渠,實則藉機消耗秦國人力、物力;秦國得知真相後,宗室大臣紛紛建議秦王下逐客令,驅逐其他六國客卿。

出身楚國的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上書秦王力陳秦國先王廣納六國人才為秦所用,建議秦王收回逐客令,這收錄在《史記.李斯列傳》的「諫逐客書」。

報載有立委提案要求日後中研院院士選拔需具備中華民國國籍,擺明了要中研院下隱藏版逐客令。筆者好奇,之前有哪位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中研院院士做了對不起台灣的事?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提案立委的鎖國心態,到底是在愛台灣抑或害台灣?











回響/當年種的樹 已成樹人典範


2020-04-25 00:36 聯合報 /   林登秋/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台中市)
種下一棵樹,連結親友與世代之間的情感,也實踐氣候行動。 記者鄭朝陽/攝影


今年是世界地球日五十周年,聯合報願景工程「為未來種一棵樹」,正呼應提醒人類應和環境永續共存。筆者任教廿餘年來,在課堂詢問樹木或森林的功能與價值時,多數學生能輕易說出樹木與森林在水土保持、空氣淨化、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等的理性功能,可見台灣科學教育成功,然而甚少學生能指出森林的感性功能

王維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怕人事已非,相較於無常的人生,只敢先問更能持久存在的梅樹。一個出獄的更生人,不知愛人是否原諒自己,請求愛人如果原諒自己,就在老槐樹上綁一個黃絲帶,同樣是想像老槐樹應該仍屹立於故鄉。

願景報導的家族樹畢業樹,也反映樹的恆常象徵。試想畢業卅年後,母校當年師長應該都退休了,還能和大家有共同連結的,大概就是當年植下的樹了。

據聞台灣師大地理系已故石再添教授,每收一位博士生就會在院子種一棵樹,學生回去探望恩師時,自然也會關心老師當年為自己種下的樹,真正是樹木樹人的典範

台灣社會與校園曾多次因移動老樹而引起爭議,移動者或許認為只是換一個地方,樹並未被消滅,仍可行光合作用、仍可提供動物棲息、淨化空氣、保護水土資源等功能;然而一棵樹或一片森林,並不只是漠然的理性存在。如一個孩童曾陪爺爺在社區老樹下下棋,當自己也成爺爺後,在這棵老樹下下棋,也可能是他老年重要的社交活動之一。一片森林是許多原住民孩童遊樂場,也是成年後重要的採集場域

一棵老樹與一片森林提供了情感連結,記錄了生命歷程,這樣的感性價值,較之理性功能更難定價,而難以定價的常常是無價的。願借 「 為未來種一棵樹」 報導,呼籲大家珍視生活周遭的樹與台灣的森林,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納稅人也被「富名化」嗎


2020-04-25 00:31 聯合報 /   雷國宏/服務業(台北市)
全台無薪假人數激增,勞動部急推多項紓困方案,但因方案太多,不少民眾霧煞煞,許多人專程到勞保局詢問,才了解勞工紓困方案非勞保局承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除疫情外,報稅季節也快到了。「排富」二字經常伴隨社會福利政策,或經濟紓困方案出現,我絕對同意濟助弱勢同胞,問題是政府排富有真的排「富」嗎?看看排富的指標,一是不動產、一是繳稅級距,這次新冠肺炎又新增勞保投保級距選項;也就是說,有房、有繳稅、勞保繳得多的人,就要被「排富」。

試問,我們這些薪資被攤在陽光下,面臨減班休息、收入減少,有房要繳房貸、沒房要付房租,家人要餵飽,我們富有嗎?

有能力繳稅,算是用心上班的成就,但我相信一定還有更多有成就的人,沒有繳稅。台灣地下經濟盛行,造就無數的免繳稅富人,當前稅制是否公平路人皆知,只有官員不知或不想知

再次聲明,濟助弱勢同胞絕對同意,問題是我們這些收入有限的人,已依法繳稅,難道在這次疫情困頓下,不僅拿不到絲毫補助,還要被排富、被「富名化」嗎?我們都是工作討生活的人,煩請莫再「繳稅有我,紓困無我」。

楊志良/黎明時誰將獲勝?-論疫情後世局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黎明時誰將獲勝?-論疫情後世局
◆  陳亮恭/退休=退+休?
◆  盛治仁/危機時的決定 定義了我們是誰
◆  蘇蘅/新冠挑戰 媒體展現了什麼?
◆  朱宗慶/表演藝術「現場」與「線上」的撞擊
◆  楊渡/發一點良心,發現金吧!

◆  王健壯/亂噴口水的人應該保持政治距離
◆  方祖涵/灌籃,抖音,與會議軟體
◆  王正方/新型冠狀病毒與種族歧視
◆  黃介正/「將道」亦為「人道」
◆  薛承泰/在疫情中升學,苦了誰?
◆  趙春山/冷眼看一場無謂的政治口水戰
◆  葉銀華/繼續觀察文曄被收購案

◆  洪蘭/找回同舟共濟的精神
◆  周行一/我們如何一起抗疫?
◆  盛治仁/不讓疫情改變善良的心
◆  林中斌/疫災煞全球 人類共戚休
◆  馬凱/對抗新疫應如世界大戰!
◆  陳立恆/求真者生.魔幻者亡
◆  朱宗慶/紓困藝文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  王健壯/這個獨立機關忘了我是誰
◆  范疇/習近平現在需要蔡英文 川普也是
◆  方祖涵/每天都是愚人節
◆  楊志良/吃人一口,至少還人半口
◆  陳亮恭/兩面夾擊的超高齡挑戰







楊志良/黎明時誰將獲勝?-論疫情後世局


2020-04-25 00:00 聯合報 /   楊志良(前衛生署長、退休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左)和中國大陸主席習近平在防疫戰中,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美聯社資料照片)


此次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對生命及經濟造成巨大損害。台灣防疫,結果論英雄,頗具成效,但也不是一百分。如在武漢解除封城後,蘇貞昌仍要台胞多搭車十餘小時、多冒風險、多花錢,到上海搭類包機返台而在歐美的台人,不但可自由回國,不用無染病證明,而且只要無症狀即可自行居家隔離,所以新增病例幾乎全是歐美返國者。都是同胞,卻分類對待,意識形態防疫,非常不可取。

疫情總會過去,但將對公衛醫學領域造成重大影響,經濟及地緣政治,也造成重大變遷。現在就探討疫情過後世局,雖是膽大,但蛛絲馬跡總是有的。

首先,哪個國家地區疫情會先受到控制?除台灣外,當然是發源地中國,先發先制。中國在集權下,以封城為首,醫治為輔,基本上將疫情控制住,粗具集體免疫力。在疫苗發明普遍接種前,雖仍可能爆發若干疫情,但已可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歐、美、日各國仍在焦頭爛額,因此最先可能恢復經濟生產的將是中國。又因全球鎖國,經濟需靠內需,中國內需規模大,製造業完整,可長期維持生計,今年中國GDP有可能超越美國,更在歐洲、日本之上,成世界第一強國。

特別是美國自雷根上任,採新自由主義,貧富差距擴大到危險境地,至少有五十至六十萬人露宿街頭,包括孩童,此次疫情根本無從居家隔離」。相反的,中共在極權下,小康計畫頗有成效,一帶一路及亞投行,雖美國阻擋,但參加者中,英、法、德、日等多棄美投中

中歐列車短短八年,已涵蓋中國各主要城市,歐洲方面則連結了十五個國家及四十九個城市最長的是由義烏經海底隧道到倫敦,總長一二,四○○公里多數列車運輸時間是海運三分之一,價格是航空五分之一

川普總統一切以美國利益優先,若說與中國貿易戰是因意識形態,是民主與自由理念之爭,尚可理解;但對歐盟各國亦加徵鋼鋁稅,拒絕參加各項區域經濟合作計畫。川普只顧美國再度偉大,至今未批准國際海洋公約、退出國際科教文化組織及與俄國的中程導彈協議;不參加多國為伊朗共擬的核協議,正式通知聯合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美國自己的倡議,則多數國家(包括民主國家)都興致缺缺。

川普面臨新冠疫情及經濟困境,必然大打民粹牌,習近平也面臨內外夾攻。歷史證明,國家面臨內部治理壓力,最佳方法就是用「感性」一致對外,以團結內部。兩大強國目前在台灣海峽不斷提升軍機、軍艦巡航,宣示武力,就是表徵。

周邊國家為自保,多周旋於兩者間,如菲、越、馬、星,甚至日韓也有親中舉動。台灣緊抱老美,不斷在文化及血緣上去中國化,而非強調在兩岸體制上完全不同,故目前無法實現一中。大陸現在既不能冀望國民黨,也不能冀望台灣人民,在兩強都欲打台灣牌下,危機如何超前部署,有賴政府及國人的智慧。

作者為前衛生署長、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