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巨大的苦與蘋果的澀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智慧科技產業 四方向思考
經濟/推動智慧科技產業 四方向思考
2017-06-25 02: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為力推人工智慧(AI)技術、帶動產業典範移轉,促進創新創業的機會。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為力推人工智慧(AI)技術、帶動產業典範移轉,促進創新創業的機會,預計在7月中旬召開「智慧系統與晶片產業發展策略會議」,探討智慧科技在資通安全、綠能、商務、無人載具、智慧城鄉及防疫等方面的應用,規劃未來智慧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同時也將盤點相關智慧系統與晶片技術,以帶動新形態產業發展。
值此AI熱潮方殷,各國政府都全力推動之際,政府邀集產學研共同思考台灣智慧科技產業的方向與未來應用,值得肯定。尤其AI應用多元,如何形成共識聚焦發展,更是關鍵。
以目前各國政府的推動方向來看,美國提出《國家人工智慧研發策略計畫》,重點在投入AI的基礎技術研發;日本在研發法人下成立AI研究中心,除了基礎研究外,並和業界共同提出技術路線圖;韓國則提出《人工智慧國家策略計畫》,開發產業共同需求的AI技術及研發下世代技術;法國提出AI研究的五年計畫,建立研發基礎資源,串聯研究與應用。
在人才方面,各國幾乎都聚焦於培育AI研究及應用開發人員、以產學合作培育人才,提供企業AI培訓課程,尤其是AI軟體人才。甚至建立小學到高中的相關課程,強化全民電腦科學及資料科學教育等。
法規面也是重點,以無人機為例,例如美國以兼顧大眾安全及產業創新為原則,制定小型商用無人機法規;日本則運用國家戰略特區制度進行小型無人機技術驗證,以探討法規改革;而韓國法規與大部分國家約略相同,但制定較早、提供業界先行發展空間;法國法規訂定較早且相對多數國家寬鬆,以鼓勵產業發展。
回到台灣,大家都認知AI對各產業發展的重要,但也面臨了不少瓶頸有待突破,例如內需規模有限,在消費活力降低與投資表現低迷態勢下,市場更加弱化;欠缺新的投資機會,無法吸引外資投資;加上AI相關人才不足,找不到國際級技術研發及外籍白領人才的隱憂,以及法規的保守,更限制了智慧科技產業未來的發展。
務實面對產業的弱點找出解方,並有效發揮產業既有優勢,才有機會掌握智慧科技產業這波浪潮。以下是幾點建議:
首先,應思考從應用需求出發,找到使用情境。不管是資通安全、綠能、商務、無人載具,都是現階段需要突破的領域,如何擇定優先順序,蒐集該領域資料予以盤點與開放,建構開放資料平台,並透過法規調適、設置場域進行各項創新試煉,同時了解國際標準規範,拓展國際市場,都需有全盤的規劃。
其次,在選擇應用與場域試煉過程中,除了考量自行建立開放資料平台、運算資源及演算法及模型平台之外,更應關注國際大廠人工智慧平台的建置情況,包括運算資源、演算法、開發架構及資料等發展,積極槓桿國際平台資源,以利各種創新應用的開發。
再者,法規制度的與時俱進也是重點。以無人載具的發展與應用為例,無人載具於研發階段之測試,將從封閉場域、半開放場域、至全開放環境分階段進行,作為配套的場域試驗規範,應隨之分階段同步建立;也應思考建立公司報告制度,促成新形態的強制保險;而行為人使用自動駕駛系統的最終責任歸屬,以及產品及技術瑕疵的歸責性也應有配套。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則是AI人才的延攬與培育。創新應用開發沒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談。除了產學研的緊密合作之外,應更積極檢討相關法令規範,提供更開放、更彈性的攬才、留才環境,長期而言,應從育才的面向完善人才布局,才能有效建構我國的智慧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促成新型態產業的發展。
聯合/巨大的苦與蘋果的澀
2017-06-25 02: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蘋果日報傳出「員工自願離職」、「鼓勵創業」方案,引發勞工權益不明及新聞倫理責任的疑慮。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俊良/攝影
一年前政府力推一例一休時,蔡英文總統在出訪專機上要媒體記者「自立自強」,自己去跟老闆要休假。當時,不少「覺青」、洗風向者也極力幫腔,指責媒體無限上綱,或批「慣老闆」只圖私利。半年後的今天,兩個不同事業同受衝擊,以具體行動告知蔡政府:「一例一休行不通」的殘酷現實。
全球自行車龍頭製造廠巨大集團最近宣布,因為一例一休加重經營成本,以及不能強迫員工集體休假等原因,該公司台灣廠將取消已實施卅七年、每年七月第一周的「全員放暑假」的傳統,每年四月發放紅利的員工福利也將取消。
相對於巨大的無奈,《蘋果日報》則公告鼓勵記者自行創業,另成立工作室供稿,既是因應現實,也是裁減人力,將原本的記者聘僱制改為承包制。蘋果雖聲稱並非純為裁員瘦身,但如此一來,員工或者被資遣,或者薪資打折外加失去勞健保及退休提撥。
巨大的作法,是基於保全員工飯碗下的不得不然,許多員工恐也只能陪老闆共吞此苦。相形之下,蘋果日報的記者外包制也顯得備加酸澀。
蔡總統談到勞工,曾說「這是民進黨心中最軟的一塊」,讓她覺得不忍。但如今巨大的苦、蘋果的澀,多少都與錯誤的勞工政策有關。政策帶來的苦澀,政府豈能一意孤行?
聯合/大砍公教,蔡政府就能挽救低迷聲望?
2017-06-25 02: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院會日前處理「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草案,表決通過民進黨立委尤美女的修正動議,將「樓地板門檻」設為三二一六○元,國民黨主張三六一五五元則遭否決。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曾吉松/攝影
蔡英文總統就職剛過一年,其施政滿意度已經跌到只剩兩成許。在這樣的氛圍下,公教年金改革大戲在國會如火如荼展開,在綠委的磨刀助陣下,日昨二讀通過了多條比「年改會」版本還要嚴苛的修法。蔡政府和民進黨顯然想利用大刀闊斧的年改,來挽救自己幾近破產的聲望;但觀察如此猛烈的砍殺手法,蔡總統真能力挽狂瀾嗎?
從財政和社會公平的觀點看,年金制度當然有不得不改的壓力;然而,改革的幅度和態度,則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年改會」的版本比起「考試院」版本,已經相對嚴苛,而短短一周中,綠營立委又拚命胡亂喊價,大動干戈,殺得人們措手不及。這些,恐怕都將激起被改革者莫大的怨恨,留下深長的負面影響。
以目前的修法進度看,在公務人員部分,包括十八趴的落日年限、所得替代率、退休年齡調整、月退金採計年限等,都已經完成二讀。如無意外,未來教育人員勢將比照辦理。其中被臨時動了手腳的兩個關鍵條文,一是十八趴的落日,由年改會的「六年」被改成「兩年」歸零;另一是所得替代率調降的緩衝年限,由年改會的「十五年」被改成「十年」。換言之,民進黨團的表決部隊嚴重限縮了年改會的結論,而這些結論都是國是會議的共識;那麼,國是會議難道是開假的?
年改國是會議結束後,主管機關考試院也提出其相對版本,不少條文和年改會版本不盡相同。當時,副總統兼年改會召集人陳建仁即義正辭嚴地表示不滿,說「仍應以年改會版本為主」,且行政院的公立學校教職員、勞保等也都以年改會版本為據,因此「政策不宜大幅變動」。不僅如此,二讀表決前夕,蔡英文還特別提醒餐敍的民進黨立委「不要偏離年改會太多」,也是一副理性面貌。孰料,綠委已殺紅了眼,對這些宣示視如耳邊風,更忘了國是會議的意義何在。
年改會副召集人林萬億的態度更是大幅搖擺,忽稱國是會議結論「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六年改成二年「本來就是合理範圍」,「沒有失信於民」的問題。更惡劣的是,十八趴落日由六年改成二年,所得替代率調降由十五年縮短為十年,都是林萬億代表高層與民進黨黨團協商的結果。亦即,蔡英文和陳建仁的溫和理性,其實只是「鱷魚的眼淚」,假惺惺地與綠委分飾白臉黑臉罷了。
民進黨口口聲聲說年金改革是為了「世代正義」,要讓年金可以「永續經營」;但從結果看,這些都是假話。例如,二讀條文中公務員「育嬰留職停薪期間,年資採計的提繳費用全額由公務員自負」,及月退金的採計由現行的最後一個月改成最後十五年平均,乃至退休年齡延長等,都不利年輕世代公務員。而當初被捧上天的年改國是會議,甚至最後連「裝飾品」的功能都不剩,就像被丟進馬桶裡的衛生紙,用過即棄。
民進黨在年金改革過程中不斷操縱對立,把修法趨嚴歸咎於軍公教團體的反抗,其目的,不過是為了挽回蔡政府執政百孔千瘡的形象,刻意拿公教族群祭旗。然而,手法如此猛烈,只是愈發坐實民進黨「只會鬥爭,不會執政」的印象。民進黨在政治上,一向善用「割喉割到斷」的手法,不斷製造衝突,以凸顯自己的異議立場。年金改革正是如此,但民進黨未必能得逞;原因是:一,蔡政府的施政失誤頻頻,處處地雷,絕非一項年改所能翻轉。二,年金改革失信於民,全民都看在眼裡,不只公教心寒。三,勞工、軍人年改仍懸而未決,民進黨大膽犧牲公教權益,勞工、軍人難道能任由擺布?
軍公教原是政府的執政夥伴,如今卻被視如寇讎,當成犧牲品;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的政府如何展現忠誠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