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形塑新經濟策略 因應內外變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4898/web/

◆  聯合報社論/意外的大勝,又激發了國民黨內鬥基因?
◆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快變成「世襲」了
◆  經濟日報社論/形塑新經濟策略 因應內外變局







經濟日報社論/形塑新經濟策略 因應內外變局


2018-12-17 00: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潰敗, 社會各界從不同角度對執政問題進行廣泛檢討,大家最有共識的部分,就是經濟施政悖離民眾生活現實,不能照顧廣大人民的利益。相信執政當局在完成府院黨人事重新布局後,必然會大幅調整經濟施政的方向和各項政策,期能貼近民意脈動。另一方面,國民黨在地方版圖大幅擴張後,必然運用地方執政優勢及資源,全力拚經濟,以讓這次選舉戰果能延續到民國109(2020)年大選。
不過,就執政黨而言,政策大幅改變不僅要付出短期調整成本,而且要在短短一年內讓人民有感,並不容易。而國民黨在勝選關鍵「韓流」引導下,各縣市都以「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為重要施政目標,希望藉此振興地方經濟,但是,兩岸政策係中央主管,經濟整體發展又很難從地理界限區分,故而國民黨各執政縣市有何良策突破經濟困局,也逐漸受到選民關注。
外在經濟變數大幅升高,則是中央和地方必須共同面對的另一個挑戰。首先,國際金融及經濟情勢已開始逆轉,明年台灣出口、投資及經濟成長都很難看好,尤其是對製造業依賴高的縣市可能受衝擊最深。其次,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經濟長短期影響日益顯現,今年第4季出口明顯感受到壓力;更須注意的是,近來中國大陸經濟受貿易戰等因素影響正急遽放緩,最新總體數據顯示,大陸這波經濟放緩可能是民國97(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兩岸經濟唇齒相依,台灣不僅會受到連帶衝擊,而且國民黨執政縣市想靠大陸觀光客及對台採購等兩岸紅利扭轉經濟的期待,也將大打折扣。
在民進黨選舉潰敗,但仍在中央主政,相對上國民黨又掌握地方執政的巨大優勢下,中央經濟政策將不斷受到挑戰,甚至動輒得咎。而外在經濟風險不斷升高,整合內部、因應變局,更是朝野不能須臾耽擱的重責大任。我們認為,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內外變局,台灣需要形塑一套新的經濟策略,來凝聚內部,共同面對接踵而至的經濟挑戰。
新經濟策略之所以稱「新」,關鍵就在於須改變多年來的經濟政策思維,要從企業角度來思考經濟問題,改為以民生為依歸,兼顧企業發展需求。在這樣的思維下,未來中央和地方應建立共識,優先推動和民生最為攸關的內需產業,特別是和生活品質及人口結構變遷相關的民生服務業發展;政府公共建設及資源分配,也應作配合調整,少強調利用率已偏低的交通運輸等大型建設,多用在關乎民生的軟硬體設施及給予基層家庭的支持。這樣的改變不僅回應九合一選舉的廣大民意,也可逐步降低對出口依賴,緩和美中貿易戰可能帶來的衝擊。
在出口策略上,面對美中貿易戰的直接和間接衝擊,政府首應思考未來對台灣最有利的產業布局及結構,而不是一味採取獎勵措施或降低外勞等門檻,促使受貿易戰影響的大陸台商遷廠回台,造成產業走回頭路,延誤經濟轉型升級。所以,若不讓台商回台投資變成短多長空,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要拿出一套可供檢驗、中央地方共同支持的產業投資及發展策略。
至於兩年多來蔡政府推動的各項改革,包括5+2產業創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綠能政策、勞工政策、社會住宅、都市更新、長照2.0、新南向政策等等,也都應該做務實的檢討調整,讓這些改革能夠跟改善人民生活做更有力的連結,而不是以決策者為中心,堅持改革不能停頓、不能走回頭路。
我們必須提醒蔡政府,改革的成敗,不是由政府、而是由人民來定義,九合一選舉結果就是一次民意的嚴格檢驗;要推動可長可久的改革,就必須調整改革方向和步調,才能重新取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快變成「世襲」了


2018-12-16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這次地方選舉,逾兩成候選人有政治家族背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綠柯合」破局後,雙方各推人選角逐北市立委補選無獨有偶,朝野三方推出的人馬都是政治家族:柯營推的是曾任台聯立委的陳建銘之女陳思宇,綠營推的是前立委薛凌之子何志偉,藍營推的是陳重光之子、陳玉梅之弟陳炳甫
這種現象並非純屬巧合,而是反映了台灣政治發展的「家族化」及「世襲化」傾向。以剛結束的地方選舉為例,在所有候選人中,有兩成八具有政治家族背景,比例相當高。政治一旦淪為世襲,權力、人脈與利益的結合就會更緊密,寒門或普羅出身者問政之路即越窄縮,社會的不公就越不容易受到糾正。這才是值得擔心之處
四年前的選舉,柯綠聯手以「政二代」的汙名打敗了連勝文;這次代表柯營出征的陳思宇又故技重施,指控其對手為「連勝文們」。諷刺的是,她似乎渾然不覺,自己就是「連勝文俱樂部」的一員。更仔細盤點的話,從其祖父算起,她其實已是「政三代」。陳思宇以為披上「柯家軍」戰袍,就可以自稱是「白色力量第一代」,這是天真世代的切割法。
何志偉的情況不遑多讓。他剛以「返校進修」為由,將原本的議員選區「禮讓」給其嫂鍾佩玲。鍾佩玲剛剛當選,何志偉馬上又出來角逐立委,足見其家族勢力之大。陳炳甫也一樣,剛剛連任市議員,立刻因「基層實力」被推出來角逐。
政治傳承不是壞事,但藍綠白同時出現「政二代」,就讓人嘀咕。







聯合報社論/意外的大勝,又激發了國民黨內鬥基因?


2018-12-16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九合一大勝,藍營內有意角逐總統大位者「盛況空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地方選舉意外獲得壓倒性勝利,國民黨民國109年(二○二○)重返執政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選後至今,國民黨並未給外界煥然一新的感覺,反而立刻開始了新一波的權力爭逐。一場突如其來的勝利,似又激發了國民黨內鬥的因子,外界卻看不到它改革圖強的氣象
僅就幾個較具份量的泛藍陣營人物而言,直接、間接表態可能參選總統的,多達四、五人。先是尚未加入國民黨的張善政,明確表態考慮參選;即將卸任新北市長的朱立倫,也將在卸任後說明;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稱「隨緣」,國民黨主席吳敦義雖未直接表態,但志在大位也是預料中事,他即將展開謝票「感恩之旅」目的便在試水溫。至於青壯代,則有羅智強和孫大千先後表態,目的則在挑戰黨內運作規則
由於角逐者眾,國民黨內的聲音目前迄未表現在政黨改造,反而集中在總統初選應採用什麼制度。在激進的一端,主張應用「全民調」決定人選,並主張在確定總統候選人後,即由總統候選人擔任黨主席。在保守的一端,如黨中央則持反對立場,稱「全民調」未必是最好的制度,例如上次全民調的結果就是「換柱」,而此次高雄市長選舉未採全民調初選反而獲勝。
持平而論,這兩派說法各自言之成理,也各有利弊。例如,全民調的盲點是,只能找出現有人選中「聲勢最高」的人,卻可能忽略了其他人的潛力或爆發力。另外,民調可能受到的干擾或精準度,也都是問題。至於徵召或協調,則可能流於主觀、內定、不透明。簡言之,兩者各有利弊;重點在,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推出最強的候選人,爭取最大的勝選機會
國民黨必須捫心自問的是:這次縣市長選戰,無論民調或協調,都是基於「最大勝選考量」來決定人選嗎?恐怕不然!國民黨有過半縣市是採用民調來決定人選,但若干縣市卻選出了相對弱勢,以致輸掉了原本可能勝選的機會。黨中央堅採全民調的做法,不過是為了避免紛爭,或避免得罪人。即使如此,桃園、嘉義市、澎湖等地都免不了出現「同室操戈」的局面。包括在新竹縣原已拍板採用民調,中途又驟然改為「徵召」,險些讓局勢演變成「黨內互打」。最後雖險勝過關,仍不能掩蓋當初決策的粗糙。黨中央說「全民調未必是最完美的制度」,固然沒錯;但前提是不論如何提名都必須摒棄私心,以「找到最強棒」為第一考量
目前看來,無論是國民黨中央或若干青壯派的主張,其實都只是為特定對象量身打造的說法。主張應該提早初選、採取全民調的,是為聲勢居於領先者搖旗吶喊;主張不應太早決定,並力陳「全民調」弊病的黨中央,則只是在幫掌握黨機器的人固守城池罷了。這些基於護航或各為其主的發言,其實已為國民黨的提名埋下了惡性競爭的火線。掌握黨機器者若已心有定見,自然難以訂出足以服眾的遊戲規則;有特定支持對象者,則以世代交替之名行黨內鬥爭、逼宮之實。無論何者得勝,最後國民黨都必定是千瘡百孔,難再整合。
與四年前相較,這次藍營內角逐大位者「盛況空前」。其直接原因,是九合一大勝使得藍營行情看漲,因此大家爭先恐後表態。但這也不禁令人想問:在國民黨低潮時,為何這些藍營菁英多只願躲在舒適圈納涼,拒絕承擔責任?更何況,這次選舉是選民對民進黨的否定遠大於對國民黨的肯定,不可錯誤解讀
亦即,儘管「討厭民進黨」是全民最大黨,不代表「支持國民黨」是唯一的選擇。藍軍菁英若只以私心為出發點,面對孱弱的民進黨,也未必能獲得選民認同,何況還有白色力量虎視眈眈。若不改掉「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習性,國民黨再起之夢恐仍落空。

【重磅快評】聯合國氣候峰會不關台灣的事?

◆  【重磅快評】國民黨還在從阿嬤的嫁妝箱中找人嗎?
◆  【重磅快評】陳思宇會是戳破柯P神話的「吳音寧」?
◆  【重磅快評】聯合國氣候峰會不關台灣的事?

◆  【重磅快評】國防安全研究院何以「尾巴搖狗」?
◆  【重磅快評】吳乃仁與新潮流就「思檢討」了嗎?
◆  【重磅快評】改革原來只是喬事 領頭羊胖周瑜挨罵了
◆  【即時短評】白綠破局?柯文哲最後一刻才出手
◆  【重磅快評】吃銅吃鐵吃金吃慣了 才會有台灣金聯1日遊
◆  【重磅快評】柯P主場優勢的蔡柯會那裡不正常?
◆  【重磅快評】蔡柯會套招登場 承恩門前誰承恩?
◆  【重磅快評】脫歐卡卡? 梅伊面臨黨內逼宮
◆  【重磅快評】姚人多重大犧牲 能換來柯P的微笑曲線嗎?
◆  【重磅快評】九合一大灌票!蔡政權豈容頭號戰犯遁逃
◆  【即時短評】蔡英文站第一線 閣揆新黨魁晾一邊?
◆  【重磅快評】兩岸網民何以為難麵包師?
◆  【重磅快評】陳佩琪發廢文 小英宮廷劇本怎麼寫下去
◆  【重磅快評】蔡政權不惜複製巴黎「黃背心運動」?
◆  【重磅快評】為了台灣好,請「蘇巧慧們」別再崩潰!









【重磅快評】聯合國氣候峰會不關台灣的事?


2018-12-17 09:50 聯合報  主筆室
聯合國卡托維茲氣候大會。中新社


多達197個國家、地區與會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4次締約國會議〈UNFCCC COP24〉會議在波蘭卡託維次落幕了,達成民國104年(2015年)《巴黎協定》執行計畫,算是難得的成果遺憾的是這個成果台灣未予重視,局面就像蔡政府不重視節能減碳
台灣參與COP24確實嫌尷尬會議前,「看守德國」發佈56個國家地區減碳成績評比,台灣再退2名,倒數第3。這成績不意外,意外的是台灣相關政府單位的反應:蔡總統對國際減碳不力、自家排名倒數,竟然說「我們願意幫忙國際減碳,簡直是大言不慚、唾面自乾;職司減碳的環保署,迅速以新聞稿辯解,訴求是台灣減碳很努力。真讓人嘆服
台灣與會代表團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高達60人,陣容龐大;大會也禮遇台灣團,從過往觀察員,晉級為「周邊會議主辦者」,減碳模範生台達電「能源韌性」主題很亮眼;遺憾的是,除了在媒體接受訪問、巴士買車廂廣告,沒有正式發言空間
COP24雖然達成協議,稱得上成功嗎?當然不。儘管UNFCCC的專家團先前發出警告,照這樣的減碳趨勢,民國119年(2030)地球升溫一定超過1.5℃死限,走向毀滅;再者,美國、俄羅斯等4國再次聲明退出巴黎協定
「氣候基金」議題毫無進度更是問題。民國104年(2015)的《巴黎協議》達成1,000億美金開張,以後每年籌1,000億美金協助氣候難民國家,美、俄、沙烏地等富國抽腿,這基金何時能開張?氣候難民國承受工業先進國製造的氣候災難,如今卻求助無門,奢談地球環境正義
再者,不止退出巴黎協定國家放心排碳,連續幾年減碳成績亮眼的中國,去年排碳量又恢復上升走勢,顯現煤電仍是不可或缺的能源選項COP24主辦國波蘭是歐洲最大產煤國,不但這2年減碳沒成績,還有幾個大型煤電廠興建中,這已經不是「諷刺」就能定調
回到台灣,蔡英文說「能源政策沒變啊!」意謂再怎麼公投,非核、減煤是既定路線,問題是碰上不缺電、不漲電價兩個死穴,排碳就無足輕重尤其,職司減碳、能源轉型的相關部會,都仰承上意、毫無定見沒看法,更沒有作法,減碳只是舌燦蓮花
寄望台灣的節能減碳不要陷於「沒有最壞、只會更壞」的深淵,但若一切只為選舉、只維繫政權,誰敢斷言不會發生







【重磅快評】陳思宇會是戳破柯P神話的「吳音寧」?


2018-12-17 11:28 聯合報  主筆室
台北市觀光傳播局長陳思宇。記者林伯東/攝影


台北市士林大同立委補選,「柯家軍」派觀傳局長陳思宇出馬。她自稱是「白色力量第一代」,以「連勝文們」暗酸對手是政二代,卻遭起底根本就是「政三代」。雖然陳思宇後來透過臉書道歉,但風波仍難止息,其實更讓人關注的只怕是會否回燒柯營、甚且殃及主帥。
九合一選舉後,對政壇來說大勢已定,幾席立委補選原本不致引起多大關注,卻因為柯家軍意圖「測水溫」派出陳思宇,陳思宇也毫不避諱地說「阿北(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暱稱),我在中央等你」,再加上總統蔡英文與柯文哲北門會引發的「白綠分合?」推波助瀾,一下子拉高這一席立委的政治意義,變得既複雜又詭譎
就柯家軍來說,年輕的陳思宇外形亮麗,理應符合九合一選後新民意;但柯家軍恐怕也忽略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不同於屬地方選舉層次的九合一選舉,既是立委選舉層級,攻防話題必然包山包海,無論敏感的兩岸、廢死與否、挺同婚與否…議題,甚至是自己的一句失言,對手都可能成為對手的突破點
但看陳思宇狠酸對手是「連勝文們」、暗諷對方是政二代,但卻立即遭起底出身政治世家,父親為台北市議員陳建銘,姑姑陳靜敏是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爺爺陳安邦曾任國大代表,更擁有許多土地產權,也難怪會引發外界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甚且還遭狠酸莫非「父不詳」?
日昨陳思宇出席扶輪青年領袖營發表「人生就是一場一串意外」演講,細數在觀光局的工作,也遭外界質疑用公務資源打選戰,畢竟陳思宇雖已遞辭呈但市府尚未批准。然而讓人訝異的卻是柯文哲回應,既然就要總辭了不用多此一舉,「何必脫褲子放屁?」甚至連心腹蔡壁如替陳思宇站台,柯文哲也覺得沒什麼。
柯文哲四年前能當選台北市長,靠的不正是所謂白色力量的義正辭嚴、高道德標準、窮追猛打去檢視對手的一切?如今自己進了廚房自沾惹了葷腥,竟然就換了位置也換了腦袋選民還會接受政治人物抱持這種「嚴以待人、寬以律己」的雙重標準,縱容他們大轉髮夾彎嗎
拚連任的柯文哲竟然只小贏「佛系選舉」對手三千餘票,凸顯已然遭逢闖蕩政壇以來的最大瓶頸;競選總幹事小野投票前夕惹出的失言風波,更掀出柯家軍「蜀中無大將」的薄弱底氣如今就連抬出來直接面對選民的立委候選人都宛如空心花瓶、連番引發爭議。網路聲量一如柯爆漲的陳思宇,究竟會是另一顆政壇新星,還是如同吳音寧戳破蔡英文神話般的成為柯家軍中的「吳音寧」?當她說白色力量不打負面選戰時,答案已呼之欲出...







【重磅快評】國民黨還在從阿嬤的嫁妝箱中找人嗎?


018-12-17 12:01 聯合報  主筆室
國民黨縣市長當選人最近紛紛公布小內閣人事。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秋雲攝影


這次九合一大選在「韓流」的效應下,讓國民黨在台中市意外獲得大勝,但是,國民黨似乎沒有把握這次勝選的契機,全面進行黨內人才的大換血,給年輕人出頭的機會,推出真正有戰力的新人,反而成為失意政客及前朝政務官的溫床,台中市便是最好的例證
首先在台中市立委補選方面,國民黨推出阿嬤級的沈智慧,她過去雖然是六連霸的立委,但在十年前的立委選舉失利後,早就銷聲匿跡多時了,只有偏愛「回鍋肉」的國民黨還深深惦記著她,不知現在台中的年輕人還有誰會知道她過去的豐功偉業,而最有趣的是,現在谷歌中只要搜尋沈智慧,最熱門的連結便是「她幾歲?」,由此可見,國民黨高層與年輕世代的巨大鴻溝。
反觀大選失利的民進黨,卻順勢推出台中市前交通局長王義川,姑且不論他推出的「山手線」政策的可行性如何,但他只有47歲,從政經驗也只有在林佳龍市長任內擔任三年多的交通局長,但是民進黨卻願意給新人機會,而他也善用網路行銷來推波助瀾,推出台中早餐地圖,這成功抓住年輕人的眼球,難怪有人把這次台中立委補選譏為「61歲與61年次」之間的戰爭
其次再看看台中市的小內閣,盧秀燕除了一開始推出26歲的秘書處長顏迺倫讓人耳目一新之外,接下來推出十三位新任局處長,卻讓人感覺似曾相似,原來民政局長、農業局長、地政局長、水利局長及交通局長都是八年前胡志強市長時期的人馬國鍋,而原民會主委更是六年前就曾經擔任此職位,社會局長及勞工局長則分別是嘉義市、雲林縣初選失利的候選人,這被網民譏為「台中人最懷舊」、「熟悉的台中最對味」,由此可見,國民黨的保守與守舊。
過去,大家常常說「在國民黨內人生七十才開始」、「六十歲在國民黨是青年才俊」,嘲諷國民黨的老人政治,之前A民國103、105年(2014、2016年)國民黨兩次已經被年輕人用選票教訓了,如果國民黨還不把握這次勝選的契機,徹底的進行世代交替,還一再地從阿嬤的嫁妝箱中找人,那麼民國109年(2020年)勢必再次被年輕人所拋棄。

聯合筆記/美國的養虎為患論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4898/web/

◆  北部缺電在即 政府須正視
◆  國家總力才是安全屏障
◆  聯合筆記/美國的養虎為患論
◆  國民黨別內鬥 團結才能贏
◆  農產豐收 善用跨業行銷
◆  不肯認賠殺出 卡管變民進黨心魔
◆  被時代拋棄…誰退黨重要嗎?
◆  找對幕僚長 地方放心拚經濟
◆  漫畫/白綠合作?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美國的養虎為患論


2018-12-16 23:40     聯合報         郭崇倫
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右)遭加拿大逮捕,並被要求引渡美國。 (美聯社)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在長風基金會的演講會上提到了美中貿易戰的「養虎論」:民國91年(二○○二年)中國進入WTO時,就像照顧幼虎一樣,給牠餵奶,但十六年後,大老虎需要吃很多肉,「這個時候不應該繼續餵牠了」。
美國憂慮養虎為患,在5G與華為的例子上最明顯;華為是位居三星和蘋果公司之後的全球第三大智慧手機廠商,更是網路基礎建設的全球巨頭,在5G技術上尤其獨霸全球5G將縮短網路和設備之間的時滯,大幅提升資料傳輸能力,將能支撐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運用,從而改變從家庭、醫院到工廠等一切的運行方式。
美國國安會的備忘錄顯示,美國擔心讓華為再這樣發展下去,至關重要的通訊科技就會被華為壟斷,會輸掉5G競賽,這是美國不能容忍的,寧可要把華為拖慢下來。華為財務長孟晚舟被逮捕要求引渡,也許是意外,也許是刻意,但從川普表示可以介入解決來看,這並不是要致華為於死地的殺手鐧。
華為目前絕大部分技術都是獨家開發出來的,它唯一缺乏的核心技術就是晶片,而這是由台積電所提供的,未來美國會不會針對這個環節下手,聯電的例子值得參考
今年十一月一日美國司法部宣布起訴聯電與福建晉華盜取美光的技術,面臨超過二百億美元罰款,在起訴過程中,台灣的司法單位與美方密切合作,去年九月,台中地檢署以違反營業秘密法,起訴聯電及三名聯電主管,美光主管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非常感謝台灣執法機關的協助」
當然以晶圓代工的規模,聯電遠遠不能與台積電相比,台積電生產的晶片也廣泛用在美國軍事與國安裝備上,美國也會投鼠忌器,但起訴聯電對台積電是個警告;美國擔心養虎為患,如果對台積電下手,到時候台灣怎麼辦?
南京十二吋廠落成剪綵,就在聯電被起訴的前一天。據說台積電現在非常謹慎,採取技術不落地的方式,所有程式儲存在台灣電腦中,只有生產時才下載,用後即刪,以防中國大陸竊取。中方對此非常惱怒,但這是當初設廠的條件,也莫可奈何,台積電屢屢針對離職工程師,以涉洩密之嫌報請檢調單位偵辦,目的也在自清
但是業內盛傳,為了做好關係,在南京廠建廠的同時,台積電同意「借調」原任首席技術長蔣尚義,擔任中芯國際的獨立董事,蔣尚義的老部屬梁孟松隨後從三星跳槽,出任中芯共同執行長,不到一年內,中芯終於突破瓶頸完成十四奈米技術研發。
有人描述,台灣就像一節管子,水如科技,一端從美國注入,一端由中國大陸出來,中美如今經濟冷戰,美國端截住供水,台灣會死,大陸端停止出水,台灣也會死,現在面臨的選擇,只在怎樣的死法







國家總力才是安全屏障


2018-12-16 23:42    聯合報        張延廷/國防大學兼任教授(台北市)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和美國總統川普在G20「川習會」,達成貿易戰停火90天協議。 圖/取自新華網

美國對中共進口商品再度調高關稅之主張,因延期實施而氣氛稍緩,但只是預留迴旋空間,對未來的貿易戰仍留有伏筆。目前已有部分亞洲大廠的生產線移出中國大陸,由此趨勢觀之,中共與美國的互動明顯轉為長期戰略競爭對手,較勁性質超過合作關係,使雙方的互動產生質變現象。
由於中共的一帶一路,是以地緣戰略考量為出發點,不僅影響各地區及國際政治版圖的平衡,亦因中共以投資為名大量囊取各地天然資源,壯大自身企業並擴大全球影響力,極易使合作的國家漸變成中共的附庸,亦使西方國家對中共的崛起提高警覺。
目前中共與美國的較勁場域已不限於經貿範疇,還同時外溢到軍事、政治、外交等場域,而雙方軍事潛在的矛盾有延伸到南海、東海或台海的走勢。由於中共仍持續將南海所占島礁軍事化,並透過債務外交擴大全球影響力及試探美國對中共政策的底線,使印太地區成為雙方較勁的最前線。
台灣與美國長年互動有近乎準軍事同盟的模式,目前又發展比以往更常態化的軍售態樣,兼具實質及象徵雙重意涵,使台海情勢有結構性轉變。尤以對台軍售是美國對台灣關係法的具體實踐,軍售內涵之結構性變化,已大幅縮減我國採購時程,並協助落實效益後勤制度,由美方原廠提供武器系統從交貨、服役、後勤維修、性能提升、武器系統汰舊換新等長期、完整的後勤制度。
由於中華民國存在一直是中共吊心的焦點,近年大陸民族主義情緒有升高趨勢,因此持續打壓台灣、緊縮國際活動空間,以舒解大陸內部政治壓力。挖邦交國亦是中共對台的長期重要目標,其一連串打擊作為也易衝擊區域的和平穩定
目前我國是全球排名第十八貿易國,亦是全球第廿二大經濟體,而台灣成功的選舉制度及民主體制是政治典型之一。美國是台灣重要的安全及貿易夥伴,而且台灣在南海、台海、釣魚台、東海、甚至東北亞的地緣軸線中,都擁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台灣必須繼續凝聚共識壯大實力才是國家存在的保證,邦交國的多寡雖不能完全影響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的事實,但要有更積極的國際化作為。爭取國際活動空間不能寄望他國,而是決定於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現,唯有強化自身條件,讓國際社會更瞭解台灣不可取代的價值,才能在競賽格局中增加籌碼。同時亦要加緊國防建設,強化自主能量,建構一支戰力堅強、可立即面對區域威脅的可恃武力,才是台灣最可靠的安全屏障。








北部缺電在即 政府須正視


2018-12-16 23:43    聯合報        葉宗洸/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新竹市)
經濟部長說出核四燃料棒一定要外送的理由,是到國外進行「整理驗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部長沈榮津十三日表示,核四廠一,七四四束燃料棒的保固合約已過期,必須送到國外進行「整理驗證」,即使核四要重啟,燃料棒使用之前,也同樣要外送做整理驗證。
相對於公投前「異地貯存、尋找買家」說法,期望這不會只是一個欲將核四燃料棒繼續外送的藉口。畢竟,沈部長在公投後承諾兩個月內全面檢討能源政策,而面對北部缺電在即的衝擊,核四重啟將是必要的選項之一
首先,反空汙公投案通過後,未來全國火力電廠的發電量必須每年減少一%,以現有火電高達八十五%的占比估算,相當於每年減少廿億度電,五年內即會喪失一座核一廠的年供電量再者,基隆協和電廠一、二號機組將於明年除役,裝置容量將短少一百萬瓩
另一方面,台中市新科市長盧秀燕已明確表達「反對中電繼續北送」,對於缺電嚴重的北部地區無疑是雪上加霜。北部目前的尖峰負載占全台用電的卅九%,自身供電能力卻只有卅四%,未來將因中電不再北送而失去五%的尖峰電力奧援。以今夏三,七三五萬瓩的尖峰用電估計,北部將短少一八七萬瓩,等於缺少了核二廠兩部機組的裝置容量。
此外,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工程已延宕超過兩年,雖然觀塘環差分析在環保署強勢主導下於十月通過環評大會審查,但在地環團已揚言抗爭到底。因此,預計於民國111年(二○二二年)與民國113年(二四年)分別上線的大潭電廠八號機與九號機,幾可確定無法如期提供北部用電,這兩部機組的總裝置容量為二百萬瓩
最後,當今政府寄予厚望的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開發,進度均嚴重落後。更迫切的問題是,現有技術仍無法解決再生能源間歇性供電的問題,而政府亦未規畫相同裝置容量且專司備援的燃氣發電。
面對未來可能的供電危機,解方其實不難。先前經濟部曾不斷強調,深澳電廠若不興建,北部未來恐有缺電之虞,這句話其實沒錯。不過,只要核一、二廠延役加上核四重啟商轉,北部便可於五年內取得裝置容量高達五九四萬瓩的基載無碳排核電,政府不但不必急於幫離岸風電開發商的「籌設許可」與「購售電合約」解套,也不必硬推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的興建工程
回首過去兩年半的缺電、跳電與空汙,人民期待政府制定更務實的能源政策,也願意等兩個月。執政者的善意回應是放棄既有意識形態,正視問題,如此才有機會贏回民眾的信任。

劉兆玄/王道永續指標—全球永續發展另類座標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兆玄/王道永續指標—全球永續發展另類座標

◆  王健壯/不一樣的蔡英文不如維持原樣
◆  陳亮恭/一線之隔的理念與偏執
◆  洪蘭/成功的關鍵:必備熱情與毅力
◆  葉銀華/如何解決企業傳承困擾?
◆  方祖涵/明星游擊手的家暴治療
◆  周行一/好台灣+好文化、好文明、好安全
◆  楊志良/一個問了三十年的問題

◆  盛治仁/勝利站後面 危險站前面
◆  王文華/如果你犧牲一切照顧的配偶愛上別人…
◆  謝哲青/一心多用 反降低工作效率
◆  楊渡/務實的台灣人,才是選舉的贏家
◆  馬凱/當白馬王子親吻睡美人
◆  趙春山/兩岸「關鍵時刻」
◆  劉憶如/「川習會」美中貿易戰暫時休兵

◆  王健壯/蔡英文又一句文青囈語
◆  方祖涵/球場上的戰爭英雄







劉兆玄/王道永續指標—全球永續發展另類座標


2018-12-16 23:25 聯合報  劉兆玄(作者為中華文化永續基金會董事長)
敘利亞內戰使得敘利亞成為一個「可自由濫炸的國家」,圖為敘利亞哈木里亞鎮居民抱著受傷男童離開轟炸現場。 (路透)

過去百年的全球發展呈現出一日千里的變化,科技愈進步、產業愈發達、供需愈複雜、利益愈集中、弱肉更強食、衝突更激烈、戰爭更頻繁。國際政治上,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造成戰後國際政治勢力的重新分配,霸權之間形成恐怖平衡,弱國小國或各倚靠山,或狹縫求生。二十世紀留給人類最大的問題國際治理失序、貧富差距加大、能源枯竭、生態失衡、地球暖化
上世紀九零年代起,聯合國面對世紀挑戰,提出最重要的策略建議就是Brundtland Commission 所提出的「永續發展」的報告。三十年過去了,在「永續發展」論述中的三大支柱——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正義——中的前兩項,經濟與環保的均衡發展方面有了相當的進展,尤其在一些先進國家中都看到具體的成效;但在「社會正義」(應該包括國際社會)一環則比較乏善可陳,甚至有些方面呈現不進反退的情形
不久前與一位美國教授談到敘利亞,他說:「敘利亞不是一個自由國家」,我語帶反諷地說:「它當然是『自由國家』,它是一個可自由濫炸的國家(free to bomb country)。」朋友無言。想像一下,在一個文化古國的土地上,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土耳其……想炸便炸,這個國家的經濟如何發展?環境如何保護?社會如何正義?千年文明遭毀,剩下數百萬難民。這樣的國家如何談永續發展?進一步問,何以致之?孰以致之?
不少學者檢討「永續發展」的立論基礎及架構,建議增加第四根支柱:「文化」。而我們認為「文化」其實是整個「永續發展」的基礎。
歷史學家湯恩比認為二十世紀後人類文明的困境要從儒家思想及大乘佛教中尋求解答,如果這個說法成立,我們不禁要問,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要如何在人類面臨此嚴峻的挑戰中貢獻它的智慧?
今天中華文化要想對世界作重大的貢獻,需要推動一波「文藝復興」。這個「文藝復興」不是復古,不是回到從前,而是以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與二十一世紀的思潮、文化接軌,為全世界提出新的普世價值
我們試以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作為中華文化對應「永續發展」論述的代言我們從王道思想中粹取了「仁政」、「反霸」、「民本」、「生生不息」及「同理心」五個元素;以此五元素為出發點,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為對接標的,發展出「王道永續指標」(WDSI)建立中、英文網站,每年更新,供全球有興趣者參考。期許在永續發展的衡量標準中注入中華文化,使二十一世紀的國家/經濟體在走向永續發展的進程中,有一個新的思維。
中華文化對全人類文化作出更重大的貢獻,此其時矣。當全球的問題日趨嚴峻,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解決之道漸入瓶頸,「向東方找答案」成為世界新潮流,正如孟子說的:「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我們期待透過學術、教育、文化、推廣等管道,使「王道永續指標」系統成為全球社群(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尋求永續發展的一個另類座標,作為中華文化貢獻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的一小步。

名家觀點/中共新政治路向三段論

名家觀點/中共新政治路向三段論


2018-12-17 00:11 經濟日報  李春

北京明(18)日舉行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會,這次大會以中共最高政治規格舉行,主要內容也就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講話。而習近平的講話,預定分兩大部份,一半是總結40年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確定40年改革歷史定位;一半是講中共18大以來,亦即他主政六年,回應對未來中共道路關注。
嚴格地說來,外界對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回顧和評價,不是特別有興趣,不論你是揚是抑,是讚是彈,歷史就放在那裡,中國民眾的感受和外界的認識就擺在那裡。現在各方包括中國民間,最關注的倒是後半部份,也即中共領導藉此機會宣示的中國政治方向和政治道路,比如中國還要不要改革、還開不開放;中美之爭公開化之後,中共到底是要高築墻,還是緩稱王。
這些十字路的問題,在習的講話中有可能明釋,也有可能暗喻,但從大會前下的毛毛雨中,早已可以把握中國政治的些許溫度和濕度。
今天的大會在北京召開之前,早就有各式各樣的預熱。民間自發預熱,早在春天就展開,其中有兩度小高潮,即伴隨著鄧小平南巡紀念日,以及中美貿易戰的進入白熱化,人們借古喻今,有種種的說法,弄得官府不大開心。
真正官式的預熱,行動在本月,高潮在上周。第一個小高潮是月初中國國家博物館內以「偉大的變革」為主題的大型展覽。這個展覽以紀念改革開放40年為題,但逾半重點是放在過去五六年間,以厲害了我的國為基調。
另一天天都有的小高潮,來自播到尾聲的八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
這一政論片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改革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拍攝,以講故事為主要方式,說的就是一句話: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另一個別理論化但又極具宣示意義的預熱毛毛雨,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以任仲平為筆名的長篇文章,題為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好好讀了這篇文章,中共40年改革改革開放後的新政治路向,了然若揭。
中共建政以後,就是文章治政、文件治國。而文章有不同的筆名,代表著不同的人事來路和不同的政治份量。任仲平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集體筆名,由其中一位前任社長組織,取名來自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諧音,這一筆名民國82年(1993年)12月22日現身 ,在人民日報一版發表題為《從11屆三中全會到14屆三中全會》,全文4,600字長文。這一筆名不輕易用,一年也出現沒幾次,據說重要的任仲平是中共政治局常委會要看,甚至中共總書記圈了才發的。
大概25年後,任仲平再度現身的這篇文章說是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而來,實為揭示中共政治新路而去。
12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顯著版位刊出任仲平文章《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上)》。僅這上篇,就有8,100字,切出九個小題。如此之長,再加上肩幅相近的下篇,讀來不易。但隨手摘上兩小段,已知大意,也有助揣摩今天習近平大會講會的根本內容。
第一段,「鑒於中國的巨大成功,有學者甚至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經驗是否可以說明,只要進行改革開放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過去40年裡,很多國家、地區也都進行過改革或是開放,但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 」
第二段,「相信對於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同意這樣的結論: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
第三段,「強大的中央領導和先鋒人物對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是一位有遠見的領導人、一個認真的改革者,中國恰恰需要這樣一位領袖。」
你如果學過邏輯學,可以將其歸納為新政治路向三段論。


李春

李春現在是聯合報系的香港特派員,有20多年的媒體工作經驗,長期觀察中國大陸的政經情勢,見解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