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該落實CPTPP與台美BTA承諾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黑暗何止一天:兩兆總預算竟不容檢視
◆  聯合報黑白集/吃完萊豬,吃核食
◆  經濟日報社論/該落實CPTPP與台美BTA承諾了







經濟日報社論/該落實 CPTPP 與台美 BTA 承諾了


2021-12-23 01:51  經濟日報 /   社論
高度爭議一年多的開放美豬進口議題隨著公投結束而暫告平息。本報資料照片


高度爭議一年多的開放美豬進口議題隨著公投結束而暫告平息,對於可能影響台灣加入CPTPP或台美自由貿易協定(BTA)的憂慮也不復存在。儘管這並不代表加入CPTPP或台美BTA必然順暢無阻,但至少滿足了CPTPP與台美BTA必然重視的「開放」、「公平」、「遵守規則」、「尊重科學數據」等必要條件,在公投化解了不確定性因素之後,政府總算可以較無後顧之憂地持續推動後續進程。除此之外,反萊豬公投未獲通過也為台灣的經貿史立下一些影響長遠的標竿效果。

首先,美豬美牛的限制進口是美國明確關切、在意、明示橫阻台美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也是馬政府甘冒指責風險也要開放美牛的原因。可惜的是當年未能藉機詳論食安與台美經貿發展的因果關係,甚至「牛豬分離」的作法難以立論係基於食安健康原則,反而讓美國認為台灣沒有真正開放市場的誠意,當然也就難以換到台美經貿實質關係的進展,也使得台美重要的TIFA平台只能時斷時續。如今,台美經貿已成為影響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關鍵,開放美豬這個難處理的問題終究還是得端到檯面上。

當然,對於美豬開放與否的公投,美國政府或基於不干預台灣內政的原則而未多言,實是打心底關切─除了經貿,還有戰略夥伴選擇的問題。就台灣而言,經貿議題演變成政黨對決,甚至是意識形態之爭,實非幸事。公投雖然激化了對立、付出了社會成本,但結果出爐,政黨有台階可下,社會也避免衍生更多的無謂成本與長期紛爭,算是達成很好的停損效益。

其次,雖然公投激化了對立,但也總算將美豬進口這個事關食安與國際經貿的複雜問題攤在陽光下,經過鉅細靡遺的討論辯證,已相當程度將食安問題與國際經貿參與條件間的關聯性與利弊得失加以釐清,也是前所未有的成就。從公投結果來看,人民對於如何參與國際經貿的遊戲規則,已有較以往更完整與全面的體認。這個具有長遠性的效果對於台灣加入CPTPP、台美BTA或其他可能的經貿協定所遭遇的爭議,如開放日本福島食品,就像是注射了疫苗,應該已獲得較易凝聚全民共識的抗體。

再者,經貿向來是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但過去30年來,台灣以生產中間財為大宗、高度鏈結中國大陸供應鏈為主的特質,已因國際經貿局勢的變化與中國大陸經濟條件的轉變而不得不改弦易轍。重新取得深化與美國此一最大消費市場以及透過CPTPP連結重要貿易夥伴的必要性愈來愈高,這既是現階段的政府目標,也具有高度全民共識。

儘管開放美豬進口雖然不是成功完成各項重要經貿協定的充分條件,但卻是無可豁免的必要條件,既然如今人民透過公投結果展現了台灣願意接受「開放」、「公平」、「遵守規則」、「尊重科學數據」等條件來支持推展國際經貿,往後的壓力就重重落在政府身上。政府必須在已給人民承諾的壓力下,更積極推動加入CPTPP與台美BTA進程,相關進程與成果也必須隨時與人民分享溝通,我們也相信經貿談判辦公室必定已感受到責任的加重。

最後,我們可以看看南韓經驗。南韓積極參與各項經貿整合、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廣為所知,在此一目標下,南韓政府不但早早凝聚全共識,更擬定包含文化滲透等策略在國際間布局。儘管南韓政黨輪替比台灣更為頻仍、總統在位期間更短,這些目標與做法總能維持一貫性、延續性,也因此取得很好的成果。台灣的情況當然大異其趣,美豬美牛爭議正是一例。如果此次公投的結果可以順勢讓台灣的經貿發展議題自此從政黨非必要的競爭脫鉤,則此次公投就有其不凡的歷史意義了。













聯合報黑白集/吃完萊豬,吃核食


2021-12-23 02:39  聯合報 /   黑白集
在蔡政府強力「大內宣」下,民意仍對開放核食與萊豬,存有高度疑慮,圖為台灣豬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反萊豬公投未過,人們被迫苦吞萊豬,也是沒辦法的事。但是,民進黨嫌這樣還不夠,立馬為大家追加了日本核食。明天,民進黨將與日本自民黨舉行「二加二」會談,福島食品議題就會被端上桌。

不僅如此,民進黨國際部近日舉辦公投結果分析座談會,先一步為開放核食敲邊鼓。與會政商人物異口同聲稱,公投結果顯示人民參與國際社會的「積極態度」,接下來,台灣要盡快開放福島食品進口,落實與其他國家關係的深化。

但別忘了,「反核食」公投是二○一八年經過七七九萬票的民意所決定的。儘管《公投法》規定公投決議案的效力只有兩年,但這次「反萊豬」公投投票率僅四成一,不同意票才四一三萬票;但民進黨立刻要把「萊豬」案延伸到日本核食,不嫌扯太遠嗎?請問,四一三萬票能壓倒七七九萬票嗎?萊豬能等同於核食嗎?

綠委郭國文還說,我們要加入CPTPP,就要先「展現誠意」給日本看。言下之意,全民一起吃福島核食,就是犧牲健康展現最佳誠意的機會;如此一來,日本就會對台灣門戶大開。真的是這樣嗎?台灣人要被迫吃萊豬,美國有沒有答應要與我簽署TIFA?那麼,民進黨憑什麼說民眾吃核食就能取得CPTPP門票?

政府的外貿談判,若只能靠逼人民苦吞疑問食品,也太遜了!













聯合報社論/黑暗何止一天:兩兆總預算竟不容檢視


2021-12-23 02:40  聯合報 /   社論
季青漫畫


人民不用公投來展現意志,執政者就用傲慢來顯示威風。史上第一次,民進黨立院黨團以突襲方式通過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逕付二讀」;實質上,即不接受任何立委審查預算。對此,國民黨譴責是「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時力立委邱顯智也痛批民進黨「為所欲為」。這種利用國會多數霸凌少數的行徑,就是在強暴民主;民進黨卻狡辯是在「自力救濟」,真敢講!

「預算審查」是立委的重要憲政職責之一,目的是在防止政府部門巧立名目浮編預算,拿人民的錢慷自己的慨,或濫用公帑圖利他人。未料,在台灣民主化卅多年後,當年汲汲追求民主制衡的民進黨竟能一夕倒退數十年,拒絕接受立院委員會審查預算;沒有委員會審查,便逕付二讀。如此野蠻地踰越憲政,難道數十年的台灣民主歷程都白走了嗎?

這次總預算審查,最受爭議的項目有三:第一,暗藏在各部會預算中的宣傳費用高達廿億元,政府將公帑私用於為黨辯護,以人民的錢洗人民的腦;第二,隱匿在各單位附屬「小金庫」中的行銷業務費用,據在野黨統計,加總超過五百億元;第三,明年的國防軍費及武器採購,連同特別預算高達四千六百億元,如此龐大的支出,卻企圖以「包裹」的方式掩護過關。

正因為兩兆總預算中充滿浮編玄機及公費通黨費的疑慮,所以各在野黨磨刀霍霍,必欲詳加審查,國民黨甚至以蔡政府辦理公投「不中立」為由拒審。未料,民進黨隨即以此為藉口通過「逕付二讀」,還宣稱自己是迫不得已。事實上,對於國民黨拒審預算,我們並不苟同;但國民黨此舉旨在要求閣揆蘇貞昌回應及道歉,這也是一個少數黨的最後手段。而以民進黨在國會之絕對優勢,卻用更極端的「逕付二讀」來反制,不嫌野蠻嗎?

試想,以近年朝野國會席次之懸殊,就算在野黨善盡把關責任,能刪除的浮編預算金額也不過是些枝微末節的項目。民進黨祭出「逕付二讀」的大刀,雖然砍掉在野黨的審查權力,也形同砍除自己追求過的民主光環,毀掉蔡政府所剩無幾的民主門面。兩相衡秤,這划得來嗎?

蔡政府不讓國會審查預算,折射的另一現象,是台灣政治文化在蔡英文主政期間的下滑倒退。這可以從幾個層面觀察:第一,重「術」而輕忽「質」的心態:治國不力,便用「大內宣」來粉飾;預算見不得光,便用拒審手段遮掩。第二,政務官的人品才德劣化:蘇揆的粗魯無文、陳吉仲的不知所云、陳時中的強詞奪理,都令人難耐;而游錫堃忝為國會議長,實際發號施令的卻是黨團總召柯建銘,都是顯例。第三,政治對立的愈發激化:陳水扁主政時期,偶爾還談論族群融合、藍綠和解議題;這些,到了蔡英文時期皆成絕響,黨政不分變成理所當然。

當在野黨立委為民進黨將總預算逕付二讀而高嘆「這是最黑暗的一天」時,其實,台灣民主陷入的黑暗何止一天。近兩年,人們受到政府大內宣的轟炸,看盡官員無理還硬拗的嘴臉,目擊政策錯誤卻得不到合理回應的失望;這樣的日子,都是民主的黑暗日。政務委員唐鳳在美國「民主峰會」上的發言被「拉黑」,也許不是偶然,而是蔡政府虛有其表的民主底下的真相。

近幾日,美國總統拜登最傷腦筋的問題,是他同黨西維吉尼亞州參議員曼欽不支持其「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將使這項一・七五兆美元的預算無法過關。蔡總統要不要派柯建銘去幫拜登獻計?


【專家之眼】德國能源轉型會成為台灣的殷鑒?

◆  【專家之眼】德國能源轉型會成為台灣的殷鑒?

◆  【專家之眼】兩岸流而不交? 被綠營抹紅的海峽論壇
◆  【專家之眼】台灣與烏克蘭真是命運共同體?
◆  【專家之眼】烏克蘭危機緩解:北約不東擴,俄不西進?






【專家之眼】德國能源轉型會成為台灣的殷鑒?


2021-12-23 10:40  聯合報 /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為了尋求穩定的供應,德國不理會美國制裁威脅,已於2021年9月興建完成「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路透


德國原本是擁核國家,曾有近20部核能機組,最高時供電比重達三成。惟於民國 75 年(1986年)車諾比事件後,反核聲量躍起,決定漸進式的淘汰部分核電廠,預期至民國 125 年(2036年)全部除役。直到民國 100 年(2011年)日本爆發福島核災事件,加速關閉核電廠進度,將廢核期限提早至民國 111 年(2022年)。

我國四大公投案中,有珍愛藻礁與核四重啟二大公投涉及我國能源轉型方向,投票結果確定「2025非核家園」路線。德國近年來加速廢核,且已取得相當的成效,許多人將其視為我仿效的對象,然二國所處環境有極大的差異,我國難以採用德國模式。

第一、大量的再生能源:核電退場後,需要替代能源,德國全力發展再生能源,已經裝設170萬組太陽能系統,及近3萬架的陸域風機以及大約1,500架離岸風機,高居全歐之冠,發電比重逐年攀升。引用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民國 109 年(2020年)再生能源已逼近五成(47.0%),其中風力發電占25.6%,以及9%的太陽能與6%的沼氣;反觀,台灣預計民國 114 年(2025年)再生能源將達到二成,然進度嚴重落後,至今不到6%,與德國相去甚遠,廢核後只好大舉增加火力發電,才能彌補供電缺口。

第二、電價為我國的 4.4 倍:能源轉型是需要付出高額的代價的,根據德國在台協會網站的資料,德國電價不斷調高,民國 109 年(2020年)每度電為 31.47 歐分,折合台幣為 11.5元,其中有超過五成(52.42%)的「推動綠色電力的附加費」(EEG-Umlage)以及相關稅金,以加速綠能產業的發展,為 G20 國家最高的電費;依據台電公布我民國 109 年(2020年)平均電價2.6元/度,換言之,德國電價為台灣的4.4倍。我國刻意壓低電價,工業用電更僅有 2.4元/度,係全球第六低價。未來將五成使用天然氣發電,在 LNG 飆漲,以及發電成本高居不下的再生能源,遲早要反映在電價上,企業有辦法承受電價翻數倍的壓力嗎 ?


第三、有歐洲電網支援:再生能源受制於天然條件,有不穩定的問題,德國位於歐陸的中心,與10國相鄰,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可與歐洲大陸的電網相互支援,當再生能源發電不足時,就可即時救援。引用12月14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第三季德國再生能源下滑,就進口大量的鄰國電力,其中進口最多的就是以核電為主的法國,比重高達三成;而台灣四面環海,僅有自身的獨立電網,發電不足就可能會發生全台跳電問題。

第四、尋求穩定的天然氣供應:德國減核後,因該國煤礦蘊藏量豐富,燃煤發電大增,德國第三季燃煤發電比重高達31.9%,為各項發電比重最高的,不過其造成汙染與排碳問題惡化,原已訂下民國 127 年(2038年)完全退場的目標,蕭茲新總理為首的紅綠燈執政聯盟,有意將目標提早至民國 119 年(2030年)。除了大力提高再生能源比重外,天然氣也是轉型期重要的過度能源,為了尋求穩定的供應,德國不理會美國制裁威脅,已於民國 110 年(2021年)9月興建完成「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縱然至今尚未通過審查,不過應會在明年完成相關審查並開始通氣;台灣天然氣幾乎全依賴海運進口,卻忽略液化天然氣運輸極高風險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修復地球是地球公民的責任 政府呢?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1607/web/ 

◆  憲法能否保護國會少數
◆  敬老金覆議失敗 柯應落實社福系統
◆  政府打房的另類思考
◆  拚郵輪經濟 不要汙名化
◆  應重手打炒房蟑螂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修復地球是地球公民的責任 政府呢?
◆  夾在兩都間 被孤立成苗栗國
◆  竹竹併 需更多由下而上討論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修復地球是地球公民的責任 政府呢?


2021-12-23 04:00  聯合報 /   郭瓊瑩(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
綠能開發必須與自然海岸沙丘保護兼顧。 圖/郭瓊瑩攝影
綠能開發此刻正面對與火力發電競合之威脅。 圖/郭瓊瑩攝影
老屋新生以文化知識為基底,係另類減碳降溫之示範。 圖/郭瓊瑩攝影


COP26剛落幕,除了各國元首之高峰會外,包括各領域之外圍組織團體亦積極透過參與論壇、交流與互相學習。媒體報導總聚焦在各大國與高排碳國之協商與承諾,大眾也都認為那是聯合國的事,是各國政府的事,似乎與切身無關…

這個認知落差必須由下而上總體悟。今日面對嚴峻之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排放,威脅早已超出原來預估。北極冰融、凍土崩解沖蝕,異常的低海拔城市之大洪泛…。小到蜜蜂不授粉、作物生長異常,大到凍寒與野火延燒大片森林…,這已逼近每一位地球公民之生活,無論貧富。換言之,除了USR、CSR,我們尤需喚醒PSR(個人及各專業團體之社會責任)。

自五月起,各國之專業團體—包括建築、都市規畫、景觀、土木、環境規畫、國家公園、森林保育…均發起各自之Climate Action Commitment(氣候行動承諾)。這個由下而上之自主運動不再只是「宣言」,而是要求各專業都必須自個別之專業執業上「承諾」、「信守」對環境應負之責任,小到環境友善材料之應用,國有材之使用,各種資源之循環利用…。東京奧運場館之設計也實踐「綠色承諾」。換言之,不再大興土木,運用智慧科技讓各種設施得以再利用,並倡議Climate-Positive Design。

都市更新亦然,除了老屋拆除重建。更多研發已在檢討如何讓老建物得以延壽、再生、活化?一用即丟、一勞永逸之思維刻正翻轉中,如承諾運用在地素材,讓古人之智慧融入現代化設計,並以文化知識系統為創新基礎。公共建設亦應改變舊有主計思惟與審計機制,整合生命周期及價值工程,不再以預算執行率誘導不必要之建設。盡量培育在地人才,轉化「國際比圖」之迷思。只有由土地滋長出來的人本設計與營造工法,才會是相對永續之機制。

「格拉斯哥協定」雖未盡如人意,而各國民意代表也爭相要求政府必須有具體因應路徑與進程。美國生態規畫大師Ian McHarg在生涯最後十年開始為兒童寫詩,詮釋大自然之各種現象美學,他最後一本著作是「Heal the Earth」,他認為每一個地球公民自小即應有自然生態保育素養,政府亦應有國家自主貢獻之方略。
氣候變遷之全球議題必須在地解決,政府當仁不讓,而每一位公民與各行各業亦應以「修復地球」為己任。畢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依然得以延伸到對二○五○拯救地球之「承諾」。












竹竹併 需更多由下而上討論


2021-12-23 04:00  聯合報 /   翁御棋/研究人員(新北市)
大新竹合併引發綠營內部雜音,蔡英文總統(中)昨在民進黨中常會首度表態,親自拜託中常委及黨籍立委支持地制法盡速修法通過。記者黃仲裕/攝影


直轄市等都市行政位階的界定及行政區範圍調整的規畫,都存在一定的規畫理論基礎。新竹地區的行政區域劃分,自古都有各自的原因存在,當然也有調整的空間。不過,無論是以人口基數或是科學園區規畫管理來看,當前急於調整的理由似乎仍有討論空間。

新竹地區若只看人口基數,那或許新北市更有行政區重組升格的可能性;從竹科管理來看,無論新竹縣市合不合併,竹科行政管理權責仍歸科技部竹科管理局。真的要加強竹科規畫,或許更應優先討論竹科管理局權責單位,與相關行政單位溝通統合的問題。

而新竹區域也不是只需要科學園區。除科學園區外,從海邊濕地至高山神木,豐富的自然生態及客家人文等蘊含的無形非市場價值,更可能遠勝小區域的竹科所創造出名目上的財富。

合併並非壞事,但或許相關行政單位也需更多時間釐清可能產生的效果與問題,也需要更多地域住民的共識。行政區調整後的公共服務系統重新規畫,更不是短期能解決的課題。行政區疆界都有隨時代調整的必要性,但或許需要更多由下而上的討論,而少些由上而下的判斷,才能可長可久,也更能塑造及保存地域性格與歷史脈絡,更貼近人民所需。












夾在兩都間 被孤立成苗栗國


2021-12-23 04:00  聯合報 /   何來美/苗栗縣民(苗栗市)
新竹縣市合併議題發酵,苗栗縣長徐耀昌(左)斥林智堅吃相難看,議長鍾東錦(右)也坦言頭份竹南併與不併,苗栗完全作不了主。記者范榮達/攝影


前總統陳水扁日前說,當初北高兩市升格,就是因為國民黨選不贏而升格,現在要一樣嗎?四大公投剛結束,險勝的民進黨,府院黨高層又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量身打造,甚至捨苗栗縣不談,引發爭議。

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日台北市從省轄市升格為院轄市,升格前市長高玉樹跟機要秘書饒穎奇說,國民黨中央無人敢跟他競選市長才升格,並將市長改為官派。饒穎奇半開玩笑回應﹕「中央很可能化敵為友,官派第一任市長可能是您哦!」結果被饒穎奇說中,老蔣採「招降納叛」之策,高玉樹成首任官派市長,後再任交通部長。

最先拋出新竹縣市合併議題的林智堅,雖強調有六成民意支持,以擴大科技產業鏈,打造成大新竹科技城,但他已任兩屆市長,外界也會聯想是否為自己未來出路打算,否則為何那麼急,且捨唇齒相依的苗栗縣不談。

苗栗縣是民進黨少數從未執政過的縣,「博恩夜夜秀」節目曾諷刺它是「苗栗國」,充滿負面批評,有些是有道理,如縣府預算議會長期不刪;但也不乏迎合民進黨當局、年輕族群,一副「不支持民進黨就沒有水準」的意味濃厚。

苗栗縣政治生態長期偏藍,固有族群結構、選舉文化等因素,但民進黨長期缺乏政治菁英蹲點經營,只在炒短線;以前難得有苗栗出身的民進黨要角,位居中央要津,卻態度倨傲,地方首長想爭補助,卻吃閉門羹,難道就不要檢討嗎?

日治時期,桃竹苗四縣市屬新竹州,苗栗子弟升學以考取新竹中學、新竹女中為榮,縱使高科技產業,在苗栗縣也有竹南、銅鑼科學園區,這不是竹科產業鏈嗎?

如今大新竹要合併,是否苗栗縣也該併入?若連提都不提,那置苗栗縣於何地?

這次四大公投,苗栗縣雖然同意票高於六成,政治傾向明顯偏藍,但靠近台中市的苑裡、通霄兩鎮,卻是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也有偏綠傾向。因此,希望執政當局不能以選民藍綠支持度,作為施政考量,而應兼顧全國均衡發展,否則新竹縣市合併,未來夾在新竹、台中兩直轄市的苗栗縣,將更邊緣化,那真的要被孤立成「苗栗國」了!













憲法能否保護國會少數


2021-12-23 04:00  聯合報 /   江一豪/律師(新北市)
2018年12月18日立法院三讀修正「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更名為「憲法訴訟法」,明年1月4日新制上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再過幾天(一月四日),憲法訴訟法(新法)即將取代現行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舊法)。未來大法官將以憲法法庭審理案件,可謂我國違憲審查制度的新頁。然而,新法固賦予立委能聲請憲法訴訟裁判,但僅限「法規範違憲」訴訟類型,舊法中原有的「憲法疑義」已被刪除,將來若有法律案外其他爭議,則無可資救濟的憲法訴訟途徑,形成明顯法律漏洞,亟待填補。

賦予少數立委得發動違憲審查,目的在保障國會少數,畢竟多數決往往具有實踐民主與多數暴力兩面性格,倘若多數藉由玩弄議事程序,剝奪少數參與權利,於違反程序正義情況下通過的決議,即有違反民主憲政的高度疑慮。最近一次顯著案例,即為去年七月間,立法院在審查第六屆監察院人事同意案時,民進黨以議事被杯葛為由,提案通過停止法定審查程序,創下被提名人未經立委詢答即通過表決的憲政首例,此舉不僅剝奪其他在野黨委員行使憲法職權,也侵蝕本屆監察院人事的民主正當性。

當時立法院所有在野黨團立委集體向大法官提出釋憲聲請,依舊法規定,此憲政爭議應可如釋字第六三二號解釋,適用「憲法疑義」由大法官受理釋憲聲請,然而大法官卻適用「未來法」(新法)作出不受理決議,不僅引發議論,也凸顯此後立法院多數黨在法律案以外事項,皆能「海闊天空」作出任何違反民主原則、程序正義的決議,卻完全不受司法權監督、制衡的隱憂。

此外,關於立委聲請釋憲要件之一:「行使職權」,歷經多年討論後,至今仍保留在法條裡,也為新法施行後的程序安定增添變數,理由在大法官過去適用此要件的標準不一,已對司法公信力造成傷害。如二○一八年大法官決議不受理前瞻(預算)案,對於立委應如何「行使職權」,採取釋憲以來最嚴格的標準(即聲請人必須投票反對)。更令人咋舌的是,一年半後,當立委就同案再次提出釋憲聲請,大法官見解居然又變了,雖然同樣議決不受理,但理由卻改認「聲請人未投票贊成」即符合「行使職權」要件,顯然不同於先前立場。為避免訴訟程序隨大法官意志左右而難預測,根本上還是應該將此要件刪除,而且新法第卅二條第一項規定,憲法法庭就顯無理由案件可予裁定不受理,對於立委是否會濫訴浪費司法資源的疑慮,應可消除。

完全執政時期,立法權更沒有監督行政權的動機,加上當今立法權除法律案,還有同意國家其他重要機關人事、控制預算、代表全民等作用,國會權限擴張導致議事規範內容益發重要,實在有必要透過司法權監督,而非任憑國會率性而為。近來如為了個別縣市升格而量身訂做《地方制度法》修正,或是將刻正審查中的明年度總預算案從委員會抽出逕付二讀,顯示多數暴力幾成常態。

相較於比拳頭,民主形式下的數人頭,顯得優雅卻也容易被忽略,無聲的硝煙、隱蔽的暴力,是大眾目光之外議事程序戰中的國會平常。正常的民主國家,沒有永遠的執政黨,惟有易地而處才能體會制訂規則的重要性。為捍衛憲法不被機關內多數破壞,造成多數獨裁,及確保憲法規範的有效性,賦予國會少數得提起機關內部爭議訴訟權利,成為新法應優先處理的修法方向。











敬老金覆議失敗 柯應落實社福系統


2021-12-23 04:00  聯合報 /   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台北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在市議會重陽金覆議案表決前舉行記者會,聲明覆議案理念,柯文哲重申反對普發重陽敬老金,應該把經費作為老人健保福利經費。記者邱德祥/攝影


台北市長柯文哲提「重陽節禮金致送自治條例」覆議案,昨日在議會表決失敗。北市府隨後表示,將依地制法第四十三條送請行政院「函告此自治條例無效」,但市民比較關心的是,柯市長五年來承諾將縮減敬老金所取代的長者友善社福系統在哪裡。

柯文哲當選第一任市長後,二○一六年「調整」重陽敬老金,以排富大幅縮減領取資格,從近四十萬人大幅降至一萬八千人,當時影響到三十八萬市民權益,現在則成長到五十萬。他曾多次說明,每年省下的七億元經費,辦理整合照護服務的石頭湯計畫(社區整合照顧服務),以建立台北市長照服務體系。試問:經過五年,台北市長照服務體系完整建立了嗎?

過去五年,每到重陽節或是選舉,敬老金都成為許多長者對柯文哲不滿的議題,其實,長者關心的是柯文哲允諾的長者友善社福系統,猶如海市蜃樓,石頭湯計畫原本期望進行社區整合照顧服務,非但績效不彰,又與中央長照2.0的ABC照護服務體系疊床架屋,每次市議會審查預算都遭到檢討。

對於石頭湯執行成效欠佳,柯市府還持續增加年度預算,二○一七年三千萬成長到二○一八年近三千七百萬,但計畫照護率不足。二○一九年社會局還擬於二○二○年繼續增至五千五百萬預算,從原本十二個據點擴增到二十九個據點,並增加照管師人力,但議會審查預算時,認為個案服務數偏低,單位成本過高,決議維持既有規模。

北市的衛政與社政也是各唱各的調,至今從未整合。就以照護失能及認知症長者的日間照顧中心的數量,曾允諾至二○二一年能成長到三十六家,至今僅有二十五家,加上本月剛成立的三總日照,仍距離目標差十家。

北市高齡人口比例是六都第一,將超過總人口百分之二十,但社區式的長照機構遠遠不足,日照的數量是六都之末。今年九月統計,北市日照等候人數超過五百人。校園閒置空間設立的第一家日照,市府漠視溝通,遭到家長連署反對。

北市議會五年來無法看到柯文哲當初刪除敬老金所承諾的長者友善社福系統,背負著選民壓力,於十一月十日表決通過「重陽敬老禮金致送自治條例」,隨即引發府會攻防,本月七日市政會議通過覆議案。柯文哲表示,就算損選票、被抹黑歧視老人都會提覆議;他要朝著促進國家社福政策,有規畫、有理想的前進,不計較選票流失?還是集體的墮落、為爭取選票而妥協?「北市不能走回頭路!」

無論市長或市議會都應以市民利益為最終考量,今天市民是要看到誰能實踐承諾、認真盡職,倘若柯文哲能整合石頭湯計畫與中央長照2.0資源,有效將中央與地方、衛政與社政資源彙整,實踐五年前所允諾的長者友善社福系統,今天不會看到議會有四十八票贊成原決議發放。

市民絕不願看到對立的府會,願見到共同以民意為依歸的府會關係,柯市府是否能先具體說明長者友善社福系統的內容,如何整合長照2.0與石頭湯計畫,別再畫大餅及夢想規畫「國家」社福政策,先讓市民看到台北市「具體」的社福系統。












政府打房的另類思考


2021-12-23 04:00  聯合報 /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金門金城)
政府打炒房,未來是否能讓房價回到一般人能買得起的價位?楊金龍日前表示:「這目標太難,一直以來都無法達到。」記者杜建重/攝影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府常常邊打房,邊舉「居住正義」大旗,但大部分百姓還是無感,只能望屋興嘆,未來還會期待政府打房奏效?

據報導,央行於最近的理監事會祭出第四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金管會也擬與央行聯手,打算於年底前兩路並進,希冀達到打炒房目的。個人抱以肯定態度支持,然房價上漲因素不一而足,況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效果不彰自可預期。

長期以來,政府一次又一次,多管齊下祭出各種打房措施,如選擇性信用管制、實價登錄、房地合一稅等,可謂用心良苦。如央行於三月中再度緊縮信用管制,將公司法人購置住宅最高成數從五至六成一律降至四成,且無寬限期。同時,行政院也通過「房地合一稅2.0」,將「短期持有」定義從二年拉長為五年,二年內交易所得會課四十五%重稅,五年內交易稅率也高達卅五%。

然而,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全國「房貸負擔率」為卅六點二七%,較去年同季上升一點六三%,房價負擔能力為略低等級,新北及北市分別為四十八點四八%及六十三點一一%。此外,全國平均「房價所得比」為九點○七,新北及北市則分別為十二點一三及十五點七九,依然是高不可攀,其他六都也不遑多讓。另據調查,今年推案量不僅來到二○一六年「房地合一1.0」實施後的五年新高,甚至六都外的縣市,也出現外溢效應、落後補漲趨勢。尤有進者,新冠疫情讓台灣壽險、金控業者改在國內獵地及買大樓;美中貿易戰後,政府推出「台商回台投資方案」鼓勵海外資金、台商回流下,也掀起一股購屋熱,助漲房市。如今全球通膨持續升溫、大宗物資、原物料行情上漲,營建成本可謂節節升高,加上工資也跟漲,要房價下跌恐戛戛乎其難哉!

不可否認,不動產是經濟的火車頭,產業鏈龐大,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而政府也心知肚明,打房猶如七傷拳,重打必傷及經濟,陷入兩難,可想而知。筆者以為,打擊不當炒房是政府責無旁貸任務;若是反映原物料及人工成本的合理上漲,那就該回歸市場機制。要抑制房價著實很難,除目前的相關政策外,應該:一、既然打房難,那麼不妨也努力提高薪資水準,以降低「房價所得比」。二、嚴打不實廣告:據公平會統計,單是今年一至十一月就查處七件不動產不實廣告,共罰鍰九百五十萬元。鑑於房市交易火熱,為了維護不動產市場交易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應持續加強查緝,提高罰鍰金額。三、民眾應做好債務控管,評估買房能力,不要讓房貸成為一輩子不可承受之重。

惠譽國際信評最近一篇報告指出,許多亞太地區市場家庭債務與GDP比重接近歷史高位,台灣自用住宅貸款占GDP比為八十五%,在亞太區中排名第五。然應注意的是,台灣家庭負債偏高,且償債負擔上升,可能成為阻礙消費及影響經濟成長,以及銀行業改善財務體質的負面因素,不可不慎。














應重手打炒房蟑螂


2021-12-23 04:00  聯合報 /   鄧鴻源/大學教授(新北市)
央行第四度打炒房。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


政府接連出招打房!面對資金派對帶動的房價漲勢,政府態度明確,杜絕短線投資客,能否有效降溫房價,仍待觀察。財政部應該出重手打擊炒房蟑螂,否則若讓炒房業者不斷炒房,剝削中低收入者,實在很不公平,將造成貧富差距日益懸殊。

網路上常看到一些炒房業者打廣告說,誰說投資房地產要投資大筆錢?零元也可以買房,只要有人教你們投資要領,誰都可以零元買房當包租公或包租婆。可見法律有漏洞,應設法遏阻。

歐洲許多國家也是高房價,但是他們政府能夠體恤中低收入民眾,有足夠平價的社會住宅,不僅租金便宜,買的也不貴,尤其是德國與荷蘭,最為人所稱道。新加坡也做得很不錯,他們的組屋人人買得起,品質不錯,一家只能買一戶,十年內不得轉賣,否則重罰。所以沒人敢炒房,值得借鏡。













拚郵輪經濟 不要汙名化


2021-12-23 04:00  聯合報 /   呂江泉/台灣國際郵輪協會理事兼常務顧問、實踐大學兼任副教授(台北市)
星夢郵輪「探索夢號」今年5月後因本土疫情停駛長達7個月,復駛計畫還在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星夢郵輪探索夢號因應五月疫情爆發,歷經漫長半年多停航滯留基隆,正當船東在不堪長期虧累起心動念將郵輪駛離台灣另謀發展之際,幸經多次斡旋終獲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核准明年一月在台復航計畫。預估元旦迎曙光環島航程可望順利成行,也為台灣可持續發展郵輪經濟產業留下一線生機。

二○二○年七月疫情期間,星夢郵輪探索夢號率先全球復航,且因整年全數航程均保持零確診紀錄而成為國際郵輪防疫典範,同時也大大提升台灣防疫成功的國際知名度。

台灣是亞太地區最早萌芽的郵輪產業市場之一。台灣搭郵輪人次從二○一二年的卅二萬餘人次,增至二○一五年的八十二萬餘人次,停靠郵輪也從三二六艘次增到五六七艘次的歷史新高。因此,自二○一六年起台灣即一舉超越新加坡,成為全球前十大、亞洲第二大郵輪市場,郵輪大國之夢儼然成型。

多年來,郵輪旅遊產業為台灣帶動龐大經濟收益。郵輪除帶動港市經濟繁榮發展,甚且將歲修維護及農產品與服務採購等事務轉為在地採購,每年為台灣帶來可觀收益。此外,並配合國內相關大專院校提供學生郵輪實習工作機會,培育郵輪人才。

然而,近來有些關心台灣郵輪產業發展的意見領袖,未經謹慎求證遽以「涉嫌洗錢」、「有害環保」、「無益經濟」等負面說法汙名化台灣郵輪產業,對尚處起步階段的產業發展並無實質助益。呼籲各方捐棄己見,以如何防制洗錢、加強環保、促進經濟等等建設性建言替代汙名化,共同為台灣郵輪產業發展盡力。則台灣早日晉身全球郵輪大國之列,美好未來不是夢。



王正方/恐怖的「附帶損傷」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正方/恐怖的「附帶損傷」
◆  方祖涵/柯瑞,史上最偉大的射手
◆  蘇蘅/公投過後 民主苦境才開始
◆  楊渡/在蔣介石手掌心旋轉的轉型正義







王正方/恐怖的「附帶損傷」


2021-12-23 04:00  聯合報 /   王正方(作者為電影導演)
國防部表示,今年1月迄今,共機擾台已逾940餘架次,並多次於我周邊從事針對性及抗擊外軍軍事行動,對我防衛作戰將形成嚴重挑戰與威脅。圖/國防部



一年多來,國外媒體紛紛報導:台灣海峽是個火藥庫,有一觸即發之勢。有評論者認為,兩岸關係實際上是美中關係的一部分,美中關係惡化,台海局勢自然隨之緊繃。

不少美國戰略專家認為,五十年來季辛吉博士推動的美中台三邊關係「模糊政策」,已經過時了。另有一說:應在台灣發動局部戰爭,但只是一場小規模戰爭,必須速戰速決,促使對方盡快投降。據說這項提案曾在各智庫內部,許多公開研討會上經過深入熱烈的討論。美國鷹派戰略專家們,積極推動此案。

為什麼提這個方案?這些鷹派戰略專家的理由很簡單:按照目前勢不可阻擋的成長趨勢與速度,亞洲將成為世界經濟中心,崛起的中國,勢必居於新經濟中心的主導地位,克制圍堵中國勢在必行。發起這場有限規模的台灣戰爭,美國以優勢軍力擊敗中國,必將使中國的發展延後數十年。這場軍事行動應盡快進行,因為中國的軍事預算年年加碼,若一再蹉跎,美國想在短時間內取得台灣戰役的勝利,困難度大增。必要的策略煽動中國啟動這場戰爭,促使他們開第一槍。然後全球媒體群起指責,中國成為暴力侵略者,美國是騎著白馬拯救受難者的英勇武士,這樣就能團結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同反抗中國。

敏感的觀察家指出,近來美方煽動進逼中國底線行動顯而易見:美國戰艦群停泊在中國門口,並任意在台灣海峽航行、軍用機載美國官員赴台灣、譴責大陸軍機侵犯台灣領空、秘密派遣軍事訓練人員赴台,但否認此事、邀請台灣出席民主高峰會議,等於是美國將台灣視為獨立國家、許多軍事和外交上的行為脫序不再遵守美中之間的協議。凡此種種都極可能激怒中國大陸,一時不忍或擦槍走火,台灣戰爭就因之而起。

即便是一切按計畫進行,它是局限性的、短暫的、發生在台灣的戰爭當地無辜老百姓必然遭受慘不忍睹嚴重傷亡美國鷹派戰略專家建議:若進行戰爭,促使中國做廣泛的攻擊,美國不需提供對台灣民間的空防,因為戰爭造成的「附帶損傷」(collateral damage 指台灣人民的傷亡)會提升大眾對中國的公憤,乃贏得戰爭必要條件。換句話說,台灣民眾的死亡,將成為美國公共關係巨大勝利

此說法令台灣百姓不寒而慄!真的會發生這樣的事?翻閱近代史符合美國第一前提損人利己的事山姆大叔說幹就幹

樂觀的台美關係專家,會嘲諷爾等在杞人憂天!台美關係空前友好,我們有美國「台灣關係法保護,先前記者問拜登總統:「台灣遭到入侵,美國會援助嗎?」他連答兩個YES。

這表示山姆哥準備好了在台灣打仗?究竟是誰要在寶島發動戰爭?如果是美鷹派策畫成功,正應了那句西諺:「有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

台灣人民怎能就這麼笑臉相迎任人擺布?號稱「愛台灣」的執政者,避免台灣發生任何戰爭,是選民交付給你們的職責!除了欣然同意吃萊豬肉,踴躍花大把銀子認購昂貴的美國武器之外,對恐怖的「附帶損傷」有沒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