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0769/web/
◆ 聯合報社論/貼膏藥式的紓困,是在浪費人民錢財
◆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的「存在論」
◆ 經濟日報社論/救經濟...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經濟日報社論/救經濟...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2020-03-12 01:5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自中國大陸爆發兩個多月來,截至目前,全球確診病例已超過11萬例,儘管大陸疫情有趨緩跡象,不過,大陸以外的韓國、伊朗、義大利等國,卻陷入重災區。近來,美國更示警,新冠肺炎在未來30天恐爆發全球大流行,更加深了人們對這起「黑天鵝事件」將進入「延長賽」的恐懼與疑慮。
彼時,當疫情還在初始階段,很多人將它與民國92年(2003年)的SARS相提並論,甚至樂觀預期,一季過後,它會因天氣轉熱而絕跡,受損的經濟將自然演出「報復性反彈」。不料,這隻看不見的新病毒,卻是持續變異,加上無症狀者即具感染力,更加助長疫情蔓延,繼而危及到實體經濟的發展。
日前美國聯準會(Fed)史無前例地在例會外,宣布緊急降息2碼,但市場並不領情,連日來美股三大指數持續重挫,顯見人們對疫情的疑慮更加攀升,當市場未知的風險升高,疫情也尚未反轉向下,傳統的救市工具要發揮撐持經濟效果,恐怕是力有未逮。
財政工具方面,也有不少國家或地區推出緊急救援,例如,香港在民國109年(2020年)財政方案中,將針對18歲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發放港幣1萬元(約新台幣3.9萬元)刺激消費,並提供個人與企業減稅。韓國也編列約新台幣3,000億元的預算,提供中小企業低利貸款、薪資補助,及發放貧戶消費券。
在台灣,行政院則是匡列了600億元特別預算,用來加強防疫、振興經濟與企業紓困。近日討論最多的,莫過於其中的20億元要做為「振興抵用券」,將在疫情和緩後的半年至一年內,發給國人每人600-800元。依經濟部規劃,抵用券將結合國旅,鼓勵民眾前往商圈、餐飲、夜市與藝文等領域消費。
深受疫情打擊的國家,此刻積極推出各種經濟藥方來對抗疫情,目的就是避免疫情持穩前,經濟先休克。但是這些以龐大政府支出做為代價的藥方,要能奏效的關鍵,還是得看疫情臉色,畢竟,不確定性,才是打擊經濟的根源。
以當前情勢來看,疫情對經濟的破壞,主要表現在三層面,一是疫情影響民眾外出消費意願;二是企業生產或因消費冷卻,或受限於中國大陸復工速度,導致缺料斷鏈,無計可施;三是隨防疫政策擴大,進一步影響消費、生產,例如,當疫情升高至社區感染階段時,將有更多的限制集會與人員隔離措施。
是以,政府在推動經濟救市措施時,必須要銘記兩件事。一是,救市措施必須與政府的公衛防疫政策相輔相成,要能在對的時間點,做對的事;第二點是,當經濟因疫情受損時,必須要能即刻補償、補救。換言之,救急工作必須劍及履及。
例如,近期的公衛防疫重點是減少群聚,如限制千人集會或是鼓勵企業演練異地辦公,那麼,政府跟進的經濟馳援工作,就應專注在降低因「分散」帶來的經濟衝擊。這時,積極的救急工作就包括,提供受創企業租金、水電、薪資等補助,同時也要加強協助傳統業者運用電商與外送平台,減少訂單流失的衝擊。
君不見,近日已傳出國內美妝保養通路美華泰,將關閉旗下15家分店,美體小舖也因消費人潮急降,期盼房東能寬待房租。另外,像是港資服裝連鎖品牌寶獅龍、知名江浙餐廳祥福樓也都要熄燈,這時的救急,會比費心張羅在疫情穩定後,要發放抵用券鼓勵民眾群起外出消費,更為重要。
政府資源有限,加上疫情高峰未過,政府的經濟救市措施必須得緊跟防疫節奏,在對的時間點,推出對的經濟藥方,才能事半功倍。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的「存在論」
2020-03-11 23:5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促轉會延長將不限次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蘇貞昌說得義正詞嚴,但仔細咀嚼他所謂的「存在」,卻又不是那麼回事。促轉會在民國107年(二○一八年)五月掛牌,一度找不到辦公地點,有些社區擔心它成為示威抗議對象,拒絕與它為鄰。當年九月,副主委張天欽發表鬥爭言論,使該會被當成現代「東廠」,才成立數月的促轉會墜落成「逆轉正義」的黑暗使者,不再受到民眾信任。
不僅如此,在較具中立色彩卻遭架空的主委黃煌雄跟進辭職後,該會正副主委便雙雙出缺。此後,蔡政府似不再認真看待這個獨立機關,也不想把空缺填滿補齊;一年半來,就任由委員楊翠代理至今。這樣不生不滅的苟延殘喘著,就是蘇貞昌所謂的「存在」之價值嗎?
正本清源,促轉會當然不是沒有存在的價值。許多台灣歷史的黑暗和糾結,確實需要用更清明的眼光去透視,人們才能知道要如何擁抱或告別那些難堪的往事。但如果主政者只是把促轉會當成自己的工具,想要用它來刨政敵的根、揭對手的醜,那麼這個「東廠」就很難達到促進正義或化解仇恨的目的。
蘇貞昌的「存在論」,說來冠冕堂皇,卻是極虛弱的存在。等蔡政府把人事補齊後,人們才知道促轉會延長到底有沒有意義。
聯合報社論/貼膏藥式的紓困,是在浪費人民錢財
2020-03-11 23:5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勞動部紓困預算掛零,引發各界討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編列六百億元紓困振興特別預算,九日已在立法院一審過關。由於病毒在全球擴散得很快,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遠較預期嚴重,包括產業斷鏈、觀光蕭條、企業裁員、消費停滯等衝擊都將四面八方而來。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紓困措施必須重新審時度勢,切不可率爾將六百億經費散光;否則等到疫情告急,台灣將沒有子彈可用。
蔡政府的行事方式,一向先畫預算大餅,再由各部門或地方提案爭逐,然後由中央視需要或政治親疏通過核定。這種作法,在四年前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人們已見識過其草率和粗糙。許多前瞻計畫假藉改善環境、促進轉型或平衡城鄉的理由推出,其實卻在揮霍財政破壞國土生態,甚至變相助長友好的建商財團。
這次的紓困特別預算,民進黨原本的因應並不十分積極,是遇到國民黨推動防疫紓困條例的壓力,方才順水推舟,並加碼到六百億元的規模。至於這六百億元的用度,則是任由各部會自行爭取擬列,中央既未提出全盤的防疫戰略架構和思維,只是抱著「且戰且走」的態度。也因此,目前各部會提出的預算計畫,多半是根據二月間疫情並不緊張的「太平心態」所編,並未隨著近期疫情的惡化進行調整。
觀察各部會提出的防疫紓困預算,金額最多的集中在三個部會,依次是經濟部二○四億元、衛福部一七○億元、交通部一六七億元,三部會就用掉九成的特別預算。其餘,諸如教育部五.七億、內政部一.七億、原民會和NCC兩億、客委會一.五億等,都只用到一些零頭。但備受質疑的是,這次疫情已導致不少企業收入銳減,必須放無薪假,不少餐旅業則宣告不支而關門;但勞動部編列的紓困預算數卻掛零,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難道政府都不擔心勞工失業的問題嗎?
勞動部的紓困預算掛零,對照交通部就觀光旅遊業的一六七億手筆,其中僅「員工培訓轉型」費用即編列了八億元,顯得格外刺眼。事實上,「觀光產業關鍵人才培訓」是交通部早就在推動的工作,這類例常性的培訓工作,如今卻利用「紓困」預算來執行,等於把戰備存糧發放給大家吃。既然名之為「特別預算」,交通部卻拿來如此濫用,當然名不正而言不順。同樣可議的是,原民會和客委會提出的預算計畫,主要也都用在部落觀光行銷及客家庄旅遊補助;這和交通部提出的觀光旅遊補貼,其實不都是同類名目的措施嗎?
勞動部之所以未編列任何紓困預算,根據閣揆蘇貞昌的說法,是政府已從「就業安定基金」撥列了四十億元,將用來協助穩定勞工的就業。但令人困惑的是,政府一方面要求企業不能讓勞工放「無薪假」,一方面卻不讓勞動部編列紓困特別預算,反而伸手向「就業安定基金」去掏錢;而且,完全沒有說明這些錢要如何運用到失業或落難勞工身上,這不會讓勞工覺得政府在慷他們之慨嗎?。
觀察其他國家的防疫紓困作為,對企業多半以提供貸款和稅賦減免為主,對醫護人員則提供危險津貼或勤勞特別津貼,對配合特殊防疫隔離需求的民眾則給予補償。例如,日本政府在二月間已編列五千億日圓對中小企業提供低利貸款,疫情惡化後,又追加一.一兆日圓的第二波紓困,以支持中小企業及自雇者。南韓方面,則隨著疫情擴散砸下十六兆韓元,除擴大對中小企業、大眾運輸業的減稅幅度,並提高三至六月的信用卡消費扣抵為卅%,目的就在鼓勵民眾在疾疫中繼續刷卡消費。反觀我國,紓困振興措施卻還停留在凡事補貼、加強培訓、發放「消費抵用券」等過時思維,也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措施。這種「貼膏藥」式的紓困,只是在浪費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