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去風險的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1614/web/ 

◆  聯合報社論/外銷訂單年減十六%,賴清德還在謝票嗎?
◆  聯合報黑白集/誤完政府,誤人子弟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去風險的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去風險的挑戰


2024-01-25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貝萊德警告,2024年全球地緣政治分裂進一步惡化,但投資人還沒完全體認到這些風險。 (歐新社)


過去幾年西方國家及台灣都將經濟安全及「去風險」作為政策主軸,其中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成為各國重中之重。然而全球供應鏈錯綜複雜的結構,背後有其經濟上的邏輯及合理性近期國際研究就顯示,要用人為方式調整並不容易,至少是漫長的過程時間一長變數就多如何管理變數是政府及企業都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

按 OECD 剛釋出到民國一○九年(2020年)的「附加價值貿易」(TiVA統計推估,至民國一九年(2020年)為止,中國大陸仍是全球製造業單一強國,占全球製造業比重達35%,次之的美國為12%、日本6%,印度與南韓分別占3%,包括台灣在內,法國、義大利、加拿大、英國各有2%的占比。

中國大陸在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後開始脫離加工出口區結構,其出口最終產品成長幅度顯著提高,並為其帶來了貿易紅利,該時期中國大陸在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成為世貿組織會員,外資大量進入,帶動當地技術與可在地供給半成品與原物料的發展。再者中國大陸主力出口的製造業也有變化,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技術層次較低紡織成衣主要出口產業,民國一○九年(2020年)電子業已是出口主力,對此台灣電子五哥應該功不可沒。由於中國大陸享有高度製造能量,民國一九年(2020)前美國依賴中國大陸產品的情形,三倍於中國大陸對美依賴程度。

不過這份分析的 OECD 資料時期只到民國一○九年(2020年),民國一七年(2018年)川普主導的美中關稅戰雖然開打,但民國一一年(2021年)以後拜登政府才高調提出近岸回流及友岸外包,試圖降低對中依賴與去風險化,至今各界不免疑惑美國與世界最大製造強國的依賴關係是否降低?依美國貿易數據,進口自中國大陸的比重從民國一六年(2017年)22%高峰降至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17%,尤其是機器設備鞋類紡織與電話機組等都明顯減少,取而帶之雙邊貿易為從越南進口紡織成衣、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零組件、玻璃、鐵、鋼等產品。

直接貿易的數字來看,美國確有在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但是可能只是局部現象,因為同時間越南及墨西哥自中國大陸進口的比例也在升高,且中國大陸在這兩個地方的投資活動明顯增加

這個現象也發生在泰國及柬埔塞,美國進口自這兩國的成長幅度,恰與中國大陸出口到這兩國的成長曲線極為類似,這「共生共伴」的一進一出現象,一般認為可能是原本由中國大陸直接出口至美國的產品,藉著「繞道」第三國再出口。這個改道策略,可能是中國企業回應拜登友岸外包訴求將產線移至第三地落腳展現;或者也有規避中國大陸直接出口美國會面臨反傾銷301條款關稅問題,乃在第三地微幅加工改變原產地後再轉銷美國,這雖然有法律上爭議,也是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拜登政府宣布對中國矽晶太陽能產品經東協四國出口將採反規避措施緣起不論如何,美國減少自中國大陸進口幅度,實際上可能不如表面數字

不過友岸外包發展確實反映跨國投資流向上。被美國視為「友岸」的墨西哥、日本與加拿大,其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外來投資比重明顯高於民國一○一-一五年(2012-2016年)的平均外資占比。其次,全球資金流動也有「地緣政治化」的取向,IMF調查顯示,在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大概只有37%跨國資金流通,會流向地緣政治立場接近的盟國間,不過在民國一一年(2021年)已升高有50%之多。

美國想要打掉重練歷經數十年演變的全球製造業版圖,其過程如預期是困難、緩慢與需付出代價,而且還不確定是否有成效,例如美中直接貿易藉由繞道第三國成為間接關係,大概就不符拜登原訂目標。去風險化思維在主要國家政策與跨國企業經營策略上,近年來有往下扎根但並非不可動搖。再加上拜登與川普大選結果難以預料政經秩序是否會再次翻新而影響全球製造業分布,只能停看聽。然而全球疫情後的「以備萬一」的企業思維躍然紙上,全球製造業版圖只會朝向分散化與區域化發展,「區域製造」的布局,應是台灣製造業最妥適的面對之道














聯合報黑白集/誤完政府,誤人子弟


2024-01-25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NCC主委陳耀祥公開未來動向,稱將歸建台北大學。本報資料照片
季青漫畫


立法院迎來新局,四月將審查新的 NCC 委員。NCC主委陳耀祥說,他借調八年到七月底滿,屆時他將返回台北大學教書。陳耀祥任內爭議多端,把一個獨立機構搞成民進黨的附隨組織,把政務官做成卑微事務官。他誤完政府,又要回去誤人子弟了。

諷刺的是,就在陳耀祥說要回去教書那天,中天遭 NCC 裁罰的一個專訪案由北高行判決撤罰。這已是陳耀祥任內第十起被司法打臉案件。歷數其任內斑斑劣跡:下令關中天新聞台,為蔡政府寫下壓迫言論自由醜陋新頁;一路放水護航鏡電視過關,縱容三立電視違法入主中嘉。能把自己人格和政府法制扭曲成這樣,陳耀祥的脊椎還在嗎?

就算陳耀祥好意思回台北大學教書,但學生會怎麼看他?他蹧蹋的不僅是 NCC 的獨立性,也踐踏台灣媒體言論自由,更毀損了社會大眾及新世代對民主政治的信任。為了區區官位,把自己和國家公器一起賠掉,陳耀祥還剩下什麼尊嚴?

陳耀祥會變成這樣,當然是有原因的。他生存的環境,他的任命,都把他塑造成如此。四年前外洩的總統府密參文件,蘇貞昌幕僚稱某兩名學者色彩偏綠,「可配合處理中天」;其後,NCC果然一路依指示前進整個蔡政府,陳時中、陳吉仲、陳耀祥都是同類人物。只能說,蔡政府是個「怪物政務官」製造所













聯合報社論/外銷訂單年減十六%,賴清德還在謝票嗎?


2024-01-25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發布,去年12月外銷訂單衰退16%、而工業生產出現連「19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正展開環島謝票活動,一方面改組民進黨中央黨部人事。在出席民進黨新科立委共識營時,他勉勵新人多讀書、少應酬,稱自己十二年立委任內不曾應酬。距正式上任還有四個月,賴清德神色輕鬆愉悅;但藍白兩黨在立法院已磨刀霍霍,蔡英文的爛攤、在野黨的挑戰即將排山倒海而來。賴清德若不及早準備,俟新政府接班,恐被殺得措手不及。

最近,經貿陣線陸續傳來一些訊息,都相當不樂觀,也極富挑戰性。包括電價上漲壓力極大,長榮航空機師和台鐵工會醞釀罷工,工廠和企業缺工,都反映了陳年未能改善產業結構,包袱越來越大。其中最令人沮喪的,則是經濟部發布去年十二月外銷訂單衰退十六%、而工業生產出現連十九黑」的消息,表現遠比市場預期低迷。蔡政府原本聲稱今年景氣就會回春,但以現有表現看,下半年能否復甦都成問題。

眾所皆知,外銷接單和工業生產統計都是領先指標」,比起財政稅收或海關進出口統計等,更能提前反映景氣的興衰。根據經濟部接連兩天公布的數字,外銷訂單方面去年全年訂單年減十五.九%較前年衰減逾千億美元衰退金額是史上最高衰減幅度也是史上最深工業生產方面,去年全年年減十二%,不僅是連兩年衰退,也是史上首次出現雙位數跌幅工業生產已連續十九個月衰退,且六大製造業都呈現負數,電子零組件業和機械設備均年減逾十七%,可謂一片哀鴻

台灣這兩年出口、接單和工業生產受挫,有國際因素作祟,也有國內政治及產業結構性因素使然。國際因素方面,由於美中的對峙及科技制裁,導致全球化的貿易體系遭到破壞,自由貿易斷鏈。此外,不少國家的經濟並未在疫後如願復甦,加上俄烏戰爭和以巴戰爭之擴散效應,有些重要航路遭到阻斷,各國及區域性貿易形態徹底改變,難以再返。尤其,台灣未能加入 RCEP 組織,產品的競爭力便受制於關稅劣勢,難以與同儕國家抗衡。

國內因素方面,則是蔡政府抗中政策之影響,使台灣不少輸陸農工產品遭到關稅或貿易禁令報復,加上中國大陸本身經濟表現欠佳,台灣的出口受到深重牽累。根據財政部的統計,去年全年台灣出口為四,三二四億美元,年減九.八%;貿易順差雖達八○五.六億美元,但其中對陸港的貿易順差即八○五・五億美元。亦即,扣除對陸港的順差,台灣的順差幾乎是零。如果兩岸關係及貿易繼續惡化,今年過後,台灣極可能淪為貿易逆差國。

我們之所以羅列這麼多經貿產業數字,主要就在提醒賴清德:當台灣的經濟好景被蔡英文用光之後,接下來大家要面對的,就是緊縮、低迷、缺電缺工、高學歷低就業的時代。蔡政府的浮華大內宣,已耗盡人民信任整個年輕世代,都投向反對陣營。未來賴清德的施政要如何維繫社會信任,必然是一件艱苦的挑戰,他必須及早未雨綢繆

我們相信,賴清德確如他所說的那麼認真、不應酬。然而,經濟及產業發展,恐怕是其個人弱項;在他競選的過程中,人們甚少聽他發表過相關政見。因此,對於台灣即將來臨傳產困境及經濟挑戰,乃至中共可能祭出制裁及威嚇,他都必須及早關注並擬妥對策。畢竟,身為總統候選人和身為總統的責任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只要能說善道即可,後者則必須以具體政策解決人民困境。在謝票路上,賴清德不妨想想台灣經濟的未來。



審視少事法 考量侵害原則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1614/web/ 

◆  審視少事法 考量侵害原則
◆  管教學生 親師應有同等權利義務
◆  柯文哲「再拚一次」 重演搖擺?
◆  藍白「合」 就能「作」的事
◆  核電廠延役的「法治防線」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審視少事法 考量侵害原則


2024-01-25 00:43  聯合報/ 許福生/中央警大警察政策所教授兼所長(台北市)
幫派吸收少年犯罪日益嚴重,警政署通令全國各地少年警察隊成立掃黑專責小隊。圖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年前發生校園國三生割頸凶殺案,震驚社會各界,也引起校園安全補破網及重新檢視少事法的聲浪。近年來台灣少年犯罪人口率呈上升趨勢,從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每十萬人有六三七點八七人,上升至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七七四點八八人;且少年犯罪態樣組織化,少年參與詐騙組織幫派,從出借帳戶到車手,再到收水者,繼而成為幹部,確實是需嚴肅面對問題。

少年加入黑幫,原因來自原生家庭喪失功能,在學校也找不到成就感,於是在體制外尋找自己角色認同,而機會結構則是讓他們進入黑幫的重要原因,並也學習犯罪動機,彼此傳遞一種「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這沒什麼」的價值觀,就不會覺得觸法有多嚴重,為後來成為黑幫大咖做準備。

「每一件犯罪的發生,都是複雜問題的總和呈現」。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輔導,仍是防制少年犯罪和加入黑幫的最佳策略;因而,加強曝險少年監護人在親職教養的能力,及他們對於家中曝險少年的督導責任,從家庭的源頭作管控,並加強學校老師管理權限,至關重要。另外,沒有犯罪機會就沒有犯罪的發生,沒有黑幫也就沒有黑幫少年;黑幫提供少年犯罪機會,只有抑制黑幫成長,持之以恆掃黑,才有減少黑幫少年的可能。

由於少年年齡較輕,身心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人格尚在形成,須接受家庭和社會的保護;如此,少年法制的措施,是為了謀求從事違法行為少年的自身利益,基於保護主義優先原則是必須的;然少年觸犯重罪侵害他人權利,為防止再犯以確保社會安全,侵害原則仍需考量。觀諸日本近廿多年來的少年法修法動向,是朝向對少年犯罪嚴懲化及考量被害人觀點而修正。反觀台灣近年來因應兒童權利公約、大法官釋字第六六四、八○五號解釋,朝向曝險少年去標籤化及縮減司法介入事由、尊重少年主體權及保障程序、建立移送前程序保護及被害人參與權。

因應現今少年犯罪樣態之組織化及多樣化,曝險少年類型目前只規範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有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之行為而尚未觸犯刑罰法律、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而為法所不罰之行為等,宜重新再檢視,至少應增列「參加不良組織者」,以避免司法過度退縮。

再者,需再重新審視少年刑事案件處分及提高刑事程序比重,例如:一、針對十歲以上未滿十二歲有觸犯殺人等重罪者,是否由少年法院再適用少年保護事件之規定處理之。二、少事法第廿七條絕對刑事案件之刑度,是否從五年以上降至三年以上。三、保護處分、刑事處分執行完畢後三年塗銷,是否區隔不同年限。這樣重新思考,至少讓少年知道雖其未成年,基於健全成長,法律會強調保護優先,給予少年機會;但若觸犯重大犯罪,侵害原則也需考量。












管教學生 親師應有同等權利義務


2024-01-25 00:52  聯合報/ 林滄崧/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前委員(台中市)
新修教師法上路後,第一線老師直言最大改變是老師的管教權,喊話主管機關,重新立法、解決問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月來台灣社會興起教師管教權爭議,教育部面對此爭議,研擬因應策略發展至今,似乎仍未受到社會輿論與教師團體的信任,這可從近一個月來教育部所發布的作法與研修方向,皆不為社會與教師團體所接受可見一斑,也可見教育部在教師管教權議題上,似乎亂了章法也失了分寸。

管教權基本上是以兩個型態存在於社會裡的三個場域,第一個型態是屬「自然親權」下的父母管教權,它存在於家庭場域,父母對未成年的兒童或青少年負有管教的權利與義務,此規定在民法第一○八四及一○八五條之中;第二個型態是屬「國家親權」下的國家管教權,它存在於一般學校場域及少年矯正學校場域等,係由教師代表國家執行管教權,此明訂在教育部所職掌「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之中。國家便是基於這兩種型態管教權運使,以作為國家發展與社會穩定基礎,也是三字經裡論及「養不教,父之過(父母管教);教不嚴,師之惰(教師管教)」的原因。因此,政府在討論教師管教權的同時,必然也要觸及父母管教權,否則只苛責教師不檢討父母,不僅是對教師的身分歧視,更嚴重踐踏教師尊嚴。

管教權內涵基本上是「生活教育」、「倫理教育」與「偏差行為防治」的綜合體,它以人性本惡為認識,以恥感教育為核心,以鼓勵、指導、糾錯、矯正為手段,以達到積極培育優質公民與消極降低偏差行為為目的的過程,此過程除了鼓勵與指導外,更會觸及對孩子的糾錯與矯正,而當父母與教師對於孩子偏差認知與行為進行糾錯與矯正時,勢必要賦予他們一定程度的管教權力,也勢必要去包容管教過程中難免會觸及的強制力運用,此稱之為「性格雕琢」。

基於上述管教權型態與內涵認識,教育部於研擬學生接受管教與教師執行管教的相關法規與措施時,便應注意:

一、父母管教範圍與教師管教範圍應相等,換句話說,社會如何容忍父母管教小孩,就該如何容忍教師管教學生。

二、不該以冰冷的法律「管理」的觀點,過度評價具有溫度變化的親權「管教」。

三、正視「管教」與「輔導」有基本差異,就時序上來說,無論在家庭或學校,基本上都是以管教先行,從管教過程中看到孩子有所異狀時,再後送輔導、諮商、醫療或其他資源接手與協助。

四、「處理不適任教師」與「限縮教師管教權」應該脫鉤,把限縮教師管教權做為淘汰不適任教師的作法,簡直割肉補瘡。

最後,我國現行師資培育學程中不見有關偏差行為防治的相關課程,導致教師一進入到教育現場,遇到學生偏差行為時,便顯能力缺乏與不知所措,因此盡速檢討現行師資培育的教育學程內容,植入必要的「偏差行為防治」課程,以提升教師管教韌性,讓每位教師都能教、會教、敢教;遇到偏差行為學生都能管、會管、敢管,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教師管教。













柯文哲「再拚一次」 重演搖擺?


2024-01-25 00:50  聯合報/ 吳統雄/世新大學前資管系主任(台北市)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柯P能否再按一次鈴?取決選民結構、政治制度和他的個性。

選民結構」包括意識形態選民,就是跟定「投黨」者,以及俗稱的中間選民,會「投人、投事」,且分散給各候選人,柯文哲獲得廿六點四六%,已經很不容易。賴清德獲票四十點○五%,可證他開拓中間票源能力非常有限,但也展示了綠營鐵票的高度。

所以,若欲改變現況,藍營鐵票與中間票均不可缺。否則就保障了永遠可躺著等當選的西瓜。

選舉中有「1+1必小於2」的現象,本次若藍白匯流,雖不會到達侯加柯的五十九點九五%,但一定過半而超越賴清德。故當前台灣存在「和平優先」的絕對多數民意,因為選舉制度而被扭曲了。

解決少數代表性總統,理論上,最簡單的就是恢復行政院長必須由立法院同意,重回內閣制。但實務上,要修憲非常困難。若要避免複雜立法程序,就是在野黨基於公開競合程序的結盟與匯流。而實證發現,中間選民較願支持經過競合程序、而非密室協商的人選。

台灣如果規撫各國經驗,參酌創新,發展公辦「政黨/政盟初選」,並與不分區席次結合,經由深入討論與實驗,有可能為人類開拓新制度。

柯文哲是政治人物中,少數有科學訓練,在過去也比較強調數字決策的人。但人性是:一旦變成當事人、一旦得失心太重、且不存在有影響力的諍友,會忘記自己的原則。

柯文哲最後堅信研究方法有明顯錯誤民調,使他誤認可靠年輕人當選。但民國一○三、一○七年(二○一四、二○一八年)的實證資料顯示,他最大票源是知識分子,這些人並不會出現在凱道上

在藍白破局前夕的十一月廿一日,柯文哲競辦智庫執行長蘇進強召集各界學者再次達成勸合」的建議,並為卡住的民調爭議提出解決方案柯文哲一度同意「願合」,並著手安排相關事宜但僅幾小時後柯文哲又改變心意放棄了,反而形成十一月廿三日藍白不歡而散

往者已矣,要向前看。政黨結盟非統一,不必事事相同,主議題合作即可。民眾黨的四項國會改革主張均為關鍵,需要志同道合者,才較易實現。

柯文哲是否能再按一次鈴?「意識形態」選民會永遠跟定一黨走。但中間選民不一定永遠跟著一人走。柯文哲能否以和平議題匯流兩者?還是再重演一次決策搖擺不定而分裂?

柯文哲的「」是他的個性優勢,唯一劍雙刃,也要避免過猶不及。














藍白「合」 就能「作」的事


2024-01-25 00:48  聯合報/ 陳秋政/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教授(台中市)
花蓮國民黨立委傅崐萁(中)在當選後,向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喊話選後一定要藍白合作。本報資料照


藍白合議題走過「期待與失落」!但選前的合作煙霧如果付諸實施,無疑會走向大者恆大、小者恆小!在沒有信任基礎與合作經驗的台灣,在野政黨只能設法極大化自己的得票率或者是立委席次,這在從政人士的腦中自是不言而喻的必然!一系列的討論,對一方而言是壯大自我的策略,對另一方而言可能是坐困愁城而誤信神靈!

相較於選前,原來選後有些事只能合作,藍白沒得選!這是基於「在野政黨發展、民主體制設計、人民頭家利益」而應該進行的合作,也是實踐競選承諾的當然道路。合作的議題範圍來自於,在野黨對於執政黨提出的共同質疑,以及各自許諾的議題。這些「待合作事項」如果選後就化為烏有,那兩個在野政黨都應該被唾棄。

眼前就有一些無關憲政體制修訂,只要藍白「合」就能「作」的事,例如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能源轉型空間的修法倡議。前者是考量台灣政治運作劣跡、民主監督制衡原則,在野黨要投誰都可以,就是一票都不能投執政黨候選人,除非在野黨背信忘義、不甩民主!後者的戰略思維不在於反核或擁核,而是經濟發展務實考量,以及為實踐非核家園而應為的理性抉擇;聽起來似乎矛盾,但《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的修法舉措,應該被視為爭取空間實踐能源轉型。

民主的核心價值與政黨的合作空間,在於如何令政府運作更趨「透明化、課責化、正當化、體制化」。以透明化、課責化而言,善用立法權、監督權、預算審議權、人事同意權之外,更應該依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八五號解釋,運用「調查權」為六成人民頭家解謎!就正當化而言,則是衍生自朝小野大的民主授權結構,應該就《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二條增列兩輪投票絕對多數制之規定;就同法第十五條,盡快提出「不在籍投票制度推動電子投票」修法提案;嚴格執行同法第卅八條規定,對於同一組候選人競選經費最高金額限制進行實質管制與查核,以維持公平競爭。這不僅是對於在野政黨發展有利,也是台灣邁向實質多黨制的體制創新需求。

前述攸關政治環境體制化議題,只是立即可行的待辦清單;展望未來四年,更應該將創新延伸至多元複雜的國計民生課題。這與民意機關職權行使有關,也是當前在野合作有實力做得到的主題!例如「網路管制、網軍產業、兒少網路保護實務、數位發展部、通訊傳播委員會」等課題與組織,整合起來就是一項亟待創新的體制變革議題。最後,延伸至民主體制設計的運作現實來看,在修憲門檻過高、遠水救不了近火的前提之下,在野合作的劇本應該秉持民主制衡原則,實踐「透明化、課責化、正當化、體制化」等目標












核電廠延役的「法治防線」


2024-01-25 00:46  聯合報/ 
陳長文/超國界法律教授、律師
謝英士/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律師
蔡政府的「2025年非核家園」即將面臨跳票危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立委選舉甫落幕,台灣民主博得更多美名,但因各主要政黨國會席次均未過半,預期未來國會運作將有更多折衝樽俎,更多斡旋協商,究竟是導向更成熟的法治?抑或更混亂而無效率的法治輓歌?頗值關注。

在諸多迫切需要改革的行動中,最關乎未來世代福祉的是氣候變遷因應及淨零目標的達成。

關於「非核家園」的法治,是不是可以成為選後台灣的第一道法治防線,進而成為新總統、新國會、新政治的改革關鍵指標

「非核家園」一語,自環保團體於九十年代倡議,並於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的「環境基本法」正式入法。從環境運動成為政治目標之轉變,應該是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一月「電業法修正案」第九十五條第一項:「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一筆定乾坤,既無「逐步淘汰」(類似德國的改革路徑)之規畫,亦無相關配套,例如能源占比以及能源替代等規畫。立法理由非常簡陋:一、本條新增。二、配合於一百十四年以前達成非核家園目標,第一項明定核能發電設備停止運轉年限。三、第二項明定政府應訂定計畫,積極推動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相關作業,以處理蘭嶼地區現所貯放之低放射性廢棄物,相關推動計畫應依據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訂定。電業法此條俗稱「二○二五非核家園」的法源業經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公投廢除,並由經濟部公告,於同年十二月二日起失其效力」。

由於能源政策動向必是新國會的首要課題之一,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預期國會將討論核電延役議題,台電也已做好準備。他強調核電延役需修改「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及相關子法。輿論也熱議台電鉅額虧損,未來三年電價恐將調升。能源調度嚴重失衡的台灣,核電將會成為新民意的關切重點。

是以,有關核電廠延役的議題,相關「法治」應該如何回應,將成國會議程。前述「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固規定一般運轉執照之有效期間最長為四十年(核三廠一號機運轉執照期限至一一四年五月十七日到期,或為二○二五非核家園之分界),但也規定「期滿須繼續運轉者,經營者應於主管機關規定之期限內申請換發執照。未依規定換發執照者,不得繼續運轉」。同時由主管機關「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已於去年九月廿七日改制為三級機關「核能安全委員會」)修改其「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申請審核辦法」第十六條:「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有效期間累積達四十年,仍須繼續運轉者,經營者應於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前五年至十五年,填具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換照申請書」即可。

從環境運動到政治口號到成為法律,民進黨非核家園的法治不明,導致紛擾不斷,台電瀕臨破產,納稅人一再貼補。欣聞國民黨現任及當選立委已著手提案修法刪除核電三廠延役需要五年前申請之規定,至於對已經停機的核一核二可以另定電廠重啟之規定。電業法第九十五條修正案的「二○二五非核家園法源」經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公投否決後,在賴清德院長任內回復到沒有法源的狀態,會不會因為法治的紊亂反而導致核電廠延役以切合能源轉型過渡又遭到延宕?考驗台灣的民主體質,也考驗台灣的能源轉型得否重歸法治



馬凱/亞當斯密是災難之源?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亞當斯密是災難之源?
◆  陳冲/暴虎馮河 外交殃及經貿?
◆  劉憶如/紅海危機與供應鏈轉型
◆  魏國彥/以自然為本 與山河共好







馬凱/亞當斯密是災難之源?


2024-01-25 00:41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坊間流傳許多十分可恨的俚語,而「人不自私,天誅地滅」即為其中之最。人世間最醜惡的事,莫過於謀求私利而欺人害人,罔顧公平正義。但十分可歎的,這卻正是兩百多年來主導西方社會進而擴及全球,令人莫敢抗衡主流思想;而這兩百多年也正是人類世界最殘酷、最苦難、最血腥,而且驅使人類走向末路的罪魁禍首。

其故安在?追根究柢,正是三百年前出生於英國,一七七六年推出其曠世鉅作,被奉為解釋人類經濟活動圭臬,甚至開創出西方近世最重要顯學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

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強調社會公益,乃是每個成員追求自利實現。因為人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努力透過有效利用自身所擁有的資源,生產、分工、交換,盡可能創造自身以及交易對手的最大利益,於是全體的資源就會極力發揮最高的效率,而參與的全體也獲得最大利益。

為凸顯此功能,個人被化約為一心追求自利為己任的經濟人,而一切行為也化約成追求最大自利的手段;現實生活複雜的心態,選擇行為的種種困難與障礙都一一摒除,形成一套乾淨俐落近乎自然科學分析方法,成為社會科學之后。

現代的經濟學泰斗米爾頓.弗利曼陳述得最為徹底:「企業唯一的天職就是追求最大利潤!」這樣的心態兩百多年前就在亞當斯密的故鄉,也是工業革命發源地,造成眾多慘絕人寰的惡行,甚至促發了反其道而行邪說百年來荼毒人類近半共產主義美為首帝國主義者以其工業生產優勢掠奪工業落後國家建立殖民地擴張勢力,乃至掀起世界大戰,一意謀取自身最大利益的行徑,與此一思想源流必不能全無關係。經過兩百多年榨取地下能源發熱發電以極大工業生產蹂躝,自然環境高度汙染,大量生物滅絕,大氣快速升溫,人類尚能在地球苟延殘喘的時間,已經屈指可數。

在我們生活的周遭,自私自利企業濫竽充數、以假亂真,強壓成本又高價盤剝,乃至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弱勢者無立錐之地,受不義欺壓,又日日攝入有毒有害食物、衣著。若起首倡-以自利為己任的亞當斯密於地下,不知他將何言?

近年來眼見人類自作孽,行將走上絕路,企業一心求利造成無窮禍害與不公不義,死到臨頭終於憬悟:若不盡速扭轉,恐將噬臍莫及。於是開始鼓吹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大氣溫度不高於工業革命前,也約莫是亞當斯密出生前的一點五度;努力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呼籲各國共事淨零排碳,並建立碳權,課取碳費、碳稅,以爭取最後力挽狂瀾既倒機會。唯近幾年顯然成效不彰。同時,一反亞當斯密人人自私自利即足以促成社會公益主張高舉 E(環境)、S(社會)、G(治理),促使企業努力減碳、重視社會責任

這樣的努力顯示人類終於體悟,單靠市場、追求自利的企業與個人,並非讓眾人幸福、社會和諧、企業和睦公平的良策。資本主義並非完善,因為它欠缺最不可或缺元素慈悲心



陳國樑/新政府應杜絕浮濫特別預算

◆  陳國樑/新政府應杜絕浮濫特別預算







陳國樑/新政府杜絕浮濫特別預算


2024-01-25 00:50  聯合報/ 陳國樑(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剛結束的總統大選,「財政紀律」也成為選戰攻防的焦點。究竟何謂財政紀律?解讀財政、主計單位一篇又一篇的新聞稿中,「沒有違法」被放大成了「恪遵」財政紀律;而從在野觀點,只要是「債留子孫」,就是違反財政紀律。兩方論述皆失之偏頗。

財政紀律其實有法律的定義。根據《財政紀律法第二條第一項財政紀律係指:「對於政府支出成長節制、預算歲入歲出差短之降低、公共債務之控制及相關財源籌措,不受政治、選舉因素影響,俾促使政府與政黨重視財政責任與國家利益相關規範。」

按此,我國財政紀律在諸多面向中,首重「政府支出成長之節制」,這卻正是蔡政府八年財政,最大敗筆。政府支出盡為民膏民脂,當「花很多錢是事實、但我有本錢」這句話,大剌剌、一絲不羞地從總統口中脫出,且語畢毫無任何悔意,不禁讓人懷疑養尊處優的國家領導人,是否真的了解民間疾苦否則怎會大撒幣毫不手軟,以「剝削人民」為傲

蔡政府執政以來,中央政府總預算膨脹驚人。執政之初,一○六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所編列歲出金額尚不到兩兆元;一一三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編列金額,竟然直逼三兆元大關總預算歲出成長率,遠大於同期經濟成長率

另一方面,蔡政府的特別預算編列,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八年間,前瞻基礎建設、防疫紓困振興、新式戰機採購、海空戰力提升與疫後特別條例共五項特別預算歲出合共二點五兆元。相形下,自四十年至蔡政府執政前(一一四年)的七十五年間,共五十二項的中央政府特別預算,合共金額僅不過「區區三點二兆元

特別預算的編列,尤其是財政紀律破口。一般而言,財政紀律規範政府預算應維持財政收支平衡,通常會規定預算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產毛額之一定百分比。此一「預算平衡規則」,在我國轉化為兩項財政管理法則:一、是限制當年度舉債額度,不得超過歲出總額百分之十五;二、經常收入與支出,應保持平衡,禁止以舉債作為經常支出

但由於特別預算以特別條例為法源,往往為一時之所需,而有跳脫財政紀律規範情形。九○年至今,中央政府共提出十五項特別預算,排除每年舉債額度限制者,就有十四項;排除舉債不得充經常支出規定者,則有十二項。特別預算破壞財政紀律,昭然若揭

財政經營管理,最終目標在於「永續」,而財政永續奠基財政紀律基石。近日,有研究以歷年政府支出與收支餘絀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政府財政表現,並不能符合財政永續性所需的統計特性。是以財政紀律劣質化,已然危及國家財政永續;期待新政府朝野齊心協力,將杜絕特別預算浮濫,作為強化財政紀律首要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