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即時短評】公務員退休變住茅房 年輕人的茅房呢?

.【即時短評】垃圾危機成政治角力 縣民恐成犧牲者
.【重磅快評】小英民調墜崖在前 「前瞻一定要過」嗎?
.【即時短評】推客語國中小必修 小英政策豈能信口開河
.【即時短評】公務員退休變住茅房 年輕人的茅房呢?
.【即時短評】為拚經濟 蔡政府努力走兩岸鋼索
.【即時短評】軍公教找「老朋友」提釋憲 結果也不樂觀
.【重磅快評】瓦雷拉揭露的只是一樁「預知斷交紀事」
.【重磅快評】段宜康年改復仇記 果然包圍越多砍越兇!
.【重磅快評】為何「地表最強職業」總是加量不加價?








【即時短評】公務員退休變住茅房 年輕人的茅房呢?


2017-06-25 10:41 聯合報  記者周佑政╱即時報導

圖為退休軍公教再度走上街頭,抗議民眾不畏風雨加入抗議行列包圍立法院。記者曾吉松/攝影


立法院臨時會處理公教人員年改法案,國民黨團總召廖國棟說,公務員退休月領3萬2160元,會從住樓房變成住茅房,開轎車變成騎腳踏車。對照年輕人動輒2、3萬元的低薪,十餘年不吃不喝也未必買得起「茅房」,恐加劇一般勞工的相對剝奪感與世代對立。
曾在馬政府時期擔任財政部長的張盛和曾說,他的太太是退休國中老師,任教時月領6萬4000元,退休後月領6萬8000元,他從太太身上,就能看出國家財政問題。國家財政日益惡化,退撫基金恐破產,年金制度勢必要改革,但改革過程必須很謹慎,稍有不慎,將造成社會嚴重對立。
台灣勞動條件不佳,勞工普遍低薪,「窮忙族」已成青年世代的代名詞。主計處統計,國內實質薪資倒退17年,勞工薪水成長牛步化,物價卻不斷攀升,想在台北買房,平均得不吃不喝15年以上。對於廖國棟這番「茅房說」,勞工可能大不滿,畢竟對一般勞工而言,買得起茅房,可能已是「大確幸」。
軍公教年金要改革,但藍綠在面對此議題時,都有必須注意的「眉角」。國民黨向來對軍公教較友善,不過即使改革後,軍公教的年金,仍較其他職業類別優渥。藍營政治人物相關發言,要考量社會觀感,避免太過「保護」軍公教,否則恐被扣上反改革、與社會多數作對的惡名。
民進黨需避免用不當嘲諷軍公教,絕大多數軍公教在職時認真工作,安份守法,被改革已經很無奈,類似「米蟲」的汙名化,叫軍公教情何以堪。年金制度與改革內容,可以充分辯論,酸言酸語大可不必。民進黨立委吳秉叡說,「沒有需要被改革的人,只有需要被改革的制度」,是很好的示範。

【即時短評】推客語國中小必修 小英政策豈能信口開河


2017-06-25 11:40 聯合報  記者黃寅╱即時報導

蔡英文總統。記者徐兆玄/攝影


政府施政,把政策說明清楚,並取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應該是最重要的事,但細觀蔡英文政府的施政不僅沒有做到這一點,反而常在政策還未成熟前就誇誇而談,不僅容易引起民眾反感,也有失政府威信;一例一休如此,要在「客家重點發展區」的國中小學,把客語改為必修也是如此。
要在重點發展區推動客語,從行政院通過的客家基本法修正草案而言,讓該區的公家機關將提供客語服務和國中小把客語列為必修是兩個重點。初步看來,要公家機關提供客語服務並不困難,但要在國中小學把客語列為必修,就必須思考。
因為把客語列為必修,對於重點發展區內的客家子弟而言,學習自家母語,應該不是問題,但對於住在當地的非客家子弟而言,是否也必須修習,顯然值得探究,但該如何解決,尚未見相關單位提及。
政府推動一例一休的勞動政策時,遇到許多不同的反對聲浪,但政府未深思熟慮、謀求解決,強硬通過的結果就是全民承受苦果,還影響經濟發展。
推動客語復興、維護客家文化,想必社會各界都不會反對,但什麼樣的政策是該做的,又怎樣才能讓社會大眾接受而不會有疑義,政府必須事先思考清楚。若以總統之尊,隨意發表一個尚未成熟的政策,不僅不適當,恐還會造成施政阻礙。
台中市長林佳龍願意親回市民臉書澄清,可見他對市民觀感的重視,但從他的回覆內容也可發現,對於重點發展區究竟在那裡,未來又會如何推動,連他也不清楚,這就是當今政府施政未能取得民心之處。

經濟/推動智慧科技產業 四方向思考

.聯合報社論..大砍公教,蔡政府就能挽救低迷聲望?
.聯合報黑白集.巨大的苦與蘋果的澀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智慧科技產業 四方向思考








經濟/推動智慧科技產業 四方向思考


2017-06-25 02: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為力推人工智慧(AI)技術、帶動產業典範移轉,促進創新創業的機會。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為力推人工智慧(AI)技術、帶動產業典範移轉,促進創新創業的機會,預計在7月中旬召開「智慧系統與晶片產業發展策略會議」,探討智慧科技在資通安全、綠能、商務、無人載具、智慧城鄉及防疫等方面的應用,規劃未來智慧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同時也將盤點相關智慧系統與晶片技術,以帶動新形態產業發展。
值此AI熱潮方殷,各國政府都全力推動之際,政府邀集產學研共同思考台灣智慧科技產業的方向與未來應用,值得肯定。尤其AI應用多元,如何形成共識聚焦發展,更是關鍵。
以目前各國政府的推動方向來看,美國提出《國家人工智慧研發策略計畫》,重點在投入AI的基礎技術研發;日本在研發法人下成立AI研究中心,除了基礎研究外,並和業界共同提出技術路線圖;韓國則提出《人工智慧國家策略計畫》,開發產業共同需求的AI技術及研發下世代技術;法國提出AI研究的五年計畫,建立研發基礎資源,串聯研究與應用。
在人才方面,各國幾乎都聚焦於培育AI研究及應用開發人員、以產學合作培育人才,提供企業AI培訓課程,尤其是AI軟體人才。甚至建立小學到高中的相關課程,強化全民電腦科學及資料科學教育等。
法規面也是重點,以無人機為例,例如美國以兼顧大眾安全及產業創新為原則,制定小型商用無人機法規;日本則運用國家戰略特區制度進行小型無人機技術驗證,以探討法規改革;而韓國法規與大部分國家約略相同,但制定較早、提供業界先行發展空間;法國法規訂定較早且相對多數國家寬鬆,以鼓勵產業發展。
回到台灣,大家都認知AI對各產業發展的重要,但也面臨了不少瓶頸有待突破,例如內需規模有限,在消費活力降低與投資表現低迷態勢下,市場更加弱化;欠缺新的投資機會,無法吸引外資投資;加上AI相關人才不足,找不到國際級技術研發及外籍白領人才的隱憂,以及法規的保守,更限制了智慧科技產業未來的發展。
務實面對產業的弱點找出解方,並有效發揮產業既有優勢,才有機會掌握智慧科技產業這波浪潮。以下是幾點建議:
首先,應思考從應用需求出發,找到使用情境。不管是資通安全、綠能、商務、無人載具,都是現階段需要突破的領域,如何擇定優先順序,蒐集該領域資料予以盤點與開放,建構開放資料平台,並透過法規調適、設置場域進行各項創新試煉,同時了解國際標準規範,拓展國際市場,都需有全盤的規劃。
其次,在選擇應用與場域試煉過程中,除了考量自行建立開放資料平台、運算資源及演算法及模型平台之外,更應關注國際大廠人工智慧平台的建置情況,包括運算資源、演算法、開發架構及資料等發展,積極槓桿國際平台資源,以利各種創新應用的開發。
再者,法規制度的與時俱進也是重點。以無人載具的發展與應用為例,無人載具於研發階段之測試,將從封閉場域、半開放場域、至全開放環境分階段進行,作為配套的場域試驗規範,應隨之分階段同步建立;也應思考建立公司報告制度,促成新形態的強制保險;而行為人使用自動駕駛系統的最終責任歸屬,以及產品及技術瑕疵的歸責性也應有配套。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則是AI人才的延攬與培育。創新應用開發沒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談。除了產學研的緊密合作之外,應更積極檢討相關法令規範,提供更開放、更彈性的攬才、留才環境,長期而言,應從育才的面向完善人才布局,才能有效建構我國的智慧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促成新型態產業的發展。

聯合/巨大的苦與蘋果的澀


2017-06-25 02: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蘋果日報傳出「員工自願離職」、「鼓勵創業」方案,引發勞工權益不明及新聞倫理責任的疑慮。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俊良/攝影


一年前政府力推一例一休時,蔡英文總統在出訪專機上要媒體記者「自立自強」,自己去跟老闆要休假。當時,不少「覺青」、洗風向者也極力幫腔,指責媒體無限上綱,或批「慣老闆」只圖私利。半年後的今天,兩個不同事業同受衝擊,以具體行動告知蔡政府:「一例一休行不通」的殘酷現實。
全球自行車龍頭製造廠巨大集團最近宣布,因為一例一休加重經營成本,以及不能強迫員工集體休假等原因,該公司台灣廠將取消已實施卅七年、每年七月第一周的「全員放暑假」的傳統,每年四月發放紅利的員工福利也將取消。
相對於巨大的無奈,《蘋果日報》則公告鼓勵記者自行創業,另成立工作室供稿,既是因應現實,也是裁減人力,將原本的記者聘僱制改為承包制。蘋果雖聲稱並非純為裁員瘦身,但如此一來,員工或者被資遣,或者薪資打折外加失去勞健保及退休提撥。
巨大的作法,是基於保全員工飯碗下的不得不然,許多員工恐也只能陪老闆共吞此苦。相形之下,蘋果日報的記者外包制也顯得備加酸澀。
蔡總統談到勞工,曾說「這是民進黨心中最軟的一塊」,讓她覺得不忍。但如今巨大的苦、蘋果的澀,多少都與錯誤的勞工政策有關。政策帶來的苦澀,政府豈能一意孤行?

聯合/大砍公教,蔡政府就能挽救低迷聲望?


2017-06-25 02: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院會日前處理「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草案,表決通過民進黨立委尤美女的修正動議,將「樓地板門檻」設為三二一六○元,國民黨主張三六一五五元則遭否決。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曾吉松/攝影


蔡英文總統就職剛過一年,其施政滿意度已經跌到只剩兩成許。在這樣的氛圍下,公教年金改革大戲在國會如火如荼展開,在綠委的磨刀助陣下,日昨二讀通過了多條比「年改會」版本還要嚴苛的修法。蔡政府和民進黨顯然想利用大刀闊斧的年改,來挽救自己幾近破產的聲望;但觀察如此猛烈的砍殺手法,蔡總統真能力挽狂瀾嗎?
從財政和社會公平的觀點看,年金制度當然有不得不改的壓力;然而,改革的幅度和態度,則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年改會」的版本比起「考試院」版本,已經相對嚴苛,而短短一周中,綠營立委又拚命胡亂喊價,大動干戈,殺得人們措手不及。這些,恐怕都將激起被改革者莫大的怨恨,留下深長的負面影響。
以目前的修法進度看,在公務人員部分,包括十八趴的落日年限、所得替代率、退休年齡調整、月退金採計年限等,都已經完成二讀。如無意外,未來教育人員勢將比照辦理。其中被臨時動了手腳的兩個關鍵條文,一是十八趴的落日,由年改會的「六年」被改成「兩年」歸零;另一是所得替代率調降的緩衝年限,由年改會的「十五年」被改成「十年」。換言之,民進黨團的表決部隊嚴重限縮了年改會的結論,而這些結論都是國是會議的共識;那麼,國是會議難道是開假的?
年改國是會議結束後,主管機關考試院也提出其相對版本,不少條文和年改會版本不盡相同。當時,副總統兼年改會召集人陳建仁即義正辭嚴地表示不滿,說「仍應以年改會版本為主」,且行政院的公立學校教職員、勞保等也都以年改會版本為據,因此「政策不宜大幅變動」。不僅如此,二讀表決前夕,蔡英文還特別提醒餐敍的民進黨立委「不要偏離年改會太多」,也是一副理性面貌。孰料,綠委已殺紅了眼,對這些宣示視如耳邊風,更忘了國是會議的意義何在。
年改會副召集人林萬億的態度更是大幅搖擺,忽稱國是會議結論「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六年改成二年「本來就是合理範圍」,「沒有失信於民」的問題。更惡劣的是,十八趴落日由六年改成二年,所得替代率調降由十五年縮短為十年,都是林萬億代表高層與民進黨黨團協商的結果。亦即,蔡英文和陳建仁的溫和理性,其實只是「鱷魚的眼淚」,假惺惺地與綠委分飾白臉黑臉罷了。
民進黨口口聲聲說年金改革是為了「世代正義」,要讓年金可以「永續經營」;但從結果看,這些都是假話。例如,二讀條文中公務員「育嬰留職停薪期間,年資採計的提繳費用全額由公務員自負」,及月退金的採計由現行的最後一個月改成最後十五年平均,乃至退休年齡延長等,都不利年輕世代公務員。而當初被捧上天的年改國是會議,甚至最後連「裝飾品」的功能都不剩,就像被丟進馬桶裡的衛生紙,用過即棄。
民進黨在年金改革過程中不斷操縱對立,把修法趨嚴歸咎於軍公教團體的反抗,其目的,不過是為了挽回蔡政府執政百孔千瘡的形象,刻意拿公教族群祭旗。然而,手法如此猛烈,只是愈發坐實民進黨「只會鬥爭,不會執政」的印象。民進黨在政治上,一向善用「割喉割到斷」的手法,不斷製造衝突,以凸顯自己的異議立場。年金改革正是如此,但民進黨未必能得逞;原因是:一,蔡政府的施政失誤頻頻,處處地雷,絕非一項年改所能翻轉。二,年金改革失信於民,全民都看在眼裡,不只公教心寒。三,勞工、軍人年改仍懸而未決,民進黨大膽犧牲公教權益,勞工、軍人難道能任由擺布?
軍公教原是政府的執政夥伴,如今卻被視如寇讎,當成犧牲品;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的政府如何展現忠誠和效能?

名家縱論/蘇永欽:司改的宏觀思維\星期透視/「新北京共識」:區域整合趨勢、兩岸關係挑戰

.亞泥掀環評爭議/還要用大地換鈔票嗎?
.走過20年 我的夢幻香港 不香了
.名家縱論/蘇永欽:司改的宏觀思維
.星期透視/「新北京共識」:區域整合趨勢、兩岸關係挑戰
.年金改革爭議多/領32160…老來得病悲哀啊
.年金改革爭議多/中風需看護…靠地板年金怎活
.長照失智補助 快符合實務需求
.海外實習現場 看見新南向盲點
.歷史新課綱 會毀掉台灣人
.畫中有話/你吹你的,我聽我的









名家縱論/蘇永欽:司改的宏觀思維


2017-06-25 00:37 聯合報  蘇永欽

司改國是會議五個分組已結束所有議程,籌委會已開始收斂決議,總結會議何時召開仍未確定。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王宏舜/攝影



總統府召開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五個分組的會都開完了,在總結會議召開之前,偃兵息鼓幾個月,也許正是大家重新想想司改大方向的時候。說到底,司改的法律和預算提案權都在司法院,因此即使到了總結會議之後,最後要負政策責任的司法院也還來得及轉彎。
現代司法有其不變的基礎結構,以及必須因時調整的環節。在前者還沒有到位以前,後者的空間不會很大,必然只能從「供給面」去做努力,包括專業能力、倫理的建立和審判的獨立;此所以台灣延續大陸時期的司法建制,差不多到世紀末才大體完成,尤其審判獨立實際上是伴隨民主化才真正落實。中國大陸到了八○年代才從長期法律虛無主義的零基點開始推動司法的重建,二○一一年算是立法基本到位,二○一三年開始深化改革,司法部門力道相當驚人,而且和我們當初一樣也把重點放在專業化。
西方國家的司法改革,在上世紀六○年代即轉而側重需求面,強調正義的「近用」。我們到了世紀末也開始轉向注意需求面的問題,但重點仍侷限於不到百分之卅的「司法消費者」,一直到二○一○年才在司法信任問題被網路不斷放大以後,開始從「所有」人民的司法需求觀點去設計改革,也是第一次的面對只有我們這樣的法律移植國家才有的司法信任問題,我稱之為第三代的司法改革。我們要改的其實是千年的法律文化,困難度不下於過去的基礎建設,而且沒有辦法複製任何成熟法治國家的經驗,但我認為確已到了最好的改革時機,提早我們也做不到。
正是基於這樣的宏觀思維,我特別高興聽到蔡總統開始強調要從人民的角度看司法問題,而不是問法律菁英有什麼問題。百分之七十以上沒進過法院的人民,在被問到是否信任法院的時候,有多達百分之八十持否定態度,顯示大多數人的否定根本不是來自經驗。而且如果我們知道,第一,根據司法院長期對律師做的調查,司法消費者對於前此已做的司法改革其實都還相當肯定,第二,一般民眾的不信任絕對不是這兩年或十年才開始,而是一直就是如此;應該就會同意我說的,這是一個深層的法律文化問題,必須把它當成問題本身去設法解決,而不是把它當成理由,找來各種專家根據他們的職業經驗或信仰再去做供給面的東改西改。可惜蔡總統終究還是掉到了這樣的司改循環。
司法院不妨做一個民調,五個分組談的這些問題,有哪些是一般民眾曾經意識到有問題,而且認為必須解決的,引起最多討論的如最高法院法官的人數、裁判憲法審查、檢察官的身分定位或法庭直播,到底人民有多在意?我很坦白的說,這次國是會議可能反而是離開人民問題意識最遠,解決方案也最不科學的一次改革,而且在不斷強調司法體制問題叢生,總統還帶頭說以後不可以再「有錢判生,無錢判死」,連監察委員被提名人都跟著點名要掃除「司法敗類」以後,人民對司法的信任還剩多少,好像也不問可知。
我覺得這一切只證明了一件事,憲法讓超脫政黨政治的司法院來主導司法改革是對的,就看它有沒有肩膀。
(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星期透視/「新北京共識」:區域整合趨勢、兩岸關係挑戰


2017-06-25 00:53 聯合報  楊永明/國際關係學會會長


六月十三日前往香港出席「兩岸四地經貿合作研討會」,會議從國際經濟情勢、一帶一路發展、到粵港澳大灣區;從創科創意發展、互聯網經濟、到區域經濟合作。我受邀在區域經濟整合新挑戰場次發表演講。由於近期國際政經劇烈變動,感受到許多出席者對於大陸和東亞經濟的熱情期待。
在演講中,我提到川普政府改變美國、也改變全世界,川普帶領美國退出全球議題,退出TPP、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高舉保護主義貿易旗幟;這使得大國間的權力移轉正在進行,也讓區域政經秩序重組,新制度與新聯盟將會出現與取代過去的西方政經秩序。中國所主導的RCEP及所提出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是否能夠成為新建制與新市場,不僅是對北京政府的考驗,也是對區域整合的挑戰。
我在會議中提出「新北京共識」概念,過去九○年代的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是指政經發展模式的差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對於中國大陸發展作法與政策的觀察。
「新北京共識」則是指「反對保護主義、支持區域整合、分享發展利益」三項原則,這是在美國川普政府走向經貿保護主義的同時,北京政府所標榜的維護自由經濟與區域合作的基本原則。
習近平今年一月出席瑞士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時,力推經濟全球化,反對保護主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隨後在五月中旬的「一帶一路」峰會時,習近平強調互利共贏,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習也表示支持區域合作,不搞排他性安排,協商解決爭端,共同維護地區安全穩定。
一帶一路峰會有一百卅餘國家代表參加,支援一帶一路的亞投行也已有七十七個成員國,連日本都改變心意表示願意合作參與。畢竟一帶一路是廿一世紀的跨區域合作的整合藍圖,也是改變全球政治經濟結構的權力工程,「新北京共識」三原則符合各國在經濟全球化下的合作利益。
不過,北京政府也必須能夠提供公共財與安全保障,從處理北韓核武與飛彈問題,到南海行為準則框架的推動,以及一帶一路基礎建設對當地政經與環境的衝擊等,都會影響北京主導區域整合的認知與成效。
此外,北京與華盛頓的蜜月期,因北韓核武問題開始,也可能很快會隨之結束,美中之間後續互動關係也是關鍵因素。
日前,巴拿馬總統透露,因為兩岸「外交休兵」結束,因此決定與我斷交、與北京建交。「外交休兵」(更正確說法應該是「外交戰休兵」)是指兩岸在達成兩岸和解,並促進兩岸合作的同時,雙方在國際外交不再進行零和的邦交國爭奪戰,並且讓台灣能有更多的國際空間。蔡英文上台後,九二共識不再是兩岸和解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停滯凍結,「外交休兵」的兩岸默契也就不再存在了。
蔡英文政府必須務實體察,國際政經情勢與東亞環境變化,除了國際空間之外,兩岸貿易一直占台灣整體對外貿易的四成左右,因此兩岸關係的重點,也是兩岸合作與國際經貿,這是關心兩岸關係所必須認真面對的現實面。而蔡政府的維持現狀,是「靜態凍結」,不是「動態平衡」,無助因應兩岸經貿情勢,更難面對國際區域變化。
兩岸關係不能只求沒動亂,更有兩岸合作、國際空間與國際經貿層面,凍結的兩岸關係將使得台灣經濟面臨邊緣化,而無法與國際接軌的台灣,將會加速空洞化,台灣的國際空間也將更形萎縮,政黨與政治人物必須了解這些現實挑戰,設法由兩岸「對峙」走向兩岸「合作」,不可再民粹害台了!

亞泥掀環評爭議/還要用大地換鈔票嗎?


2017-06-25 01:54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技術服務業(新竹市)

「看見台灣」紀錄片導演齊柏林鏡頭下的亞泥採礦場。 圖/取自多羅滿賞鯨臉書粉絲團、齊柏林攝影


亞泥在花蓮挖出可以養魚的大洞,並取得再延廿年的採礦權;如今因齊柏林墜機身亡,成為眾矢之的,亞泥當然覺得很冤,因為一切都是合法的。
水泥產業是各項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誰都不能否認它。可是水泥從原料開採,到生產過程的耗能、汙染與二氧化碳排放等,卻也是大家關注的環保議題。
今天的問題有兩個:第一是,我們是否仍需要生產這麼多水泥;其次是生產水泥是否非開採這麼多的礦石不可?
關於第一個問題,按照水泥業者的說法,水泥是內需型產業,這點當然也對,可是去年水泥生產量約一千兩百萬噸中,國內需求量約一千萬噸,也就是說約兩成是出口到國外去。更有甚者,為了與國際市場競爭,水泥賣到國外的價格,竟然比內銷還低;然而,國內的混凝土業者卻無法進口價格較低的水泥,因為全台灣約有廿幾座的水泥儲庫,幾乎都控制在國內水泥業者手中,國外水泥根本進不來。
我們是不是要維持拿台灣礦土去換鈔票的產業政策,值得商榷。水泥生產成本中,占極高比例的能源也必須靠進口,若直接進口水泥,除可減少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外,也可降低空氣汙染。
為了節能減碳,國內營建相關學研機構都很努力開發各種可替代水泥的材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發電廠、煉鋼廠的廢棄物,包括煤灰、爐石粉等具膠結性能的「卜作嵐材料」,來替代混凝土中的水泥含量,替代比例最高甚至可以達五十%,所產製的綠混凝土,抗壓強度相較於使用卜特蘭水泥的混凝土毫不遜色。也就是說,土木工程上的混凝土,其實也可不必如此大量使用。
內政部前年修訂綠建材標章評估手冊,已將「綠混凝土」納入再生綠建材中。
退一步說,生產水泥也可使用廢棄物作為原料,如廢輪胎混燒,以及煉鋼爐碴等,減少礦石之開採,也為循環經濟盡一份力。
為了推動循環經濟,應加強水泥生產時使用再生材料的限制,並加速使用卜作嵐材料的綠混凝土之工程應用,減少使用水泥是推動綠營建的重要一環。

走過20年 我的夢幻香港 不香了


2017-06-25 01:27 聯合報  李月治/新住民(台北市)

七月一日,香港回歸廿年,回首來時,美麗是否依舊?圖為維多利亞港。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潘俊宏/攝影


看了聯合報「香港回歸廿年」系列報導,讓我憶起兒時的夢幻香港。
家鄉福建泉州是個僑鄉,一九七○、八○年代,不少到南洋、香港一帶打拚的鄉親,被稱為「番客」、「香港客」;衣錦還鄉帶回美金、港幣、黃金、布匹、藥材,在當時不富裕的家鄉總會引來一陣騷動,親戚還會來「脫草鞋」接風洗塵。這是閩南僑鄉的習俗,親戚帶上雞蛋、麵線、花生等農產品看望,換回貴重禮物甚至金錢,其實有以小博大的意味。這些「香港客」在家鄉起厝、建廟、修墳,好不風光,也帶來家鄉經濟的繁榮。
每當香港客對村人說起香港,眼裡總有掩不住的驕傲和優越感。當時只有一年一度的佛誕節,村民才會大魚大肉辦桌請客,有位香港客返鄉剛好遇上佛誕節,村人爭相請吃辦桌,他笑著說:「香港天天都嘛在過佛誕節。」
當時香港在我們眼裡是個遍地黃金,令人神往的夢幻地,只要有親人在香港的同學,他們的穿著、文具總是洋氣十足,高人一等,讓我們羨慕不已!若有香港的年輕人要返鄉娶妻,媒人必定踏破門檻。鄉親若要申請赴港探親,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一道道複雜的手續,一層層嚴格的審查,方可成行,返鄉時必定又是分送村人禮物風光一番。
當時有歌手艾敬唱紅了〈我的一九九七〉:「我的那個他在香港…什麼時候有了香港,香港人又是怎麼樣?他可以來瀋陽,我不能去香港…香港、香港,怎麼那麼香…一九九七快些到吧…」
時代巨輪輾過,香港回歸後,特別是開放自由行後,大陸人去香港如走灶腳,不再稀奇;隨著大陸崛起,我的同學甚至說:「香港不香了,和內地比,差遠了。」隨著香港內地化,東方之珠少了神秘,似乎不再那麼耀眼璀璨,香港走過繁華歸於平淡,我兒時的夢幻香港也消失不見了。

年金改革爭議多/領32160…老來得病悲哀啊


2017-06-25 01:47 聯合報  陳欽興/退休國中校長(新北市)


沒看到政績亮點,蔡英文總統的滿意度又跌至只有廿幾趴,可以挽回政績的,是年金改革儘快完成立法,展現執政能力。
立法院臨時會二讀通過,公務員退休金的樓地板門檻為三二一六○元。在民進黨立委眼裡,這個數目已足可養活自己了,但諸位立委有沒有想過,一個健康的老人用這個退休金,當然可以過活。但是,退休老人並不是都活蹦亂跳,像一尾活龍。
多數立委們正當壯年,衝撞有力,鮮少上醫院,當然體會不了六、七十歲退休老人是怎麼活的?不要以為生病有健保就足矣。可知為了健康有多少是健保沒有給付的嗎?一瓶保養筋骨的健康食品,動輒二、三千元;一顆鑲牙要花掉一個月退休金的,當然全口牙拔掉或可申請政府補助裝人工假牙。為此,退休老人往往成為子女的負擔,悲呀!

年金改革爭議多/中風需看護…靠地板年金怎活


2017-06-25 01:45 聯合報  林軺/教(台北市)


紛擾的年金改革會議,證明只是虛晃一招,因為其所提的年改版本,已被民進黨立委像殺敵一樣砍到見骨。
一位好友退休金四萬多,省吃儉用還過得去。無奈去年中風,行動不便,復健過程中跌倒兩、三次,情況雪上加霜,達到申請移工看護的資格,不得已只好請了看護,每月花掉一半多的退休金。讓他憂心的是,年改後鐵定是拿樓地板價三萬二,即便「儉腸捏肚」,都還不知屆時該如何度日。
副總統陳建仁曾說過,以其教職身分,目前若退休約可月領十萬元,年改後約剩六萬三,如果省吃儉用「是夠的」。但他沒說的是,他名下十三筆不動產;根本不用靠退休金度日啊!
而我這位朋友身無橫財,也沒什麼積蓄,子女均非飛黃騰達之輩,照顧自己家庭已很不容易。他也不希望生病,但造化弄人,看來他和很多類似情況的長者,只有無語問蒼天了。
那些立委諸公和達官貴人可有考慮到這些領地板年金,還得雇用看護的退休人員呢?

長照失智補助 快符合實務需求


2017-06-25 01:41 聯合報  吳宗聰/診所藥師(高雄市)


蔡政府上台以後,以長照2.0取代舊政府的十年長照計畫,雖然分配的預算可說是大幅提升,但是分配到機構式長照的經費太少;在日本,機構式長照的經費,比社區式長照(日間)還要多。
日本二○一四年的長照預算,占GDP一.五八%;台灣的長照預算以往平均卅三.五億元,二○一七和一八分別有兩百億和三百億的預算,連GDP的○.二五%都不到。這樣的日本,已有「下流老人」和暴走老人問題,未來台灣超高齡社會來臨時,問題更堪憂。
其他諸如長期照護問題,臨床失智症量表(CDR)判斷有失智症,可能ADLs(例如巴氏量表)和IADLs沒有問題,但是認知功能有問題;如果只補助ADLs和IADLs這些有問題的人,就沒辦法幫助到有失智症病患的家屬。
台灣失智症補助,以阿茲海默症為例,台灣分成輕、中和重度三等,程度越嚴重、提供的資源(時數)越多,但是現實上重度的像植物人,反而比較好照顧;輕度變中度和中度反而最麻煩,這些人問題行為較多(每天說一樣的事情、漫遊、拒絕照顧、躁動行為、易發生跌倒和意外),補助卻比重度的少,凸顯政府補助不符合實務上的需求,不如適度把重度的預算分配一些給輕度和中度者較好。
像日本一樣,評估加上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SPMSQ)比較周延,但是長照2.0沒有,以前的長照保險多元評估量表則有。如果案主認為問題太簡單有被輕視感覺,可以改用迷你認知量表(Mini-Cog test)。以上評量測試的都是早期記憶,失智症患者是短期記憶會變差,所以醫師常會加問,如今天早上吃什麼和坐什麼車來醫院等。
在日本,除了需要照護外,對於ADLs七十分以上,IADLs五項中三項以上無法獨力完成,或認知量表錯六題以上,也會歸於「需支援」,這個或許也可借鏡。

海外實習現場 看見新南向盲點


2017-06-25 01:35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大副教授(泰國曼谷)


蔡英文政府新南向政策,是各部會評比的主要績效指標之一,教育部也不例外。教育部青年署推動學生國際觀教育,希望學子能具備國際視野,但成效仍在評估中。
簡言之,所謂國際觀就是站在全球的立場,思考個人的問題,而非以個人有限的視角,看世局的發展,更不是要世人配合我們的行事風格。
筆者正帶領四名「東南亞學程」學生,赴曼谷進行海外實習,參加「泰國工業製造周」,同時拜訪當地台商和外商高階台幹。一些心得供各界參考。
首先,學生發現課堂所學與泰國現況有落差。課堂上老師都說泰國很發達,但如只以在台泰籍配偶和移工,作為想像對象,仍是瞎子摸象。到了曼谷,雖然街道沒有台北整潔,塞車非常嚴重,但是學生認為硬體建設可與台北媲美,有些地方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美食街使用免押金儲值卡消費,輕軌電車上的影音設備等,運用在生活上的先進科技等,難怪今年的工業展吸引大批國家參展和各國買家參觀。
其次,學生原以為學會英文足以行遍天下,結果發現多一種語言,尤其是新興國家的語言,更有優勢。
東南亞學程學生必須選修一門當地國家的語言,大部分學生選修泰文和越南文,原本以為使用的機會不大;但這次實習,他們驚覺當泰人知道學生會簡單泰文後,雙方的距離拉近了不少,也樂於教導正確的泰文用法。
期間一位來自泰國南部的廠商,受到學生的泰語問候,最後與協助的廠商達成交易,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他們認為受到重視吧!這位學生說,開學後要告訴其他同學,東南亞語是很重要的。
最後,學生在拜訪台商時,發現他們雖身處異地,卻非常關心國內事務,甚至比學生還清楚台灣發生的事情,和國際上如何看台灣的政策。
一位在越南深耕廿餘年的台商對筆者提到,台商樂意配合教育部海外實習計畫,包括青年壯遊,但是教育部似乎只在意促成媒合的數目,卻忽略長期實習場所的適用性,和當地國家的法令。據此,筆者特地向在泰台商查證,他們也有相同意見,甚至有台商反映,事前是政府和學校求他們,事後是他們求助無門。
周詳的實習規劃,除可以縮短學用落差,還可使學生增廣見聞。相對的,只為實習而實習的計畫,不只事倍功半,更對學生的價值觀有負面影響。此次實習,學生深刻體會到,台商在外打拚的辛苦和不服輸的精神,對他們未來職場的準備有相當益處。
同時,教育部應該更積極一點,作為業界和學校的橋梁,主管應直接與企業接觸,而非一味地只要求大專教師到業界深耕,自己卻連電機和電子都弄不清楚,更遑論東南亞法令有檯面上和檯面下的處理方式。

歷史新課綱 會毀掉台灣人


2017-06-25 00:57 聯合報  白依/社會趨勢觀察者(高雄市)


所謂:「欲興其國者先興其史,欲滅其國者,先滅其史」。十二年國教社會新課綱草案曝光,歷史課程有重大變革,高中歷史三分為台灣史、世界史、東亞史,中國史放入東亞脈絡。
當初學生反課綱行動的幕後支持者,如今上台主導新課綱,有此巨大變革並不意外;但就新課綱架構看,既滅不掉中國,也興不了台灣國,卻會毀掉台灣人的生存條件。

一、毀掉了台灣人的主體

誠如歷史科召集人,政大副教授金仕起說的,新課綱不是要讓高中生準備去當史學家,在民主時代要強調以人民為主體。的確,歷史應以人民為主體,但台灣人民主體,九成以上是漢人!今天打著多元族群旗幟,企圖摧毀漢民族主體性,就像股份不到一成的幾個小股東,要趕走有九成以上股份的一個大股東。
台灣漢民族與大陸漢民族有大同也有小異;同的是華夏文化,漢唐血脈,異的是台灣經歷與感情;所以增加台灣史應該,但切離中華史則不當,毀棄中華歷史文化則是摧毀台灣人的漢魂,難道以和魂取代,達到「和魂台魄」的目的?

二、毀掉了台灣人的智慧

習川會面,美國總統川普讓外孫女表演中國詩歌。五歲小女孩為何要學中文?當然父母清楚,未來通曉兩國語言才能縱橫天下。當今美、歐及日本學中文人數快速增加,而有志菁英不但學中文,還修中國史,因為歷史是智慧教育;熟悉中國史,才具備與中國人交往或較量的智慧;今天新課綱將中國史見外且萎縮,毀不掉中國崛起,卻毀掉了台灣後人的智慧。過去高中歷史十二學分,目前是八學分,還要減為六學分,台灣後生智慧,能不再往下跌?

三、毀掉台灣人的團結

學分少了四分之一,相對於中國史、世界史的縮減,台灣史相對增加,台灣五百年歷史,包含移民史、日本殖民史,和中華民國統治史。就移民史部分,是要勾起閩粵、漳泉械鬥,讓大家知道客家義民廟祭的是殺閩南人,也被閩南人殺的客家人,對族群團結是有利或有害?
日治時代,誘殺、殘殺多少數目的漢人、多大比例的原住民,是否要正確交代?又有多少冒充台灣菁英的日本皇民?二二八事件,國軍殺害的台灣人已不斷「再」追查,但事件中全家被殺光的外省人,他們沒有親人,及有擔當的政黨、政府為其伸冤,是否也該交待清楚?
這些是否會讓已淡化的閩粵仇恨,已融合的省籍情結再度呈現,從而毀掉台灣人的團結。

四、毀掉了台灣人的格局

某外籍機構要招幾位台灣人,因待遇不錯,應徵者不少;但知道工作內容是到落後地區,立即有七成打退堂鼓。我向日籍主管說,台灣青年與日本一樣,只想「小確幸」;他嚴肅的回說:小確幸是看淡名利慾望的心胸豁達;如果視野格局「小」,「怯」於往艱難困境闖蕩,只心存僥「倖」,希望錢多事少離家近,那是心胸狹窄的「小怯倖」。
今天歷史新課網,學分減少,學生對中國、世界了解更少,自然視野格局更「小」、更「怯」於闖蕩,更圖僥「倖」,台灣的未來能不更悲慘?
所以,我憂心歷史新課綱,可能毀掉了台灣人的主體,智慧、團結、格局,執政者別再裝睡?

李清志/橋下大叔的城市改造

.李清志/橋下大叔的城市改造
.陳立恆/《灣聲》不土.且待知音
.王正方/他忘了我們,我們不可忘記他
.蘇蘅/網路直播 傳媒的一張新問卷
.黃介正/香港「特別」二十年
.羅智成/吃吃的電影之愛
.方祖涵/大聯盟的語言歧視






李清志/橋下大叔的城市改造


2017-06-25 02:02 聯合報  李清志


從谷歌地圖上觀察,台北市區有兩條巨大動脈,市民大道與新生高架,在這兩條高架動脈的交接處底部,最近湧現強大的活力與能量,令人好奇想一探究竟。
那是個充滿負能量的空間,是兩座巨大高架橋交叉通過的地方,有如蝙蝠俠電影裡的黑暗高譚市,是都市黑暗的角落,同時也是兩三天就會發生車禍的意外頻繁地帶;對許多人而言,會認為這裡的風水很差,磁場很怪異,根本是個不祥之地,之前開的店,不論是便當店或是檳榔店,都開不了多久就關門大吉。
但是橋下大叔徐政瑋卻與大家的眼光不同,他對這座位於高架橋下的怪異建築情有獨鍾,說起這棟二層樓的小房子,原本應該是座完整、規模不小的房子,但是在新生北路高架橋與市民大道高架橋的拓寬興建下,整座建築被切割成奇形怪狀的造型,整座建築幾乎沒有一面牆是方正垂直的,是一棟典型的畸零屋。
在一般仲介的眼中,這是令人嫌棄的物件!但是在橋下大叔眼中,這座畸零屋卻有如一顆未經雕琢的鑽石,充滿著閃亮的價值。不可否認地,這座位於兩座高架橋下怪異建築,本身就有強烈的能量,吸引著周遭人們的目光,所有開車經過這個路口的人,很難不注意這座建築,這也是橋下大叔選擇這裡開店的理由。
事實上,這些被切割零碎的城市空間,有時候經常是都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帶;以紐約市為例,曼哈頓地區街道方正整齊,只有百老匯大道是歪斜穿過市區,那些百老匯大道切割出的畸零地,反而是整個城市最有能量的地方,不論是時代廣場、熨斗大樓(Flatiron Building),亦或是哥倫布圓環等大小空間,都是最引人矚目,最具有磁吸能量的地方,可以說整個紐約活力都聚焦在這些城市節點上。
橋下大叔似乎具有偵測城市磁場能量的敏感能力(他以前開的「閑隅」咖啡館也是位於巷道交錯的角落地方),他找到這個高架橋交會的奇特地點,簡單粉刷整理這棟畸零屋,塗上藍色油漆的外牆上有霓虹燈英文字樣,甚至在部分外牆開放塗鴉客自由創作,讓人感受到某種藝術能量的醞釀;店家有事沒事就開開音樂派對,反正高架橋下本來就很吵雜,沒有人會抗議音樂太吵,反而讓夜晚冷清的城市暗黑角落充滿活力!
橋下大叔的店販賣簡單的燒肉飯、蓋飯,但是做法、擺盤卻不簡單,給人一種粗曠隨意的路邊美食概念,卻可以吸引粉領族輕熟女的喜愛;媒體雜誌紛紛下標題說,這是「大叔料理」或是「男子漢料理」,其實就是很日常的美食,讓人沒有拘束的用餐空間,甚至吃紅燒五花肉蓋飯,還可以搭配紅白酒啤酒,所以這家店面小小的畸零屋餐廳,竟常常爆滿,生意異常興隆。
市政單位的大型城市規劃建設,經常會產生許多怪異暗黑的城市角落,橋下大叔的畸零屋再生,可以說是一種都市改造的策略。利用民間自身的力量,將都市建設下,被犧牲或忽視的城市角落,重新灌注新的活力!從另一個角度觀察,這些具有創意活力的小店,就像是人體細胞的自癒系統,慢慢修補醫治城市的受損區塊,讓城市角落又重現活力。
我們的城市需要具遠見的規劃設計,同時也需要橋下大叔這樣的城市細胞,修補醫治我們的城市空間。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