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新課綱偽托勒密體系下的歷史拼貼
◆ 聯合報黑白集/石木欽也該公審
◆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改革將釋放土地紅利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改革將釋放土地紅利
2019-09-14 00:3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最近頒布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及房地產管理法,將於民國109年(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從此,中國農村集體土地入市掃清了最後的法律障礙,幾十兆美元的土地財富將被激活、釋放出來,此舉將對中國大陸今後的經濟、財政、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發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也將為中國改革,在過去40年第一階段享有的人口紅利之後,給今後的第二階段提供同樣甚至更為巨大的土地紅利。
按照新修改的前述二法,中國大陸將結束對於農村土地的強行徵收。政府向農民徵地將受到以公共利益用途的限制,被徵收土地也將不再按土地年產值一定倍數進行簡單補償,而是需要綜合考慮未來發展增值空間、制訂區片綜合地價,以及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
更關鍵的是,農村土地轉為城市工業用地,也不僅僅只有政府徵收、拍賣一條途徑。此次修法,中共放棄了政府對土地資源的壟斷,放棄了城市對於農村土地的掠奪式開發模式。從民國109年(2020年)1月1日開始,農村集體土地將成為供應土地的新主體。在符合國家資源整體規劃的前提下,農村集體土地在三分之二村民同意的基礎上,可以自行出租、出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並可以轉讓、贈予、抵押使用權,其將與國有土地實現同地同權,同權同價。
這項被稱為中國再次「土地改革」的中國農村集體土地改革,無疑將因全盤矯正之前過度傾向政府、傾向於城市資本的畸形發展及分配模式,而在諸多方面產生立即且深遠的影響:
一、土地財政將進入歷史。長期以來,各級地方政府通過強制徵收農村土地,並將徵收之地按市價(高價)出讓,以買賣價差的巨大利潤挹注地方財政,這樣的發展或財政模式將告一段落。
二、行政腐敗將大為降低。政府強制徵收農村土地,從徵收到出售到開發,每一環節均易孳生腐敗,今後此等腐敗可望大幅減少。
三、農民、農村不再受到剝削,一方面保障了基本人權,二方面可大幅減少集體抗爭等群眾事件,三方面使進城工作的農民擁有了第一桶金,也因此可大幅改善日趨惡化的財富分配問題。
四、農村集體土地進入市場之後,在市場機制運作下更有利於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五、最重要的是,長期以來被凍結的土地財富將因此受到激活,而得以全面釋放出來,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注入多達數十兆美元的需求能量。
所有土地,就物理及化學概念而言,差異不會太大。但一塊土地在內陸、在偏遠地區,其價值即遠低於在沿海城市,同樣的,一塊土地在發展落後地區或國家,其價值即遠低於在發達地區或國家。同一塊在中國的土地,40年前不值幾文,如今卻可能增值數十、數百或數千倍,全球範圍的土地,過去40年增值率最高的當屬中國,但中國農村土地的價值卻形同凍結。這次土地改革之後,長期被凍結的土地財富因此將被充分激活而獲得釋放。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平均經濟成長率達9.5%,其成長來源主要有四:全球化紅利、人口紅利、改革紅利、透支紅利。展望未來,這四大紅利正在出現巨大變化:一、全球化大趨勢顯然正遭到重大挫折,所有國家的外需市場均面臨滯緩壓力,不得不倒過來開發本身的內需市場;二、人口紅利已隨一胎生育政策而提前結束,目前重新開放二孩政策,緩不濟急;三、對環境生態及對弱勢者之透支已不可持續。四大紅利已去其三,所幸中國還有巨大的改革空間,任何進一步的改革都將釋放出可觀紅利,教育與科技改革可以釋放出人才與創新紅利;行政或政治改革可以釋放出治理紅利;即將於民國109年(2020年)啟動的農村集體土地改革則將釋放出難以想像的土地紅利。
中國大陸下一個階段的成長潛力,實不容低估,必須客觀地、科學地觀察評估。
聯合報黑白集/石木欽也該公審
2019-09-13 23: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石木欽,因涉嫌不當接受招待而「自行請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石木欽多年前即遭檢舉,在最高法院庭長期間與訴訟案件的當事人「過從甚密」,且居間喬案子。北檢和廉政署追查了四年,發現其不當行為從多年前就開始,不僅交往複雜,且數度接受案件當事人「招待」。但在漫長的調查期間,石木欽照樣一路升官,升到高等法院院長,又在民國106年(二○一七年)底由蔡總統發布他升任公懲會委員長。這真是獨到的「識人之明」!
石木欽在公懲會任內的重大創舉,即是破天荒地對管中閔兼職案採取「公開審理」方式,理由為這是「社會矚目重大案件」。果然,公審後不久,管中閔就因幫周刊寫稿獲罪,遭到申誡處分。
問題是,法官違反倫理與審理案件當事人不當往來,且接受被告的招待;這種情狀,比起政務官為雜誌撰寫評論,不是更嚴重百倍的事嗎?那麼,司法院可以讓石木欽輕易辭職了事,一走了之嗎?既然石木欽可以發明「公審」的辦法,司法部門何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讓他也接受公審一番,讓民眾看看我們這些高級法官都是如何酬酢徇私的?
什麼樣的國家,竟會派操守不當的法官來主持公懲會?俟他濫權完畢,便當成走狗烹了。
聯合報社論/新課綱偽托勒密體系下的歷史拼貼
2019-09-13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課綱上路,高中歷史課綱被認為是「去中國化」具體表徵,引發爭議;圖為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八課綱已正式啟用,其中高中歷史課綱被認為是「去中國化」具體表徵,因為它將「中國史」切割納入「東亞史」,中國只作為東亞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台灣的關係則被遮掩。這個重大的認知變遷,有如文藝復興時期哥白尼的「日心論」取代了持續千餘年的托勒密「地心論」;但與前者恰恰相反的是,新課綱卻是從「日心論」退回「地心論」,故意隱去既知的科學事實,而採用更褊狹的觀點來教育下一代。
托勒密的宇宙觀是: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四周排列著眾行星,依序是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等等,再外層是眾恆星,天上眾星皆環繞著地球而轉。新課綱採取的就是這種思維,把台灣當成世界的中心,從台灣看世界;中國則跟日、韓一樣,都只是「東亞」的一員,是分布在台灣周邊的鄰居。但客觀看待歷史,台灣不僅是中華文化體系的成員,絕大多數住民具有漢人血源,是不同時期來自大陸移民之後代。高中歷史課綱的窄化和內向化修改,堪稱打造了一個「偽托勒密體系」,創造了違背歷史事實的認知。
「東亞」是近代生成的概念,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發現了亞洲,給出了「東亞」這一相對於西方的參照系名詞。然而,遲至鴉片戰爭後,「東亞」才可謂初露頭角;要到十九世紀末,清朝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擊潰,「東亞」才算真正誕生。
亦即,「東亞」的歷史其實只有短暫的一百餘年,這完全不足以回頭解釋中國與其周邊國家二、三千年的往來及朝貢關係。然而,我們的高中課綱,卻炮製了「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這樣的主題條目,製造出一種詭異的歷史嫁接;這就像「羅馬帝國時期與美洲人群移民的特色與關係」一樣,是一個荒謬的偽命題。眾所皆知,羅馬皇帝的腦海中並無「美洲」的概念,漢晉宋元的辭藻裡又豈有「東亞」一詞?
進一步看,新課綱藉由「編年史」改為「主題史」的形式,將歷史去脈絡化、破碎化,同時切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文化傳承與源流關係。這是另一個虛幻的魅影。某一版的教科書即編入了「台灣地位未定論」,以舊金山和約否定中日和約;如此一來,連中華民國的統治基礎亦告鬆動。
另一方面,新課綱高歌南島語族,指涉台灣是這個語族的母土,不只已與中華民族並駕齊驅,甚至隱然有凌駕其上之勢。了解原住民族在台灣的墾拓歷史當然是必要的,但前述同一版本的教科書,亦將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專書列為參考資料,暗指「八五%臺灣人帶有原住民族血緣」。這何止是造史,而是滅史,滅華夏之源、中國之史。如此大費周章地改造歷史,對我們的下一代而言,將只能以破碎凌亂的歷史拼貼或奇幻的歷史蒙太奇來察考這個世界。如此,除了感到與它格格不入,又如何得到一個開闊及正確的歷史觀?
在這樣一個「中國」幾近缺位的歷史教育下,堯舜禹湯、周公孔子的宗法倫理與民族神話都將失去文化地位,卻沒有新的精神典範可以補注。久而久之,下一代台灣人恐將成一個精神空洞、認同混亂的社群。不僅如此,新課綱中將日本的殖民統治予以美化,一方面刨除自己的文化根源,另一方面又將殖民者的風土習尚奉於神龕,這不怕淪為文化與民族的附庸嗎?
當下的歷史潮流,是中國正在回到世界的中心;固然其姿態仍不夠優雅,它的民主、人權與法治等價值議題仍有待解決,但較之清代或動亂的民國,中國的歷史復興已非不可預見。但我國新課綱卻以一個偽托勒密體系,要將下一代拉回屈辱歷史的解釋框架,企圖在視野中抹除中國。如此阿Q精神,也算震古鑠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