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宋楚瑜可有通關密語?
.經濟日報社論.台化案 不能違背法律正義
經濟/台化案 不能違背法律正義
2016-10-09 04:3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環保署、彰化縣政府與台化日前在台北協商,彰化廠員工也持續在縣府廣場靜坐抗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敬家/攝影
台化彰化廠三座汽電共生鍋爐操作執照換發申請,在彰化縣政府不予核發的情況下被迫停機,此案不僅影響數百員工的工作權益,更突顯了環境保護、都市更新、綠能政策,與產業發展間的矛盾,這不是一個獨立個案,處置當與不當,將對台灣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回顧台灣社會發展的歷程中,曾經出現過許多類似抗爭,從垃圾掩埋場、焚化爐、行動通訊基地台、台電變電站,甚至到風力發電機之設置,不一而足。面對設置地點附近居民反對與抗爭,民選地方政府父母官顧及選票,對於這些「全國有大益、地方有小害」設置,經常採取反對的立場。但有別於過去的案例,台化彰化廠三座汽電共生鍋爐並非新設裝置,彰化縣政府在停止核發操作執照處置過程中,所持的政策及法律依據,都不周全,無法讓台化勞雇雙方信服,如果處置不當,彰化縣政府將面對剝奪企業經營權的質疑。
魏明谷縣長10月4日談話指出「台化沒理由再留在彰化市區」,更加突顯此一立場的不當。眾所熟知,「騰籠換鳥」的城市發展政策,即便是在集權執政的中國大陸,廣東省政府的強力操作,仍然在事中與事後引起許多輿論之非議。苗栗大埔張藥房事件更是明確告訴大家:即便是在都市計畫明定徵收與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支持下,苗栗縣政府的強制拆除作為,仍然被許多人認定是一個侵害民眾財產權爭議案件。民房權益如此,合法工廠遷離又何嘗不是?
台化停機案發展迄今,中央部會立場也是耐人尋味。按理,支持產業發展與汽電共生綠能政策的經濟部應該率先表態,但是我們只看到環保署長李應元銜命協調破局,卻未見經濟部或工業局高級官員發表意見。
尤其,正當經濟部李世光部長主推的電業法列入立法院審查之際,擴大汽電共生電源,鼓勵自用之餘售電,應屬經濟部重要政策,表態支持台化也是份內之事。或許是在新政府一條鞭的政策下,行政院不願予人部會不同立場的印象,李部長只好噤聲。但我們認為,公共政策經常是一體數面,政府部門本諸職責與專業,理性表達立場,是正常的事,經濟部應該跳出來說句公道話。
反之,若台化停機案被有心人士主導,界定為環保汙染案件,對於曾經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台化公司與台塑集團而言,實非公允。
1990年9月,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夜宿高雄後勁,承諾五輕建廠25年後遷移,環保訴求與產業發展並存,需要充足的時間準備與調處,未來尋找合適遷移處所與對勞工權益保障,更是中央與地方政府應有的職責,我們樂見魏明谷縣長表示2028年之前,台化彰化廠必須完成遷廠的負責態度,更願意公開呼籲:各環保團體至此不應再無限上綱。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構想,其中加二包含了石化產業與循環經濟,這便是面對新的經營環境,負責任政府協助企業尋找協處之道。包容性經濟發展模式是近年國際論壇的熱門議題,如何尋求經濟發展、社會公義、環境永續三方面的調和點,是政府與民眾必須積極思索、共同努力的責任。台灣民眾固然不能接受環境生態汙染的代價,但更經不起經濟與產業的式微;激烈抗爭並不能解決問題,理性的探討與對話應該被鼓勵。
台化停機案雖然在環保署長李應元協調下破局,台塑集團已經表示將循訴願與行政訴訟程序,未來結果尚未可知,但本案各方立場之爭議,經濟發展如何與都市發展及環保標準調處共容,實可做為各級政府,尤其是高雄市未來處理轄下石化產業轉型遷移的重要參考。
聯合/宋楚瑜可有通關密語?
2016-10-09 04:39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舉行記者會,說明擔任APEC特使的原由與此行的任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義書/攝影
蔡總統任命宋楚瑜為出席APEC特使。宋楚瑜為此喜不自勝,連日來開記者會、上電視開講,滔滔不絕。問題在,老宋可有重啟兩岸交流大門的「通關密語」?
出席APEC的成敗,有三個衡量的高低標:高標是順利與會,也會見了對岸領導人,並成功為兩岸的緊張關係降溫。中標是出席會議,跟各國領袖打哈哈、拍拍照,展示台灣參與國際的身影。低標是在下月的年會召開前發生變數,導致我國無法與會;或雖然與會,卻在會中受到打壓或冷落。
從目前的情勢看,北京抱持不阻撓、不交談、不接觸的「三不」原則,宋楚瑜出使的成敗,介乎中標與低標之間。如果他希望自己此行有更佳表現,能為台灣或兩岸關係多作一點貢獻,那他恐怕不能只滿足於自己的特使角色,而必須積極進行些幕後穿針引線的工作。
簡單說,宋楚瑜得到APEC特使角色,若只視為個人政治生涯的一個新高潮,其結果可能只是換得幾日煙火,高興不了太久。從台灣的政治看,他若能賦與這個角色更多意義,讓兩岸關係不往下墜,甚至有助解凍、回溫;那麼,老宋這個遲來的「橘逢綠又紅」的大戲,才有看頭。
二○○八祕魯的APEC連胡會,談到台灣參加WHA問題,次年才有葉金川以觀察員名義赴日內瓦;二○一二俄羅斯APEC連胡會談到參加ICAO議題,次年才有民航局長沈啟出席蒙特婁大會。這次,宋楚瑜能有什麼表現,大家等著看。
聯合/應運用國家經費協助氣象專業升級
2016-10-09 04:4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梅姬颱風來襲讓許多民眾連放兩天颱風假,一些放錯假的縣市則怪罪氣象局的預測失準;這次輕颱艾利來襲,帶來豪雨又適逢地震,花東地區災情超乎預期,不得不臨時宣布停止上班上課。近年極端氣候頻傳,有些偶發的天象竟造成地區性的重災害,另一方面,亦常見名不符實的颱風假打亂民眾生活步調、也影響正常經濟活動;為此,中央氣象局預測氣象的準確度實有提升之必要。
撇開地方政府停班停課的決定往往深受民意左右不談,光就氣象預測本身而論,確有不少值得改進之處。當代氣象預測,是根據流體力學及相關物理定律寫成多重非線性方程式,進而建構成預測模型。唯此方法無法得出「精確解」,僅能取得「近似解」,且需要借重超級電腦加以運算,以得出所需資訊。由於大氣運動複雜、變化快,且具有高度隨機特性,因此氣象預測模型若要得到最佳近似解,便需擁有先進的超級電腦;而且,輸入的資料愈豐富、愈準確、愈即時,運算所得的預測資訊就愈具參考性。
目前,中央氣象局可藉由氣象雷達取得颱風3D剖面結構資料,用以對風速、雨勢進行預測。然而,颱風路徑飽受太平洋高壓、台灣地形等諸多外在環境影響甚鉅,無法單靠氣象雷達及衛星資料進行研判,尚需參照更詳盡且即時的海洋及空中觀測資訊,才能得出較可靠的預測結果。問題在,海洋氣象資料浮標(data buoy)多設於外海,維持長期運作的成本偏高,以致於目前設置數量嚴重不足;至於氣象觀測機,則因觀測次數較少,高空資料有限,使颱風觀測遂缺了重要的關鍵資訊。
台灣每年夏、秋兩季必定要面對大大小小的颱風進犯,但在第一線迎戰的氣象單位,其實卻未獲得政府充分的重視,也長期缺乏足夠的經費備戰。在此情況下,導致中央氣象局既無眾多前鋒(如海氣象資料浮標)可即時回傳戰情,而用來推算資訊的超級電腦亦非頂尖,面對變幻莫測的颱風,自然居於劣勢,無法更精準預測其路徑及影響。此外,現有氣象預測人員員額相對緊俏、工作量大,且未必可獲得資源及機會赴海外進修專業知識,亦是妨礙氣象預測品質提升的因素。
事實上,以颱風占我國氣象災害直接財務損失比例高達八十五%而論,政府應給予氣象單位更多資源,中央氣象局也可理直氣壯地爭取應有的經費及採購最先進的設備,以強化人才培育及氣象預測準度。舉例來說,美國將P-3反潛機改裝成氣象觀測機,可飛進颱風眼攫取更精準的資訊。近日「馬修颶風」來勢洶洶,美東有兩百萬人大撤退,美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飛行員卻大膽出動直搗颶風眼。相形之下,台灣雖擁有P-3反潛機,卻因隸屬軍方而未獲支援,僅能利用改裝的Astra雙引擎噴射機在颱風外圍進行觀測作業,難免有棋差一著之憾。
我國的氣象預測起步較晚,相關經驗及人才不敵歐、美國家,自是不爭的事實。但反過來說,台灣身處颱風登陸頻率最高的地區,具有累積各種觀測資料與經驗的優勢,可進而為國際氣象預測提供更多貢獻。因此,中央氣象局實不應妄自菲薄,乃至在颱風預測遭批評時,屢屢消極地以「預報本有變數」回應。此外,在中國阻擾下,台灣未能加入世界氣象組織(WMO),致使未公開及即時性災害資訊取得不易,這是長年之痛;因此,我們短期內應更積極與友好國家建立資料交換機制,長期則應設法參與WMO,以利氣象預測能力的提升。
氣象預測的準確與否,不僅攸關人民生命財產,也是一個國家國力、社會力及知識力的展現。若只是動輒譴責氣象人員,卻不提供資源協助強化,根本無補於事。台灣要如何提高氣象預測的準確度,不只是氣象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