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4023/web/◆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誓師大罷免,團結已成鬥爭遮羞布
◆ 聯合報黑白集/不過半不執政
◆ 經濟日報社論/企業應重塑AI工作模式 避免「無限工時」
經濟日報社論/企業應重塑 AI 工作模式 避免「無限工時」
2025-06-30 02: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AI示意圖。(路透)
行政院規劃 AI 新十大建設,四年將投入1,900億元發展 AI、量子科技、矽光子等技術,包括六大基礎建設及四大技術領域。基礎建設方面,包括建置超級電腦、雲端資料中心,大幅提升我國自有的 AI 運算資源,以支援政府及民間企業的需求,此外也將強化資料治理及資安控管,確保技術發展及資訊安全保護。政府也會推動 AI 軟體產業發展,以協助交通、醫療、教育等產業導入 AI 技術的轉型發展。
看來 AI 新十大建設偏重建設硬體資源和軟體技術的建立,但社會如何應用 AI 和 AI 如何融入企業文化更是重要。隨著 AI 的落地,企業紛紛視之為提高生產力的神奇利器,很多企業甚至藉口 AI 提高員工生產力而紛紛裁員。不過近期研究卻警示我們,AI 在工作場所的應用,非但沒有解放勞動力,反而造成員工工時無限延伸、身心俱疲的現象。
根據微軟發布的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現代職場已出現所謂的「無限工時」(infinite workday)現象。報告指出,許多工作者的工作日從清晨6點開始,持續到深夜甚至周末,幾乎全天無休。員工每天平均接收117封電子郵件和153則即時通訊訊息,每兩分鐘便會被會議通知、郵件或訊息所打斷,導致工作極度零碎化且難以專注。
研究更發現,高達57%的會議是臨時召集的,大型跨部門會議日益增多,跨時區協作的情況也大幅上升。這種情況不僅耗盡員工精力,也侵蝕他們寶貴的深度工作時間。夜晚8點之後的會議數量更年增16%,而周末的工作郵件使用率亦明顯增加,令許多員工連休息的權利都被剝奪。
另一方面,自由接案平台 Upwork 最近一項研究也揭露了 AI 對員工的負面影響。77%的受訪工作者表示,儘管 AI 協助完成更多任務,但實際上卻增加了他們的工作負擔,甚至使他們更容易感到疲勞與倦怠。此研究也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高達96%的企業高層認為 AI 能神奇地提升員工生產力,但實際上,只有25%的企業設置了有效的 AI 訓練計畫,而真正制定清晰 AI 戰略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
這些研究結果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問題,AI 本應作為提高效率、減輕員工負擔的工具,為何反而讓職場文化更加失序、工作節奏更加緊繃?問題根本上在於企業並未真正思考如何將 AI 有效融入現有工作模式與流程,反而僅僅將其視作迅速提高產能的捷徑。
要改變這種情況,企業須從根本上重新檢視工作模式與文化。微軟的報告中提出一個關鍵概念,強調以 AI 為核心,重新設計企業的工作節奏與組織結構。例如透過80/20原則,聚焦在真正重要的20%工作,透過 AI 有效處理其他80%的低價值任務,讓員工得以集中精力於深度思考與策略性工作。
企業也應推動靈活的工作組織,以目標導向建立跨功能的小型團隊,並利用 AI 技術快速補足團隊缺乏的技能。這種彈性的組織架構將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會議與溝通,提升整體效率與滿意度。
更重要的,企業應積極培育員工成為「AI 代理主管」(AI agent boss),即懂得妥善運用 AI 協助完成工作,而非被其牽著鼻子走的人才。透過適當訓練和引導,員工將能更有效地與 AI 工具協作,實現人機共融的最大效益。
AI 技術本身並非問題癥結,真正問題在於企業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與適應能力。企業應立即調整觀念與做法,積極建構能夠發揮 AI 潛力的新型態職場,否則,AI 技術將淪為新型態的勞動枷鎖,企業和員工將一同陷入無止境的生產力追逐,難以真正實現 AI 帶來的美好願景。
聯合報黑白集/不過半不執政
2025-06-30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內兩大政黨在國會衝突衍生出的大罷免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七月是罷免月,罷免與反罷免激盪,歷史會記住七二六這一天。民進黨全黨瘋罷免,賴政府上任逾一年,正經事一事無成,當家鬧事樂此不疲;鋪天蓋地大罷免,打掉雜質,升高政黨對決,就是為了權力最大化的完全執政。行政、立法監督制衡本是民主精神,但在賴清德總統的劇本,只要綠委不過半,民進黨就不會執政,執政無能都甩鍋在野黨。
賴清德是少數總統,他的「不信賴區間」高達六成,賴總統「罷免十講」就是下達勤王令,要求綠營總動員。前總統蔡英文主張「謙卑再謙卑」,賴清德卻逆向而行,行政權獨大還不夠,還要奪下國會,搬開權力絆腳石。
蔡政府八年完全執政,但貪腐頻傳、弊案不斷,當時權力越大、民怨越深。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示警,最新網路民調顯示,多數民意認為民進黨國會過半是弊大於利;民眾雖支持民進黨當選總統,但害怕民進黨若全面執政,立法權無法制衡行政權,成為大罷免危機。
不受監督,導致過半就貪腐;不懂謙卑,因此不過半就不會執政;不容雜質,就走上獨裁極權之路。不過,真正的民主,不是輸不起就罷免、不過半就不執政,這不是責任政治,而是霸凌政治。掀開「七月瘋罷免」真相,民進黨終極目標恐怕不是治理國政,而是要殲滅異己、確保萬年執政。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誓師大罷免,團結已成鬥爭遮羞布
2025-06-30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憲政體制」在新竹登場,首先介紹中華民國憲法歷經七次修憲建構起以台灣為主體的民主共同意識。記者蘇健忠/攝影
遮掩扭捏大半年後,賴清德總統終於不再演了。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在全代會上以「必須與公民同行」為名,向全黨發出大罷免總動員令。現場高呼「大罷免大成功」的口號,恰與賴清德獨白的「團結國家十講」,形成極具諷刺性的對比。一邊高喊團結國家,一邊推動大罷免,反映了賴清德的政治布局,也暴露了他的權力欲望。團結,已經成為賴清德鬥爭異己的遮羞布。
賴清德日前啟動「團結國家十講」,首講以「國家」為題,強調「中華民國台灣」是民主體制與歷史共同成果,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表面上,這是一場國族論述的重整與主體宣示;實際上更像一場政治表演的開場,在大罷免氛圍與「共諜獵巫」同步發酵之際,令人質疑:賴總統高舉團結之名大登場,是否意在包裝一場針對異己的分裂與壓制工程?
果然,「團結國家」第二講,就以「團結」為主題,要求團結在民進黨決議文定義的台灣國家與國家認同下,否則就要透過一次次的選舉罷免,「打掉雜質」。賴清德把不贊成他的六成民意,都看成必須打掉的「雜質」;而且他早在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副總統電視政見發表會,就提過要「打掉一中雜質」。如此獨裁極權的信念,竟長期深植賴清德心中醞釀發酵,而今著手實施,更讓人不寒而慄。
賴清德現階段的操作顯然更具政治算計:一方面借語言撩撥強化民進黨基本盤動員,另一面則藉團結話術對大罷免案進行正當性加持。同時間,行政體系卻連番以「查共諜」為名,對教師、軍人、直播主甚至退休公務員調查清洗,動輒以國安大帽壓人打擊政敵,進而以大陸居住證政策,大清查界定陸配戶籍合法性,要清理「非我族類」。連串政策都有違憲侵權,剝奪公民權的爭議,這就是「團結」嗎?
從立法院法案引發的朝野對立、到綠營主導的大罷免,再到行政機關擴大「政策清共諜」的定義,整體社會氛圍正逐漸朝向「你不是自己人,就可能是滲透者」的政治清洗邏輯。監督預算浪費、避免國安侵權,都成為不護台的雜質政客,連路人自拍都被質疑是「滲透者」要警察查辦,這種讓人人自危的「台版麥卡錫主義」,正是執政者以「團結國家」包裝打擊異己的操作,「團結」反成為分裂的代名詞,「國安」也淪為罷免的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賴清德在其「國家首講」中刻意淡化中華民國的歷史脈絡與憲政結構,選擇只強調民主在台灣的本地結果,迴避中華民國戰後接收、憲政移轉等關鍵歷史背景,更未正視目前憲法架構與兩岸政策的制度性難題。這種選擇性歷史敘事,既違背史實也違反憲法,更對台灣長期制度穩定與國家共識的建立,卻是一場冒進與短視的豪賭。賴清德的談話,不意外地引來大陸國台辦的點名批評,也意味著兩岸關係更加低迷。
團結從來不只是語言工程,而必須是制度寬容與多元社會的實踐。賴清德即使講滿十講,也無法掩飾其團結與國族論述背後的政治算計與社會分裂。更令人不安的是,賴清德一邊喊團結,一邊抓異己,一邊大罷免;高喊團結之際,大罷免與清共諜同步進行,根本就是政治壓制的多軌部署。
賴清德在民進黨全代會誓師大罷免,最後引用前主席黃信介的喊話,要求大家跟他一起向前走、向自由走、向民主走;但他驅遣青鳥竄飛、公民誤引歧路,全黨動員大罷免,卻恐怕再回頭,民主摧毀殆盡、自由衰敗凋零、國家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