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歐盟務實政策 走出自己的路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九成台獨」與「六成中共同路人」的瘋狂
◆  聯合報黑白集/鋸箭政府
◆  經濟日報社論/歐盟務實政策 走出自己的路







經濟日報社論/歐盟務實政策 走出自己的路


2024-06-30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渴求自主的歐洲,未完全跟隨美國的腳步,踏出自己的步調。 美聯社


渴求自主的歐洲,最近兩件事獨行其事,未完全跟隨美國的腳步,而能踏出自己的步調。一是走在美國前面,率先降息;一是針對中國電動車大舉進犯,不像美國總統拜登那樣,大筆一揮就課徵百分之百關稅。

歐洲擔憂經濟復甦之路漫長,央行做了預防性降息;美國擔憂汽車產業崩盤,做了預防性攔阻。同樣是在籌謀未來,歐洲的機先對策得到比較多掌聲。美國原本降息呼聲四起,經濟情勢也已接近降息門檻,但鑑於通膨尚未完全馴服,乃緊急煞車。歐洲的經濟數據沒有比美國令人放心,但歐洲央行率先降息,利率從4%下調至3.75%,讓歐洲借款人喘一口氣。此舉可視為在權衡風險之後採取的預防性與務實性舉措

畢竟,通膨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已然遠飄,而高信貸成本對經濟活動的制約漸趨明顯。如果利率一直維持在高水平,通膨下坡路可能走得太遠,從而拖累經濟恢復增長。跟美國類似,持續調高利率已經讓通膨率明顯回落,雖然近期略微反彈,但歐洲選擇跟美國走不同的路徑,意在挽救連續18個月疲弱的經濟成長率。降息被解讀為有利於歐元區經濟鬆綁的舉措,雖然還稱不上是快速寬鬆周期的開端。美國還在斟酌是否降息,總統大選緊鑼密鼓,降息問題變得敏感,兩黨候選人各有不同期望,聯準會夾在中間,感到左右為難,但主要考量還是在通膨與經濟增長之間必須做出妥適權衡。歐洲央行勇敢降息或許可產生帶頭作用。

在中國電動車關稅問題上,歐盟的審慎做法也別具一格。在選戰中苦求優勢的拜登總統上月中逕行宣布將提高中國電動汽車、清潔能源技術、計算機晶片以及金屬的關稅,調幅可觀。歐洲目前進口的中國電動車數量遠超過美國,但歐洲先進行中國補貼調查,歐盟執委會宣布,自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臨時反補貼稅。據路透報導,比亞迪將被加徵17.4%的關稅,吉利加徵20%,上汽加徵38.1%。這個關稅水平遠低於美國。

跟美國類似,歐洲汽車製造商也將面臨中國車的激烈競爭,但美國大幅調高關稅有其政治性考量,歐盟的盤算比較細緻,表現出自主性決策的思量,雖也是保護主義抬頭,但程度遠低於美國。其中一個原因是,歐洲人很重視綠色能源的發展如果限制電動車普及,是否違背其核心價值?美國則先自保再說。

歐洲徵中國車關稅未如美國高,將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的衝擊有限,妨礙全球乾淨能源市場未來發展的負面效果較小。畢竟,貿易壁壘不可輕易構築,否則可能引起報復,將令國際貿易商品價格攀高,也將拖累全球朝向電動汽車轉化的步伐。歐盟內部對中國車的利益考量存在分歧,各國爭鋒激烈,歐盟做出平衡性決策,不像美國那樣手段極端。

歐盟考量這個問題的著眼點和美國有同也有異,保護本身產業是共同的,但分析兩方內部討論這個問題的關鍵用語,可看出動機各有不同。歐盟媒體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報導,主要聚焦在「公司」、「製造」、「價格」等為關鍵詞,都指向了新能源行業。美國媒體對同一話題的討論,則更側重「緊張」、「衝突」、「輸贏」等鬥爭性關鍵詞為主。由此可見,美中的戰略競爭較勁主導了美國的思維,歐盟則以商戰得失為主要考量。即使汽車的市場競爭問題,美國也特別關注其對未來世界領導力的起落問題,歐洲則是比較集中於利益競爭。

歐洲的利益和價值觀其實和美國並不一致,在積極尋求自主的途徑上,歐洲需要更多的主體性思維,更大的獨立性膽識,而不是對美國亦步亦趨,尤其是在川普不無可能重掌白宮的當下,歐盟更應預為籌謀,走出自己的道路。












聯合報黑白集/鋸箭政府


2024-06-30 00:4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各大行庫近來清查新青安貸款戶疑似人頭戶的態樣並上報財政部。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接連兩天,賴政府先是對新一波炒房元凶新青安房貸祭出「限貸一次」修正,繼而對侵農損漁毀林的光電開發亂象,採取擴大環評範圍新規。民怨大到無法假裝聽不到,但賴政府仍只顧頭痛醫頭而未治病灶根源。

民進黨政府為討好年輕選民,不惜施展兩手矛盾策略,先推幾波打房,接著在總統大選前使出新青安房貸大招。果然,寬鬆優惠的房貸立即帶動購屋潮,最高貸千萬更形同低房價區的「保底價」,成為墊高全國房價的大推手。

除了行庫保守估計疑似人頭戶逾五百件,更不乏業者以穩賺、更待何時等話術鼓動購屋,聲稱無力繳房貸時再賣也不虧。當「有利可圖」已成全民共識,政府不敢對建商、囤房大戶、代銷等早已獲利者下手,區區限貸那裡治得了隨波逐利的人心?

至於迭生爭議的光電,穩定、效率與核電判若雲泥,卻因它是捍衛非核神主牌利器,更是眾多「綠友友」利之所在,就算處處浮現野蠻生長的光電之害,更不時傳出弊案,但民進黨政府就是不願重新檢討走偏的能源政策。如今即使修法擴大環評範圍、加強防範分割土地,既有光電場對農林漁業、鄰近社區的危害及「貴桑桑」的虱目魚粥依舊無解。

賴政府寧採表面鋸箭療法,為德不卒,但不從源頭解決,最後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民只怕更受其害













聯合報社論/「九成台獨」與「六成中共同路人」的瘋狂


2024-06-30 00: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北京國台辦21日舉行聯合發布會,邀請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官員就「懲治台獨分子」的意見內容說明。(特派記者陳政錄/攝影)
波波漫畫


大陸發布懲治台獨的「廿二條意見」,對涉及「分裂國家」者,可缺席審判,最重可處死刑。對此總統賴清德表示,「台灣九成以上民眾都可能受到波及」;陸委會也將陸、港、澳旅遊警戒提升為「避免非必要旅行」的橙燈。陸方做法固然不妥,但民進黨的抹紅手法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賴總統表示,「廿二條意見」適用範圍包山包海,型態與對象非常廣泛,幾乎不設限,凡是去大陸經商、旅遊者,都必須注意這方面風險。簡言之,即使中共強調只針對極少數「台獨頑固分子」,但因對「台獨」定義太過抽象,賴清德仍然刻意擴大說是「九成以上民眾可能受到波及」。然而,這種以抽象、不確定概念羅織罪名者,民進黨政府也是佼佼者。

民進黨操作「反中抗中」,一向不遺餘力。蔡政府時代就常炒作「認知作戰」、「在地協力」等話題。任何對民進黨的不滿,都可以「認知作戰」堵住批評;如果有人就某事質疑民進黨,而大陸也以某事批評民進黨,那就是罪證確鑿的「認知作戰在地協力者」;而如果批評人數眾多,更是「協同作戰」、「滲透對象」。親綠側翼、智庫甚至利用「大數據分析」羅列有多少人是中共「在地協力者」,更動輒指控媒體「配合認知作戰」。

賴總統就職雖然才一個多月,這種抹紅手法,比蔡政府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立法院通過國會改革法案,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竟直接指控國民黨和民眾黨是「為中國作嫁」、「配合中國起舞」、「當中國的附隨組織」,將修法與「中共指示」畫上等號。單純的政策辯論都被民進黨變成「反中牌」、「恫嚇牌」,在野黨更被打成「中共同路人」。如此論述,也成民進黨支持者進行「反國會改革認知作戰」主要論點,在網路鋪天蓋地進行攻擊。

此外,過去只局限於親綠民間團體、智庫對「第五縱隊」的討論和指控,在綠營新科立委進入國會後,也堂而皇之變成嚴肅討論的國安議題。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先是在立法院要國防部長定義「認知作戰在地協力者」;後又接受媒體專訪,將民代、村里長、大學教授、外配等列為等級不同的「第五縱隊風險群」,必須予以管控。數十萬人一夕之間被列為「準第五縱隊分子」。

抹紅的手近日還伸向媒體。蔡政府就有「關中天」惡例,迄今仍纏訟中;如今親綠媒體更在沒有具體事證下,便繪聲繪影指控「新華社駐台記者高度參與台灣製播的政論節目」,甚至負責盯梢「是否照腳本走」。雖然親綠媒體宣稱是有「資深媒體人爆料」,但從陸委會隨即「證實確有此事」並將進行調查來看,這顯然又是自編自導、紮稻草人式的抹紅伎倆

民進黨加重抹紅工程力道,一方面是賴清德的「務實台獨工作者」獨派基因使然;另一方面亦將所有可能批評或站在民進黨對立面者,全部定義為「中共同路人」,製造寒蟬效應。背後原因,自然是民進黨在總統得票和國會席次是「雙少數」,只能訴諸民粹與意識形態,謀求翻身機會。

諷刺的是,賴清德說中共眼中,只有統促黨不是台獨,台灣派、中華民國派和中華民國台灣派都是台獨;但民進黨又把在野黨都打成中共同路人,甚至在民進黨不斷操作下,台灣變成只有對民進黨死忠的才不是中共同路人,反對民進黨的六成民眾都有嫌疑。民進黨批判中共,自己做法卻如出一轍。但台灣有「九成台獨」與「六成中共同路人」,錯亂與瘋狂,莫此為甚。





【專家之眼】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所顯現的危機

◆  【專家之眼】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所顯現的危機

◆  【專家之眼】陸港澳橙色旅遊警示訊息恐將成為空包彈
◆  【專家之眼】陸公布懲治台獨意見 帶出「有關規定」積極面
◆  【專家之眼】從普亭得到的教訓:自己完了,國家也完了
◆  【專家之眼】陸懲治台獨恐衝擊兩岸正常交流
◆  【專家之眼】普亭出訪朝越與北京制裁台獨
◆  【專家之眼】人文社會科系沒落了?
◆  【專家之眼】財劃修法中場 藍白已給民進黨充足時間







【專家之眼】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所顯現的危機


2024-06-30 08:05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美國2024總統大選首場辦論美東27日晚間9點登場,現任總統拜登(右)狀態不佳,卻又被前總統川普拉動情緒而動怒。美聯社


日前美國舉行總統大選辯論,結果拜登的表現令人失望,惡評如潮,甚至換人之聲已現。而川普則一如往常,謊言與假訊息充斥而面不改色,確實讓人憂慮。

首先,川拜二人都是經過初選而產生的總統候選人,應是美國的上上之選,但兩者的如此表現,是否美國的民主制度已如此不堪,中生代或更佳人選都沒有出頭的機會?

再者,拜登在辯論會的表現可以中氣不足、思路斷續、老態龍鍾以及言之無物來形容,從頭到尾都被川普追打抨擊,甚至還一度被激怒而口出狂言,完全喪失政治家的大度風範。一個從政超過半世紀的政治人物,被一個連里長都沒做過的企業家如此羞辱,確實令人唏噓。

再看川普,首先就是毫不認錯。雖然法院已因封口費案判決有罪,但仍稱自己清白,還振振有詞,稱法官都是民主黨人士,乃政治迫害,這就可稱得上是典型民粹主義價值翻轉而民粹主義就是反菁英與反現狀,由於現任政治人物的表現不佳,才會給予另類思維新機會,這也就是川普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還有不少支持者都認為,上次選舉川普是被做掉的,因而產生補償心態,無論如何都要支持到底。尤其在上述判決案公布之後,川普的民調並未受到影響,相反其募款反而更多,確實加強了川普不少底氣。

更嚴重的是,當再三被逼問是否接受選舉結果時,川普則稱只要是公平的選舉,他當然會接受。也就是說,若有選舉瑕疵,他就不接受,這種態度在美國這種民主國家實屬罕見。況且川普曾言,若此次選舉失敗,美國將血流成河,往後美國也不會再有選舉了,難道美國要準備打內戰?這又是何等獨裁的觀點?

若川普真的勝選,那將是許多國家的惡夢再現。在川普上次擔任總統時,許多盟國都已經被攪得天翻地覆,主因川普不願繼續出資保衛盟國。如今川普可能變本加厲,以鄰為壑,首當其衝的當是烏克蘭,因川普曾言,一天之內解決俄烏戰爭。況且川普與普亭的關係甚好,屆時會有甚麼驚人演出,只能持續關注。

對台灣而言,川普從未表態支持,此次辯論兩者都未提及,而川普事前曾稱,若解放軍攻台,美國會轟炸北京。但是,川普是商人,而商人重利輕別離,人權與民主的價值都放兩邊,只要談好價錢,沒有甚麼不可能,這難道不需要執政當局警惕?





名家縱論/大法官可以做什麼?\星期透視/拜登老矣,尚能戰否?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行人要安全 用路觀要對
◆  漁電共生 已斲喪魚塭養殖業
◆  星期透視/拜登老矣,尚能戰否?
◆  大屋頂下/從地動山搖到我不上當 中南海必須承認其兩岸政策失敗
◆  名家縱論/大法官可以做什麼?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大法官可以做什麼?


2024-06-30 00:00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大講座教授)
賴清德總統宣布,因國會改革修法有國會擴權、造成憲政權力失衡等違憲疑慮將聲請釋憲,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也召開記者會,左起為黨團幹事長吳思瑤、總召柯建銘、書記長莊瑞雄。記者黃婉婷/攝影


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兩個有關國會改革的法案,已於六月廿四日由總統公布生效,民進黨柯建銘等五十一位立委旋於廿六日向憲法法庭提出法律違憲審查聲請,也在廿八日經評決受理;另有總統、行政院提出的聲請案也已完成分案,還有意提出聲請的監察院只待補上院會決議程序。因都屬同批法律修正,如果受理應該會併案審查

這裡需要強調,儘管憲法訴訟法已把主要程序參加者都「當事人」化本案程序的性質仍屬「規範審查」而非「機關爭議」,從程序法觀點來看,提出聲請的立委和各機關,乃至應會被指定參加的立院,都不是爭訟程序的原被告,而是與規範合憲性在權責上有重大關係的「關係機關」,理當丟開本位主義,從完善憲政的角度參與,以供憲法法庭裁判參考。更重要的是大法官在覆議政治大戲之後接手處理的司法程序,如何衡酌其憲政意義而恰如其分的扮演好憲法司法者的角色。以下三點可供參考。

第一,作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立院權責及運作的組織、程序,主要當然見於憲法,但憲法規定必然精簡,藉以保有較大調整因應的空間。國會規範的具體形成者所以必然也必須是國會,就因為那裡才是全民選出代議者及主要中介的政黨,對彼此的政策、制度構想充分辯論、協商的主要場所,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日常逐漸摸索出來的運作規範,才有最高的可操作性。因此當國會決定以法律建構、重構某些運作規範而引發違憲疑慮時,大法官當然要依憲法分權原則對各爭點做出是否逾越憲法分權規定底線的判斷,但仍應盡可能一如既往的尊重國會自主,在點出規範偏失時,保留最大的自主形成空間避免越俎代庖。

第二,國會法的內容會不斷隨民主發展而更豐富,其中有無關落實分權原則而與提高其品質、效率相關者;即在落實分權原則的規範,從大法官解釋即知,有的內容與政府分權體制關連性並不大,如第七二九號解釋;但多數都會因分權體制不同而異,從而在認定是否逾越憲法界線前,不能不先確認分權體制,如第三二五、四六一、五八五、七三五等號解釋都可看出。這又使得大法官即使只想對大方向做微言大義的闡述,也無法規避如何確認我國分權體制的根本問題。

以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第三項有關立院每年聽取總統國情報告規定的制度化為例,涉及立院和行政部門互動問題,就不能不考慮當總統領導的政黨在國會也控制多數席次時,因贏者全拿的總統無須和行政院長一樣面對立委質詢,和總統因所屬政黨在國會未達多數而可能走向某種共治體制,立院對行政的監督反而可以通過對政院的質詢得到大程度的落實,此時對於總統如何履行國情報告的憲法義務,適不適合讓總統與立委進行更多實質對話,恐怕就應對兩種情形作分殊處理,其憲法的判斷也可能不同。

第三,國會法的成熟在西方民主國家大概都經百年以上的錘鍊,多番輪替執政後,較能心平氣和接受一套較能滿足該分權體制追求的目的與效率,未必都符合各方最大利益的規範安排。我國民主化初期,國會改革只到解決萬年國會遺留的問題就停了下來,在兩大政黨分別完全執政的八年,執政黨永遠扮演國會改革攔路虎的角色,實乃權力政治的當然;另一方面,立院此次能順利通過較大幅度的國會改革法案,又是拜朝小野大的非常狀態之賜。對於睿智的大法官而言,過程中充斥的雙方政治語言與動員,應該不會構成障礙。反倒是這些歷史性突破,竟是建立於多數統治原則-比大法官一再宣示的民意與責任這兩大民主原則更具前提性-的顛覆上,其弔詭實堪浩嘆!












星期透視/拜登老矣,尚能戰否?


2024-06-30 00:00  聯合報/ 周陽山(作者為政治學者、中流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美國總統拜登。路透


兩位耆耋老人的競選辯論會在美東時間六月廿七日晚間舉行,儘管拜登總統輔選團隊準備妥當,讓他充分休息,但終因年邁感冒和精神不濟,講話結巴、反應遲鈍而面臨一場選前的淘汰賽。

相對於此,川普的表現卻強勢而咄咄逼人,儘管他大言不慚,自我吹噓,卻威力十足。據 CNN 的辯後民調,六成七選民認為川普表現良好,而拜登只得到三成三肯定。對於民主黨支持者而言,這無疑是一次「災難級的警訊」!

由於目前拜登和川普的當選機率尚在伯仲之間,勝負難料,這次辯論失利對民主黨而言十分不利。但副總統賀錦麗卻因人緣不佳、聲望不足、能力平平,恐難補位。至於可能的替代人選業已浮現,其中排行居先的是加州州長紐森,以及前總統夫人蜜雪兒‧奧巴馬。

但這兩人均有明顯弱點,紐森被視為「白左」代表,立場過於左傾,恐將失去不少中間選民的支持。而蜜雪兒若參選總統,白人種族主義者絕不接受,這無異於幫川普加分,甚至可能加劇族群衝突,讓共和黨先馳得點。

儘管辯論表現不佳,拜登仍自我感覺良好,並堅拒退選!除非建制集團The Establishment)和主要捐款者出面干預,強行換角,否則勢將參選到底,並面對可能敗選的困境。這不但是美式民主的災難,也將為全球的安全秩序和繁榮發展,帶來幽暗的陰影。

為什麼自詡為「老牌自由民主」的美國,會出現這樣的絕境和困局?主因有三其一是政治人物被利益團體和軍火商綁架,不斷拱火製造國際紛爭,進一步增加國防支出,導致全球動盪,美國也因此債台高築!對此,川普的立場是要求歐洲各國負擔更多國防經費,否則甩鍋退出北約。至於拜登則力主增加軍援,藉「鞏固民主」之名幫軍火商買單,同時也要求美國民眾承擔更多債務,以維護霸權。其結果則是,造成美國日益嚴峻的社會分裂和政治對立,兩黨之間缺乏基本共識,形成零和對峙。

其二兩黨支持者對移民、族群、宗教、墮胎、兩性平權和傳統價值的看法,南轅北轍,而且不斷激化對立,堅拒讓步。拜登從政逾五十年,是典型的建制集團成員,一貫強調多元社會和普世價值,對外來移民抱持寬容政策,並尋求各類少數族裔的支持。至於川普則以白人、失業者、低學歷、底層民眾和福音派基督徒為訴求對象,公然反對外來移民,歧視非基督徒,並堅持民粹主義和排外政策。如果川普重新當選,對美國民主和世界和平的衝擊十分巨大。

其三美國社會道德式微,價值紊亂,政治人物言行粗鄙,已不足為訓。以川普為例,他的男女關係一向複雜,近期又因召妓封口費案而被法院重罪起訴,但卻不以為意,聲稱這是政治迫害。至於拜登之子杭特更陷入吸毒、持槍、亂倫的醜聞,令人髮指!這都凸顯了政治人物的腐化、貪婪和道德崩潰,也反映出美式民主的寡廉鮮恥。這也正是老牌自由民主面對的嚴峻挑戰。 













大屋頂下/從地動山搖到我不上當 中南海必須承認其兩岸政策失敗


2024-06-30 00:00  聯合報/ 黃年
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說「美國試圖刺激他攻打台灣」。(中新社)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習近平曾對歐盟主席范德賴恩說,美國試圖誘騙中國入侵台灣,但他不會上當。

事後,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柯比稱「此說毫無道理」,范德賴恩也否認習近平曾說此話。

不論習近平有否此說,但中南海的腦袋裡存有「我不上當」的思想則絕無疑問。中共前駐美大使崔天凱一月間就公開說過,「中國不會落入別人為我們設下的陷阱」。所以,雖不知習近平是否對外說過「我不上當」,但如果他的腦袋裡根本不曾這樣想過才不正常。

俄烏戰爭以來,國際風雲與兩岸情勢皆已丕變。在民國一O七年(二O一八年)左右,中共的國際姿態是「厲害了,我的國」,兩岸姿態則是「不聽我的,地動山搖」。但到了民國一一三年(二O二四)的國際情勢,中共方面則不斷出現強調「戰略定力」的主張,更形象化為崔天凱的「陷阱說」,皆在提醒「我不上當」;至於兩岸操作,久已不聞「地動山搖」,置換的頻發詞改為「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王滬寧更說:「沒有人想打仗,也沒有所謂攻台時間表,就是多多交流、好好交流。」

此一發展顯示:一、武統的內外約束愈來愈大。武統已不是中共主觀意志的問題,而變成了要不要上當的問題。二、地動山搖雷大雨小,軍機軍艦繞台也幾乎成了台灣窗外的蝴蝶飛舞。這也許鎮住了局面,但也未能改變僵局。

從「厲害了,我的國」到「我不上當」,從「地動山搖」到「沒人想打仗/和平發展」,此即本文的標題所說「中南海必須承認其兩岸政策失敗」

最近中共「兩高三部」發布的「懲治台獨犯罪意見廿二條(下稱《意見》),可能是又一敗筆。此一操作的法律效果難以落實,但其政治效應卻必使兩岸僵局更趨惡化。

現在,既然中共已指賴清德的就職演說為「台獨自白書」,又稱其「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充分暴露台獨工作者的本性」,則依據《意見》,中共就沒有理由不立即起訴賴清德,並對其進行缺席審判,且終身通緝。倘非如此,這算是什麼「意見」?反之,倘若真的這麼做了,這個「意見」更如何收拾?

何況,民進黨是仍然維持台獨黨綱的組織,依據《意見》,中共即應起訴民進黨為「台獨犯罪組織」,也應進行缺席審判。但是,也不動手,只是「意見」而已嗎?

試問:中共是否就此想用台獨綁死賴清德與民進黨,已不寄望他回頭也不容他回頭了?而賴清德與民進黨也因不敢回頭及回不了頭,兩岸就此一路走到黑。

中共必須承認,其「三論四統」的兩岸政策皆告失敗或擱淺三論是「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一國兩制/九二共識」,四統是「武統/和統/買統/融統」。

三論四統」皆告失敗,中共雖仍須將統一掛在嘴上,但已是約束愈來愈大,可實現性愈來愈低,於是必須將心智轉移到如何處理「非統一/未統一」的情勢。重中之重,就是其對台政策必須從「壓制台獨」,轉移到「維持中華民國」,亦即必須以中華民國來維持「分治而不分裂」的兩岸關係

台獨的問題,必須讓多數台灣人民自己經由中華民國憲法的民主體制來化解,而絕無可能靠中共的法庭去「長臂懲獨」。

說到底,維持「未統一/不台獨」的情勢,就必須讓中華民國有路可走。中華民國站得住,台獨就站不住。中共不但應使支持中華民國者有路可走(一中各表/大屋頂中國),也應使主張台獨但想回頭者也有路可走(也是一中各表/大屋頂中國)。中共若欲挽救兩岸關係,首先就要改變其「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中共常說「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然而,軟的可能供養了台獨,硬的卻可能打擊了中華民國。

其實,《意見》對此亦有著墨。第二條第二節規定「通過制定、修改、解釋、廢止台灣地區有關規定的」為台獨。此處所稱「有關規定」,即指中華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其中存有「憲法說」的意味。第四節規定「在教育、文化、歷史、新聞傳播等領域大肆歪曲、竄改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的」為台獨,這也有反對「去中華民國化」的意味,因為「去中華民國」就是「去中國」。

意見》提出類此看法,似乎也意識到:主張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政治正統的「中華民國派」不是台獨,應予維持保護。

賴清德面對《意見》,居然說「中華民國派也是台獨」,但他何不說「台獨已是中華民國派」?中華民國是以中華民國憲法為準據,台獨則以台獨黨綱為指引,而以中華民國憲法為災難。《意見》正是要逼賴清德說清楚是否台獨,賴清德卻竟然如此語無倫次,難登大雅。

蔣經國宣布解嚴及開放兩岸交流,就是將兩岸關係的主軸架構建立在中華民國憲法體制上。中華民國只要維持民主運作,多數民意就不可能主張輕率統一,亦不可能主張自殺性的台獨,這正是台灣幾十年來的民主狀態。因此,中共的兩岸政策最後仍須「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心靈契合」,而這個「心靈」的「契合點」就在中華民國的平台上。中共若想和平處理兩岸問題,唯有經由中華民國民主體制的路徑,繞不過去。

綜上所論,國際大氣候已轉移到「我不上當」兩岸小氣候也轉移到「沒人想打仗/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新路徑就應當是:

一、由台獨及統一的「目的論」,轉移至和平發展的「過程論」。

二、雙方建立「你不消滅中華民國/我不台獨」的「交換論」。

三、由舊的兩岸關係「中共與台獨都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轉移至「中共與台灣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新型兩岸關係」。

或謂,《意見》只是伏筆,是在「養案」。當中共有朝一日果然以台獨犯罪起訴賴清德或民進黨時,師出有名,兩岸就到了攤牌的時刻,並宣稱只是打台獨不是打台灣。這雖似不可思議,卻也不能說絕無可能。但中共與賴清德難道真會相互逼迫情勢惡化到那種「兩岸都上當」的地步嗎?

俄烏戰爭,有人說普亭上了當,有人說澤倫斯基上了當。其實,是俄羅斯與烏克蘭都上了當

沒有中華民國這個平台,兩岸關係即無前景可言。中共的兩岸政策是失敗的,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也是失敗的,皆敗在想要消滅中華民國。習近平如此,賴清德亦是如此。

本文的「意見」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行人要安全 用路觀要對


2024-06-30 00:53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今年第一季行人死亡高達119人,與去年同期比較增加16人,上升近16%。聯合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去年五月通過「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從工程、教育、監理及執法四大面向推動十九項行動方案,結合跨部會與地方政府,完善行人通行環境、建立正確用路觀念,全力改善行人交通安全。但從最新功能之「道安儀表板」的表列重點觀察指標,今年第一季行人死亡高達一一九人,與去年同期增加十六人,上升近十六%;行人路口死亡增加二人,上升近四%;高齡者行人死亡更增加十八人,上升廿六%。

為何政府這麼努力改善行人安全卻效果不彰?「建立正確用路觀念」無法落實是關鍵原因根據分析,行人事故死亡肇因主要為「行人違規」,台中市今年第一季行人死亡交通事故共十七件,其中十件因「行人違規」導致,肇因以未依規定穿越車道及闖紅燈為主。因此改善行人交通安全應注重在如何建立用路人正確的交通行為

我們是右行國家,理當靠右行,但行人應靠右或靠左走?過去就引發許多討論。媒體也曾大幅報導行人要面對來車,行人靠左比靠右走安全六倍。網路上常見「馬路左右兩側都可逆走,沒有行人靠右的規定」、「小時候教要靠右走,所以大家幾乎都順走,後來有研究說逆走比較安全」等,只適用在無行人空間的道路…等不完整且似是而非的訊息。

交通部當時表示,法規是靠邊走,靠左或靠右都可。但是靠左邊走時,比較能夠知道對面來車的狀況。因此用路人在不清楚適用交通環境下,感到無所適從,在人行道及路口行穿線靠右走或靠左走的比例幾乎相同,行人間與自行車因正逆向在人行道及行穿線之動線就容易衝突打結,造成紅燈行人仍在過路口及在人行道自行車對向衝撞行人等安全風險。即使台北市在台北車站前的忠孝西路路口行穿線加大幅度並畫設靠右行走的指示箭頭,仍少人遵守。這種缺乏秩序的交通亂象,造成民眾無法自覺交通安全風險,自然容易造成事故。

目前行人因在人行道靠左行,常在路口左側過行穿線,在無號誌化路口,或沒有左轉專用號誌或行人保護時相的號誌化路口,當行人走到路口下半段,以為已安全而沒有回頭注意有無左轉車輛,當左轉車輛疏忽未注意行人通行,容易造成嚴重事故,從目前各縣市這類型行人事故死亡案例偏高就可驗證。反之,如行人在路口右側過行穿線,因在路口前半段較警覺時遇到左右轉車輛,就容易注意、減少危險。

建議交通部,交通工程應明確規範在專用人行空間如人行道及路口行穿線,行人應盡量靠右行並以指向標線提醒;在缺乏人行空間的道路,行人應靠車道左邊行並面向注意來車。並以其適用交通環境分別全面加強宣導教育,在宣導一定期間後,對於在人行道逆向行駛的自行車及電動輔助自行車應開始取締,以維持交通秩序,有效改善混合人車流促進交通安全。

















漁電共生 已斲喪魚塭養殖業


2024-06-30 00:50  聯合報/ 吳進興/退休人員(高雄市)


環境部於廿八日預告修正再生能源「開發行為應實施環評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增設太陽光電開發案位於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等敏感區位須環評等規定。但這些新規對既有的傷害仍無濟於事。

緣於個人喜好虱目魚粥、魚肚、魚腸,可說是「狀元魚」的忠實信徒。日前筆者往府城西門圓環一遊,一碗粥兩百元,驚覺已吃不起!記憶中一碗五十元與三片魚肚一百元的親民價格,已回不了頭。

究其原因,應是七股產地已大幅被光電板猖獗入侵,財團以十倍租金取得用地,承租養殖戶遭驅離,七個漁電共生區七股就囊括四個

筆者假日喜歡往青鯤鯓、馬沙溝與三寮灣走一遭,尤其是北門、將軍、學甲、七股等區,土地變更地目數最鉅,農漁民抗爭無效,欲哭也無淚,生計難撐用小二甲以下農地來規避審查,造成農漁地支離破碎,儼然成為光電板王國,蔚為奇觀,令人炫目

連帶的東港、林邊、枋寮、佳冬等處,芒果、蓮霧、石斑、午仔魚、白蝦、草蝦等產地也遭波及,難怪物價一月三市,升斗小民愈來愈吃不起。

至於前往曾文水庫阿公店踏青,景觀亦已大大不同,漂浮的電板令人憎惡;高速公路休息區遍地林蔭已銷聲匿跡,遊玩興致全消,令人作噁反感。

正如去年台一線高屏溪以南至墾丁段種樹百里,試煉著用路人耐性,真是太瘋狂了!俗話說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奉非核家園為圭臬),如依光電整體計畫四十至八時GW(百萬瓩),需徵用四到八萬公頃土地面積,土地打哪來?可預見的乃是一步步的蠶食鯨吞農林漁牧用地,那將是環境生態良田山野浩劫並付出高昂的金錢代價。

另外,光電廢料的去處將會是一場可怕的汙染。光電板含鉛、矽、鎘、砷等有毒物質,滲入土壤水源區等地,不容小覷

養殖業排名第一的台南,已被嘉義縣取代反倒是登革熱指數排名第一,光電區與廢棄魚塭底積水該是一大肇因。總之,綠電政策非發電方式的唯一,且直接受天候影響,故僅能以燃煤或天然氣輔佐全國用電所需。

台電的淨煤科技仰賴加液態氨來去除硫化物與PM2.5,天然氣加液態氫來減少空汙的廠務建設迫在眉睫。此外,核一、二、三延役與封存核四如無法商轉,改火力發電廠替代,又將是一大筆民脂民膏啊!





辛翠玲/歐中貿易戰 此戰非彼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歐中貿易戰 此戰非彼戰
◆  陳立恆/克制的力量,從台灣看新加坡
◆  闕志克/理性判斷的感性陷阱
◆  陳亮恭/「雙有食堂」逍遙遊
◆  廖元豪/期許大法官-憲法不只是政治
◆  林中斌/選情膠著 美國動亂 將領安邦
◆  魏國彥/台灣的地震宿命與近期風險









辛翠玲/歐中貿易戰 此戰非彼戰


2024-06-30 00:56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之爭拉開序幕之後,未來將走向何方? 美聯社


中國電動車產業近年出現猛爆性成長。不僅出口量超越德國與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在歐盟的市占率也快速攀升,引起歐盟高度警覺。歐盟執委會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並於近日宣布將自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七月起,在原有的十%進口關稅之外,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達卅八%的臨時關稅。中國對此大為不滿,第一時間立刻宣布調查歐洲乳製品與豬肉進口,開展對歐盟的反擊。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之爭拉開序幕之後,未來將走向何方?莫非在中美貿易大戰七年之後,中歐之間也將上演貿易大戰?

歷來各國之間的貿易戰前例很多。如果從做法觀之,貿易戰看似大同小異,不外乎建立非關稅管制、祭出懲罰性關稅、或再加上禁購、禁運等制裁措施。然而如果進一步透視每一場貿易戰的政策目的、內部政治、國際互動等環節,則隨其背景與政策情境之不同,貿易戰的類別屬性、進程與影響也各異。

例如,戰略型糾紛型的貿易戰就有不同。戰略對峙的國家之間所引發的貿易戰,常常不單是經貿問題,而是整體大戰略的一環,貿易是戰略競爭下的另一個戰場。如果此時國內政治對此又持一致立場,與對手國的敵對關係未能緩解,則此類貿易戰非但止戰不易,且戰火隨時延燒至更多的產業。相較之下,糾紛型的貿易戰著眼於貿易衝突本身,當事國藉懲罰手段迫使對手國調整產品或價格,以取得較有利於自己的貿易條件。此類貿易戰是貿易衝突的折衝過程,衝突固然不無可能持續或升高,但也有可能在內部政治協調與外部對話協商的介入下,逐漸緩解。

觀察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貿易戰,糾紛型的屬性較為明顯。首先,較諸美國,歐盟對中國的戰略態度緩和許多,此外,身為廿七個國家的整合體,歐盟會員國的中國政策並不一致。其中雖然有高調反中的會員國,但亦有中國的親近盟友匈牙利,有在過去一兩年內頻頻與中國互相示好的法國,有一直極力主張與中國交易往來的德國。尤其是歐盟第一大國德國,自始至終反對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懲罰性關稅。

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大戰的糾紛屬性,也可由其在這段時間的政治過程觀察得知,在加徵關稅公告前後,中歐雙方無論是官方或產業界的應對,皆與美中貿易戰有很大不同。戰略對峙驅動的美中貿易戰,終極目的是藉由貿易戰讓生產鏈脫鉤,進而壓制對手國的發展,但歐盟對中國的貿易戰顯然以協商公平競爭的貿易條件為主。即便中國對此反彈,歐盟並未禁止或切斷與中國電動車的生產供應關係。因此,在貿易戰調查期間,中國電動車業者加速與歐洲業者的合作或設立歐洲生產基地。事發後,中國副總理、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交通部長等高階官員接二連三奔走折衝,雙方不斷釋出解決問題的意願。相較於戰略對峙型的貿易戰,中歐的溝通方式不盡相同。

所以,此戰非彼戰糾紛型的中歐貿易衝突,不無可能磨合出彼此可以接受的條件而讓衝突告一段落;然而即便如此,磋商需時,過程波折或許也在所難免。而政治又有各種可期與不可期的變數,雙方最終是否能找到解決方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