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進退失據的經貿政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1177/web/

.聯合報社論/當中央政府變成陳菊人馬的練兵場
.聯合報黑白集/法務部瞎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進退失據的經貿政策






經濟日報社論/進退失據的經貿政策


2018-09-07 01: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縝密規劃與完整推動機制,是政策成功最重要的二個先決條件,但最近一些政策卻完全不具備這些條件。
先是泰國免簽證所引發的紛紛擾擾。前年政府為了彌補急劇減少的大陸觀光客缺口,倉促實施對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免簽待遇,以吸引來自新南向國家的旅客。雖然來台泰國旅客人數成長,但也使得台灣門戶大開,部分旅客利用免簽優惠,來台從事非法活動,形成治安漏洞而產生社會問題,台灣付出不小的代價。特別是泰國未對等提供台灣免簽待遇,並不符合國際慣例,在當時已有不小質疑的聲音。最近泰國甚至宣布將要提高簽證費用,更引起軒然大波;但竟然有官員解釋赴泰簽證費用提高,台灣赴泰遊客下滑,有助於改善觀光赤字,對台灣是利多;意謂台灣在提供更多國家免簽的同時,若其他國家提高台灣簽證費用,反而有助於台灣,這真是貽笑大方的荒謬言論,直到泰方在台灣輿論壓力下取消漲價後才又封口,凸顯政策的荒誕與官員的無知
另一草率的個案是,最近公平會與美國晶片大廠高通的和解案,在去年公平會做出高通濫用獨占地位的裁決,並處以234億元的空前最高罰鍰,高通也已在今年開始分期繳納罰款。但最近公平會卻又大翻盤與高通達成和解,公平會同意高通以在台投資及加強與台灣企業合作取代罰款,甚至還提出罰鍰可轉為GDP、對國內經濟有貢獻的離譜論點。對照先前洋洋灑灑嚴厲指責高通違法的判決書,政策髮夾彎之迅速,令人訝異。
本案也產生不少後遺症,畢竟公平會是維持市場公平競爭,不是產業政策主管機關。一旦有判決後再推翻的先例,未來任何違反公平交易法的案件,都可以參考此模式。如此後門一開,對公平會公信力影響很大;外國企業更會將台灣視為是一個可以不按法理執行,而可以討價還價的國家
雖然公平交易法並沒有納入國際經貿規範,但是各國為了要確保公平競爭,對於濫用獨占地位,或是聯合操縱市場的勾結行為,罰則都非常之重,因為惟有重罰,才能夠遏制違反市場交易秩序的行為。許多國家對高通的行為毫不手軟,祭出嚴厲懲罰措施,絕對不走和解之路。另外相信記憶猶新,過去台灣幾家面板大廠,分別被美國與歐盟控告聯合操縱面板價格,不但被處以高額罰款,在美國的主要幹部還需入監服刑相較於其他國家維持市場公平競爭的強力作為與堅定立場,與台灣「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態度,形成強烈對比
高通是美國重要的半導體廠商,公平會的急轉彎,很難讓人不聯想是否受到政治壓力。事實上,最近在經貿政策「遇美則軟」的例子層出不窮。例如在美國依據232條款對進口鋼鐵產品加課關稅,台灣為了要爭取關稅豁免,配合美國的政策,不惜要求國內業者降低對中國大陸採購,並限制自中國大陸進口的鋼鐵原料,以降低我國輸美鋼鐵產品的中國成分含量,明顯違反WTO規範;政府也主動發起對中國大陸輸台鋼鐵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但之後又改口並未要求國內企業降低對中國大陸採購,政策轉折之快,使得企業無所適從。
但是事與願違,在美國公布一波又一波的豁免清單,台灣一直不在名單中,台灣站在美國這巨人的肩膀上,加強對中國大陸制裁與抗衡,全力配合下最終卻落得一無所獲尷尬的結果,台灣除了表示繼續努力爭取豁免外,也無其他良策。
上述三個個案除凸顯政策失當外,也暴露出政策執行欠缺透明度,前後不一致的問題顯見台灣不但與國際趨勢脫軌,與國際化更是漸行漸遠






聯合報黑白集/法務部瞎了嗎?


2018-09-07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日本《產經新聞》頭版刊登了陳水扁的專訪,法務部說陳水扁受訪「不違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產經新聞》頭版刊登了陳水扁的專訪一名貪汙犯如此大剌剌地對政治指手畫腳,不僅國家顏面受損,更玷汙了司法正義。離奇的是,法務部卻覺得OK。
犯法者必須受到制裁、誠心悔過,這是國家設立監獄的目的,也因此受刑人保外就醫必須有嚴謹規定據法務部統計,民國105年(二○一六年)計二二六人保外就醫,其中有九十人病故換言之,讓真正重病者保外就醫,這才是兼具人道考量和維繫法治的正道
醫療小組召集人柯文哲曾說,阿扁「連一百減七是多少都算不出來」;陳昭姿則說,陳水扁的智力「只有小學生程度」。但陳水扁獲准保外就醫三年多來,從出席感恩餐會、為兒子輔選、到躍登國際媒體,他屢屢搞出極高段的政治戲碼,連蔡總統都難以招架。
已連獲十四次保外就醫展延的陳水扁,除應遵守中監《保外醫治受刑人管理規則》,還簽了不上台、不談政治、不演講與不受訪的「四不」承諾。但蔡政府對他受訪的處理,卻讓人瞠目結舌。法務部次長陳明堂指扁未「直接」受訪,且現場不止記者中監則稱記者是以「懇談」形式和扁「聊天」,新聞再引用,因此不算違規這種睜眼說瞎話的官員,欺騙自己還不夠,還以為可以欺騙百姓
當法務部說陳水扁受訪「不違法」,等於宣告台灣「法治已死」法務部做到了「司法為政治服務」,那麼,還有民眾相信蔡英文要「司法改革」嗎






聯合報社論/當中央政府變成陳菊人馬的練兵場


2018-09-07 00: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陳菊的高雄市府班底已有十餘人進入中央政府,引發議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政務次長出缺,證實將由高雄市教育局長范巽綠接任;這項異動,也再度引起外界對「滿朝盡是陳菊人馬」的議論陳菊的高雄市府班底迄今已有十餘人進入中央政府,這究竟是地方政府為中央執政貢獻柴火,或者中央政府已變成特定政治派系人馬加官進爵的「終南捷徑」,令人好奇
最近幾次內閣改組,若干新臉孔都與陳菊淵源深厚,甚受矚目。例如,七月內閣改組,即由陳菊愛將曾任高雄市副市長及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的吳宏謀接任交通部長二月的內閣改組,主要集中在國安外交的人事異動,但其間頗受注意的,是高雄市副市長許銘春接替蔡總統表姊林美珠出任勞動部長從這兩個例子看,高雄副市長儼已成為內閣部長的前哨站別忘了,另一名高雄前副市長陳金德稍早搭直升機坐上中油董事長寶座,出了大停電的紕漏後,還能順利換跑道出任宜蘭代理縣長
再看,曾任高雄市副秘書長的蘇麗瓊也被稱為「花媽愛將」,去年十一月接任勞動部政次,據稱即是為接勞動部長作準備。不料,因其加班換補休的處理讓高層不滿,與部長職位擦身而過,遂由另一名陳菊愛將許銘春接手。蘇麗瓊還輔佐許銘春達半年之久,直到上周才宣布辭去次長;無論如何,勞動部仍牢牢掌握在「高雄幫」手上。
除此之外,陳菊的高雄幫人馬還遍布內閣其他重要部會例如,衛福部政次何啟功,曾任高雄衛生局長達九年,他曾經語出驚人地說陳菊是他「唯一的主子」交通部政次王國材,曾任高雄市交通局長及一卡通公司董事長現任警政署長陳家欽,去年九月由高雄市警局長破格升任,被形容為「民進黨終於掌握全國最大情治機構」教育部前次長蔡清華曾任高雄市教育局長,今年四月才隨教育部長潘文忠請辭而今,其懸缺繼續由花媽人馬范巽綠接手。至於其他任職公營事業主管的高雄幫人士,在此則毋庸多論。
從這種種人事安排看,蔡英文對總統府祕書長陳菊的倚重或言聽計從,恐怕已到了無法以常理估計的地步。包括黨內輔選、國外出訪,乃至地方救災的工作,蔡英文經常委派陳菊代勞,因而引發「黨政不分」的質疑,乃至侵犯閣揆職權的議論,皆一演再演。換一個角度看,這麼多國家重要職務都靠一個顯已日益衰退的地方政府來補充人才,這究竟是因為中央政府的用人眼光過於狹窄?或是其他地方政府未能培養出傑出的人才?或者是執政黨內部的勢力過度失衡,而造成這種內閣任官大量集中於「花媽幫」的現象?
從國家制度長期及健全發展的角度看,政府的人才過度倚賴單一來源,或過度集中來自單一地區,基本上即降低了多元、多維的要素,應非值得鼓勵的現象。更何況,民進黨連續執政廿年的高雄市,因長期未受到強有力的在野監督,許多傳說中的「高雄經驗」似有過度美化之嫌,未曾受到有效檢驗。這從近年高雄的人口不增反減、貨櫃港吞吐量從全球第三跌到第十五名的大掉漆、廣建滯洪池卻反帶來淹水等問題,都已一目了然。在這種情況下,讓那麼多地方官員把他們失敗的「高雄經驗」帶到中央,真能幫助台灣開拓視野嗎?
更令人不解的是,范巽綠在十幾年前已出任過教育部政次,她這次回鍋,主要是和其他高雄市府團隊成員因「世代差異」問題而格格不入在這種情況下,她重返教育部出任政次,與其說是帶來地方經驗,倒不如說是把中央當成「避風港」或「消化道」。問題是,民進黨中央執政不力已備受苛責,蔡政府仍有餘裕挪出政務要職供地方派系疏散多餘人力,難道不是極奢侈的行為?當政府把照顧黨內人馬當成要務,他們還能有心於教育嗎

【重磅快評】謝長廷被罵翻的關鍵「大老外交+伸黑手」

.【重磅快評】謝長廷被罵翻的關鍵「大老外交+伸黑手」
.【重磅快評】謝長廷毫不隱諱地自證是「助日代表」

.【重磅快評】阿扁勸誡小英 小英無力問天
.【重磅快評】大人們在監督川普這個任性的「小孩總統」
.【重磅快評】粗口政治太算計 「我操」不是柯P口頭禪
.【重磅快評】柯P飆不完整粗口 只因有人質疑他的英明
.【即時短評】行善?還是賄選 「搭便車」不構成賄選
.【即時短評】陳水扁總統強勢回歸 法務部那槍白打了
.【即時短評】冬奧正名闖關與否 考驗民進黨膽量
.【即時短評】從失聯移工之死看警察執法
.【重磅快評】謝長廷是無知?還是媚日
.【重磅快評】我們的阿兵哥救災只會清垃圾、搬死豬?
.【即時短評】法部長為能源政策下台 民進黨還自欺欺人?
.【重磅快評】823雨災揭露南台灣的「天坑」獨步全球
.【重磅快評】如何冷靜救溺,是必須學習的一課







【重磅快評】謝長廷被罵翻的關鍵「大老外交+伸黑手」


2018-09-07 16:05 聯合報  主筆室
當大陸使館協調機場派車接觀光客時,我駐日代表謝長廷卻還在臉書上忙著打擊在野黨。圖擷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網站


這次日本關西地區遭受颱風侵襲,讓關西機場成為孤島,上百名台灣旅客滯留機場進退不得,此時傳出有旅客向代表處請求協助時,卻遭到冷淡以對,惹得滿腹怨氣,而當大陸使館協調機場派車接觀光客時,我國駐日代表謝長廷卻還在臉書上忙著打擊在野黨。
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是千古不變的鐵律,當駐日代表都無心於外交事務時,下面的人自然上行下效,把外交擺兩旁,政治擺中間
持平而論,這件事與其說是外交人員的麻木不仁,不如說民進黨迷信大老外交,及事務官政治化所產生的結果
謝長廷以民進黨大老之姿外派日本,表面上是重視日本,其實就是政治的酬庸,以謝大使在黨內的地位,連蔡英文總統都要敬畏他三分,部裡自然沒人敢管他
而謝大使除了年輕時留學日本之外,其餘都在國內從事政治工作,早與日本事務脫節多年,這也難怪謝大使上台後,把駐日代表當成選戰中心,屢屢抨擊在野黨破壞台日關係
其次是民進黨上台後,不但不信任專業外交官,還積極想要掌控外交事務,因此,立法擴大政務官在駐外單位的比例,例如吳志中駐法國、黃偉峰駐瑞士,這打破外交官的接班梯隊,也嚴重打擊外交人員的士氣,難怪駐日外交人員對我國人民的求助不理不睬
日本關西機場事件只是當前外交困境的冰山一角,如果民進黨還持續迷信大老外交,把政治黑手伸進外交事務,這種事件只會一再的發生。





【重磅快評】謝長廷毫不隱諱地自證是「助日代表」


2018-09-07 14:55 聯合報  主筆室
駐日代表謝長廷在臉書上叫屈,表示願承受大家憤怒的出口。聯合報系資料照



謝長廷被罵翻,他委屈嗎?或許有點!要說他不委屈嗎?說真的,一點也不委屈!
九月四日燕子颱風過境橫掃,填海造陸的關西機場淹水停擺,數千人受困「孤島」,五日一早就有台灣旅客搭上中國大使館安排的車輛離開機場,於是在網路上痛罵我駐日代表處毫無作為,不知道要照顧國民。
神經末梢麻痺的駐日代表處被罵了才驚覺代誌大條了,但一切的招呼與服務,都到了昨天六日才開始,說老實話,有些乘中國車輛的國人,恐怕都快回到台灣來了!
謝長廷的臉書被湧入的怒潮灌爆,轟他毫無作為,甚至是當他們受困在關西機場時,謝長廷的臉書還在批當年吳敦義與他因為桃色錄音帶而起的選舉恩怨。
謝長廷到了昨晚上真的扛不住了,終於在臉書上叫屈,他雖說願「承受大家憤怒的出口」,卻對中國使館派車接送陸客不以為然,說「請大家冷靜想想,如果9/5日私人巴士或汽車可以到機場接人,那麼機場一定大亂,寸步難行,反而不能有效率地疏散」,並說,「日本做法是只准出不准進,所有人都是坐機場的巴士或高速船離開機場到泉佐野站神戶港。」
謝長廷有認錯嗎?完全沒有,他這一招叫迂迴轉進,表面認了錯,實則死鴨子嘴硬,真正的意思是:首先,「中國沒有派車啦!」還不都是日本的車,幹嘛怪我;其次,如果我也派車,那就天下大亂了,所以,派車根本就是不對的!
駐地使館派車營救自己公民到底對不對,完全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但問題不在該不該派,而在做為一個大使,人民在你的心裡究有幾兩重
很顯然,至少上百個困在海外孤島上,沒有電,沒有網路,沒有床可以睡的民眾,還比不上廿年前的一場選舉恩怨!
躲了一天之後,謝長廷的申辯竟然毫不避諱地凸顯了,他真的是一位名實相副的「助日代表」,關西機場會不會因為他派車而天下大亂,是駐日代表該關心的嗎?
他的答辯詞,豈不完全就是一位日本交通省大臣的措辭?「盼望各國駐館不要私自派車去接運旅客,以免關西機場大亂」?謝長廷擔憂機場是否大亂的殷切,完全淹沒了台灣旅客泡在水中的焦慮、困頓與疲乏
現在或真的有一些情緒的怒火,或許他真有一絲委屈,但謝長廷何不想想,就是因為他太「助日」了,太傲慢了,太不將人民當一回事兒了,怒火才會燎原所以,謝長廷也別叫屈了,或許應該把職務交出去給真正的駐日代表,真要繼續助日,可以歸化日本,別人半句話都不會多說

聯合筆記/帝都通勤 殺青千萬

.北車站體有限 高鐵願全力協助身障者
.台灣正邁向「低端經濟」危機
.換個方法收垃圾 清潔隊不賭命
.北海道強震/襄助國人 豈能只給電話號碼
.北海道強震/隱沒帶地震威脅 台灣也有
.人民幣破7風險 準備好避開?
.政軍兵推 何需統帥奔指揮所
.聯合筆記/帝都通勤 殺青千萬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帝都通勤 殺青千萬


2018-09-07 00:14 聯合報  李春
北京人口高達2千多萬人,通勤問題越來越嚴重。 (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國有兩個都,一個人稱帝都,一個人喚魔都帝都是北京,魔都是上海,今天皆成頂級國際都會,但都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熱門話題,其中帝都的新話題叫通勤,還被熱議成帝都通勤,要殺死青年千萬。
所謂通勤,本是日制漢語,大意指就職人士從家中往返工作地點過程。而早年這詞彙在中國是鐵路專業術語,說鐵路員工享有專門交通安排,或指通勤列車,或指鐵路員享有免費交通待遇。在中國進入工業社會的今天,通勤意思已由日制漢語變成同義本土漢語
最近出了篇文章,就專門討論北京通勤問題,極言北京通勤正要殺死千萬青年。那篇文章,來自三個月前的一份數據報告,叫《二○一八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以去年中國國內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作為城市通勤研究對象,從行業、人群、城市等維度深入解讀北京、廣州等城市通勤指數
這份相貌平平報告之所以引出通勤殺人的驚天結論,是因其顯示北京通勤最痛苦,平均路程十三.二公里,平均用時達五十六分鐘。而這種「淩晨三點不回家」或「清晨五點已上路」的通勤,不僅擠占生活工作時間和增加經濟成本,還影響通勤者的心情和工作,降低其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說得更簡單點,北京好多人幾乎每天有兩小時是在路上,或者說有一成七通勤路程超過廿五公里,由於北京以四環論東西長只有十九點五公里,這在北京意味著不是南北穿城,就是要由遠郊進城上班。北京是著名堵城,高峰低峰全壅堵,通勤跟痛苦等義詞。加上北京樓價幾近天價,北京租金漲得令人眼花撩亂,職住分離日漸嚴重,買不起樓又租不起城區樓的青年越來越多,難怪通勤影響青年。
北京通勤問題嚴重,但真的會殺人嗎?按研究者的說法,通勤除令人累外,嚴重破壞婚姻,破壞父母子女和親子關係,再嚴重一點就導致社會撕裂,加上北京是個摺疊空間,交通效率低下,通勤者身心健康會受到嚴重影響。當然也有好處,那就是通勤者再無政治參與興趣。
殺死千萬青年應該是極端的比喻,北京常住人口近二千二百萬,統計學定義的青年人口即十六至四十五歲者,約九百萬人。這麼多人當然不會都被通勤殺死,但就算北京十分之一通勤者如其所言,是活在煉獄,或者真如那些通勤研究者所言,他們在被殺中,這也是一件很值得同情的事。






北車站體有限 高鐵願全力協助身障者


2018-09-07 00:53 聯合報  劉雅慧/台灣高鐵公共事務室(台北市)
年長、行動不便者,期望有更便利的行走空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針對民意論壇六日刊載有關「高齡台灣 坐輪椅出門 崎嶇坎坷走投無路」乙文,謹說明如下:
台灣高鐵公司相當重視身障/輪椅旅客之服務,於列車及各車站均規劃有無障礙設備,協助旅客順利乘車。惟高鐵台北站地下三樓囿於三鐵共構之台北車站內現有營運空間,目前尚無法設置電梯,身障/輪椅旅客若遇類似狀況,可透過客服中心聯繫,本公司將指派專人提供乘車導引協助。
台灣高鐵將持續推動服務設施改善,期能提供旅客全然無礙的乘車環境與空間。







人民幣破7風險 準備好避開?


2018-09-07 00:14 聯合報  許永明/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台北市)
人民幣匯率在中美貨幣政策持續分化壓力下,在九月四日又跌回六點八五三六兌換一美元。 (路透)


根據金管會四日公布的資料顯示:雖然本國銀行今年前七個月,表現相當亮眼,累計稅前盈餘為新台幣二,一二五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二二二億元,年成長率為十二%。但是本國銀行的大陸地區分行,在今年七月份,出現四點二億元虧損這是自民國106年(二○一七年)以來,本國銀行在大陸分行首次出現的虧損依據金管會說明,人民幣貶值是主因之一
事實上,本國銀行的大陸分行一向有不錯獲利,去年更高達四十二點三億元。獲利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人民幣在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底對美金貶值到最低點六點九五九三,自民國106年(一七年)初開始,展開一段升值行情,這段行情在今年四月底結束,最高點在四月十五日六點二七一六,共計超過十六個月。然而,人民幣在九月四日又跌回六點八五三六。人民幣只花了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把過去十六個月的升值,全部跌回去。
金融機構對於大陸曝險程度高,自然受到人民幣貶值影響大對於實體產業來說,人民幣貶值也可能會導致我國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雖然近年台灣的出口表現很好,除了二月農曆春節因素外,已經連續廿一個月正成長。但幣值貶值的效應,反映在國際貿易上,通常會有所謂的J曲線的遞延效果,人民幣貶值的效果,預期將會慢慢顯現
近來由於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大陸為求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率,利用人民幣貶值來降低美國提高關稅對於出口的影響,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大陸中國人民銀行今年以來,已多次「定向降準,但刺激景氣效果有限,大陸A股還是持續下跌,貶值可能是另一個可考慮刺激景氣的手段。但人民銀行又怕人民幣貶值,造成資本外逃,影響金融穩定,因此近期又推出「逆周期因子,有稍稍緩和人民幣貶值的趨勢。
但在其他工具都行不通的時候,人民銀行有可能在同時考慮經濟成長與維持金融穩定的兩大目標下,採取對人民幣採取「一次貶足,然後全力阻貶」的措施,藉此一方面救經濟,二方面消除人民幣會繼續貶值的預期心理
因此我們的金融業與實體產業,對於如果人民幣對美金急速貶破七,公司要如何因應,應該要有未雨綢繆的風險思維







政軍兵推 何需統帥奔指揮所


2018-09-07 00:14 聯合報  蘭寧利/退役海軍中將(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5月到國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視導漢光34號兵推。 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這兩天一年一度的政軍兵推大戲要開始了,將會看到總統坐著裝甲車在市區裡直奔指揮所的畫面。其實,這麼明顯的目標在台北街頭大剌剌通行,作秀的成分遠大於實質這種沒有掩護與欺敵作法,根本就是提供敵方最佳狙擊機會,尤其是在完全不考慮讓敵人捉摸不定下,益增狙擊的成功率
政軍兵推是否需要與指揮所連在一起?將所有的蛋擺在一個籃子裡,當今之敵有絕對的把握將其全毀,或使指管通情功能全部喪失,國防部還準備內部大興土木供長官視導。事實上從扁政府開始讓總統坐裝甲車到衡指所,就是國防部在唬弄,在作秀
試問請總統到指揮所作什麼?依軍令體系,總統決定以軍事解決後,國防部長即下令參謀總長指揮三軍作戰,至於怎麼打,是參謀總長的事,總統與國防部長就不宜再直接介入,否則就像越戰美軍連次日轟炸的目標都需白宮決定,結果造成美軍幾乎等於戰敗的撤離
更不能縱容指揮體系以外的人介入軍令系統,自馬政府以降國安會秘書長在總統巡視部隊演訓時,儼然位居參謀總長之上,於時、於地都越位了當今甚至國安會還派員至部隊預檢,並提出缺失改進指示,這好像唐、明幾代派宦官監軍,擾亂軍令的歷史又重演,犯了軍中大忌
國家大計之對策,並非都以軍事解決,外交、經濟等軟實力都有其發揮餘地,軍事手段是最後的解決方案而決定軍事解決時,另由軍方用兵棋系統測試不同作戰計畫,或應急計畫的運用
當戰爭爆發,總統乘裝甲車急進指揮所,此時才推政軍兵棋已經太晚,根本已無必要。在只剩軍事反制之下,總統大可不必去防衛作戰的指揮中心,何況那裡正是敵之所必攻與所必去之目標。保護總統,應循求「狡兔三窟」讓敵無從捉摸,只要能確保通信無礙與掌握戰況全景即可
所以,政軍兵推貴在國安單位平日勤於推演,建立對策資料庫,俾於類似狀況時抽出建議採用,哪裡需要戰時大家齊奔衡指所湊熱鬧,反而影響作戰指揮。

馬凱/誰來解救AI浩劫?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馬凱/誰來解救AI浩劫?
.洪蘭/防失智為何要學新東西?
.方祖涵/棒球日子的簡單美好
.盛治仁/留給未來世代的政治典範
.蘇起/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

.葉銀華/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真相
.劉維公/孤獨是可怕的社會病毒





馬凱/誰來解救AI浩劫?


2018-09-07 00:24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人工智慧(AI)鋪天蓋地而來,有業界人士認為AI將會是最後一波革命,均往此方向布局。(新華社資料照片)


工業革命2.0、3.0喊得震天價響,真褻瀆了「工業革命」這樁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大事。
一七六○年從英國發端,歷經七、八十年的迤邐開發而終於大成的所謂「工業革命」,雖以蒸氣機、紡織機為其具體表徵,本質上只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類開始利用地下的礦物取代人力、獸力,成為一切動力的基本來源。
生產仰賴人力、獸力,正是人類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一方面其供給受到極大限制,另一方面需消耗大量糧食以維持。一旦此一瓶頸打破,物質文明即能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恣意開展,甚至遠赴太空、近瞰太陽,迄今尚未見到止境。這豈是電力普及,或資訊科技的快速擴散可同日而語?
工業革命將歷史一剖為二。最戲劇性的例證就是,之前傲居全球首強的中國,工業革命之後淪為列強分食的次殖民地,直到上世紀後半才漸獲生機。依工業化先後崛起的列強,如英、法、德、美、日等,仰仗大量生產機器的優勢,窮兵黷武、掠奪落後國家,不但讓財富集中於少數國家少數人之手,而且令高占全球人口八、九成的落後國家,長期陷於貧病困苦之中即其本國人民,也因大工廠剝奪手工業者生計,大資本家以非人工作環境剝削走投無路的勞工乃至童工,而哀鴻遍野
因此,為人類物質文明發展創造光明遠景的工業革命,也在爭食弱肉之下掀起兩次世界大戰、促生了最邪惡的共產主義,將近半人類關入鐵幕之中,直到上世紀末才告一段落。
然而,伴隨著新世紀的來臨,人類也正重演工業革命的偉業、招來浩劫。廿一世紀初露曙光,AI的深度學習得到重要的技術突破,人工智慧突飛猛進,在未來卅年間,讓AI結合互聯網與大數據,全面擴展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全面取代高度重覆性以及不需人與人高度互動的所有的工作。就此而言,其衝擊層面會遠過於三百五十年前的工業革命。
而且,由於AI革命主要憑藉軟體而非硬體,其擴展如風馳電掣,且成本低廉。根本無需六、七十年,十餘年間即會大範圍展開。先為者將快速橫掃全球市場,利用大數據緊握領先優勢,他人難與匹敵。
凡此種種,都讓AI革命儼然凌駕前一次工業革命,而造成甚至有以過之的後果。首先,大規模而快速的工作取代,即使隨之而生不少新職業出現,卻完全不成比例;因而大規模失業現象會無比嚴重。其次,美、中二國遙遙領先,AI所創造的利益將盡在其囊中,先進國家掠奪落後國家的悲劇,無從避免。不甘長期受掠奪欺凌的國家若群起抗爭,以其他手段進行攻擊,兩次大戰的陰魂可能再現。在一國之中,AI的機會集中,財產集中,工作集中,社會的分配會嚴重不均;而眾多工作者爭搶少數飯碗,多數人淪為百無一用的渣滓,這都是社會衝突的火藥庫。
已在眼前、轉瞬即可能為其所吞噬的AI革命浪潮,猙獰可怕的浩劫勝如前一次工業革命,正威脅整個人類社會。要靠誰來解救即將到來的浩劫?

名家觀點/AI機器人 驅動金融業結構轉型

名家觀點/AI機器人 驅動金融業結構轉型


2018-09-07 01:23 經濟日報  蔡宗榮 (作者是前金管會委員、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2016年3月,人工智慧(AI)程式AlphaGo在一場圍棋五戰賽中,以4:1擊敗民國103、104年(2014年及2015年)亞洲盃冠軍李世乭。民國106年(2017年)5月在中國烏鎮圍棋峰會上,AlphaGo和世界第一棋士柯潔交手,取得3比零全勝的戰績;並對決五位頂尖九段棋士團隊,AlphaGo也獲全勝。既然沒有人類對手,AlphaGo之父傑米斯.哈薩比斯宣布AlphaGo退役
但Google團隊事實上並沒有停止對相關AI的研究,新開發的AlphaGo Zero完全不借助人類智慧經驗,經過21天訓練之後,挑戰AlphaGo,獲得壓倒性(100:0)勝利。Google團隊之後開發的Alpha Zero不但打敗了圍棋領域的AlphaGo Zero,也打敗了現有的西洋棋與象棋的最佳程式
人工智慧Alpha Zero在棋類所向無敵,帶給人們極大的震撼,也產生兩極化的迷思。樂觀者認為,強大的AI將是人類最佳幫手。
悲觀的看法,包括特斯拉老闆穆斯克等科技大咖,則認為單靠「機器人三律」仍不足以保證AI不致失控,對AI發展若不妥善規劃,則AI可能會毀滅人類。民國106年(2017年)1月初在美國加州的阿西洛馬市(Asilomar)舉行的Beneficial AI會議上,知名物理學家霍金、特斯拉CEO 馬斯克等帶頭簽署「阿西洛馬人工智慧23條原則」,希望約束AI發展,確保AI安全性
類似的AI迷思也存在於金融界,有些人認為未來銀行工作將由AI機器人全面取代。花旗銀行前董事長兼CEO約翰.瑞德(John S. Reed)說過:「Banking is nothing but bits and bytes.(銀行服務只不過是位元和位元組的組合而已)」,亦即,銀行業務可以完全數位化,數位化正是AI的專長
進一步來說,由於銀行業務中有高達八成以上屬於重複性工作,AI機器人相對於真人更不易出錯;而且AI機器人記憶客戶的資料完整正確,甚至可以針對客戶習性,提供較真人更貼心的服務項目。此外,真人須經常調薪,AI機器人使用愈久,平均成本愈低;AI機器人也不會抱怨雇主給它增加工作項目或工作量;更重要的是,AI機器人不適用勞基法,可以全年無休;AI機器人也不會組織工會與雇主要求改善工作條或爭取提高福利。如果您是銀行大股東,甚至只是一般銀行投資人,您會選擇真人員工或AI機器人員工呢?
然而,換一個角度來看,銀行經營涉及到決策考量,考慮的因素常常不只是業務面、財務面而已,也要考慮社會面、政治面及經濟面的國內外因素;至於在決策規劃期間方面,不能只考慮當下或只盤算短期競爭策略,也必須考慮長期發展策略,這些都是AI機器人還難以做到的。
因為截至目前為止,AI的發展,都只做到弱AI(weak AI),亦即,只能在某一領域上發揮其強項,例如Alpha Zero雖在棋壇無敵手,但也只會下棋而已;若要Alpha Zero做銀行業務,恐怕會交白卷。
拓樸產業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金融業中業務的數位驅動程度愈大、或是工作性質對金融業經營安全衝擊程度愈低的工作,愈容易被AI機器取代。因此,未來若看不到銀行櫃檯服務人員是有可能的,但金融數位工程師、法遵人員、內控人員,AI機器人能取代的機會就相對有限。金融從業人員不會消失,只會結構轉型

蔡宗榮

曾任台灣銀行副總經理、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常務董事及金管會專任委員等職務;歷任銀行等金融單位多項要職,對於銀行經營管理實務經驗豐富。專業領域為財務金融、投資分析、理財分析與實務等。

名家觀點/產業AI化非做不可…

名家觀點/產業AI化非做不可…


2018-09-07 01:23 經濟日報  陳昇瑋(作者是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台灣資料科學協會理事長及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
本報系資料庫


人工智慧雖是台灣普遍關注的熱門議題,不僅企業想擁抱人工智慧,人才也想往人工智慧領域移動,大家也都聽過,人工智慧將帶領新一波科技革命,但究竟產業如何導入人工智慧,仍然是不太清楚在認知不清的狀況下,台灣企業目前的資料運用程度,通常與人工智慧應用仍有一段距離
人工智慧發展可分為三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指的是技術發展,這個面向通常由學術界或業界實驗室來進行,鑽研機器學習演算法的改善。它的目的是讓以前做不到的事變成可以做到,讓演算法可以基於同樣的資料在同樣的條件下,讓電腦表現出來更聰明。
第二個面向是AI產業化,像大家都知道的AI晶片、無人車、無人機、無人商店或服務型機器人,這些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主體,所發展出來的新產業或新商業模式,稱為AI產業化
第三個面向叫做產業AI化。產業AI化指的是將人工智慧導入現有的各式產業中。不論是製造業、金融業、零售業、服務業、農林漁牧業等,都可以藉由人工智慧的協助,提升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同時降低管理、人事及生產成本等,維持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甚至成為升級及轉型的契機
不同產業對於產業AI化的需求與方向不太一樣金融業與電信業因為監理法規的要求,通常已累積大量交易及使用者行為資料製造業方面,因為工業4.0與物聯網的觀念推行,尤其是電子製造業,許多大型、中型廠商都積極蒐集從備料、排程、生產、出貨到實際運行的所有資料。另外,電商平台掌握所有使用者的交易資料大型零售業也在POS系統的幫忙之下,有限度地瞭解使用者喜好及行為
這些產業基本上資料充足,且資料架構相對成熟,其中許多已經投資商業智慧平台,可透過資源儀表板或關鍵績效指標的呈現,來做情勢評估,並據此進行管理。不過,應用數據報表來做情勢評估,仍仰賴人力來做解讀及決策,只是資料的淺層應用,與人工智慧距離很遠。若企業自己覺得,我已經收集很多資料,每天也都有報表可以看,就是人工智慧,那就誤會大了。
產業AI化可說是在企業收集資料後,能讓「資料為企業產生價值」的終極手段。Gartner有篇報告將資料分析按深度分為四個階段描述型分析、診斷型分析、預測型分析與指示型分析,分別回答「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發生?」「未來是否發生?」「如何讓它發生?」
以我過去數年的觀察,比對上面所提到的描述、診斷、預測與指示四種資料分析階段,也可以說是資料運用的深度目前台灣企業多數還停留在前兩個階段,甚至是第一個階段,也就是拿著數據產出報表,以人來解讀,號稱是洞察報告的階段。
困難的是,許多企業主管誤以為這就是資料的正確運用方式,因為只有人類可以理解瞬息萬變的市場,才有足夠的領域知識及經驗來進行企業裡各式大大小小的決策。這個理解在某些情境是正確的,畢竟今天的人工智慧還沒有真正的智慧;但在許多情境是錯誤的,有許多實例可以證明,在許多商業情境中,人工智慧來進行決策,可以比有經驗的從業人員做決策來得準確且快速,我們可以在醫療診斷的諸多案例中,看到人工智慧遠比訓練有素的醫師更準確解讀病理切片、X光片,就是一例
因此,在人工智慧的年代裡,企業若要維持現有的競爭力,甚至彎道超車競爭對手,產業AI化非做不可。大家必須破除「人類才能做複雜決策」的迷思,將資料運用提升到「預測」與「指示」的層次,讓人工智慧以合適的形式進入企業流程中,讓人與人工智慧協同合作,讓人工智慧在各方面為企業加分,無論是開源、節流或是提升企業效率。


陳昇瑋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台灣資料科學協會理事長及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堅信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價值,長期推廣資料科學在各領域的應用。他期待讓資料科學及人工智慧在台灣不再是口號,而是真實拿來創造價值及協助產業升級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