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見風轉舵 美經濟風險升高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黨中央態度曖昧,藍營「侯友宜們」何其多
◆  聯合報黑白集/渣男的散步記者會
◆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見風轉舵 美經濟風險升高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見風轉舵 美經濟風險升高


2021-12-04 01:2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圖/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今年以來面對通膨居高不下,一貫的口頭禪就是「暫時性」;然而他本周出席國會作證時,卻表示「暫時性」這個字眼已經「退休」,並改口說高通膨已經成為「持久性」。這意味著「暫時性」並非功成身退,而是被強迫退休;並且說變就變,面不改色。以 Fed 在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經濟情勢卻抱持著猜謎遊戲的心態,不免令人深嘆今夕何夕。

鮑爾專攻法政,經濟理論底蘊不足,因此他出任主席以來,在貨幣政策上一直是見風轉舵;但他觀察的並非經濟風向,而是華府的政治風,以及華爾街的市場風。民國 107 年(2018年)鮑爾得到川普力挺,擊敗聲望崇高的前主席葉倫而出線;鮑爾必須投桃報李。上任之初,由於人單勢孤,政策上只能「葉規鮑隨」,一年內先後升息4碼。等到第4季美股大跌後,川普公開表示「我最大敵人是鮑爾,不是習近平」,於是民國 108 年(2019年) Fed 一路降息5碼,美股重回多頭,經濟強而有力,失業迭創新低,為川普連任鋪就康莊大道。

民國 109 年(2020年)3月美國疫情肆虐,經濟急凍,股市重挫,Fed 立即將利率降到近零,並啟動量化寬鬆(QE)措施。問題是去年8月決定改變決策結構,以平均通膨率取代單一通膨率,以「最大就業」取代「充分就業」,作為脫離超寬鬆政策的先決條件。但對平均通膨率並未提出計算的期間多長,最大就業也未說明失業應降到多低。由於目標曖昧不明,決策自然是存乎鮑爾一心,目的則是讓寬鬆政策可長可久,對川普連任及股市繁榮都是利多。

孰料川普連任失敗,於是鮑爾必須為自身的續任多所籌謀。今年初拜登上台後不久,美國通膨便蠢蠢欲動。鮑爾為了維持超寬鬆政策,於是高舉「通膨過渡論」的鮮明旗幟。殊不知疫情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先砍向總需求,因此去年通膨低落;後砍向總供給,於是今年通膨飆高。鮑爾不僅預測錯誤,真正的大錯在於過度肯定,令外界依此做出不當的預期。到年中時通膨將居高不下已是信而有徵,但鮑爾仍秉持「清風拂山崗,明月照大江」的無上心法,「寬鬆我自維之」的立場毫不鬆動。

然而鮑爾並非死忠的「鴿派」,11月初見到政經情勢已然成熟,於是在決策會議上決定啟動「退場」。等到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公布,比去年同期猛升6.2%,政治風向丕變;不僅拜登政府關注經濟的焦點已經由刺激需求轉向抑制通膨,國會兩黨議員也都對通膨升高極表關切。Fed 內部之前只有「鷹派」在利率預測「點陣圖」上表達反對立場,現在連「鴿派」都公開對鮑爾提出異議。拜登為政局及時間所迫,不得不打安全牌,提名鮑爾續任主席。既然續任到手,於是鮑爾利用30日出席國會作證的時機,明示資產購買計畫將加速「退場」,並預料12月14-15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FOMC)會議時將討論此事,且通膨「暫時性」一詞也就此從此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此番談話,距離 Fed 宣布「退場」計畫僅僅五周,而且迄今只執行了三周不到,再加上「通膨過渡論」轉向,鮑爾顯然是在自己打臉。

鮑爾以他共和黨的背景,加上通膨居高不下的嚴峻現實,卻能使民主黨籍總統拜登再度提名他續任四年,而且還得到兩黨議員的普遍支持,這一手政治牌打得的確出神入化。但他賠上的,卻是各界對 Fed 維持物價穩定的信心,如此將導致通膨預期升高,形成「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高通膨自我實現」的風險;再者,由於 Fed 延誤了收回寬鬆政策的時機,通膨已成氣候,升息勢必提前,升幅更須加大,又有 Omicron 新變異病毒株添亂,經濟復甦勢頭難免洩氣。高通膨,低成長,即使不致演變成「停滯膨脹」的困境,仍為美國經濟製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而鮑爾未來四年的日子恐怕也不會好過。













聯合報黑白集/渣男的散步記者會


2021-12-04 01:2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遭施暴的案件曝光後,又爆出加害人林秉樞(圖)試圖透過PTT帶風向等案外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綠委高嘉瑜的驚悚遭遇,暴露了台灣政治圈不少變態現象。渣男林秉樞虛實交錯的政商網絡,高嘉瑜遭民進黨同志的冷落,綠營網軍的綿密串連,在在讓人驚嘆。離譜的是,林秉樞遭地院裁定羈押禁見,法警押解他上囚車途中,他竟能在媒體包圍下侃侃談論案情,彷彿是檢方特意為他開的記者會。

不知是渣男的背景太有力,或是押解的法警太無知,竟會演出嫌犯「散步記者會」的直播,這又是一個「台灣第一現象。新北地院裁定林秉樞羈押禁見,就是為了避免他「逃亡串證」。然而,法警讓他對著媒體和攝影機暢所欲言,就各項爭議逐一辯解,不就是給他隔空串證的機會嗎?何況,他一邊裝作向高嘉瑜致歉,一邊又透露新的隱私,脫罪及恐嚇意味濃厚。

明知大批記者守在現場,檢警卻任意讓他一路大放厥詞,我們的司法對遞解程序的規定真鬆散到這種地步嗎?不僅如此,林秉樞分明有恐嚇女友、威脅父母的前科,但司法資料檢索系統中卻將它遮隱。這點,豈不愈發顯示政壇有人在幫他掩護惡行?

最近「無役不與」的綠委范雲,坦承幫林秉樞向總統府要到他母親喪禮的電子輓聯。若非關係匪淺,渣男如何得到這樣高規格的「服務」?譴責暴力卻未譴責渣男的范雲,才該公開交代一下!

★《聯合新聞網》關心你:遇到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











聯合報社論/黨中央態度曖昧,藍營「侯友宜們」何其多


2021-12-04 00:3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四項公投選情膠著,藍營內點名新北市長侯友宜未表態相挺,近日更傳黨中央叫不動侯參與公投宣講。記者周志豪/攝影



民調顯示,原本「同意」都大於「不同意」的四大公投,近日差距逐漸拉近,核四案甚至逆轉。為此,公投同意方「找破口」、「找戰犯」的聲音甚囂塵上;而國民黨最大諸侯,對「重啟核四」表態不支持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則成了眾矢之的。事實上,國民黨內立場曖昧者何止侯友宜一人,若要追根究柢,國民黨中央的因素恐怕還要更大。

客觀而言,公投正反方差距逐漸拉近並不令人意外。主要關鍵是,民進黨挾執政優勢,動用包山包海的行政資源,全力宣傳「四個不同意」。在資源懸殊的情況下,蔡政府將「反萊豬」置換概念成「反美豬」,將政府危害藻礁宣傳成「藻礁已存」等;假訊息反覆傳播,就算許多民眾不被洗腦,媒體呈現的資訊量體已是一片傾斜。在這種政黨對決動員下,綠營基本盤歸隊可以預期。

然而,「資源不對稱」,仍無法掩飾國民黨身為主攻方的策略失當。公投戰開打前,國民黨忙於主席選舉和「刪Q」,對公投戰略缺乏規劃。戰役開打後,新主席朱立倫的態度並不積極,藍營只能且戰且走。國民黨對於自己提案的「反萊豬」和「公投綁大選」已有明確立場,這毋庸置疑;但對其他兩案則抱持觀望,似乎忘了公投之役是明年選舉的重要熱身賽。

國民黨的表面說詞是:「護藻礁」及「重啟核四」兩案是民間團體發起,為避免被操作成「政黨對決」,因而不對這兩案過度涉入。然而,避免喧賓奪主,並不表示國民黨不能扮演聲援及支持角色。完全撒手不理,反而顯得國民黨對民間關注的議題漠不關心。說穿了,國民黨對公投案的相對消極,主要是朱立倫過去在新北市長任內即曾表態「反核四商轉」,這和侯友宜的情況如出一轍;朱立倫怕被質疑「昨非今是」,又無法找到更佳論述,只好維持半曖昧立場。

如此一來,儘管國民黨表面上把「四個都同意」喊得震天響,但黨內的態度卻不一致,淪為「各自表述」。目前,除了侯友宜及宜蘭縣長林姿妙表態反對核四重啟,台中市長盧秀燕、苗栗縣長徐耀昌皆持保留態度。盧秀燕是礙於獨派團體「核四遷台中」的恫嚇,難以表態;徐耀昌則在綠營圍剿下,說出「沒有核安,就沒有核四」。

公民投票理應由民眾自主決定對政府政策的准駁,民進黨逼迫藍營縣市首長對公投表態,是不磊落的政治操作,主要是想要利用個別立場差異製造破口。問題就在,當國民黨內部缺乏一致的應對論述,主席或特定首長又因個人因素而有難言之隱,就難免無法集中火力,甚至會受到對手的利用,被塑造成反方。相較於民進黨集中所有黨政側翼資源全力出擊,國民黨的戰法有如「佛系」,只能靠民氣可用,及前總統馬英九、議員羅智強等人以游擊戰方式搏版面,呈現的是「不對稱作戰」。

民進黨地方執政縣市在桃園市長鄭文燦領頭下,縣市長積極表態。例如「鄭文燦模式」,把市政放兩旁,發生了超商殺人案還跑去其他縣市宣講。這類極端做法,國民黨當然不必跟進。最近,侯友宜在各方質疑下,主動公開聲明「反萊豬」的立場,至少做了若干彌補,表示自己無意變成「拖垮」公投的禍首。

最重要的是,朱立倫既然當上國民黨主席,就不需再執著過去對核四的立場,而應該根據國家能源、全球環保的大形勢,提出更新、更完整的前瞻論述,同時也幫助黨內地方首長跳脫他們有口難言的困境。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元宇宙」的窗內眼睛

◆  蔡學歷為何成國家機密
◆  生生用平板 工具無罪成敗在人
◆  數位足跡 犯罪無所遁形
◆  今天閱讀節 倡導雙閱讀素養
◆  青銀共創雙贏 勞動力新活路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元宇宙」的窗內眼睛
◆  村里長公權力 應在強化社會角色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元宇宙」的窗內眼睛


2021-12-04 00:24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元宇宙」(metaverse)最近非常熱門,熱到連美國社群媒體巨人臉書都決定改名為「Meta Platforms」。 美聯社



地球出現生物的視覺眼睛到約五億年前,根據遺傳學、古生物學家看法,人類到了十萬年前智人時期才開始使用語言;除已發現石器外,人類最早留下的大規模視覺影像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巖穴壁畫,大約三五,六○○年前。他們用眼睛感覺對象、認識對象,使用雙手描繪出心中認為真實的形象。

人類為了準確捕捉外部視覺影像,經歷漫長歲月。眼睛稱為靈魂之窗,如同建築物窗戶是眺望外部世界的功能。眼睛是認識對象最前哨,結合視覺作用、感知效果以及環境互動,接受訊息。眼睛在五官中列為首要,因為基於生物延續本能,眼睛可以眺望到遙遠之處,擔負起瞬間啟動認識與警戒的最重要角色,因此當黑夜睡眠或閉目之際,往往是危機時刻。

文藝復興初期布魯涅萊斯基發明透視法,阿爾貝蒂在《繪畫論》中指出經由比例、輪廓、明暗與色彩來表現出令眼睛愉悅的繪畫方法。藝術家藉由「暗箱」、比例關係來捕捉對象的準確輪廓。文藝復興是人類大規模將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時代,也是透過眼睛捕捉外部影像的科學主義的偉大時代。

往後數百年,眼睛觀看到的三次元影像藉由技術與藝術構成二次元的擬真世界。文化、歷史以及個人視覺經驗的對象世界經由科學法則的透視法,建構起擬真影像,消失的歷史或者虛擬的神話故事在人類虛擬的二次元空間裡面上演。笛卡兒提出心物二元論,他認為身體是占有空間的物質,心靈則在於思考;肉體存在、心靈思維分離,延續了文藝復興的科學發展脈絡。

一八三八年末或三九年初,法國人達蓋爾拍攝巴黎的〈坦爾普大街〉,人的影像初次留在照片上,曝光長達十餘分鐘,繁榮街道上的行人消失,巴黎成為寂靜空城,僅有左下角那位鞋匠花了很長時間擦鞋而被記錄下來,一位無名者。一八三九年是攝影元年,照片記錄消逝的過去影像,眼睛捕捉對象準確性的「紀實性」從繪畫轉由攝影來取代,亞里斯多德建構起來的藝術根源模仿自然命題開始動搖

網路時代來臨後,VR將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並存,「元宇宙」(metaverse)試圖使無數個體共融於科技虛擬世界裡。「元宇宙」原文由 Meta 與 Universe 構成,Meta 出自希臘語,具有「超越」、「後設」語意,意指現實具有真實與虛擬、揭示與隱蔽兩種相對關係;Universe 則由拉丁文 unus 與 vers 構成,前者是「一」,後者為「轉向」或「趨向」,「宇宙」的拉丁文原意為「趨向於一」,容忍某種一元性內的個體的同時,卻也意味著個體被動與自動整合為一元。

胡賽爾、梅洛.龐帝試圖修正笛卡兒心物二元論,然而隨著「元宇宙」科技主義來勢洶洶,心靈與身體的關係再次受到嚴峻挑戰。人類會像是電影《窺探》(The Woman in the Window)裡面站在窗內窺視外部世界的曠懼症者呢?還是站在窗內眺望街上熙來攘往人群的萊布尼茲呢?前者是幻覺錯認,後者則堅信人類文明的建構基於普遍性的理性精神












蔡學歷為何成國家機密


2021-12-04 00:00  聯合報 /   嚴文方/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新北市)
波波漫畫



日前英國資訊委員會辦公室判決,指出倫敦政經學院否認持有蔡英文總統的論文口試委員及口試資料。此一重大新聞,使得原就質疑蔡總統學歷的人,更加確信她沒有取得博士學位。至於總統府隨後的回應,大致上依然是重複就讀學校已確認蔡總統學位的一貫說辭。

蔡英文回國後如何以博士學歷取得副教授資格的相關資料,教育部兩年前運用國家機密保護法,以絕對機密的等級保密卅年。國家機密保護法中的絕對機密,是由總統、行政院院長或經其授權之部會級首長親自核定。依字面意涵,教育部長不是經由蔡總統就是經由行政院長的授權,才能核定封鎖卅年。

大學教師學歷受到質疑,若自己確屬無辜,無不盡全力提供資料去面對質疑並解釋疑問,以捍衛作為知識分子的誠信與清白。如果蔡英文真的具有博士學位,為維護尊嚴,理應要求教育部撤銷國家機密保護法的封鎖,公開當年以博士學歷與論文送審副教授資格的所有資料,才能取信國人。倘若不循此途,雖具總統之尊,恐怕往後也只有繼續任人指指點點。

國家機密保護法第二條與第五條又分別提到,國家機密需符合確保國家安全或利益而有保密之必要,且不得隱瞞違法或掩飾特定之自然人、法人、機關之不名譽行為。因此,人民不解為何單純的個人學歷會影響國家安全,需以國家絕對機密封鎖,而不可公開告人?還是因為不可告人,才成為國家機密?

再以五月爆發嚴重的新冠疫情為例,台灣疫苗極度缺乏,民眾想知道國際疫苗的到貨時程與價格以及催貨是否積極,但蔡政府一概列為機密,即使立委想要了解,也無功而返。蔡政府說如果不保密就會影響疫苗到貨的時間,但保密的結果卻是絕大多數疫苗都依靠民間與國外的捐贈。民眾當然會問:不可告人之內情與國家機密,究竟何者為因,何者是果?

蘇聯未解體前因為專制統治,人民為紓解不滿或娛樂苦悶生活,有許多幽默笑話。例如,一位市民罵總理布里茲涅夫是白痴,立遭逮捕,被判刑十二年,罪名分成兩部分:汙辱國家最高領導人判刑二年,洩漏國家機密判刑十年!

被封鎖的資料,終會有重見天日之時,為政者能不慎用國家機密?














生生用平板 工具無罪成敗在人


2021-12-04 00:14  聯合報 /   黃馨緯/國小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高雄市)
行政院端出生生用平板支票,提升學校的網路速度跟無線網路環境,讓以後學生上課可以數位學習,在家也可以遠距學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計畫,引來很多不同看法。其實工具無罪,成敗與否在於人。

近幾年,我班上孩子早已一生一平板的利用數位教學平台,進行許多領域課堂教學,即便是一年級孩子,只要指派數位平台影片作業或測驗,都能專注預習自學或答題,幾乎每個孩子都能發揮創意在筆記本上呈現解題紀錄或學習內容。疫情間,我們一樣利用遠距進行課堂討論,分享學習成果並互動。甚至寒暑假作業、停課時間的課程,也因孩子早養成數位學習的習慣及方法,完全不受時空限制。

我認為,教師及家長須具備正確數位學習引導方式,提升孩子資訊素養能力及自主學習策略,有效且善用數位學習平台資源與功能,才能讓平板成為教與學的助力。

老師要做好什麼準備?

一、掌握數位教學策略及班級經營基本功:建議教師先瞭解並熟悉數位平台功能,熟悉數位資源內容,並搭配有效班級經營策略,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數位學習引導方式。例如教師應指派適當作業份量,提供自學引導鷹架學習單讓學生容易掌握教學影片的重點,並隨時利用平台報表監控學生的學習成效,透過平台獎勵制度導正學生錯誤,增強正確的態度表現,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數位學習習慣。

二、親師生共學共成長與教師社群的專業成長:在數位網路的學習中,家長是不可或缺的幫手,讓家長也一起進來協助學生正確的數位使用習慣,引導有效學習其實非常重要。因此,我會利用開學班親會時間,讓家長一起進入學習平台(因材網)了解平台提供的豐富的學習資源。

教師可運用學校社群共備課程方式,精進數位教學及教材資源運用的能力。因材網教材資源豐富,能提供給各領域教師教學策略的各種彈性的規畫及運用。

三、相信孩子、相信自己,有效利用數位資源:「低年級學生不會使用平板進行數位學習」,是我經常聽到老師們提出的疑慮。以我的教學為例,不論在偏鄉或市區,不論是小班或大班,一年級學生只要經過正確引導,同樣能使用數位平台進行影片學習,也能有條理記下學習重點,或跟著影片學習解題策略或單字背誦,也能專注完成線上測驗,做好訂正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板搭配數位學習平台,能否引導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教室呈現不同的教學風貌,教師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在疫情未真正解除警訊時期,不論是視訊工具使用、數位平台資源的熟悉與轉化、各種同步及非同步教學的線上課堂演練…,都應準備就緒,不應犧牲學生受教權。這些教與學的軟硬體資源,都需要足夠行動載具、通暢的網路設備、搭配完善的數位平台及教師的學科領域與數位教學運用的專業、家長的協助引導才能完美演出。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讓平板成為學習的助力,相信我們可一起努力。














數位足跡 犯罪無所遁形


2021-12-04 00:13  聯合報 /   黃金澤/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美國南卡羅來納州)
季青漫畫



美國少年帶著父親在感恩節促銷期間新買的手槍到學校濫射,釀成四死七傷的慘劇;立委高嘉瑜遭男友施暴囚禁,意外發現另外四名女性受害者;網軍橫行霸道,在網路上散布謠言企圖導引輿論風向。這三件看似毫不相關的新聞有什麼共同之處?

答案是,它們都成為我今天課堂上的時事教材。這學期開設一門電腦犯罪鑑識學的課程,今天主題是個案研究,這些案件正好成為探討數位證據在偵查過程和法庭上攻防的應用的最佳佐證。

電腦和通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它們的應用已深入我們日常生活各方面,不論是與親朋好友間的聯繫,購物交易,往來通勤,休閒娛樂,我們無時無處不留下各種數位足跡。犯人犯罪行為也不例外,這也使得數位鑑識學漸成為鑑識專業中的顯學。

美國少年上周末在自己 IG 帳號放上爸爸手槍的照片,誇稱是自己的新玩具,有問題歡迎隨時來問;警方又在少年的手機裡找到他所寫下帶槍到學校犯案的詳細計畫,雖然他並未發布在社群網站上,也還不能確認他的犯罪動機,這些數位線索卻足以成為呈堂證供證明他預謀殺人,也因此警方決定將他以成人而非青少年身分起訴。

高嘉瑜被男友施暴期間想幫手機充電,卻在男友所使用俗稱「備份神器」,會在充電時順便備份手機裡頭資料的充電器中,發現另外四名女性的不雅照片;雖然備份神器有密碼鎖的功能,但是她的男友顯然疏忽這個功能而導致形跡敗露

四處傳播假消息製造社會混亂的網軍,誤以為使用匿名帳號即可逍遙法外,殊不知藉由帳號登入時使用的 IP 位址比對,仍然可抽絲剝繭揭露背後使用者的所在地點和真實身分。

這些個案再次驗證那句老話: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數位科技時代更是如此。犯罪者在電腦上的搜尋紀錄和所使用的手機及其他數位裝置,都將使他的犯行無所遁形,並加快偵查和起訴的速度;而由於數位資料不可磨滅性,更可能使犯罪者在年輕時的過犯跟著他一輩子。這也是我們推廣數位鑑識學課程目的之一,希望更多人知道數位足跡的威力後,在即將鑄下大錯前能夠三思,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今天閱讀節 倡導雙閱讀素養


2021-12-04 00:27  聯合報 /   王錫璋/國圖前編審(台北市)
國立台灣圖書館4日至5日舉辦「台灣閱讀節:閱讀柑仔店」系列活動。圖/國台圖提供



十二月四日是一年一度的台灣閱讀節,三大國立圖書館都舉辦許多促進閱讀的活動。雖然有人說,閱讀節活動已偏向嘉年華似的慶典,但我還是很敬佩圖書館員們和許多圖書業者在寒天中辛苦地,在戶外賣力地進行推廣活動;他們的努力,值得敬佩。

只是在知道歷史悠久的「講義」雜誌,宣告明年起畫下熄燈號,其理由一如去年六月停刊的《聯合晚報》是:「數位媒介多樣化,導致大眾閱讀習慣改變」。再加上教育部明年起要花二百億買平板電腦給全國中、小學生使用,學生自小將更接觸數位化的閱讀,令筆者在不捨許多優良報刊日漸消失時,數位閱讀崛起,也無形中讓書籍出版事業如雪崩滑落,紙本書的閱讀,似也漸漸要走入黃昏。

數位閱讀是免不了的趨勢,但關注全世界兒童發展及閱讀教養的學者瑪莉安.沃夫,卻以腦神經科學及閱讀素養、兒童智能發展…等等角度,提出數位資訊的氾濫,可能挑戰了我們原本記憶力、注意力和組織力的功能,特別是嬰幼兒,這些發展尚未成形,若受到過多數位資訊的洗禮,以後在閱讀素養能力上會受到影響。所以她呼籲大家不要忘了紙本閱讀的本質。特別是兒童,應從紙本打好閱讀能力的基礎,五歲以前的嬰幼兒,更應少用或不用數位閱讀,因為數位裝置不僅有害兒童的眼力和腦力的發展,也影響到家庭原有的書本共讀的親子融合能力。

因此,她提倡「雙素養閱讀腦」,能依照不同時機和用途,使用數位閱讀和紙本閱讀。筆者覺得這是台灣閱讀節時,辛苦的圖書館員必須融入的推廣和宣傳焦點。筆者想到的雙閱讀素養方法是,我們基本上可以做到三點其一,白天上班工作,或用數位工具;睡前的床邊閱讀,不妨就好好讀紙本書或看份報紙,讓眼睛休息一下吧!其次;查資料或搜尋訊息的工夫,用數位裝置的確比查書本方便又快速,但如果閱讀故事、有系統的作品,筆者還是覺得看紙本較能專注而不被打斷。更重要的是,孩子到小學中年級之前,還是先奠定紙本讀寫基礎,不要使用數位閱讀才是。

其實,這些也是各級中小學老師平常就應該指導學生的觀念,否則光靠一天台灣閱讀節的朗讀紙本書等遊戲或活動等,無法扭轉紙本閱讀逐漸走下坡的趨勢。
















青銀共創雙贏 勞動力新活路


2021-12-04 00:25  聯合報 /   陳劍賢/美和科大社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台東市)
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四年後65歲人口將超過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 記者林俊良/攝影



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四年後六十五歲人口將超過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預估民國 115 年(二○二六年)人口結構漸變成倒金字塔型,老化指數增加,未來高齡人口將是幼年人口三倍。若不提升高齡者勞動參與率,必將斲傷國家競爭力。

廿世紀末,歐美各國面對人口老化趨勢,積極推動「生產老化」觀念,鼓勵高齡者再就業或延後退休,提高老人勞動參與率,強調老年對社會的貢獻非負擔,倡導老人社會參與,無論是有酬的工作,或無酬的志願服務都是一種生產力活動。「生產老化」除翻轉老人被視為依賴人口刻板印象外,也有益老人身心靈健康發展。

勞動部去年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勞工比日韓「早退」約十年,高齡者勞動參與率明顯偏低,癥結係國人仍有年齡歧視看法,咸認為老人觀念與能力無法配合企業發展,因此高齡者容或有再就業熱情,但在尋職過程中,頻遭婉拒,因此友善企業文化及優化銀髮人力,實為政府、企業雇主及高齡者三方要共同努力課題。

日本近年來實施「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由政府提供獎勵協助業者僱用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並考量長者體能,工作量彈性調整,提供可讓高齡者快樂及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韓國近來推動「高齡者雇用促進基本計畫」,著墨中高齡者繼續留在職場,及勞資雙方協議退休前逐年減少薪資,縮短工時,政府並補助雇主繼續僱用高齡者員工。

我國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公布「高齡社會白皮書」,有關高齡再就業措施係宣示「青銀共創」理念,促進高齡人力再運用,建構老有所為及智慧傳承的勞動環境,為勞動力永續發展提出一個新活路。誠摯建議政府參考日韓作法,先制定促進高齡者再就業法令,及落實青銀共創理念,再以彈性方式處理其薪資及工時,必能促進高齡者再就業,提升國家競爭力。















村里長公權力 應在強化社會角色


2021-12-04 00:06  聯合報 /   紀俊臣/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理事長(新北市)



日昨內政部長徐國勇說,政府將從法制面研議,賦予村里長公權力尊榮定位,且在不影響現行制度下可兼職。上開宣示至少包含幾項政策主張:村里長可有公權力行使的定位,村里長係在可兼職下行使公權力,而且既有制度不變。此三者相互關聯,且有若干矛盾處,值得多加斟酌。

首先,村里長是否有必要賦予公權力?村里長是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產生的公職人員,非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所稱狹義公務人員;亦非公務員服務法適用之廣義公務人員;即使刑法第十條第二項第一款較廣義公務員亦不盡符合。唯國家賠償法第二條所稱最廣義公務人員:「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則有其適用。

村里長在法制上因較傾向社會角色而非政治角色,以致在政治職位上傾向較廣義或最廣義的公務員,所能行使公權力極受限制。災害防救法第卅條,民眾發現災害或發生災害之虞時,應即主動通報村里長,村里長應迅速採取「必要之措施」,即同法第廿四條之「應勸告或強制其撤離,並做適當之安置」。此應係村里長最具體之「法定公權力行使」;其他事涉村里長公權力行使似不多見;如有所授權不是中央法規命令,就是職權命令或是各該地方自治團體的自治條例所規制者。

法制面言,村里長因角色傾向社會性多於政治性,所行使之公權力遠較其他公職人員少很多。今內政部擬依總統指示研擬賦予村里長公權力,所持緣由或理論尚不清楚,但就村里長角色期盼而言,似有再商榷之處。蓋如賦予公權力,即落實村里長公務員身分,不僅適用公務員服務法,尚可適用公教退休法制;至少公教人員保險法,以符對行使公權力者之制度保障。

問題是賦予公權力後,復須維持兼職身分。目前行使公權力可不受一人一職限制的,即是民意代表。立法委員有諸多集體性公權力行使,享有比照部會首長有給職待遇,且得投保公教人員保險地方民代則有不同規制,彼等固得行使集體性公權力,但以無給職名義支領比照地方政府局處長待遇研究費費用支給,以致不得加入公教保險。村里長雖有支領「事務補助費」,只能以無給職名義支領,從而亦不得投保公教保險。

內政部如擬研議賦予村里長較大公權力,其關鍵機制設計,乃在於村里長的社會角色政治角色如何取捨?比較可行的機制思維,就是村里長仍扮演社會角色大於政治角色的機制設定下,賦予更多社會功能,但在緊急狀況行使維護人權所需的公權力。據此設計,必要的安全保障機制,如賦予公教投保權利,或是另定村里長專業保險機制,以激勵村里長在社區緊急狀況時,承擔冒險患難的社會角色。

村里長在社會治理的服務角色,在多元社會需求應只會更多,不會減少;尤其在偏鄉、離島,村里長責任和職能不僅日趨重要且無可取代。即使在人工智慧化時代仍不宜忽視村里長的社會角色。因之,對村里長所擬賦予之公權力,應在於強化社會角色的扮演能力,且宜有更周全的人身保障機制設計,始得確立村里長的公職人員身分地位。


范疇/法治下的和解──新台灣的唯一出路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范疇/法治下的和解──新台灣的唯一出路
◆  趙春山/是兩岸共同「改變現狀」的時候了!
◆  劉維公/後真相權術
◆  王文華/把爛牌,打成王牌
◆  李清志 /吉米小車的傳奇
◆  楊志良/誰在促統滅台?








范疇/法治下的和解──新台灣的唯一出路


2021-12-04 00:35  聯合報 /   范疇(作者為跨界思考者)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受訪時痛批執政黨只會反中抗中,製造台商困擾,是不負責任的。記者侯永全/攝影



無論北京最終是否對台灣動武,激化台灣內部矛盾都是必要的一步。中共通過統戰激化台灣社會,這不是新聞,而台灣自動獻身跳入激化漩渦,這才是新聞。如同那句名言:狗搖尾巴不是新聞,尾巴搖狗才是新聞。面臨生死存亡挑戰,道理上台灣應該團結對付外敵,卻陷入了「尾巴搖狗自作孽

為了選票,國、民兩黨正使出渾身解數,試圖掀翻對手的民意基礎。國民黨的罪名標籤自然就是「親中」甚至「通敵」,而民進黨的最新標籤則是越滾越大的「線民抓耙仔)」風波

這兩種貼標籤的方式有趣又可悲,但可悲的成分遠遠大於有趣的成分。先談談有趣的一面。首先,民進黨控訴國民黨若干人親「」,卻不敢直言其親「」,這有點詭異。川普時代,白宮已表明「中共不等於中國」(如潘斯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十月哈德森演講),意味著美國反共不反中。拜登總統實質上繼承了川普的路線,而民進黨執政的台灣政府卻勇於反中卻怯於反共,為什麼?

民進黨某些歷史及現職人物陷入「線民抓耙仔)」標籤一事,就更有趣了。這事應該不是國民黨掀開的,因為那等於自挖家醜。不管是哪方揭的鍋蓋,實質效應是民進黨自祖宗輩開始,就與國民黨具有某種「共業」。對此事,國民黨固然有些歷史尷尬,但基於選票考量也樂觀其成。

台灣的內部政治已陷入荒謬,而敵人正在拿著顯微鏡觀察每一個荒謬點,並拿著統戰放大鏡不斷擴大荒謬點。台灣自己的一般人,多數都只看得到熱鬧看不到奧妙。「共業」這件事,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玄之又玄,但卻是眾妙之門。除了前述之現象,「論文門」一事,只見綠營之間的攻訐,卻絲毫不見藍營之使力,為什麼?同樣,從「共業」概念切入,即可知其玄妙。

共業」乃台灣內部政治荒謬之病灶,也是敵方對台灣下手的七寸要穴。為此,我寫了「台灣必須告別蔣經國的棋盤」一文,有興趣的讀者煩自搜。此處再提醒一概念:歷史背景下,「蔣經國棋盤」是相對於「鄧小平棋盤」的;而今,習近平正在徹底推翻「鄧小平棋盤」,值此大勢下,民進黨、國民黨兩黨若不告別「蔣經國棋盤」,結果將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勢,新台灣危矣。

對於是否「反中」這個概念,兩黨可以各自解讀;但是對於是否「反共」這個概念,台灣不能容許任何一個政黨有歧義。台灣的政治選項內,可以容許「反共不反中」、「既反共也反中」,但絕對不能包容「反中不反共」、「既不反共也不反中」。這應該成為台灣選民的常識,否則就等著被人拿掉你的投票自由。

兩黨兩營的共業需要和解。和解,不是一笑泯恩仇,不是放棄事實刨根,而是一種「心理上的大赦」。西方基督教的核心概念叫做「救贖」(Redemption),這是一個偉大的概念,我們不必拘泥於其宗教起源,只需用普世人文價值來應用這概念就可以了。

有了和解的心理基礎,所有有關「轉型公義」的事實刨根可繼續進行,但是人類的理性自然會畫出實務上的邊際,然這有賴於成熟的法治文化及機制。在「自由、民主、法治」三者環環相扣的價值體系中,台灣至今最弱的一環就是法治,這也是為什麼司法改革必須列為國之要務的原因

可悲的是,台灣社會看不到「和解是新台灣的基礎,法治是和解的基礎」這道理。







范疇專欄:台灣必須告別蔣經國的棋盤




更新時間: 2021/11/14 22:30

論者從世代和政黨作為橫豎兩切面解析台灣政局,以及何謂「蔣經國的棋盤」。圖為1980年蔣經國主持國慶大典向遊行隊伍揮手。國史館提供資料照片

范疇/戰略作家



別看錯了。本文主題不是「告別蔣經國」,而是告別他的「棋盤」。蔣經國是歷史人物,功過將來自有歷史評斷。然而,台灣今日的政情、政局,依然停留在蔣經國設定的棋盤上;許多五十、六十歲的人都看不到這點,四十歲以下的人就更別說了。許多人感到台灣今天的政情荒謬,主要原因就是沒看到還在這棋盤上游走的遺愛、遺恨和遊魂。台灣倘若不從蔣經國的棋盤中走出來,政局是不會穩定的。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我們都知道一個不穩定的政局對台灣的傷害。尤其,在這民國111 年(2022)選舉即將到來,民國 113 年(2024)大選亦不遠的時刻。

為了說明這個「蔣經國棋盤」,我們先來看看台灣政局之面貌。台灣之政局,可以用「豎切」及「橫切」觀之;直觀上,形容為「經線」和「緯線」亦可。

豎切」之下,可切為民進黨、國民黨,以及兩黨之外、含所有其他政黨的第三勢力。這裡未採用「藍、綠、非藍綠」的概念,因為顏色的概念下包含了太多的感情、情緒因素,不如用政黨的歸屬更為明確。豎切可視為經線;當然,經線下也有經度之差,例如民進黨內有許多派系,國民黨內也有不同的利益集團,差異程度不下於南半球和北半球。

橫切」,指的是世代的切法。例如,民國 59 年(1970年)的424紐約刺殺蔣經國事件、民國 60 年(1971年)R.O.C.被迫離開聯合國、民國 66 年(1977年)的中壢事件、民國 68 年(1979年)R.O.C.被美國斷交、民國 68 年(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民國 79 年(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民國 85 年(1996年)的直選總統、民國 95 年(2006年)的紅衫軍倒扁事件、民國 103 年(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這些事件的發生點都反映了不同世代政治感政治訴求橫切,就是台灣政治發展史緯度反映的是世代。同樣,世代差異程度不下於南半球和北半球

政治黨派的經線,加上世代遭遇的緯線,就構成了台灣的政治地圖。今天,每一個政治人物,大到最大的,小到最小的,其政治歷史,都可以在這張地圖上畫出足跡。而今日台灣政壇的亂象,反映的正是這些足跡的交叉狀態。足跡的經緯線交叉度越頻繁,產生的現象就越亂。

視角回到蔣經國的棋盤。蔣經國在政治上是轉折期的人物,無論他對台灣建設的功過如何,他行事的底色是列寧式剛性政黨宮廷情治統御術綜合這點應是無疑義的。他在民國 64-77 年(1975至1988年)之間,在「我也是台灣人」的領悟下,他的台灣棋盤設置與其父蔣介石有何不同?又如何影響了他過世後至今民國 110 年(2021)的台灣政局?講得再直白具體一點:如果你是一位30歲出頭的新世代地方議員,你知道你的行為、立場和蔣經國棋盤的關係嗎?你認清了自己若不跳出這個棋盤,你的政治前途很快會撞到玻璃天花板這命運嗎?

這些都是大哉問。我們先來看看蔣經國專政時期的一些結構要素,了解了之後,對蔣經國晚年所設置的棋盤就更能感知。這些結構要素大者如:

列寧式剛性政黨,政府領導人兼黨主席,以黨領政
宮廷情治統御永遠培養一股反對勢力平衡已經成形建制勢力(早年實施於國民黨內,晚年實施於黨內/黨外之間);
經濟上以國營企業為主,但是不忘那些只有依賴建制勢力才能生存的民營企業
*中國遺緒下的財稅制度,強中央弱地方;
*行政上,採用皇朝遺緒的中央/地方體制;
*「民主」概念上,傾向解釋為由上往下的「為人民做主」,而非由下往上的「人民當家作主」;
司法不獨立,反之特務情治獨立運作
軍隊講究恩庇伺從體制;
政黨控制媒體宣傳;

以上的結構要素,在蔣經國晚年領悟到「我也是台灣人」之後,開始全面吸納或統戰「黨外」勢力,大小不拘,但嚴格區隔「親生者、私生者、領養者」身份。 隨後黨外決定放棄社會運動路線而走上議會路線,經過民進黨成立、國會改革、以及一人一票制度實施之後,以上結構出現了或多或少的變化及改革,然而體制慣性,使得種種遺緒至今未泯。分析至此,就不得不再提上文所描述的「經緯度」模型了。我們今天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如果用「豎切」的經線來看,體制慣性強大的。僅舉其中一個例子就知道了:台灣當下的政黨,不分顏色,都還是列寧式剛性政黨的文化。地理小小的台灣,竟然還分出「中央黨部」和「地方黨部」,選上總統也必定兼任黨主席。從「豎切」看,台灣其實還很中國

但是,如果從「橫切」的世代緯線觀來看,景象就大大不同了。由蔣經國過世至今,台灣政治的絕大部分進步,都是由世代力量推動的。當然,推動改革的新世代,一旦進入權力圈後,也很容易就落入「經線」的慣性,十年之內成為老世代也是常態。簡單說,在權力的既有框架中,「出污泥而不染」是很困難的,若能做到「進污泥而不全染」就已經不容易了。

由此達到一個重要結論:在台灣,由「豎切面」去尋求改革是錯誤的方向,正確的方向必須由「橫切面」下手,而且橫切世代間隔不能超過十年,最好以五年一世代為單位。十年,就足以令一個改革派變成建制派

建制派就是改革派的反面。什麼叫建制派?就是不強求既有制度的改變,順著現有制度謀求最大利益和好處,即使有改革的想法和念頭,也是由現有制度的框架中尋找縫隙來推動。我們要記住一個事實既有制度就是分配機制或尋租機制);加入既有制度就是享受既有的利益分配。這個誘惑是極大的,能夠抗拒這種誘惑的人永遠是少數的。另一方面,曾經尋求加入建制體系而未獲成果者的哀怨與心理扭曲也是很自然的。

走筆至此,就不難理解文首用上「(蔣經國)棋盤上游走的遺愛、遺恨和遊魂」這段話。例如,近來喧騰一時的「誰是抓耙仔」話題,如果用「豎切」的觀點看,肯定會成為民國 111、113 年(2022、2024)選舉的政治鬥爭操作點。但是,如果用「橫切」的世代觀點看,那其實只是蔣經國棋盤(宮廷情治統御,永遠培養一股反對勢力以平衡已經成形的建制勢力)下的當時世代常態,不見容於今日世代價值觀罷了。

再舉一例。「轉型正義」的範圍和時間尺度,用「豎切」的邏輯和「橫切」的邏輯,會得到相當不同的結論。豎切,沒完沒了,無邊無際。橫切,達到切斷世代的目的、走上正途就可以了。

總的來說,不論是看過去還是看今天,台灣的政黨及不少政治人物,身上多少都背負著蔣經國棋盤的共業。若一定要深究,恐怕就是「要死大家一起死」的結局。順便說一句不能不提的話:台灣今天的大敵,不是內部的政黨,而是外部的共產黨;要反,就反共產黨以及它的同路人。內部自我鬥死,正是台灣敵人當前的戰略至高點。台灣若有一天死,不會是弱死的,而是笨死的。

台灣該做的,不是追究誰或誰在蔣經國棋盤上的經緯度,而是向這個棋盤告別,跳開這個棋盤製造出來的舊情綿綿舊恨綿綿,更重要的,切斷這個棋盤格局下的舊利綿綿。如此,一個真正的新台灣才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