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競局下 台灣的角色彰顯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358/web/ 

◆  聯合報社論/管教權的困惑:「兒皇帝」現象不容忽視
◆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的「周杰倫共識」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競局下 台灣的角色彰顯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競局下 台灣的角色彰顯


2024-12-10 02:42  經濟日報/ 社論
美中競局下,台灣的角色彰顯。(美聯社)


川普即將上任,他的政見旗幟鮮明,強調「以美國優先」、「單邊主義」,一味地以美國的貿易逆差為著眼點,並以課徵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就此而言,川普的基本邏輯可能是:對中國課徵高關稅可以阻卻或脫鉤中國產品,對盟國提高關稅,可以逼其廠商在美國生產;同時川普也不支持近岸和友岸外包式的製造業回流。但是,美國對中國的策略性競爭,並不只有貿易而已,而且,從領域別看,美對中競局和脫鉤其實存在不同路線。

即將接任美國國務卿的魯比歐Rubio)在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9月公開一份報告,檢視「中國製造2025」十項目標產業的推動進展。魯比歐的評價指出,中國在電動車、能源與發電、造船、高鐵四個領域取得相當突出的成就,例如:中國已成為電動車(及傳統汽車)第一大出口國,而中國高鐵網絡的規模更遙遙領先世界各國。中國部分達成目標的領域則有航空與航太、生物科技、先進材料、機器人與工具機、半導體五個領域。魯比歐呼籲:「北京在很多產業已經取得領先,這將決定21世紀的地緣政治霸權(geopolitical supremacy)。」

就美對中競局和脫鉤,台灣各界關注的焦點相當集中於半導體先進製程,可是魯比歐的報告點出,在美國關切的重點領域,美國並非都享有絕對優勢,甚至於不容易以一己之力對抗中國。這可以讓我們討論美對中競局的不同路線,進而探索美國與盟國互利合作的可能性。

在半導體先進製程,美國在價值鏈(EDA 設計工具、矽智財、IC設計、設備)具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仍需仰賴與盟國(荷蘭、日本、台灣)一起牽制中國。以經濟安全為名,美國關切與先進製程製造相關的價值鏈,進而對台積電、三星等廠商要求在美國生產;而且亦步亦趨地要求最新進的技術。

另一個美國享有大幅領先優勢的領域是 AI,包括 AI 晶片、演算法、算力等。美國將中國視為在 AI 領域的最大競爭對手,川普在國會中的盟友,於美國國會兩黨小組,在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11月底所提交的年度報告中,提出「AI 曼哈頓計畫」,作為應對國際局勢挑戰的科技戰略。報告指出:應對中國在 AI 科技的大力投資,需要有明確的策略讓美國持續在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發展上取得領先地位。儘管美國在 AI 有其獨特優勢,但 AI 晶片也受惠於台灣產業鏈的支持。

另一方面,在無人機、6G、自駕車及電動車等領域,中國反而享有產業化和落地應用規模的優勢,而美國的基本態度是:在這些領域,刻意區隔,以形成互不相通的技術與供應鏈體系。在 5G 領域,美國就曾利用國際結盟,確保其關鍵電信網路、物聯網、5G 技術不使用到「不受信任」的設備。美國也想要在 6G 技術急起直追,但中國 6G 專利申請量持續高居世界第一,約占四成。在無人機領域,中國的大疆更具有絕對的優勢,且其影響力包括商用和軍用市場。

中國的自駕車或許技術上仍不如美國,但是其相對寬鬆的管制規範,讓中國的自駕車已有大規模市場練兵應用的實績。特斯拉的馬斯克在這次選舉與川普結盟,其目的可能要透過管制鬆綁,加速推動自駕車和無人機(低空經濟)的發展;特斯拉本身的目標是在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推無人駕駛 Robotaxi 上路。馬斯克曾公開表示美國政府製造 F35 是浪費,反而誇讚中國的無人機群飛技術;儘管 F35 和無人機其實屬於不同的應用場景。

上述案例顯示,美中競局其實有多元的戰場,不只是貿易,還有科技的領先優勢之爭,更重要的是,逐一檢視相關領域,美國並非都享有絕對的優勢,與一些盟國合作以協助美國建立相對優勢;這有賴美國和盟國進一步檢視美對中競局不同路線的差異和合作對雙方的價值。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的「周杰倫共識」


2024-12-10 04:25  聯合報/ 黑白集
周杰倫人緣甚好,在大巨蛋吸引眾星捧場。 圖/杰威爾音樂提供


周杰倫大巨蛋演唱會,引爆熱潮。場外「歌迷求票」成焦點,場內匯集樂壇、政壇、體育界等知名人士「朝聖」,見證出道廿多年的周杰倫不但穩居「華人頂流」,「亞洲天王」地位亦無可撼動。

與「本土化」風向不同,周杰倫不少膾炙人口作品,是從中國文化取材。例如青花瓷、東風破、菊花台、蘭亭序等,兩岸歌迷都耳熟能詳。其中,「本草綱目」更赤裸裸諷刺「崇洋媚外」。他也多次霸氣發言,強調中國文化主體性,從而推波助瀾大陸「國風」熱潮。

周杰倫也是少數遊走兩岸、卻鮮少被出征的台灣藝人。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曾有大陸網友質疑周杰倫「過氣」、「流量不高」;結果對岸歌迷大串聯,將周杰倫送上流量榜首。在台灣綠營屢屢出征「親中藝人」,卻始終不敢對周杰倫下手如果說兩岸有「周杰倫共識」,並非虛言

其中緣由,不難理解。大陸影視圈偶像化、空洞化,周杰倫彌補其不足。至於台灣,近年「反中」主要為「反統戰」,而周杰倫用「中國文化」為武器,從台灣紅到大陸,再紅到全亞洲,這是誰統戰誰?綠營被狠打臉,只好默不作聲。

政治對立,讓兩岸交流越走越遠;「本土化」,則讓台灣影視歌越走越窄。周杰倫在台爆紅,並靠著實力「文化入侵」大陸;但是,下一個周杰倫在哪?













聯合報社論/管教權的困惑:「兒皇帝」現象不容忽視


2024-12-10 04:39  聯合報/ 社論
台中市某國小發生師生衝突事件,台中市長盧秀燕2日直言「這是不適任的老師」,引發教師團體不滿,盧秀燕於3日公開向老師致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少子化年代,每個孩子都是寶,大人只能「愛的教育」。台中校園師生衝突事件,市長盧秀燕第一時間怒斥警方與校方,對學生呵護備至,卻忽視了教師權益,引發批評聲浪後出面道歉,也凸顯管教權的兩難。未來民法若修法刪除父母懲戒權,在缺乏配套下,愈來愈多的「兒皇帝」、「小霸王」,將隨時引爆家庭、校園與社會衝突。

台中市一名小六生拿樂樂球棒攻擊老師,次日道歉卻態度欠佳,老師怒而報警;學生非現行犯,警察仍進入校園將學生帶走。三月的事件,六月雙方和解,七月校事調查也證實教師並非「不當管教」但家長不滿警方與校方處理,仍找上議員透過質詢代為申冤。市長盧秀燕第一時間不察,震怒要求教育局與警察局徹查嚴懲,並痛斥校長領導無方、警方執法違法,「孩子已道歉,老師不放手還追究報警,是最壞的教育示範」。

未料,盧秀燕的重話引發教師界反彈,認為她在不明真相下過度苛責老師。全教總呼籲盧市長收回「不適任教師」說法,網友也質疑,道歉就了事恐是縱容孩童。經過一夜發酵,盧秀燕出面表示,未確實解前因後果就指責老師不適任,她為此向老師致歉。她承諾,市府將訂出 SOP,讓執法與教育單位有所依循。

近些年來,教師對管教權愈來愈感困惑,校園裡「愛的教育」似乎變成「礙的教育」,成為現代師者難以承受之重。《教育基本法》規定,國家應保障學生不受任何體罰及霸凌;師生互動則依學校訂定的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禁止打罵教育。但名為輔導與管教,其實是「打不得、罵不動」,老師們宛如弱勢族群,輕則被冠上管教不當、重則遭指控霸凌。有律師發文:「老師,你們為何不生氣?」質疑當體制不保護教師權益,老師就只能離開或選擇平庸。在明哲保身的考量下,不少老師只好睜隻眼閉隻眼。尤其,學生與家長動輒投訴,不僅學校行政壓力倍增,更讓老師身心俱疲。

新北去年國中生割喉殺人事件,凸顯教育體制面對學生管教、校園安全與少年輔導處遇的無力。面對校安疑慮,老師不能搜查、不能詢問;面對犯錯學生,老師不能體罰、不能糾正,否則可能被控霸凌。教育部被轟應該對割喉案負全責,幾經研究,才放寬校園安全檢查限制。警政署也說要加強查緝黑幫入侵校園,但學校缺乏足夠資源,少年犯都知道法律會保護未成年者,霸凌事件仍層出不窮。老師被體制綁手綁腳,如何面對校園裡的凶神惡煞?校園內還有師生關係,一旦走出校園,誰來保護手無寸鐵的老師和學生?

教育要臻於完善,原生家庭的教育是關鍵拼圖。但行政院會近日通過《民法》修正案,將「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的條文,改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家長團體發布民調表示,逾七成家長反對民法刪除父母懲戒權,名為保護兒童,實則剝奪合理管教權。事實上,多數家長支持正向教養,一旦少了支持和配套,父母更不知要如何教養。

台中師生衝突案反映老師管教兩難的處境新北校園割喉案則凸顯老師武功盡廢的危機民法刪除父母懲戒權更預示親職教育愈發無力家長沒有懲戒權、老師沒有管教權,只會養出愈來愈多的「兒皇帝」和「小霸王」,親子關係與師生關係都失衡。大家都聽過「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的俗諺,但父母已經備感無力,老師也自顧不暇了。







【專家之眼】三大支柱消散 當前德國的衰退

◆  【專家之眼】三大支柱消散 當前德國的衰退

◆  【專家之眼】財劃修法 政治爭鬥玩殘財政專業








【專家之眼】三大支柱消散 當前德國的衰退


2024-12-10 10:01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德國總理蕭茲。圖/路透


月前德國聯合政府瓦解,目前是看守內閣,直至明年三月提前選舉才能組織新政府。再加上川普的衝擊,除關稅之外,還可能將俄烏戰爭丟包給歐洲,使得受夠川普1.0的德國各政黨都嚴陣以待。

首先,在政治方面。自民國一一O年(2021年)以來,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SPD)與綠黨(Greens)和親商的自由民主黨(FDP)聯合組閣掌權,就在財政與綠能方面齟齬不斷,導致社民黨總理蕭茲在11月開除了自民黨的財政部長林德,以致於必須提前選舉。

這當然受到烏克蘭戰爭直接與重大的影響。因為德國是繼美國之後,提供烏國援助最大的國家,總體支援約2~3百億歐元。再加上自梅克爾政府至今,德國已收容近3~4百萬難民,其中包括1百萬烏克蘭難民,造成政府嚴重的財政負擔。而此次政府瓦解的導火線,就是財政部長反對提高國債上限而遭解職。

在經濟層面,目前德國衰退的風險增高,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第四季度 GDP 下降0.3%,德國已進入技術性衰退。雖然通脹率從去年的5.9%降至預計的2.8%,但結構性問題,比如技術工人短缺與投資不足,再加上外銷疲軟,不少工廠都開始解職員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眾汽車(VW)。這是德國引以為傲的重要汽車產業,幾十年來首度關閉一些工廠與遣散員工,震驚德國各界,而這也與大陸的景氣不佳有關,因為這還是德國汽車業最大的市場。再加上德國企業轉型太慢,比如電動車就被中方超越許多。

在社會層面,民眾對政府改革能力的信任有所下降,對氣候、房價,難民以及社會公平的期待增大,因而造成極右派政黨(AfD)的火速膨脹。近期民調顯示,在野的基民/基社聯盟(CDU/CSU)支持率約32%,比聯合內閣裡社民黨(SPD)16%、綠黨11%、自民黨4%加起來還高。AfD 也有高達20%的支持率,然目前所有其他政黨都拒與 AfD 合作。但即便日後基民盟勝出,恐仍須與社民黨、綠黨甚至兩黨一道,才能過半組閣。

綜合觀之,原本梅克爾16年政府時期,安全靠美國、能源靠俄國、市場靠中國政策奏效,使得德國一直擔任歐盟經濟的火車頭。如今三大支柱都一一消散甚至國際媒體都已有德國是歐洲病夫陳述,可見情勢的嚴峻。






薛承泰/教改三十年成就了什麼?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教改三十年成就了什麼?
◆  魏國彥/我們都年輕過──致瓊瑤、劉家昌








薛承泰/教改三十年成就了什麼?


2024-12-10 05:21  聯合報/ 薛承泰(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四十年前我考取獎學金負笈前往美國念書,在飛機上我仍在懷疑這是真的嗎?從念小學開始,放學後我就要幫父親顧店,在寒暑假期間擺攤子賺錢,心心念念要減輕父母負擔,至於進大學、到美國留學是妄想!

在顧店時,我常會問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哥哥顧店?後來不再問了,因我解哥哥成績比較好,以當時家裡的經濟條件,應輪不到我升學吧!另外,我還會問,村長買酒和汽水,不給錢也就算了,為什麼還找流氓來砸店?這太不公平啦!

也許是天意,當父親看到雜貨店禁不起新興便利商店的衝擊,也只好隨我,高中畢業就跟著大家考大學,而聯考正好給我翻身的機會,我被分發到台大社會學系,這不就是探討社會不公的左派思維嗎儘管當時尚未解嚴,讀馬克思似乎已不是禁忌,這讓我逐漸解到社會階層的奧妙。村長不付帳,或許可以解釋成保護費吧!誰叫我們從金門砲戰「落難」到此。

在國外留學期間,兩個小孩陸續出生,州政府提供幼兒食物券,足夠讓全家喝鮮奶吃起司,這是從未有的滿足,而社區幼兒園更是驚艷。

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國,一個班十五位小朋友,可以看見不同膚色與民族,除了兩位老師,家長需輪流當教學助理,且輪流主辦文化饗宴。走出教室則是一遍綠地,小孩可盡興追逐奔跑。心想,台灣若也能如此,該有多好啊!

我拿到學位回國任教,因來不及為女兒登記公立幼稚園,只好選擇較近的私立幼稚園。記得開學那一天早上,我牽著女兒沿著人行道走到幼稚園對面的路口,在等候紅燈準備過馬路時才驚覺什麼叫做人山人海,因許多家長和我一樣帶著自己的寶貝上學。

當我踏入校門口和女兒說掰掰,手一鬆不到五秒鐘就看不到寶貝了,她淹沒在穿著同樣制服的人群中,這時司令台上有老師拿著麥克風喊集合。我突然覺得回到成功嶺受訓的情境!

三十年前那場教改運動,領軍的教授們相信也有類似經驗,總想為下一代做些什麼,教育改革就是最好的切入點。然而,他們忽略了國人的文化特性與人口趨勢,更忘了改革要講究方法與步驟,尤其是和現行制度的銜接,畢竟最需要協助與改變者,不是菁英而是中下階層

記得兒子念小二時,正值建構式數學強力推動,學校突然摒棄九九乘法表。由於兒子在幼稚園就學了心算還通過初級檢定,學校考加法,他直接寫出答案,老師卻給了大鴨蛋,說沒有寫出過程,就算答案對也不給分。兒子經此挫折說再也不碰數學!我曾指出這是獨尊式的改革,會傷害小孩原有的學習經驗,卻被「專家們」批為反改革此外,我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危機,也被說成是教改絆腳石

時間回到當前,前幾天我帶著不到三歲的外孫女來到鄉間老街,她看到一棟很不同的建築物,就問這是什麼?我說是警察局,警察在裡面上班;接著她問,為什麼會有警察?我回答,因為警察保護好人抓壞人;不出所料,她又問,為什麼會有好人和壞人?我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反問,妳為什麼要問為什麼?

教育的原初就是問:為什麼?從發覺事物與現象,到解自己與發掘潛能,甚至為國為民,為宇宙繼起之生命留學期間我解到全球化將帶來機會與競爭,聯考造成教育的僵化以及五育無法均衡發展,這些都必須去突破簡言之,教改有其正當性,然而經過三十年不斷改革,學生與家長的壓力沒減輕,大學競爭力也未見提升,筆者要再次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