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選舉過後…中央地方合力拚經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4096/web/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若謙卑反省,內閣須和黨務一起改組
◆  聯合報黑白集/七公投過關的一葉知秋
◆  經濟日報社論/選舉過後…中央地方合力拚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選舉過後…中央地方合力拚經濟


2018-11-26 00:4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在「韓流」襲擊下遭遇慘敗,13個執政縣市只守住六席,六都僅保住桃園及台南二都,具關鍵地位的高雄、台中皆失守。民國103年(2014年)國民黨受柯文哲「白色力量」衝擊而潰敗,民國105年(2016年)更將中央政權拱手讓出;現在風水輪流轉,不同於傳統國民黨的韓國瑜帶起「韓流」,席捲全台灣,讓藍天再現,他跳脫藍綠對立,以拚經濟為號召,徹底翻轉了綠營鐵票區高雄市,「韓流」外溢效應更讓國民黨在中南部大勝。這樣的結果凸顯人民對蔡政府一味拚政治、拚改革,而疏於照顧民生經濟的強烈不滿,這也預示經濟問題勢必延伸至民國109年(2020年)總統大選,成為決勝關鍵。
民國105年(2016年)民進黨在人民對國民黨執政不滿的投射下,以空前勝利取得中央政權,實現「完全執政」,但不過短短兩年多時間,人民對民進黨執政不滿又投射在「韓流」上,形成民意海嘯,幾乎沖垮民進黨執政基礎,這充分說明台灣社會強大的公民力量,任何政黨若悖離民意,人民會毫不留情地收回權力
這次「韓流」對國民黨也帶來重大的啟示韓國瑜以外省籍、黃復興之背景,孤身一人,到綠營「鐵板一塊」的高雄市參選,國民黨沒有挹注任何資源,但他以非傳統、草根、親民作風,爭取高雄在地人支持,並以過去民進黨擅長的網路行銷,凝聚在地對民進黨不滿的廣大民眾,空陸軍聯合作戰,興起一股強大「韓流」,全面激發藍軍士氣,成為國民黨勝選最大功臣。國民黨唯有以「韓流」為師,針對和民意脫節的權力結構進行徹底改革,才是真正的中興之道,也才不致讓這次勝選僅是曇花一現
對潰敗的民進黨而言,眼前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如何回應民意,盡速止血,重整腳步,為民國109年(2020年)總統大選及立法院改選,再作一搏。蔡英文總統已辭去民進黨主席一職,黨祕書長洪耀福亦已請辭,為敗選負起責任,雖然行政院長賴清德及總統府祕書長陳菊雙雙請辭獲慰留,但這恐怕只是過渡安排,如何迅速重整黨政權力結構,因應更關鍵的民國109年(2020年)選戰,將是民進黨穩住政局的重要一步。
更艱鉅的考驗是,如何因應選戰所暴露出來的施政缺失,以及紛至沓來的各種經濟問題。韓國瑜從「北漂青年」切入,以「拚經濟、顧民生」為選戰主軸,要讓「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這些訴求打動高雄在地人的心,也向外輻射,成為國民黨候選人的共同訴求。
相對而言,蔡政府雖然推出很多拚經濟政策,包括5+2創新產業、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社會住宅、都市更新、新南向政策等,但這些政策多數緩不濟急,跟改善一般民眾的生活無法連結在一起,再加上兩岸關係急凍,讓中南部農漁及觀光旅遊業者生計受到相當衝擊。面對嚴酷的敗選,蔡政府要如何調整政策及資源分配,以回應基層民意,將是另一場爭取民心的作戰。
蔡政府難以迴避的更大經濟挑戰,是國際經濟及金融情勢正從順風轉為逆風,國際機構多預測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明顯下滑,台灣出口及經濟成長除受國際景氣影響外,更將受美國蘋果手機銷售下滑衝擊,台股因受蘋果等美國科技股泡沫崩解影響而風險大增,再加上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對台灣經濟長短期影響愈來愈大,這些因素交互作用,很可能讓國內經濟陷入逆境甚至出現危機,如何有力應對新的情勢及結構性難題,無疑是選後蔡政府必須克服的經濟難關。
在地方執政版圖丕變的情況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須不分顏色,通力合作對抗經濟的內憂和外患,這又需要中央政府釋出善意,和地方政府建立夥伴關係,大家一起拚經濟,締造台灣共同的希望和願景。





聯合報黑白集/七公投過關的一葉知秋


2018-11-25 23: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史上最多的公投案,7案通過、3案遭否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除了綠營選舉大敗,這次選戰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十個公投案竟一舉過了七項。相較於過去六次公投均遭否決,這次的結果,已改寫了台灣的民主史
分析各公投案通過與否的緣由,可得到一個殘酷的事實:民進黨支持的價值與政策,均遭否定;與民進黨針鋒相對的價值與政策,全獲通過其中,又以對民進黨能源、環保政策的反撲最為強烈國民黨的反空汙、反深澳和反核食三個公投都過關,皆是例證
更具代表性的,則是民間團體所提的「以核養綠」公投,直接衝擊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相形之下,綠營暗挺的「東奧正名公投」,則因反對票高於支持票遭否決。亦即,民進黨的「反核」、「台獨」兩大神主牌,都在這次公投遭到封殺
依稍早的民調,挺同、反同陣營支持度差異不大;但有關同志權益的五個公投案,卻呈現涇渭分明的結果。究其原因,除了雙方動員能力之別,最可能的因素是:「挺同」兩公投因為民進黨支持而落敗,等於遭到池魚之殃。綜合而言,民進黨從神主牌到政策都潰敗,民意的風向,真的變了!
儘管「以核養綠」公投過關,行政院仍堅持「民國114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目標不變」。可見,民進黨雖遭遇選舉大敗,但它對民心向背、政策良莠仍無意檢討民進黨過去口口聲聲說「公投是最高民意展現」,如今卻不惜自打耳光,這也證明它是個「神主牌高於民意」的政黨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若謙卑反省,內閣須和黨務一起改組


2018-11-25 23:4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主席蔡英文(中)率黨內人士向支持者致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這次選情大崩盤,蔡英文宣布辭去黨主席,賴清德陳菊也相繼宣布辭去閣揆及府秘書長職務;但賴揆和陳菊隨即獲總統慰留。從蔡英文稍後的談話看來,她雖稱「虛心接受」民主的檢驗,卻堅持過去三年「國家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且一場選舉的成敗「不能讓我們停下腳步」。面對隨選舉加公投而誕生的「新民意」,蔡英文仍如此強硬,實看不出她的反省
依此看來,蔡英文的策略,是要用「黨務改組」來迴避「政務改組」,把傷口最小程度地控制在民進黨內部。如此一來,除了便於止血,也是為確保其核心執政團隊不受波及;再下一步,也可保住自己民國109年(2020年)總統大選的參賽權。這樣的如意算盤,對遭逢重創正驚惶失措的民進黨而言,也許是一根就近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但這對民進黨如何重拾民心,卻是有害無益。
原因是,綠營這次選舉的大敗,以及七個「反制性」公投悉數過關,主要都是出於民眾對蔡政府施政偏頗的不滿;但蔡總統遲遲不聆聽民意,並在決策作出調整,終而使民怨燃成遍地烽火。面對民心叛離,執政者卻說只要「改革黨務」,「政務」則一切照舊,這豈符合這次選舉折射的選民期待?把選舉大敗推給政黨「戰略錯誤」,不僅是推諉卸責,更是自欺欺人。這種「只享權力,不負責任」的切割法,民眾不能接受,而民進黨能接受嗎?
再者,今年推倒民進黨的主要力量是起於高雄的「韓流」,韓國瑜雖是外來角逐者卻能深深打動基層民心,以「經濟牌」戳破陳菊的治理神話。而今民進黨在高雄大敗,又讓頹勢波及全台,陳菊提前棄高雄而去並率自己人馬前往中央「卡位」,其責任難道不必計算?賴清德亦然,他身為閣揆竟自命「台獨工作者」,導致施政屢屢偏頗;又在內閣中讓自己及新系人馬大舉入居要津,能自詡無私亦無過嗎?那麼,蔡英文強行慰留兩人,如何說服黨內同志?又如何使外界心服?
蔡英文辭黨主席之後,黨內接下來勢必有一番權力交替的掙扎,這取決於民進黨的派系角力與前瞻智慧。我們認為,民進黨的當務之急,是要讓黨內的不同意見有重新發聲的機會,打破目前蔡賴陳三人壟斷全局的形勢,才有可能擺脫一言堂的局面。目前黨內傳聞有二:一是黨內集體慰留蔡英文續任主席,二是由陳菊或蘇貞昌接任主席。這兩個想法,恐怕均非理想的選項。若蔡英文續任主席,那麼權責就更不清楚,執政形象即沒有清理的機會。至於陳菊或蘇貞昌接任,原先設想的都是選舉「小輸」的情況;但面對高雄和新北的慘敗,陳菊和蘇貞昌有何顏面奢言領導民進黨?
十年前,蔡英文在陳水扁貪腐倒台而民進黨聲勢最低落時,接下黨主席的職位;八年之後,即當選總統並締造了民進黨的中興。比起陳水扁八年執政終以貪瀆入獄收場,蔡英文希望自己執政留下什麼評價,這恐怕是她必須仔細思考清楚的事。蔡英文或許可以抵抗貪腐的誘惑,但如果一直懷抱著偏執的意識形態卻誤奉為「進步價值」,那麼,她留下冷酷、無情及無能的罵名,則是極有可能的事。
這次公投加選舉共十幾張票所締造的「新民意」,如同一股洪流,衝擊著蔡政府的兩岸、經濟、能源等政策,這是蔡英文總統所無法迴避或曲解的。她必須謙卑反省自己執政的功過,對民意作出適切的回應,而不該在那裡假充強硬,把過錯都推給黨務。我們也要提醒民進黨:切勿演出國民黨過去常見的「慰留」大戲,網路時代的人民已經不吃這一套國家發展的方向如果沒錯,民意不會匯聚成民怨的洪流;綠營若不反省,內閣若不改組,就等著下次更徹底的崩盤

【重磅快評】要當鯰魚 羅智強何不先參加立委補選?

◆  【重磅快評】要當鯰魚 羅智強何不先參加立委補選?
◆  【重磅快評】賴皮大官留任 蔡政府果真寫下「典範」!

◆  【即時短評】許明財敗選 「新竹歐吉桑」微笑轉身
◆  【即時短評】白紙一張無包袱 楊文科谷底殺出倒吃甘蔗
◆  【即時短評】高雄想站上全台首富 韓國瑜要知人善任
◆  【即時短評】殺出重圍倒吃甘蔗 楊文科拿縣長寶座
◆  【即時短評】潘孟安贏了笑不出來 藍營年年缺「死士」
◆  【即時短評】史上最高票 林智堅年輕城市鞏固「堅粉」
◆  【即時短評】翻轉藍綠 人民擁抱民主疏離政黨
◆  【即時短評】個股超越大盤 鄭文燦贏在藍綠通吃
◆  【即時短評】柯文哲打敗藍綠 創下6項北巿選戰紀錄
◆  【即時短評】選舉日 最會訂便當的中選會
◆  【即時短評】開票投票同步進行 蔡政府再創民主奇蹟
◆  【重磅快評】雙城戰記---高雄與台北的政治預言
◆  【重磅快評】讓小英不選成藍綠共願 催出驚天大奧步?
◆  【即時短評】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又神隱 這次去哪曬黑?
◆  【即時短評】台中、高雄 民進黨最輸不起的兩個地方
◆  【即時短評】選擇性執法 支持者的票必將重新選擇
◆  【重磅快評】用恫嚇換選票 拒絕民進黨還要多少理由?
◆  【重磅快評】豐年社事件:滿朝段宜康,韓國瑜們大起義
◆  【重磅快評】普悠瑪事故滿月 政府除了上香還做什麼?
◆  【即時短評】當關心變成一場秀 交部別忘先為人再為官
◆  【重磅快評】東奧公投選手當祭品 蔡政府敲邊鼓難卸責
◆  【重磅快評】NCC手伸入媒體 做了川普都不敢做的事
◆  【即時短評】「詛咒給別人死」 要正名不如改國名!
◆  【重磅快評】藏黑箱的故宮 還算是陳其南的壯志嗎?
◆  【重磅快評】333張選票險外流 這帳要記在中選會頭上
◆  【重磅快評】韓流後藍天王的課題:如何再造新國民黨
◆  【重磅快評】抹黑、抹紅、抹黃 台灣選舉「有毒」
◆  【即時短評】超級星期天4顆震撼彈 想贏須小心拆彈








【重磅快評】要當鯰魚 羅智強何不先參加立委補選?


2018-11-26 12:17 聯合報  主筆室
羅智強今天宣布參選總統,誓言要當國民黨的「鯰魚」。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靖宜攝影

九合一大選過後,羅智強開出第一槍,宣布參選總統,誓言要當國民黨的「鯰魚」。
只是,鯰魚通常是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壯大,而羅智強卻一直習於在同溫層當中取暖
他最自喜的是這次參選台北市議員,不但沒設競選總部、也沒有插旗,更沒有宣傳海報,還能到處趴趴走,到其他縣市助選,然而,卻依然能夠拿到台北市議員的最高票。
但是不要忘了,他這次參選的選區大安文山,一直是國民黨的鐵票區,也是他前老闆馬英九的故鄉,以羅智強曾經身為總統府副秘書長之尊,屈居小小的台北市議員,在藍營大本營拿到最高票,這有何驕傲之有
再把視角放大來看,羅智強在民國103年(2014年)曾經宣布要參加基隆市長初選,為自己的故鄉服務,最後卻不了了之,在總統府副秘書長下台後,也曾經高調宣布只要臉書超過一百萬人,便要參選台北市長,卻後卻跌破外界眼鏡,只到文山區參選市議員,由此可見,羅只是搏版面,而並非是要真正的參選。
只是,如今正逢國民黨剛贏得九合一大選之後,正是黨內最需要團結的時候,而不應該在此時以參選總統,來攪動國民黨的權力接班鬥爭,製造中生代與黨內大老之間的政治對立。特別是以羅智強濃厚的馬系色彩,以尋找國民黨內最強棒為號召,難貶讓外界貼上有色眼鏡,認為是在為馬英九的重新復出政壇抬轎。
之前洪秀柱的拋磚引玉,攪動國民黨大老政治角力的一池春水,最後卻搞得自己必須披掛上陣,讓國民黨陷入挺柱與拔柱的對立,此殷鑑並不遠矣。
如果,羅智強真有決心要改革國民黨,證明自己是國民黨中生代的佼佼者,其實非常容易,接下來會有五席立委要補選,何不隨便找一個選區參加競選,來證明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鯰魚」。







【重磅快評】賴皮大官留任 蔡政府果真寫下「典範」!


2018-11-26 12:41 聯合報  主筆室
行政院長賴清德(右一)、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左二)雙雙向蔡英文請辭,卻又雙雙接受慰留。圖為兩人5月31日與蔡英文總統出席促轉會揭牌儀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九合一選舉落幕,民進黨慘敗只贏得6縣市,總統蔡英文請辭黨主席,行政院長賴清德、總統府秘書長陳菊也雙雙向蔡英文請辭,卻又雙雙接受慰留。民進黨內部權力如何傾軋,人民既沒興趣也沒意見,但合力演出這麼難看的慰留戲碼,看來民國109年(2020)人民不再給教訓是不行的了。
閣揆賴清德今天上午親自在政院開記者會,行政院的採訪通知說「發布重大訊息」,結果最重大的訊息卻是閣揆賴宣布「決定留下來繼續努力」。
且不論英德政權眾高層這些日子以來唇齒相依的關係,為敗選負責再天經地義不過;單是從政策面來說,賴清德就已沒有任何理由再接受慰留。
賴清德今天自己不也明白表示,每張選票「固然是對政府很深期待,也是對施政檢驗」?人民對施政的不滿意,賴清德雖於第一時間道歉並向總統蔡英文口頭請辭,但在接受慰留後,莫非該負的責任就只是「道歉」?
賴清德又說,最後決定接受慰留繼續努力的原因,一方面希望政務推動不間斷,也希望穩住政局。行政院會負起責任,持續檢討,短期內完成公投後續法案,積極回應人民期待。
這就更讓人質疑了,人民的不滿,不正導因於賴內閣施政無能或方向錯誤?尤其是卡管案乃至黨產會、促轉會等一連串違法違憲打壓異己作為,賴清德續任難道竟是繼續推動讓人民不滿的政策?
至於完成公投後續法案就更可笑,這些通過的案子例如反核食、以核養綠,那一個不是與賴內閣的政策相違?試問政策被打臉的閣揆,還有什麼理由繼續賴在位子上,去推動他心不甘情不願的政策?
至於陳菊,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黃重諺表示,蔡英文考量國家政局穩定,與各項重大政策的持續推動,持續慰留陳菊,而陳菊也決定留下來,全力協助擴大社會對話,以及各項革新工作。理由也相當可笑,試問總統府秘書長有什麼權去推動政策?奢言「革新」卻搞到人民幾乎「革命」,襄贊總統的秘書長還有什麼理由繼續賴在位子上?
證諸歷史,以往雖曾有李登輝就職第九任總統前閣揆連戰提出總辭並獲慰留之例,卻絕非如今賴揆、陳菊等層級高官因政策、施政被打臉後再厚著臉皮續任之例。即使游錫堃曾因農漁會風波接受慰留、 張俊雄因才任四個月因此接受慰留,也都沒這次離譜,除了恭喜民進黨政府又立下新「典範」,成為中外歷史上罕見留任賴皮大官的政府,人民又有什麼話好說?

聯合筆記/韓國瑜的九二共識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4096/web/

◆  草根南霸天 衝擊國民黨
◆  名家縱論/加速的鐘擺
◆  一人教訓兩黨、穩兩岸、救兩代
◆  聯合筆記/韓國瑜的九二共識
◆  人氣可以吃嗎?韓流如何變選票
◆  人民厭倦藍綠政治分贓
◆  百歲榮民的小小願望…我哭了
◆  憤怒公投 打臉無能立委與政府
◆  正視百姓要的能源政策
◆  漫畫/2020,此路不通?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韓國瑜的九二共識


2018-11-26 00:04 聯合報  陳言喬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贏得高雄市長選舉,支持者興奮地搖旗吶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搞政治,就搞不好經濟」,可為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寫下註解韓國瑜帶動的韓流橫掃全台,與其說是他個人魅力,毋寧說是他戳中了民進黨要害並喚醒了廣大選民:「要經濟不要政治」。
韓國瑜從賣菜中知道務實的重要,他看到高雄的問題,也點出了台灣的困境,那就是高雄(台灣)不要再搞政治,應該全心衝經濟他批判高雄又老又窮,高雄何嘗不是整個台灣的縮影,台灣相較鄰國或是對岸的大陸,經濟停滯、人民荷包縮水,不也一樣又老又窮?
台灣的問題就是多年藍綠無止境的政治鬥爭,以及這兩年民進黨掌權後荒腔走板的施政與全面的政治清算,失去攜手共推經濟的動能
韓總不想談政治,但在對手猛攻下,十一月十九日辯論會上,說出在南部一直被視為毒藥的「九二共識」,綠營見狀大喜全力抹紅他,藍營也捏把冷汗,但選舉結果證明韓總的「九二共識」不是毒藥,他更不是「中共同路人」。
「人進得來、貨出得去」,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與大陸交流,而交流基礎就是「九二共識」。韓國瑜的「九二共識」不是「搞政治」,也非犧牲主權,而是這樣才能放下兩岸政治對抗。他誠實說出來,因為這是現實,就像我奧會名稱「中華台北」,雖不滿意但至少還能通行全世界。何況他強調的「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的中華民國
多年來「九二共識」被民進黨妖魔化,多數國民黨人也怯懦不敢提,但從這次選舉中可看出,多個縣市綠轉藍,除了選民討厭民進黨,他們要的是經濟,不要民進黨糊弄人民的「維持現狀」。
韓國瑜另一個現象是凝聚更多勇於表達愛國的群眾,他讓中華民國國旗重現高雄以及全台大街小巷。韓總告訴選民要有愛與包容、更要愛國家,過去長久在南台灣被視如敝屣的國旗,居然有如早年的雙十國慶或台灣光復節般的旗海飛揚,選民自掏腰包買小國旗和國旗貼紙,不再畏懼旁人異樣的眼光,不再擔心遭到暴力攻擊
對中共而言,中共歡迎台灣的選舉結果,願與更多贊同「九二共識」的地方新首長重新展開交流,並進而改變多數綠營民眾對大陸的刻板印象。
中共更應看重「韓國瑜現象」,一個能號召愈來愈多人認同中華民國的政治新星已誕生,這是一股新生也是重聚的力量。中華民國的政治能量或許難以撼動中共政權,但中共也應深知,中華民國才是防堵台獨的良方,若繼續採取消滅中華民國的行徑,只會讓兩岸愈走愈遠。






名家縱論/加速的鐘擺


2018-11-25 23:58 聯合報  吳玉山(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各競選總部的氣氛低迷,支持者邊喊加油邊哭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天所舉行的地方選舉,藍長綠消、位置互調,如果放到選舉史的角度中來觀察,會看出很有意思的現象:這次選舉一方面符合鐘擺的方向,一方面又加速了鐘擺的周期。
讓我們先看一下過去的模式。台灣的選舉史展現了很清楚的鐘擺效應,藍綠相對,你起我伏,形成了有規律的周期。如果我們把中央選舉和地方選舉的鐘擺周期疊加在一起來看,又可以看到地方選舉是中央選舉的前兆,地方鐘擺會早於中央鐘擺出現,並預示了中央鐘擺的方向。
具體地來說,從中華民國總統民選開始,凡是某黨在中央獲得執政權,就會在接下來的地方選舉中減少席次,無一例外,和美國的期中選舉非常類似,可視為「執政劣勢」。這顯然是中央執政成績無法滿足選民要求,從而影響地方選情的結果。
由於過去歷任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都連任成功,但連任後的支持率都比第一任要低,所以在他們第二任的總統任期中舉行的地方選舉,執政黨都會大敗,形成地方政治勢力的劇烈翻轉。這種現象發生在民國86年(一九九七年)(李登輝第二任期,藍下綠上)、民國94年(二○○五年)(陳水扁第二任期,藍上綠下),和民國103年(二○一四年)(馬英九第二任期,藍下綠上)。這三次在總統第二任期出現的地方政治勢力變動,幅度都會大於第一次任期的地方選舉。而三次地方大翻轉後,在地方選舉中獲勝的陣營,就會在接下來的中央選舉中獲勝,這也沒有例外
這樣說起來,剛舉行的地方選舉出現了和過去類似、以及和過去不一樣的地方。和以往選舉鐘擺類似之處,是顯然中央的施政影響了地方的選情,因而使得中央執政黨縣市首長的席次和得票率減少,這是符合歷史規律的。但是此次選舉出現的例外之處,是地方政治往不利於執政黨方向變動的幅度已經不是通常我們在總統第一任期所期待的那種狀況,而是出現了過去在第二任期才會出現的大翻轉。
事實上,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翻轉(蔡英文第一任期)和民國103年(二○一四年)翻轉(馬英九第二任期)的結果就席次上來說幾乎完全相同。在廿二席都縣市首長當中,四年前全國幾皆綠,藍僅守六席;四年後全國幾遍藍,綠也僅保六席。這就表示在民國105到107年(二○一六到二○一八年)之間,出現了一些因素,加快了政治鐘擺的速度。第一任期總統在地方選舉中應該會些許受挫,但蔡總統卻遇到了過去第二任總統才會碰到的地方政治強震。這原因是什麼,影響又是什麼?
從民國105年(二○一六年)開始,民進黨第一次完全掌握行政和立法的權力,因此急切地想要達成過去所無法達到的各種政策目標,通常這是第二任總統的施政理念,與第二任總統想要尋求歷史定位,又因為無法尋求連任,因此相對不受選舉羈絆有關,但這也造成了歷次第二任總統的聲望大跌。蔡總統以第一任總統行第二任總統之事,造成大幅民意反彈是可預期的
另一方面,主要的反對黨國民黨雖然在政府施加黨產條例和轉型正義的雙重壓力之下流失了大量的資源,但是也被逼著必須開拓另類資源,包括非典型的政治人物與網路的經營,這就是「韓流」出現的基礎,而「韓流」又讓民怨獲得了發聲的管道,相互激盪之下抬高了各地藍營的選情。
政府的倉促施政帶來負面的政治後果,加上反對黨成功地開拓了另類資源,使得地方政治的鐘擺幅度加大,達到了以往總統第二任期才會出現的大翻轉程度,因此地方鐘擺的速度整整加快了一倍。從第一次地方選舉大翻轉(民國86年(一九九七))到第二次大翻轉(民國94年(二○○五))中間隔了八年,到第三次大翻轉(民國103年(二○一四))又隔了九年(因為地方首長任期調整所以比上次周期多了一年),照說這種大規模的政治強震要到民國111年(二○二二年)才會出現,但是現在早四年就發生了。
過去地方的大翻轉都會帶來中央的大翻轉,可是過去每一任的總統也都連任,因此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的地方強震對於民國109年(二○二○年)的中央級大選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需要觀察,但是絕對是對於執政黨持續掌控行政與立法機構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另外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是網路世紀的來臨以及所帶來「思變」情緒的高漲,有沒有可能結構性地縮短了過去的鐘擺周期,使得四年一次的政治大變動(不論在中央或是地方)以後會頻繁出現。如果是這樣,則此次的地方選舉將會是一個里程碑。




范疇/選舉激情過後,想想宏觀現實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范疇/選舉激情過後,想想宏觀現實

◆  蘇蘅/假新聞與選舉中的媒體控制
◆  嚴震生/美國期中選舉的縮影:愛荷華州
◆  楊志良/請三人幫一起做功德
◆  陳亮恭/假新聞與偽科學
◆  王瑞瑤/廚房又不是動物園!
◆  陳立恆/菜販韓國瑜問鼎市長 期待「沒有圍牆、只有道路」的高雄
◆  黃介正/美國的台海安全噩夢
◆  盛治仁/看到台灣民主邁向成熟的曙光

◆  王健壯/這個總統非常納西瑟斯
◆  王正方/言論自由最珍貴 不可踐踏
◆  林中斌/美軍將撤離阿富汗
◆  馬凱/一個total solution—點土成金脫胎換骨
◆  李清志/諾亞方舟、飛機墳場、最美競選總部… 桃園另類景點探險
◆  劉維公/台北市文化政策治理危機
◆  楊志良/為誰效忠?

◆  薛承泰/民進黨的寒流 國民黨的罕流
◆  葉銀華/台灣股市何去何從?
◆  周行一/利他利己改善少子化
◆  劉憶如/國會制衡 不再是川普一人說了算
◆  趙春山/馬習會3周年回顧:啟動兩岸領導人會晤的3把鑰匙
◆  洪蘭/豬是被罵出來的
◆  盛治仁/川普太多,林肯太少

◆  王健壯/更高的忠誠是什麼?
◆  施振榮/打造空總基地 成為文化科技園區
◆  方祖涵/非典型亞裔新生代
◆  嚴震生/衣索比亞的政治三部曲







范疇/選舉激情過後,想想宏觀現實


2018-11-25 23:46 聯合報  范疇(作者為跨界思考者)
AIT主席莫健選前訪台,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顯然有外在勢力,試圖在台灣改變輿論風向,並散播不實資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關民國107年(二○一八)選舉的微觀討論和分析,已充斥媒體,因此此文聚焦於選後的台灣宏觀大處境。首先,略帶傷感情的說,此次選舉的勝負結果,恐怕對台灣當下的區域處境無關宏旨,並沒有使得台灣更安全或更不安全。
但若把時間拉長兩年至民國109年(二○二○年),宏觀之下就有討論的意義了。這是因為,民國109年(二○二○年)大約就是美中爭霸戰的終局,而美中之間的終局,也就是台灣的終局。請不要誤會了,這兒的「終局」,並不是指從此誰就完蛋的意思,而是路線鬥爭的結束點,從此路線和命運,不管是好是壞,就幾十年固定下來了。
中共的狀態和動向,對台灣社會人心的影響不但人盡皆知,並且公開討論頻繁。然而美國的狀態和動向,台灣人雖心知肚明但卻不太討論。為什麼有這差距?因為一方面台灣人比較信任美國,另方面知道台灣的命運其實靠美國保護,因此華盛頓比北京更得罪不起。話雖如此,台灣整體對美國其實並沒有一致的戰略思維;民進黨執政兩年以來,雖然對華盛頓所主動的事務採取「不脫隊」原則,從來不說NO,但是也保守謹慎的不採取任何主動,這大概是吸取了以前陳水扁被美國歸類於「麻煩製造者」的關係吧。
民國107年(二○一八年)是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轉折年份。經過卅年的交道和世局的變化,美國兩黨達到共識,已將中共視為核心戰略對手,在川普總統的赤裸裸大剌剌性格推動下,以及潘斯副總統的細膩下,形成了一條戰略主軸-區隔中共和中國、反共不反中、反共產體制不反中國人民。
台灣政府及台灣社會在這件事上的反應相當遲緩,從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的選舉過程來看,台灣還是陷在「中共就是中國、中國就是中共」的情緒混淆狀態下。這對華盛頓來講,就是台灣已經從美國的最新定位「脫隊」了。
民國107年(二○一八年)選舉已經結束,其結果必然會使得民進黨和國民黨各自內部派系重組,料想之下兩黨的脫黨人物都會有所增加,加上世代翻轉因素,未來兩年台灣的政治生態令人難料。在這樣多變的政治生態下,最令人擔心的是台灣能否跟得上美國的腳步,還有因此而生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
有些人會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但我認為,在美國的新戰略下,固然美國自己也會受傷,但是中國共產黨的體制,不死也得去掉半條命,在這境況下,中共實質上以武力對付台灣的條件並不存在,雖然恫嚇動作會不斷。以川普的性格和手法,一定會善用中共的弱勢,忽冷忽熱、忽前忽後的對中南海投出變化球。問題是:台灣看得懂川普的變化球嗎?台灣知道何時該被動、何時該主動嗎?
舉個剛發生的例子。美國本來並未明顯介入台灣民國107年(二○一八年)選舉,但為何在最後幾周出動AIT的兩位前後任官員,對整體選情、尤其是高雄選情發表意見?執政黨和在野黨和台灣社會,究竟看懂了沒有?
試想,倘若美國與中共在南海發生中級以上的軍事衝突,在菲律賓已經明白投共的現實下,最適合美軍船艦和軍機補給的地點在哪?在美國有需要的時候,執政黨和高雄港會不會對美國有「配合不力」的狀態?倘若台灣令美國有如許擔心,白宮會對台灣做出怎樣的動作?
再如,倘若美國在和中共衝突之後,需要台灣對中國人民表達最大善意,台灣做得到嗎?
因此,當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的選舉激情過後,台灣應該冷靜下來,各政黨和社會,想想未來兩年對美國政策的最大公約數何在,對中國及其人民的態度上最大公約數何在,這才是要務。

名家觀點/兩岸搭橋...韓流是通關密語

名家觀點/兩岸搭橋...韓流是通關密語


2018-11-26 00:48 經濟日報  梁啟源(本文由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口述)

九合一選舉及十項公投結果出爐,改寫藍綠版圖。高雄市綠地變藍天、東奧正名公投被否決、以核養綠公投過關,民意已充分展現,此時此刻是蔡政府調整兩岸關係及能源政策之契機,這不僅為人民好、為國家好,執政黨也才有機會在民國109年(2020年)尋求連任。
韓流是今年選舉中最特殊現象,韓國瑜高喊「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口號,主張拚經濟,政治擺一邊,獲得廣大南部選民認同;再加上藍營版圖擴大,面對此政治情勢發展,對岸很有可能在未來時間內,會對韓國瑜、及國民黨釋出善意,包括陸客再次登門,以及大量採購農產品等,對於緊繃兩岸關係會有些微緩和作用,韓流可說是兩岸再次搭橋的「通關密語」。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不少選民埋單「正名」運動,但這次東奧正名公投卻遭到否決,打正名牌不再有效了,事實上糾纏在意識型態的正名,不僅對我外交關係不利,更傷經濟,尤其是近年來各國爭相要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組織,我國也希望跟他國洽簽自由貿貿易協定(FTA)或是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若糾纏在意識型態的正名,與對岸大搞對立,無異是增加台灣加入的困難。
台灣以貿易立國,貿易占GDP的三成,沒有國際貿易,就不會帶動投資與就業,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不算差,主要是搭上全球貿易回升的順風車,但隨著美中貿易衝突升溫,明年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明後年經濟成長率都有可能下修,今年景氣好時,選民對執政已經如此不滿意,更何況未來二年?在此呼籲執政黨藉此選舉結果,務實地調整兩岸關係
另外,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充分展現民意不支持蔡政府民國114年(2025)非核家園政策。核能發電占比由2013年的16%一路降到民國105年(2016)年的12%,民國106年(2017年)更降至9%,這是導致缺電主因,為弭補缺口,只好大量使用燃煤發電,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及空氣汙染環保問題,反空汙也為今年選舉重要議題,民意已清楚明白表達不要燃煤電廠
蔡政府擬用再生能來替代核電,用燃氣發電替代燃煤發電,但再生能源至今仍不穩定,無法取代24小時運轉基載電力,太陽能發電將占掉台灣大量土地面積而燃氣發電占比過高易發生斷氣危機,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要趕時間興建,亦充滿不確定性,更會導致國家安全問題
整體來說,不用核電,就會發生缺電、排碳增加、電價上漲,及能源安全危機,這些都與蔡政府民國114年(2025)非核家園政策脫不了干係,這也對台灣經濟發展帶來負面衝擊。蔡政府執政二年來,人民發現會有缺電、空汙問題,已清楚以公投表達不再支持民國114年(2025)非核家園政策。若蔡政府依然故我,核一廠將在下月停機,核二廠於民國110年(2021年)停機,屆時缺電更嚴重,就算是執政黨成功連任,也面臨執政困難困局。
此時此刻,政府應當重視並回應民意,以核養綠公投過關是蔡政府為民國114年(2025)非核家園解套契機。民主政治,政黨輪替將是常態,任何政黨執政都應將國家長遠發展當作首要,而非將政黨利益擺在國家利益之上。在九合一選舉之後,面對嚴峻全球經濟情勢,執政黨的能源政策及兩岸政策若能因民意展現而有所調整,才是民心之所向,國家發展才有希望。


梁啟源

現任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為台大經濟系博士,曾赴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為台灣知名經濟學家,專長為能源經濟、產業經濟。梁啟源曾以樂透中獎形容核災發生機率,直言核能政治問題比技術問題難解,是政府能源政策重要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