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先修「財劃法」 再談新竹縣市合併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資訊大國的數位治理卻有大腦萎縮症
◆  聯合報黑白集/又見習維拉效應
◆  經濟日報社論/先修「財劃法」 再談新竹縣市合併






經濟日報社論/先修「財劃法」 再談新竹縣市合併


2021-09-29 00: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14日南下新竹與林智堅、柯建銘同框,有關竹竹併,蔡總統說要審慎嚴謹的討論,讓政策在形成的過程中可以更完整。記者王駿杰/攝影



新竹市長林智堅最近拋出新竹縣市合併議題新竹縣長楊文科加碼為竹竹苗合併主張同時升格為直轄市。一時之間,竹竹併成為網路熱搜話題,更激起地方政壇熱烈討論。蔡總統對此採取開放態度,表示尚需進一步審慎評估,但觀諸其執政風格,在政治與選舉利益的考量下,未來難保不會利用國會絕對多數的優勢,強行通過修法,以遂一黨私利。

依據地方制度法第四條規定,「人口聚居達一百二十五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其實,新竹縣市合計人口數約100萬人,尚未達法律得設直轄市的標準。民進黨為達設都目的,打算提出地制法第四條修正案,將設直轄市人口數標準調降為100萬人,如此量身訂做的修法,完全違反法制專業精神,居心叵測的政治算計,昭然若揭。

林市長否認這項合併倡議並非為自己的選舉鋪路,但從他拋出議題時機及民進黨高層人士的立即附和觀之,難脫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台灣於民國 99 年(2010年)透過單獨改制或合併升格,除台北市未變外,新成立了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等四都,加上民國 103 年(2014年)桃園縣改制為桃園市,一共六都加 16縣市行政區域正式成形

行政區域劃分的主要目的為了達到政府服務人民效益的最大化,現今有無必要成立第七都?如何妥善規劃並確保其成效?在在皆須綜合考量各種因素與條件,在審慎嚴謹的評估後決定。尤其是現有六都實際經驗的檢討,更可做為他山之石。若只是以政黨甚或個人狹隘的選舉利益為考量,將嚴重扭曲政府效能,進而傷害民眾生活福祉。

從法律面來看,如果按林市長的提議只是單純新竹縣市合併,不升格為直轄市,目前的法源仍有不足。地制法第七條規定,縣市之新設、廢止或調整,須依法律規定行之」,但因行政區劃程序法尚未完成立法,現行法律並沒有相關規範可以適用,以致單純的竹竹併反而滯礙難行。既然如此,竹竹併若要成功,最快之路就是利用地制法現有的相關規定,除合併之外再加升格為直轄市。但因為竹竹併人口未達125萬,為解決此問題,一是修法調降標準至人口100萬,另一則是把苗栗加入合併範圍,此亦即近來許多政治人物關注的焦點,處處充滿操弄斧鑿與思維

其實,人口數量只是縣市改制直轄市條件之一而已,更重要的是其對地方政治、財政、經濟、文化、都會發展與交通的影響。政治人物通常都會以提升共同生活圈方便性改善政府行政效率改制的訴求,現實上他們更在乎的是藉此擴增地方財政資源的分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統籌分配稅款可以分得更多,進而擺脫原先在一堆窮縣市中搶食貧乏資源的困境。但也因如此,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的議題更凸顯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 20 餘年未修所存在的弊端與問題

以民國 109 年(2020年)為例,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約 2,772 億元,其中 64.87% 分給六都,平均每都約300億元,26.47%分給16縣市,每縣市約46億元,其餘給鄉鎮。直轄市平均分得的金額約為縣市的六倍,對地方首長而言,這是多麼大的分配差異,無怪乎會成為縣市合併或改制直轄市的主要誘因。當然,改制後的某些政府支出亦可能增加,但整體而言,對地方的財源仍然是正大於負。

由於統籌分配稅款以不同的分配公式對待直轄市與縣市,造成其間財源分配的扭曲與失衡,從而錯誤地誘導縣市對合併或改制的決定。竹竹併若是基於一個不合時宜的財劃法而推動,將對地方區劃的均衡發展,造成無以挽回的傷害。

因此,我們堅決主張在財劃法沒有全盤合理修正之前,蔡政府不應推動竹竹的合併或改制。














聯合報黑白集/又見習維拉效應


2021-09-29 01:0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新任黨主席朱立倫26日收到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賀電,朱立倫覆電向習近平表達感謝。記者林汪靜/攝影



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發賀電,兩黨重新確認「九二共識」與反台獨。朱對習所提「共謀統一」,回應「求同尊異」,加碼批判蔡政府「反中去中」。國共同聲為民謀和平福祉,劍指無作為的民進黨;這惹毛蔡政府,陸委會批評朱自甘為中共統戰分化對象」。

綠營炒作朱與深藍矛盾,朱主動發布國共電文往返,刻意透露雙方事先溝通,聲稱重建兩岸溝通管道。習近平稱「朱先生」在前,蔡政府扣紅帽在後,朱立倫頓成紅統張亞中之同路人,喧囂眾藍旋即轉身抗綠。朱立倫利用「習維拉」的手腕,並不亞於蔡英文。

習維拉替藍營定紛止爭,還戳穿綠營失語焦慮。陸委會被國台辦已讀不回,見不得國共指點兩岸事務,批朱「迎合」中共,卻遭反將一軍,指國共和老美都反台獨」。綠營瞬間無言以對

在國民黨之前,拜登致電習近平,稱無意改變一中政策,接著我駐美代表處更名被曝光告吹。蔡政府裝作看不到拜登迎合中共,但此時,如何再大內宣抗中保台

阿富汗事件後,習近平承諾停建境外煤電廠,替衰尾拜登的氣候峰會作面子拜登回報放生孟晚舟,為習政權延任增添柴火風向會變,習維拉不是蔡英文的專利國際間只有一時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












聯合報社論/資訊大國的數位治理卻有大腦萎縮症


2021-09-29 01:0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振興五倍券數位綁定22日上午開始。本報資料照片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遺失案,引發外界對該制度的質疑。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全台民眾一再被捲入數位亂流。五倍券的數位綁定,亂象頻傳;同時又爆發高中生申請大學入學的「學習歷程」,竟有兩萬多筆檔案資料因工程師按錯鍵而人間蒸發。外界難以想像,號稱「資訊大國」的台灣,政府竟帶頭鬧出一連串資訊管理低級錯誤,顯示主政者根本罹患了數位治理大腦萎縮症

前年一○八課綱上路後,教育部規定,每個高中生從高一起都要建置學習歷程檔案,每學期上傳到政府的資訊庫平台作為申請大學入學重要軌跡依據。這項政策上路兩年多來,已成為第一線教師、高中生及家長的共同夢魘

教改核心精神鬆綁,一○八課綱精神更強調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能力,因此降低了高中必修學分,以便讓學生有更多探索與實作的空間檢視學習歷程檔案要求,就與課綱精神完全背道而馳:不僅規定上傳的項目和手續繁多,包括學生成績、學習成果、幹部經歷等七本名冊,只要一步錯就得全部從頭再來。學生們為應付這些形式項目幾乎無法專注於課程學習,更遑論自由探索跨領域事務繁瑣的形式主義大開獨立思考的倒車

建置學習歷程檔案政策上路後,已弄得民怨沖天;但教育部堅不廢除,卻也不思修改使其簡化。教育部既如此看重學習歷程檔案,對學校上傳的檔案要求鉅細靡遺,理應謹慎維護才對。但事實卻非如此,去年底,即曾發生教師在上傳過程中遇到系統大規模故障事件;重新上傳後,又與中央課程代碼連不起來。此外,教育部的公版模組容量極小,也遭批十分「落漆」。教育部顯然未由此得到教訓,才釀成這次更難收拾的災難。

學習歷程檔案制度是四年前教育部從韓國取經而來;然而,政府複製國外經驗卻只學了半套。韓國是成立國家級國家教育研究中心」,負責建置、維護系統與檔案;但到了台灣,教育部因不懂資訊科技,又想便宜行事,只用少許經費委託給單一大學執行,再由大學外包給業者。如此廉價轉包下,當然難以維持系統的穩定。這次檔案消失事件,固是人為疏誤更難想像的是,這麼重要的檔案竟沒有異地備份,教育部也渾然未覺

出了如此嚴重的差錯後,教育部長潘文忠一味甩鍋給工程師和負責維運系統的暨南大學團隊,彷彿自己毫無監督責任。這種「推諉術」,堪稱是蘇內閣的標準風格:火車出軌一律推給包商或人為操作不當,斷橋推給機關權責不明,防疫破口則推稱沒有會議紀錄可追。如此善於推諉的政府,官員怎會有責任倫理

政府的數位治理亂成一團,一再出醜,讓人搖頭。從口罩實名制簡訊實聯制,從疫苗預約到三倍券及五倍券的領取,沒有一次不發生系統爆量塞車運轉失靈的問題更可笑的是,實聯制耗掉民眾無數時間,但累積的大量資訊因檢索困難無用武之地;五倍券的數位綁定,竟連基本資料填錯都無法修改,徹底戳破唐鳳神話。尤其,這些預約平台系統皆由泛官股占四成關貿網路公司得標;果然有了「官帽」保證,系統再難用、出包再多次,都能繼續得標

台灣擁有傑出的資訊產業和人才,政府將科技運用在國家治理上,理應駕輕就熟。然而,近年不斷上演的數位之亂,卻暴露政府的數位治理落伍蒼白只有急就章發包委外思維,以致一遇公共事務的管理亂象叢生。台灣徒有資訊大國之名,政府數位治理的腦袋卻是一片空洞!


去梯言/習近平的變革有多深刻?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8979/web/

◆  2.2兆! 特別預算常態化 違法失職
◆  五倍券照顧弱勢 更有價值
◆  強烈訊號 美中關係丕變?
◆  德國友中轉向?不離對話接觸框架
◆  去梯言/習近平的變革有多深刻?
◆  調整軍事訓練役 根本朝三暮四
◆  願景回響/推動車讓行人 善用科技執法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去梯言/習近平的變革有多深刻?


2021-09-29 00:57  聯合報 /   公孫策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新華社)



北京政府會不會放手讓恒大倒閉?恒大倒閉會引致多大的金融風暴?大陸的經濟挺得住嗎?同時間,限電停產又在各省市遍地開花;而上個月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大陸資本家看到馬雲的遭遇,猛然醒悟,爭先恐後捐款。

分析家認為,這些大動作任何一項都將使得中國經濟傷筋動骨,如今卻全部一起上,如果不是習近平的絕對權威,肯定不敢推、也推不動

事實上,不只是經濟方面,「雙減」打擊補教業、點名網路遊戲是「精神鴉片」、聲討互聯網平台「壟斷」、教師大輪調以消滅明星學區,乃至小燕子趙薇人間蒸發,甚至小學上課時間都要明文規定—幾乎可以視為一次大範圍的「整風」。

習近平想要幹嘛?

七月初,習近平在建黨一百周年紀念會上致詞,他提了九次以史為鑑、開創未來」,他同時說,「…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如果「破壞一個舊世界」是以史為鑑的話,那他要開創的未來是什麼?他當時並沒有描繪一個具體「新世界」。九月初,他對中共年輕官員說:「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要他們「丟掉幻想,勇於鬥爭」。

對照來看,他要中共年輕黨員「丟掉幻想,勇於鬥爭」的鬥爭對象,應該包括了前述的房地產、平台經濟壟斷業者、明星學校、網路遊戲,簡單說,就是錢賺太多而腐蝕了人心、帶壞了風氣,並引起人心不平的事物。然而,這些其實正是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果,也是「中國崛起」的代表性事物,習近平對這些發動了全面鬥爭!

於是,中共媒體「人民網」轉載的那一篇〈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就不是偶發事件了,反而是批判那篇文章的右翼喉舌,這次沒有正確揣摩到習大大的心底。

用歷史的比喻,習近平要做的是一次「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武靈王推動全國「胡服」,趙國軍隊因胡服而能騎在馬上作戰,在此之前的諸侯戰爭以車戰為主,趙國的騎兵因而無敵於諸侯,趙武靈王成為繼魏文侯齊宣王之後的戰國第三位雄主

然而,要華夏民族穿胡人服裝,是直接挑戰國人生活習慣,阻力很大,趙國貴族大多反對。趙武靈王最後下定決心「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胡服變革乃能成功。

習近平推動的這一場變革,用心非常深刻,不能膚淺的看待。





◆◆2021年08月29日20:01     |  來源:李光滿冰點時評 -- 時政 -- 人民網 
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湖居隐者李光满 -- 新浪微薄
湖居隐者李光满  08-27 20:29



















2.2兆! 特別預算常態化 違法失職


2021-09-29 00:48  聯合報 /   陳貴端/逢甲大學退休教授(台中市)
為了讓預算執行更有「彈性」,預算法標準愈訂愈寬,新冠肺炎紓困振興則屬於特別預算第三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執政者為掌握財務資源作為政治運用籌碼,常於總預算外增訂特別條例,再以特別預算框架多年預算。執行時,每年控制動用特別預算額度,規避公債法流量管制預算法第廿三條經常門及資本門運用限制,破壞預算法第八十三條適用特別預算之法規範限於「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國家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不定期或數年一次重大政事」之立法精神,及削弱行政、立法、監察三權制衡監督力量

近年來,政府藉「因應緊急重大情事」、「振興經濟,擴大建設」為由,編列特別預算扁政府「新十大建設」五年五千億元。馬政府「愛台十二項建設」四年五千億元。蔡政府前瞻建設(八年八千八百億元)、新式戰機採購(七年二四七二億元)、疫情紓困振興(三年八千四百億)、提升海空戰力(五年二千四百億),運用政黨立院優勢,先後通過特別條例框列特別預算合計達二兆二千億,超出一○九年及一一○年中央政府總預算二兆規模

特別預算排除公債法存量管制限制流量管制規定中央政府總預算特別預算每年舉債額度不得超過其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十五%,是財紀法所關心債台高築原因之一

預算審議常引發爭議,總統任期四年,若要做大事,就責任政治,「重大政事必須具緊急性必要性,且多年計畫應相當明確,絕非為特定目的把多個普通預算框架成一個預算,稱特別預算,成為總預算外的另一個預算。

就預算制度應採「設計計畫預算制度」,將多年預算納入年度預算,把年度預算與遠期目標相結合,就所編制多年的預算,嚴加審核並控管執行進度及採績效預算制度精神進行管控,貫徹「零基預算」精神。若非緊急或戰爭、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應回歸總預算依預算法編制與審議,並將執行內容及進度納入管控,否則特別預算規模之大,若執行管控不嚴,很可能成為執政者可以自由運用之財庫,將成未來債台高築另一扇門。每任總統都編列特別預算做法是否得當?是否違反預算法、公債法、財紀法之精神?盼行政院、立法院、監察院,以及人民與更多學者專家關注此重要議題。

建議:一、應重視強化特別預算管理,避免執政者常利用訂定特別條例、編制特別預算,規避公債法舉債上限存量及流量管制,框架多年預算、計畫方案未詳予評估並做好選擇及替代方案、財源籌措及債務清償未作規畫,挾國會多數,大計畫、大預算均未經嚴格審議,強行通過。行政及立法機關顯有違法失職之嫌。若非緊急或戰爭、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應回歸總預算,採設計計畫預算制度、績效預算制度及零基預算精神,嚴加管控,樹立財政紀律。

二、應重視強化預算、決算編列、審議、執行之透明度及強制定期將特別預算執行之相關資訊揭露。陽光最好消毒劑、防腐劑,可強化民意監督力量樹立財政紀律















五倍券照顧弱勢 更有價值


2021-09-29 00:49  聯合報 /   余宗龍/中興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長(台北市)
五倍券將上路、各縣市政府也大舉加碼,激勵近來包括餐飲、百貨、觀光旅遊、電商等族群備受市場矚目,「五倍券加碼受惠股」成為市場熱議焦點。記者胡經周/攝影



行政院的振興五倍券即將發放。近日,振興券如何綁定到高回饋的信用卡或是電子支付、如何抽到各部會加碼再升級的大禮,已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熱烈討論的話題。目前整體疫情走向趨緩,加上在大型企業與連鎖加盟業者琳瑯滿目加碼活動的推波助瀾下,振興券可望帶動一波報復性消費,創造經濟效益。然而,吾人想問:「振興券有振興到需要的人嗎?」個人認為與其錦上添花集中消費在特定行業、業者,不如給下列三類受困店家和弱勢族群雪中送炭,顯得格外有意義

一、在地店家、攤販:在都會區生活的民眾,可能有注意到每天照亮回家路上的店家、餐廳、攤販,正逐漸消失!因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而關門或轉讓者不在少數,如今這些奄奄一息、嗷嗷待哺的商家還要面對大型企業早已磨刀霍霍,準備搶食這塊振興大餅。因此,疫後拚有感復甦,或許人們應站在最前線,將振興券花在需要幫助的社區商家或市場,感受助人與被幫助的快樂,一同建築出社區的良善與美好。

二、社福公益團體:根據知名雜誌的調查,疫情造成國內多數社福/公益團體所收到的捐款與過去相比有所萎縮。財務陷入困境下,社福/公益團體對社會各種弱勢族群所能提供的服務和協助範圍可能因而下降,營運困境不言可喻。所以,規畫捐券行善的機會來了,若能將振興券轉成慈善捐贈,將會是場及時雨,更是好事一樁

三、受政治衝擊的果農:五千元的振興券對某些個人或家庭來說,可能只是意外之財;但對最近接連受到政治事件影響的果農,助益可能不小。面對這樣的窘境,挺果農不能只是句口號,若能將五倍券拿來挺果農,付出愛心實際行動,展現社會關懷,實質幫助農民擴大國內市場,也別具有意義。














強烈訊號 美中關係丕變?


2021-09-29 00:50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新北市)
華為財務長孟晚舟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24日終於獲釋得以返回中國大陸,此舉可謂是美中關係重大轉折。路透



纏訟三年困在加拿大的華為財務長孟晚舟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以緩起訴名義獲釋,已於廿五日返回中國大陸。同日,朱立倫再度當選國民黨主席,並於次日收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賀電,雙方展開暌違一年半的良性互動。兩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一放到美中台關係的架構中,就是強而有力政治訊號,自有特殊的戰略與政治意涵,讓三方四黨的關係起了新的化學變化

孟晚舟的官司從逮捕到獲釋,代表美國川普到拜登總統對中國政策的重大轉折。川普的魯莽行事如今倒成為拜登手中的一步棋,為美國爭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撤軍阿富汗後,拜登在外交戰場上贏來的籌碼幾乎一把輸光。香港英文南華早報放話,表示習近平只會以視訊演說方式參加十月底義大利羅馬舉行的 G-20 峰會,意謂原先安排的場邊習拜會也作罷

拜登九月九日主動致電習近平,就是想了解「拜習會」是否仍有可能。十五日拜登宣布成立美英澳AUKUS聯盟廿一日聯合國大會中國極盡低調之能事的演說,就是透過軟硬兼施,期盼習近平改變主意,但北京均不為所動。

直到九月廿五日孟晚舟獲釋返國,中美關係的改善才出現第一道曙光中國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七月廿六日美國副國務卿薛曼天津會談,釋放孟晚舟就是北京希望華府做到「美方停止錯誤言行清單」中的重要事項之一。

在另一份北京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還包括美方必須調整對大陸留學生簽證立場、取消對大陸產品的高額關稅、保障大陸在美國的公民權益等。

從習近平與朱立倫的電訊往來,可以看出他們在「反對台獨」與「九二共識」的立場並無軒輊,而朱以「求同尊異」回應習的「共謀統一」無疑也充滿創意與新思維。

拜登政府透過釋放孟晚舟等具體動作,積極尋求與失和三年的中國大陸改善關係,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也努力恢復中斷近兩年的兩岸關係,明顯具有一些重要的戰略與政治意涵。

首先,民進黨政府五年多來扮演美國棋子的角色將漸漸步入尾聲。易言之,蔡英文政府作為美國「反中急先鋒的「階段性任務」,將隨著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轉向而逐漸吿一段落。

其次,在未來數年,即使美中仍會高度競爭,蔡政府偶爾仍會成為拜登政府的棋子,但美國政府官員見風轉舵,應不會像川普最後兩年任內拜登頭半年把蔡英文當個寶,對抗中國大陸。

第三,在拜登眼中,蔡英文的利用價值既然不高,她在黨內的威信自然下降,而朱立倫若能團結黨內同志,打贏明年縣市長選舉,蔡英文民意支持度勢將進一步下挫,提前進入後蔡英文時期。

第四,在拜登與習近平改善關係的同時,美國需要的不再是一個成天只會製造兩岸衝突擴大美中矛盾民進黨政府,而需要一個能夠成為美中關係潤滑劑國民黨

最後,一葉知秋,從拜習通話、拜登聯大演說、孟晚舟獲釋,以及其他後續良性互動,美中關係的改善正在既定的軌道進行,美中既競爭又合作的趨勢已不可能逆轉。














德國友中轉向?不離對話接觸框架


2021-09-29 00:51  聯合報 /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新北市)
德國國會大選廿六日投票截止、媒體發布出口民調後,基民黨總理候選人拉謝特(右)在位於柏林的黨總部向支持者發表談話,總理梅克爾(左)站在一旁。(美聯社)



梅克爾執政十六年,儘管暱稱鐵娘子,秉持人權價值,任內仍不斷擴大德中政治和經濟關係,堪稱西方對北京最友好的領導人。此外,德國經濟為歐盟龍頭,許多政策不管有意無意皆能引導歐盟走向,更遑論擁有提案權歐盟執委會主席亦為德國人。德國大選過後,梅克爾的友中政策能否接棒,取決於未來聯合政府的組成。

目前,社民黨成為第一大黨,倘邀請立場相近的綠黨、自由民主黨組紅綠燈聯盟,看似不利北京,然則中長遠來看,中國大陸市場的吸引力以及本身能撼動全球的實力,德國及所率領的歐盟未必能纓其鋒。況且中國駐美大使先畫了紅線警告:「只要柏林立場一改變,中國便會秀肌肉」。德國及未來歐盟的對華政策僅能摸著石頭過河」,該硬或軟實需縝密盤算。當前,中國遠企購入漢堡港碼頭的三成股份是否能得到新政府的點頭,將是德國政府對華政策處女秀

若以社民黨的蕭茲出任總理,之前曾擔任漢堡市長的他支持許多和中國合作的項目,咸信他的對華政策有很多的合作空間。觀察社民黨的中國政策相當隱晦,只道雙方關係將由西方民主法治國家中國威權國家資本主義體制之爭來決定,正是不願正面衝突的保留。不過,此次小黨影響力倍增綠黨與自民黨皆主張彰顯人權價值綠黨更是想出利用跨大西洋合作遏阻北京自民黨則是強調捍衛商業利益價值觀時不能不有所取捨。兩個小黨的票數如獲增加,社民黨必有所牽制,不過,對中國友好的德國經濟界會迫自民黨低頭。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似乎傾向「價值優先」,不排除對中強硬。根據民調機構 Forsa 八月底出爐的民調顯示:五十八%的德國人認為,即便對華經貿關係會受到影響,德國也應採取更強硬的對華政策,並更為捍衛德國自身利益。影響力廣大德國工業聯盟也針對奴工的問題批判中國,對在中國投資的德商示警。不管如何,德企在中國是否得到公平對待是未來政府施力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對華議題並非重點,由於德國洪災所致,氣候變遷才是首要看點。未來,該議題不脫尋求北京的合作,社民黨與綠黨皆有意願,北京有此利器來跟新政府周旋。

準此以觀,德國對華政策或有不利北京的趨勢,但不會超出以多對話接觸為準則的框架。目前德國的對華政策雖以經濟利益為基礎,但為避免過度依賴,不在美中對峙選邊,未來會轉為歐洲導向,德國各黨支持歐洲解決方案解決 5G 困擾,不願依賴外國數位技術,以及科技、軍事(部分政黨支持)自主,即為顯例。此外,綠黨和自民黨則表達對台灣的支持,甚至自民黨黨綱支持台灣,則為我方可以努力的方向

















調整軍事訓練役 根本朝三暮四


2021-09-29 00:56  聯合報 /   陳國銘/出版業(基隆市)
國防部將調整軍事訓練役訓練流路,將原本的八周與八周(入伍訓練加專長訓練),改成五與十一周(入伍訓練加部隊訓練)模式。圖/陸軍司令部提供



報載國防部將調整軍事訓練役訓練流路將原本的八周與八周入伍訓練專長訓練),改成五與十一周入伍訓練部隊訓練)模式,消息一出,許多軍事訓練役男叫苦連天,也有評論指出這是受限於美方的建議所致。雖然整體來說,軍事訓練役男有可能去外島服役,就公平性來說這是正確的,但除非調整與增加軍事訓練役的時間,否則外界很可能會以朝三暮四來戲稱調整訓練周數的政策。

過往在徵兵制以及兩黨惡質政策所致,目前除志願役官士兵,另有大多數為服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男,先前主要的目的為訓練出合格的步槍兵,後續因為各種因素而沒有配發部隊,光是在這個層面上就被外界批判,訓練四個月而不用下部隊的兵根本是浪費。但也有意見指出這四個月的步槍兵,連衛哨勤務營區整體安全防護執勤上都相當勉強,還要與常備部隊搭配

現在要顧及外島籤的公平性固然很好,但並不代表這會增加多少戰力,因為訓練時間服役時間加總就是四個月。新兵的初始階段主要是透過訓練與軍紀,養成士兵長官命令服從性與耐性同時間鍛鍊基礎體能

經過體能訓練養成服從性,之後才施以單兵武器訓練,除單兵武器裝備外,土工器具單兵個裝生化防護等也都需要時間訓練,並不單單只是會射擊步槍就好。再以步兵排支援迫砲班小型團體操作武器,或是火箭彈兵投擲手榴彈等等兵器,想要在四個月之內完訓並非不可能,但扣除掉休假與各種勤務與支援,恐怕訓練的時間相當有限

現階段的軍事討論氛圍相當奇特,不去討論現役部隊如何精進戰術或戰法,卻拚命討論後備部隊如何精進,甚至連宮廟義勇都隨意出爐,現在則是點名討論到軍事訓練役精進,外界難免會覺得匪夷所思。無怪乎有些評論指出,這是美方給我們的建議後,軍方趕緊對軍事訓練役時間提出些許的變動來因應美方的要求,但若未來不增加軍事訓練役的時間,恐怕再怎麼樣多的兵員去填補外島的空缺也是無益。
















願景回響/推動車讓行人 善用科技執法


2021-09-29 00:54  聯合報 /   林軺/教(台北市)
行人在行穿線上有絕對路權,轉彎車應保持三公尺距離,台灣路口設計卻讓車難避讓。記者葉信菉/攝影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報導「車不讓人 行人在路口死亡新高」,談到台灣從民國 93 年(二○○四年)開始取締車不讓人已經十七年,行人在路口死亡卻攀歷年新高,成了文明社會最大諷刺。

就在上周六中午,筆者經過巷口,一輛轎車急駛而來,沒禮讓也不減速。我本能急停腳步讓車子過,想不到車子旋即又緊急煞車,因為左斜對側有一對母女正騎著腳踏車過巷口一半,差點被那轎車撞個正著。

其實這麼多年來,相關單位嚴格取締路口或斑馬線車不讓人的執法行動,常斷斷續續的,無法持之以恆,別說禮讓,不少駕駛連要減速避險的觀念也付之闕如。

同一天晚上,看到電視一則新聞報導,談到以往的北京,車子衝撞斑馬線上的行人屢見不鮮,行人過馬路像在賭命一樣。不過為了迎接冬季奧運,最近北京大力推行文明駕駛,並祭出重罰,只要車不讓人扣點三分,累積十二分吊銷駕照,還會進入不良信用檔案,讓駕駛個個繃緊神經。

雷厲風行之下,北京駕駛已經從過去沒禮讓行人習慣到現在雖偶爾還會有一些駕駛等壓到斑馬線才停車禮讓,但即使沒有紅綠燈的路口,只要有人走在斑馬線上,大都會自動停下車來,和以往有天壤之別。

想達到這樣的成效,當然不能單靠交警站崗,而是利用監視器科技執法,並鼓勵民眾檢舉。否則也會跟我們的街頭一樣,只要員警不在路口站崗,違規汽機車一溜煙就從人群間穿梭而過,險象環生,沒挨罰像撿到便宜,被開了單就直呼倒楣。

到歐洲旅遊,對於車讓人文明駕駛特別有感。德國為例,儘管車行速度快,只見行人都不需點頭示意或舉手表明,而是安心且從容的走過馬路,因為車子一見行人,都會立即減速、停車,沒有例外

有一次我們像在台灣一樣,見車子急駛而來,立即停止腳步,想不到那駕駛停著不動,非等我們過馬路不行。因為「車讓人是他們駕駛文化裡根深柢固的 DNA

想培養那樣的駕駛文化,也許需要很長時間。但輔以科技執法,持續不斷重罰不禮讓行人的行為,嚴懲因不禮讓而肇禍的駕駛,相信終有水到渠成一天,就好像機車騎士都已經養成戴安全帽的好習慣一樣!


陳亮恭/健康照護資源配置的氣球觀點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健康照護資源配置的氣球觀點
◆  范疇/為什麼台灣需要廣設靶場?
◆  李清志/火車頭的再造






陳亮恭/健康照護資源配置的氣球觀點


2021-09-29 01:00  聯合報 /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APEC國際健康照護數位轉型線上論壇8月舉行,有10國以上APEC經濟體派代表團出席,共同探討政府、醫療、產業整合。圖/工研院提供



廿年前,英國衛生部出版國家病床調查》,探討英國醫院病床的使用狀況,發現英國從八○年代起,全國病床數逐年減少,也發現病患住院日隨之下降,顯示醫院在有限的政府預算下,縮短病患住院日提升住院醫療的效率。有點像餐廳在節日分配用餐時間,提高翻桌率增加來客數的概念,只是英國醫院提升翻桌率並無法增加收入,因為英國制度中央醫療預算撥付地方由地方政府以此預算規畫設置醫療服務,此時提升效率是為了解決就醫壅塞,而增加收入

整體而言,英國醫院顯著提升服務量能,透過縮短住院日發展各種替代治療方案如門診化療、門診手術與居家醫療等),在病患就醫權益及公務預算窘迫間尋求平衡。對於從事醫院管理的人而言,英國這廿年的改變可謂成功範例,在有限預算下活化病床利用,並帶動醫療照護模式創新,減少醫院病床還提高服務量能,這麼完美的故事有沒有盲點呢

英國衛生部未被漂亮的數字所迷惑,反而進一步分析,病患住院日縮短後,是否得到更好的醫療品質結果發現,高齡病患雖然成功治癒疾病而出院,但很大比例病患出院後卻入住長照機構,這個結果令人震驚。與美國在中美洲大力查緝毒品所產生的「氣球效應」類似,用力擠壓氣球時,並沒有真的減少氣球體積,只是把空氣擠到其他地方。英國民眾健康照護需求醫療擠到長照去,更把醫療費用不足的窘況轉嫁長照體系表面上政府有效管控醫療費用長照福利需求持續增加

英國衛生部面對此結果有三個可能對策,第一是視而不見,因為費用增加是在長照而非醫療,但站在全人健康的立場,不能以行政制度為由轉嫁責任,自然無法視而不見;第二是回復過去的制度,但伴隨大量醫療費用支出醫院病床建設,不僅沒預算也緩不濟急,可行性很低;英國政府最終採用第三個方案,在急性醫療健康返家間推動中期照護」,讓病患在急性病痊癒但未完全復原前,由大醫院轉至家裡附近的社區醫院進行積極的復原治療讓病患健康返家,而進入長照體系,制度一推廿年,成為英國重要的醫療服務

台灣民眾的不健康餘命就像一個持續膨脹的氣球,擠壓只將空氣擠至其他部位。不健康餘命的長短受很多因素影響,改善不健康餘命需要全方位策略,不是單一面向的方案與漂亮參與人數就能改善,我們需要全面的宏觀思維,更需要追求有效的導入策略,政策需要民眾有感,更需要具有成效。健保署推出銜接急性醫療急性後期照護」,有效減少民眾失能的風險,雖然跨出重要也有效的第一步,人口快速高齡化的現象,步伐需要加快,也需要更多、更全面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整合資源制度設計,而單一方案

英國沒有因為長照不隸屬衛生部的行政管轄就視而不見,而是站在減少氣球持續膨脹的立場推出具有整體價值的方案,這是價值觀的體現廿年過去,英國學者大聲疾呼政府進行第二次國家病床調查。台灣面對持續膨脹的氣球,需要找到進氣的源頭而調整,只顧財務管控擠壓氣球,恐怕造成氣球破口而破裂,動搖超高齡社會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