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有大格局 才能茁壯金融市場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616/web/ 

◆  聯合報黑白集/挺台口惠,能多點料嗎?
◆  聯合報社論/懈怠、雙標、隱瞞,政府才該收心!
◆  經濟日報社論/有大格局 才能茁壯金融市場






經濟日報社論/有大格局 才能茁壯金融市場


2021-05-13 01:1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記者蘇健忠╱攝影台股示意圖。記者蘇健忠╱攝影


近來檢討「當沖降稅」的聲浪不斷。目前股市當沖降稅(證交稅稅率從千分之3降為千分之1.5)在今年底到期,而政府是傾向再延長五年。然而許多社會賢達批評,政府鼓勵短線交易的當沖,是把台股搞成賭場、政府抽頭爽賺稅金,卻無視投機風氣盛行;也有財經名嘴批評,近來台股震盪幅度擴大,這都是年輕人愛當沖惹的禍。然而,這些聲音都忽略了當沖交易有「造市者」的重大意義。

批評年輕人愛當沖,讓台股跌幅擴大的論調,我們認為這只是找代罪羔羊,並不厚道。台股從去年3月低點的8,523點,一路往上攀爬,到上個月最高的17,709點,一年內漲幅近兩倍的飆升過程中,沒有人提當沖資金助攻,現在股市進入整理階段,名嘴們推薦的個股漲不上去,這才跳出來抱怨都是年輕人愛當沖惹的禍,這樣的批評有失公允。

關於社會賢達認為當沖降稅,等於是政府變相鼓勵短線炒作,不利長期投資風氣形成。我們認為這樣的擔憂是有道理的,畢竟巴菲特等投資大師已經明確告訴世人,選擇有競爭力的企業並長期持有,才是股市致富的王道。

儘管如此,以壯大台灣金融市場的角度,我們還是支持政府繼續延長當沖降稅,但是為了避免政府只支持短線交易的錯誤印象,建議政府也要給予長期持有者,類似或者是更佳的優惠,例如持有股票超過五年以上者,售出時證交稅可以降至千分之1

為何當沖降稅可以壯大台灣金融市場?重點在於成交量,巨額交易量能夠增加台股的國際能見度。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當沖的助攻下,台股在暌違15年之後,在上個月再度交易量超過香港。台股在民國 86 年(1997年)香港回歸時,日成交量是港股五倍左右,但在民國 95 年(2006年)起,港股受惠滬港通深港通,成交量三級跳,此後台股交易量看不到港股的車尾燈

但是隨著中美貿易戰帶來台商人潮與錢潮回流,新冠疫情下台灣防疫得當,電子業出口火紅,龍頭台積電的製程工藝成為世界王者等利多,帶動股市攀升至萬七的歷史高點,交易量再度超越港股,台股的國際能見度發光

台股的交易量要夠大,外資才會更願意進入台灣市場;如果台股的交易量只是一個小港口規模,那巨輪級外資是不可能靠岸台灣,去承受擱淺(股市流動性不足)的風險。幾年前台股當沖的比例不到一成,而今已經成長到三成以上、甚至在爆天量的交易日高達六成,成為推高台股交易量的重要動能。這個動能得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擴大交易量,有活化金融市場流動性,吸引包括外資等更多參與者加入,暢通企業融資管道等正面效益,在國際上例如英國與韓國對於擴大交易量的造市者,像是玩當沖的高頻交易,都給予租稅或手續費的優惠。我們政府的當沖優惠不算是特例。

至於很多散戶抱怨當沖害得他們投資的個股跌得亂七八糟,這說法並不正確,台股有漲跌停10%的限制,當沖並無法突破這個限制。再者,當沖其實是對散戶有幫助的。任何股市老手都知道,股市最可怕的不是下跌,而是無量下跌,這會讓散戶根本無法脫手。而當沖有助於增加股市流動性,減少無量下跌的機會。

目前諸多對於當沖的批評,最主要根源是格局的問題當今全球主要股市,如美國或者是日本,當沖的比例都是高達四­、五成。台股的當沖才剛起步不久,從幾年前的一成,成長到目前的三成。對於習慣以前台股運作方式的投資人,暫時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到來,但時代演變,台股將來有一天也許會像紐約、或者東京股市一般,成為世界重要金融市場的一環,我們的交易量還有很大的再成長空間。












聯合報黑白集/挺台口惠,能多點料嗎?


2021-05-13 01:3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5日在倫敦舉行會議後發布公報表示,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論壇及世界衛生大會。 中央社


七大工業國(G7)外長會議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相繼發表聲明,支持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並要求世衛組織恢復台灣在 WHA 的適當地位。這些挺台發言,讓不少民眾感到振奮。但過了五月十日的邀請截止日期,台灣仍未接獲世衛組織的邀請函。國際挺台言論,終究只是口惠。

台灣連續第五年未獲邀參與世衛大會,除因蔡政府一上台就否定「九二共識」,並持續打反中牌,更在疫情期間強烈攻擊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造成死結難解。事實上,蔡政府主政第一年的五月,衛福部長林奏延仍承續前朝兩岸關係餘蔭,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了世衛大會。此後,就一路急轉直下。

重返 WHA 需要國際社會支持,但世衛大會的決議採「共識決」,若不靠幕後的穿梭運作,難以如願。因此,不論是 G7 外長或布林肯的聲明,台灣聽起來雖受用,但除非積極穿梭,其實毫無用處。何況,這些聲明均出自美國的「反中聯盟」,淪為口惠即不意外,只夠台灣高興幾天。

美國華爾街日報十日的社論說,布林肯和 G7 力挺台灣,台灣仍然拿不到開會門票,使拜登政府難堪。問題就在,美國挺台須超越「口惠」模式,拿出更多料來,才有實質助益。否則,用「反中同盟」來推升台灣地位,只會適得其反。













聯合報社論/懈怠、雙標、隱瞞,政府才該收心!


2021-05-13 01:3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中)昨天前往視察疫情指揮中心,為指揮官陳時中(左二)與工作人員加油打氣,並呼籲國人要收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本土疫情大爆發,兩天計新增廿三例確診,多數均屬感染源不明案例;一夕之間,全台都拉起了社區感染的警報。政府除提升疫情警戒,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拉高聲調,呼籲全民「該收心了」;言下之意,彷彿民眾鬆懈是疫情破口的源頭這種說法反映了蔡政府的威權卸責,令人反感事實上,從華航諾富特的群聚,到北台灣多縣市的不明來源感染,暴露的是官員的懈怠、雙標和隱瞞,該收心的是政府

這次,新北和宜蘭率先發現六例本土感染病例,必須歸功於羅東聖母醫院新光醫院急診室醫師警覺奏功。這兩群不同源頭的確診者,與華航機師或諾富特確診者的足跡均無交集,又無國外旅遊史;兩名醫師憑著專業警覺即刻採檢,迅速揪出了新冠病毒潛藏的蹤跡。對比之下,一心只想趕快終結華航諾富特群聚事件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恐怕不曾料到,新冠病毒已經在台灣內部散播了這麼遠。

羅東能迅速查出遊藝場的五名員工確診,是一項關鍵發現。在此之前,宜蘭甚少成為疫情熱點,在人們注意焦點都集中於華航機師在北北桃的足跡之際,誰也不曾想到羅東會有疫情。母親節當天,聖母醫院急診室醫師郭恩悅先後收治兩名遊藝場員工,她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及對不確定接觸對象的疑慮,因而分別安排採檢沒想到,一採檢就拉出了一串疫情新光醫院的急診醫師也一樣,一聽說求診者參加過不少大型餐會,立刻安排在戶外採檢,未讓他進入醫院,隨即查出指揮中心遺漏的病毒足跡。

基層醫師的警覺之所以特別值得稱揚,原因就在,這除與指揮中心的鬆懈形成了對照,也一舉戳破了台灣人對新冠肺炎有天然免疫防疫神話。一年多來,台灣的防疫表現可圈可點,主要是得力於全民從 SARS 事件以來累積的防疫意識,大家戴口罩、勤洗手、遵守防疫規範、且彼此提醒勸誡。加以台灣是海島,沒有毗連陸地邊境需要防守,有效隔絕了病毒的擴散。然而,蔡政府卻將這樣的成績視為自己「領導有方」,更把疫情破漏歸咎民眾「不自制」,所以蘇貞昌才會大剌剌發出「該收心」的指示,顯示行政部門完全缺乏反省精神

事實上,從華航諾富特的群聚感染事件,已可看出指揮中心的鬆懈與疲態,導致疫情逐漸失控,蔡政府卻漫不在乎。試想,華航機師是出入國境最頻繁的一群,陳時中卻不斷放寬他們的居家檢疫期限,從兩周減為五日,又減為三日,亦不要求他們施打疫苗,這不是名副其實的「雙標」是什麼?如此一來,豈不等於將第一線的防疫網剪破?不少機師在三、五天的解除隔離採檢都呈陰性,其實卻帶著病毒在外趴趴走,怎麼會不捅出防疫破口?

從部桃事件到華航群聚,外界看到指揮中心犯的錯誤都是類似的低級粗疏,而且屢犯不改。例如,該完全隔離的樓層卻不徹底執行,容許部分空間混住互通,這是散漫。例如,該篩檢的對象,卻因時間或接觸範圍的劃設太過省簡而未篩檢,這是投機僥倖。例如,該通知地方政府或基層執行單位的訊息,卻因系統性的疏忽或意圖掩蓋疫情真相而不通知,使得執行無法落實,這是隱瞞

正因政府種種散漫、投機、隱瞞、雙標,而導致疫情破口擴大,進而造成源頭不明的社區感染。面對這種局面,蘇揆還厚顏要求人民「收心」,只會使民怨火上加油。警戒管制升級,嚴重影響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經濟活動,政府不該道歉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實驗室的灑掃庭除:必修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616/web/ 

◆  覬覦北極 美俄中三強角力
◆  願景回響/永續林業 不分國內外
◆  組最強團隊 招生不是零和競爭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實驗室的灑掃庭除:必修
◆  防疫雙標…不知敵人在哪的戰爭
◆  3層防疫 增採檢 抑止社區傳播
◆  1.0的指揮中心 如何擋2.0的疫情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實驗室的灑掃庭除:必修


2021-05-13 04:47  聯合報 /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加入一個實驗室,從整理、維護實驗室的環境開始。實驗室示意圖。 路透


進實驗室是為了拿學位?是的,而且要積極的拿。不過,拿學位絕對不是加入實驗室的唯一目的,更不是唯一好處。

在不少同學的內心深處有個難以啟齒的掙扎:我很想拿到一個碩博士學位,因為這樣的學位,可讓我擁有較高的起薪;但除了拿學位,待在實驗室還有什麼意義?在實驗尚屬順利之時,獲得學位的誘因尚可覆蓋此一疑義;然而當實驗接連碰壁之時,度日如年的厭煩,只會讓那張學位證書的吸引力,還遠不如牆上的明星或球星海報。不要自憐為孤獨的天涯淪落人,這些窘境我都經歷過。不然,我無法描述得如此栩栩如生。那麼加入一個實驗室,還有什麼好處?我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告訴研究生:有的,而且就從進實驗室的「灑掃庭除」開始。簡單地說,就從整理、維護實驗室的環境開始,而且好處很大

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下,許多父母師長不忍苛責同學做家事的品質,甚至聽說還有家長合資,委請清潔公司來維護教室的環境,只為了讓同學多幾分鐘的時間念書。上大學前我雖沒有讀過這樣的班級,但總在「讀書考試」和「做家事」間人格分裂,覺得前者才是「正事」,後者則屬「交差了事」。上了大學,住了信義學舍,雖受舍友的精神感召,認真打掃許多,但仍屬被動輪值層次。直到讀了研究所,在實驗室受到「震撼教育」,才使我大徹大悟。

不過千萬別誤會,同實驗室的學長對我並非施以「新兵入伍訓練」,要我付出體能消耗的代價,藉以下馬威。相反地,他們略帶微笑地問我:「你,有沒有掃過地?」我當然不假思索地回答:「有!」甚至覺得學長以開玩笑迎新。接著便拿起掃把和畚斗上工。不到五分鐘,實驗室內異常的寂靜讓我感到不安。「難道我掃錯了?難道我不會掃?」是當時內心的困惑。直到學長的一句「讓我掃掃看!」劃破寂靜,我的心才得以放下,同時感受到額頭滴下汗水的暢快。然而在接下來的五分鐘,看著學長細心、踏實、有系統地清理地板,好似不會錯過任何一平方公分,我才領悟到連掃地都有「職業」與「業餘」之分,更何況在一公尺以上的實驗桌面,會因著堅毅程度的差異,研究成果將有著天壤之別

奇妙的是,在我加入實驗室大約半年後,家人覺得我做家事的功力大增(除了用水量還要節制些),自己也覺得「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再只是課本上的一句話,而是真理而且,放諸實驗室內外皆準。當了老師之後,最高興的一件事就是聽到赴國外研習的學生受到肯定。國外知名研究機構的讚美之辭,常使他們體悟剛進實驗室時的灑掃庭除其實是培養紮實的基本動作,以及敬業態度的必修課。雖然沒有課表,但絕對必修。一旦昇華為堅毅的心理素質,將終身受用













願景回響/永續林業 不分國內外


2021-05-13 05:02  聯合報 /   邱祈榮/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政府在2016年喊出國產材自給率要在十年內達到5%。記者曾原信/攝影


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全國農業會議國產材自給率,十年內要達百分之五的目標,經林務局五年來的努力,透過導入國際森林驗證、資訊公開,加強社會溝通,降低伐木對環境的擾動,減輕民眾疑慮,同時從技術升級輔導到市場行銷,帶領人工林產業逐步復甦,讓國產材議題逐漸躍入媒體與民眾關注的焦點,也帶動一波國產材利用熱潮。然而,以台灣的自然環境不論國產材如何增產,勢必無法滿足社會對木材的需求,絕對需要仰賴進口。甚且因為國產材的推廣,讓民眾意識到木材的好處及價值,帶動新一波木材使用的熱潮,說不定反而增加對於木材使用的需求。

當我們關注於五%木材自給率議題,也談及永續林業,但可曾想過那九十五%進口木製產品的問題?例如:從哪裡進口?長期供應是否有問題?加上目前木材國際貿易市場,為防堵非法木材,各木材進口國均訂有木材進口管制規範,美國雷斯法案歐盟木材法案等,導致國際非法木材流竄於未管制國家,而台灣正是其中之一。我國目前無因應非法木材進口管制規範,但有沒有疑似非法木材進口?如何協助木材進口商確保進口合法料源…等等,這些都是木製產品進口面臨的嚴峻問題。

糧食供應安全是農業部門的重要考量反觀木材供應安全為大眾所不熟悉。「木材供應安全議題可分為長期穩定合法供應兩大訴求,也就是不但要能長期穩定,更要有積極作為避免非法木材混入國內。一般作物大都在半年或一年內即可生產出來,木材則至少需要六年或更長時間方能生產出來,進口供應一旦發生問題時,將造成國內木製產品物資供應的動盪,因此如何確保高達九十五%進口木製產品穩定及合法的供應,應該受到國人及相關主管機構的重視。

在確保木材供應安全方面,韓國的做法是民國 139 年(二○五○年)海外造林地達到一百萬公頃,並且協助韓商設置海外加工廠,生產木製產品供應回國,連林業試驗機構也都投入海外造林及木材市場的研究工作,並補助大專林業科系學生到海外韓商工廠實習,這種種作為都在確保木材供應安全。被懷疑進口非法木材數量最多的大陸,亦於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十二月通過森林法修訂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收購、加工、運輸非法來源的林木,並自民國 109 年(二○二○年)七月起施行。

國內政府及學術單位雖已注意到國際於非法木材貿易抑止問題,並採取相關研究及準備措施,但推進速度仍嫌不足,還需要爭取社會大眾重視與進口業者的認同,加速落實相關管制規定。誠然,多一道管制措施,會增加進口成本,但對於確保避免非法木材的進口,應是社會大眾所應負擔的成本。

另外,在確保進口合法木材之餘,更應該協助相關業者在世界各地尋求長期穩定永續林業所生產的木材來源,畢竟至少九十五%的木製產品是提供給國人使用的。如何讓台灣木材進口擺脫收贓的罵名,轉而協助木材供應國家發展永續林業,讓台灣所使用的木材都是由永續林業所生產的,應是我們在台灣談永續林業不能避免的格局與責任














覬覦北極 美俄中三強角力


2021-05-13 05:02  聯合報 /   姚中原/國防部戰略規劃司前副處長、大學兼任教授(台北市)
受到地球暖化影響,北冰洋冰蓋縮小,北極成為常態航道的國際貿易價值與廣大漁業商機,受到重視。(路透)


俄羅斯近年來為維持其在北極的軍事優勢,並防範美國最新北極國防戰略,頻頻在北極圈大規模軍事演習,並積極加強海軍北方艦隊的作戰實力。

媒體報導,俄羅斯「亞森級核子動力潛艦喀山號於七日舉行服役儀式,加入海軍北方艦隊總司令葉夫梅諾夫在儀式中指出,「喀山號」擁有強大打擊能力,可有效加強俄羅斯國防能力。預計至民國 117 年(二○二八年)前,至少還有六艘「亞森級」潛艦會陸續服役。

長期以來,北極地區是美俄兩強暗中角力場所;冷戰時期,雙方就曾在北冰洋沿岸部署大量陸基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場。近年來俄羅斯除在北極附近插上國旗宣示海域主權,也在北極地區建設超過四百個軍事基礎設施,部署常規部隊,測試各種新型武器並舉行軍事演習。例如去年十月建造世界最強核動力破冰船北極號服役,十一月完成匕首超高音速導彈首次試射今年四月更在北極展開聯合軍演。以上種種軍事舉動,令美國感到不安。

今年一月,美國海軍部發布「藍色北極」戰略計畫,制定未來廿年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聯合行動,希望加強美在北極軍事力量,擴大在北極的軍事存在。根據星條旗報指出,三月八日美軍首次將一架 B-1B 戰略轟炸機降落挪威博多空軍基地,這也是美國首次在北極圈內起降戰略轟炸機。此外,美軍近來亦分別與挪威、瑞典等北極圈國家加強軍事合作,持續增強北約軍事力量。

受到地球暖化影響,北冰洋冰蓋縮小,北極成為常態航道國際貿易價值廣大漁業商機,受到重視美國地質研究所估計,北極擁有全球卅%未開發的天然氣外,還有十三%未開發原油及大量未開採珍貴礦產。不論從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戰略資源角度,北極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雖不是北極圈主權國家,但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獲准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後,便積極重視此區的戰略資源尤其依據現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北極公海海域是屬於全球人類共有資源,因此更讓中國有了踏足與說話機會。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一月,北京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並自我定位是近北極國家」。

根據中國白皮書,中國希望藉北極航道開發利用,與各國共建「冰上絲綢之路」,並參與北極航道基礎設施建設商業化利用常態化營運。冰上絲綢之路,其實就是「一帶一路倡議在北極的戰略延伸;此計畫如實現,將使中國與世界國家有更多商業合作機會,也更能讓中國在北極地區發揮強大國際經濟與外交影響力。

北極位處北美、西亞和歐洲全球三大戰略中心交會處,近年隨著氣候變遷更成為重要戰略資源的全球爭奪要地。美俄兩強主要以軍事實力、國防戰略在北極競逐,中國則以外交和經濟力量滲透。但不論是採用何種力量,北極已由「兩強」朝「三強」局面發展,是可確定的戰略態勢。














組最強團隊 招生不是零和競爭


2021-05-13 05:00  聯合報 /   陳信文/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兼副校長(新竹市)
招生是為了創建最好的共學團隊,而不是僅依學生成績排序錄取的零和競爭。圖為大學博覽會。本報資料照片


「如果有十位七十五級分的女生,與十位七十五級分的男生申請入學,但是只能錄取十位學生,你會怎樣決定錄取學生?」

所有的同事都告訴我,在學生成績相同的情況下,他們會考慮錄取部分女生與部分男生。上述性別差異的條件,可以代換成地緣、文化、專長…等條件,所得到的答案都是相同;也就是都會錄取有差異的學生,以產生較多元教育環境

當題目換成「如果有十位七十五級分的女生,與十位七十四級分的男生申請入學,但是只能錄取十位學生,你會怎樣決定錄取學生?」

除了極少數同事認為應依筆試成績錄取十位女生外,絕大多數的同事告訴我,應仍會酌收幾位男生。普遍的看法是,考試一級分的差距,與學生組成的多元性相比較,後者對未來學生學習成效影響,應該更為重要與顯著

上述問題可以不停地推演,所問的問題也可以更加細節,所討論的面向可以更為寬廣。但是在上述的討論中,錄取學業(考試)成績較低的學生,其理由並非是為了照顧該學生,而是為了創建與提升較佳教育環境。乍聽起來有些弔詭,但是事實確實如此;也就是錄取這些看起來似乎是條件較差(考試成績較低)的學生,是為了要組成一個較強的團隊

招生是為了創建最好的共學團隊,而不是僅依學生成績排序錄取的零和競爭。學業測驗成績確實是重要的參考,但考量的因素應該更縝密。中學有栽種多少橘子樹,以使橘子產量最大化的數學題。多栽植橘子樹可以多產橘子,但是同時多栽植也會使得每棵橘子樹的產量下降。單一條件的強化,未必能有最佳的成果教育的環境塑造,也是類似的最適化選擇















防疫雙標…不知敵人在哪的戰爭


2021-05-13 04:46  聯合報 /   汪志雄/大學教授(美國伊利諾州)
蔡政府對台灣防疫的定調是「不做普篩,不封邊界」。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蔡政府對台灣防疫的定調是不做普篩,不封邊界」。所以疫情指揮中心把戰線集中在居家檢疫防疫旅館,藉著自我隔離管理把病毒阻隔在外。

這其中最大的盲點就是,自我隔離結束後沒有做篩檢確認,所以一些沒有症狀或只有不明顯症狀的人得以進入社區這造成一個問題,就是無症狀帶原者在社區流竄,而我們從來不知道病毒在哪裡。不過因為台灣人民良好的公衛習慣,所以至今還沒有爆發大規模感染。

就新冠肺炎而言,這些沒有症狀或是症狀輕微的染病者,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不治而癒,因此最大的風險族群是在於老年人或者免疫系統薄弱慢性病患者

台灣的防疫效果是靠運氣人民的自我防護。但台灣現在面臨疫苗延遲開打社區群聚感染,真正的挑戰才要剛剛開始。

蔡英文政府在防疫的整體策略上,至少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第一、以被動防守取代主動追擊。疫情指揮中心為維持漂亮數字,堅持不做大量篩檢,以致許多人飛到境外才被其他國家發現確診,形成境內作戰卻不知道敵人在哪裡的窘狀。最愚蠢的,是對於高危險群機師與空服員,竟然在防守中放水,不但大幅縮短自主隔離時間,而且隔離的環境管理鬆散。

第二、以政治取代專業的疫苗購買。疫苗原該是單純醫療專業與市場經濟考量,無奈蔡政府總是以意識形態掛帥,意圖在疫苗取得過程中獲得一些政治上與派系間利益掛勾,造成到現在還只能接收少量快過期的 AZ 疫苗。

影響所及,當其他國家已經大規模施打的時候,台灣卻開始爆發感染源不明的社區感染,而且距離全民大規模疫苗接種形成群體免疫遙遙無期,這將會是自疫情以來台灣所面臨最大的挑戰。

運氣是一體兩面美國記者作家 Hunter Thompson 曾說過運氣之於生存與災難,往往只是一線之隔,而幸運之神不可能每次都眷顧你

從防疫一開始就處處雙標考量,依顏色辦事。防疫一旦雙標,心存僥倖,必生破洞。只怕台灣正在把自己的運氣消耗殆盡。















3層防疫 增採檢 抑止社區傳播


2021-05-13 04:41  聯合報 /   汪志堅/台北大學特聘教授(新北市)
在全民都打疫苗之前,適當增加採檢,盡快找出社區傳染途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未知感染途徑的社區感染防疫升級,稍微恢復正常的生活又開始緊繃起來,餐廳、會展、婚禮、大型集會的舉辦者都是欲哭無淚。籌備到一半的暑假營隊舉辦者也在煩惱擔憂。疫情無情,大家能體諒,現在不是惡意攻訐的時候,但亡羊必須補牢,也不宜固守舊規,正視防疫的可能漏洞,才是務實之道。

經過一年多疫情洗禮,各界應該都體認到幾個事實,一是受感染者初期陰性不代表未來不會是陽性,而且確實存在可傳染他人的無症狀或輕微症狀感染者,以及十四天隔離期滿後仍可能帶有新冠病毒。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要如何重回無本土疫情,需大家共同努力

防疫的第一層,是避免近期有境外旅行史者將新冠病毒帶入社會。首先需要檢討的是,邊境隔離期滿後,是否應該採檢?目前做法是隔離期滿後,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採檢,而是符合特定條件,才需要採檢。但在公布境外移入個案中,卻經常出現這樣的描述:「持有搭機前三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十四日,檢疫期滿數日後,至醫院自費採檢確診。」說明個案被檢出,是因為雇主或任職公司要求自費檢驗,才發現感染如果十四天檢疫後沒要求自費檢驗,這個個案就會成為社區內無症狀感染者因此,隔離期滿後的自費或公費強制檢驗,是需要考慮的

但過去經驗,陰性檢驗結果也有可能只是暫未檢出,接觸到這些近期有境外旅行史的人,則是防疫第二層,包括航空業、防疫旅館、醫療人員,或接觸剛入境者,這些人若有疑似症狀都應採檢。部桃與華航這兩次群聚,如果第一時間加強採檢這些已有症狀的從業人員,有可能提前發現,盡早中斷疫情傳播。

因為疫情已出現潛在的社區傳播鏈,因此防疫第三層是長時間在密閉空間內接觸他人的從業人員,或經常與他人進行人際接觸者,這些人若遇到明顯疑似症狀時,應該盡量篩檢。宜蘭室內遊樂場新北市民間社團成員個案,就是醫師提高警覺,提前避免大規模社區感染。如果沒有這兩位醫師,這幾個個案可能被視為感冒,而在社區繼續傳播。遇有疑似症狀時,詢問病患的職業與生活型態,遇有疑慮就採檢,無需旅遊史或接觸史,或可盡早阻止社區傳播。

因為偽陽性與偽陰性的問題,以及篩檢成本的考量,普篩不是選項;但不代表不需要擴大採檢,有嚴重疑慮時就應採檢,提早發現,抑制社區傳染

在全民都打疫苗之前,適當增加採檢,盡快找出社區傳染途徑,中止社區不明感染源傳播,是大家最大的期盼,也希望疫情早日平息,回復正常生活。














1.0的指揮中心 如何擋2.0的疫情


2021-05-13 04:36  聯合報 /   孔令信/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台北市)
季青漫畫


國內疫情一下子就陷入社區傳播,甚至可能「處處開花」,可惜蔡政府在開完會後,只有蘇揆提出四項對策:「加強圍堵、擴大匡列範圍、積極採檢、加速通報」,但這不就是指揮中心在做的事嗎?

針對「社區感染」可能全國大爆發,指揮中心有策略提前部署嗎?從十一日七例本土確診,昨天更是本土十六例確診;為鞏固股市,指揮中心不敢宣布國內進入「防疫第三階段」?更可怕的是這些病例 CT 值都很低,顯示傳染性高,但感染源卻是「不明」。當前策略不就是全力撲滅變種病毒嗎?

要撲滅這場極可能是從華航 -- 諾富特群聚感染引爆的社區傳播,唯有「料敵從寬,防疫從嚴」,也就是提升防疫進入第三階段。結合中央與地方全力分區追查感染源,並立即阻斷傳播鏈,等到分區兩周清理後,再加上一周自主管理,沒有再出現病例後,就可成為綠區開放。這就是「微封城」操作。

從部桃事件到華航 -- 諾富特感染,指揮中心給我們的教訓:

一、指揮中心只知玩弄文字遊戲,著墨於是不是社區感染,結果錯失制敵機先良機,讓國內陷入社區傳播危機。

二、指揮中心只是天天用切香腸的方式釋出片段零碎訊息,不敢完整公布確診者足跡,結果疫情管理失效,民眾陷入更大恐懼。

三、指揮中心一直雙標,只做政治防疫,對華航 -- 諾富特感染縣市百般呵護,反過來對國民黨執政縣市疾言厲色。結果面對這次危機,綠營縣市還依指揮中心模式緩步前進,藍營與白營早就超前部署,不能再跟著陳時中步子抗疫!問題是,這場防疫作戰兵分兩路,中央與地方作法不一,最後成效如何?讓人憂心。

防疫抗疫還在 1.0 嗎?病毒早就在變異翻新,印度的變種比英國變種還可怕,傳播更快!疫苗陸續推出,各國施打情況持續進行,我方訊息還停在一年前的模式,只有陳時中說了算!國際防疫抗疫已經進入 2.0 版啦

過往自傲的防疫成績,如今呢?更可怕的還是我們手中疫苗少得可憐,加上變種病毒肆虐,指揮中心陷入被動應變,沒有疫苗無法超前部署;沒有透明資訊,無法與全民、地方群策群力共同對抗病毒。1.0版的指揮中心,面對與2.0版甚至快速變異的變種病毒的作戰,明顯力不從心啊!


葉銀華/如何「併」得安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如何「併」得安心?
◆  趙春山/期待對岸為台灣參與WHA解套
◆  林中斌/透視台海戰雲
◆  周行一/ESG投資是不可忽視的長期趨勢






葉銀華/如何「併」得安心?


2021-05-13 04:33  聯合報 /   葉銀華(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進行併購之前應該更審慎地進行策略性規畫與盡職調查,方能降低失敗的可能性。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鑑於「合併與收購(併購)」已成為公司追求成長的策略,如何降低主併公司(買方)的併購風險與提升達成併購綜效的可能性,成為公司治理的重要課題。過去經常發現,在併購宣布時,主併公司的股價並沒有上漲、甚或下跌,亦即並未支持主併公司提供目標公司較高溢價是值得的。而且,有關探討主併公司併購後的長期績效,亦顯示買方公司股東的長期報酬未必有提升,因此主併公司從事併購活動不得不慎!

併購活動並不一定對於買方公司股東的財富有顯著的提升,甚至有可能傷害公司的價值。併購活動伴隨著營運風險、過度支付風險與財務風險,因此在進行併購之前應該更審慎地進行策略性規畫與盡職調查,方能降低失敗的可能性。如果公司沒有做好正確評估,往往會在此時貿然提高價格,事後才發現決策錯誤。在進行併購時千萬不要追逐交易,雖然目前覺得「不買可惜」,但可能併購之後「馬上後悔」。在併購談判時放棄交易,並不代表併購失敗,真正的失敗是在併購之後帶給公司嚴重的虧損。

另一方面,主併公司以較低的價格收購虧損連連的目標公司,卻在併購之後才發現這些目標公司存在龐大的負債與工作士氣低落,不僅需要投入大筆資金清償債務與營運周轉,而且文化的衝突也造成公司再造困難重重。

針對上述議題,究竟要如何透過公司治理機制來降低併購的決策風險?我提出董事會決議時,每位董事應思考併購的七項關鍵問題:

第一,是否有足夠的資訊與時間,以利議案的討論與決策?包括:財務顧問的併購評估報告、獨立第三者對上述報告收購價格的確認。

第二,在整個併購過程,是否有足夠時間讓董事瞭解併購目的,以及其對公司價值的影響?

第三,是否列舉此併購案可能的風險?以及是否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

第四,是否估計該併購案失敗時,對公司價值的傷害有多大?成功時對公司價值增量有多大?

第五,若不做該併購案,公司的替代策略為何?上述問題可做為董事是否善盡注意與忠實義務的判斷基準。

第六,若為關係人併購案,有利益衝突的董事以及其所控制的法人代表董事是否有採取迴避表決權的行使?

第七,是否讓董事們充分發言,並尊重董事的意見?

倘若董事會在思考上述七項關鍵性問題後,覺得併購風險超過公司可以忍受的範圍,或者併購成功機率低,董事會應做成暫緩併購的決策,除非管理階層有提出合理、可行的配套措施。倘若董事有持反對或保留意見的董事,可以要求將他們的主張列於董事會會議紀錄。

上述問題可先在董事會組成的併購審議委員會討論,再提到董事會討論,審議委員會目前大都由獨立董事組成,亦可借助專業機構提供分析與評估。當然要避免以資料保密為由,未於開會前七日提供給審議委員會與董事會,亦不可以時間壓力而未給予充分討論。最後,我特別強調在併購案中,參與者或是得知訊息者應該避免內線交易,不要在訊息公開前與公開後十八小時內購買目標、主併公司權益性質的有價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