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加稅配套措施 值得學習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2740/web/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為何偏愛陳英鈐、陳師孟這類「拗客」?
◆  聯合報黑白集/綠天之下最後「淨土」
◆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加稅配套措施 值得學習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加稅配套措施 值得學習


2018-10-19 02:5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首相安倍日前宣示,消費稅率從8%增加到10%,將如期於民國108年(2019年)10月1日實施。由於日本是國人海外旅遊的首選,去年赴日就超過450萬人次,加稅消息傳出,國人首先關注日本旅遊成本是否上揚。然而,日本消費稅增稅,是日本高齡少子化趨勢下,政府健全財政支出的政策一環,仔細觀察此次增稅與其配套措施,將可做為我國未來財政施政的參考
就國人最關心的日本旅遊來說,雖然觀光成本會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大。首先,日本的國內線機票需加上消費稅,但是國際航班免消費稅,因此增稅對於台日航線票價並無影響;再者,此次增稅為了減少對低所得家庭的衝擊,實施了「輕減稅率制度」,除了酒類的大部分食品與飲料,以及超市、便利商店、餐廳購買的外帶熟食,都維持原有稅率。因此擔心餐廳用餐價格上揚的台灣旅客,只要用外帶的方式,不管是超市便當、麥當勞漢堡或者吉野家牛肉飯,都不會受到這次加稅的影響。
在購物方面,因為日本已經實施觀光客購物滿5,000日圓就可免消費稅的制度。因此,不論是電器、零食或者藥妝品,台灣旅客只要在大型超市一次購足,幾乎都可以當場辦理退稅,自然也不受增稅的影響。
以上述的例子來看,儘管這次消費稅加稅幅度高達兩成以上,但是在種種配套措施下,對赴日觀光客的影響大幅降低,也不會改變觀光客在日本的旺盛消費力。由此可知加稅的配套措施非常重要。
此次安倍政權如此重視配套措施,甚至提早一年就宣布確定明年10月實施,是來自上次加稅的痛苦經驗。早在民國101年(2012年)6月,當自民黨還是在野,就與當時執政的民主黨達成協議,為了面對高齡化社會福利支出大幅成長的財政壓力,將以消費稅增稅為核心進行財政改革。在民國101年(2012年)8月國會通過的法律,確定了消費稅率要在民國103年(2014年)4月從5%調升到8%,之後在民國104年(2015年)10月再調升到10%。民國101年(2012年)底自民黨奪回政權後,也依照當年與民主黨的協議,在民國103年(2014年)4月如期調升消費稅,但卻造成了經濟災難。
當消費者確知消費稅要調升,便在加稅之前搶購商品,尤其是耐久性消費財,像是大型家電、汽車以及房地產。其結果是,在加稅之後,因為消費者之前搶購的反作用力,加上加稅之後價格提高所造成的需求降低,便造成國內消費低迷。
民國103年(2014年)4月加稅之後,當年4到6月當季日本國內個人消費是負成長4.6%,之後也持續不振。因為提高消費稅對國內消費有如此大的影響,為了讓政權能夠穩定執政的安倍,將8%提升到10%的第二次加稅,從民國104年(2015年)10月改到民國106年(2017年)4月,之後再改到民國108年(2019年)10月,共延期了兩次
在上個月安倍獲得自民黨總裁第三任選舉的勝利,確定首相任期可到民國109年(2020)東京奧運之後,因此大膽落實加稅政策。記取上次加稅後,國內消費蕭條的教訓,這次的加稅除了導入輕減稅率制度外,還預計施行中小企業點數回饋制,在加稅後一段期間內,消費者在中小企業購買商品時,可以獲得消費總額2%的點數,而這2%的點數,在政府的財政支援下,可以等同現金在下次消費時使用。透過此制度,抵銷加稅2%的影響,避免消費者搶在加稅前囤積商品,並且防止加稅後消費者不消費的蕭條市況。
此外,如果只是把加稅收入拿去支付高齡化的福利支出,人口結構問題不會改善,因此安倍政權也宣布要將加稅的部分收入,拿去當作幼兒教育免費化的預算,從根本改善少子化的困境。
綜合以上分析,此次日本提高消費稅,不僅用各種配套措施,平順化加稅前後的消費波動,同時也運用加稅所得來根本改善人口結構問題台灣今後也將面對嚴峻的高齡少子化問題,政府的醫療與社會福利支出將會大幅成長,恐怕台灣也早晚要面對加稅的問題,到時是否能夠有足夠的配套措施,將會考驗政府的智慧。








聯合報黑白集/綠天之下最後「淨土」


2018-10-19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中選會對法院裁定,仍「抗告」以對。圖為中選會主委陳英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以核養綠公投案可能敗部復活,要感謝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裁定,黃士修補送的二萬多份連署書被「依法收件」中選會是行政權鴨霸在先,現在就連面對法院裁定,仍然「抗告」以對這就是當今各行政機關對付老百姓的「衙門嘴臉」
民進黨完全執政以來,儼然「一統天下」。有立法院當「側翼」(這話出自張天欽之口,非外界誣陷);各獨立機關如促轉會、黨產會、乃至中選會相繼予人「附隨組織」之感;大法官則以「不受理釋憲」知名;還有監委打算調查司法個案……。挨打的不只是反對黨,連老百姓的公民權都橫遭限縮
「綠天」之下,還有「淨土」嗎?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對公投案的裁定,保護了人民權益,是例一。先前黨產會對國民黨黨產的行政處分,也是行政法院認為黨產條例有「違憲」之虞,直接向大法官聲請釋憲。此外,如金管會祭出的行政處分,經當事人提起行政救濟和行政訴訟後,三個月內兩度出現金管會「敗訴」的例子。
老百姓不服氣被行政機關欺侮,只剩少少幾個地方可以尋求救濟了。行政法院力圖不扮演「行政院的法院」的角色,但這少許「淨土」,未知能否一直挺住。監委陳師孟再度表示要出手調查司法個案,外界以「第四審」譏之;這次中選會亦直接反嗆行政法院裁定違法,顯然不把法官看在眼裡。
如果司法獨立也受到干擾,民進黨天下不知何處還有淨土!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為何偏愛陳英鈐、陳師孟這類「拗客」?


2018-10-19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監委陳師孟要為司法判決翻案,引發爭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選會主委陳英鈐,全力阻擋以核養綠公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蔡總統治理下,這個政府到底有沒有謹守法制、依法行政的可能,令人越來越感到困惑。或者,台灣已經深陷「政隨人轉」、「法隨人用」的混亂狀態,再也沒有法制的常規、常軌可循?
最近,一天之內就發生兩起政府機關自己左手打右手的事件,主因都是總統提名的特任官偏頗執拗所致其一是中選會卡公投的問題。「以核養綠」公投上月二度遞交連署書,遭中選會主委陳英鈐下令拒收,導致該案以不足兩千多份未達門檻。領銜人黃士修當時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假處分,高等行政法院日前裁定中選會應該受理「補交」,原因是「依法無拒絕的理由」,並要求中選會「以誠信方法為行政行為」。未料,中選會不服行政法院裁決,決定抗告;同時在黃士修依裁決送件時,一度將之混淆成未達門檻的「補件」。這等「拗功」,令人大開眼界。
其二是,監委陳師孟、王幼玲要為司法判決翻案的爭議。該案之緣由,是獨派團體「公投盟」四年前在陳抗時,將警方架設的拒馬鎖死,被依「妨害公務」判處拘役。陳師孟等人表示將自動調查,要為公投盟「翻案」。問題在,依五權分立的設計,監察權可以監督司法行政或法官的違失,卻不能直接干預司法判決或法律的適用;陳師孟等人要為同路人護航而介入個案,顯然侵犯司法獨立審判精神。但環顧蔡政府上下乃至監院,誰能阻擋得了陳師孟?
中選會的問題,是主委陳英鈐忘卻自己「獨立機關」的角色,卻踰越職權分際,對應該保持中立的業務妄加揣測、干預、主導,以致人民行使「直接民主」的公投案遭到不公平對待。更可議的是,在接到高等行政法院裁示後,中選會竟要繼續狡賴,真是操作無底限。在陳英鈐或其副主委陳朝建眼中,全力阻擋以核養綠公投,或許是在向蔡政府效忠表功;但在一個民主社會,如此破壞法制的難看作法,其實只會引發民眾的強烈反感。
陳師孟的問題,則是一個不知監委立場應客觀中立為何物、一心供奉台獨神主牌的政治人物,被送進了他主張「應該廢掉」的監察院果然,他使出渾身解數,屢屢做出超乎監委職能的表演,把監察院弄得烏煙瘴氣。上月監院審結宜蘭代理縣長陳金德的「違法經商」案,以全票通過彈劾;但陳師孟主動要求調查的陳金德「非法退稅」案,則草草以「查無不法」宣告結案,這是擺明「放水」。而今,陳師孟更意圖把手伸進司法,去為獨派團體小小的拘役案翻案這種把職務權力當成徇私工具的態度,瞬間讓廿一世紀御史大夫的風骨倒退了兩千年。
說來可悲,陳英鈐、陳師孟等不適格的人事任命,皆出自蔡總統之手,包括先前自命為「東廠」的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亦然。這些人事,儘管有些只是行政院轄下的獨立機關或任務編組,但因為性質特殊,都煞有介事地由總統提名、經立院表決;誰料,他們的行為竟是如此可議
在一個政府中,如此頻繁地出現政務官偏頗的事件,這種政府治理可能上軌道嗎?不僅如此,他們的行為在經其他制衡機關檢視糾正後,竟仍不知收斂,非要力抗到底。這又表現了什麼改革理想?在這樣「以偏頗為時髦」、「以踰法為自得」、「唯政黨利益是從」的氛圍下,這個政府天天陷在「左手打右手」的內耗之中,連尋常政務都難以推展,還有力氣關注人民的福祉嗎?
蔡總統常嘆說,她因推動改革得罪了人,以此為支持度低落撇清她錯了,民眾是支持改革的她用人不當而侵犯民主、踐踏法制、欺壓人權,才是信任流失的主因行政法院一句「以誠信方法為行政行為」,道破了癥結所在蔡總統該想想自己何以提不出誠信之人,卻盡是「拗客」

聯合筆記/熱炒入戶 用心不良

◆  摸索兩年 新南向戰略應更清晰
◆  自認已開發 未必買到CPTPP門票
◆  聯合筆記/熱炒入戶 用心不良
◆  當超越變優越…柯文哲莫忘初衷
◆  選舉嗆賭 教壞囝仔大小
◆  免罰寫金牌…對教育何其諷刺
◆  當勝負的計較 遠勝態度
◆  陸「千人計畫」…美亮紅燈 台別輕忽
◆  漫畫/監察,無所不能
◆  經濟冷暖 台灣民眾最知道
◆  打造台灣甲子園 重點是態度
◆  酒駕悲劇不斷 政府快修法
◆  以核養綠補件 中選會別偏頗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2740/web/




聯合筆記/熱炒入戶 用心不良


2018-10-18 23:57 聯合報  李春
大陸所有與戶口相關的措施,都會影響當事人的社會福利,甚至是教育、醫療和買房的權利與義務。(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國經濟和社會面臨又一道坎,處於相對複雜的階段。這一階段的變局,決定著中國的進退起落,所以凡事要瞪大眼睛,比如喧囂一時的億人進城
所謂億人進城,是對中國國務院關於推動一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的討論。這一討論由房地產起落的經濟現象到戶籍改革的社會問題,由國家就業政策到農村青年的生活取態,引起的關注度相當的高,各類專家也現身說得熱烈。然而這一討論,跟政策轉變無關,對發展轉向影響乏力。
這一討論之熱令很多人有誤解,以為當局又有新政,要推億人進城。其實不然,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確實下發過關於推動一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的通知,然而這份文件編號為國辦發〔2016〕七十二號,也就是民國105年(二○一六年)的文件。現在被再提出當新鮮事,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官員聲稱,打算督查方案落實情況。
還得弄明白一個概念,什麼叫非戶籍人口中共建政後學蘇聯專政,把社會二元化,農村人持有農業戶口,城市人持城市戶口,兩者間不准自由流動,除非有指標規定的招工提幹退伍
中國改革開放快四十年了,大批農民由農村流動城市,其中絕大部分成為農民工。到去年底,官方統計說有農民工約二億八千萬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工作生活在相應城市,但沒有城市戶籍,意味著是四等居民,別說沒有公民投票等政治權利,連居民的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格都沒有,很多社會問題,由之而生,所以國務院要給他們入戶資格
那何以在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的此時,民國105年(二○一六年)的一個方案要拿出來熱炒呢?那是因為房地產的衰落。中國房地產現在由過去受熱捧的嬌滴滴,變成不便打罵的壞孩子,稍一不慎,就會引爆金融的、社會的,乃至政治的地雷。舉例而言,過去炒得極度瘋狂的北京城邊上的河北樓燕郊,買時三百萬元人民幣的單位,現在二百萬都沒有人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前副部長仇保興說,北京空置率或高達廿%,遏制房地產投機、房地產泡沫是一個長期、艱鉅的任務又有資料說,中國全國存量房已有三百億平方米,人均卅五平方米
回看現狀和參考數據,熱議入戶政策,不是不明就裡的起鬨,就是另有所圖的居心不良。

盛治仁/選舉一時 做人一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選舉一時 做人一世
◆  方祖涵/計畫經濟的體育計畫
◆  洪蘭/棉花糖實驗新啟示
◆  林中斌/以色列最大港交中國
◆  黃介正/「辜汪上海會晤」廿年

◆  葉銀華/大陸經濟怎麼了?
◆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  趙春山/兩岸也有「第三選擇」的空間嗎?
◆  楊志良/選民易冷
◆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  嚴震生/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盛治仁/選舉一時 做人一世


2018-10-18 23:48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前文建會主委)
台中市長林佳龍的夫人廖婉如(右),日前至台中地檢署按鈴控告針對國民黨義務副祕書長【鄭麗文】、資深媒體人【蘭萱】、台北巿議員【徐弘庭】等3人涉嫌誹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台中市長林佳龍夫人出席花博相關會議,被質疑適當適法性而提告。基本上,我支持受到冤屈或誹謗,透過法律途徑尋求公道作法,自己也秉持這樣原則。只是這個新聞讓我想到約七年前往事。
當時我因為負責建國百年國慶晚會,在總統大選過程中受到質疑抹黑,主動將案件移送檢調清查並辭去文建會主委職務。事隔兩個多月後,到雲朗觀光任職。再過三個月,時任立法委員林世嘉、李應元及林佳龍聯名召開記者會,質疑我在任內推動國發基金結合民間創投公司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的作法。對我個人質疑的重點,在於十二家創投公司中,有一家「中信創投公司為中信金控投資持有,而我任職的雲朗觀光集團為中信金控轉投資,有利益輸送之嫌。他們發布的新聞稿中有下列說法:
這十二家創投公司皆是在盛治仁前主委任內通過,如今盛前主委卸任後,即擔任雲朗觀光總經理,而雲朗觀光為中信金控公司轉投資,公司董事長為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之姪女,而十二家創投公司之一「中信創投公司」為中信金控一○○%持股所投資,另外雲朗之執行長張安平,是盛治仁為文建會主委時,聘為建國百年基金會之董事,盛治仁之妻杜墨瑋則曾為中信人壽之發言人,從其複雜裙帶關係,有瓜田李下、利益輸送之嫌。
這短短的一段話,提到的三件事,都很容易查證,但沒有一件是對的。
第一、 中信金控並未持有雲朗觀光股份,雲朗也並非中信金控轉投資。兩家公司在股權和營運上都沒有關係。
第二、 張安平先生受邀擔任建百基金會董事時,我並非文建會主委,而是在東吳大學任教的民間人士。當時的執行長是蔡詩萍先生,主委是黃碧端女士。我和張安平先生在那時並不認識。
第三、 我的妻子曾經擔任美商大都會人壽發言人,在民國99年(二○一○年)三月間離職。中信人壽在民國100年(二○一一年)三月才標購美商大都會人壽,十一月一日完成股權交割,於民國101年(二○一二年)一月更名為中信人壽。換句話說,妻子在離職約兩年後,大都會人壽的交易案才完成,當然沒有在中信人壽任職過。
對於前兩點錯誤,最善意的解釋,可說是無知或能力不足,不瞭解事實又疏於查證但是其中第三點,將無關的家人故意用錯誤資訊捲入爭議,用心實在惡毒,因為查遍所有資料,絕對不會有中信人壽發言人和杜墨瑋之間的關連性
為了要讓自己的指控看起來更有公信力,來達到建構複雜裙帶關係、瓜田李下、利益輸送的負面印象,做這樣毫無根據的抹黑,其實也是台灣政壇常見的亂象這些澄清,當時也都說明了,只是媒體習慣上對於指控較有興趣,對事實澄清內容較不關心
我不清楚林佳龍夫人相關事件的來龍去脈,也希望包括她在內的所有人,名譽都不要受到無端的誹謗。蘇格拉底在兩千多年前就提醒人們,要把自己名聲當成最貴重的珠寶希望林佳龍市長在為自己家人捲入選舉議題憤慨之餘,夜深人靜時,也能想想自己過去的無端指控,對別人可能造成的傷害。任何職務都是一時的,但做人是永遠的,時間是最好的檢驗

名家觀點/抓住電動車產業契機

名家觀點/抓住電動車產業契機


2018-10-19 02:51 經濟日報  施振榮(作者是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過去我曾在專欄上以「電動車,台灣下一個電腦業!」為題,提及電動車產業未來將會改變傳統汽車產業的生態,未來電動車零組件可能會出現類似個人電腦產業的發展趨勢,在此趨勢下將會為台灣業者帶來新契機,供應全球市場所需,因此台灣電動車產業應掌握此機會。
個人觀察,如同電腦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當年也是逐漸由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的產業生態,且在產業典範轉移的過程,台灣的創業精神、速度、彈性及成本等優勢,將在未來電動車產業的全球分工中,促進生態的發展,台灣也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只不過相較於電腦及半導體產業,預期汽車產業未來將會朝此方向發展,產業規模會更大,但轉變的速度會較慢,也需要較長時間,但明顯將帶來更多的新機會。例如全球電動車大廠Tesla積極布局電動車產業,台灣如今已是Tesla電動車零組件的重要供應商,未來也將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對於電動車產業的未來發展,「自駕電動車」將是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因此台灣有必要及早布局。至於台灣發展自駕電動車產業的模式,由於台灣市場規模有限,主要的發展策略可成為全球自駕電動車業者的零組件及電子次系統供應商。其次,政府應政策引導,在台灣開發整車系統以示範為主,目標在把整車系統+零組件整套輸出,在海外市場當地找合作的廠商共創價值。
自駕電動車產業在海外市場的發展策略一定要「當地化」,與在地業者攜手,在市場當地生產,發展在地的汽車工業,並就近服務客戶,自駕電動車的新產業生態發展可期。
很重要的是,傳統汽車業者也要加速推動轉型發展,只不過既有的車商恐怕思維改變不易,加上會與現有傳統汽車的業務產生衝突,加上發展自駕電動車需要新核心能力,傳統車商投入此領域也面臨許多新挑戰,因此台灣在自駕電動車系統及電子零組件領域具有優勢。
加上台灣業者目前已掌握許多汽車關鍵零組件+電動自駕系統+電子零組件+整車系統設計等能力,且台灣雖小,但台灣的交通環境相對複雜,發展出來的自駕電動車技術將更能滿足各種市場的不同需求。
此外,未來自駕電動車的商業模式,可能會由過去傳統的賣車轉向朝共享經濟發展,未來不用自己買車,只要跟電動車的營運公司租用即可,將徹底改變消費習性,在變化中,相信台灣有機會做出更多貢獻。
自駕電動車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台灣需要有環境及舞台來練兵,建構未來的新核心能力,不過這需要時間培養,也要建構未來新的商業模式,需要政府政策上提供環境才能掌握未來的新機會。
建議政府在政策上應提供初期市場,例如地方政府的公眾運輸服務及公務體系的用車,可率先導入自駕電動車,同時也提供示範場域,試驗各種創新服務。當然新生態也要兼顧利害相關者的利益平衡,政府策略性支持,台灣才能在競爭中面對挑戰,占有一席之地。


施振榮

目前是他所創立的ABW家族宏碁、明基、緯創公司的董事,也是智榮基金會暨智融集團董事長他以成為社會企業家為職志,並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