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台灣尚勇 不如「上勇」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096/web/ 

◆  台灣尚勇 不如「上勇」
◆  來場冠軍與冠軍的交流
◆  中華才是正名 感謝守護台灣
◆  川普對陸加墨加稅的台灣啟示
◆  張忠謀、護國神山、台灣貢獻(上、明日續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台灣尚勇 不如「上勇」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韓良俊/台大名譽教授,曾獲第十二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台北市)


聯合報廿七日頭版下方顯目的大標題:「中華英雄遊行 球迷唱『台灣尚勇』」,內文也提到「中華隊前晚帶著冠軍盃返台後,昨天行程滿檔;中午接受行政院長卓榮泰午宴慰勞,下午參加『棒球英雄、台灣尚勇』大遊行後,賴清德總統及副總統蕭美琴在總統府接見。」

這裡面的「台灣尚勇」一詞,其實有雙重錯誤,可惜很少人知道:第一、從發音上講,「尚」用台語唸是「高尚」的「尚」音,而非正確的「上」的音;第二、從字義上講,「尚勇」意為「還算勇」、「相當勇」、「崇尚勇」,卻與真正想表達的「最勇」,實在大異其「義」。在台語用字上(包括字義及發音),正確的寫法應為「台灣上勇」,可惜上述明顯的錯誤,很多人不察,還是經常用錯此字,包括這一次大遊行的主辦單位,值得在此提出。

正如前資政彭明敏先生說過的,這一類名詞的錯誤,雖屬「芝麻小事」,但如經常犯錯,則顯得「懶散」、「馬虎」、「不嚴謹」,希望拙文可提醒大家注意到此類不該有的錯誤。











來場冠軍與冠軍的交流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苑丹東/時事觀察員(高雄市)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大陸高校師生來台交流,訪問團包括奧運桌球金牌得主馬龍和射擊金牌得主楊倩等傑出青年。有官員洩露訪問團成員的個資,並質疑其具有「統戰」意圖,引發一連串政治爭議。這凸顯了台灣內部對兩岸交流的深層矛盾,同時也暴露出部分政治勢力在面對兩岸和平交流時的偏狹與不自信,更凸顯政治抹紅行為對兩岸和平的傷害及其視野高度的不足。

兩岸關係的未來,繫於青年世代的互動與理解。相較於政治對抗,青年交流以真誠互動為核心,有助於化解長久以來的敵意與誤解,是推動和平的重要契機。這次交流活動涵蓋七所大陸高校的師生,並會與台灣的六所大專院校及一所高中進行交流,內容包括文化參訪、學術互動以及體育活動

青年交流的價值不僅在於增進彼此解,更在於創造雙方共同的情感基礎。以馬龍和楊倩為例,他們不僅是體育界的典範,也能透過體育交流帶來鼓舞人心的故事。這樣的互動能讓彼此看到人性、夢想與努力的共通點,而非僅僅以政治框架解讀對方。

令人遺憾的是,這場具有積極意義的活動,卻因部分政治人物與勢力的操弄而蒙上陰影。匿名官員在特定媒體洩露訪問團成員的個人資訊,甚至以其「共產黨員」或「共青團員」身分進行政治汙衊,完全偏離了交流初衷。應該思考的是,中共黨員的身分在中國大陸本就普遍,這與台灣具政黨身分的民眾赴陸交流並無本質區別。如此大做文章,只會凸顯心胸狹隘與缺乏自信。

兩岸青年交流本應是以青春與熱情為底色的活動,卻被貼上統戰標籤,反映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不成熟心態。民進黨政府既然批准此訪問團來台,便應展現包容與胸懷,而非默許政治操作傷害兩岸互信。以洩露個資和抹紅來阻撓交流,不僅違反法治精神,更對台灣長期以來標榜的自由民主形象形成諷刺。

阻撓兩岸交流無助於台灣的進步。透過青年交流建立的友誼與理解,才是促進和平的基礎。兩岸分歧的解決,終究要回歸到人民的理解與共識,而非僅寄望於高層政治協商。尤其這回中華棒球隊勇奪世界冠軍,為台灣帶來了極大榮耀。馬龍和楊倩來台,若能促成一場「冠軍對冠軍」的體育交流,豈不更能展現台灣的自信與實力?那些刻意矮化這次交流意義的人,無異於低估台灣的文化與實力,也對兩岸民眾的相互理解設下不必要的障礙!












中華才是正名 感謝守護台灣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劉宗夏/金融分析者(台北市)


本來體育能夠把台灣人不分黨派團結起來,為我們的國家「中華隊」加油!但是這些年很遺憾已經被操作得過度政治化。因為國際現實,台灣選手出賽被迫只能用中華台北,不少人認為就是中華害台灣人被矮化,認為中華是累贅,台灣人就是要用台灣

其實中華才是「正名」!國際場合我們用中華台北是逼不得已,如果沒有中華,根本無法出賽,民進黨一直洗腦台灣人,在國際場合應該正名台灣,而不是矮化的中華台北,事實證明這根本是政治話術,騙局一場。

真相是,「中華」才是真正守護台灣的父親,台灣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母親。想要有一個團結的家不能父母相爭,是要相融、團結對外,這個家才會健康的茁壯成長,這個父親可能不完美,過去犯過一些錯,但畢竟他仍然是在守護這個家。

如果沒有了「中華」,台灣會變成怎樣?如果中華沒了,台灣內部會馬上陷入四分五裂!外部也將面臨立即戰爭的危險。所以早年以務實台獨工作者自居的現任總統賴清德,也不得不向中華民國靠攏,稱中華民國是團結的最大公約數。

既然是這樣,台灣人就不應該陷入「中華」和「台灣」之爭,連本來團結人民的體育賽事都要搞分裂嗎?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台灣是養育我們的土地,我們是台灣人,但我們是中華隊!台灣人希望為國爭光,希望讓世界看見台灣,我們來自台灣,但是那面讓海內外台灣人感動的國旗,他是中華隊的象徵。

國際打壓不應該是不愛中華隊的理由,反而更應該珍惜這塊招牌!因為沒有了中華這塊招牌,台灣也將不復存在。














川普對陸加墨加稅的台灣啟示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王國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


川普風暴持續席捲全球。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於十一月廿五日表示,上任旋即對墨西哥與加拿大進口商品,加徵廿五%的關稅;中國大陸則為十%。此舉與競選期間的政見大相逕庭,即對陸施以六成懲罰性稅率,其餘國家為一成這充分彰顯川普的不可預測性

另一經典案例是移民政策。川普於十一月十九日證實,上任將立即頒布緊急狀態,大規模驅離非法移民。惟優先遣返對象竟是中國大陸籍無證役齡男性,而非墨西哥。究其原因,川普認為這些陸籍人士意圖組建軍隊對抗美國。此操作亦超出學者專家的預期。

但川普政策仍有跡可尋。民國一○六至一一○年(二○一七至二○二一年),他逐步兌現選舉支票,含括將中國大陸列為匯率操縱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修改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修建美墨邊境隔離牆、減稅與重建基礎設施。此次加徵關稅與遣返非法移民,亦為競選承諾。

由此觀之,台灣也深陷川普風暴當中。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編製的川普風險指數Trump Risk Index),台灣曝險程度為四十九點八%,高居全球第七,僅次於墨西哥、中國大陸、加拿大、越南、德國與日本;前三名已提上首波關稅懲罰議程,故台股應聲下挫一點二%,凸顯國人擔憂。

川普亦多次點明台灣。他於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上任之際,匡列十六個重大貿易逆差國家,台灣便在名單之中。同年七月的台美貿易官員會議,美方再就此議題表達高度關注。川普於此次競選期間又指控,台積電奪取美國晶片製造業,並搶占工作職缺,故台灣需繳交保護費。

更嚴峻的是,美中經貿戰以降,台美貨貿愈加失衡。台灣對美出口由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的三九五億美元,飆升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前十個月的九二九億美元台灣對美貿易順差,相應暴增八點三倍至五二九億美元台灣躍居美國第九大貿易逆差國,且連續五次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

因此央行總裁楊金龍示警,台灣需密切關注華府動向。尤其是,川普恐擴大解釋匯率操縱國定義-貿易順差超過一五○億美元、經常帳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逾三%,以及淨買匯占 GDP 的比率達二%以上。若轉列正式名單,台灣將面臨懲罰性關稅。

問題是,台灣出口特徵阻礙台美貿易平衡。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四月至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十月,台灣中間財出口全球占比達七十七%。另受惠於人工智慧興起,資本財出口占比拉升到十七%。最終財出口占比僅五點五%。易言之,僅台積電加大對美投資,將無濟於事!因其生產晶片仍需返台封測

所幸,台美政治氛圍,給予台灣充裕的調整空間。綜合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與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美國民眾對台好感度達六成,且僅次於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與以色列。考量民意,川普應不致立即對台祭出嚴厲的經貿制裁。

綜合上述,面對川普的關稅重槌,台灣當務之急,為落實賴清德總統的加薪計畫。其效益有三:一是將經濟成長果實留給國人,而非經懲罰性關稅轉送美國。二是墊高半導體產業的生產成本,改變台美貿易失衡結構。最後,所得增加將壯大服務業,構建永續發展的雙引擎。














張忠謀、護國神山、台灣貢獻(上)



2024-11-28 05:13  聯合報/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一、十七年前手訂「邁向世界級的九條鐵律」
半導體功臣張忠謀的一生(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是一場二十一世紀人人可以置身其中的科技與智慧盛宴。

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曾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三月十六日與張忠謀對談時表示:「如果只選一個人代表半導體,那就是張忠謀。他的人生故事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縮影。」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柯恩Ben Cohen)於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三月廿九日刊文指出:「張忠謀專業晶圓代工的創新商業模式改變了產業結構,是推動全球最重要技術發展的重要人物。」

這些讚詞的根源,實質上證實了民國九十六年(二○○七年)張忠謀在上海發表的演講。他提出了要想成為「世界級」企業,就要做到「九個」條件

回想十七年前十一月廿三日,全球華人企業家聚集在上海浦東,參加《遠見雜誌》主辦的第五屆「全球華人企業領袖峰會」。時任台積電董事長的張忠謀,在當時兩岸直航未通前,一清早從台北獨自出發,香港轉機,傍晚才趕到,剛好趕上大會頒贈他的「終身成就獎」,會後他要獨自在黃浦江沉思散步,回憶一家人曾在上海團聚的情景(上冊圖片頁第四頁)。這裡也是他父親事業發展之地

次日上午,張董事長以「打造世界級企業」為題,發表重要演說。我做主持人,小他五歲,童年也在上海長大,聽完演講,禁不住有了淚影與共鳴。

我曾多次在以後的文章中引述那篇條理清晰、充滿前瞻性的講詞。隨著時間及台積電領導地位的突出,不斷傳播,已被形容為是張忠謀手訂的台積電「九條鐵律」。「世界級的企業」應當是:

(一)一個推動世界產業、思潮主流的公司。
(二)一個不斷創新的公司。
(三)一個持續成長的公司。
(四)領導級公司中的前三名。

(五)至少要有十%到十五%的股東報酬率。
(六)必須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公司。
(七)一個學習型的公司。
(八)一個全球發展的公司。
(九)有世界性影響力,超越地域的公司。

在本書第廿一章〈台積電的經營理念及九○年代的策略〉中,有更詳盡的討論,值得細讀。這就是「開放社會」展現示範的魅力,人人有「後來居上」的可能。

認識張董事長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做人做事的這些特質:「直話直說」、「說到做到」、「嚴格執行」、「以身作則」。在現實世界中,那些著名的企業家,也難以做到。他還坦率地在書中引述別人對他的批評。

二、開創專業晶圓代工的新商業模式
出生在動盪的中國大陸,十八歲之前張忠謀曾多次轉校,並在六個城市生活過,甚至親身經歷廣州與重慶的日軍轟炸。然後在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隨著家人離開上海遷至香港,短暫停留後移居美國。幼少年的逃難經驗,使他體認雙親對這位獨子的呵護,雙親為了他的教育,都安排了最好的學校:重慶的南開中學、上海的南洋模範中學。他的聰慧使他深知:往後一切得靠自己,也就格外珍惜赴美求學的機會。

民國三十八(一九四九年)去美第一年,他即進入美國頂尖學府-哈佛大學,隔年又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取得碩士學位,學到了可以在美國立足的本領。後來在德州儀器的贊助下,再進入史丹佛,於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年)取得博士學位。擁有全美頂尖三大學府學歷的他,再回到德儀。

《張忠謀自傳:上冊 民國二十年-五十三年(一九三一-一九六四)》,寫他的青春、半導體的青春,和一個大時代從蒼涼到繁盛的軌跡。看到戰亂中的文藝少年在文科與工科中徘徊抉擇、壯志青年在美國職場現實中練就了堅強和進退,擁有一身本領的科技人,無法在機會面前猶豫。美國新大陸晴天中偶有風雨的前半生,已展現出他進退得失的身影。此刻出版的《張忠謀自傳:下冊 民國五十三年-一○七年(一九六四-二○一八)》,他自己承認:由於董事長的工作愈做愈愉快,後來簡直欲罷不能,一直做到八十七歲才退休。退休後再以七年時間,精心撰述近二十萬字的「下冊」。

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競爭劇烈的科技世界中,出現了一個以「台灣」為名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就是這位創辦者,他已經擁有深厚的美國高科技工作經驗,當時在李國鼎等政府首長邀請支持下,決定要在台灣開創專業晶圓代工的新商業模式。

次年台積電開始營運,從篳路藍縷的孤寂到大放異彩的歷程,正是他意志力旺盛的年代。他深思每一個策略,布局每一次戰役,以誠信為盾,技術為劍,帶領台積電的精銳團隊,締造了咆哮的九○年代和絢爛的二十一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積電已逐年被推崇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近年在台灣它已富裕了七萬個員工家庭,也改變了全球幾億人的生活方式。

這上下兩冊回憶錄,在地域上跨越了中國大陸、美國、台灣,不只是作者的專業選擇,更是一場全球化潮流下,技術與智慧的凝聚與擴展。可是面對當前地緣政治的衝擊,目前除了台灣,也已在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德國等地設廠。台積電還要費心設計周密它的應對之道。(明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