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冷靜看待台積熊本廠開幕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365/web/ 

◆  聯合報社論/大法官釋憲廢死,是小英送賴清德的大禮
◆  聯合報黑白集/陳內閣的「蘇貞昌化」
◆  經濟日報社論/冷靜看待台積熊本廠開幕





經濟日報社論/冷靜看待台積熊本廠開幕


2024-02-29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積電熊本廠JASM在2月24日盛大開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積電熊本廠 JASM2月24日盛大開幕,除了日本經濟產業大臣齋藤健、防衛大臣木原稔等重量級閣員到場祝賀外,首相岸田文雄也以預錄影片方式在開幕式致詞。日本媒體形容 JASM 是「繼明治維新以來迎接的另一個黎明」。

日媒的歡慶氣氛也傳到國內,台灣輿論一片慶賀之聲,畢竟從來沒有台灣企業在日本開廠,有過如此VIP等級的對待。有資深媒體人說,台灣的產業界過去都是從日本移轉過時科技,從大同電鍋到液晶面板都是如此,但 JASM 卻是台灣企業引領日企也不會先進半導體生產

的確 JASM 是台灣產業界的驕傲;但是我們也應該關切,日本正在舉全國之力,直攻最先端半導體工廠。日本政府用力補貼的半導體企業 Rapidus,預計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試產2奈米晶片,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初進入量產。

如果 Rapidus 的計畫一切順利,日本半導體製造業與台灣的技術落差,會由十數年減少為數年。如果當日本的邏輯晶片製造實力,進步到跟南韓一般,台灣半導體製造的領先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雖然目前日本半導體製造實力落後,還停留在成熟製程40奈米;但是日本在半導體設備與材料上,是壟斷型巨頭地位目前全球半導體設備商排名前15大之中,日企占了七家,其中很多獨門產品只有日企才能供貨,加上半導體產業許多關鍵材料(如高端光阻劑),也只有日企才有能力生產。

一旦日本製造邏輯晶片技術,拉近與台灣企業的差距,無人能保證日本政府與企業不會技術性的,先進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優先供應日企,如此一來台灣企業生產技術進步恐會被迫減速

這樣的故事台灣產業界經歷過。宏達電在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搭載 Android 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受到全球注目,台灣手機產業在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意氣風發,然而之後宏達電在與三星的 Android 手機競爭中,因為全球最先進手機用記憶晶片液晶面板等關鍵零組件是三星掌握,而宏達電只能跟三星懇求供貨。這場競爭的結果,自然是宏達電敗退。

目前台灣多數產業專家是看衰 Rapidus 的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量產計畫,因為 Rapidus 的2奈米技術來自美國IBM授權,但 IBM 已經很久沒有量產的經驗了。IBM 的2奈米實驗室產品,要由只有40奈米生產經驗日本工程師來量產,連日本產業專家也不太相信會成功。

不過,台積電的熊本設廠,應該可以加速日本半導體業生產技術提升。目前 JASM 已經完工的一廠預計生產12~16奈米以及22~28奈米的晶片,在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量產二廠將生產先進的6奈米

日媒報導,台積電熊本設廠的日方夥伴SONY,派遣了200位工程師到 JASM 學習半導體生產的 know-how。台積電透過訓練 SONY 員工,正在幫助日本學習40奈米以下的技術斷層

然而 SONY 也是 Rapidus 創業股東,日後 Rapidus 量產遇到困境,難說 SONY 不會派員救援。另外也有可能是 JASM 工作的日籍工程師,在振興國家產業使命感下,學習一定技術之後,帶槍投靠 Rapidus

中國與南韓半導體界挖角台灣工程師,也是時有所聞。台積電熊本設廠,生產技術因此外溢到日本產業界,也是可以預料之事。畢竟台灣的資源有限,而先進晶片廠又是電力消耗驚人,保留高端製造工廠在台灣,成熟製程海外擴散,是台灣半導體業必走之路

不過台灣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對中國與南韓半導體業保持戒心,卻對日本只有歡唱台日合作,那就是過於安心於現在日本生產技術斷層日本傳統職人文化中,弟子的成長不靠師傅教,而是靠弟子的眼睛去偷學,在師傅不知不覺中,偷學會師傅功夫。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日本晶片業勢必是台灣的可畏對手。












聯合報黑白集/陳內閣的「蘇貞昌化」


2024-02-29 00: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總質詢,行政院長陳建仁(左)和經濟部長王美花(右)備詢。記者邱德祥/攝影


陳建仁領軍的內閣,原應扮演看守角色,最近卻不斷有「蘇貞昌化」的傾向。陳建仁面對質詢不僅言不及義,甚至反嗆立委,態度粗魯,絲毫不像學界出身。內政部長林右昌更糟,他近日猛攻基隆市和台中市,前者是因自己昔日留下的爛攤,後者則是自己弄錯資料錯怪台中。

蘇貞昌化」可不是什麼頌揚之詞,意指鴨霸、官僚,缺乏治理專業與氣度。民進黨即因此在前年選舉大敗,才由陳建仁接手。但僅事隔年餘,陳建仁就忘光教訓,開始在立法院大小聲,不懂的事胡亂講,一副「官大學問大」的姿態。

在瘦肉精問題上,明明食藥署也檢出西布特羅,他硬要咬是台中市「實驗室汙染」;對蘇丹紅的問題,他則一問三不知。對金廈海域的緊張,他更脫口而出,稱海巡可對大陸海警船進行「驅離」。拜託!這是在火上加油,讓事態難以收拾吧!如此嚴重的事,陳建仁卻毫無拿捏能力。

蘇貞昌的粗暴,到陳建仁的瞎扯,都是仗著「官大」的威風。這本色,在林右昌身上也一覽無遺。基隆東岸商場的產權紛爭,是林右昌留下的多年爛攤,他卻怪現任市長謝國樑沒處理,還嘲笑對方「嗑藥」,這已是公然侮辱。而他指控台中市標售抵費地助漲房價,則是搞錯資料鬧出笑話。這種會欺壓地方的官,新政府不應再續任。













聯合報社論/大法官釋憲廢死,是小英送賴清德的大禮


2024-02-29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手總統賴清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拒絕受理暫停阿拉巴馬州死刑犯處決,日本京都地院判決造成卅六死縱火案凶手死刑,我國最高法院對釀成四十六死的城中城縱火者則僅處以無期徒刑。也是同時,我大法官決定受理死刑是否違憲案,並將開庭辯論時間訂在新舊總統交接前夕。值得玩味的是,釋憲結果出爐卻是在新總統上任後,可以說,這就是蔡英文送給賴清德的就職大禮

蔡政府中不少是主張廢除死刑的法律人,或曾參與搶救死囚的社運人士,蔡總統提名的多位大法官都曾公開支持廢死去年法界即盛傳,大法官要在大選後、新總統就職前處理廢死爭議果然,選後不久,大法官即宣布在四月廿三日舉行言詞辯論庭,就卅七名死囚聲請死刑是否違憲案進行辯論

依《憲法訴訟法》規定,辯論後三個月內,必須做出判決,最多可延長兩個月。亦即,無論大法官在七月或九月公布結果,都在幫新手總統賴清德清理憲政障礙

可議的是,有五名蔡英文提名的大法官,今年十一月任期屆滿,應由賴清德提名新人選。但這些主張廢死的大法官,和聲稱要與蔡總統「同進退」並已陸續開始辭行的院長許宗力,卻選擇在屆退前夕敲定死刑存廢,其結果自不難預料。而其後果,則要由全民承擔,包括八成八反對廢死的民眾。

大法官羅列辯論爭點包括:死刑是否違憲,有無取代死刑的制裁手段或其他配套,適用死刑犯罪類型是否應限縮,死刑審判過程及宣判後應有哪些配套才符合憲法正當程序要求由此,幾可預料,其判決不是直接宣告死刑違憲,也會要求死刑判決程序應有更多配套,乃至臚列長篇立法指導。不論結果為何,目前卅七名待槍決死囚,都可望獲得重新審理也有機會重返社會

台灣死刑存廢問題已長達數十年。民進黨黨綱行動綱領即包括要廢除死刑,陳水扁上任時便宣示推動廢死,其法務部長陳定南更宣稱要在三年內廢除死刑。陳水扁任內未能兌現廢死承諾,但透過修法讓每年判死案件大減,更訂出死囚槍決前再審核規定。馬英九任內,法務部長王清峰因拒絕執行死刑而去職,接任者迅速批准槍決令以平民怨。蔡政府任內,法務部長邱太三因拒配合民間要求執行死刑等因素請辭;接任的蔡清祥,上任四十六天後批准蔡政府首死囚執行令,第二次批准執行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四月,對象為在除夕夜縱火燒死親生父母等六名親人翁仁賢

亦即,我國已近四年未執行死刑,最高法院更連續三年「零死刑定讞」判決。人權團體透過為死囚不斷聲請非常上訴、再審、釋憲等方式,技術性擱置死囚槍決達到邁向實質廢死目標。但蔡政府以拖待變卻怠於規畫配套措施,已有三名死囚在此期間死於獄中

蔡總統八年前的就職演說高調稱,「我們的司法已經失去人民信任」、「我們的社會安全網還有很多破洞」,因司法不被人民信任、無法有效打擊犯罪,失去正義最後一道防線功能。她還說,司法必須回應人民的需求、司法改革是要全民參與改革然而,台灣有八成八民意反對廢死,她卻毫不在意這項民意

那麼多民眾反對廢死,主要在於治安欠佳社會倫理日漸敗壞凶殘刑案層出不窮。蔡英文任內無法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賴,原因在此她所提名的大法官,有三人要迴避這次釋憲,等於七名大法官即可定奪我國死刑存廢,他們會考慮國民的感情嗎



以教育慈悲推動大學教育平權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365/web/ 

◆  以教育慈悲推動大學教育平權
◆  填大學志願 找出心中夢公園
◆  申請或考分科 想清楚
◆  日本學測考題 台灣汗顏
◆  健保獨尊大醫院 全民成最大輸家
◆  韓醫師罷工給台的啟示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教育慈悲推動大學教育平權


2024-02-29 00:41  聯合報/ 何卓飛/佛光大學校長(宜縣礁溪)
政府為落實教育平權1+3方案2月上路,從高中職全面免學費、大專學雜費減免到學貸精進措施,都讓家長非常有感,特別是寒假適逢農曆春節,開銷增加,直呼不用再為新學期的學費湊錢苦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去年推出補助私立大專生學費及相關配套措施,政策核心訴求在於落實教育平權理念,白話的說法是,未來台灣的大學雖有公私之分,但是學生受教權不應有公私之別。檢視當前台灣高教環境,如何於各校的學費與獎學金所帶來的表面平等之外,思考大學如何調整核心教育行政思維,以落實教育平權政策理念,是目前各大學教育行政管理者應思考與規畫關鍵議題

環視當前台灣高等教育的趨勢及政策氛圍,各大學為圖學校的發展與延續,無不以各類醒目的標語或訴求,企圖搶占教育商品市場的關注,且伴隨少子女化所帶來的招生壓力,諸多私立大學院校因面臨經營與生存危機,往往將學校運作重點放在搶學生與搶註冊率甚或羅列各種名目高額獎學金,以吸引少數所謂考試高分學生作法。然,這些貌似商業補習班以高額獎金搶學生生源的作法,表面上搶得少數學生,實質上卻貶低大學所應承擔社會責任,造成輿論常以學歷商品化學位貶值化或無用論看待大學形象傷害大學本應促進社會階層流動角色與功能

回顧台灣高教體制行政管理思維,基本上是以人口紅利盈滿高等教育擠破頭前提,所建構出來的一套競爭與文憑主義思維,這種菁英教育思維或許於過往具有促進學習競爭與專業發展功能,但面對當前少子女化的現況,大學更應珍視每位大學生的受教權跳脫過往菁英選才校務規畫思維協助大學校園內所有學生獲得對等資源協助。換言之,思索當前台灣高教制度的發展,關心大學發展的行政主管與校方,不應僅是流於學費補貼學校註冊率多寡思考層次,更應思考如何帶領大學跳脫傳統菁英教育思維,提出一套創新的教育行政思維,以回應大學教育社會責任

筆者身為大學校長,從事教育政策規畫與執行多年,對於當前高教環境的危機與保守感到憂心,期望為政策規畫者與教育從業人員提出一些觀點,為冷峻的高教市場注入教育希望的暖流。

首先,建議教育部可積極協助大學院校落實教育平權教育理念。正如此次大學生學費補助政策具有推動教育平權政策意義建議教育部後續可積極鼓勵大學端落實各項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協助大學生運用大學資源累積專業能力發展專業生涯

其次,呼籲各大學行政主管重新思考面對少子女化現況教育作為。面對少子女化的困境,除強調辦學成效之外,正應掌握此難得的教育轉型契機建構一套協助學生適性發展與教育平權大學運作模式

最後,筆者願提出「教育慈悲」的理念,作為推動教育平權創新思維。「」者,意旨大學應以減少受教者社會苦痛為方向;「」者,意旨大學應以給予受教者希望與所願為目標

總結,考量當前台灣經濟朝 M 型發展,通膨壓力加劇,學費補助政策確實具有降低學生負擔,避免學生因就讀大學而「愈讀愈窮」的困境;進一步,面對台灣高教轉型危機的大學,可秉持「教育慈悲」的理念,以創新的學費補貼作為,呼應教育平權的政策思維,如此之作法,更可深化大學本應承擔之教育責任,回歸大學教育的初衷。











填大學志願 找出心中夢公園


2024-02-29 00:40  聯合報/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大學學測成績出爐,甄選作業即將展開。在少子化壓力下,各校系為減少缺額,大幅降低採計科目,考生選填志願,過往經驗難以複製,焦慮茫然之際,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是評估成績落點決定是否報名甄選:學測題目難易不定,每年級分並非等值,考生可將成績先轉換為去年級分,比對去年資料,找出甄選的可能落點。再對照模擬考表現,學測如未失常,落點也達設定目標,即可依自身條件報名繁星推薦入學,或個人申請管道。若落點未達預期,即應放棄申請入學,全力拚搏分科測驗,以免難以兼顧,致全盤皆輸。

二為考量個人特質確認選校或選系:選名校或熱門科系常讓考生陷入長考;名校雖有光環,學習資源也較豐富,然若將之視為轉系跳板,一旦無法順利轉系,反而使自己進退維谷;若選擇熱門科系,未來就業雖有保障,但如果不符興趣能力,勢必讀得痛苦萬分。尚無明確目標,且欲讀理工領域的考生,選校或是優勢;未來目標明確,個性又較內向者,選系則會是較佳考量。

三可多方蒐集資訊,找出適合自己的校系:考生可由網路平台了解各系課程內容、教學資源設備及未來就業方向;更要查詢其註冊率及生師比等數據,掌握其辦學品質,清楚校系資源分配狀況。如未確認自身興趣,可藉由性向測驗協助釐清自我特質,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系,或利用刪去法挑出理想的志願。

四得拋開分數迷思,傾聽內心的聲音:考生選填志願常會陷入分數窠臼,一則擔心高分低就,再則考量父母期望,反讓自己陷入迷惘。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用在意分數高低,毋須盲從他人;只要善用自身優勢,依興趣能力選擇,則條條道路皆通羅馬。至於父母應是夢想的推手,而非扼殺天賦的殺手,只需從旁輔導建議,千萬別強勢主導;發掘孩子天賦,鼓勵孩子勇於逐夢,才是親子關係符碼。

在志願選填的關鍵時刻,建議考生多方請益,並與自己不斷對話,找出心中的夢公園。也呼籲家長適度鬆手,讓孩子能擇其所愛,探索自己的夢公園,領略不同的人生風景,逐步攀向夢想雲端。












申請或考分科 想清楚


2024-02-29 00:39  聯合報/ 詹志超/高中教師(台北市)
大考中心日前公告學測成績,因應三月招生季開跑,包括台大等校近日均陸續公告申請入學書面資料準備指引,考生屆時可對志願科系要求準備。本報資料照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學測成績公布,不論是否考得理想,開心與難過就只有成績公布當天,過了這一天,大家還有各自的目標要努力。眼前最重要的是親師生要先討論、溝通,如何就分數在選擇申請入學或決心參加分科考試做出決定。

然而無論申請入學或參加分科考試,都有一些問題必須釐清。

選擇申請入學,常會遇到三個迷思。一、提前結束高中生活的迷思:申請入學需準備備審資料、歷經面試,過程繁複耗時,至五月卅日才能確知是否錄取,並未真正能提前結束高中生活。

二、選擇熱門學校科系的迷思:大學是學習關鍵的時期,通常會影響一個人的未來。熱門校系不必然是自己有興趣的,應該跳脫迷思,理性的思考。

三、高分或低分選擇校系的迷思:申請入學的目的,是依個人志趣選擇大學校系及大學校系依其特色適性選才,因此,切勿盲從高分熱門校系,也不應因低分屈就自己沒有興趣的校系。

決定參加分科考試,也有須釐清的迷思。一、動機的迷思:是為彌補學測失常的遺憾?考上心目中的名校?還是家長的強烈要求?必須明確知道自己的動機。

二、選才的迷思:分科考試是依個人興趣及能力,就志願校系指定考試科目,自由選擇應考。因此必須明確知道自己的興趣。

三、成績的迷思:參加分科考試是否一定能考得比學測更好?必須明確知道自己的實力。

釐清這些迷思,才能做出最佳的選擇。












日本學測考題 台灣汗顏


2024-02-29 00:30  聯合報/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總結蔡英文政府的八年成績,「去中國化」至少可得九十分。隨著賴清德上任,加強版反中課表啟動,表現必然更上層樓。然而,憂心台灣未來的人知道,文化上的去中是走入死胡同,廢棄文言文教育更是愚蠢至極

上月中,日本大學舉行統一入學學測世界史B與國語兩科考題尤其值得我們深思。世界史B(比世界史A更深且廣)總共四問,各問又包含數個小問,其中中國史比重占了近乎四分之一。亞洲國家林立,命題者獨鍾中國,韓國史只考韓戰,實際上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角色。

1-1題考中國歷史上的分封諸王制度,命題者附上史記(秦相李斯進言郡縣制與某博士的反對)與讀通鑑論,測驗考生對重大動亂(吳楚七國之亂、黃巾之亂、赤眉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變、三藩之亂)的性質能分辨多少。4-1題考「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藏),這是中國的羅塞塔石,題目考的是上面古敘利亞文涉及中東歷史。4-3則是顏真卿祭侄文稿圖片,命題者設計一段師生對話並附上參考資料,測驗學生如何理解安史之亂古文運動乃至乾隆皇帝漢文化政策。如此考題,在中國史比重持續降低的台灣,能全答對的高中生恐怕愈來愈少。

國語也是四問,各五十分。前三問考日本現代文與江戶文閱讀測驗。第四問就出人意表了:考唐詩,杜牧過華清宮!除了附上華清宮古地圖之外,還附上敘明本詩背景的漢籍資料與註釋(全部加上各小問,足足十頁);既考詩作格式與內容,也問參考資料細節,難度有若針對中國考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舉目見日,不見長安。華清宮干卿底事?日本教育高層硬是認定杜牧屬於國語瑰寶!反觀萬葉集(日皇令和年號出處)的和歌,與被西方人公認為扶桑文學代表的俳句,命題者全都丟進冷凍庫!

日本人自聖德太子開始就仰慕中華文化,平安時代貴族必讀昭明文選與白氏文集,江戶時代各地藩校教授武士四書五經。儘管明治維新以後積極西化,蔑視「支那」,東洋人對漢文(文言文)古籍的熱愛不減。二戰投降至今,即使美國化讓英語外來語充斥,教育當局依舊堅持漢文學習。如前所示,對漢文與中國歷史生疏高中生,幾乎無緣進入頂尖名校

日本人學漢文其實很辛苦,因為語法與發音截然不同。他們透過原文旁增列的假名與返點支解重組原文,編出「書下文」。我們聽不懂他們唸什麼,唐詩韻律更盡失無遺。有教養者在說話行文時愛引用漢文名句與四字熟語,臥薪嘗膽、朝三暮四、四面楚歌或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都在媒體上不時可見。

對日本人來說,漢文古籍就是智慧來源今年七月開始,日幣萬元鈔的主角換成澀澤榮一,他是日本資本主義之父。名作《論語與算盤》出版至今百年,人氣網紅中田敦彥封為「史上No.1書籍」。看看日本人,正沉迷陶醉在「漢羅文異想世界」中的台灣人應該三思,鄙棄文言文真是聰明之舉嗎?













健保獨尊大醫院 全民成最大輸家


2024-02-29 00:00  聯合報/ 謝文輝/台灣社區醫院協會名譽理事長(高雄市)
現行的健保體制下,作為社區醫療主力的地區醫院是最大受害者。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近日宣布將在三月八日走上街頭,其實不讓人意外,在現行健保體制下,作為社區醫療主力地區醫院最大受害者

理論上,依政策規畫應要壯大社區醫療,將原來醫療資源畸形發展倒三角形矯治回正三角形金字塔形);要推動分級醫療,讓小病在小醫院看,大病再轉到大醫院,社區和地區醫院成為就醫入口網站和守門人,應該有很大發展空間

但實際上政策推動的結果,竟然與政策原旨背道而馳,完全採取自由就醫放任形態,大小病都往大醫院擠,把醫療活脫脫發展成「大型量販店小便利商店」的市場格局

操盤的衛福部還自詡施政公平,像訂定單一藥價、醫材基準採不分層級一致給付,完全未考量自由市場採購成本會因採購量體大小,存在巨大的差距的現實狀況;如果民生市場交由衛福部來管,強制規畫便利商店的貨品價格要和大量販店一模一樣,那麼最貼近你、最方便的小便利商店絕對銷聲匿跡,這就是現今健保體制下,社區地區醫院真實寫照

從醫院家數來看,健保開辦至今,大醫院以倍數成長,而社區的地區醫院若扣除轉型為 RCW呼吸治療專科醫院及尚未評鑑新設大醫院大概剩不到四成左右,健保對地區醫院的衝擊可謂至深且鉅。可惜的是快速成長大醫院多數設在人口密集區有利於操作大小病通吃大量販店式經營只有這樣才能在健保超低給付下存活,也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因此,悲慘的事實是,台灣廣大鄉鎮弱勢偏鄉醫缺地區醫療主力,還是得依靠瀕臨崩盤地區醫院來支撐

地區醫院是民眾最近、最方便、最少負擔的就醫選擇,是全國廣大鄉鎮與弱勢偏鄉醫缺地區醫療照護的骨幹。當這些地區醫院偏頗制度排擠下,終究要走向崩盤關門,社會大眾、尤其是走不出社區的弱勢孤獨老人和偏鄉醫缺地區民眾,會成為最大的輸家,屆時台灣的全民健保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引以為傲?











韓醫師罷工給台的啟示


2024-02-29 00:00  聯合報/ 楊哲銘/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學系醫管系教授(台北市)
南韓醫師舉布條走向總統室,要求停止擴增醫學系招生名額。美聯社


韓國政府宣布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醫學系招生名額將大幅增加,從目前的三千人增至五千人,導致約八千名住院醫師辭職罷工抗議,醫學院學生也響應行動,有上萬名醫學生申請休學。罷工的年輕醫生受外媒訪問時表示,他們過勞薪資偏低,政府也不願意傾聽他們的心聲。但韓國政府強硬以對,要求罷工的住院醫師二月廿九日前復工,否則將面臨吊扣執照處分,也可能遭司法起訴

台灣勞工運動一向不如韓國激進,但近年來醫事專業科系招生員額增加也是爭議不斷慈濟大學獲教育部同意於一一三學年度增設藥學系招收卅名學生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抗議事前未被徵詢,強調國內藥師已供過於求衛福部也僅表示將進行藥師人力調查,研議藥學生總額制。一一三學年度也核准陽明交通大學開辦中醫系招生,但中醫界抗議總量管制被突破,將誘發惡性競爭創造不必要醫療需求,最終對醫療品質產生影響。

早兩年,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清大、中興大學、中山大學陸續成立公費學士後醫學系已經不太被使用公費生制度學士後醫學系制度,又從台灣醫學教育歷史灰燼中重生;後面還有元智大學、陽明交大、中央大學在排隊等待成立後醫系,醫學生全國聯合會也曾表達抗議去年十一月中醫師、藥師、牙醫師、護理師組成「台灣醫事人員大聯盟」在總統府前舉行「黑十字運動」,訴求醫事人員總量管制入法,但看來也是不了了之。

到底醫事人力學用應該如何規畫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人力資源行動框架」,其中包含六個行動領域及一個行動循環六個行動領域分別是: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領導、夥伴關係、財務、教育及政策。行動循環則包含四個階段:情況分析、計畫、執行及考核。情況分析階段最重要元素就是人力供給需求分析,到了計畫執行階段則要特別注意關鍵成功因素,比如說國情、勞動市場的特性等,否則再合理的規畫都是白搭。終極目標全民達到更好健康結果,如果全民健康沒有因此提升,即便出檯的政策順利執行,也是失敗人力資源政策

比較韓國與台灣在這波醫事人力增加作為,現在看來主要的差異在政策執行階段韓國是鯨吞,一年間由三千人增加到五千人;我國則是蠶食,東增一點西增一點、今年增一點明年增一點。但重點是這些人力調整在多年之後,真能讓全民健康獲得改善嗎?抑或只是提供低薪醫事人力,卻無助於全民健康提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人力資源行動框架,要達成全民健康改善終極目標首要前提醫事人力工作條件獲得改善大量廉價醫事人力不等同於醫療照護水準可以提升,這是社會大眾面對這個議題時應破除的迷思。



葉銀華/企業如何降低碳焦慮?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企業如何降低碳焦慮?
◆  魏國彥/新地球奏鳴曲:燠熱與酷寒
◆  廖元豪/立委質詢已無法問責,聽證吧
◆  周行一/AI對一般人的威脅與機會






葉銀華/企業如何降低碳焦慮?


2024-02-29 00:00  聯合報/ 葉銀華(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台泥在台東開發地熱發電,預計2024年商轉,視為棕色企業低碳轉型的模範。 圖/台泥提供


在聯合國、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倡議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淨零排放,以及機構投資人和供應鏈的要求下,公司減少碳排放有其必要性。然而,多數企業因不瞭解減排措施而感到不安,正面臨著「碳焦慮」。為了緩解碳焦慮,本文敘述企業在碳盤查之後,可以採取減碳排放五個作法

首先是設計低碳產品。低碳產品設計指的是運用創新的方式設計產品及提供服務,以實現企業的減排目標。企業可設計低碳產品、可分解和回收商品,例如:台泥、亞泥投入低碳水泥市場,台塑發展生物可分解和消費後回收的塑膠產品。再者,將產品加入可拆解的設計,使其易於維修、升級和再製造,有助於延長使用壽命,並能降低廢棄物,且對消費者而言,這樣的產品有更高的附加價值。

減排的第二個作法是改善製程。製程改善是指企業透過優化生產流程和製造技術,包含調整原物料的採購方針、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再利用、導入低碳製程技術等方式,以降低製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台泥利用水泥製程的餘熱發電,以減少二至三成外購電力為目標;並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協助處理工業廢棄物,使廢棄物可以資源化,產生替代原料,同時達到減廢減碳。而台積電改善晶圓製程氣體使用量、汰換高全球暖化潛勢的製程氣體、安裝製程尾氣處理設備,降低氣體排放量。

減排的第三個作法是增強能源使用效率。透過全面的能源管理,企業能夠即時監控能源狀況,並藉由分析用電量等數據來找出主要能源消耗的設備和製程步驟,建立能源績效指標;進一步透過更新或維修設備、調整生產排程、逐步汰換老舊或高耗能的設備等方式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藉以降低碳排放量。

減排的第四個作法是使用與投資再生能源。使用再生能源方面,最基本作法是安裝屋頂型太陽能板,並建立能源管理系統,以增強減碳措施,例如:台泥在營運總部、水泥廠、製品廠區的屋頂及閒置區域架設太陽能板與儲能系統;再者,中鋼成立中鋼光能公司,在中鋼廠房屋頂建置太陽能發電案場。更進一步,台積電透過設置小型水力發電廠、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與外購再生能源等手段,期望再生能源使用率可以在二○三○年達到四成。

再者,有能力的企業除建置再生能源設施之外,甚至申請電業執照,延伸出新的能源事業,例如:中鋼除提供鋼材給離岸風電場外,亦投資成立興達海洋基礎公司負責水下基礎結構製造、中能發電開發離岸風場;而台塑亦轉投資持股台塑重工公司,預計於麥寮廠區發展風力發電,並將電力與再生能源憑證躉售給台塑。

減排的第五個作法是抵換(含移除)。碳移除技術可分為自然解決和技術解決方法,藉以抵銷剩餘的碳排放;前者主要是碳匯,例如植樹造林、復育熱帶草原,後者如碳捕捉和封存技術。另外,亦可購買碳權、再生能源憑證來抵換。然而,國際上的長期趨勢是走向淨零排放,企業要逐漸降低以購買碳權、再生能源憑證來抵換的比重。最後,公司要據實揭露碳減排的目標、方案與成效等相關資訊,滿足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建立公司與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信任。



陳國樑/任由「死人之手」劃分財政收支

 ◆  陳國樑/任由「死人之手」劃分財政收支




陳國樑/任由「死人之手」劃分財政收支


2024-02-29 00:27  聯合報/ 陳國樑(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憲法如過度具變通性,可能因政府體制變動頻繁,而造成國家社會的不穩定;更有甚者,掌握國家機器者,可能透過經常性修憲或解釋強化其控制,而造成濫用毀政亂憲的情形。另一方面,憲法如過於僵固,有可能容易造成萬年體制無法順應時局變化;更有甚者,政府結構調整可能必須訴諸極端手段,而使國家社會付出不成比例代價

後者,在憲法學理論辯,被稱之為「死人之手問題the dead hand of the past problem),是憲政體制在「時間維向棘手難題:何以當前世代活著的個人,必須服膺一部非由其制定、不能或很難修改的憲法;彷彿就是,已經死去制憲者的「死人之手」,仍然陰魂不散地處處約束、箝制活著的人。

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湯馬斯.傑弗遜,在與「美國憲法之父」、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士.麥迪遜的書信往來中寫到:「每一部憲法與每一部法律,皆應於十九年後自然的失效。」傑弗遜先生的用意,正是為了避免「死人之手」的操弄。

根據我國憲政體制,中央與地方均權,《憲法》設有明確劃分權限專章,中央與地方政府分權而治。但對於中央稅與地方稅之劃分,《憲法》卻規定由中央立法並執行。這是我國《憲法》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均權設計的「根本矛盾。一旦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是由中央決定,何來地方財政自主?「財政庶政之母」,沒有地方財政自主,又何來地方自治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在財政中央集權下,地方財政既患寡亦患不均,所謂地方財政自主,不過是仰中央鼻息已瀕臨全面性崩壞;原因正源自我國《憲法》在地方自治設計根本矛盾

我國憲法於民國卅六年公布施行至今,僅有七次修正(扣掉經大法官會議解釋判決失效的第五次修憲,其實只有六次);除第二次修憲擴大地方自治,將省長與直轄市長改為直接民選,及第四次修憲凍結省級自治選舉外,其他修正均無干地方自治事項

在其他法律,民國八十八年《地制法》重新公布,《財劃法》亦配合修正。而後《地制法》在歷經十三次修正後,確立了目前「六都十六縣市」的行政區劃,但《財劃法》在行政區劃不斷演進的二十五年來,竟然紋絲不動,仍舊躺在曩昔「兩直轄市廿三縣市」的時代棺槨

《憲法》的根本矛盾,附加以《財劃法》的僵固,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不正是任由「死人之手」而為?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曾經擔任直轄市長與行政院長,深知目前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的謬誤,如不能提出修法積極以對,將會是賴政府的一大敗筆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頻繁修正的德國《基本法》,地位等同於憲法,對於聯邦(中央)與各邦(地方)的財政收支劃分,訂有相當明確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