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除弊與興利/星期透視/當蔡總統槓上蔡主席

.永續交通系統 因應氣候變遷
.服務偏鄉綁年限 熄滅教師熱血
.名家縱論/除弊與興利
.星期透視/當蔡總統槓上蔡主席
.爭沖之鳥礁 不只為漁權
.海洋國家總統 竟不懂海權
.「媒體的勇氣!」美雜誌表態挺柯林頓
.批判退休老人 詭異重陽氛圍
.我們有外籍看護倚賴症
.長照缺工 失業中年人可願一試?
.海基會外的碎裂風景








名家縱論/除弊與興利


2016-10-09 04:17聯合報  胡勝正

英國脫歐已引起廣泛回響。
據報載,法國為吸引英國脫歐後遷至歐陸的企業,爭取金融中心大餅,顯得特別積極,尤其「來巴黎吧,我們說英語」的宣傳標語,為了國際競爭,法國人變得何等的謙卑、再謙卑。此外,法國還提供各項租稅優惠,包括外籍主管享有高達五十%的所得稅減免、海外資產八年間免徵財富稅等。
稍早,香港為了與倫敦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特別將其結算機制延到晚上九點,讓歐洲金融機構有機會在上班時間利用香港的結算服務。當紐約加入成為一離岸中心時,香港更進一步將結算時間延長至十二點,讓全球的金融機構都可以運用其結算機制。
上面例子顯示,在國際競爭上,各國都卯足全力,沒有周休二日。台灣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不能卯足全力,失落的年代就會悄悄到來。
新政府的政策,包含改革除弊與興利兩大面向。
台灣經濟正面對雙重的挑戰。首先,由於全球景氣趨緩,出口表現平庸,再加兆豐、樂陞兩大疑案的困擾,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陷於保一、保二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台灣經濟亟待轉型,行政院已經針對創新、就業、分配等三個面向,提出了五大創新產業(生計、綠能、亞洲矽谷、智慧生產、國防等)的基本方向。此外,在開拓市場方面,推出「新南向政策」,補足現在過分依賴單一市場的失衡狀況,同時積極準備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TPP)」,以避免在區域整合過程中被邊緣化。
從宏觀角度出發,新政府的政策相當完整,尚稱中規中舉,但執行力道可以加強,與上述法國為吸引英國企業,成為金融中心的雄心魄力,差了一截,因此新政府政策並未吸引民間企業的大量投資。不只國內企業,外人直接投資同樣乏善可陳。美日因為中國大陸生產成本上升,為吸引鮭魚返鄉的成效,頗有參考價值。顯然,新的政策在雇主與勞工之間的協商,必須創造雙贏的價值,才能在國際競爭。
在除弊的改革方面,年金改革的輪廓已開始顯現,兆豐、樂陞兩案也已進入司法程序。台北市政府的經驗顯示,選民要看的不只是除弊的魄力,更要看到興利的績效。執政團隊能否將政策重點移轉至興利上面,將決定其民調支持度能否適時回升的關鍵。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星期透視/當蔡總統槓上蔡主席


2016-10-09 04:17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新政府上任以來,各項施政凌亂,迫使總統不斷增設新的決策協商平台,藉助總統的威望親自操刀,以化解政出多門的困境。
造成政策髮夾彎的主要理由,是過去民進黨發跡於選舉,在討好選民的驅策下,習於反對體制,一朝執政卻積習難改。在野文化和執政文化不能趨同,使得蔡總統經常挑戰蔡主席,造成政策上的矛盾,此於兩岸領域最為明顯。
當前兩岸陷入僵局,對台灣不利影響浮現,不但泛藍縣市首長組團到大陸拓展旅遊商機,連泛綠縣市首長也傳出類似決議,未來執政黨中央和地方是否出現政策紛岐,令人好奇。
日前總統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不會走回兩岸對抗的老路,希望雙方盡快坐下來談,以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隨後進行的日本讀賣新聞訪談中,蔡總統再度提出「尊重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溝通協商達成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表示這是回應中國大陸訴求的「重大善意」,希望與陸方溝通,化解分歧。這是蔡總統以生民塗炭為念,直接呼應地方首長對民生經濟的掛慮。
總統透過國際媒體,連番呼籲陸方以談判代替對抗,同一時間,宣布由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擔任今年APEC的台灣領袖代表,進一步營造「善意」,希望以長年遊走兩岸、和陸方高層領導關係良好的老宋,能夠率先突圍。
但是這項有所為的戰略,卻經常被蔡主席打臉。在創黨卅周年給民進黨黨員的信當中,蔡主席要求支持者應「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形塑一個健康的、正常的經濟關係」。
在近一千四百字信函中,「對抗」取代「談判」,「中國」取代「中國大陸」,「台灣」和「台灣人民」取代「中華民國」;蔡總統不斷強調的兩岸「善意」船過水無痕,這是蔡主席和黨內長期浸潤於反中文化的衛道分子的對話,政治正確先於國家利益。
不幸的是,蔡主席的塊頭似乎比蔡總統高大,在深綠人士對蔡總統的隱忍政策發飆、執政出現困境時,此一巨獸的暴力傾向更加奔放,因此,總統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不時出現「不會屈服於壓力之下」的表態。
主和的蔡總統面對主戰的蔡主席,有多大的迂迴空間?北京要跟哪個蔡對話?新政府的大陸政策思維底線何在?
對立場素來飄忽不定的蔡英文而言,這些問題恐怕不易回答。
目前的情況是,處在夾縫中的蔡英文,為了避免墜入偏袒之譏、落實她所稱的最大公約數,政策上已無作為,出現不求開展但求守成的保守心態。
假如蔡總統意在開展的話,兩岸政策就不能只和對方噴口水,在批評對手不應設限政治前提之餘,其實有許多「善意」是我方可以片面打造的。
譬如總統就任前,宣示將兩岸協商監督條例和轉型正義並列為立法院優先審議法案,但新政府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追討國民黨黨產,而兩岸監督條例卻早已不知所終。再如陸生健保、陸配身分取得、改善來台陸客的人身安全、進一步開放陸資來台等,都可從台灣角度,增進另外一種形態的正義。
但是我們看到的蔡政府,除了相關官員不斷重複對陸政策的幾個基調,強調不應有政治框架外,竟沒有一項涉及實際政策的規畫與推行!
蔡總統和蔡主席較勁,看起來短期內難轉緩,雙十國慶講話,必然也是這兩種身分的車拚,不必多所期待。但在台灣繼續猶疑徬徨舉棋不定時,國際化和競爭力卻漸行漸遠,轉型正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