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企業應重塑AI工作模式 避免「無限工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4023/web/ 

◆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誓師大罷免,團結已成鬥爭遮羞布
◆  聯合報黑白集/不過半不執政
◆  經濟日報社論/企業應重塑AI工作模式 避免「無限工時」








經濟日報社論/企業重塑 AI 工作模式 避免「無限工時」


2025-06-30 02: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AI示意圖。(路透)


行政院規劃 AI 新十大建設,四年將投入1,900億元發展 AI、量子科技、矽光子等技術,包括六大基礎建設及四大技術領域基礎建設方面,包括建置超級電腦、雲端資料中心,大幅提升我國自有的 AI 運算資源,以支援政府及民間企業的需求,此外也將強化資料治理及資安控管,確保技術發展及資訊安全保護。政府也會推動 AI 軟體產業發展,以協助交通、醫療、教育等產業導入 AI 技術的轉型發展。

看來 AI 新十大建設偏重建設硬體資源軟體技術建立,但社會如何應用 AI AI 如何融入企業文化更是重要。隨著 AI 的落地,企業紛紛視之為提高生產力神奇利器,很多企業甚至藉口 AI 提高員工生產力而紛紛裁員。不過近期研究卻警示我們,AI 在工作場所的應用,非但沒有解放勞動力,反而造成員工工時無限延伸、身心俱疲現象

根據微軟發布的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現代職場已出現所謂的「無限工時」(infinite workday)現象。報告指出,許多工作者的工作日從清晨6點開始,持續到深夜甚至周末,幾乎全天無休。員工每天平均接收117封電子郵件和153則即時通訊訊息,每兩分鐘便會被會議通知郵件訊息所打斷,導致工作極度零碎化難以專注

研究更發現,高達57%的會議臨時召集的,大型跨部門會議日益增多,跨時區協作的情況也大幅上升。這種情況不僅耗盡員工精力,也侵蝕他們寶貴深度工作時間。夜晚8點之後的會議數量更年增16%,而周末工作郵件使用率亦明顯增加,令許多員工連休息的權利都被剝奪。

另一方面,自由接案平台 Upwork 最近一項研究也揭露了 AI 對員工的負面影響77%的受訪工作者表示,儘管 AI 協助完成更多任務,但實際上卻增加了他們的工作負擔,甚至使他們更容易感到疲勞倦怠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現象,高達96%的企業高層認為 AI 神奇提升員工生產力但實際上,只有25%的企業設置了有效AI 訓練計畫,而真正制定清晰 AI 戰略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

這些研究結果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問題,AI 本應作為提高效率、減輕員工負擔的工具,為何反而讓職場文化更加失序、工作節奏更加緊繃?問題根本上在於企業並未真正思考如何將 AI 有效融入現有工作模式與流程,反而僅僅將其視作迅速提高產能捷徑

要改變這種情況,企業須從根本重新檢視工作模式文化。微軟的報告中提出一個關鍵概念,強調以 AI 為核心,重新設計企業的工作節奏組織結構。例如透過80/20原則,聚焦在真正重要的20%工作,透過 AI 有效處理其他80%的低價值任務,讓員工得以集中精力深度思考策略性工作

企業也推動靈活工作組織,以目標導向建立跨功能小型團隊,並利用 AI 技術快速補足團隊缺乏的技能。這種彈性組織架構將有助於減少不必要會議溝通提升整體效率滿意度

更重要的,企業積極培育員工成為「AI 代理主管」(AI agent boss),即懂得妥善運用 AI 協助完成工作,而非被其牽著鼻子走的人才。透過適當訓練引導員工將能更有效地與 AI 工具協作,實現人機共融最大效益

AI 技術本身並非問題癥結,真正問題在於企業缺乏有效管理策略適應能力。企業立即調整觀念做法積極建構能夠發揮 AI 潛力新型態職場,否則,AI 技術將淪為新型態勞動枷鎖,企業和員工將一同陷入無止境生產力追逐,難以真正實現 AI 帶來的美好願景。














聯合報黑白集/不過半不執政


2025-06-30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內兩大政黨在國會衝突衍生出的大罷免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七月是罷免月,罷免與反罷免激盪,歷史會記住七二六這一天。民進黨全黨瘋罷免,賴政府上任逾一年,正經事一事無成,當家鬧事樂此不疲;鋪天蓋地大罷免,打掉雜質,升高政黨對決,就是為了權力最大化的完全執政。行政、立法監督制衡本是民主精神,但在賴清德總統的劇本,只要綠委不過半,民進黨就不會執政,執政無能都甩鍋在野黨。

賴清德是少數總統,他的「不信賴區間」高達六成,賴總統「罷免十講」就是下達勤王令,要求綠營總動員。前總統蔡英文主張「謙卑再謙卑」,賴清德卻逆向而行行政權獨大還不夠,還要奪下國會搬開權力絆腳石

蔡政府八年完全執政,但貪腐頻傳、弊案不斷,當時權力越大、民怨越深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示警,最新網路民調顯示,多數民意認為民進黨國會過半是弊大於利;民眾雖支持民進黨當選總統,但害怕民進黨若全面執政立法權無法制衡行政權,成為大罷免危機。

不受監督,導致過半就貪腐;不懂謙卑,因此不過半就不會執政;不容雜質,就走上獨裁極權之路。不過,真正的民主,不是輸不起就罷免、不過半就不執政,這不是責任政治,而是霸凌政治。掀開「七月瘋罷免」真相,民進黨終極目標恐怕不是治理國政,而是要殲滅異己、確保萬年執政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誓師大罷免,團結已成鬥爭遮羞布


2025-06-30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憲政體制」在新竹登場,首先介紹中華民國憲法歷經七次修憲建構起以台灣為主體的民主共同意識。記者蘇健忠/攝影


遮掩扭捏大半年後,賴清德總統終於不再演了。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在全代會上以「必須與公民同行」為名,向全黨發出大罷免總動員令。現場高呼「大罷免大成功」的口號,恰與賴清德獨白的「團結國家十講」,形成極具諷刺性的對比。一邊高喊團結國家,一邊推動大罷免,反映了賴清德的政治布局,也暴露了他的權力欲望。團結,已經成為賴清德鬥爭異己的遮羞布。

賴清德日前啟動「團結國家十講」,首講以「國家」為題,強調「中華民國台灣」是民主體制與歷史共同成果,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表面上,這是一場國族論述的重整與主體宣示;實際上更像一場政治表演開場,在大罷免氛圍與「共諜獵巫」同步發酵之際,令人質疑:賴總統高舉團結之名大登場,是否意在包裝一場針對異己分裂壓制工程

果然,「團結國家」第二講,就以「團結」為主題,要求團結在民進黨決議文定義的台灣國家與國家認同下,否則就要透過一次次的選舉罷免,「打掉雜質」。賴清德把不贊成他的六成民意,都看成必須打掉的「雜質」;而且他早在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副總統電視政見發表會,就提過要「打掉一中雜質」。如此獨裁極權信念,竟長期深植賴清德心中醞釀發酵,而今著手實施,更讓人不寒而慄

賴清德現階段操作顯然更具政治算計:一方面借語言撩撥強化民進黨基本盤動員,另一面則藉團結話術對大罷免案進行正當性加持。同時間,行政體系卻連番以「查共諜」為名,對教師、軍人、直播主甚至退休公務員調查清洗,動輒以國安大帽壓人打擊政敵,進而以大陸居住證政策,大清查界定陸配戶籍合法性,要清理「非我族類」。連串政策都有違憲侵權,剝奪公民權的爭議,這就是「團結」嗎?

從立法院法案引發的朝野對立、到綠營主導的大罷免,再到行政機關擴大「政策清共諜」的定義,整體社會氛圍正逐漸朝向「你不是自己人,就可能是滲透者」的政治清洗邏輯監督預算浪費、避免國安侵權,都成為不護台的雜質政客,連路人自拍都被質疑是「滲透者」要警察查辦,這種讓人人自危的「台版麥卡錫主義」,正是執政者以「團結國家」包裝打擊異己操作,「團結」反成為分裂的代名詞,「國安」也淪為罷免的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賴清德在其「國家首講」中刻意淡化中華民國的歷史脈絡與憲政結構,選擇只強調民主在台灣的本地結果,迴避中華民國戰後接收、憲政移轉等關鍵歷史背景,更未正視目前憲法架構與兩岸政策的制度性難題。這種選擇性歷史敘事,既違背史實也違反憲法,更對台灣長期制度穩定與國家共識的建立,卻是一場冒進與短視的豪賭。賴清德的談話,不意外地引來大陸國台辦的點名批評,也意味著兩岸關係更加低迷。

團結從來不只是語言工程,而必須是制度寬容多元社會實踐。賴清德即使講滿十講,也無法掩飾其團結與國族論述背後政治算計社會分裂更令人不安的是,賴清德一邊喊團結,一邊抓異己,一邊大罷免;高喊團結之際,大罷免與清共諜同步進行,根本就是政治壓制多軌部署

賴清德在民進黨全代會誓師大罷免,最後引用前主席黃信介的喊話,要求大家跟他一起向前走、向自由走、向民主走;但他驅遣青鳥竄飛、公民誤引歧路,全黨動員大罷免,卻恐怕再回頭,民主摧毀殆盡、自由衰敗凋零、國家面目全非。








【專家之眼】合理嗎?你我自用必繳,計程車營業卻全免

◆  【專家之眼】合理嗎?你我自用必繳,計程車營業卻全免(初六)










【專家之眼】合理嗎?你我自用必繳,計程車營業卻全免


2025-06-30 06:30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全民計程車聯誼會兩年前曾號召百輛計程車駕駛,前往凱道集結抗議交通違規記點新制影響生計。本報資料照


一般國人擁有自用汽車包括機車),除必須繳納購買時涉及之關稅貨物稅營業稅與奢侈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之外,每年還必須按車輛種類、汽缸總排氣量分級與用途別,繳納固定金額使用牌照稅燃料使用費

以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第一季台灣汽車市場銷售冠軍-入門級城市休旅車 Toyota Corolla Cross 為例,在自用的情形下,每年必須繳納之牌照稅與燃料費,分別為7,120與4,800元,金額合計1萬1,920元。而對於8汽缸、排氣量超過4.4公升的高端豪華車,年繳的牌照稅與燃料費則是從57,390元起跳。但例外的是,一些「特殊車輛」,可享有免稅與免費的優惠。

消防車、救護車、軍用車輛與垃圾車等,因其具有特殊功能並對社會整體具重要價值,基於緊急救護、國防或公共衛生等目的,免繳牌照稅與免納燃料費,有助於提升經濟與社會的運作效率。然而,讓人費解的是,為何滿街跑的小黃多元化計程車,所提供的是私人運載交易收費性服務,卻可同樣享有牌照稅和燃料費全免優惠,造成每年10數億元的稅費收入損失?這一樁「肉桶政治」的案例,應受公評。

過往,計程車與一般自用汽車相同,必須每年繳納牌照稅與燃料費。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總統大選競爭激烈,國親在野陣營的連戰與宋楚瑜提出競選承諾,主張「計程車納入大眾運輸工具」,可享有相同的各種優惠。當時,計程車司機群體被視為重要的「搖擺票源」,不少計程車司機團體,不僅在選舉期間表達政治立場積極參與選戰宣傳動員,司機個人甚至還會為支持對象向乘客拉票。因此,為了爭取全國約十萬名計程車司機及其家庭的支持,會有這項政策承諾,說穿了就是選票考量

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雖然國親陣營敗北,卻在立法委員選舉大有斬獲,掌握多數席位,有關計程車納入大眾運輸工具的修法,於是展開。此舉招來當時財政部長林全強烈反彈,搬出「立法院必須為歷史負責」的高調,直指立法委員為政治利益減稅,罔顧國家財政健全。一時間,修法進程陷入膠著,但接著來的下一場選舉,使事態出現了「豬羊變色」的發展。

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三合一選舉開跑,原本反對計程車免稅的民進黨,竟然轉向支持,搶著兌現這張「必須為歷史負責」的支票。在立法院,財政交通兩個委員會以及國民、民進、親民三大政黨,紛紛全力支持計程車免稅的倡議最終,立法院於距離投票日不到一個月的11月8日,三讀通過《發展大眾運輸條例》修正草案,明定計程車客運業免徵牌照稅及燃料費。修正經總統公布後,於12月2日生效從此原本正常繳稅納費的全國計程車司機,無需再繳納牌照稅與燃料費

長期以來,台灣依照車輛汽缸排氣量決定牌照稅燃料費設計,導致了車價數百萬元、頻繁使用道路並大量耗油的汽車,與價格不到百萬、較少使用道路並油耗經濟的汽車,繳納相同金額牌照稅與燃料費的現象,已然嚴重違反稅制公平性。而對於計程車的免稅免費,更是進一步造成了「你我自用必繳,計程車營業卻全免」的矛盾

徵稅權力即是毀滅力量」。計程車牌照稅免稅與燃料費免費的政策,自始即缺乏正當性論述,是一項錯誤的政策。近日,立法院有針對電動車,修正牌照稅與燃料費的提議。建議應將計程車牌照稅與燃料費的免納與免繳一併納入檢討。決策者如果因為政治考量而不知檢討稅制錯誤,這樣的租稅體系,將會愈加發展成為政府利益團體聯手壓榨人民機器







盛治仁/當今政經氛圍 能再創產業奇蹟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當今政經氛圍 能再創產業奇蹟嗎








盛治仁/當今政經氛圍 能再創產業奇蹟嗎


2025-06-30 00:00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著有《領導自己的人生》)


最近拜讀了夏珍女士新書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有兩方面重要敘事紀錄,一是朱雲漢教授克服各項困難十年磨一劍的全心投入;另外則是蔣經國前總統過去事蹟的點滴回憶。本文先聚焦於後者。

在這個分歧的社會,經國先生在某些人眼中是經濟發展、安全維護和民主改革的貢獻者,在某些人眼中則是威權體制代表。即便如此,歷年來的民調都顯示蔣經國總統是歷任元首民意評價最高的。

多元化社會裡一定會有多元評價,連經國先生本人都在日記裡說:「此生對黨國同胞關係,有正亦有負,不知正負兩者足以相互抵銷乎,不過,一生存心無惡意,此則可自慰者」。他也不期待被美化神化,但求無愧於心

書中提到經國先生很不喜歡不必要花費,連夫人蔣方良換了一台新電視都被責備,所以當住處漏水時都得等到他出差才趕快抓緊時間修繕。我想這正是為何一個威權體制的掌權者身後如此令人民懷念的原因。蔡英文前總統面對內部和部分支持者的不同意見,還是選擇在園區正式開幕時親自出席,也側面印證了經國先生跨越政黨認同

我曾有幸在和朱雲漢教授討論園區餐廳營運時被導覽參觀七海寓所,裡面擺設和家具十分簡樸,甚至還有用膠帶貼桌面的修補,以及幾卷據說是蔣方良夫人喜歡看的錄影帶。相對金權政治緊密結合的當代,這位黨國合一時代權力一把抓的強人過的卻是如此儉樸生活

人們不需要看他什麼,只要看他什麼、什麼、什麼、什麼、什麼(車)等,自然就會有個判斷,他們做事動力是為什麼?為了誰?跟我之前看「林肯的兩難紀錄片感受一樣,都是有權力的人發自內心地去關懷什麼都沒有的人。

經國先生曾經錯用過葉姓陶姓兩位品行不佳的人,從此不但斷絕王姓介紹人來往,也不和政商界私下往來深自檢討,從此更慎重地自覺自律以免再因自己誤判導致敗壞官箴的事情發生。「我的地位愈高,被部屬矇騙的機會愈大,此有關事業之成敗,不得不謹慎將事,對於吹牛拍馬之徒應遠離之」。這個風格向下延伸到七海警衛室,「在外面說自己是七海的人,絕對不是七海的人」。

我想到最近不管是紀錄片造山者」或是跟半導體發展的許多書籍中所載,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巨大商業和科技成功,歸因於當年政府正確決策財務政策支持卓越個人領導力、和一群有使命感優秀團隊全力投入綜合因素結合,再配合客觀國際政經環境加上時運,缺一不可,絕非僥倖或運氣。很多人懷念的,是在那個物質缺乏年代,卻能攜手共迎挑戰團結精神

歷史可以各有記憶所有過去都是讓台灣成為現況部分原因,都該功過並陳,誠實面對思考過去是為了惕勵未來,不是為了黨同伐異現實是大家都面對共同未來命運共同體不只是形容詞而是真實描述當今對抗到底政經氛圍,有可能攜手創造繼半導體之後的下一波奇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