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切入「物理AI」機會來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3159/web/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切入「物理AI」機會來了
◆  聯合報黑白集/青鳥該信金孫或教父?
◆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推主權基金,響應美國再次偉大?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切入「物理AI」機會來了


2025-05-23 02:29  經濟日報/ 社論
AI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旋風來台,除敲定台灣總部位址,也在台北電腦展發表重要演講,向來關心台灣的黃仁勳特別在演講中強調:物理 AI 值得台灣投入發展與期待。

在全球 AI 浪潮持續湧動之際,一個新興方向「物理AI」正逐步浮現:讓人工智慧不只停留在資料與模型的運算層面,更進一步深入物理世界,化為能夠「看、聽、動」的具體行動體。物理AIPhysical AI)不再只是演算法或雲端服務,而是結合感測器、邊緣運算、機械控制與智能決策的跨域系統,能夠在現實環境中感知、判斷並執行任務,展現出真正落地的智慧力量。

物理 AI 應用潛力遠超過傳統想像,從工業製造、智慧物流、農業自動化、無人運輸,到醫療照護與服務型機器人,皆可見其落腳處。正因如此,物理 AI 逐漸被視為 AI 應用從雲端走向現場、從虛擬轉向實體的關鍵

台灣若要在這波 AI 應用深化趨勢中占有一席之地,物理 AI 反而比純軟體 AI 更具切入優勢。這並非憑空樂觀,而是基於台灣現有產業結構的邏輯延伸。

台灣具備完整工業自動化與機電供應鏈。在感測元件、伺服馬達、工業電腦、嵌入式系統等基礎硬體上,已有許多指標企業長期耕耘,並與機械業聚落高度整合,形成涵蓋「機構+電子+控制」的成熟底層技術平台。相對於雲端 AI 所倚重的龐大算力、語言模型與平台經濟,台灣在邊緣型、任務導向型的 AI 裝置上更容易發揮強項。

物理 AI 所需的軟硬整合,正好符合台灣中小企業靈活特性。中小型機械與電子廠商雖難以投入大型通用 AI 平台開發,若聚焦於特定場域如智慧農業、自動倉儲、服務型機器人等,採用模組化設計則能以高效率開發應用型產品,並搶占出口導向市場。例如,南台灣已有機械業者投入智慧果園與自走採收車研發,並與國際農機廠建立技術合作,便是物理 AI 應用的雛型。

然而,機會背後也有隱憂。台灣在人工智慧演算法、系統整合能力與大型應用場域建構上,仍相對薄弱。尤其物理 AI 需要高度即時性與安全性的決策模組,其背後涵蓋強化學習、多模態感知融合、閉環控制等高階技術,這並非硬體業者單方面可以完成。物理 AI 應用亦經常仰賴實境測試場域,例如自駕車所需的道路模擬、智慧工廠所需的大規模場內測試環境,台灣在法規彈性與土地規模方面常有侷限,成為實證推進的障礙。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策與產業策略需要大幅調整。政府應優先考慮:

、推動建立「物理 AI 場域沙盒」。比照金融科技沙盒法規實驗邏輯,在農業、物流、自駕等領域開放創新測試區域,結合地方產業與學研機構進行技術實證與安全規範研擬;

、支持具邊緣運算特色的 AI 晶片與平台開發。物理 AI 多數部署於移動裝置或能源受限的設備上,低功耗、高即時性為基本要求。台灣若能結合半導體優勢,發展專用 AI 晶片或通用邊緣 AI 模組,將能進一步強化產業技術門檻;

、推動跨域整合人才與新創團隊。物理 AI 需要機械、電子、控制、演算法等四大面向協同發展,科技部經濟部應積極推動「AI +機械跨域加速器」計畫,並強化職場訓練與技術職能轉換。

在全球高齡化浪潮下,物理 AI 應用亦可聚焦於「智慧照護」與「高齡社會機器人」兩大方向。台灣應與日本、歐洲等先進國家合作開發照護型機器人、智能移動輔具、居家環境感測系統,打造具在地場域驗證、可國際輸出的產業鏈,不僅回應社會需求,也有機會成為輸出導向的下一波成長引擎。

人工智慧的價值不應只停留在螢幕,更應進入現實,創造行動力與生產力。台灣若能從「硬體代工島」蛻變為「行動智慧島」,掌握物理 AI 應用節點與整合能力,未來十年內必能迎來另一波產業轉型的契機。











聯合報黑白集/青鳥該信金孫或教父?


2025-05-23 00:29  聯合報/ 黑白集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訪問台北時表示,大陸AI人才占全球半數。 記者吳康瑋/攝影


美中在日內瓦談完後,相互降了一百多趴的關稅,全球彷彿同此涼熱,各國股市牛氣再起,暢享劫後餘生的快意;但北京深知劫波並未渡盡,於是快馬加鞭宣布「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全面完成談判,牢牢綁定東協這一近鄰加最大貿易夥伴。

川普已撂話將在未來兩到三周,直接公布各國新稅率。既然華盛頓的大刀隨時落下,抓住大陸這一巨大市場與供應鏈源頭,成了東協甚至日、韓及歐盟的唯一選擇。

不受關稅影響卻為晶片禁令所苦的輝達,更不願捨棄中國大陸。黃仁勳在台北開記者會,公開宣揚大陸市場獨一無二,大陸 AI 人才更占全球半數,還悲嘆過去四年,他已失去半壁大陸市場。

如此高調頌揚中國大陸,形同將曾高唱「脫中入北」的賴清德狠狠地洗了一把臉。青鳥大概也認知錯亂了,到底該高歌賴十七條,將老黃斥為中共同路人?還是相信 AI 教父的市場眼光,將金孫打入冷宮?

現在全球唯獨台灣不將關稅戰當作危難,反而當成機遇。賴清德搶送台積電、坐讓台幣升值,急著成立的主權基金也應是拿去買美債。台灣之物力、結美國之歡心,無非是想請美國為台獨助刀

難堪的是,如果大陸憑藉實力拿下比台灣更低的關稅,台商屆時恐又要大舉投資大陸,賴清德要脫中入北,只怕入了個寂寞。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推主權基金,響應美國再次偉大?


2025-05-23 00:26  聯合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強調,當前是成立主權基金的「非常理想時刻」。 記者曾原信/攝影


賴清德總統就職周年突然提出將成立台灣主權基金,打造國家級投資平台。多年來,台灣不乏倡議主權基金的聲音,現在賴總統一聲令下,主權基金看來八字有了一撇,但他背後的動機與考量耐人尋味。

賴清德強調,當前是成立主權基金的「非常理想時刻」,希望透過立法成立一個由政府主導、協同民間企業的國家級投資平台,利用台灣產業優勢,進行全球戰略性投資布局,連結 AI 時代的主要目標市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有善意回應,表示願意一起深入討論,但也強調需全民監督以免發生弊案。

首先應關注的,就是賴清德倉促的黑箱獨裁決策。藍委質詢發現,國發會四個月前才根據二年前跨部會議結論,回函立院強調沒必要成立主權基金。但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與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赴美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後,賴清德就下令成立主權基金,各部會紛仰上意髮夾彎,郭智輝更明言主權基金將投資美國 AI 研發。外界質疑賴清德是為響應「讓美國再次偉大」,拿主權基金擴大投資美國。主權基金如此決策過程與目的,國人怎能「信賴」?

主權基金目的是透過長期、多元的投資,為國家創造更多財富,並達成多項國家戰略與財政目標。截至去年底,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管理的資產總規模已超過十三點七兆美元,相當於德、日、印度三國 GDP 總和,在全球金融市場舉足輕重。其中以挪威主權基金績效最佳且最具代表性。該基金以高度透明、全球分散投資和嚴格的法律規範著稱,過去廿五年的年化報酬率約六點三%,遠超過許多國家包括台灣的勞退基金。新加坡主權基金也常被拿來比較,該基金表現穩健且成為政府重要財政支柱,今年淨投資回報貢獻達二七一億新幣,大約每五元的政府收入中有一元來自主權基金。

但主權基金並非為國家創造財富的萬靈丹,而且主權基金追求高報酬,相對也要承受高風險。金融市場瞬息萬變,連挪威主權基金也曾有多次虧損紀錄,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金融海嘯即虧掉廿三點三一%。因此成立主權基金要有正確觀念,別以為只賺不賠。

台灣多年倡議主權基金一直停留在討論的層次,不外乎兩個原因:首先,錢從哪裡來?中央銀行早已表明,不宜由外匯存底無償撥用,央行建議由財政部發債、撥款或出資設立,並參考新加坡及南韓模式。其次,誰來擔任管理機構?為讓主權基金具有獨立性與專業度,理應制定專法,由專門機構負責。但其上還要有督導單位,央行多次強調不適合擔任這個角色,未來是由管理國發基金成效惹議、四個月前還反對主權基金的國發會擔綱,或是可能發債籌組基金的財政部負責,有待觀察。除上述兩個原因,還有一句沒有說出來的潛台詞是,萬一虧損怎麼辦?這個重責可沒人願承擔。

先不說台灣有沒有足夠操作主權基金的人才,以國發基金為例,投資如興及聯合再生都踩到地雷,被質疑為散財童子,立法院還在調查。國發基金與民間合資號稱「國家級投資公司」的台杉公司除了投資績效不明顯,部分個案出現虧損,並收取遠高於行情的管理費,都遭外界批評

成立主權基金最怕逾淮為枳,大眾關注的是,主權基金能不能為台灣創造合理收益?更令人擔憂的是,主權基金運作最重要的是專法、專人,但賴政府充斥政治酬庸任命,最怕又成了少數人上下其手,賠掉全民納稅錢的另類「國家隊」,只有美國榨乾、綠友友吃到飽







葉匡時/民無信不立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匡時/民無信不立
◆  楊志良/這一年,賴做過福國利民的事?
◆  廖元豪/賴就任一年 司法形象伊於胡底
◆  廖達琪/賴總統的台南經驗可複製嗎
◆  薛承泰/好好面對高齡少子國安問題吧








葉匡時/民無信不立


2025-05-23 00:00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孔子在《論語.顏淵》提到治國為政有三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用現代人說法,「足食」就是經濟要好,「足兵」是國防夠強,而「民信之」是民眾要信任政府。如果進一步替這三項要素排列優先次序,孔子認為最重要的是「民信之」,其次是「足食」,最後才是「足兵」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此一為政之道,但它仍然適用於現代國家的治理;然而,當今執政黨的治國之道,似乎把三者的優先次序給顛倒了,執政團隊花最多精力時間在國安認知作戰,其次是民生經濟而不大在乎「民信之」

要人民信任政府,關鍵當然在於政府能否開誠布公、言而有信。如果政府隱晦不透明或企圖操弄媒體,對人民進行認知大作戰,在這個網路媒體氾濫的時代往往會適得其反。以最近與美國的關稅和貿易談判為例,主流媒體大幅報導我們陸續派了不少高官赴美,也帶了很多台灣企業去美國,但他們究竟見到誰、談了什麼、進度為何?卻是諱莫若深。此外,台幣急升究竟有無美方壓力,也一直沒有合理的說法。大家覺得政府只願意讓民眾聽到正面消息,卻不願揭露完整的真相,網路上因而出現許多猜測和流言,導致人民普遍不信任政府。

遠見雜誌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台灣社會信任調查」中發現,台灣民眾最不信任的五種職業分別是:新聞記者、立委、法官、縣市議員及中央部會首長。除了新聞記者外,其他四種職業竟然都是政府的重要職務。新聞記者雖不是政府官員,卻負有傳遞釐清公共資訊之責,是建立社會信任的重要橋梁,很諷刺地卻成為民眾最不信任的群體

更嚴重的是,司法體系維護民主法制最重要的一環,台灣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度卻長期徘徊在二至三成之間,遠低於其他民主國家。再者,根據最近美麗島電子報、TVBS 等民調顯示,賴總統就任總統滿一年之際,民眾對其不信任的比率已高於信任,在在顯示民眾極不信任政府。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同意,面對中共日益強大的威脅,政府確實要加強國防與全民防衛韌性。然而,強韌國安的基礎不僅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更仰賴人民的團結與信任。我們總是在喊台積電或半導體產業是護國神山,卻沒聽到誰在說「國軍是護國神山」,這在某個意義上說明了國防實力不足恃,而須靠半導體來保護台灣。而台積電得以成功,正是建立在客戶對台積電的「信任基礎上。

剛去世的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巨擘約瑟夫.奈伊創造了「軟實力」與「巧實力」的觀念,強調國家不能只靠國防軍備,還要有其他文化、價值等實力;他認為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信譽是最稀缺的資源,而文化和價值等軟實力可以有效地增強國家的信譽。奈伊的看法原本是針對國際關係而論,但完全適用在國內政治上。執政者最珍貴的資產是信譽而不是權力;如果執政者只在乎權力卻不重視信譽,終將失去人民信任、進而失去權力,甚至可能帶給國家滅頂式的巨大災難。

現今台灣民主政治的嚴酷挑戰不只來自對岸的威脅,更來自於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重建信任之道,執政黨必須有謙卑包容,願意開誠布公、分享權力、真心實踐賴總統自己說的:「政黨可以競爭,國家不能犧牲」。然而知易行難,掌握政治權力者何時才願意放下成見和對立,將「民信之」放在黨派利益之上呢?






黃齊元/從美中和解看兩岸和平統一

◆  黃齊元/從美中和解看兩岸和平統一
◆  黃正忠/美國製造業回流三重盈餘的挑戰









黃齊元/從美中和解看兩岸和平統一


2025-05-23 00:05  聯合報/ 黃齊元(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美中貿易戰大和解,雙方宣布暫休兵並大幅消減關稅。這並非川普的勝利,只是他運用談判技巧希望爭取更好條件,並藉此操縱金融市場。

川普自彈自唱、威脅恫嚇,但中國大陸不為所動、奉陪到底,他只好自己找台階下。和川普談判可看出,先投降並沒有好處,只要你被嚇到,他就贏了。中國大陸沒有讓步,日本更是態度強硬,他只好先與中國暫時和解,否則會騎虎難下,影響和其他國家談判。

川普是華爾街出身,一輩子都在談交易。做交易的最重要原則,首先避免地緣政治風險如戰爭;其次要能夠談成,平衡各方利益,儘量不要破局,有錢賺才是贏家。川普滿口生意經,誰投資美國多少、採購多少,用投資銀行家的思維預測川普行為,遠比政治角度更實用。

令人震驚的是,川普在記者會上表示,若中國願意開放市場將有利於「統一與和平」,外界關切美國對台政策是否已改變。美國在台協會急忙滅火,稱川普發言乃針對美中貿易,美國對台政策沒有改變。

台灣人不要傻了,這就是我們懷疑的那個意思。如果川普是指經貿,他會用「整合」這個詞,絕對不是「統一」;但這只是他的隨興想法,並沒有中心思想或具體規畫。關鍵在於川普要和中國交易,就不能有戰爭,台灣乃問題所在,更何況我們稱對岸為「境外敵對勢力」。

川普上任後即想消滅戰爭,俄烏戰爭調停已失敗,以哈停火仍是未定數。他在第一任期內和中東談成「亞伯拉罕協議」,證明其運作和平之能力;最近以色列想打伊朗,硬被川普壓下來,還赴中東談交易,成功軍售沙烏地阿拉伯一,四二○億美元,換取沙國兆元對美投資,同時又取得卡達波音客機鉅額訂單,及阿聯酋一點四兆美元投資承諾,這才是川普真正目的

兩岸和平契機已出現,關鍵在美中手裡。習近平如果大膽向川普提出「兩岸和平倡議」、成立「兩岸和平自由貿易區」;只要有創意、提供美國足夠好處,川普應該願意談一筆交易。

美國對中政策分成三派首先是「鷹派」,現在已經失勢;其次是「遏制中國崛起派」及「自掃門前雪派」。第二類是主流,第三類即川普本人。川普才是主要決策者,從他對印巴戰爭的冷漠態度可看得出來。

歷史學家佛格森說,中美貿易戰可透過談判解決,但川普任內仍會與中共發生一場台海危機。可預測的是,川普應能化解危機並達成美中和解,但可能犠牲台灣

近期台幣升值,主因民心脆弱,一般民眾有升值期待,炒匯禿鷹還是其次。台灣長期以來靠央行干預阻止台幣升值,政府藉由非關稅障礙,對出口產業進行補貼。大家都有現狀可維持的迷思,然一旦匯率鬆動便信心崩潰。

同樣劇本,未來恐發生在台海危機上;台灣人民認為現狀必可維持,美國會保護我們,中共不敢輕舉妄動。現實是川普只在乎美國自身利益,台灣不可能打敗大陸,政府卻又挑釁對岸。因此當那一天到來時,習近平不需大動干戈,因為外在環境對台灣不利,形勢比人強。

習近平最近投書俄國媒體表示:「無論台灣島內形勢如何變化,無論外部勢力如何搗亂,中國終將統一」。台灣外交上毫無避險策略,難怪國外媒體認為台海存在高風險。

和解會帶來合作,和談能創造和平;在美中和解氛圍下,台灣應務實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