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變數可能舒緩房價漲勢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096/web/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德不配位,賴政府貪腐欺壓肆無忌憚
◆  聯合報黑白集/「菊系」的禁臠
◆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變數可能舒緩房價漲勢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變數可能舒緩房價漲勢


2024-11-28 02:18  經濟日報/ 社論
經濟變數可能舒緩房價漲勢。記者宋健生/攝影


近日媒體以過去十年全台住宅存量增幅超過住宅戶數增幅,且以高雄、台南尤甚,因而認為台灣房地產市場已「供過於求」。事實上,這項指標過度簡化;若欲討論房價走勢,除上述供需數據外,仍需考量多重因素。

過去十年有些都會區住宅出現超額供給或需求,但所有都會區房價皆上漲。以今年第1季和民國一O三年(2014年)的第1季,十年間的住宅供需及價格數據比較,就全國而言,供過於求0.9%,但房價上漲49.9%。其中,高雄市供過於求3.3%,但房價上漲70%。其餘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則供不應求,其幅度介於1%至5.4%間,而房價漲幅介於22.5%至77%間。這顯示,住宅超額供給和房價間並無確定關係

一般非耐久財商品,若出現超額需求,則該商品價格會迅速向上調整,因而超額需求和價格間呈正相關,但房地產並不適用此種關係。以住宅戶數除以住宅存量代表住宅需求相對供給壓力的變數,再和信義房屋提供的民國一O三年(2014年)第1季至今年第1季11個年度的中古屋房價指數進行分析,發現桃園市的相關係數為0.92,其餘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的相關係數則介於-0.91至-0.05間。這種分歧是因一棟建築物從取得建築執照,至獲得使用執照至少需要二、三年。因此,目前的住宅存量資料是基於過去幾年前對目前供給的預期。由於預期和實際有落差,故住宅價格和超額需求間的關聯性亦無法確定。

從民國一O八年(2019年)迄今,全國各都會區房價快速成長。從民國一O八年(2019年)第1季到今年第3季,全國及各都會區中古屋房價平均每年漲幅如下:全國8.9%、台北市5.8%、新北市8.2%、桃園市11%、新竹縣市17.9%、台中市10.1%、台南市12.9%、高雄市9.8%。房價上漲來自共同因素及各別因素兩類。其中,共同因素包括新冠疫情期間,央行降息1碼至1.125%,與行政院補貼受困產業及所有家戶;疫情期間資通及航運業獲得暴利;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11月生成式 AI 崛起,導致他國對我國 AI 產業需求大增;以及去年8月財政部實施新青安貸款。至於不利的共同因素,則包括央行於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3月至今年6月間共升息3.5碼,以及行政院從民國一一O年(2021年)起陸續實施房地合一稅2.0、修正平均地權條例,與實施囤房稅2.0。近來國內房價大漲,顯示對房價有利因素的影響效果遠超過不利因素

下列兩個各別因素,導致雙北之外都會區的房價漲幅顯著高於其他地區:首先,自民國一O八年(2019年)因應台商回流,政府實施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以及台積電近來的投資方案,廠商選址集中在雙北之外的都會區。其次,和其他都會區相比,雙北的土地成本占興建住宅總成本比例較高,因而房價也較高。不過,由於近來建材及人工成本上漲的金額,在各都會區間差異不大,因而雙北建商將這些成本反映到房價的增幅,會低於其他都會區。

近來國內高房價衍生出年輕人不願結婚、生兒育女的問題。不過,最近三個趨勢可能減緩,甚至逆轉房價上漲趨勢。首先,央行今年9月實施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緊縮房貸資金的程度史無前例,導致住宅成交量大減以及房價小跌。其次,全世界 AI 產業的發展可能將觸頂。近來許多專家以及歐洲央行,相繼指出 AI 資產恐泡沫化,而瑞銀及大摩最近也陸續調降台股明年展望;這是因近來美股的巴菲特指標已達嚴重超買的200%,以及S&P 500目前37倍的本益比,遠超過其16倍的長期平均本益比。最後,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預期將實施高關稅以及驅逐非法移民,會不利美國經濟成長及增加通膨,因而不利台股及台灣的房價走勢。











聯合報黑白集/「菊系」的禁臠


2024-11-28 04:45  聯合報/ 黑白集
勞動部勞發署前分署長謝宜容被疑是陳菊人馬,「菊系人馬」自清不包庇、不認識、不知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要問民進黨哪個派系近來「肇事率」最高,監察院長陳菊的「菊系」若說第二,恐沒人敢稱第一。涉及綠能弊案的陳啓昱,拔擢霸凌者謝宜容的許銘春,包庇謝宜容的政次許傳盛,都出自陳菊高雄市府。話雖如此,菊系是否會受影響,則恐怕未必。

以綠營高雄市長之爭為例,有意角逐的許銘春受霸凌案影響,出線機會大幅降低。另四名參選者中,邱議瑩之夫李永得也曾任陳菊副市長,賴瑞隆是陳菊小內閣常客,許智傑是陳菊子弟兵。許銘春出局了,還有「三保險」,影響真的不大

再看賴政府,菊系人馬也散布各處。內政部長劉世芳、教育部長鄭英耀,政委陳金德,都是嫡菊系。更別說,國營事業酬庸菊系已是包山包海、吃銅吃鐵,陳金德、陳啓昱分別當過中油和台鹽董座漫山遍野,都是菊系

身為菊系最大靠山,陳菊本人坐鎮監察院,守護民進黨,更是菊系門神。陳啓昱落跑,監院不查國營事業貪腐,只查檢調、法院是否「縱放」。有這樣的「大姊大」當後盾,菊系何愁失勢?

民進黨的「菊系現象」,說是單一派系跋扈,其實也是綠營縮影。為鞏固統治,蔡政府與賴政府都離不開菊系,菊系才會視高雄市、國營事業和內閣官位為禁臠。「大菊為重」背後,是民進黨把國家當成禁臠,把政府名器當權力工具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德不配位,賴政府貪腐欺壓肆無忌憚


2024-11-28 05:03  聯合報/ 社論
勞動部公務員職場霸凌案延燒,聯合報數位版訪談多名公務員後發現,此案只是冰山一角。圖為時代力量率民眾到勞動部抗議霸凌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總統上任僅半年多,人事爭議卻光怪陸離。蔡政府留下八年沉痾,接任的賴政府則是「德不配位」,搶錢、卡位、欺壓善良的末代王朝亂象頻傳,連民進黨自家人都搖頭。民進黨三朝執政,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綠色鐵達尼」撞冰山已現警訊

賴政府明年文宣預算大幅擴編,要花大錢營造「政府好棒棒」的印象。但勞動部公務員之死,掀開民進黨三朝執政的鍋蓋竟臭不可聞,印證「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民進黨前立委謝欣霓感慨,當「德不配位」,懲罰絕對是又凶又猛

賴清德標榜清廉自持,但綠營派系人馬卻非如此。前政院發言人陳宗彥和前交通部長李孟諺爆發桃色醜聞,兩人都是賴清德嫡系;台南正副議長邱莉莉及林志展涉及賄選,兩人也與賴清德關係匪淺。此外,鄭文燦在桃園市長任內貪瀆索賄、陳啓昱假藉綠能掏空台鹽、呂政璋任台灣金聯董座三日快閃、勞動部北分署長謝宜容霸凌爭議火燒連環船,在在說明綠營貪腐濫權為害之深。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如今,民進黨政府則是「一鍋老鼠屎、壞了一碗粥」。

謝宜容霸凌引爆全民公憤,堪比當年洪仲丘事件衝擊馬政府,霸凌風暴也重挫賴政權。勞動部長何佩珊處置荒腔走板,自該下台;但接任的洪申翰也飽受質疑,他聽聞霸凌事件卻袖手旁觀,現在又何德何能任此職位?對民進黨而言,「政治正確」永遠比「能力專業」重要,「用人唯才」只是笑話

更糟的是,整個體系的內控和監督失效,淪為交相掩護。以勞動部霸凌案為例,十一月四日吳姓公務員在辦公室輕生,七日網友爆料職場霸凌,十一日新北市議員李宇翔指謝宜容是「北分署土皇帝」,十二日公務員告別式,十八日謝宜容錄音檔曝光,十九日勞動部調查報告出爐竟輕輕帶過,還稱謝宜容的怒罵叫囂「目的良善」。事實是,謝宜容是「小花媽」-前勞動部長許銘春破格拔擢,包括調查的次長許傳盛也是陳菊愛將,怎能不官官相護這種塔綠班式的「派系正義」,迅速引爆全民怒火

事件鬧得滿城風雨之際,賴清德和卓榮泰十三日卻在官邸召集「派系便當會議」,主題不是如何彌補霸凌漏洞,而是心心念念如何為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大選布局,如何提早初選產生人選以備戰。此際的總統官邸,竟宛如「喬家大院」。賴清德忘了,他自己八月底還曾在民進黨中常會提醒各派系「勿談二○二六」,應以推動「福國利民」政策為先;誰料一轉身,他卻帶頭找派系喬選舉。至於什麼人權、什麼弊案、什麼正義,哪比得上權力和官位來得重要?

從中央到地方,民進黨吃相難看的程度,皆更勝以往。賴系人馬除盤踞各部會要津,連國營事業、台灣金聯都要插上「賴家旗」。由於被拔官的施俊吉驚天爆料,外界才注意到缺乏金融背景、家族欠款潛逃的呂政璋,竟成總統府「舉才」的標竿。國家公器如此隨便賞賜,總統用人還能平民心嗎?

民進黨在野時批評國民黨「黨國不分」,而今民進黨滿朝盡是皇親國戚,吃香喝辣,猶有過之。其中,許多沐猴而冠者,還自以為是悍將忠臣,欺壓民眾和部屬絕不手軟。當「靠山文化」凌駕用人專業,「蔡友友」及「賴友友」前仆後繼,都想趁機撈一把表面看來,賴總統雖大權一把抓但細究內裡,貪腐、好色、仗勢欺人的山頭文化卻是藏汙納垢,隨時都可能衰朽不支。連「清德宗」都叫出來了,賴總統務須十倍謹慎!







台灣尚勇 不如「上勇」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096/web/ 

◆  台灣尚勇 不如「上勇」
◆  來場冠軍與冠軍的交流
◆  中華才是正名 感謝守護台灣
◆  川普對陸加墨加稅的台灣啟示
◆  張忠謀、護國神山、台灣貢獻(上、明日續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台灣尚勇 不如「上勇」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韓良俊/台大名譽教授,曾獲第十二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台北市)


聯合報廿七日頭版下方顯目的大標題:「中華英雄遊行 球迷唱『台灣尚勇』」,內文也提到「中華隊前晚帶著冠軍盃返台後,昨天行程滿檔;中午接受行政院長卓榮泰午宴慰勞,下午參加『棒球英雄、台灣尚勇』大遊行後,賴清德總統及副總統蕭美琴在總統府接見。」

這裡面的「台灣尚勇」一詞,其實有雙重錯誤,可惜很少人知道:第一、從發音上講,「尚」用台語唸是「高尚」的「尚」音,而非正確的「上」的音;第二、從字義上講,「尚勇」意為「還算勇」、「相當勇」、「崇尚勇」,卻與真正想表達的「最勇」,實在大異其「義」。在台語用字上(包括字義及發音),正確的寫法應為「台灣上勇」,可惜上述明顯的錯誤,很多人不察,還是經常用錯此字,包括這一次大遊行的主辦單位,值得在此提出。

正如前資政彭明敏先生說過的,這一類名詞的錯誤,雖屬「芝麻小事」,但如經常犯錯,則顯得「懶散」、「馬虎」、「不嚴謹」,希望拙文可提醒大家注意到此類不該有的錯誤。











來場冠軍與冠軍的交流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苑丹東/時事觀察員(高雄市)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大陸高校師生來台交流,訪問團包括奧運桌球金牌得主馬龍和射擊金牌得主楊倩等傑出青年。有官員洩露訪問團成員的個資,並質疑其具有「統戰」意圖,引發一連串政治爭議。這凸顯了台灣內部對兩岸交流的深層矛盾,同時也暴露出部分政治勢力在面對兩岸和平交流時的偏狹與不自信,更凸顯政治抹紅行為對兩岸和平的傷害及其視野高度的不足。

兩岸關係的未來,繫於青年世代的互動與理解。相較於政治對抗,青年交流以真誠互動為核心,有助於化解長久以來的敵意與誤解,是推動和平的重要契機。這次交流活動涵蓋七所大陸高校的師生,並會與台灣的六所大專院校及一所高中進行交流,內容包括文化參訪、學術互動以及體育活動

青年交流的價值不僅在於增進彼此解,更在於創造雙方共同的情感基礎。以馬龍和楊倩為例,他們不僅是體育界的典範,也能透過體育交流帶來鼓舞人心的故事。這樣的互動能讓彼此看到人性、夢想與努力的共通點,而非僅僅以政治框架解讀對方。

令人遺憾的是,這場具有積極意義的活動,卻因部分政治人物與勢力的操弄而蒙上陰影。匿名官員在特定媒體洩露訪問團成員的個人資訊,甚至以其「共產黨員」或「共青團員」身分進行政治汙衊,完全偏離了交流初衷。應該思考的是,中共黨員的身分在中國大陸本就普遍,這與台灣具政黨身分的民眾赴陸交流並無本質區別。如此大做文章,只會凸顯心胸狹隘與缺乏自信。

兩岸青年交流本應是以青春與熱情為底色的活動,卻被貼上統戰標籤,反映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不成熟心態。民進黨政府既然批准此訪問團來台,便應展現包容與胸懷,而非默許政治操作傷害兩岸互信。以洩露個資和抹紅來阻撓交流,不僅違反法治精神,更對台灣長期以來標榜的自由民主形象形成諷刺。

阻撓兩岸交流無助於台灣的進步。透過青年交流建立的友誼與理解,才是促進和平的基礎。兩岸分歧的解決,終究要回歸到人民的理解與共識,而非僅寄望於高層政治協商。尤其這回中華棒球隊勇奪世界冠軍,為台灣帶來了極大榮耀。馬龍和楊倩來台,若能促成一場「冠軍對冠軍」的體育交流,豈不更能展現台灣的自信與實力?那些刻意矮化這次交流意義的人,無異於低估台灣的文化與實力,也對兩岸民眾的相互理解設下不必要的障礙!












中華才是正名 感謝守護台灣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劉宗夏/金融分析者(台北市)


本來體育能夠把台灣人不分黨派團結起來,為我們的國家「中華隊」加油!但是這些年很遺憾已經被操作得過度政治化。因為國際現實,台灣選手出賽被迫只能用中華台北,不少人認為就是中華害台灣人被矮化,認為中華是累贅,台灣人就是要用台灣

其實中華才是「正名」!國際場合我們用中華台北是逼不得已,如果沒有中華,根本無法出賽,民進黨一直洗腦台灣人,在國際場合應該正名台灣,而不是矮化的中華台北,事實證明這根本是政治話術,騙局一場。

真相是,「中華」才是真正守護台灣的父親,台灣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母親。想要有一個團結的家不能父母相爭,是要相融、團結對外,這個家才會健康的茁壯成長,這個父親可能不完美,過去犯過一些錯,但畢竟他仍然是在守護這個家。

如果沒有了「中華」,台灣會變成怎樣?如果中華沒了,台灣內部會馬上陷入四分五裂!外部也將面臨立即戰爭的危險。所以早年以務實台獨工作者自居的現任總統賴清德,也不得不向中華民國靠攏,稱中華民國是團結的最大公約數。

既然是這樣,台灣人就不應該陷入「中華」和「台灣」之爭,連本來團結人民的體育賽事都要搞分裂嗎?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台灣是養育我們的土地,我們是台灣人,但我們是中華隊!台灣人希望為國爭光,希望讓世界看見台灣,我們來自台灣,但是那面讓海內外台灣人感動的國旗,他是中華隊的象徵。

國際打壓不應該是不愛中華隊的理由,反而更應該珍惜這塊招牌!因為沒有了中華這塊招牌,台灣也將不復存在。














川普對陸加墨加稅的台灣啟示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王國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


川普風暴持續席捲全球。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於十一月廿五日表示,上任旋即對墨西哥與加拿大進口商品,加徵廿五%的關稅;中國大陸則為十%。此舉與競選期間的政見大相逕庭,即對陸施以六成懲罰性稅率,其餘國家為一成這充分彰顯川普的不可預測性

另一經典案例是移民政策。川普於十一月十九日證實,上任將立即頒布緊急狀態,大規模驅離非法移民。惟優先遣返對象竟是中國大陸籍無證役齡男性,而非墨西哥。究其原因,川普認為這些陸籍人士意圖組建軍隊對抗美國。此操作亦超出學者專家的預期。

但川普政策仍有跡可尋。民國一○六至一一○年(二○一七至二○二一年),他逐步兌現選舉支票,含括將中國大陸列為匯率操縱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修改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修建美墨邊境隔離牆、減稅與重建基礎設施。此次加徵關稅與遣返非法移民,亦為競選承諾。

由此觀之,台灣也深陷川普風暴當中。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編製的川普風險指數Trump Risk Index),台灣曝險程度為四十九點八%,高居全球第七,僅次於墨西哥、中國大陸、加拿大、越南、德國與日本;前三名已提上首波關稅懲罰議程,故台股應聲下挫一點二%,凸顯國人擔憂。

川普亦多次點明台灣。他於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上任之際,匡列十六個重大貿易逆差國家,台灣便在名單之中。同年七月的台美貿易官員會議,美方再就此議題表達高度關注。川普於此次競選期間又指控,台積電奪取美國晶片製造業,並搶占工作職缺,故台灣需繳交保護費。

更嚴峻的是,美中經貿戰以降,台美貨貿愈加失衡。台灣對美出口由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的三九五億美元,飆升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前十個月的九二九億美元台灣對美貿易順差,相應暴增八點三倍至五二九億美元台灣躍居美國第九大貿易逆差國,且連續五次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

因此央行總裁楊金龍示警,台灣需密切關注華府動向。尤其是,川普恐擴大解釋匯率操縱國定義-貿易順差超過一五○億美元、經常帳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逾三%,以及淨買匯占 GDP 的比率達二%以上。若轉列正式名單,台灣將面臨懲罰性關稅。

問題是,台灣出口特徵阻礙台美貿易平衡。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四月至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十月,台灣中間財出口全球占比達七十七%。另受惠於人工智慧興起,資本財出口占比拉升到十七%。最終財出口占比僅五點五%。易言之,僅台積電加大對美投資,將無濟於事!因其生產晶片仍需返台封測

所幸,台美政治氛圍,給予台灣充裕的調整空間。綜合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與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美國民眾對台好感度達六成,且僅次於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與以色列。考量民意,川普應不致立即對台祭出嚴厲的經貿制裁。

綜合上述,面對川普的關稅重槌,台灣當務之急,為落實賴清德總統的加薪計畫。其效益有三:一是將經濟成長果實留給國人,而非經懲罰性關稅轉送美國。二是墊高半導體產業的生產成本,改變台美貿易失衡結構。最後,所得增加將壯大服務業,構建永續發展的雙引擎。














張忠謀、護國神山、台灣貢獻(上)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一、十七年前手訂「邁向世界級的九條鐵律」
半導體功臣張忠謀的一生(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是一場二十一世紀人人可以置身其中的科技與智慧盛宴。

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曾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三月十六日與張忠謀對談時表示:「如果只選一個人代表半導體,那就是張忠謀。他的人生故事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縮影。」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柯恩Ben Cohen)於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三月廿九日刊文指出:「張忠謀專業晶圓代工的創新商業模式改變了產業結構,是推動全球最重要技術發展的重要人物。」

這些讚詞的根源,實質上證實了民國九十六年(二○○七年)張忠謀在上海發表的演講。他提出了要想成為「世界級」企業,就要做到「九個」條件

回想十七年前十一月廿三日,全球華人企業家聚集在上海浦東,參加《遠見雜誌》主辦的第五屆「全球華人企業領袖峰會」。時任台積電董事長的張忠謀,在當時兩岸直航未通前,一清早從台北獨自出發,香港轉機,傍晚才趕到,剛好趕上大會頒贈他的「終身成就獎」,會後他要獨自在黃浦江沉思散步,回憶一家人曾在上海團聚的情景(上冊圖片頁第四頁)。這裡也是他父親事業發展之地

次日上午,張董事長以「打造世界級企業」為題,發表重要演說。我做主持人,小他五歲,童年也在上海長大,聽完演講,禁不住有了淚影與共鳴。

我曾多次在以後的文章中引述那篇條理清晰、充滿前瞻性的講詞。隨著時間及台積電領導地位的突出,不斷傳播,已被形容為是張忠謀手訂的台積電「九條鐵律」。「世界級的企業」應當是:

(一)一個推動世界產業、思潮主流的公司。
(二)一個不斷創新的公司。
(三)一個持續成長的公司。
(四)領導級公司中的前三名。

(五)至少要有十%到十五%的股東報酬率。
(六)必須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公司。
(七)一個學習型的公司。
(八)一個全球發展的公司。
(九)有世界性影響力,超越地域的公司。

在本書第廿一章〈台積電的經營理念及九○年代的策略〉中,有更詳盡的討論,值得細讀。這就是「開放社會」展現示範的魅力,人人有「後來居上」的可能。

認識張董事長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做人做事的這些特質:「直話直說」、「說到做到」、「嚴格執行」、「以身作則」。在現實世界中,那些著名的企業家,也難以做到。他還坦率地在書中引述別人對他的批評。

二、開創專業晶圓代工的新商業模式
出生在動盪的中國大陸,十八歲之前張忠謀曾多次轉校,並在六個城市生活過,甚至親身經歷廣州與重慶的日軍轟炸。然後在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隨著家人離開上海遷至香港,短暫停留後移居美國。幼少年的逃難經驗,使他體認雙親對這位獨子的呵護,雙親為了他的教育,都安排了最好的學校:重慶的南開中學、上海的南洋模範中學。他的聰慧使他深知:往後一切得靠自己,也就格外珍惜赴美求學的機會。

民國三十八(一九四九年)去美第一年,他即進入美國頂尖學府-哈佛大學,隔年又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取得碩士學位,學到了可以在美國立足的本領。後來在德州儀器的贊助下,再進入史丹佛,於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年)取得博士學位。擁有全美頂尖三大學府學歷的他,再回到德儀。

《張忠謀自傳:上冊 民國二十年-五十三年(一九三一-一九六四)》,寫他的青春、半導體的青春,和一個大時代從蒼涼到繁盛的軌跡。看到戰亂中的文藝少年在文科與工科中徘徊抉擇、壯志青年在美國職場現實中練就了堅強和進退,擁有一身本領的科技人,無法在機會面前猶豫。美國新大陸晴天中偶有風雨的前半生,已展現出他進退得失的身影。此刻出版的《張忠謀自傳:下冊 民國五十三年-一○七年(一九六四-二○一八)》,他自己承認:由於董事長的工作愈做愈愉快,後來簡直欲罷不能,一直做到八十七歲才退休。退休後再以七年時間,精心撰述近二十萬字的「下冊」。

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競爭劇烈的科技世界中,出現了一個以「台灣」為名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就是這位創辦者,他已經擁有深厚的美國高科技工作經驗,當時在李國鼎等政府首長邀請支持下,決定要在台灣開創專業晶圓代工的新商業模式。

次年台積電開始營運,從篳路藍縷的孤寂到大放異彩的歷程,正是他意志力旺盛的年代。他深思每一個策略,布局每一次戰役,以誠信為盾,技術為劍,帶領台積電的精銳團隊,締造了咆哮的九○年代和絢爛的二十一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積電已逐年被推崇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近年在台灣它已富裕了七萬個員工家庭,也改變了全球幾億人的生活方式。

這上下兩冊回憶錄,在地域上跨越了中國大陸、美國、台灣,不只是作者的專業選擇,更是一場全球化潮流下,技術與智慧的凝聚與擴展。可是面對當前地緣政治的衝擊,目前除了台灣,也已在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德國等地設廠。台積電還要費心設計周密它的應對之道。(明日續







陳冲/AI焦慮症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冲/AI焦慮症
◆  劉憶如/談COP29氣候融資峰會共識
◆  林中斌/川普2.0:抗中為表 避戰為裡
◆  王文華/恐龍也老了







陳冲/AI焦慮症


2024-11-28 05:15  聯合報/陳冲(作者為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AI 無疑是近兩年的顯學,炙手可熱,沾上 AI 話題的股價,通常表現不俗。最近出現一新名詞:AI Pilotitis,姑且先按字面譯為「人工智慧先導計畫炎」,拗口吧? Pilotitis,多數字典沒有收納這字,但為何說是「炎」?君不見,凡是有「-itis」字根的名詞,都譯為炎,常見的例如:Arthritis(關節炎)、 Hepatitis(肝炎)、Bronchitis(支氣管炎)、Tonsillitis(扁桃腺炎)等,不一而足,反正就是種病症。

Pilotitis 這個名詞,在製藥業或生技業並不陌生。因行業特質事關人體健康,不時大起大落,所以公司對新藥或療程,常接續採取一些小型計畫,分散風險,也方便修正某些缺失;不過有時患得患失,會重覆類似實驗,憚於放手一搏,就會淪於Pilotitis。線上字典解釋這罕見字,幾乎都採一致的文字:the act of continuously pursuing small health care projects but never scaling them, leading to duplication and short-lived benefits,就是描述這種進退失據的情境。但如事前規畫良好,加上運氣不錯,或許一試就成。十二年前,我國首次裝置 e-Gate,採取智慧人臉辨識通關,不選在桃園機場,也不在基隆港口,而是在衝擊較小的金門(小三通),就是成功的先導計畫,沒有罹患 AI Pilotitis

目前國際媒體一篇專題,談到大型企業處理 AI 的心態,尤其是執行長們,面對 AI 時代,似乎就感染了 Pilotitis,瞻前顧後,舉棋不定。在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跨國調查中,更顯示這些大咖的進退維谷。有些唯恐在引進 AI 的進度過慢,落後同業;有些則害怕導入 AI 時躁進,影響公司形象。有時陸續推出幾個先導計畫,卻又不痛不癢,投入人力財力不足。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舉某國際顧問公司為例,今年投入三十億美元在生成式 AI 的軟硬體,看似大手筆,但衡諸該公司每年八百多億元的營收,以及為 AI 而培訓的三萬名員工而言,應該又只是戔戔之數。各種調查顯示,這種情形不是個例,許多公司,投資過少怕不夠時尚先進投資過多,又畏批評虛擲浪費看來 AI Pilotitis 不是生理的發炎,應該是心理上的焦慮症

AI 焦慮症在企業常見,其實在主管機關也有類似的陰影。以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十二月「金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為例,適用對象本應只針對 Fintech,至於金融機構原已取得執照,業務本質不變,只是提供新種的服務方法,似乎沒有另創一個沙盒的必要,這是否一種焦慮症?看看已連續三年無申請案的數據即知。此外,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十二月「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也是一例,立法迄今已申請的十六案,依經濟部資料均尚無具體成果,相較於美國的 Waymo 及大陸的蘿蔔快跑專案,是不是也有 AI Pilotitis 的影子?

美國大選硝煙未散,去年十月拜登總統發布一有關 AI 的行政命令,名為 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耳提面命安全有效的 AI 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不到兩個月,川普就在競選演說中表示,將在就任總統的第一天取消拜登的行政命令,似乎忘了自己在二○一九年二月十四日也有 Maintaining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大同小異的行政命令,現在就看川老就職當天如何處理這 AI Pilotitis 了。

其實社會患有 AI 焦慮症也是正常,因為對於 AI 時代的配套基礎建設付之闕如,尤其是在歐美已然浮現的法律問題,特別是著作權衍生的爭議,我們還在起步,看今夏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就知沒有抓到重點。其實只要參考歐美案例,例如上月梅鐸集團狀告 Perplexity 案,而台灣也有兩家法學資料庫的訟爭,就知問題不僅在基本法,著作權法、個資法的修正,恐怕更為急迫。









黃齊元/歷史的終點?政治交易的起點

◆  黃齊元/歷史的終點?政治交易的起點








黃齊元/歷史的終點?政治交易的起點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黃齊元(作者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川普狂勝,共和黨全面執政,跌碎一缸子人眼鏡。最大輸家可能是經濟學家,雖然一再警告通膨風險,但落得這種結果,是學者太笨,還是群眾沒有理性?

其次是政治評論家,川普不可以用傳統政治角度理解,顛覆一切規則,過去經驗再也不能預測未來;再者是媒體,川普第一次勝選時,美媒體反省其對自己國家解竟然與朝鮮一樣少,沒想到八年後歷史重演。

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法蘭西斯.福山出版《歷史的終結》,預測歷史的終點是自由民主。如今看起來大錯特錯,像川普這樣一位極其專制法西斯主義者,視民主如敝屣,可以被人們崇拜擁戴,難道歷史不是來到第二個終點?美國會再次偉大,還是開始衰退?

紐約時報社論表示,川普已告訴美國人當選後他要幹什麼,相信他!台灣應特別注意川普所說的未交保護費及提高國防預算,他說黑道都會要求保護費,況且台灣很有錢,意思就是台灣太不上道。未來「川馬經濟學」當道,政治只為經濟利益服務

川普名言是「讓我們來做一筆交易」,對習近平來說,只要能讓台灣和平統一,沒有什麼不可以談。中國並不想和美國爭老大地位,至少不是現在,習近平說:「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是機遇而非挑戰,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

川普對台交易可能有以下方向:交互使用現金和有價值資源(如半導體),也會同時和中國談價碼,目標是創造最大利益,例如加速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未來美中台都不想戰爭,但台灣是沒有能力;川普終極目標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習近平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台灣呢?

未來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有利益就可以談交易。川普已開始任命他的幫派成員,他的做法台灣人並不陌生:用人唯親,忠誠擺第一,專業無意義,從政壇耋老到科技大咖,沒有人不下跪。

很多人研究川普人事任命,判斷未來政策走向,其實大錯特錯。觀察川普,不宜以政客角度思考政治運作模式,老闆說了算。川普喜歡和生意人打交道,老闆對老闆;川普尊重精明有實力的人,瞧不起弱者(筆尖上的小點)。

未來川普政府最重要的人是親中的馬斯克,將主導「政府效率部」,如果他能砍掉冗員、節省二兆美元,將可彌補減稅損失。簡言之,川普做的就是開源節流,而保護費屬於前者。政府效率部另一位部長拉馬斯瓦米曾表示,美國只需捍衛台灣到取得晶片自主權為止,估計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

美國內定國務卿魯比歐曾表示,中國成為美國最大挑戰,不是中國問題,而是美國問題,是美國這三十年來糟糕透頂的戰略路線,讓中國成為最大對手,美國應徹底刀口向內,改變美國自己。

美國新副總統范斯曾在一場演講中說,美國的外交政策是在威嚇、道德說教和指手畫腳,而中國的外交政策則是修橋、修路、讓窮人有飯吃。這說明他和魯比歐深知美國的缺點與無能,對中國實力有一定理解,不只是無理對抗

川普贏了,代表民主輸了、專制贏了,其次是美國輸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說民主贏了、台灣沒有輸嗎?

最近有一家保險公司推出形象片「未來,有備而來」,強調面對風險的未知,保險會成為靠山,讓我們無所畏懼地前進未來。台灣未來是什麼?誰是我們的靠山?我們是否能期待和平、不再恐懼?是否可以信賴、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