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辛翠玲/歐中貿易戰 此戰非彼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歐中貿易戰 此戰非彼戰
◆  陳立恆/克制的力量,從台灣看新加坡
◆  闕志克/理性判斷的感性陷阱
◆  陳亮恭/「雙有食堂」逍遙遊
◆  廖元豪/期許大法官-憲法不只是政治
◆  林中斌/選情膠著 美國動亂 將領安邦
◆  魏國彥/台灣的地震宿命與近期風險









辛翠玲/歐中貿易戰 此戰非彼戰


2024-06-30 00:56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之爭拉開序幕之後,未來將走向何方? 美聯社


中國電動車產業近年出現猛爆性成長。不僅出口量超越德國與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在歐盟的市占率也快速攀升,引起歐盟高度警覺。歐盟執委會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並於近日宣布將自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七月起,在原有的十%進口關稅之外,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達卅八%的臨時關稅。中國對此大為不滿,第一時間立刻宣布調查歐洲乳製品與豬肉進口,開展對歐盟的反擊。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之爭拉開序幕之後,未來將走向何方?莫非在中美貿易大戰七年之後,中歐之間也將上演貿易大戰?

歷來各國之間的貿易戰前例很多。如果從做法觀之,貿易戰看似大同小異,不外乎建立非關稅管制、祭出懲罰性關稅、或再加上禁購、禁運等制裁措施。然而如果進一步透視每一場貿易戰的政策目的、內部政治、國際互動等環節,則隨其背景與政策情境之不同,貿易戰的類別屬性、進程與影響也各異。

例如,戰略型糾紛型的貿易戰就有不同。戰略對峙的國家之間所引發的貿易戰,常常不單是經貿問題,而是整體大戰略的一環,貿易是戰略競爭下的另一個戰場。如果此時國內政治對此又持一致立場,與對手國的敵對關係未能緩解,則此類貿易戰非但止戰不易,且戰火隨時延燒至更多的產業。相較之下,糾紛型的貿易戰著眼於貿易衝突本身,當事國藉懲罰手段迫使對手國調整產品或價格,以取得較有利於自己的貿易條件。此類貿易戰是貿易衝突的折衝過程,衝突固然不無可能持續或升高,但也有可能在內部政治協調與外部對話協商的介入下,逐漸緩解。

觀察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貿易戰,糾紛型的屬性較為明顯。首先,較諸美國,歐盟對中國的戰略態度緩和許多,此外,身為廿七個國家的整合體,歐盟會員國的中國政策並不一致。其中雖然有高調反中的會員國,但亦有中國的親近盟友匈牙利,有在過去一兩年內頻頻與中國互相示好的法國,有一直極力主張與中國交易往來的德國。尤其是歐盟第一大國德國,自始至終反對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懲罰性關稅。

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大戰的糾紛屬性,也可由其在這段時間的政治過程觀察得知,在加徵關稅公告前後,中歐雙方無論是官方或產業界的應對,皆與美中貿易戰有很大不同。戰略對峙驅動的美中貿易戰,終極目的是藉由貿易戰讓生產鏈脫鉤,進而壓制對手國的發展,但歐盟對中國的貿易戰顯然以協商公平競爭的貿易條件為主。即便中國對此反彈,歐盟並未禁止或切斷與中國電動車的生產供應關係。因此,在貿易戰調查期間,中國電動車業者加速與歐洲業者的合作或設立歐洲生產基地。事發後,中國副總理、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交通部長等高階官員接二連三奔走折衝,雙方不斷釋出解決問題的意願。相較於戰略對峙型的貿易戰,中歐的溝通方式不盡相同。

所以,此戰非彼戰糾紛型的中歐貿易衝突,不無可能磨合出彼此可以接受的條件而讓衝突告一段落;然而即便如此,磋商需時,過程波折或許也在所難免。而政治又有各種可期與不可期的變數,雙方最終是否能找到解決方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