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出口高成長下的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台灣隊」的迷思:機艦國造與高端疫苗
◆  聯合報黑白集/啤酒的顏色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出口高成長下的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出口高成長下的挑戰


2022-01-23 01:45  經濟日報 /   社論
2021年台灣經濟表現不錯,其中出口是帶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經濟表現不錯,其中出口是帶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雖然出口高成長部分可歸因於民國 109 年(2020年)成長緩慢而基期較低,但是去年台灣出口仍創下不少紀錄。出口值首度突破 4,000億美元,達到 4,464 億美元出口值增加 1,013億美元,成長率將近三成,均是歷年來最佳;貿易順差也從590億美元增加到歷史新高654億美元

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出口呈現全面成長,大致上以對東協、歐洲及美國成長最快,中國大陸、日本次之。主要原因是由於電動車數位經濟發展導致對晶片需求大增,使得半導體成為台灣出口成長最快的項目。另外全球疫情下所產生宅經濟支撐資訊電子產業發展,電腦零組件以及面板等為僅次於半導體,成長較快的項目。

在先前因受疫情影響而成長低迷的塑膠、鋼鐵、機械、石化等傳統產業,由於全球景氣復甦帶動需求,出口也大幅成長,成長率均達兩位數。

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再創新高為 1,889億美元對大陸貿易順差首度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47億美元

另外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42.3%,低於民國 109 年(2020年)的43.9%,但仍是歷年來第二高。

台灣對東協以及其他新南向國家的出口大幅成長,主要也是受惠於當地國對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的需求成長,與新南向政策並不相關,所以政府不宜大內宣歸功政策奏效。事實上,新南向政策推動多年,目前仍多停留在傳統推動的模式,未來應強調雙向互動。另外新南向共包括18國,但迄今推動重點仍是以與台灣經貿密切的少數國家為主,其他國家著力非常有限,未來應加強與這些國家的經貿連結。

台灣雖然出口表現出色,但未來仍面對一些挑戰。首先此波成長主要是需求端帶動資訊電子產業,台灣產業主要是位於供應鏈中上游而受惠。目前全球經濟已有降溫的跡象,不太可能長期維持高成長,未來若是需求下滑,透過長鞭效應對於中上游的衝擊也會擴大,如何因應未來出口成長趨緩的影響,變得益發重要。

其次,台灣零關稅產品出口成長率仍高於非零關稅產品,而且兩者差距愈來愈大,顯示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連結,的確對台灣產生影響;而且未來隨著更多 FTA 的擴充及形成,對於非零關稅產品出口衝擊也更顯著。目前非零關稅產品仍以傳統產業為大宗,在短期 FTA 不易到位下,政府應積極協助這些產業克服關稅劣勢維持出口榮景

大陸市場對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出口貢獻良多。由於兩岸情勢緊繃,互動關係不佳,政府亟欲降低對大陸出口,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

而在美中貿易戰持續,美國持續對中國大陸實施懲罰性關稅,以及其他經貿限制措施下,導致不少在大陸的台商回台生產,因而弱化原先由投資帶動台灣對大陸出口。但是在大陸內需市場強力支撐下,台灣對大陸出口轉為市場趨動,幅度遠遠高於投資帶動弱化的影響,台灣對大陸出口仍然持續成長。

此種現象再次顯示大陸市場對台灣的不可取代性,另外台灣對大陸出口更朝向資訊電子產業集中。在大陸推動實體經濟,重視製造業,建立自主供應鏈的政策下;特別是台灣對大陸出口強項的半導體,更是大陸全力扶植的項目,對台灣會形成更大競爭壓力。

台灣雖然期望降低對大陸經貿依賴,並藉由美中貿易戰,擺脫紅色供應鏈束縛而向美國靠攏;但迄今與大陸脫鉤成效有限,顯見市場機能仍然居於主導地位。與中國政治敵對加深,但出口比重居高不下,深度經貿連結特殊情境,未來還會持續。在美中走向長期對抗下,台灣必須務實面對此一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啤酒的顏色


2022-01-23 05:12  聯合報 /   黑白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要求國營事業認購釋迦等農產品,禾餘麥酒創辦人陳相全酸力挺這項政策的粉專為「塔綠班」,引來網友出征和負評反撲,連遭起底與公審,即使出鏡道歉也難息風波。

禾餘麥酒打著「復育台灣大麥旗號崛起,圈了不少文青、覺青粉,近來更頻與綠營政、媒人士同框,還參加民進黨黨慶「台灣派對」,成為經濟部社會創新獎聯名禮品。如今失言風波重創品牌,但其中幾個問題的確值得思考。

首先台灣價值壟斷與消費禾餘麥酒台灣價值而起,也因被認為侵犯台灣價值而重創陳相全失言可以批評,禾餘麥酒是否消費台灣價值也可討論,但是當台灣價值形成綠色壟斷顏色不對,再怎樣愛台灣都屬成色不純了。

其次政治立場歧異與包容。陳相全本土人設崩潰」,道歉不被買帳,禾餘麥酒共同創辦人也出面道歉,強調兩人政治立場相反,但對台灣農業發展願景和熱情一樣。如果這不是公關手法,反而凸顯歧異與包容的可貴。但當年蔡英文高喊的「沒有人須為其認同道歉」,還有人記得嗎?

至於農委會無法調節產銷,又無力協助拓銷,除了砸錢收購外,國軍動員吃香蕉,國營事業奉命買釋迦,才是這次風波的源頭。不過,台灣價值尚青,誰管農業產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聯合報社論/「台灣隊」的迷思:機艦國造與高端疫苗


2022-01-23 05:12  聯合報 /   社論
空軍嘉義聯隊F-16V戰機今天復飛,並執行多波次戰演訓任務。聯隊披露F-16V今天復飛實況照。圖/空軍提供


空軍 F-16V 戰機失事墜海,同型戰機全面停飛待檢後,由少將聯隊長親自帶隊復飛,再度投入西南防空識別區攔截共機任務。空軍想掃除失事陰霾,提振士氣,捍衛領空,但失事原因仍待鑑定,而空軍事故率太高更須徹底檢討。

這次殉職飛官陳奕上尉畢業四年半,飛行經驗只有三百廿小時,到部隊廿二個月,僅累積六十小時飛行。依近年其他年輕飛官案例,陳奕的狀況並非異數。不管以 F-5 戰機學習基本戰術,或 F-5 完訓後接受主力戰機換裝,都出現嚴重塞車。後者可歸因於共機擾台頻繁,主力戰機忙於起飛因應,以致耽誤新人訓練進度;F-5不必擔負攔截,延宕原因就是機隊老舊、妥善率偏低,儘管降低課程時間,仍常無法湊出足夠架數。

依空軍原始規畫,F-5 如今應已除役,然而蔡政府上台後廢止引進外國成熟設計在台生產,改從頭研製勇鷹高教機。但研發時程就算完全不耽擱,F-5 仍須多撐至少兩年近一年半來,國軍已損失三架 F-5,三位飛官全數捐軀。他們可說是為蔡政府「國機國造政策而犧牲的。

同樣的,最近媒體報導,國防部推動代號「玄甲專案」,計畫四年內以九億五千萬元為現役戰車研發反應裝甲主動防禦系統。國軍除了尚未交貨的一○八輛 M1A2,現役近千輛戰車的裝甲已嫌落後,強化保護力確有急迫性。然而不管反應裝甲主動防禦系統,都是國際市場早已問世、不難買到現貨的裝備。國防部堅持從頭自研,重複他人老路,不僅耽擱時程,而且以過去例子,不乏關鍵技術無法突破,又得重新外購

去年底媒體也披露,海軍自製巡防艦陷於停頓,因為中科院研製相位陣列雷達過重,無法裝上四千五百噸船體。軍方被迫向國外訪商,同時打算先趕製「做得出來」的兩千噸級輕巡防艦。問題是海軍建軍構想中,根本沒有這個等級的艦艇,如今為造而造形同削足適履

這些案例都反映了蔡政府政治宣傳掛帥,將「國機國造」、「國艦國造無限吹捧導致事倍功半甚至無謂犧牲。最後不但公帑白白浪費,更是行險僥倖,以國家人民安全作為賭注。但這種奉「自製」如神明,正是「台灣隊迷思下的產物。機艦之外,高端疫苗是另一個明顯的教訓。

衛福部日前宣布,高端疫苗第三劑預約率第一。其實第三劑登記接種莫德納與 BNT 是高端的卅倍與八倍;高端亮眼的預約率,是刻意壓低分母造成。政府耗資四十億採購五百萬劑高端七成乏人問津。政府一路呵護高端,甚至掣肘民間購捐疫苗結果整體接種率低落,去年中疫情爆發,導致八百多人死亡。政府在高端二期實驗未完成,就急著開放施打,儼然以國人為白老鼠。未來即使高端完成三期實驗,以其高價要打開海外市場,只怕難上加難。

蔡政府在多項產業領域標榜自製,企圖心值得肯定,卻不能漠視客觀事實。在不少基礎科學領域上,國內技術水準先進大國仍有相當差距;而以台灣人口國軍兵力,往往不足以撐起足夠市場規模;特殊的外交環境,更對軍火產品外銷造成很大的限制。

不管是國防或生技產業,應與全球產業鏈相結合,尋找較少競爭者與政治反彈的藍海,而非在成熟市場貿然叫戰世界第一的對手。否則,疫苗未能自主,已先看到政府揠苗助長隱憂;至於機艦國造,一方面強調國防自主,一方面扈從美國,對美國軍售有求必應全面埋單;這樣的「台灣隊」,實在很錯亂


【專家之眼】從烏克蘭危機看拜登弱勢領導

◆  【專家之眼】從烏克蘭危機看拜登弱勢領導

◆  【專家之眼】被NCC鎖喉的新聞台 能當明「鏡」嗎?
◆  【專家之眼】潛艦國造何時將跌落神壇?
◆  【專家之眼】莊豐嘉是放話 還是被妖魔化?
◆  【專家之眼】台灣應擔心美國升高南海法律戰意圖
◆  【專家之眼】台獨金孫過美面試 誰該緊張?
◆  【專家之眼】莫浪費Omicron危機-推動行動支付此其時矣
◆  【專家之眼】賴清德過境訪美透露的玄機
◆  【專家之眼】勞保財務壓力緩減?參數調整的幻象









【專家之眼】從烏克蘭危機看拜登弱勢領導


2022-01-23 08:28  聯合報 /   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19日舉行記者會表示,俄羅斯軍隊若開進烏克蘭,俄國總統普亭將為此付出會後悔的嚴重代價。美聯社


最近美國總統拜登曾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亭將會「介入」(move in )烏克蘭,但不希望發生全面戰爭,並不斷重申普亭將會付出嚴重而昂貴的代價。同時拜登還表示,北約各國對於烏克蘭方面的意見分歧,但若俄羅斯軍隊入侵,將會改變一切,但若只是輕微的入侵(minor incursion),那北約內部則會產生爭議。

之後,白宮官員急忙澄清,如果任何俄羅斯軍隊越過烏克蘭邊境,那將是一次新的入侵,美國及盟國將迅速、嚴厲和團結一致地應對,俄羅斯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將受到西方迅速與嚴厲的回應。此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與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外長會晤,就可能入侵烏克蘭的西方戰略進行協調。他此前曾警告稱,俄羅斯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襲擊烏克蘭。

由此可見,拜登的弱勢領導風格極其明顯。首先,拜登先前就曾表示美國不會出兵烏克蘭,只是以經貿制裁來威脅。其實出兵與否不一定要表明,這樣才能比較讓對方感到高深莫測,並謹慎行事。雖然這是美國大多數民眾的想法,因為一般美國人對於烏克蘭確實知之甚少,但這就已經洩露底牌

再者,拜登還稱小型入侵會導致北約爭議,好似展現對於普亭的部分容忍。對此,甚至連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都回擊稱,世上沒有輕微的入侵,就像沒有因失去親人而造成的輕微傷亡和悲傷一樣。

再加上,拜登的言論頻遭白宮打臉,確實令人詫異,因為以往白宮發言人都是在替總統說明與辯護。在面對烏克蘭與台灣問題時的情況類似,拜登曾作出對台灣防衛口頭承諾,但隨即白宮發言人卻稱一中政策未變,這對於拜登的威信確實大打折扣

相對於強勢的普亭,兩位領導人的行事風格天差地別。對上述拜登的言論俄方則強烈回應稱,不排除在古巴與委內瑞拉建立飛彈設施。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附近已駐軍約一萬士兵,展現雄強氣勢,但仍否認有意入侵。而普亭總統向西方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堅稱永遠不應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並要求北約放棄在東歐的軍事活動,以迫使西方認真對待俄羅斯的安全要求,還堅持必須協定方式為之,但遭美方拒絕。

這就讓人回想起古巴飛彈危機。民國 51 年(1962年)十月,當時冷戰方興未艾,蘇聯乃應古巴之託在當地部署彈道導彈,使得美蘇緊張情勢迅速震驚全球,因美方事先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類似的導彈,還介入古巴內戰。古巴導彈危機前後持續一個多月,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最接近美蘇全面核戰的險局。

當時美國國家安全會議還建議甘迺迪總統對古巴進行空襲,以破壞蘇聯的導彈設施,然後大舉入侵被共產黨革命成功的古巴,但並未被接受。結果,甘迺迪總統運籌帷幄,美蘇雙方達成協議,蘇聯公開從古巴撤出核導彈,而美國則從土耳其和義大利撤走核導彈,美方還保證不會再入侵古巴,且美蘇之間建立熱線雙方各退一步危機解除

當前歐盟總部的氣氛十分詭譎,確實擔心歐洲可能會陷入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安全危機烏俄險情也與古巴危機類似。但歐盟輪值主席法國總統馬克宏聲稱,歐盟應該單獨與俄羅斯對話,直接扯美國後腿,此乃可謂數個月前法國被美國以 AUKUS 羞辱的回擊,可見拜登要領導歐洲盟邦確實不易。

以目前拜登總統的領導風格觀之,日後就算烏俄危機解除,只要能避免像阿富汗一樣灰頭土臉結局,就已經算是大功一件。而這是否是拜登重亞輕歐表現,那就還需要觀察。


名家綜論/政府如何面對科技巨靈?\星期透視/影響小蔣一生的在俄經歷

◆  畫中有話/防疫清零 看不到盡頭
◆  大屋頂中國總論⑥/民主轉型與民族革命
◆  星期透視/影響小蔣一生的在俄經歷
◆  名家綜論/政府如何面對科技巨靈?
◆  與病毒共存 全民當白老鼠?
◆  學測英文看圖說故事聯想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綜論/政府如何面對科技巨靈?


2022-01-23 05:25  聯合報 /   蘇蘅(作者為政大法學院教授)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頭版空白圖。圖/蘇蘅提供


去年二月四日加拿大人拿到報紙,發現頭版全是空白。怎麼回事?原來媒體不堪谷歌等科技巨靈剝削,從兩年前展開強力遊說,要求政府迅速採取反制行動。更使出讓報紙頭版空白,「讓讀者想像沒有新聞會如何」。

疫情帶動全球數位轉型,谷歌營收再創新高。但民國 109 年(二○二○年)台灣數位廣告四八二億台幣僅成長百分之五,力道疲弱。更大的反差是,谷歌、臉書等國際平台廣告拿走近九成數位行銷經營協會報告指出,國際平台不但輾壓本地媒體,差距還日漸擴大。呼籲「本地媒體應尋求新獲利模式」。但真正的關鍵,應該是如何讓科技巨頭改變貪婪剥削模式吧!

五年前,台灣廣告出現極大變化,數位廣告傳統廣告死亡交叉,來勢洶洶的谷歌、Meta(臉書)廣告營收不斷升高,即使台灣媒體奮力追求數位轉型,跨足平台,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努力適應網路為王、數據主導的新時代,然而面對不公平規則,完全不是對手。

放眼世界,歐盟、加拿大、澳洲、南韓已高度警覺,迅速推出「反谷歌稅」,澳洲「新聞媒體協議法」、韓國「電信商業法」,莫不強力應對德國修改著作鄰接權法條,逼迫谷歌與多家媒體達成協議,支付內容使用費給業者。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宣布,由於評估澳洲模式是良好解方,預定今夏通過立法,要谷歌和 Meta 為使用的新聞內容付費,「唯有他們改變,才能讓新聞數位世界生存」。立法威脅為媒體帶來回報,谷歌和臉書將支付新聞編輯室三成費用,谷歌二成,臉書一成。

再回頭看台灣,政府不但慢了好幾拍,而且態度不積極。四年前,立委就質詢公平會:日本對谷歌、臉書壟斷市場展開調查公平會是否會有動作?並要求三個月提出對科技壟斷有效報告。然而當時主委說,「三個月報告恐怕不會很具體」。

近日和一位學者走訪政府部門,再次為此事請命。得到的答案是:「我們已召開好幾次跨部會會議、我們正在調查」,報告出來時間呢?「恐怕一兩年?很難說」,立法或修法?「你們也知道,很難耶」,媒體已成涸澤之魚危在旦夕政府態度卻讓人心都涼了。

造成全球蝴蝶效應澳洲新聞媒體協議法」,逼使谷歌上談判桌,分別和最大媒體7 West和Nine簽了二千二百萬美元交易協議。澳洲還釜底抽薪,通過新法,給予在地媒體科技巨頭談判法律後盾。歐美媒體稱讚,該法徹底改變網路巨擘新聞經營模式科技平台不能用演算法主導交易予取予求

兩年前澳洲眼見谷歌和臉書壓境豪奪在地媒體營收忍無可忍下令國家競爭監管機構對數位平台展開調查財政部長弗來登堡立即向全世界宣布,將立法迫使谷歌和臉書為新聞內容付費。隨即由澳洲的公平會 ACCC 主導全局,與財政部、通訊及媒體管理局(ACMA)等機構通力合作,用「只爭朝夕」的精神拚出新法

德國則由司法部、聯邦卡特爾署和新聞媒體合作修法,先由反限制競爭法新增聯邦卡特爾署能判斷企業是否符合「跨市場競爭具至關重要的意義」,谷歌成為第一個對象。政府發現谷歌打造了超級垂直整合結構龐大跨市場數位生態系統嚴重影響社會。谷歌被迫走上談判桌,已和媒體達成協議。

最近連微軟總裁史密斯也看不下去,鼓勵他國採取澳洲模式,才能讓健全的新聞強化民主自由,也呼籲美國不要反對他國採取澳洲模式,為了圖利美國科技巨頭傷害全世界媒體

還是回看台灣,威脅新聞媒體科技巨靈來襲,政府總不能捲著尾巴逃走,各國作為可參考者多,不須憑空摸索,差的只是決心,和快速行動能力而已。













星期透視/影響小蔣一生的在俄經歷


2022-01-23 05:25  聯合報 /   周陽山(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 77 年(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蔣總統經國先生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歲。卅四年之後,「蔣經國總統圖書館」在他寓居十九年之久的七海園區開館。這裡展示了他樸實無華居所,也留下他的日記和重要文獻。這不僅是他一生辛苦奉獻的點點滴滴,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從戰爭歲月步入承平與民主歷史軌跡

民國 14 年(一九二五年)六月,年方十五的蔣經國離開上海到達北京,在黨國元老吳稚暉主持的「海外補習學校學習俄語,他結識了李大釗,準備到俄羅斯接受革命的洗禮。

民國 14 年(一九二五年)十月,他從上海搭乘貨輪赴海參崴,接着再乘火車經西伯利亞,終於在十一月底到達莫斯科中山大學展開十二年波折俄羅斯歲月

在中山大學,蔣經國的同學包括日後成為中共領袖的鄧小平、烏蘭夫、林祖涵、左權等人。他加入蘇共和中共青年團成為預備黨員,但直到十年後才獲准入黨。

蔣經國透過俄文學習各國革命史政治和經濟學。他受到猶太裔校長拉狄克影響傾心托洛斯基主義重視工人階級革命角色,並反對一國社會主義」,但也因此遭到當權史達林派的打壓。民國 16 年(一九二七年)國民黨清黨,他在蘇聯的處境日益艱危。

接下來,他轉到列寧格勒蘇聯軍事情報局特種學校就讀,後來又到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進修。民國 21 年(一九三二年)十月,他被派往西伯利亞的一處火車站擔任搬運工,第二年又轉往阿爾泰邊疆區金礦工作,在飢寒交迫中度過了九個月。接着又到烏拉山東麓葉卡捷琳堡,在烏拉爾重型機器製造廠工作

這段艱辛工人歲月,對蔣經國一生影響至深。在台灣橫貫公路建設中,他和榮民一起吃苦耐勞、無私奉獻,贏得了民眾的擁戴。日後他推動十大建設,並深入民間,體現了平民政治家的風範,正是緣於這段貧寒孤苦生活經驗

民國 24 年(一九三五年)他與白俄羅斯籍的方良女士(俄名瓦赫列娃)結婚,婚後生下長子孝文。兩年後帶妻兒離開蘇聯;回國前曾向史達林辭行,中國駐蘇大使蔣廷黻也來餞行。

由於對蘇聯的初期發展有著刻骨銘心體認,這對他日後的政治方向政策選擇重要影響。蔣經國時常走入民間,親切傾聽底層聲音,並著手各項改革。他戮力打擊貪腐、力倡節約,重視實幹政績,對官僚主義不假辭色,也是緣自當年的俄羅斯經驗。儘管促轉人士對他批評有加,但在大多老百姓心中,他是最具平民風範政治領袖

民國 93 年(二○○四年)蔣方良以八十八歲高齡在台過世,陳水扁總統在褒揚令中稱許她「自幼困學勉行,襟懷開朗」,「平居操持勤奮,厲行簡約質樸,鋒芒盡藏。」中華傳統矩範「溫良恭儉讓」,斯人有之!

這段話,對於當前的許多政治權貴而言,卻是鞭辟入裡反諷與警鐘














大屋頂中國總論⑥/民主轉型與民族革命


2022-01-23 05:25  聯合報 /   黃年
圖為天安門廣場五星旗升旗畫面。取自美聯社


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台灣進入政治狂飆期。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蔣中正逝世、蔣經國繼承、毛澤東逝世、四人幫事件、越戰悲劇收場、海外台獨運動聲勢日昂,黨外運動如火如荼…。

民國 67 年(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聯合報第二版刊出一個災禍的中國,必無苟免的台灣》一文,作者署名童舟

當時,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正在進行,政局激盪。幾位新生代媒體人商議對時局國事發表一篇共同意見,不知怎地推我主稿,童舟為筆名。

這是四十二年前的往事。該文未必能反映當時各位參與者的差異看法,卻呈現了此後我對兩岸問題基礎架構,一路貫通到今天。主要觀點有二:

一、台灣問題是在中國問題之內,必須在中國問題內尋找解方。亦即,必須中國先化解其「災禍」,兩岸僵局始能和平解決。

這也是我後來在兩岸論述上常對中共發言的原因。

二、台灣內部政治演化出「民主轉型」與「民族革命」兩條路線。民主轉型就是三民主義在中華民國的呈現,主軸則在使台灣在中華民國體制下實現民主化民族革命則是主張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不是中國的,要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台灣國。

童舟主張,台灣應走向「民主轉型」,勿折向「民族革命」。也就是:「勇敢渡河,勿上錯岸」。

後來,此次增補選台美斷交展期

解嚴後,我一直在新聞工作前線上,可謂不能不對兩岸問題有日以繼夜的觀察、學習與思考。

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我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旅行訪問一個月。在華府,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白樂琦問我對兩岸問題的看法,我答以「筷子理論」,這是我兩岸論述的主體。

筷子理論:兩岸有如一雙筷子。其中一支筷子是台灣,另一支是大陸。這雙筷子有三種關係:

第一種關係是分離論,主張將兩支筷子盡量分開,切斷政經關係,推至極端,就是台獨。然而,兩支筷子一旦分開,筷子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第二種關係是合併論,主張將兩支筷子綁在一起,也就是強制統一,但如此筷子也會失去正常功能。

第三種關係則是維持筷子正常操作,使用一雙筷子時,有些地方「離」,有些地方「合」,在離合之間即能發揮正常功能。

筷子理論處理兩岸關係兩個基本元素:一、連結點:兩岸必須維持相互的連結點。二、主體性:兩岸也必須有各自的主體性。

我的兩岸論述就是想要處理這兩個問題。一是連結點,二是主體性

接下來,在處理這兩個問題上,我陸續提出一些原創性的看法。包括:

杯子理論、大屋頂中國、統一公投、過程論目的論渡河論、五個中國、「一個中國」是「第三概念」或「上位概念」、新新三句、「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以「辛亥革命遺留」取代「國共內戰遺留」、兩岸應當從「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內殺型外擊型台獨台獨彼得原理黨帝制、中共體制的「專制紅利vs.民主負債」、中共回頭不是岸中共自我救贖論、說好中共故事、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華獨也比台獨強、互統一、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大屋頂中國兩治、兩不路線,及兩岸終極解決方案應當「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為兩岸人民創造救贖」等。

一路皆是筷子理論,一路探討連結點主體性

「大屋頂中國」就是一個頂層概念。互有連結點,也各有主體性

大屋頂中國容得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

有人說,「大屋頂中國」這個概念流於抽象且空泛缺乏法制上的主張。過去我也曾提出一些法制設計,但我更想要維持其抽象空泛,意在預留極大的空間給法制方面去發明創造。我不是主張一個名詞,而在主張一種思想與心態

其實,「大屋頂中國」並非另樹一幟。在琳瑯滿目的各家兩岸論述中,有許多與「大屋頂中國」同類或近似或小部分有交集者。

例如: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汪道涵)、一中各表(藍版九二共識)、邦聯(連戰)、相對統一(章念馳)、一中三憲(張亞中)、一中兩憲(黃光國)、一國良制(陳長文)、第三主體(黃嘉樹等)、球體理論(劉國深)、一國兩府(楚樹龍)、大一中架構施明德、蘇起、程建人、焦仁和、陳明通、洪奇昌、張五岳)、憲法一中(謝長廷)、中國議會(許信良)、中華邦聯(呂秀蓮)、歐盟模式(主張者眾多)、共同締造論(汪道涵)等。

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以施明德與蘇起領銜的「大一中架構」,提出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是藍綠菁英組合。其中陳明通曾任陳水扁政府的陸委會主委,洪奇昌曾任海基會董事長。我自始至終深入參與其事,但未具名。原本郝柏村亦在其中,半途退出。可見「大一中」在藍綠之中有交集。

汪道涵「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共同締造論」高瞻遠矚,最可欽服。他在民國 86 年(一九九七年)提出此說,顯與當年香港的「一國兩制」作出了區隔,可稱是後來所有「大屋頂中國思路」的鼻祖。

早此兩年,民國 84 年(一九九五年),即飛彈危機前一年,汪道涵會見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長邵玉銘時說:「解決香港問題可用聯邦,處理兩岸問題要用邦聯」。邦聯當然更是「大屋頂中國」。

以汪道涵的地位,可見「大屋頂中國」之類的想像一定也存在中共高層的某處思維之中,雖然潛沉隱沒,但存在,可待開發。

也就是說,大屋頂中國在藍綠紅皆有交集。

這本書獲得施明德主席冠名推薦,他說:
「我願推薦此書。我和黃年兄有不同的歷史記憶與詮釋,但我同意他的結論:雙方處理兩岸問題應當定錨在中華民國,若持『中華民國滅亡論』,是背離史實與現實的。」

施主席是美麗島事件總指揮,也是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三個字,可說是兩大板塊會合處,包括垂直兩塊歷史板塊水平兩塊社會板塊

這七十餘字,面對兩岸,出自他口,有一種「見山曾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超脫,也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透徹。

猶如悟道高僧撞擊暮鼓晨鐘,語重心長。
如果九死一生的施明德也這樣想,大家都可以這樣想想看。
謝謝施主席,永遠的總指揮。













畫中有話/防疫清零 看不到盡頭


2022-01-23 05:26  聯合報 /   記者林澔一
記者林澔一/攝影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春節,不想 Omicron 疫情卻延燒全台,政府防疫措施加嚴,只是清零或與病毒共存大原則未定,民眾未來生活,不知如何適從。

對比國外防疫作為,或許「清零」是遙不可及目標,強要求不但影響民眾生活,也打擊民心士氣;只是防疫兩年來,除了兵疲馬困,仍看不到盡頭的防疫清零,真值得追求嗎?













與病毒共存 全民當白老鼠?


2022-01-23 05:25  聯合報 /   翁御棋/研究人員(新北市)
波波漫畫


新冠 Omicron 新病毒株正流行,英國為了不嚴重影響經濟活動,出現與病毒共存的正常生活說法。但 WHO 也馬上呼籲世界仍處高度流行期,不宜掉以輕心。兩者說法都值深思。

疫情屆滿兩年,或許可簡單回顧一下。疫情之初,新冠確診者致命率約百分之二以上;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資料庫最近廿八日疫情數據看,目前除俄羅斯、匈牙利、南韓、越南等國確診致命率百分之一以上仍危急外,大部分確診者眾國家大多降至千分之五以下

這意味著,這兩年民眾帶口罩、培養洗手習慣、公共場所通風消毒,與施打疫苗下,致命率已降為早期十分之一。若再加上近日輕症有效治療藥問世,或許能讓致命率降至流感水準約為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

推動與病毒共存時,對病毒特性是否為科研大致掌握,是重要關鍵。目前新冠病毒變異種愈來愈弱,似乎與早期病毒學家預期非常近。但即使未致命,其後遺症仍未充分科學證實。如果在得到更多科學證據之前,貿然推動正常生活,讓市民成實驗者,就不是合理的事,這也是 WHO 擔心之處。

各國政府仍應收集更多科學證據、努力強化公眾衛生習慣、促進疫苗普及率、提升篩檢量能與緊急救治醫療服務能力(包括治療藥物無虞),才能提供市民正常「與病毒共存」的必要支援。若在沒有充足準備情形下,直接讓市民回到正常生活,為政者可能就是拿市民當經濟發展犧牲品



洪忠文/出版業(台南市)
月初才信誓旦旦表示,兩劑疫苗覆蓋率達七成桃機案例只是個案,重演去年大爆發機率相當低;但還不到月底,單日確診數就近百,許多民眾應和我一樣,憂心確診數可能再高,看來這個年節又讓民眾過的提心吊膽

不管之前已經有幾次圍堵失敗案例,兩年過去了,依舊沒有任何改善;出了事,政府只怪民眾鬆懈、沒有確實實聯制。只是疫情指揮中心只會要求民眾自律、趕快去打第三劑,也看不出還有什麼具體防疫作為,讓民眾持續活在染疫恐懼中。府院黨可以傾全力拚選舉,卻無心傾全力防疫,或許對民進黨而言,年底縣市長選舉布局,比防堵疫情更重要吧。














學測英文看圖說故事聯想


2022-01-23 05:25  聯合報 /   朱立安/教(嘉義市)
學測第二天考英文、國文,考生在考試結束後離場。記者曾原信/攝影


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英文有一題是兩張公園圖片,讓考生寫成短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以公園為背景,寫出饒富哲理的《奶油》。

村上描繪的小公園,有涼亭、花架、石磚,翠綠的常春藤和灌木都修剪得很漂亮,主角恰巧是位成績不上不下的重考生,不喜歡去補習班寫數學,卻喜歡泡在圖書館讀世界文學名作

這位男孩子在公園和一位老人聊起來,老人問了「」的問題;不是台灣最喜歡的那種,以自己為圓心,一直往內聚焦的「同心圓」,而是「有許多圓心但周長無限的圓。」男孩迷惑地說,學校沒教過那種呀!當他努力思考是否有哲學隱喻,老人已經不見了。

這是小說後半,而前半更玄。男孩接到學妹的鋼琴成果發表會邀請函,慎重其事赴約,竟發現演奏廳早已荒廢;問號重重的返家途中,意外踏進公園,遇到老人,奇妙談話一直收藏在記憶。

小說最開頭用倒敘法讓已成年的男孩對年輕朋友述說往事,把當年十八歲的迷惑講給下一代聽,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老人或新的年輕朋友,都一樣傳遞紅塵緣起緣滅,這就是教育。我在村上的文章,讀出世代和諧智慧傳承

很多事沒有立即簡單的答案,老人要年輕人努力揣摩,他以法文諺語 crème de la crème 形容那個說不清楚的圓,奶油中的奶油,就是精華中的精華。現在常聽到另一句諺語說:「對的問題比對的答案更重要。」願意追尋超過目前理解的圓終能找到人生的精華

每年升學季各種評論,考題出難了有人罵,簡單也被罵,若有考生崩潰、自殺了,質疑聲浪更猛,彷彿那些人真知道每件事該怎麼辦。學生在意學校(或公園)有沒有五星級設備,但他們心中理想境地並不包括村上說的奶油,那種從未知萃取精華的毅力

世事轉變飛快,我對教育的問題更多,答案更少,但我想學那位老人鼓勵晚輩,守住一個方向,想像別人看不見的圓。


王健壯/國會領袖應該做什麼事情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國會領袖應該做什麼事情
◆  陳立恆/廿年文創:期待T-Culture的明天
◆  朱宗慶/以舉辦音樂會的態度做每件事
◆  林中斌/台海終無戰 兩岸漸融冰
◆  方祖涵/一代球王的時代悲劇
◆  嚴震生/台灣走向一黨制
◆  王正方/聰明反被聰明誤








王健壯/國會領袖應該做什麼事情


2022-01-23 05:32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日前在國民立院黨團召開「回應華視記者會」後,在同一地方接受訪問以「拭目以待」回應。記者蘇健忠/攝影


華視總經理莊豐嘉「不撤案,就開記者會」的發言,被國民黨立院黨團指控是「威脅」在野黨後,柯建銘在即時回應中講了兩句頗值玩味的話:「連我都不會講這種話」,「這種事情連我都不能接受」。

任何人敢講出「連我都不會怎樣」這樣的話,一定是非常自負自信之人。柯建銘是立法院目前最資深的立委,民進黨立院黨團永遠總召,蔡英文眼中「立法院不可或缺之人」;當國民黨是國會多數黨時,被柯建銘以小搏大鬥一事無成,當國民黨變成少數黨後,又被他以大吃小殺潰不成軍,換句話說,以他的霸氣與在國會的影響力,他可以對國民黨講任何話做任何事。但莊豐嘉卻講了連他也不會講的話,做了連他也不能接受的事,所以才讓他感到訝異,也承諾絕不護短,會讓莊豐嘉求仁得仁。

從這場風波的結果來看,如果不是柯建銘在第一時間就明確表態,文化部長不會在半個小時內就應柯建銘電話之請趕到立院致意公視董事長也不會立即致電柯建銘允諾會有所處理,公視與華視更不會在兩天內連開兩次董事會,最後逼得莊豐嘉不得不以請辭收場。換句話說,讓莊豐嘉下台的人,不是李永得、陳郁秀或華視董事會,而是柯建銘,他在國會擁有一言而決影響力也由此可見一斑。

但從國會紀錄來看,柯建銘的影響力卻顯然是有選擇性的。民進黨執政這幾年,列席立院備詢的某些政府官員,經常與在野黨立委對嗆對罵氣燄囂張到好像國家即是我家,但坐在院會或委員會議場內的柯建銘,卻一向置若罔聞,事後也從未說過類似「每個部會都去吵架的話,立法院不像話了」,或是「立法院該有的尊嚴還是存在的」這樣的話。

閣員修理立委已有損國會尊嚴閣揆痛斥立委當然更屬罪加一等蘇貞昌多次總質詢時與在野黨立委唇槍舌劍,他曾痛罵立委「不要臉」,斥責立委「吵死了」、「你是暴力分子」、「小偷行為」,創下國會史前所未有惡例。但事後他卻引經據典大掉書袋辯稱他之所以如此強烈答詢,乃是「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讓那些曾經被他「浩然正氣」震得內傷的立委氣得差點吐血,但柯建銘對罵人後感到不亦快哉的閣揆,也始終未置一詞,可見他所謂的捍衛國會尊嚴,顯然是因人而異

柯建銘如果真以捍衛國會尊嚴為職志,就應該以國會領袖身分,去捍衛所有立委不受閣揆與閣員羞辱職權尊嚴,更應該捍衛立法權不被行政權侵犯權力分立尊嚴。他雖是民進黨團總召責無旁貸要維護民進黨的利益與尊嚴,但他也是最資深立委、國會領袖,比任何人都更應瞭解,立法權是屬於多數黨與少數黨共有,當立法權被人侵犯時,不管侵犯的人是總統、閣揆、閣員或任何人,也不管被侵犯的人是執政黨或在野黨立委,都視為立法權整體受到侵犯,不應窄化成祇是一黨或一人受到侵犯,而給予選擇性對待處理,這才是他作為一言而決國會領袖應有的作為,也才無愧於作為「立法院不可或缺之人」,而非「民進黨在立法院不可或缺之人」。

這次他為了平息莊豐嘉引發的風波,答應在野立委要求延緩地制法的修正,就是一個國會多數黨領袖所應有的表現;當然,卅年老立委可為應為之事甚多,絕非僅此一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