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經濟/台化案 不能違背法律正義

.聯合報社論..應運用國家經費協助氣象專業升級
.聯合報黑白集.宋楚瑜可有通關密語?
.經濟日報社論.台化案 不能違背法律正義









經濟/台化案 不能違背法律正義


2016-10-09 04:3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環保署、彰化縣政府與台化日前在台北協商,彰化廠員工也持續在縣府廣場靜坐抗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敬家/攝影

台化彰化廠三座汽電共生鍋爐操作執照換發申請,在彰化縣政府不予核發的情況下被迫停機,此案不僅影響數百員工的工作權益,更突顯了環境保護、都市更新、綠能政策,與產業發展間的矛盾,這不是一個獨立個案,處置當與不當,將對台灣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回顧台灣社會發展的歷程中,曾經出現過許多類似抗爭,從垃圾掩埋場、焚化爐、行動通訊基地台、台電變電站,甚至到風力發電機之設置,不一而足。面對設置地點附近居民反對與抗爭,民選地方政府父母官顧及選票,對於這些「全國有大益、地方有小害」設置,經常採取反對的立場。但有別於過去的案例,台化彰化廠三座汽電共生鍋爐並非新設裝置,彰化縣政府在停止核發操作執照處置過程中,所持的政策及法律依據,都不周全,無法讓台化勞雇雙方信服,如果處置不當,彰化縣政府將面對剝奪企業經營權的質疑。
魏明谷縣長10月4日談話指出「台化沒理由再留在彰化市區」,更加突顯此一立場的不當。眾所熟知,「騰籠換鳥」的城市發展政策,即便是在集權執政的中國大陸,廣東省政府的強力操作,仍然在事中與事後引起許多輿論之非議。苗栗大埔張藥房事件更是明確告訴大家:即便是在都市計畫明定徵收與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支持下,苗栗縣政府的強制拆除作為,仍然被許多人認定是一個侵害民眾財產權爭議案件。民房權益如此,合法工廠遷離又何嘗不是?
台化停機案發展迄今,中央部會立場也是耐人尋味。按理,支持產業發展與汽電共生綠能政策的經濟部應該率先表態,但是我們只看到環保署長李應元銜命協調破局,卻未見經濟部或工業局高級官員發表意見。
尤其,正當經濟部李世光部長主推的電業法列入立法院審查之際,擴大汽電共生電源,鼓勵自用之餘售電,應屬經濟部重要政策,表態支持台化也是份內之事。或許是在新政府一條鞭的政策下,行政院不願予人部會不同立場的印象,李部長只好噤聲。但我們認為,公共政策經常是一體數面,政府部門本諸職責與專業,理性表達立場,是正常的事,經濟部應該跳出來說句公道話。
反之,若台化停機案被有心人士主導,界定為環保汙染案件,對於曾經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台化公司與台塑集團而言,實非公允。
1990年9月,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夜宿高雄後勁,承諾五輕建廠25年後遷移,環保訴求與產業發展並存,需要充足的時間準備與調處,未來尋找合適遷移處所與對勞工權益保障,更是中央與地方政府應有的職責,我們樂見魏明谷縣長表示2028年之前,台化彰化廠必須完成遷廠的負責態度,更願意公開呼籲:各環保團體至此不應再無限上綱。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構想,其中加二包含了石化產業與循環經濟,這便是面對新的經營環境,負責任政府協助企業尋找協處之道。包容性經濟發展模式是近年國際論壇的熱門議題,如何尋求經濟發展、社會公義、環境永續三方面的調和點,是政府與民眾必須積極思索、共同努力的責任。台灣民眾固然不能接受環境生態汙染的代價,但更經不起經濟與產業的式微;激烈抗爭並不能解決問題,理性的探討與對話應該被鼓勵。
台化停機案雖然在環保署長李應元協調下破局,台塑集團已經表示將循訴願與行政訴訟程序,未來結果尚未可知,但本案各方立場之爭議,經濟發展如何與都市發展及環保標準調處共容,實可做為各級政府,尤其是高雄市未來處理轄下石化產業轉型遷移的重要參考。

聯合/宋楚瑜可有通關密語?


2016-10-09 04:39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舉行記者會,說明擔任APEC特使的原由與此行的任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義書/攝影

蔡總統任命宋楚瑜為出席APEC特使。宋楚瑜為此喜不自勝,連日來開記者會、上電視開講,滔滔不絕。問題在,老宋可有重啟兩岸交流大門的「通關密語」?
出席APEC的成敗,有三個衡量的高低標:高標是順利與會,也會見了對岸領導人,並成功為兩岸的緊張關係降溫。中標是出席會議,跟各國領袖打哈哈、拍拍照,展示台灣參與國際的身影。低標是在下月的年會召開前發生變數,導致我國無法與會;或雖然與會,卻在會中受到打壓或冷落。
從目前的情勢看,北京抱持不阻撓、不交談、不接觸的「三不」原則,宋楚瑜出使的成敗,介乎中標與低標之間。如果他希望自己此行有更佳表現,能為台灣或兩岸關係多作一點貢獻,那他恐怕不能只滿足於自己的特使角色,而必須積極進行些幕後穿針引線的工作。
簡單說,宋楚瑜得到APEC特使角色,若只視為個人政治生涯的一個新高潮,其結果可能只是換得幾日煙火,高興不了太久。從台灣的政治看,他若能賦與這個角色更多意義,讓兩岸關係不往下墜,甚至有助解凍、回溫;那麼,老宋這個遲來的「橘逢綠又紅」的大戲,才有看頭。
二○○八祕魯的APEC連胡會,談到台灣參加WHA問題,次年才有葉金川以觀察員名義赴日內瓦;二○一二俄羅斯APEC連胡會談到參加ICAO議題,次年才有民航局長沈啟出席蒙特婁大會。這次,宋楚瑜能有什麼表現,大家等著看。

聯合/應運用國家經費協助氣象專業升級


2016-10-09 04:4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梅姬颱風來襲讓許多民眾連放兩天颱風假,一些放錯假的縣市則怪罪氣象局的預測失準;這次輕颱艾利來襲,帶來豪雨又適逢地震,花東地區災情超乎預期,不得不臨時宣布停止上班上課。近年極端氣候頻傳,有些偶發的天象竟造成地區性的重災害,另一方面,亦常見名不符實的颱風假打亂民眾生活步調、也影響正常經濟活動;為此,中央氣象局預測氣象的準確度實有提升之必要。
撇開地方政府停班停課的決定往往深受民意左右不談,光就氣象預測本身而論,確有不少值得改進之處。當代氣象預測,是根據流體力學及相關物理定律寫成多重非線性方程式,進而建構成預測模型。唯此方法無法得出「精確解」,僅能取得「近似解」,且需要借重超級電腦加以運算,以得出所需資訊。由於大氣運動複雜、變化快,且具有高度隨機特性,因此氣象預測模型若要得到最佳近似解,便需擁有先進的超級電腦;而且,輸入的資料愈豐富、愈準確、愈即時,運算所得的預測資訊就愈具參考性。
目前,中央氣象局可藉由氣象雷達取得颱風3D剖面結構資料,用以對風速、雨勢進行預測。然而,颱風路徑飽受太平洋高壓、台灣地形等諸多外在環境影響甚鉅,無法單靠氣象雷達及衛星資料進行研判,尚需參照更詳盡且即時的海洋及空中觀測資訊,才能得出較可靠的預測結果。問題在,海洋氣象資料浮標(data buoy)多設於外海,維持長期運作的成本偏高,以致於目前設置數量嚴重不足;至於氣象觀測機,則因觀測次數較少,高空資料有限,使颱風觀測遂缺了重要的關鍵資訊。
台灣每年夏、秋兩季必定要面對大大小小的颱風進犯,但在第一線迎戰的氣象單位,其實卻未獲得政府充分的重視,也長期缺乏足夠的經費備戰。在此情況下,導致中央氣象局既無眾多前鋒(如海氣象資料浮標)可即時回傳戰情,而用來推算資訊的超級電腦亦非頂尖,面對變幻莫測的颱風,自然居於劣勢,無法更精準預測其路徑及影響。此外,現有氣象預測人員員額相對緊俏、工作量大,且未必可獲得資源及機會赴海外進修專業知識,亦是妨礙氣象預測品質提升的因素。
事實上,以颱風占我國氣象災害直接財務損失比例高達八十五%而論,政府應給予氣象單位更多資源,中央氣象局也可理直氣壯地爭取應有的經費及採購最先進的設備,以強化人才培育及氣象預測準度。舉例來說,美國將P-3反潛機改裝成氣象觀測機,可飛進颱風眼攫取更精準的資訊。近日「馬修颶風」來勢洶洶,美東有兩百萬人大撤退,美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飛行員卻大膽出動直搗颶風眼。相形之下,台灣雖擁有P-3反潛機,卻因隸屬軍方而未獲支援,僅能利用改裝的Astra雙引擎噴射機在颱風外圍進行觀測作業,難免有棋差一著之憾。
我國的氣象預測起步較晚,相關經驗及人才不敵歐、美國家,自是不爭的事實。但反過來說,台灣身處颱風登陸頻率最高的地區,具有累積各種觀測資料與經驗的優勢,可進而為國際氣象預測提供更多貢獻。因此,中央氣象局實不應妄自菲薄,乃至在颱風預測遭批評時,屢屢消極地以「預報本有變數」回應。此外,在中國阻擾下,台灣未能加入世界氣象組織(WMO),致使未公開及即時性災害資訊取得不易,這是長年之痛;因此,我們短期內應更積極與友好國家建立資料交換機制,長期則應設法參與WMO,以利氣象預測能力的提升。
氣象預測的準確與否,不僅攸關人民生命財產,也是一個國家國力、社會力及知識力的展現。若只是動輒譴責氣象人員,卻不提供資源協助強化,根本無補於事。台灣要如何提高氣象預測的準確度,不只是氣象局的事。

名家縱論/除弊與興利/星期透視/當蔡總統槓上蔡主席

.永續交通系統 因應氣候變遷
.服務偏鄉綁年限 熄滅教師熱血
.名家縱論/除弊與興利
.星期透視/當蔡總統槓上蔡主席
.爭沖之鳥礁 不只為漁權
.海洋國家總統 竟不懂海權
.「媒體的勇氣!」美雜誌表態挺柯林頓
.批判退休老人 詭異重陽氛圍
.我們有外籍看護倚賴症
.長照缺工 失業中年人可願一試?
.海基會外的碎裂風景








名家縱論/除弊與興利


2016-10-09 04:17聯合報  胡勝正

英國脫歐已引起廣泛回響。
據報載,法國為吸引英國脫歐後遷至歐陸的企業,爭取金融中心大餅,顯得特別積極,尤其「來巴黎吧,我們說英語」的宣傳標語,為了國際競爭,法國人變得何等的謙卑、再謙卑。此外,法國還提供各項租稅優惠,包括外籍主管享有高達五十%的所得稅減免、海外資產八年間免徵財富稅等。
稍早,香港為了與倫敦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特別將其結算機制延到晚上九點,讓歐洲金融機構有機會在上班時間利用香港的結算服務。當紐約加入成為一離岸中心時,香港更進一步將結算時間延長至十二點,讓全球的金融機構都可以運用其結算機制。
上面例子顯示,在國際競爭上,各國都卯足全力,沒有周休二日。台灣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不能卯足全力,失落的年代就會悄悄到來。
新政府的政策,包含改革除弊與興利兩大面向。
台灣經濟正面對雙重的挑戰。首先,由於全球景氣趨緩,出口表現平庸,再加兆豐、樂陞兩大疑案的困擾,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陷於保一、保二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台灣經濟亟待轉型,行政院已經針對創新、就業、分配等三個面向,提出了五大創新產業(生計、綠能、亞洲矽谷、智慧生產、國防等)的基本方向。此外,在開拓市場方面,推出「新南向政策」,補足現在過分依賴單一市場的失衡狀況,同時積極準備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TPP)」,以避免在區域整合過程中被邊緣化。
從宏觀角度出發,新政府的政策相當完整,尚稱中規中舉,但執行力道可以加強,與上述法國為吸引英國企業,成為金融中心的雄心魄力,差了一截,因此新政府政策並未吸引民間企業的大量投資。不只國內企業,外人直接投資同樣乏善可陳。美日因為中國大陸生產成本上升,為吸引鮭魚返鄉的成效,頗有參考價值。顯然,新的政策在雇主與勞工之間的協商,必須創造雙贏的價值,才能在國際競爭。
在除弊的改革方面,年金改革的輪廓已開始顯現,兆豐、樂陞兩案也已進入司法程序。台北市政府的經驗顯示,選民要看的不只是除弊的魄力,更要看到興利的績效。執政團隊能否將政策重點移轉至興利上面,將決定其民調支持度能否適時回升的關鍵。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星期透視/當蔡總統槓上蔡主席


2016-10-09 04:17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新政府上任以來,各項施政凌亂,迫使總統不斷增設新的決策協商平台,藉助總統的威望親自操刀,以化解政出多門的困境。
造成政策髮夾彎的主要理由,是過去民進黨發跡於選舉,在討好選民的驅策下,習於反對體制,一朝執政卻積習難改。在野文化和執政文化不能趨同,使得蔡總統經常挑戰蔡主席,造成政策上的矛盾,此於兩岸領域最為明顯。
當前兩岸陷入僵局,對台灣不利影響浮現,不但泛藍縣市首長組團到大陸拓展旅遊商機,連泛綠縣市首長也傳出類似決議,未來執政黨中央和地方是否出現政策紛岐,令人好奇。
日前總統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不會走回兩岸對抗的老路,希望雙方盡快坐下來談,以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隨後進行的日本讀賣新聞訪談中,蔡總統再度提出「尊重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溝通協商達成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表示這是回應中國大陸訴求的「重大善意」,希望與陸方溝通,化解分歧。這是蔡總統以生民塗炭為念,直接呼應地方首長對民生經濟的掛慮。
總統透過國際媒體,連番呼籲陸方以談判代替對抗,同一時間,宣布由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擔任今年APEC的台灣領袖代表,進一步營造「善意」,希望以長年遊走兩岸、和陸方高層領導關係良好的老宋,能夠率先突圍。
但是這項有所為的戰略,卻經常被蔡主席打臉。在創黨卅周年給民進黨黨員的信當中,蔡主席要求支持者應「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形塑一個健康的、正常的經濟關係」。
在近一千四百字信函中,「對抗」取代「談判」,「中國」取代「中國大陸」,「台灣」和「台灣人民」取代「中華民國」;蔡總統不斷強調的兩岸「善意」船過水無痕,這是蔡主席和黨內長期浸潤於反中文化的衛道分子的對話,政治正確先於國家利益。
不幸的是,蔡主席的塊頭似乎比蔡總統高大,在深綠人士對蔡總統的隱忍政策發飆、執政出現困境時,此一巨獸的暴力傾向更加奔放,因此,總統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不時出現「不會屈服於壓力之下」的表態。
主和的蔡總統面對主戰的蔡主席,有多大的迂迴空間?北京要跟哪個蔡對話?新政府的大陸政策思維底線何在?
對立場素來飄忽不定的蔡英文而言,這些問題恐怕不易回答。
目前的情況是,處在夾縫中的蔡英文,為了避免墜入偏袒之譏、落實她所稱的最大公約數,政策上已無作為,出現不求開展但求守成的保守心態。
假如蔡總統意在開展的話,兩岸政策就不能只和對方噴口水,在批評對手不應設限政治前提之餘,其實有許多「善意」是我方可以片面打造的。
譬如總統就任前,宣示將兩岸協商監督條例和轉型正義並列為立法院優先審議法案,但新政府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追討國民黨黨產,而兩岸監督條例卻早已不知所終。再如陸生健保、陸配身分取得、改善來台陸客的人身安全、進一步開放陸資來台等,都可從台灣角度,增進另外一種形態的正義。
但是我們看到的蔡政府,除了相關官員不斷重複對陸政策的幾個基調,強調不應有政治框架外,竟沒有一項涉及實際政策的規畫與推行!
蔡總統和蔡主席較勁,看起來短期內難轉緩,雙十國慶講話,必然也是這兩種身分的車拚,不必多所期待。但在台灣繼續猶疑徬徨舉棋不定時,國際化和競爭力卻漸行漸遠,轉型正義何在?

王健壯/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愛麗榭宮

.王健壯/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愛麗榭宮
.嚴震生/打臉諾貝爾獎,哥倫比亞人民要戰爭?
.孫維新/羅塞塔號任務的絢爛終結!
.趙春山/談判代替對抗 突破兩岸僵局
.黃介正/美台國防工業會議十五年
.周行一/培養創造力 從改變考試開始








王健壯/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愛麗榭宮


2016-10-09 03:58聯合報  王健壯

首次召開的「執政決策協調會報」結束後,總統府對外發布了一張會報現場照片。這張無聲的照片其實隱含風雷之聲,關心憲法有關總統權力的人,「於無聲處聽驚雷」,對憲政史上這聲乍響不可能無感也無憂。
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在總統府,與會者從蔡總統算起,順時鐘依序是:行政院長林全,副院長林錫耀,秘書長陳美伶,總統府副秘書長劉建忻、姚人多、發言人黃重諺,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新境界基金會執行長邱義仁,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秉叡,總召柯建銘,高雄市長陳菊,以及副總統陳建仁。其中總統府五人,行政院三人,民進黨四人,地方首長一人。
依總統府說法,會報將固定於每周一在總統府召開,成員除地方首長可能變動外,其餘均為固定成員。亦即,由總統主持的這項會報,將是正式的、常態的、體制內的會議,而非臨時性的、體制外的、非正式的會議。而且,會報內容也由總統府發言人對外公開轉述。
再從首次會報的結果來看。當天會報共討論了年金改革、兆豐案與一例一休三項議題,每項議題蔡總統都有具體裁示,其中兆豐案要追究以往監管責任,十八趴優存可逕行改革,一例一休年底前完成修法。會報結束後數日,民進黨立院黨團果然強行通過勞基法修法初審,行政院也完成兆豐案調查追究前朝財金首長責任。由此可見,蔡英文主持的這項會報,完全不同於陳水扁的九人小組與馬英九的五人小組,乃是即令即行的決策會議,並非泛論不決的諮詢會議。
換句話說,從會議的常態性質、與會成員的背景、會議的裁示以及裁示均立即付諸執行來看,總統府的決策協調會報,在決策地位與決策功能上,已十分接近法國總統每周固定在愛麗榭宮主持的國務會議(或稱部長會議),都是政府的最高決策機制。
但不同的是,法國總統可主持部長會議,並擁有最高行政決策權,權源來自第五共和憲法,而蔡英文的這項權力,卻既未載諸憲法本文,也不見於憲法增修條文中。一九九七年修憲改制為雙首長制過程中,雖曾有人主張總統應主持國務會議,但未獲採納,以至於台灣的改良式雙首長制,對總統的「決策權」仍有所限縮,比法國總統決策權要小得許多。而限縮的總統決策權,應該就是蔡英文所說的「憲政體制羈絆」。
然而,在民主憲政體制中,總統應當扮演憲法維護者的角色,蔡英文在未修憲對總統權力重新進行憲法設計前,卻自行擴張總統的決策權,其結果也許可擺脫憲政體制對她的羈絆,卻也無異於違背了她必須忠誠履踐的憲法維護者角色。
更何況,她自行創設的這個會報,因為與會成員的背景不同於法國的部長會議,其中所涉及有關權力分際的問題,多得不計其數。例如總統與閣揆的權力分際,行政與立法的權力分際,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際,政府與政黨的權力分際,體制內與體制外(智庫)的權力分際,其中任何一項權力分際問題,都可能引發合憲與否的質疑,遑論有那麼多問題糾纏其中?
民主憲政在制度上不但要有權力分立的設計,在執行上更要有權力自我抑制的警覺,蔡英文如果不滿於憲政羈絆讓她難成大事,那就應該下決心修憲,除此別無他途。否則,遠方有風雷,憲政風暴隨時來襲。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