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機構應強化審慎監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8024/web/ 

◆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機構應強化審慎監理
◆  聯合報社論/國安團隊的裙帶小圈,真不在乎批評?
◆  聯合報黑白集/桃李不言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機構應強化審慎監理


2021-08-30 02:40  經濟日報 /   社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來有兩項攸關金融穩定性的議題,令人感覺到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理實有強化的必要。第一項議題是日前中華信評示警部分的金控公司舉債發放現金股利,必須注意流動性風險管理。這不是新的議題,雖然金管會已提醒業者應該注意,卻缺乏有效的監理作為。

由於股市投資人把金控股當成存股標的,因此普遍而言,金控公司有著較高的股利發放率。根據中華信評統計,近二年國內金控公司平均的股利發放率(每股股利除以每股盈餘)大約五成,高於美國前十大銀行控股公司三至四成的水準。直覺而言,五成的股利發放率應不至於需要舉債因應,但實際情況不是如此,原因為何?

國內金控公司是以管理旗下子公司為設立目的,大部分的金控持有旗下壽險公司、銀行子公司100%股權,金控本身並沒有業務,因此獲利來自於子公司,要發放現金股利給股東,自然得依賴來自於子公司的上繳現金。

由於壽險公司有超過九成的資金來自債權人(保戶大眾),因此每年獲利要先提撥30%的法定和特別盈餘公積,保留在公司;再者,壽險公司出售未到期的債券,基於過去利率持續下降與低利環境,目前主管機關要求此項獲利要提特別盈餘公積,亦即不能立即分配,隨剩餘年限攤到未分配盈餘,使很多壽險公司帳上有很高的獲利,卻沒有多大的能力上繳現金給其金控母公司。

更甚者,未來要採用IFRS 17號公報,保險合約的利差損要列為負債,壽險公司更要把盈餘保留下來,因此這種現象將會持續下去,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另外,銀行業的獲利也需提撥30%的法定盈餘公積後,才能分配股利給股東。上述的規定是基於保護債權人即存款戶與保戶大眾的權益,應是可被支持的監理政策。

在現行政策下,部分金控因其壽險子公司無法上繳現金,金控若要發放現金股利,必須要舉債籌集資金;此舉由於有還本與利息支出的壓力,並非財務穩健的作法。金融機構絕大部分的資金來自債權人,因此監理的重點不能只著重於讓股東高興。中華信評認為金控公司的借款水準正日漸升高,若沒有積極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將可能造成額外的財務風險,特別是在市場流動性變化較為不利的期間。

第二項金融穩定性議題是今年7月金管會宣布針對六家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再延後一年實施「增加2%之內部管理資本」的要求,並將資本計提的標準下調0.5%。系統性重要銀行被要求更嚴格的資本標準,必須在四年內額外增提各2%的「法定資本」及「內部管理資本」;原本需在2020年到2023年滿足資本要求,去年5月延長一年、今年7月又延長一年,期間變成2022年到2025年。

金管會二次延後實施的原因,主要是考量新冠疫情的衝擊,讓銀行更有彈性分配較多資源,藉以辦理紓困貸款的工作。但是當銀行發放高現金股利、又積極紓困放款,則陡增整體的系統性風險。目前尚未提前符合資本要求的二家系統性重要銀行,皆是公股銀行,而且其母公司金控在近二年皆有很高的現金股利率;亦即這二家銀行是可不用上繳那麼高的現金股利給金控,自然就可提高資本適足率。

綜合而言,目前實有強化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與資本要求的必要。我們建議對於經常舉債發放現金股利的金控公司,必須提出普通股增資的資本改善計畫,降低流動性風險與強化資本的適足性。其次,對於未達到資本要求的系統性重要銀行,應該要求其達到規定後始能上繳股利給金控母公司,以控管整體系統性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桃李不言


2021-08-30 02:28  聯合報 /   黑白集
波波漫畫


BNT疫苗未演先轟動,首日開放登記三小時,即湧入一九七萬人。不像高端,雖有蔡政府的力挺宣傳,連續開放幾波也不過六十萬人登記,還有一成多最後未赴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如此。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僅憑著花香和果實,就能吸引人來。BNT被政府卡了又卡,醜化又醜化,現在終於帶著「復必泰」的汙名標籤要登台了,年輕人對它的喜愛絲毫不減。至於高端,則是政府吹了又吹,放水又放水,終究抹不掉「瑕疵品」印象。

蔡政府是歷來最崇拜宣傳的政權,它最精於挑選新聞發布時機,發最多的哏圖和臉書,養最多的網軍側翼,外包最多的大內宣案件。它以為發動文宣洗腦,即可改變民眾認知,塑造「政府英明」的形象。但它的操作手法漸漸因無信而失靈,民眾已看穿:政府宣傳揮霍的是人民血汗錢,滿足的只是他們的自大欲。

五倍券的發放,是另一種政客狂妄現形記。閣揆蘇貞昌撒了一千多億元,然後各部會又巧立名目發行藝FUN券、動滋券、客庄券、農遊券再撒一波幣,毫不手軟。更荒謬的是,政府竟以「打國外疫苗」為誘餌,要求國營事業員工前往監獄協助監督受刑人分裝五倍券。蘇揆拒發現金,就是覺得台灣有這些近乎無償的人力可以剝削嗎?

虛浮成癮的政府,以桃李為師吧!











聯合報社論/國安團隊的裙帶小圈,真不在乎批評?


2021-08-30 02:28  聯合報 /   社論
央行業務局長蕭翠玲(右)將接任金管會政務副主委,由於蕭翠玲先生是國安局長陳明通(左),成為蔡政府第二對「政務官夫妻檔」。圖/翻攝自四年級部落格1979台大政治系


媒體斗大的新聞標題寫著:「蔡政府再添政務官夫妻檔」。繼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經濟部長王美花「最威夫婦」之後,政院再任命國安局長陳明通之妻蕭翠玲出任金管會副主委,讓原本明年屆退的蕭翠玲因轉政務官不受退職影響。國安團隊兩位核心官員都成為「最有權力的夫妻檔」,說明了蔡總統「用人唯親」的風格。她無畏清議,不斷打造「親信小圈」,對政府的公開透明及公平性都是重創。

王美花和蕭翠玲皆經長年公務員生涯歷練,未必能說她們全然是「妻以夫為貴」。但王美花在陳水扁任內從組長三級跳到智財局長,在蔡英文任內則從局長躍升為部長,不能說與其夫「御用律師」顧立雄直飛雲霄無關。蕭翠玲在央行四十年,其工作固與金管工作有關;但央行和金管會任務本質截然不同,她在屆退之際破格轉任,說明這項人事案之不尋常。

蔡總統不會不知道這項任命可能引發的爭議,但她顯不在意。就如當年她任命表姐林美珠出任勞動部長,因一例一休政策引發莫大爭議後,林美珠稱病請辭。不久後,林美珠又被任命出任年薪八百萬的台灣金聯董事長,輿論大嘩,林美珠才當了一天董事長,旋即請辭。

但蔡英文對林美珠的厚愛,繼續愛屋及烏,兩年內將林美珠之夫吳明鴻陸續拔擢為最高行政法院庭長及院長。林美珠在勞動部任內,曾被立委批評為「神隱部長」;吳明鴻也因極少舉行法官會議,被譏為「神隱院長」。蔡英文「內舉不避親」已屬可議,而最高行政法院主審民眾與政府間爭議,院長竟是政府一方的「特殊近親」,當然加深民眾的不信任感。蔡總統宣示推動司法改革,自己卻帶頭示範「家天下」,也難怪近期許多判決備受爭議。

國安團隊是總統最倚重的決策核心團隊,也是「小圈圈中的小圈」。當初顧立雄以無金融專業出任金管會主委,其手中一些不按牌理出牌的決策,震動金融界。其後,毫無軍事和外交經驗的他,竟被拔擢任國安會秘書長。說穿了,蔡英文借重的不是其國安專業,而是他的高度忠誠和執行能力,用來反制外來政經威脅。同樣的,陳明通以陸委會主委轉任國安局長,是蔡英文相信他對兩岸情勢的立場和研判,可就近提供她決策參考。

再看,這兩位國安部門主管之妻,王美花主管的是國家經濟大政,蕭翠玲掌管的是金融機關治理,兩者都是蔡英文極關注的領域。這樣的任命,意味蔡英文要藉此將經濟與金融的大權捏在自己手裡,以減少執行的誤差。深一層看,這正是蔡英文信不過蘇貞昌及其他內閣成員,因此必須組建如此奇怪的裙帶小圈圈,以確保自己的意志可以貫徹。

這種「小圈圈偏好症」,除政府權力明顯過於集中,也失去了體制的透明與專業,勢必打擊文官體系的效能與士氣。最近太魯閣號事件和台電核二跳機等「低級錯誤」,都是文官末梢神經麻痺的證明。蔡總統上任後廣設黑機關,諸如「口譯哥」未經外交特考卻三級跳出任駐美處政治組長的事件層出不窮,都引發專業文官強烈反彈,類似情緒也在政府機關蔓延。蔡政府非但不思改正,卻反而變本加厲,最後只會腐蝕自己執政的正當性與公平性。

一個瞻矚宏遠的領導人,應從不同的領域發掘人才,一則讓國家治理的視野更開闊且具未來性,二則彌補自己或本黨見識的不足。然而,蔡英文如今只能藉親信裙帶網路來自我鞏固,可見蔡蘇體制的信任危機已相當嚴重。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無遠弗屆的飛天神器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8024/web/ 

◆  振興券 勿淪為民怨券
◆  自阿國撤軍 美陷困境 如何取信盟友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無遠弗屆的飛天神器
◆  防最壞情況 老人醫護混打第2劑
◆  愛國手臂 抵不過科學實證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無遠弗屆的飛天神器


2021-08-30 02:55  聯合報 /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毅力號」(圖前)所帶去的「機智號」火星無人駕駛直升機已進行多日飛行。(美聯社)



今年二月中旬,毅力號探測車降落在火星耶澤羅隕石坑,它的車腹裝載了一架一點八公斤的無人機「機智號」(Ingenuity)。機智號是第一架在地球之外的行星起飛的動力航空器,自四月在火星第一次起降後,至八月底已飛航十多次。機智號的太陽能板下,還繫上一片郵票大小、來自萊特兄弟首飛成功的飛機翼布,藉此與當年壯舉相呼應。

目前機智號的飛行高度都不超過十二公尺,在火星的總飛行距離約三公里,飛行時間廿幾分。這些數據看來不怎麼樣,但火星氣候因素相當惡劣,大氣壓力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溫度極低且溫差極大,因此在火星上的飛行,其實遠比極地飛行更加艱難。所幸機智號配置卓越的飛航器材、先進的通訊晶片、輕巧的運算設備及敏銳的導航感測,在遠端非同步的設定下,仍能自主安全起降,提供精密的火星空拍照片,並為毅力號探勘地理環境,指引安全可行的道路。

無人機對你我並不陌生,早期應用多在軍事用途上,包括偵察、監控、導引、標靶、攻擊、防衛、補給等功能。隨著科技的進展,無人載具不僅有天上飛的無人機,還有陸上行的無人坦克和水中游的無人潛艦等。

近年來,無人機的性能愈來愈優異,價格愈來愈親民,已經廣泛應用在各個場域,如物流運輸、醫療救援、油礦探勘、精準農業、休閒娛樂等。例如Wing的無人機外送先導計畫,近日就達到十萬次客服的里程碑,其中大部分的外送都不超過十分鐘,最快的紀錄從下單到送達只花不到三分鐘。

疫情期間,已有多國嘗試以無人機運送醫療物資,加強防疫力道。飛天快遞便捷可靠,能飛抵馬路不通的地方,且空中直線距離比馬路行走距離短,商機潛力無窮,乃兵家必爭之地。我國於兩年前制訂了「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雖對街頭巷尾胡飛亂竄的無人機產生管束作用,但未來應多留意無人機的產業趨勢,朝節能、防噪、機巧的設計努力,協力研發出增進人類福祉的嶄新應用。

八月初,新建才四年多的明霸克露橋被夾雜土石的高漲溪水沖斷,桃源復興、拉芙蘭、梅山三部落頓時成為孤島。試想這段受困期間,若能有無人機來回勘災與救援,或許不會發生熱心區代表勘災不幸落水的憾事,民生補給也能做得更細緻。如今維生便道終於搶通,但願未來的重建之路,政府能回應布農族語「明霸克露」的期待,帶給族人平安通達四方的「希望」。












愛國手臂 抵不過科學實證


2021-08-30 02:48  聯合報 /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
國產疫苗高端23日開打,但近日卻出現施打率越來越低的情形。圖為新北市三重體育館民眾接種疫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沒有人會唱衰國產疫苗,因為只要成功了,這就是台灣人的驕傲,甚至對於台灣的生技產業是一劑強心針。

但是很可惜的,從高端出現在國人面前,就充滿爭議,其中最令人憂心的是,政治力不斷的介入,也讓高端的努力逐漸淹沒在政治口號中。如今,提早上場的結果,恐怕會讓國人更失望,因為我們所期待的國產疫苗,極可能就被政治力揠苗助長。

基本上,從高端開放預約後,國人就看法分歧,不過當「愛國手臂」熱血登場之後,終究抵不過科學實證,尤其在死亡人數增加時,這樣的情況勢必越來越明顯。

從許多的訊息,我們知道高端疫苗的保護力也許不像其他疫苗,但是後遺症相對是比較低的;沒想到,卻也不斷出現死亡的案例,當然至今還沒有證明與施打疫苗相關,只是民眾看到這些因果關係中,心中的恐懼應該是難以避免的,而這也反映在預約爽約率逐漸提高的現實上。

對於這樣的現象,政府應該深自反省,因為在高端疫苗的施打過程,確實有許多無法令人接受的政治操作痕跡,尤其刻意跳過科學實證,絕對是無法令人信服的,如今整個事實也反映這一個事實,政府如果還不願意面對,最後恐怕難以跟國人交代。

更令人感到憂心的,「愛國手臂」這個名詞更讓高端沾上政治內涵,難道不施打高端就不愛國嗎?而這些人的「愛國」背後如果是缺乏科學實證的忠誠態度,政府難道不會覺得慚愧嗎?

現在,隨著國外疫苗的逐漸到位,政府應該思考的是,暫時停止高端疫苗的施打,讓整個實驗更完整之後再上場,這不僅是保障國人健康,更是保護台灣這個品牌;因為沒有人不希望高端的成功,只是如果光要依賴「愛國手臂」來掩飾科學實證的貧乏,那高端的未來恐怕就難以令人期待了!













防最壞情況 老人醫護混打第2劑


2021-08-30 02:51  聯合報 /   王宏育/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高雄市)
指揮中心日前發函說明運用剩餘疫苗殘劑供混打,引發基層醫界不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於美國和日本的捐贈疫苗,台灣的疫苗覆蓋率已經超過四成。五月分雙北嚴重的社區傳播,也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一百天後全國確診個案大幅下降。現在的重點當然是要堅壁清野,將威力更強大的Delta變種病毒阻絕境外。

最近許多國家均有Delta變種病毒更嚴峻的疫情,尤其防疫模範生越南,竟然每天超過一萬多個確診個案,醫院也無法應付蜂擁而來的病人,人民哀號,胡志明市被迫嚴格封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所以筆者認為目前台灣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設想有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須想盡任何辦法降低其可能性,而非居安不思危,等到墨菲定律發生,後悔已晚。

目前台灣確診個案減少,民眾急需紓壓活動,也要活絡經濟,台灣只得慢慢解封,萬一有R0值七的Delta變種病毒入侵,有專家學者估計將可能導致上次萬華地區的一倍半確診病例,萬一醫療崩壞,生靈塗炭,是我們最害怕發生的情況,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死傷。唯一的辦法就是幫第一類醫護人員、邊境海關飛機駕駛機組人員,以及七十五歲以上老年人施打兩劑疫苗。前者是為了維持我們的醫療量能,後者是為了防止太多人重症住院,導致醫療崩壞。

台灣一年大約有十七萬人往生,一天平均四七○人,超過一半以上是七十五歲長者。根據國外經驗,這些免疫力差、共病多的長者,若被傳染到新冠肺炎,假使事前沒有比較有效的兩劑疫苗,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勢必造成病床不足醫療崩潰,這就是台灣有可能的最壞情況。

台灣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六月中旬第一劑全部施打AZ疫苗,已經超過十周,即將施打第二劑,「如果在這些長者同意之下」,第二劑能夠混打即將進口的BNT疫苗。根據英國等的研究報告,會產生更高的中和性抗體,T細胞防禦能力也佳,更能夠抵禦Delta變種病毒,而降低重症率、住院率,這應該是減輕台灣最大危機的最佳解方,值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召集防疫專家詳細討論,可行後實施。

另外,根據疾管署八月廿三日的資料,有五十八萬第一類醫事人員打完第一劑AZ疫苗,只有卅二萬人打完第二劑AZ,還有廿六萬人可以選擇混打AZ+BNT或莫德納,希望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給這些醫護方便,以增加抵抗變種病毒的防範能力。















自阿國撤軍 美陷困境 如何取信盟友


2021-08-30 02:58  聯合報 /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
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右)強調,阿富汗與台灣情況不同,美國對台承諾也一如既往堅實。路透


美軍自阿富汗撤軍混亂,遭到各國嚴厲批評,其狼狽形象如同一個三流國家,而美國「拋棄盟友」的話題在全世界被不斷地議論。許多西方評論家關切台灣的處境,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強調「阿富汗與台灣情況不同,美國對台承諾一如既往堅實。」然而美國與台灣之間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軍事同盟,因此一旦台海發生戰爭,美國將基於何種法理依據以及以何種方式介入,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題目。因此此刻美國官方說「阿富汗與台灣情況不同」,是何意義?並不明確。

事實上,台灣不同於阿富汗之處,是蔣介石在一九四八年底國共內戰失敗前後,即開始布局台灣,將部分政府機構、人員、文物與黃金有序遷台。一九四九年八月美國發表「白皮書」表示放棄國民政府,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國重新支持國民黨,一九五四年底簽訂台美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華民國在風雨飄搖逐漸穩定下來。過程中蔣介石非常清楚,美國是可以聯盟,但是一切要靠自己。

而阿富汗前總統甘尼在其主政期間獲得美國完全的政治、軍事支持以及千百億美元的挹注。可是在二○一八年美國和神學士展開和平談判以及二○二○年二月雙方達成協議的近兩年中,甘尼政府已經明顯被美國公開「放棄與出賣」,而甘尼卻沒為其政府機關人員、政府軍以及不支持神學士的阿富汗不同族裔人民做出任何有實質意義的準備;美國也沒有提出明確的計畫處理這些不久就會變成「前朝」的機構與人員,甚至不曾規畫出與新政權合作的作法,而一切隨交神學士接收,相信神學士在協議中「善意的承諾」。

在美國政府與神學士協議的過程中,阿富汗地方勢力以及政府軍皆已清楚風向而逐漸投向「新主子」神學士。由於原阿富汗政府沒有及早規畫與執行自保方案,最後等於「等死」,因此八月十五日以後數以萬計的阿富汗人民在驚恐中衝向美國飛機逃難的慘劇是必然的結果。媒體報導「阿富汗守軍崩潰如此之快,很多美國官員及外交觀察家都感震驚」,說明美國官方脫離過去兩年來阿富汗的實際情況,其悲劇美國應負主要責任。

美國前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史塔夫瑞迪斯說:「美國在阿富汗政策面上犯下許多錯誤,包括未能堅定要求神學士遵守與川普的協議,使得『有條件撤退』成無條件撤退。美國現在必須讓盟友確定我們是可靠的。」這話拿來形容一九四五年底美國介入國共和談的過程與結果非常貼切。

長期而言,美國和其認知的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並不穩定,合作的結果常常出現夥伴過度依賴甚至失敗受辱的結局,然而美國的政界和學術界對此現象缺乏深入研究與檢討。美國人長期以來相對的優越性,造成對於自己的認識以及錯誤的檢討一直是缺乏的。

對於台灣來說,由於冷戰結構,政治經濟皆納入美國體系,習於從美國中心思考問題,其世界觀亦是美國主義,而離開中國歷史主軸越來越遠。因此,台灣欲從美軍撤離阿富汗的經驗中檢討台灣今後的走向,其實是相當困難的。














振興券 勿淪為民怨券


2021-08-30 03:04  聯合報 /   余宗龍/中興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長(台北市)
疫情重創民生經濟,政府將推出的五倍券因應救經濟,但五倍券最小面額200元起跳,讓主打銅板經濟的夜市攤商大跳腳,對小攤商幫助有限。 記者曾吉松/攝影



疫後拚經濟,行政院將推出振興五倍券,各部會也來加碼助陣,希望達到提振買氣、救內需產業的效果。時值政府規畫詳細實施辦法之際,筆者提出三項建議給主事者參酌,以期各式方案能減少民怨、發揮最大功效,達到最好的提振效果。

一、振興券加碼須擴增受惠民眾,勿淪為畫大餅賭籤運:五倍券拚成效翻倍,各部會助威八種振興券約一千三百萬份,但民眾想得到需靠運氣抽籤。日前行政院提到五倍券免費領取是我國經濟成長的成果讓全民共享,所以筆者認為:儘管各部會的加碼措施,礙於預算限量發行,但仍應設計可廣泛讓多數民眾抽中的機制。

政府與其讓民眾抽籤比運氣,看得到、卻吃不到振興大餅;倒不如透過政府的共通平台,限制每人只能登記二至三項券別,提升中籤率、增加實際領券的人數。此舉除了更貼近全民共享的精神外,受益者可更多、更廣,才能維持消費熱度不墜,而非曇花一現的振興效果。

二、政府僅負責點燃引信,應讓民間接棒祭優惠:政府的振興方案應該是點燃民生經濟的引信,促銷加碼的事理應交給民間業者接棒構思。簡言之,政府促進消費的號角已響起,並已備妥銀彈給民眾;「額外消費」的任務應交給各行各業,讓其積極思索如何推出折扣與優惠,讓顧客回流、商機重現,才能重新把經濟模式建構起來,創造乘數效果。

但令人不解的是,不讓中央專美於前,各縣市陸續加入發現金、抽禮物。一起參與振興,應是整合民間資源,發揮最大功效,而不是只求立竿見影,卻忽視了亂撒幣,可能排擠其他重要建設的經費支出,亦可能惡化財源結構債留子孫。

三、五倍券應有小面額,方便彈性使用:民間反映,中央公布振興五倍券面額較大,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小攤商較難受惠;按過去的經驗得知,面額高的券容易導流人潮至大型通路消費。因此,建議行政院在兼顧防偽的設計下,可參考百貨公司或園遊會的禮券,將振興五倍券千元面額的背面劃分十格,各一百元可拆式的區塊,方便國人自行選擇在大、小店家消費,避免有受創慘重的小攤商淪為振興券孤兒。據此,現在研議一套總額五千元的十張五倍券,不妨縮減成五張面額一千元,降低印製成本,一舉兩得。我國的製造與科技力充沛,這絕非難事。


羅智成/和平需要學習─關於和平學的構想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羅智成/和平需要學習─關於和平學的構想







羅智成/和平需要學習─關於和平學的構想


2021-08-30 03:06  聯合報 /   羅智成(作者為作家、詩人)
神學士入主喀布爾後能否有效治理全阿富汗備受矚目,各地零星的反抗勢力仍擁兵自重。(法新社)



在人類文明史上,需要警惕與反省的篇章裡頭,我覺得有幾幅關於兒童的影像,將永遠不會被遺忘。

一是在中日松滬會戰之後,一個全身遍布塵土,被留在滿目瘡痍的鐵道旁大哭的中國嬰兒;一是越戰時期,一個全身衣服被燒光,邊哭邊跑於鄉道上的越南少女;一是在阿富汗戰爭期間,被刊登於雜誌封面上,有著美麗如翡翠卻又受驚茫然的眼眸的十二歲女孩;還有一張,就是為了逃避敘利亞內戰,跟家人搭走私船去歐洲,最後孤獨趴在海灘上的溺斃男孩。

無辜者的苦難,最讓人怵目驚心,也最讓人深刻感受到戰爭殘酷。在那一時刻,每個人都發自內心相信,再沒有比和平更珍貴的事了!

但是我也發覺,「和平可能是人類談論最多、提倡最力、追求最久,卻最少被認真對待的主題。除了空泛的言談,似乎很少人或機構真正深入去探討它的本質、它的基礎或永續的條件。也許是我們總把它視為終究會恢復的常態,雖失去時驚恐不已,恢復後便置之腦後;也許是對優勢者(每個人都會有相對優勢的時刻)來說,和平與戰爭都只是達成目的的選項,端看何者划算。對優勢者來說,和平甚至是他們挑起戰爭最常用的詞彙。

追根究柢,人類到底視和平為珍貴、不可替代的價值,還是無奈的妥協、損害的控管與經濟的盤算和平是人類天賦的本性,還是學習而來的態度

我悲觀的理解是,和平從不是「智人」後裔的我們天賦的本性。透過長期、殘酷的殺戮,最終在這個星球主宰一切的智人,如果沒有更強的敵人、更大的恐懼或更長遠的考量,他的基因是不足以阻止他去踩扁一隻昆蟲、消滅某個嫌惡的生物、掠奪自己想要的資源或殺害任何可能的競爭者的。就像在生物演化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某種平衡或靜止狀態,似乎被維繫於自然循環、數目消長,或獵食者與被獵者之間相互的威懾與暫時的滿足。但這不是和平。

和平是人類學習而來的,是後天創造出來的價值。起初也許是為了共同利益,或勢均力敵時的觀望,然後也許是對穩定環境的需求,開始了和平共存的各種形式。在強者與弱者之間,生存的安定,或和平,是被拿來交換的,需要付出代價。代價需要多方衡量,強與弱的關係也非一成不變,這裏頭需要情勢的判斷、規則的商量,理性大量的參與,尤其是彼此對(資源)需求的抑制、對情緒(嫉恨或恐懼)的抑制、對行為的抑制。在漫長的過程中,宣戰權被提升到團體或國家層面,非武裝的人民被馴化,交換的規則也漸漸內化為價值。

但是矛盾與衝突會不時動搖這個價值,不論是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我們不時看到偶發甚至虛構的事件,撩起無窮的爭端或不可收拾的戰禍。這意味著人類的野性仍遠遠未被文明收服,和平的發生與永續,必須伴隨苦心經營的環境,伴隨更多複雜的條件才能獲致。這些條件包括:人類學、心理學、經濟、社會與政治學上的種種認知、信念、制度與行動。

作為普世價值,和平是強勢西方文明意圖壟斷但成績最差的一門功課,我們自身優良的傳統文化、相對和諧的人際理念及對和平的真切渴望,應該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動力與啟發,在和平學上引領新時代的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