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經濟/電力危機 人民信心投票的開始

.聯合報社論..環評不是兌現競選支票的橡皮圖章
.聯合報黑白集.最安全的騙術
.經濟日報社論.電力危機 人民信心投票的開始





經濟/電力危機 人民信心投票的開始


2016-06-18 02:3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電力危機迫在眉睫。
【作者:林伯東 檔名:L24305538.JPG 日期:2016/05/28】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林伯東/攝影


在新內閣拍板將全面實現蔡總統在選前喊出的「2025非核家園」及「2025綠電要占總發電量20%」後,一時間,不論市井小民或企業界都開始為即將開啟的「陣痛期」擔憂。例如,閣揆林全日前要求過去省電績效較差的公私立大學,今夏必須認真節電,甚至也授權教育部不排除祭出強制節電措施,立刻引發不少大學生反彈;而企業界一再呼籲唯有穩定的稅制與水電,才敢放心投資,足見此刻的新內閣,正面臨人民與企業嚴格的「能力考核」與「信任投票」。
新政府積極落實選前政見,無可厚非,否則日後必定招來民眾「跳票」與「騙票」的質疑。而在日本發生舉世震驚的福島核災後,世界上有不少「擁核」國家,像是德國,便積極反思核能政策的極限,並全力開展再生能源。順著這些脈絡,新政府上台後力推非核與綠電新政,自然也有一定的正當性。
只不過,人心總是由奢入儉難,過去為「理念」打拚時,很多人可以在白天上街頭抗議,爭取非核家園,或是在網路上攻訐台電與過去的政府總是恐嚇人民會缺電,但是只要高溫一來,就非開冷氣不可。
人心之世故,也可從經濟部這幾年力推綠電認購,讓個人與企業在認購度數內,附加每度1.06元的費率,支援再生能源發展,看出一二。經濟部資料顯示,目前全台參與綠電認購的戶數僅5,374戶,可供認購的10億度綠電,也只賣出5,500多萬度電(不含最近表態要認購2億度的台積電),更別說,過去那些在攝影機前高喊只要非核、綠電的政要、立委,很多人都不在認購名單上。
由此足見,當非核與發展綠電的理想,將變成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時,很多人或者出於擔憂未來生活舒適度,或是煩惱多付電費,通常「不大喜歡」這類型的改變成真。也因此,新政府要推展選前承諾時,千萬不能只依賴「用愛發電」或是「貫徹全民總意志」這一類的道德喊話著手。
為了改變成真,新政府必須建立一致性、可預期且可持續的電力改革、發展與節電計畫,讓更多民眾與企業相信,政府推動非核與綠電,是沒有「髮夾彎」的、陣痛期是可以度過的,況且這當中還有由政府與企業共同投入,且經台灣人民驗證的新世代綠能節電方案,未來也是有商機的,有機會行銷世界賺外匯。
為此,有三件事情,政府必須趕快做。第一、要有明確、科學數據佐證的電力供需預估、電力調度、開發與節電計畫。政府必須清楚告訴大家,台灣現在的電有多少?因應中長期的經濟發展,台灣的電夠不夠?若有缺口,未來的電,該怎麼補?若核一廠一號機與核二廠二號機,確定不重啟了,台電選用其他替代發電,以及政府要在九年內,讓綠電比重提高到總電量20%,企業與人民所需負擔的成本,到底要增加多少?
這些問題,不講清楚,台灣的人民與企業,就很難務實掂量下一步該怎麼做。未來幾年,台灣都不會再有新的選舉了,負責任的政府若要實現理想,也不應忌諱把事實告訴大家,尊重大家的選擇。
第二、務實推動電業法修正。過去十多年來,不論藍綠誰當家,都試圖推動電業法大翻修,實現電業自由化。可惜,這項法制工程浩大,加上藍綠各有信念,始終未見進展。如今,台灣缺電危機逼近,新政府也強力宣示要實現非核,更讓新一波的電業法修正,成為翻轉台灣電力結構的重要樑柱。新政府應即刻啟動社會溝通,加速立法。
第三、政府扶植綠電產業,應有更具體的行動與誘因,鼓勵企業參與。建議經濟部不妨在近期籌備全國性的產官學會議,讓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一同為政策把脈、抓出瓶頸與獻策,也可讓政府政策得到業界背書。

聯合/最安全的騙術


2016-06-18 02:3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圖為台灣民政府台北州板橋郡辦事處。 聯合報資料照片

台灣人行騙天下,足跡遍及全球。其實,施詐最安全的地方是在島內,把自己的組織冠上「人民」和「政府」之名,警察連碰都不敢碰。
由於洪素珠事件,大家見識了「台灣民政府」的厲害。它不是合法登記的人民團體,卻組建自己的政府、參議會和軍隊,劃設州郡版圖,發行身分證、護照、車牌,宣稱等同美國的有效證件。此外,「民政府」還打著免學費、配房屋、發退休金的旗號吸金,吸引了數萬人參加。
撇開政治信仰和言論自由的問題不談,「台灣民政府」的七層樓總部是一座大違建,還占用國有地,幾年前就被龜山鄉公所查報為違建,桃園市政府卻不處理,還推說即使要拆違建也輪不到它。更扯的是,該組織創辦人欠稅兩億元,卻利用對美訴訟及販售身分證等為名吸金上億;而政府始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追稅,也看著違法情事一天天上演。
有人認為,台灣民政府能存在,主要是有一批愚民,竟相信美國軍事占領那套鬼話。其實,真正的癥結在台灣內部對自己歷史定位的混亂,以及政治認同的歧異,才會讓如此荒謬的組織找到活動空間。他們自己人在那裡封官自爽也就算了,但這麼多騙錢、違法、違建情事,也都能藉政治的保護色豁免嗎?
梅健華聽到台灣民政府賣身分證一事,不禁哈哈大笑。但政府官員聽到宜蘭有員警「白天當中華民國警察,晚上效忠台灣民政府」,能笑得出來嗎?

聯合/環評不是兌現競選支票的橡皮圖章


2016-06-18 02:3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林全上月到桃園視察「亞洲矽谷」用地籌備進度。 聯合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關注「五大創新產業」政見的推動進展,接連召集內閣成員聽取報告。由於「亞洲矽谷」及「綠能園區」均需經過環評,蔡英文擔心環評阻滯計畫的實施進程,要求提高環評「效率」。環保署則表示,將積極修改環評制度,以加速重大政策落實。
環保署如此回應,讓人憂心。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立意,是在完整掌握開發行為的可能影響,把開發者刻意規避的外部化因素拉進來考慮,以避免事後出現太多非預期的負面影響。環評的目的,並非在阻撓開發,而在確保環境衝擊受到妥善處理;如果環保署擬議修正環評制度為開發行為一路亮綠燈,即失去設置環評之原意。因此,所謂提升「效率」,若是指縮短審查時間,或可理解;但如果要因此而「弱化」環評把關,即讓人難以苟同。
上世紀八○年代,台灣在「開發至上」思維下,主政者追求經濟成長的意志幾乎「無堅不摧」,也導致環境遭到劇烈的破壞,使得環保抗爭四起。一九九四年,政府通過粗具形式的環評法,但因無上位的政策環評,實質上即變成聊備一格的形式背書。正因如此,環保抗爭並未見趨緩,反而因民眾環境意識成熟,環團抗爭運作熟練,環境訴訟有效制衡財團及開發者的破壞行為,反襯出環評制度的脆弱。在另一方面,一些亟待推動的大型建設,則受阻於急速擴張的環保力量,造成大型公共工程停擺,重要建設裹足不前。
二○一○年,最高行政法院破天荒判決撤銷中科三期環評,更重創了備受質疑的孱弱環評。其後,中科四期遭判決暫停開發、國光石化、六輕擴廠環評全數停擺,引發開發者對投資環境不確定的強烈抨擊,環評制度也被批評得一無是處。在這種情況下,連政府主導的開發案都想要規避環評。
現行環評制度之所以公信力不足,主要在當初制度設計不佳,包括政府主導審查、掌握准駁權,尤其行政體系一味迎合上意,對環評的眉眉角角經常暗地操作。光是官方操控環委遴選,就難昭公信;面對一堆技術面瑕疵,官方還不時跳進去操作准駁,環評遭到批評自屬必然。
蔡總統認為環評要改、要增進效率,事實確乎如此;但她也必須認清,主政者的意志也有不能踰越的專業界線。如果主政者要求行政機器必須如期兌現五大創新產業,等於先射箭、再畫靶,如此,環評勢必淪為橡皮圖章。事實上,環評如果要無條件協助兌現競選支票,如何以專業防範開發行為對環境的破壞?
上位者觀念正確後,其次須先補正現行政策環評的不足,然後才是實質環評的公信力重建。所謂「政策環評」,是指開發計畫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例如,某市提出生技園區開發計畫,但該行政區閒置的工業區面積遠超過所需,開發計畫即缺乏合理性,政策環評即應予以否決。
至於環保署擬議中的環評制度修正,則是末端細節。現行辦法是由開發單位付錢找人撰寫環評報告,環保署計畫改為由環保署招標,委託顧問公司執行。根據此一作法,環保署將仍是環評過程之一員,並非超然、客觀的第三方,無法解決環保署深陷公信力危機的泥沼,也難重建讓人信服的環評。我們認為,環保署須跳出環評過程,不再手握准駁權,只督導環評之客觀運作,才是重振環評制度之鑰。例如,比照建築經理公司建立「環評經理公司」,透過經理公司平台,讓開發計畫擺脫開發者的控制,完全由專家根據學理審核,公民參與也可在平台上表達,如此才能重建制度的公信力。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在擔任環保律師期間曾為文說,「制度的好壞,最大關鍵出自於操控、運用此制度之人的好壞,也就是取決執政者的心態。」他在野時的談話,於今更顯真切。

聯合筆記/台灣,賣不賣?

.英國脫歐公投 對資本主義的不信任投票
.台北市府查洩密 捨司法用私法
.變調的終身俸 亟待年金改革
.別鴕鳥了! 成熟面對塞車
.國五假日必塞/宜蘭子弟的痛 縣長懂嗎?
.國五假日必塞/入城稅變剝皮 搶得過份!
.升級台中國際機場 交通快跟上
.我要做一個…「漂亮」的女總統
.聯合筆記/台灣,賣不賣?




聯合筆記/台灣,賣不賣?


2016-06-18 02:30 聯合報 黃昭勇


歐洲半導體設備製造大廠艾司摩爾(ASML)
併購漢微科總交易價值高達新台幣1,000億元。 路透

上半年還沒過完,台灣又出現一個重大國際併購案。荷蘭半導體設備商艾司摩爾(ASML)出資千億元,併購台灣半導體設備商漢民微測科技(漢微科),每股併購價格一千四百一十元,是台股史上最高單價併購案。
過去這一年,台灣出現不少重大國際併購案。除了股后漢微科將被ASML併購下市,日月光與矽品更改併購架構後,以合組產業控股公司方式,將雙雙從台股下市,改以控股公司方式掛牌;美商美光併購華亞科技案子,在顛簸中前進,再加上極具爭議的大陸紫光集團,申請併購半導體封裝測試廠力成與南茂,數千億資本將在國際間流動。
這幾個案子的共通點,是都為台灣最具競爭力產業之一的半導體業,從最前段的設備,上游的晶圓製造到中下游的封裝測試,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台灣甚具賣相的企業。
此外,鴻海集團併購日本百年企業夏普,更是電子產業的一大國際併購,都將對台灣產業帶來重大影響。
從企業的生命歷程來說,由新創的小公司開始,經過資源積累與人才培養,打開市場後開始擴大規模,多數企業也會將活動範圍從所在地往外擴張,除了像九○年代搭上科技業狂飆成長的自然擴張期,透過併購是快速成長的捷徑。
大企業可以往外併購,中小企業除了像牛仔褲代工廠如興紡織的大吃小策略,最多的就是併入國際級企業,成為鞏固競爭力的另一種選擇;畢竟,加入國際大集團可以獲得的資源與經營管理知識都會快速積累,還可以適度降低自然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競爭與景氣循環風險。
由國際知名私募基金橡樹資本併購下市的復盛,原本是台灣相當重要的空壓機廠商,接受併購後加速國際化,已成為國際級企業。
目前,台灣產業的發展,正面臨進軍國際、擴大規模,或是堅守在地、逐漸萎縮的兩大變數。尤其新政府提出的五大創新產業,仍在規劃與萌芽階段,既有產業仍是台灣就業與創造獲利的主力,如何透過國際併購,讓主力產業持續有活力與成長動能,是政府與企業必須深思的議題。
尤其,台灣目前普遍有歡迎歐美資本,但抗拒中國大陸資本的社會觀感,但中國大陸的市場潛力,是台灣目前主力產業無法忽視的一環,不論是併購大陸企業或是接受大陸併購,台灣主力產業都將扮演重要角色,並不是接受併購後就不再有發展動能。
併購的年代,台灣企業賣,不賣?真的得好好算算。

英國脫歐公投 對資本主義的不信任投票


2016-06-18 02:30 聯合報 羅至美/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台北市)

英國將舉行脫歐公投,勢必影響歐盟內部在政策上的改變。 圖/路透社

英國脫歐公投出現流血殺人事件,說明歐盟議題,如同蘇格蘭獨立與北愛爾蘭獨立,在英國升高為撕裂性、對立性的話題。
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對兩者而言,都是極為特殊與棘手的議題。英國是歐盟廿八個會員國中,唯一對是否續留歐盟舉行過公民投票的國家,還舉行兩次公投。不同於一九七五年的首次公投,這次公投成為國際矚目焦點,牽動全球政治與經濟的神經。
為什麼英國與其他歐盟國家不同?必須從英國加入歐盟的動機理解起。
與德國不同的是,英國加入歐盟不牽涉重建國家認同與取得鄰國諒解的心理需要;與法國不同的是,英國沒有國家安全與避免戰爭再起的國防目的。英國加入歐盟,純粹是想挽救不斷衰退的經濟,這攸關英國強權地位的維持。英國加入後確實頻繁檢視歐盟帶來的經濟效益,但加入歐盟並沒有使得英國經濟出現奇蹟式成長。
許多英國中小企業,因習於在大英國協市場中的軟質競爭,對於轉進歐盟硬質市場準備不足,無法回應競爭;加入歐盟後,英國的汽車製造、紡織、消費電子、電視製造等產業慘遭市場淘汰,僅少數大企業才掌握到歐盟大市場規模之機會與利益。
另一方面,對民眾日常生活而言,加入歐盟不但沒有看得見的經濟效益,還因為歐盟對第三國農產品課以高關稅的共同農業政策,農業進口國的英國飽受食品漲價之苦,英國是歐盟預算的最大淨貢獻國。
這些事實使得支持續留歐盟的陣營,很難說出感動人心的故事,只能以「如果退出歐盟,會有可怕的經濟後果」等負面論述來宣傳。相反地,主張退出歐盟者則多能以「找回自己生活的控制權」等正面主權論述,贏得民眾的理解與共鳴。
進一步分析,支持與反對歐盟的選民其社經背景,支持續留歐盟者,多為受過大學教育的、財務上較有安全感的年輕專業人士,支持離開歐盟者則為學歷低、工作無安全感、低收入的藍領勞工,多為五十五歲以上者。
簡單說,前者是歐洲經濟整合中的「贏家」,後者是歐洲經濟整合中的「輸家」。這個選民圖像與歐盟其他國家中支持極右派政黨的選民完全吻合。它反映了數十年不斷深化的歐洲統合,從關稅同盟到單一市場到單一貨幣,贏者全拿、弱肉強食的經濟與市場統合,而沒有涉及分配正義與團結的社會與文化統合。
長期被忽略的分配正義與經濟不公的矛盾,在歐債危機後急速惡化,在難民危機中,被操作成怪罪與憤怒的出口,嚴重傷害了參與歐盟的正當性,成為反歐者有力且有感的訴求。
在全球化與區域化浪潮下淹沒的分配正義與經濟不公,在英國形成脫歐公投的浪潮,在歐洲形成極右派勢力的快速興起,在美國形成川普現象。
對資本主義的反噬,曾經在一戰後造成全球化的反轉,誰說歷史不會在百年後的今日重演?

台北市府查洩密 捨司法用私法


2016-06-18 02:30 聯合報 楊宗鑫/公(台中市)

為了抓出「洩密者」,北市府史無前例對員工進行「測謊」引發爭議。
圖為台北市長柯文哲。 聯合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政府為追查府內洩密案,展開連串內部調查;市長柯文哲究竟將此事定調為政治或法律事件?
若是政治事件,則以調閱通聯紀錄、測謊等刑事偵查作為,是否恰當?若是法律事件,何以不直接交由擁有職權及偵查資源的司法單位處理?
在判定屬於政治或法律事件前,應先辨明外洩資訊究竟是否屬於機密。依據行政院公布之文書處理手冊,機密分為國家機密及一般公務機密,前者受國家機密保護法規範,後者則是在國家機密外,依相關法令有保密義務者。
市府必須面對議會質詢,因此蒐集議員對大巨蛋之意見事屬當然,柯市長若認為將此訊息透露給媒體即屬洩密,則應提出有力的法律依據,並移請司法單位偵查,就算是先將案件交給府內的政風機構進行查證,也要在結果出爐後移請廉政署處理。
以目前態勢來看,柯市長似乎已得到了想要的結果:遭質疑洩密者打包走人,府方也沒有打算追究其法律責任,顯然柯市長是將此定調為政治事件。
依現行通訊監察法,即使是偵查機關要調閱通聯記錄,都需取得法院開立的調取票,北市府自無法調閱私人通聯紀錄,僅能從市府公務電話中進行清查。這雖屬市府的權力,但如此大張旗鼓追查一件洩漏「非機密」事件,似有違比例原則。
接著,又出現了更荒腔走板的測謊;由於測謊結果並無證據能力,僅能作為加強法官心證的依據,而北市府所託者並非合格人士,所得結果不應作為處斷依據。
北市府捨司法途徑,而以政治方式處理本案,所使用之調查作為完全變調,原本希望團結內部的美意,也引發人人自危的寒蟬效應,實非法治國家應有之現象。

舒國治/把吃飯弄成吃藥的訣竅

.舒國治/把吃飯弄成吃藥的訣竅
.方祖涵/作弊的受害者
.黃介正/鐵血國防 自立自強
.林中斌/華倫:川普的剋星
.劉克襄/十七歲的能高越嶺
.羅智成/關於恐龍的滅絕—遊戲規則的思索
.平路/出版藥方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舒國治/把吃飯弄成吃藥的訣竅


2016-06-18 02:30 聯合報 舒國治(作家)


好好吃飯,意味把好的食物細細嚼進嘴裏,再快樂的嚥進食道,再滿足的送進胃,卻又不過飽過撐,最後安詳的躺在腸裏……這樣的飯,其實就是藥了。
它的核心,在於「本能療法」。也就是,人的本能,是完全可以治病的,就像動物亦然。本能可呈顯在嗅覺、味覺上,當某種食物的香味飄了過來,你嗅著了,腦中產生快樂的舒暢感,這是於健康有益的療效。接著這食物端到面前,你放進嘴裏咬了幾下,口中布滿了奔跳的唾液,這唾液同食物的碎片攪在一起,渾然釋出了香酥美酵的滋味,隨即自喉嚨嚥滑下去,這一當兒,腦中的興奮與滿足更豐厚了,這一來,於健康更加大大有益了。
接著這食物泥團,進了胃,又有胃酸繼續混入碾磨。最後進入腸,慢慢揉塑推壓,到了次日成為一條完整的大便從肛門順利的排了出來,這便是一段完備的療癒過程。
食物泥團既須進入胃壁與腸壁,兩者之間的最安全介質,是消化液(如唾液)。有它來幫食渣定形,最能在次日塑成完美的便形。
唾液是動物極珍貴的分泌物,有了它,能保護食管、囊袋的表面,更別說它有消毒之功能。
一般言,唾液最受動物性蛋白質之誘引,如一鍋紅燒肉飄出的香味;但大量的肉食如不適於某些人的養生式攝食,這時有另一方法,便是咀嚼。反覆的咀嚼,不但可持續釋出唾液,連平淡的食材(如素的食物)亦能嚼出香美鮮韻。
唾液最喜與牙齒碾出的屑屑相結合,如松子、花生、開心果等這類堅果;另外,像飯、玉米等糧食類。這些被咬嚼過後成了屑屑粉粉的東西,一碰上唾液便結成半化解的藥餌,然後入胃,再入腸,一兩小時後,它在我人的身體裏已成了藥。正因它要沾化屑屑,於是有些不易成屑的東西,尤其像勾了芡的東西,它外層包了一張不易融解的膜,這便可惜了,就像坊間的肉圓、水晶餃、蚵仔煎等摻粉、勾芡之物,在養生攝食上,便是不易分解也。
雜糧飯(糙米、紅豆、綠豆、野米、鐵棍山藥)是最好的咀嚼物,亦是放入胃腸最理想的主質。然要把雜糧飯愈嚼愈覺美味,尚有配菜這一層。
最讓我喜歡的配菜,是芥菜梗<火靠>得爛爛的,嚼下時極有滋味,不捨得一下子就把它吞入。嚼上十來下,更是香美,吃一兩莖菜梗,再進一口飯,同嚼同品它混合後的味道,是一樁快樂的吃食經驗。
如今大夥飯吃得沒那麼多了,一碗雜糧飯可以配許多菜。既耐嚼又愈發出滋味的菜,像鹹菜炒黃豆芽。黃豆芽是一款很不易迸散出鮮味的食材,然細嚼它,它不但營養甚豐厚,亦是佳味,並且它是與榖類、些微肉類、葉菜類皆極適合融於一道而後填塞在腸子裏的好東西。
這些年「飯水分離」之論又被提起,即吃飯時不喝水(包括湯、飲料、咖啡、茶、果汁),喝水時便不吃東西。故而最簡之法,便是在飯前飯後各二小時才去喝水。
吃飯,乾乾的來吃,乃為了一、不沖淡唾液、胃酸。二、令咀嚼來親嘗食物之真味與原質。三、保持食物恰好的乾溼度。
正因咀嚼,生菜之量、水果之量皆不可太多,免得有寒涼之弊。也正因不喝水,恰不可多吃油炸物。
有人飯吃不太下,便以湯水沖下;表面上飯是進入肚子了,然在胃腸中消化不完整,吸收進血液的,不近於胺基酸,而比較是乙 ,這於體質上會產生易過敏、易發炎、火氣大、免疫下降等逐漸結果,可見細嚼慢嚥是何等要緊。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