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文男/AI告別式震撼登場
◆ 徐遵慈/川普風暴掀起國際合作新浪潮
◆ 陳國樑/稅收超徵≠財政餘裕
詹文男/AI 告別式震撼登場
2025-02-22 04:23 聯合報/ 詹文男(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好友老張前陣子參加了一場告別式,他跟筆者分享了當時的場景,讓我驚訝不已。老張說,當時親友默默在座位上等待儀式開始。突然,大螢幕畫面出現往生者身影,他微笑著,用溫暖的聲音向大家說道:「感謝各位來送我最後一程,這一路有你們陪伴,我很幸福。」
這不是錄影畫面,而是由 AI 生成的虛擬人,能夠與現場的親友互動,回應問題,向親友道別。像這樣的 AI 告別式近年來逐漸興起,利用 AI 生成影像、聲音,讓逝者在生命終點後,仍能「親自」參與自己的告別典禮,向親友表達感謝與祝福。
雖然有些人心理上還未能接受這樣的方式,但這樣的告別式的確提供了一些好處:首先,是提供心靈撫慰,減輕遺憾。AI 讓逝者親自在告別式上表達感謝,讓離別不再突兀與遺憾,可以完整的道別。
其次,AI 不僅能生成影像與聲音,還可根據生前的言談、習慣及價值觀,重塑一個符合逝者個性的數位形象。這不僅有助於懷念摯愛,也讓後代子孫能夠以更生動的方式認識已逝的長輩。
再者,傳統的告別式通常由司儀、家屬或宗教人士主持,而 AI 的加入讓告別式變得更加個人化。逝者可以「親自」回顧人生經歷,甚至分享人生智慧與幽默故事,讓整場儀式更具情感與意義。
最後,AI 的導入,不僅提供了新的紀念方式,還可以與其他科技如 VR(虛擬實境)和 AR(擴增實境)結合,打造更加沉浸式的悼念體驗。
然而,AI 告別式也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其一是倫理問題。AI 能夠重現逝者的影像與聲音,但這是否符合逝者生前的意願?家屬是否有權決定讓 AI 復原逝者形象?若未能妥善處理,可能引發爭議與家屬間的矛盾。
其二是情感影響。AI 告別式的初衷是為了安慰家屬,但對某些人而言,看到逝者「復活」可能會加深哀傷,甚至影響心理健康,陷入過度依賴 AI 的情感困境,無法真正走出失去親人的痛苦。
其三是技術限制與真實感的問題。目前 AI 雖能生成高擬真的影像與語音,但仍可能存在細微不自然之處,例如表情僵硬、語氣與情緒缺乏層次等,導致「恐怖谷效應」(Uncanny Valley)的出現,使親友產生不適感。此外,AI 是否能夠真正理解逝者生前個性,並做出貼近其風格的對話,也是需克服的問題。
另外是隱私與資料安全的問題。為了打造真實的 AI 逝者形象,需要大量的個人資料,包括聲音、影像、過往對話紀錄等。這些數據如何儲存、誰能夠存取、是否可能被濫用,都是重要的議題。
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們對生命儀式的觀念演變,AI 告別式將成為家屬的另一種新選擇,讓人們可以用更溫暖、更人性化的方式,與摯愛道別。只是在這科技與人文交織的旅程中,我們真的需要謹慎前行,以確保 AI 的進步能夠真正服務於人,而非帶來新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