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經濟/美國大選反射的未來世界

.聯合報社論..以新加坡為例看我開放電業之扭曲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人事布局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大選反射的未來世界







經濟/美國大選反射的未來世界


2016-10-24 02:3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圖/美聯社

距離11月8日美國總統大選僅剩兩個多星期,多數民調顯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在民意支持度和選舉人票上,皆明顯領先共和黨候選人川普,但因為美國選民對柯川的不喜歡度皆很高,投票意願成為影響選舉的變數,不到最後結果出爐,誰都不敢斷言不會出現意外。惟無論最後誰能勝出,這次大選過程反射出美國民心的思變,即使代表傳統主流價值的柯林頓順利當選,也無法忽視這股快速孳長、可能改變未來世界的新民意。
狂人川普以政治素人之姿贏得共和黨總統初選,在兩黨對壘過程中,全國民調一度超越柯林頓,聲勢日益看好,若非近來被媒體揭露連串的性醜聞,川普很有可能會在大選中勝出。川普言行離譜卻大受基層選民歡迎,他在共和黨初選出線,已徹底改變美國政治格局,也迫使柯林頓必須大幅調整政策路線;一旦選舉結果出爐,即使川普落選,美國也不可能再回到過去。最近一份針對美國年輕人對今年總統大選的民調顯示,有分別高達53%及34%的受訪者表示,寧願見到大隕石毀滅地球,也不願見到川普及柯林頓入主白宮。由此可見川普雖大勢不妙,但柯林頓也不是美國人心目中的未來式,毋怪乎有評論指出: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總統大選。
川普因人格特質被很多原本支持他的選民所拋棄,但拋開此一因素,「川普現象」所代表正是美國傳統政治及價值觀的崩解,也牽動未來整個世界的變化。美國作為世界龍頭,長期來建構以美元為中心的貿易和金融體系,並成為自由貿易的倡導者及規則制定者;另一方面,美國也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維護自由、民主與人權的普世價值,並以強大政經及軍事力量作後盾,捍衛美國政府心目中的世界秩序。美國總統無論是出自民主黨或共和黨,都離不開這樣的價值觀和老大哥的行為模式,但是,這種日益僵化的政策,在美國國內和全世界都遭遇日增的挑戰。
川普的龐大支持群眾,主要來自長期受到自由貿易衝擊的白人工人階級,以及對移民及恐怖攻擊日感不安的基層民眾及中產階級家庭。他們反對以全球化為目標的自由貿易協定,反對美國因扮演世界警察而須承擔龐大的國防支出及恐攻威脅;這和近年歐洲正快速孳長的反全球化、孤立主義與民粹政治發展,如出一轍。和美國價值觀相近、關係至為密切的英國通過「脫歐」公投,和美國「川普現象」相互輝映,也預示美國在未來世界扮演的角色,正醞釀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在短期,可以預料,無論是柯林頓或川普當選總統,美國經濟政策都將更為左傾,更加重視基層勞工權益,貿易保護主義將抬頭,移民政策將趨於緊縮。柯林頓雖和華爾街關係密切,但若當選總統,為縮小貧富差距,勢必對富人及金融機構加稅;被視為對炒作資產有利的低息政策,也勢必轉向,聯準會因擔憂影響選情而一再延宕加息步伐,選後啟動加息循環已無懸念。未來美國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將更為謹慎,受到川普影響,柯林頓已公開表示不支持現在的TPP,且認為可談判得更好,因此,在國會不願意選後違逆民意為歐巴馬政府背書下,美國重啟TPP談判是最可能發展,這也將影響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進展。
另值重視的是,柯林頓若當選,美國將維繫「重返亞洲」政策,以及在中東、阿富汗等區域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從最近美菲關係生變,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倒向中國,以及多數華人包括大陸人民出乎意料地支持川普,反映美國過度介入外國事務所激起的反彈及反感。從長遠來看,未來世界將不再是美國單極領導,多邊主義或沒龍頭老大的世界,才是世界的另一個新常態。

聯合/蔡英文的人事布局


2016-10-24 02:32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府秘書長林碧炤(右)昨請辭獲准。 本報資料照片

台獨大老吳澧培再度對林揆開砲:多給了林全五十天,他民調上升了嗎?
的確,民調一旦下降,蜜月期過了,就很難再回得來。問題是,林全有蔡英文全力相挺,吳澧培這點砲火,他還承受得起。不像總統府秘書長林碧炤,上任後既未惹爭議,也沒遭砲擊,但說時遲那時快,蔡英文就批准了他的辭呈,悄然離去。
林碧炤辭職,至今仍是個謎。論色彩,他不在「老藍男」之列;論血緣,他並未流著「綠色血液」;論意識形態,他在可藍可綠模稜兩可之間。事實上,林碧炤當上總統府秘書長,完全是因為蔡英文個人對他的信賴而延攬入府。如今,他在未受輿論批評的情況下驟然請辭,如果不是蔡英文看錯了人,就是她的中間路線走不通了。
林碧炤的神祕去職,既和其公開之職務表現無關,恐與黨內暗流有關。根據蔡英文身邊人物的說法,林碧炤黨政歷練不足,無法幫總統排難解紛,也無法協調政務。易言之,林碧炤身為總統秘書長,卻擠不進總統身邊,又幫不上太多忙,當然被其他黨政親信嫌棄,終致也被總統拋棄。且看「決策協調會報」連副秘書長及發言人都上桌了,唯獨秘書長被排除,林碧炤還做得下去嗎?
有人認為,吳澧培對林全開砲,目的是在為其姪國安會祕書長吳釗燮開路。也有傳聞說,林碧炤去職,是為了讓吳釗燮更近身輔佐蔡英文。無論哪一條路,蔡英文的人事布局都將再度接受檢驗。

聯合/以新加坡為例看我開放電業之扭曲


2016-10-24 02:3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決定採「兩階段」修法方式開放電業,第一階段先開放綠能發電。圖為太陽能發電系統。 本報系資料庫

行政院決定採「兩階段」修法方式開放電業,第一階段先開放綠能發電,並分割台電的發電及輸配電業務為兩家公司,第二階段再開放售電業。閣揆林全說明此一政策時,嚴詞批評台電目前是「球員兼裁判」,不可能發展綠能。言下,難掩其對台電公司之敵視,也反映政府心態之扭曲。
在蔡英文的「非核家園」承諾下,新政府早就想要一舉分拆台電,開放電業自由化;行政院七月提出的《電業法》修法草案,即是如此盤算。然而,此舉引來不少質疑,認為這將招致「圖利財團」及「電力大漲」的後果。及至上周,蔡總統因而拍板改採「兩階段」推動,除為化解外界疑慮,更重要的原因,是發現自由化之路並非一路暢通,這從上周國內備載容量幾度告急,政府呼籲民眾減少用電,即已一目了然。
我們認為,電業自由化應該要做,而且早就該做;但是,目標和手段都要有詳盡的規劃,並設定清楚的步驟,不能以為「拆解台電」就等於「電業自由化」。從這個標準檢視,蔡政府目前對於開放電業,卻是有目標、沒戰略,有立場、沒規劃的,且後果堪虞。其中,民進黨因「反核」而視台電為大敵,為推動自由化而視台電的資產如無物,都是極偏差的心態,到了荒謬的地步。
檢視一下新加坡的電業自由化歷程,即可看出蔡政府目前對待台電的態度,問題出在哪裡。新加坡和台灣一樣,都是缺乏自產能源的國家,該國從一九九五年就開始從事電力自由化的準備工作,起步比我國足足早了廿年。其作法是,先註冊成立「新加坡電力公司」,由新加坡政府的淡馬錫控股全資擁有,將電力事業變成商業公司,解決政府公務員及電廠員工的身分曖昧,再將其分拆成發電、供電、售電三大部門,其下分設五家子公司。
二○○一年,新加坡政府將其中的聖諾哥、西拉雅兩家發電公司的所有權轉移到淡馬錫手中,實現所有權的分離,也為政府撤資預作準備。此舉,讓發電和輸配電兩個市場分開,並開放利用更乾淨的天然氣為燃料的新電廠加入,使發電市場更具競爭性及進步性。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套「新加坡電力池」的制度,專門負責發電業者加入電網的報價和交易,同時根據電力批發市場的標單調度發電機組,以確保供電符合需求。
新加坡最初的電力自由化目標,就是將國家擁有的發電事業全部出售民營,這到了二○○八年得以實現。當年三月,淡馬錫以四十二億坡幣將大士能源公司出售給中國最大的電力生產商「華能集團」;同年九月,將聖諾哥能源以卅六億坡幣賣給日本的丸紅商社主導控股的Lion Power Holdings;到了十二月,又將西拉雅能源以卅八億坡幣賣給馬來西亞的楊忠禮集團。亦即,十幾年的漫長部署,新加坡政府的電業自由化目標,不僅是要擁有多元、競爭的電力,且要確保市民及產業的用電無缺,同時讓原屬公共事業的龐大電力資產轉化為國家的寶貴收入。
從新加坡的例子看台灣的電業,我們的自由化起步晚了廿年,而從蔡政府對台電的不友善態度中,人們看不到主事官員有謹慎的規劃或清晰的目標,或對台電長年布建電廠和電網的努力有任何珍惜,卻是充滿不屑。再看,政府口口聲聲發展綠能,卻無法拿出具體政策落實;也無提升發電效能之心,反而動輒以環保之名下令關閉機組。在如此粗疏的決策下,還誇下海口「不會漲電價」,欺騙百姓。事實上,從最近的供電距離跳電紅線僅一步之遙看,蔡政府恐怕連保持穩定供電的承諾都保不住。而且,以民進黨政府動輒政治干預的民粹手法,恐怕不會有國際發電集團膽敢進入台灣,也難怪民間擔心政府會賤賣台電給財團。
別的不說,新加坡電力池是每半小時報價一次,我們做得到嗎?

聯合筆記/習近平正要掌權?還是跛鴨?

.陳長文:當背叛職務的大法官,還是…
.謝啟大:我國司法還有骨氣與靈魂嗎?
.聯合筆記/習近平正要掌權?還是跛鴨?
.想「年年有魚」…多吃綠色海鮮
.全台漲 高菜價淪鬥爭工具
.查菜價 政府無能累死警察
.全民來種菜 不怕有「菜蟲」
.平價蔬菜區 攤商拒設怎辦?
.消滅國小師資龍頭 毫無道理!






聯合筆記/習近平正要掌權?還是跛鴨?


2016-10-24 00:29聯合報  郭崇倫

今天開始的六中全會,距離明年的十九大,還有一年,究竟習近平的時代要正式開始?還是跛鴨的開始?目前盛傳廢除政治局常委會、甚至廢除隔代繼承,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
中共的政治繼承越來越制度化,其中的核心機制就是強制退休,前蘇聯、東歐的統治者都沒有退休年齡,中亞各共和國的統治者也都是做到死為止,即使是尚存的社會主義國家,如越南、北韓,也都沒有以年齡畫線的制度,這也是阿拉伯之春沒有在中國出現的原因之一。
根據中研院院士吳玉山的研究,年齡是最重要的負面條件,效力超過一切其他條件,如派系、政績等,凡年齡超過升遷至特定職位所能接受之最大年齡時,便被排除於考慮之外。如明年十九大時,年齡超過六十八歲,就不得任為政治局常委。
廢除政治局常委會之說,主要因習無法掌控常會而來,目前在政治局委員當中,按照年齡仍有資格入常,由小到大分別為:李源潮、許其亮(軍)、孫春蘭(女)、栗戰書、劉奇葆、張春賢、韓正、王滬寧、汪洋、孫政才、胡春華、趙樂際。
如要照年齡畫線,維持常委七人,扣除習李,就要從這十二人中選出五人,而要按照隔代繼承規矩,必須納入年紀最小的胡、孫兩人,習近平只剩三個常委的選擇。
「儲君」入常,被迫與繼任者共治,這是最尷尬的時間,會讓現任領導人大權旁落,對習來說,好不容易在第一任的五年清除遺毒,正待捲起袖子大幹一場,就要進入跛鴨,情何以堪。
外媒報導,習近平考慮廢除隔代繼承。隔代繼承有潛在的好處,可以確保影響力得以延續,隔代指定的繼承人感恩懷德,至少得以避免被政治清算。
我們看到鄧指定胡錦濤,胡擬指定胡春華與孫政才,看似有此跡象,但是說江指定了習近平,就是大謬,習鬥江還來不及,難道對江還感恩懷德嗎?這是講不通的,如果本來就沒有這個制度,也就沒有所謂廢不廢除。
外界猜測,習目前正考慮的,其實是「當代指定繼承」,在他指定的繼承人沒有成熟可以接位前,他不準備退位,換句話說,習要打破另一項政治傳統:他不只幹兩任,雖然憲法限制國家主席只能兩任,但沒有明文限制總書記的任期。
這對外交政策,甚至是兩岸關係有何影響?領導人在權力鞏固時,對外反應往往較緩和,而在內部受到挑戰時,對外反應則較為強勢;十九大之前,習近平權力尚待鞏固,民進黨政府判斷認為,他絕對不會對外讓步,對南海如此,對台灣也是如此。

陳長文:當背叛職務的大法官,還是…


2016-10-24 00:29聯合報  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

左起:許宗力、許志雄與黃昭元。 聯合報系資料照

我一直認為,民主社會最可貴處,就是我們會尊重不同人的夢想,而我更認為,每一個有夢想的人都是讓人尊敬的。台獨夢是,統一夢也是。處在台澎金馬地區的中華民國是個值得驕傲的民主社會。
因此,當三位大法官被提名人許宗力、許志雄與黃昭元,在立法院備詢台上展現他們的「夢想」時,許宗力說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許志雄說「台灣是不正常國家」、黃昭元則曾著文說「中華民國僅是內部講講,用以滿足鄉愁。」很多人質疑,這些說法投射的是台獨的意識形態。
不管三位大法官被提名人,或其他隱晦不表態的被提名人,他們認不認為自己是「獨派」,即便他們認為自己是「獨派」,台灣是民主社會,以「人民」的角度言,他們有自己的言論自由,而以「個人夢想」的角度言,台獨就算是他們的夢想,那也當予尊重;甚至,他們願意不隱諱地公開闡明自己的「夢想」,這樣的勇氣,也值得尊敬。
但是,他們現在被提名的不是一般的職務,站上備詢台後,也不是一般的人民,他們爭取的是職司「中華民國憲法」解釋的大法官。不管他們的夢想是什麼,現在我們的國家就是中華民國,我們的憲法,就是中華民國憲法。三個人若信仰的是台獨,卻去爭取「中華民國」的大法官提名,那只有二種情境,一是背叛夢想,他們背叛了「台獨的夢想」;二是,背叛職務,爭取大法官的目的不是放棄台獨夢想,而是要藉由這個職務,去變質「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以實現或更接近台獨夢想。這麼一來,他們就背叛了「大法官」捍衛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職責。
不管是哪一種情境,都是一種讓人難以尊敬的欺騙。套句大法官被提名人許志雄的話:「人不能違背良心」。以上二種情境,都是一種良心的違背,這樣的違背,遠比「唱不唱國歌」嚴重的多得多。
因此,道不由徑,直路而行,獨派的大法官被提名人,若要為自己的台獨夢想,留下應有的尊敬,最不該爭取的就是「大法官」這個職務。捍衛夢想乃至於實踐夢想最光明正大的道路,其實反而是陳水扁前總統經常高唱的「正名制憲」。也就是直接訴求修憲甚至制憲,先把中華民國推翻,改名為台灣共和國,或經憲政程序,去變更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然後,再去爭取大法官,這才是「名正言順」且「實至名歸」的夢想正道。
蔡總統提名的大法官候選人們,雖然你們當選幾乎輕而易舉,但是可否再多思慮,要當一個讓人尊重的「台獨夢想家」?還是一位背叛職務的大法官?

謝啟大:我國司法還有骨氣與靈魂嗎?


2016-10-24 00:29聯合報  謝啟大/前法官、兩岸仲裁人、律師(台北市)


得知基隆地方法院陳志祥庭長帶領發起法官連署,直指:「蔡英文總統提名前大法官許宗力連任大法官並兼任司法院長,明顯違憲!」並已有二十三名基隆法院法官參與連署後。我終於舒了一口氣:「我國司法還是有一些有骨氣、有靈魂的法官存在啊!」
幾個月前,蔡總統提名公懲會謝文定委員長作為司法院長提名人,卻被民間司改會惡意攻擊,以「曾在威權時代做官」的說詞汙衊他。導致有風骨的謝文定委員長主動推辭被提名。當時只有檢察官改革協會發起人陳瑞仁檢察官站出來反擊:「這是惡意潑汙水的行為,為什麼不敢讓謝文定接受立法院審查,給予他說明的機會?」。但是,整個司法界數百名法官居然完全沉默,竟然沒有一個法官站出來說一句公道話。
當蔡總統公然違反憲法「大法官不得連任」的明確規定,對一個已擔任過一屆八年大法官的前大法官許宗力,再度提名為大法官,並兼任司法院長。而全國法學界有正義感的學者都已紛紛站出來著文直呼:「司法院長提名人選公然違憲,這是國際司法上的大笑話,萬萬不可」時,卻仍然等不到作為國家法律維護者的法官們站出來振臂直言。此時,我真是失望到了極點。
突然聽聞在司法界聲請大法官解釋最多的陳志祥庭長,率領眾法官開響第一槍,公開指責蔡總統與許宗力前大法官的違法亂紀行為時,我看到司法界出現一線曙光,讓我們相信:我國司法裡還是有一群在關鍵時期敢於為維護國家法治、保護法律尊嚴作出獅子吼的法官!
只要對法律界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這次蔡總統提名的大法官人選大部分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在目前民進黨占絕對多數的立法院,類似如《不當黨產處理條例》這種絕對違憲、違法的法律,將來必定會一一出爐。而在民進黨刻意布局下,保護憲法不被法律侵犯的最後一道防線—「大法官會議」,顯然即將由一群被政治色彩蒙蔽良知的法律人所攻占而不保。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將會任由執政者予取予奪,希特勒執政時期的德國恐怖歷史極可能在我國上演!
作為二十餘年前曾經帶動法官第一次連署:「還給我們一個純淨的審判空間」的司法老兵,在此對我國法官提出沉重的呼籲:「請不要再期待政治會主動放過司法!只有您們夠堅定、夠勇敢,才能保護司法不被政治所玷汙;也才能避免我國家、人民與司法不會重蹈德國納粹時代的恐怖命運」!

葉銀華/政府應保護納稅者權益

.葉銀華/政府應保護納稅者權益
.王健壯/違憲擴權不是憲政慣例
.黃介正/志不可屈 權不可喪 機不可失
.蘇蘅/事實查證網 膨風政客照妖鏡
.薛承泰/一百趴的誘與惑
.羅智成/人妖共處的世界







葉銀華/政府應保護納稅者權益


2016-10-24 00:09聯合報  葉銀華

納稅是人民、企業的義務,旦納稅者權益也要受保護。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於政府必須提供公共服務與建設,因此納稅變成人民、企業的義務;而納稅是對人民、企業財產的合法的課取,因此也必須讓納稅者心服口服!亦即,政府除了向納稅者課稅,也要保護納稅者權益。
民進黨立委王榮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推動《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草案,本次重點在行政法院應設置稅務專業庭,並設立納稅者權利保護諮詢委員會;另外,因稅法有其複雜性,涉及人民權利應以法律明定。本法提供公平對待納稅者之機制,應該值得大家支持。
過去有關納稅訴訟案件,絕大多數是稽徵機關、納稅者在「實質課稅原則」有所爭執。雖然稅捐稽徵法第十二條之一規定稽徵機關就其事實有舉證責任,而納稅者負協力義務,但是由於徵納雙方的不對等、行政法官對於稅法瞭解程度的不足,造成絕大部分案件,納稅者敗訴。因此,本文認為專庭法官在稅法的專業程度與公平判決立場,將是最重要的關鍵。
其次,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是誰?若是財政部,則會有一方面要達成課徵稅額目標,另一方面又要保護納稅者權益,以目前租稅生態環境,不知達成的可能性有多少?因此本文認為納稅者權利保護諮詢委員會應設於行政院,而諮詢的內容應為專庭法官判決的參考。
再者,本文提出一項納稅重大的議題:如果政府有相關法令的規定或獎勵措施,則我們期盼國稅局能夠公平看待納稅者因而認列的費用,讓納稅者感受到「政府是一體的」。然而,有關此項想法,納稅者經常依政府法規認列費用,但是最後被國稅局剔除,而進行行政救濟也以敗訴收場,感到相當沮喪與失敗。例如:企業併購法與金融機構合併法容許主併公司支付併購價格超出目標公司淨資產價值的溢價金額為商譽,以此認列費用抵稅;企業併購法規定商譽得於十五年內平均攤銷列為費用。但是,實務上要認列商譽的攤銷費用卻是困難重重,尤其是國稅局審核嚴格。到目前為止,商譽攤銷費用大都被國稅局剔除,即使企業採取行政訴訟,行政法院大都支持國稅局的處分。
主併公司(納稅企業)認為花了真金白銀,包括以股換股,而且透過市場機制、被併公司並非關係企業,同時根據相關法規與被收購者之淨資產價值有委請專家鑑定,為何商譽攤銷費用不能抵稅?但國稅局經常質疑收購成本的真實、必要、合理性,同時質疑納稅者提出被併公司之可辨認淨資產公平價值證據的可信度。雙方遂有相當大的爭執,衍生納稅者保障的議題。而我覺得收購成本重在真實性,其次是合理性,而且合理性是一個區間而非一個點,至於必要性,第三者實難認定,何必折騰納稅者?
針對此爭議,我們期待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的實行細則,除了設置專業法庭之外,還要有相關配套措施,例如:定出收購成本真實與合理性的判斷標準,以及該遵守的相關程序,甚至定出鑑價機構的標準。
最後,希望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能夠立法成功與有效執行,提昇政府聲望。
(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