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區域經濟整合 台灣企圖心在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不是人人都能當葉問
◆  聯合報社論/微解封神邏輯,蔡政府別再添亂啦
◆  經濟日報社論/區域經濟整合 台灣企圖心在哪?








經濟日報社論/區域經濟整合 台灣企圖心在哪?


2021-07-11 00:28  經濟日報 /   社論
圖為高雄港貨櫃畫面。記者劉學聖/攝影


近年全球飽受新冠肺炎的肆虐,但並未因而減緩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相關的發展值得台灣注意。

巨型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持續並行,進一步催化區域經濟整合,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民國 109 年(2020年)11月簽署後,目前泰國、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柬埔寨等國均已完成國內審議程序,距離正式生效的門檻已不遠,有可能在今年生效。另外,早已生效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也在積極擴充新成員

在雙邊 FTA方面,以脫歐後的英國進展最快。英國除了陸續與原先和歐盟簽署 FTA 的國家簽署「連續性協議」,以延續 FTA 之優惠外;目前也已正式展開加入 CPTPP 談判,預計將成為 CPTPP 第一個吸納的新成員。英國在今年也與對開放市場一向保守,之前退出 RCEP 的印度開始啟動 FTA。至於亞太國家普遍在擴展 FTA 版圖均有進展。

全球 FTA 數目除了持續成長外,在內容上也有轉變。疫情帶動「零接觸經濟」興起,使各國更加重視數位貿易相關議題的發展數位貿易成為近期區域經濟整合重要議題,例如美國與日本完成數位貿易協定,新加坡也與多個 FTA 夥伴國完成數位貿易協定,數位貿易已成為未來 FTA 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冠肺炎疫情也進一步催化全球供應鏈調整,利用區域合作,建構韌性供應鏈的議題備受各國重視。目前以美國為主的國家紛紛推動建立安全的供應鏈網絡,以及可信賴穩固的夥伴關係,此與 FTA 利用貿易規則,例如原產地規定強調區域內分工的概念相符合。預期未來 FTA 將會更重視推動區域內產業合作,以往在 FTA 份量不重的產業合作將會成為另一亮點。

美國籌組的供應鏈聯盟,目的是在排除中國。中國為了避免被邊緣化,也全力投入區域經濟整合,除了廣簽新的 FTA 外,也將既有 FTA 升級,並多次表達參與 CPTPP 的意願。

中國更將其對外政策,例如一帶一路,與區域經濟整合政策結合,以抗衡美國,突顯 FTA 地緣政治的色彩。未來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將進入另一階段的競賽。

面對銳變中的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台灣進展非常緩慢,不但侷限在邦交國的框架,而且新簽的 FTA 範圍是愈來愈窄,與各國深化廣化 FTA 方向背道而馳。

其次,台灣對於已經生效的 FTA,也未見有升級的動作。以民國 102 年(2013年)生效的台紐及台星 FTA 為例,不但是台灣與非邦交國簽署僅有的 FTA,在台灣所有對外 FTA 中也最完整。但由於簽署已有相當時日,實有升級納入新元素的必要。但相較於各國的積極動作,台灣在這方面幾乎是毫無作為。

在因應巨型 FTA 方面,台灣行動力更是不足。在去年 RCEP 簽署後,政府一再以台灣對 RCEP 出口產品零關稅比例高,以及中國的阻撓為理由,宣傳加入 RCEP 對台灣效果不大,不加入 RCEP 對台灣影響不大的論點,而應將重點放在申請加入台灣出口產品零關稅比重更高的 CPTPP 上。我國不但立場前後矛盾,迄今申請加入 CPTPP 仍在原地踏步。

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也欠缺宏觀戰略,以才結束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為例,TIFA得以在中斷五年復談,台灣當然應該藉此平台務實推動台美合作。但若據此就聯想由 TIFA 就可以走向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甚至美國還可以協助台灣加入 CPTPP;以為只要打通美國,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之路就可以通行無阻,可說是不切實際。

展望未來區域經濟整合仍將是主流,WTO 多邊機制仍難以並駕齊驅;台灣若不急起直追,將會被下一波的區域經濟整合浪潮所淹沒,連區域經濟整合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聯合報社論/微解封神邏輯,蔡政府別再添亂啦


2021-07-11 04:25  聯合報 /   社論
全國第三級警戒12日後將適度鬆綁,開放餐飲內用區、電影院、健身房等場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三級警戒期間,電影院全部暫停營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疫情趨緩,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延長,但部分措施十三日起微解封。不過,民眾看不懂政策矛盾邏輯錯亂複雜措施與規範,地方首長也紛紛表態「逆時中」;半鬆綁的業者憂喜參半,未解禁的業者失望痛心,長照家庭痛苦難忍,許多家長更是憤怒爆表。微解封未至,天下已大亂,禍首就在指揮中心。

許多人形容微解封神邏輯真幽默:可以上山,不准下海;可以打籃球,不准玩鬥牛;可以看電影,不能賞舞台劇,而且新板特區不能看電影,過橋到西門町就能看;健身休閒中心維持關閉,健身房則可鬆綁;五人不能室內聚會,不妨九人共擠小巴趴趴走;禁止五人在家聚餐,只能到餐廳大家一起脫口罩吃飯。別說幼兒園老師打了疫苗,幼兒園還不開放,連照服員和老人都打了疫苗,日照中心和社區據點也不開放。疫情下的政治搞笑,反映微解封的矛盾與錯亂。

指揮中心要在警戒不降級的前提下微解封,卻只提原則,各部會自由發揮,然後就丟給地方自行判斷,責任自負。指揮中心無法做好協調整合,部會間的政策彼此衝突,部會內的邏輯也相互矛盾,一鍋雜燴整盤堆疊端出,結果是中央鬆綁,地方加鎖,一國多制,民間炸鍋,製造了一場微解封之亂的完美風暴。

陳時中宣布微解封,桃園市率先「逆時中」,包含五都共十幾個縣市紛以地方生活圈或防疫聯盟為名,禁止餐飲內用,最後台南也被迫轉彎。新北市長侯友宜直指中央指引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爭議的開始高雄市長陳其邁也擔心微解封變成一窩蜂;陳時中已坦承「矛盾的事情不能說沒有」,行政院長蘇貞昌卻硬說是給地方多點彈性,「沒有所謂同調不同調」。

事實上,微解封之亂,既反映指揮中心無力也無能在各部會間作好政策的協調與整合,更凸顯出中央面對地方,一直是以威權打擊地方彰化血清檢測被調查送辦)、壓制地方金門快篩令被撤銷)、恐嚇地方台中為鄰長打疫苗遭警告責任自負),甚或設計地方台北環南市場開會變開記者會),否則就是漠視地方侯友宜多次主張普篩不被採納),卻無法以政策和制度領導地方

微解封之亂,指揮中心更失公信;而中央把責任丟給地方還會產生許多問題。首先可能製造地方與地方間糾紛。高雄確診砲轟新北,屏東染疫甩鍋台中的記憶猶新,未來各地解封寬嚴不一,病毒南北流動,屆時政治口水戰南北戰藍綠,又要製造不少紛爭。其次還會製造地方政府與民眾的矛盾,要求解封的壓力轉向地方政府。例如從北北基桃到高雄都決定不開放餐飲內用後,「順時中」的台南市長黃偉哲也無力承受「求市長三思」的巨大民意壓力。

此外,矛盾的微解封措施還會造成行業衝突,等於是繼疫苗政策撕裂社會後,進一步製造社會對立。就有補教業者講得很心酸,繳稅防疫都是乖乖當順民,為什麼解封就被國家放棄?尤其,一國多制的微解封會讓民眾崩潰。民眾到每個地方都必須先搞清楚各縣市不同的複雜規定,否則可能誤踩地雷,隨時都會收到各種名目的罰單。

關鍵當然在疫苗,只有達到足夠的疫苗覆蓋率才能放心真正解封,否則微解封只是治標不治本。但根本問題是,面對疫情,這個政府無事不亂從口罩之亂、停課之亂、紓困之亂、疫苗之亂到微解封之亂,處處皆亂。疫情威脅人民生命,衝擊人民生計,已經打好打滿國際認證疫苗的蔡政府官員,可不可以別再添亂?














聯合報黑白集/不是人人都能當葉問


2021-07-11 04:28  聯合報 /   黑白集
波波漫畫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特助洪耀南臉書指長輩建議殘劑」正名「詠春疫苗」,詠春台語「用剩」的意思。一席建議引來連番抨擊,洪沒有道歉,反稱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也建議用「詠春」形容殘劑。洪耀南不只不食肉糜,更在人民傷口上灑鹽。

羅智強說「殘劑」不好聽,搞得很像丐幫國,改名「詠春疫苗」好多了;但他是藉美國為動物打疫苗的新聞,諷刺「大家不必羨慕外國的豬,有蔡英文在,人人都有詠春疫苗可搶」,明顯是批判政府無能取得疫苗的反諷文,執政黨主席特助能夠唾面自乾,讓人無言。

洪耀南說,花蓮人搶打「詠春」疫苗多好;但花蓮婦人為搶打殘劑跌倒的畫面刺痛人心,洪耀南卻鼓掌叫好,難怪被批評無同理心。「詠春疫苗」原是人民無奈的自嘲兼反諷,執政黨未能反省,主席特助還興沖沖「分享」,簡直是把人民的痛苦當有趣。

洪耀南還強調,如果花蓮也跟新竹、高雄一樣做好注射安排,就不會讓大家這麼踉蹌了。但如果蔡政府也跟美日政府一樣買夠疫苗,甚至如果其他縣市也跟高雄一樣疫苗拿得多,又有內線先做安排,大家都不會這麼踉蹌了。

果然是人人都能學詠春,卻不是人人都能當葉問!民進黨主席特助想「敗票」,大家沒意見,但不必在人民傷口上灑鹽。


名家縱論/美國及台灣的「傲慢與偏見」

◆  微解封還是未/偽解封?
◆  長照體系的微解封呼聲
◆  名家縱論/美國及台灣的「傲慢與偏見」
◆  星期透視/擋不在籍投票 不民主也不進步
◆  大屋頂下/台獨是危險且失敗的運動
◆  規畫與病毒共處SOP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美國及台灣的「傲慢與偏見」


2021-07-11 04:54  聯合報 /   蘇起(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
坎伯6日參加美國智庫亞洲協會視訊座談會時說,美國不支持台獨,在這個美中敏感時刻,有其特殊含意。(美聯社)


最近美國從阿富汗撤出最後一支部隊;拜登印太總監坎伯首次表示不支持台獨」;邱義仁告訴陳水扁,「台獨非台灣人可自己決定」。這三件相距半個地球的事有個共同的源頭,那就是廿多年前美國與台灣同時盛大上演的「傲慢與偏見」連續劇。美國現已幡然悔悟,準備改推新戲。台灣卻仍執迷老戲,不知自拔。

在世紀之交,美國布希總統以少數票入主白宮。他代表的「新保守主義」意氣風發,力圖大展身手。他們認為柯林頓虛度了蘇聯崩潰後美國獨大的戰略機遇期。美國既是唯一超強,實不必在全球過於忍讓,該出手就出手。歷史又已證明民主制度絕對優越,故應把它推廣到更多國家。

德國前駐美大使依申格Wolfgang Ischinger在回憶錄透露,他曾勸美國國安顧問賴斯Condi Rice)不要幻想伊拉克強人海珊垮台後,民主會在伊拉克落地生根。不料她竟回答,「我們曾教你們德國人,還有日本人,怎麼建立一個民主制度。為什麼伊拉克做不到?難道你是種族主義者?」

這種「傲慢與偏見」很自然在九一一事件後把美國帶進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泥淖,長達廿年脫不了身。等清醒發現中共趁機崛起時,已悔恨莫及

二戰以前美國很少發起戰爭,只在別國打得精疲力盡時,才以援軍之姿進場收拾它們挑起的戰爭。二戰之後作為「世界警察」,美國既發起也結束戰爭;除韓戰與越戰外,常常都能速戰速決。這兩段時期美國就像西部牛仔片的英雄人物,躍馬進鎮除暴安良後,踏著夕陽瀟灑遠去。

不幸的是,深陷阿伊泥淖後,美國竟也淪為發起卻結束不了戰爭的國家。烽煙再起時,「世界警察」狀似聲色俱厲,實已無心勞師動眾多管閒事。譬如,受「阿拉伯之春」激勵而走向民主化的諸多中東國家(如埃及、利比亞),除了突尼西亞外很快全部回到專制,甚至長年內亂,給歐洲製造無數的難民。美國卻完全消極被動,不惜美歐關係因此惡化。俄國併吞克里米亞,介入東烏克蘭戰事,成功干預敘利亞內戰,美國仍再三袖手旁觀。歐巴馬嚴正宣布,如敘利亞動用化武就逾越紅線,必嚴懲不貸。第二年真的發生了,白宮照樣冷處理。川普四年更是只吵架不打架。類似例子,不勝枚舉。

按照心理學著名的悲傷五階段理論,目前針對「東升西降新世局,美國集體心理似已跨出震驚與否認」的第一階段,正在「憤怒」的第二階段,並滑向「討價還價」的第三階段。拜登的內部革新與盟友關係重建,以及坎伯的最新講話,部分都是為美中未來的討價還價鋪路。至於何時進入「沮喪」與「接受」的第四、五階段,只有時間能證明

台灣的問題比美國大,不但自己仍沉浸在「否認」階段,還陶醉於美國的甜言蜜語,看不到它的新行為模式。

台灣的起點是李登輝的「傲慢與偏見」。李當時深信台灣的經濟(大陸的四分之一)、軍事(中共戰機基本不出海)、與外交實力已到出頭天的地步他還獨排眾議,堅信中共必將很快崩潰,故不必過慮。最重要的,他自認在台灣內部已打遍天下無敵手,政策自可任我行。所以直選僅一年就迫不及待把總統制改成「準皇帝」制,並推動「兩國論與縮小中華民國領土範圍的修憲

陳水扁與蔡英文基本上承續了李的未竟之志。廿年實踐證明,民進黨的台獨神主牌,即使只「做而不說」,就已讓台灣陷入永不止息的爭鬥,民眾感情撕裂,經濟由龍轉蛇,國防虛有其表。如又做又說,後果更難想像。

同樣源於「傲慢與偏見」,美已頓悟昨日之非。我們希望邱義仁身後也有其他民進黨人士開始反省。但關鍵仍在乾綱獨斷的蔡總統是否執著她鍾愛的「兩國論」而不動如山。










星期透視/擋不在籍投票 不民主也不進步


2021-07-11 04:50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
國民黨立院黨團提案召開臨時會,審議公投法修正草案納不在籍投票,遭民進黨團以人數優勢否決,兩黨團分別在立院議場內舉牌表達立場。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為了防止國人因投票群聚造成疫情蔓延,中選會宣布原定八月底舉行的四項公投延到十二月。但台灣在年底是否真能擺脫疫情的困擾,目前也沒人說得準。故而,國民黨提案要求立院召開臨時會,儘快修改公投法納入「不在籍投票」規定,使得擔心染疫的國人可以透過通訊投票等方式,避開排隊領票的群聚風險。遺憾的是,這項主張在民進黨多數優勢下遭到封殺。

在全球化趨勢下,人口移動頻繁,投票日時有許多選民不見得可以親身到指定場所投票。因此,「不在籍投票」便成了絕大多數民主國家的必要設計。由於制度目的在使選民能更方便行使投票權,有些學者甚至稱之為「方便投票」或「便利投票」。目前世界上已有超過九十餘國採取相關的設計,就連民主表現欠佳的泰國與菲律賓也都實施多年

台灣屬於海島型經濟體,產業的繁榮有賴於國際合作外貿拓展,故而每年總有上百萬同胞,必須常駐國外或遊走各國。如果加上島內因就學、就業而遠離戶籍的選民,行政院主計總處估計,每次選舉約有百分之十五的選民,約兩百五十萬人,其戶籍地與居住地無法一致,故除非返回戶籍地,否則將等同喪失投票權台灣超過七成國民生產總值(GDP)為這批人辛勤努力的結果,但選舉或公投時,他們卻被剝奪了表達意見的機會,不僅讓台灣民主蒙羞,甚至顯得忘恩負義。

民國 85 年(一九九六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前,執政的國民黨便已著手研擬不在籍投票制度。兩千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也曾承諾會繼續推動這項方案。陳水扁時期的兩位行政院長游錫堃與蘇貞昌,均曾在立院答詢時明確表態支持不在籍投票,但今天回頭檢視,這些支持均無非口頭唬弄。因為當馬英九政府在民國 99 年(二○一○年)要認真推動不在籍投票立法時,反對最力的正是民進黨。馬英九雖強調不在籍投票「是一個民主國家一定要實施的制度,因為這涉及憲法的人權保障等基本問題」,奈何個性柔弱,法案終其任期仍然無法提出

民進黨所以強力反對實施不在籍投票制度,說穿了無非擔心近百萬的海外台商可能多數是國民黨的支持者。國民黨為了安撫,確實也努力壓縮範圍,希望能消除民進黨的疑慮。例如,馬英九政府當初的版本,便僅允許境內選民,在事先申請後,可以在全國性選舉日當天,前往附近的投票所投票。換言之,這只是不在籍投票中最卑微的「移轉投票」,而不敢肖想民主國家普遍實施的「通訊投票」。國民黨最近又再讓步到只修改公投法,將不在籍投票限制於對事不對人的公投,但民進黨依然寸步不讓,連討論的機會都不給。推想民進黨應該是擔心一旦防堵出現破口,未來討論大陸台商的投票權時,恐怕就無法堅持杯葛。

執政黨號稱「民主進步」,國際互動中也常自詡懷抱民主價值,但連日、韓、菲等鄰國實施多年的不在籍投票,卻都不敢跨出一步,不知何謂民主、何謂進步?所謂擔心不在籍投票可能受到監控的說詞,根本就和買不到疫苗怪大陸作梗一般,純粹就是自己心魔作祟。












大屋頂下/台獨是危險且失敗的運動


2021-07-11 04:45  聯合報 /   黃年
前總統陳水扁(右)日前在廣播節目專訪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左)。圖/翻攝自微微笑廣播直播畫面


七月四日,邱義仁說:「台灣獨立,美國根本就不贊成。」七月六日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我們完全了解其敏感性。」

二人恍如隔著太平洋對話。

如果要台獨,至少必須取得三個面向的條件。①國際支持。②中共不動手。③台灣全體要有一致認同與浴血的決心。

然而,邱義仁說:「但在現實上,現在要做,不但引起大家緊張,國內也不和(這是③),不用說中國會打我們(這是②),據我的了解,美國根本就不贊成(這是①)…台灣要宣布獨立這個事情,講起來很無奈,這不是台灣人民自己可以決定的(這也是③)。」

依邱義仁的說法,台獨在這三個面向的條件無一具備。以下,就從三個面向談台獨問題。

國際支持。坎伯的談話,是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美國高層官員首度表明不支持台灣獨立。其實,這是美國的一貫政策,尤其自喬治.布希政府以來都曾一再宣示過此一主張。甚至川普政府時期,外交委員會主席哈斯主張改採戰略清晰」,謂「應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同時也明確宣布,萬一台灣受到中國的武力攻擊,美國會作出回應」;但是,如此挺台的主張也有一個但書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

美國支持台灣,主要理由有三:一、阻擋中國崛起。二、地緣政治。三、台灣是民主體制。但是,美國可以在「一中政策」下護衛台灣,卻不會支持台獨。亦即美國必須在阻止中共武統及阻止台獨之間,做好風險與成本的「雙重管控」。或許這就是坎伯這次說的:「這是個微妙的危險平衡,必須保持平衡。」

自六月G7會議至中共百年習近平談話以後,美國及其盟友的台海政策已漸成型。那就是:一、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二、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三、希望促成兩岸有意義的對話。四、協助台灣自我防衛。

此一架構可稱「三和一武」。三和:和平穩定、和平解決、有意義的對話。一武,自我防衛,而且是「自我」(不要太指望別人),「防衛」(台灣在戰爭中必然處於被動,何況是台獨)。

毫無疑問,美國台海政策的核心是「和平」。因此,「三和一武」無疑也應是台灣的兩岸政策,但台獨與「三和一武」完全牴觸。

再談②中共動不動手。邱義仁說,「中國會打我們」。「台灣獨立,中國必打可謂是全球認知戰主流共識。美國這樣看,大多數台灣人民也這樣看,因此難怪邱義仁也這樣看。而且,本文認為,如果是因台灣宣布法理台獨而觸發中共動武,大多數台灣人會認為理虧在我,心虛,因此台獨戰爭必敗無疑。

那麼,就應思考③台灣的民意。台灣人民是不是偏偏非要引爆一場「不但引起大家緊張/國內也不和/中國會打我們/美國根本不支持」的台獨戰爭不可?

因此可知,台獨不但不是「民主」能決定的問題,在根本上更是一個「反民主」的議題。

說台獨不是「民主」能決定的問題,即如邱義仁說「這不是台灣人民可以自己決定的」。邱的說法直接衝擊「台灣前途由二千三百萬人決定」的論述,因為屆時「中國會打」及「美國根本不支持」,皆非台灣的民主所能左右。進而言之,如果民主的終極目標是在國家安全人民幸福,則更可謂台獨的本質其實是反民主的,因為台獨根本背叛了國家安全與人民幸福

所以,邱義仁說:「台灣務實的政治人物不會這麼做(台獨),除非瘋了。」

以下,再就前述略作展開。

美國的台海政策是「三和一武」,和平是核心。但台獨的兩岸政策卻是「三只三不」:只能仇恨/不能和平,只能衝突/不能互惠,只能零和/不能雙贏。

這「三只三不」的台獨,能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嗎?不能。能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嗎?不能。能促成兩岸有意義的對話嗎?不能。甚至,有助於台灣自我防衛嗎?不能。三和一武,每一個答案都是否定的。

美國支持「一中政策」,但「根本就不支持台獨」。所以,台灣用「中華民國/和平競合」,就能與美國的「一中政策/和平解決」相互呼應,不必毛遂自薦用台獨作為替美國看門的「戰貓」。太滑稽了。

台灣獨立,中國必打。如果台灣願為台獨而戰,那也算是求仁得仁。但如果台灣不想走上「台灣獨立,中國必打」的結局,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棄台獨,設法在「非台獨」的範圍內找尋兩岸「和平穩定/和平解決/有意義對話」的途徑。

依邱義仁的看法,即使台灣舉島一心要台獨,那也不是「台灣人民自己可以決定的」;但本文認為,如果舉國一心主張「中共必須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中華民國/和平競合」則是北京終究必須正向回應的課題。台獨是以十四億人為敵,但中華民國仍在「大屋頂中國」中存有想像空間。說到底,台灣用台獨或中華民國與中國(共)互動,哪一個比較符合國際及台灣「三和一武」的兩岸政策?

反過來說,台灣若不敢搞或搞不成台獨,那麼有什麼道理一定要堅持與對岸「三只三不」?

再談台灣內部。邱義仁這類看法在綠營內部其實也不能說是少數。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民進黨內掀起「凍結台獨黨綱」的風潮,可謂就是「前邱義仁現象」,但那股風潮後來被太陽花斬斷。現在邱義仁再提「台獨是瘋子論」,已是在「後太陽花」對台獨的評價。

邱義仁全盤否定了台獨三面向的條件,卻留了一個尾巴。他說:「台獨當作目標來推動、打拚是好的,但是,在現實上…。」

這雖然否定了「外擊型台獨」,但仍保留著「內殺型台獨」的作用。台獨若此,就變成了「台獨公司」,以經營選舉商業技術為尚,但政客既以台獨生計,就在政治上已完全淪為騙術。也就是說,現在的台獨,已經從理想的瘋子,變成了政治商販的騙子

游盈隆評論邱義仁說:「這等於宣布台獨運動是一個危險且失敗的運動。」他又問:「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到底是笨還是聰明?是幸或不幸?是台灣的守護者或背叛者?」

大哉問:台獨是瘋子?騙子?或台灣的背叛者?蔡英文不用公開回答,自問自答就好。













微解封還是未/偽解封?


2021-07-11 04:57  聯合報 /   王信斌/醫師(台北市)
雖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七月十三日才微解封,但已有不少民眾忍不住提前解封,台中一中商圈出現不少逛街人潮。記者黃仲裕/攝影


在古書辭典中,可當作動詞的無或沒有,如論語憲問篇:「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也可當形容詞,形容細小或卑賤,如「細微」、「具體而微」及「人微言輕」;或當副詞意思是暗中或稍、略之意,如「微服出巡」、「稍微」或「略為」。

日前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廿六日,同時自十三日起,對部分場所或場域放寬防疫規範的「微解封」措施,但內容繁雜且有矛盾,地方政府也莫衷一是。所謂微解封的「微」,究竟是副詞的稍微、略微,或是動詞的無或沒有,民眾應有的觀念及行動究竟為何?筆者有幾點看法:

一、由於疫苗施打率仍低,尚須加速擴大施打以達群體免疫目標,目前英國、美國或以色列等國疫苗涵蓋率六成以上已陸續解封,恢復多數社交經濟活動,雖仍有確診病例,但死亡數已明顯減少,可見疫苗涵蓋率是解封的關鍵。民眾應按施打順序前往預約,勿挑廠牌,以免拖延施打進度。

二、幼兒園教職員已安排造冊施打,家有幼兒家長請耐心等候幼教師們打完疫苗產生抗體後,幼兒園復課才能安心送孩子到校。

三、三級管制近兩個月,民眾在家悶壞了,需要適度放鬆,可在周末安排「微解封小旅行」到空曠廣場,或各縣市有開放的森林區健行踏青,但仍需配戴口罩,保持防疫安全距離。

四、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場脫口罩用餐,增加飛沫及接觸傳染。電影院屬密閉空間,室內循環空調仍有一定感染風險,已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能藉由空氣傳播,電影院不宜貿然開放。

總之,「微解封說穿了就是疫苗接種覆蓋率未達標,未形成群體免疫效果過渡作法,或者也可說是介於有解封跟沒解封間的模糊地帶,其實應算是「未/偽解封」,大家不可鬆懈防疫措施。唯有加速疫苗施打率,才能看見疫情隧道盡頭的那道「真解封」之光。












長照體系的微解封呼聲


2021-07-11 04:57  聯合報 /   張淑卿/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台北市)
醫護人員為新北的長照長者施打疫苗。圖/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十三日起微解封措施,同時授權地方政府因地、因時調整。微解封的圖板一示出,老盟電話成熱線,「失智老人何時可規律去日照、去社區據點…,我們都有給他們打疫苗喔!我快撐不下去了,…」,這些呼喊不得不讓人思考,究竟這些照顧體系,究竟可否繼續暫停?

老人智慧告訴我們,人們生活不安全,來自「想要」的超出「需要」;究竟長照之社區照顧體系,對老人或家屬而言,是「需要」還是「想要」?對當政者思維亦為何?

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日照與其他老人社區式照顧服務體系封閉,然誠如疾病照顧一樣不能停,診所醫院都沒有停,美容院也沒有停,現在微解封健身房與電影院都可以微開張;但長期照顧服務體系一直沒盼到微解封。目前只剩居家服務在運行,確實無法滿足社區照顧的需求,國際政策經驗告訴我們,長期照顧需求的老人與家屬是需要多元服務持續支持的,疫情期間各國提供更多政策支持長期照顧體系繼續運轉,甚至連英國都提出孤獨老人社區支持協助方案。

台灣一向自許向國際看齊,應該更積極思考,如何在疫情影響下,協助民間發展更具安全且持續的照顧模式。














規畫與病毒共處SOP


2021-07-11 04:39  聯合報 /   楊智元/師大公領系副教授(台北市)
中央前天宣布微解封,卻不准補習班、幼兒園和托嬰中心營業。補教團體盼解封,決定發起「一人一信給總統」。圖/中華民國補教協會提供


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繼續延長三級緊戒,但部分措施適度鬆綁「微解封」。不過由於微解封規定在不同行業與場域存在落差,難免讓民眾感到無所適從,如「可以上山、不可下海」、「可以看電影、不可看劇場」、可以九人出遊、可以去健身房、可以逛夜市、可以上館子,但不能去「固定人員進出」的補習班。幸好,蘇揆表示就民情做滾動式檢討,所以在質疑抱怨或認命等待之餘,我們更應積極思考如何因應。

從各國疫情經驗看,病毒不斷變異,未來確診病例可能不易「清零」;換言之,不能冀望之後沒有疫情,而是要學習如何與病毒共處。更具體地說,所有行業、店家或場域,都要思考「微解封」或解封下的 SOP。

例如未解封補習班與課照中心等教育學習場域,可參考政府公布的防疫措施,評估規畫單一出入口,控制場所容留人數、落實實聯制與體溫量測,並維持社交距離。課程進行中,嚴格要求師生戴好口罩,避免共用教具,甚至在教室設置透明隔板,採取梅花座等措施。此外,課間休息或人員上廁所動線、流程與後續的環境清消也都應事先規畫。

新冠病毒狡猾,防疫之路迢迢,規畫好再解封,總是比宣布解封再來手忙腳亂的好。事前做好準備,並且隨機應變,解封之日就在不遠處。


王健壯/這是一個自我馴化的國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這是一個自我馴化的國會
◆  馬凱/衝破惡疫加固的貧窮牢籠
◆  洪蘭/網軍不足惜,樹若不動,風又奈何?
◆  林中斌/幽浮將不再神祕
◆  盛治仁/躲得了病毒,躲不過競爭者
◆  楊志良/以生存革命對抗滅國大計
◆  方祖涵/助攻王史塔克頓的阻攻







王健壯/這是一個自我馴化的國會


2021-07-11 05:05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立法院院會三讀「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3次追加預算案」。民進黨團也舉牌高呼通過紓困案。記者曾吉松/攝影


民進黨執政這幾年,以民主之名行不自由民主之實的作為多得不及其數,讓台灣民主體制備受摧殘,其中被摧殘最嚴重的就是立法權

立法權與行政權的權力關係,依憲政民主原則,應該是分立而平等,但這幾年行政權經常強勢凌駕立法權,已讓立法院變成「被馴化的國會」,再加上民進黨黨團立委政黨意識高於國會意識,也讓立法院在長期被馴化後,自甘墮落變成「自我馴化的國會」。

防疫抗疫為例立法院被馴化的證據之一,就是無條件完成防疫紓困條例的立法,空白授權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擁有比總統緊急命令權更大的權力。總統的緊急命令權雖大到漫無節制的程度,卻仍需受到行政院院會決議」、「立法院限期追認」及「緊急命令時限三重限制但疫情中心指揮官的權力,在立法授權後不受任何節制。換句話說,陳時中依法所有的「必要處置權」,比蔡英文依憲所有的「緊急命令權」,更不受立法權規範。過去一年多,凡涉及與防疫相關所有決策,不論是直接影響人民生命權等基本權利,或是間接影響到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都是陳時中說了算。

授權愈大,理應監督愈嚴,這是分權制衡基本常識。但民進黨黨團立委過去一年多,卻放任陳時中「說什麼,就是什麼」、「做什麼,什麼都對」,在野黨立委凡有「逆時中」的言行,一律撻而伐之、封而殺之。例如,在野黨提案要求公布3+11會議紀錄,要求增購疫苗數量,要求國產疫苗三期臨床實驗,要求公布政府官員接種名單,要求檢討國產疫苗採購合約與價格,這些要求無一不有助於防疫抗疫,也無一可能會干擾指揮中心防疫抗疫,更無一不是立法權所應為當為之事,但民進黨立委卻仍全數反對封殺,甚至指控在野黨立委「別有居心」、「想破壞政府防疫努力」;不監督有權力的指揮官,卻抗衡提意見的在野黨,這不是自我馴化是什麼

更何況,新冠肺炎是百年大疫,比戰爭尤為殘酷,立法院在立法授權後,如果成立一個相對應於指揮中心立法院特別委員會專司監督,也是理所當然、法所必然,但朝野立委多次衝突妥協後成立的疫苗調閱小組,卻至今沒開過一次會,委員會中的質詢,民進黨立委也把矛頭指向在野黨,卻竭盡可能替陳時中保駕護航;連質詢權也主動棄而不用,這不是自我馴化是什麼?

民進黨立委與蔡英文提名監委,對陳時中所表現的「厚道」,傷害最重的其實是監察權立法權。以立法權而言,民進黨立委這幾年在國會以眾凌寡,雖然無役不勝戰果在野黨一蹶不振代價卻是立法權自傷自殘。民進黨立委把國會每場戰役,都視為黨與黨的對決,卻完全忘了在野黨立委也是立法權一部分,在捍衛立法權這項重大憲政作為上,民進黨立委不論是因被馴化或自我馴化,其結果雖傷了在野黨,順了行政權,但實際上受傷最重的卻是立法權。祇政黨意識國會意識,置黨員身分國會議員身分之前,這是議會民主最大危機,也是民進黨立委這幾年犯的最大錯誤。

防疫抗疫仍有漫漫長路,如果民進黨立委把生命權視為至高至大,就該重新伸張立法權,負起當初空白授權所應擔負的完全監督責任,最起碼別讓台灣再陷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專制防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