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機構應強化審慎監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8024/web/ 

◆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機構應強化審慎監理
◆  聯合報社論/國安團隊的裙帶小圈,真不在乎批評?
◆  聯合報黑白集/桃李不言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機構應強化審慎監理


2021-08-30 02:40  經濟日報 /   社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來有兩項攸關金融穩定性的議題,令人感覺到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理實有強化的必要。第一項議題是日前中華信評示警部分的金控公司舉債發放現金股利,必須注意流動性風險管理。這不是新的議題,雖然金管會已提醒業者應該注意,卻缺乏有效的監理作為。

由於股市投資人把金控股當成存股標的,因此普遍而言,金控公司有著較高的股利發放率。根據中華信評統計,近二年國內金控公司平均的股利發放率(每股股利除以每股盈餘)大約五成,高於美國前十大銀行控股公司三至四成的水準。直覺而言,五成的股利發放率應不至於需要舉債因應,但實際情況不是如此,原因為何?

國內金控公司是以管理旗下子公司為設立目的,大部分的金控持有旗下壽險公司、銀行子公司100%股權,金控本身並沒有業務,因此獲利來自於子公司,要發放現金股利給股東,自然得依賴來自於子公司的上繳現金。

由於壽險公司有超過九成的資金來自債權人(保戶大眾),因此每年獲利要先提撥30%的法定和特別盈餘公積,保留在公司;再者,壽險公司出售未到期的債券,基於過去利率持續下降與低利環境,目前主管機關要求此項獲利要提特別盈餘公積,亦即不能立即分配,隨剩餘年限攤到未分配盈餘,使很多壽險公司帳上有很高的獲利,卻沒有多大的能力上繳現金給其金控母公司。

更甚者,未來要採用IFRS 17號公報,保險合約的利差損要列為負債,壽險公司更要把盈餘保留下來,因此這種現象將會持續下去,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另外,銀行業的獲利也需提撥30%的法定盈餘公積後,才能分配股利給股東。上述的規定是基於保護債權人即存款戶與保戶大眾的權益,應是可被支持的監理政策。

在現行政策下,部分金控因其壽險子公司無法上繳現金,金控若要發放現金股利,必須要舉債籌集資金;此舉由於有還本與利息支出的壓力,並非財務穩健的作法。金融機構絕大部分的資金來自債權人,因此監理的重點不能只著重於讓股東高興。中華信評認為金控公司的借款水準正日漸升高,若沒有積極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將可能造成額外的財務風險,特別是在市場流動性變化較為不利的期間。

第二項金融穩定性議題是今年7月金管會宣布針對六家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再延後一年實施「增加2%之內部管理資本」的要求,並將資本計提的標準下調0.5%。系統性重要銀行被要求更嚴格的資本標準,必須在四年內額外增提各2%的「法定資本」及「內部管理資本」;原本需在2020年到2023年滿足資本要求,去年5月延長一年、今年7月又延長一年,期間變成2022年到2025年。

金管會二次延後實施的原因,主要是考量新冠疫情的衝擊,讓銀行更有彈性分配較多資源,藉以辦理紓困貸款的工作。但是當銀行發放高現金股利、又積極紓困放款,則陡增整體的系統性風險。目前尚未提前符合資本要求的二家系統性重要銀行,皆是公股銀行,而且其母公司金控在近二年皆有很高的現金股利率;亦即這二家銀行是可不用上繳那麼高的現金股利給金控,自然就可提高資本適足率。

綜合而言,目前實有強化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與資本要求的必要。我們建議對於經常舉債發放現金股利的金控公司,必須提出普通股增資的資本改善計畫,降低流動性風險與強化資本的適足性。其次,對於未達到資本要求的系統性重要銀行,應該要求其達到規定後始能上繳股利給金控母公司,以控管整體系統性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桃李不言


2021-08-30 02:28  聯合報 /   黑白集
波波漫畫


BNT疫苗未演先轟動,首日開放登記三小時,即湧入一九七萬人。不像高端,雖有蔡政府的力挺宣傳,連續開放幾波也不過六十萬人登記,還有一成多最後未赴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如此。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僅憑著花香和果實,就能吸引人來。BNT被政府卡了又卡,醜化又醜化,現在終於帶著「復必泰」的汙名標籤要登台了,年輕人對它的喜愛絲毫不減。至於高端,則是政府吹了又吹,放水又放水,終究抹不掉「瑕疵品」印象。

蔡政府是歷來最崇拜宣傳的政權,它最精於挑選新聞發布時機,發最多的哏圖和臉書,養最多的網軍側翼,外包最多的大內宣案件。它以為發動文宣洗腦,即可改變民眾認知,塑造「政府英明」的形象。但它的操作手法漸漸因無信而失靈,民眾已看穿:政府宣傳揮霍的是人民血汗錢,滿足的只是他們的自大欲。

五倍券的發放,是另一種政客狂妄現形記。閣揆蘇貞昌撒了一千多億元,然後各部會又巧立名目發行藝FUN券、動滋券、客庄券、農遊券再撒一波幣,毫不手軟。更荒謬的是,政府竟以「打國外疫苗」為誘餌,要求國營事業員工前往監獄協助監督受刑人分裝五倍券。蘇揆拒發現金,就是覺得台灣有這些近乎無償的人力可以剝削嗎?

虛浮成癮的政府,以桃李為師吧!











聯合報社論/國安團隊的裙帶小圈,真不在乎批評?


2021-08-30 02:28  聯合報 /   社論
央行業務局長蕭翠玲(右)將接任金管會政務副主委,由於蕭翠玲先生是國安局長陳明通(左),成為蔡政府第二對「政務官夫妻檔」。圖/翻攝自四年級部落格1979台大政治系


媒體斗大的新聞標題寫著:「蔡政府再添政務官夫妻檔」。繼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經濟部長王美花「最威夫婦」之後,政院再任命國安局長陳明通之妻蕭翠玲出任金管會副主委,讓原本明年屆退的蕭翠玲因轉政務官不受退職影響。國安團隊兩位核心官員都成為「最有權力的夫妻檔」,說明了蔡總統「用人唯親」的風格。她無畏清議,不斷打造「親信小圈」,對政府的公開透明及公平性都是重創。

王美花和蕭翠玲皆經長年公務員生涯歷練,未必能說她們全然是「妻以夫為貴」。但王美花在陳水扁任內從組長三級跳到智財局長,在蔡英文任內則從局長躍升為部長,不能說與其夫「御用律師」顧立雄直飛雲霄無關。蕭翠玲在央行四十年,其工作固與金管工作有關;但央行和金管會任務本質截然不同,她在屆退之際破格轉任,說明這項人事案之不尋常。

蔡總統不會不知道這項任命可能引發的爭議,但她顯不在意。就如當年她任命表姐林美珠出任勞動部長,因一例一休政策引發莫大爭議後,林美珠稱病請辭。不久後,林美珠又被任命出任年薪八百萬的台灣金聯董事長,輿論大嘩,林美珠才當了一天董事長,旋即請辭。

但蔡英文對林美珠的厚愛,繼續愛屋及烏,兩年內將林美珠之夫吳明鴻陸續拔擢為最高行政法院庭長及院長。林美珠在勞動部任內,曾被立委批評為「神隱部長」;吳明鴻也因極少舉行法官會議,被譏為「神隱院長」。蔡英文「內舉不避親」已屬可議,而最高行政法院主審民眾與政府間爭議,院長竟是政府一方的「特殊近親」,當然加深民眾的不信任感。蔡總統宣示推動司法改革,自己卻帶頭示範「家天下」,也難怪近期許多判決備受爭議。

國安團隊是總統最倚重的決策核心團隊,也是「小圈圈中的小圈」。當初顧立雄以無金融專業出任金管會主委,其手中一些不按牌理出牌的決策,震動金融界。其後,毫無軍事和外交經驗的他,竟被拔擢任國安會秘書長。說穿了,蔡英文借重的不是其國安專業,而是他的高度忠誠和執行能力,用來反制外來政經威脅。同樣的,陳明通以陸委會主委轉任國安局長,是蔡英文相信他對兩岸情勢的立場和研判,可就近提供她決策參考。

再看,這兩位國安部門主管之妻,王美花主管的是國家經濟大政,蕭翠玲掌管的是金融機關治理,兩者都是蔡英文極關注的領域。這樣的任命,意味蔡英文要藉此將經濟與金融的大權捏在自己手裡,以減少執行的誤差。深一層看,這正是蔡英文信不過蘇貞昌及其他內閣成員,因此必須組建如此奇怪的裙帶小圈圈,以確保自己的意志可以貫徹。

這種「小圈圈偏好症」,除政府權力明顯過於集中,也失去了體制的透明與專業,勢必打擊文官體系的效能與士氣。最近太魯閣號事件和台電核二跳機等「低級錯誤」,都是文官末梢神經麻痺的證明。蔡總統上任後廣設黑機關,諸如「口譯哥」未經外交特考卻三級跳出任駐美處政治組長的事件層出不窮,都引發專業文官強烈反彈,類似情緒也在政府機關蔓延。蔡政府非但不思改正,卻反而變本加厲,最後只會腐蝕自己執政的正當性與公平性。

一個瞻矚宏遠的領導人,應從不同的領域發掘人才,一則讓國家治理的視野更開闊且具未來性,二則彌補自己或本黨見識的不足。然而,蔡英文如今只能藉親信裙帶網路來自我鞏固,可見蔡蘇體制的信任危機已相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