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進退失據的經貿政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1177/web/

.聯合報社論/當中央政府變成陳菊人馬的練兵場
.聯合報黑白集/法務部瞎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進退失據的經貿政策






經濟日報社論/進退失據的經貿政策


2018-09-07 01: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縝密規劃與完整推動機制,是政策成功最重要的二個先決條件,但最近一些政策卻完全不具備這些條件。
先是泰國免簽證所引發的紛紛擾擾。前年政府為了彌補急劇減少的大陸觀光客缺口,倉促實施對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免簽待遇,以吸引來自新南向國家的旅客。雖然來台泰國旅客人數成長,但也使得台灣門戶大開,部分旅客利用免簽優惠,來台從事非法活動,形成治安漏洞而產生社會問題,台灣付出不小的代價。特別是泰國未對等提供台灣免簽待遇,並不符合國際慣例,在當時已有不小質疑的聲音。最近泰國甚至宣布將要提高簽證費用,更引起軒然大波;但竟然有官員解釋赴泰簽證費用提高,台灣赴泰遊客下滑,有助於改善觀光赤字,對台灣是利多;意謂台灣在提供更多國家免簽的同時,若其他國家提高台灣簽證費用,反而有助於台灣,這真是貽笑大方的荒謬言論,直到泰方在台灣輿論壓力下取消漲價後才又封口,凸顯政策的荒誕與官員的無知
另一草率的個案是,最近公平會與美國晶片大廠高通的和解案,在去年公平會做出高通濫用獨占地位的裁決,並處以234億元的空前最高罰鍰,高通也已在今年開始分期繳納罰款。但最近公平會卻又大翻盤與高通達成和解,公平會同意高通以在台投資及加強與台灣企業合作取代罰款,甚至還提出罰鍰可轉為GDP、對國內經濟有貢獻的離譜論點。對照先前洋洋灑灑嚴厲指責高通違法的判決書,政策髮夾彎之迅速,令人訝異。
本案也產生不少後遺症,畢竟公平會是維持市場公平競爭,不是產業政策主管機關。一旦有判決後再推翻的先例,未來任何違反公平交易法的案件,都可以參考此模式。如此後門一開,對公平會公信力影響很大;外國企業更會將台灣視為是一個可以不按法理執行,而可以討價還價的國家
雖然公平交易法並沒有納入國際經貿規範,但是各國為了要確保公平競爭,對於濫用獨占地位,或是聯合操縱市場的勾結行為,罰則都非常之重,因為惟有重罰,才能夠遏制違反市場交易秩序的行為。許多國家對高通的行為毫不手軟,祭出嚴厲懲罰措施,絕對不走和解之路。另外相信記憶猶新,過去台灣幾家面板大廠,分別被美國與歐盟控告聯合操縱面板價格,不但被處以高額罰款,在美國的主要幹部還需入監服刑相較於其他國家維持市場公平競爭的強力作為與堅定立場,與台灣「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態度,形成強烈對比
高通是美國重要的半導體廠商,公平會的急轉彎,很難讓人不聯想是否受到政治壓力。事實上,最近在經貿政策「遇美則軟」的例子層出不窮。例如在美國依據232條款對進口鋼鐵產品加課關稅,台灣為了要爭取關稅豁免,配合美國的政策,不惜要求國內業者降低對中國大陸採購,並限制自中國大陸進口的鋼鐵原料,以降低我國輸美鋼鐵產品的中國成分含量,明顯違反WTO規範;政府也主動發起對中國大陸輸台鋼鐵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但之後又改口並未要求國內企業降低對中國大陸採購,政策轉折之快,使得企業無所適從。
但是事與願違,在美國公布一波又一波的豁免清單,台灣一直不在名單中,台灣站在美國這巨人的肩膀上,加強對中國大陸制裁與抗衡,全力配合下最終卻落得一無所獲尷尬的結果,台灣除了表示繼續努力爭取豁免外,也無其他良策。
上述三個個案除凸顯政策失當外,也暴露出政策執行欠缺透明度,前後不一致的問題顯見台灣不但與國際趨勢脫軌,與國際化更是漸行漸遠






聯合報黑白集/法務部瞎了嗎?


2018-09-07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日本《產經新聞》頭版刊登了陳水扁的專訪,法務部說陳水扁受訪「不違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產經新聞》頭版刊登了陳水扁的專訪一名貪汙犯如此大剌剌地對政治指手畫腳,不僅國家顏面受損,更玷汙了司法正義。離奇的是,法務部卻覺得OK。
犯法者必須受到制裁、誠心悔過,這是國家設立監獄的目的,也因此受刑人保外就醫必須有嚴謹規定據法務部統計,民國105年(二○一六年)計二二六人保外就醫,其中有九十人病故換言之,讓真正重病者保外就醫,這才是兼具人道考量和維繫法治的正道
醫療小組召集人柯文哲曾說,阿扁「連一百減七是多少都算不出來」;陳昭姿則說,陳水扁的智力「只有小學生程度」。但陳水扁獲准保外就醫三年多來,從出席感恩餐會、為兒子輔選、到躍登國際媒體,他屢屢搞出極高段的政治戲碼,連蔡總統都難以招架。
已連獲十四次保外就醫展延的陳水扁,除應遵守中監《保外醫治受刑人管理規則》,還簽了不上台、不談政治、不演講與不受訪的「四不」承諾。但蔡政府對他受訪的處理,卻讓人瞠目結舌。法務部次長陳明堂指扁未「直接」受訪,且現場不止記者中監則稱記者是以「懇談」形式和扁「聊天」,新聞再引用,因此不算違規這種睜眼說瞎話的官員,欺騙自己還不夠,還以為可以欺騙百姓
當法務部說陳水扁受訪「不違法」,等於宣告台灣「法治已死」法務部做到了「司法為政治服務」,那麼,還有民眾相信蔡英文要「司法改革」嗎






聯合報社論/當中央政府變成陳菊人馬的練兵場


2018-09-07 00: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陳菊的高雄市府班底已有十餘人進入中央政府,引發議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政務次長出缺,證實將由高雄市教育局長范巽綠接任;這項異動,也再度引起外界對「滿朝盡是陳菊人馬」的議論陳菊的高雄市府班底迄今已有十餘人進入中央政府,這究竟是地方政府為中央執政貢獻柴火,或者中央政府已變成特定政治派系人馬加官進爵的「終南捷徑」,令人好奇
最近幾次內閣改組,若干新臉孔都與陳菊淵源深厚,甚受矚目。例如,七月內閣改組,即由陳菊愛將曾任高雄市副市長及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的吳宏謀接任交通部長二月的內閣改組,主要集中在國安外交的人事異動,但其間頗受注意的,是高雄市副市長許銘春接替蔡總統表姊林美珠出任勞動部長從這兩個例子看,高雄副市長儼已成為內閣部長的前哨站別忘了,另一名高雄前副市長陳金德稍早搭直升機坐上中油董事長寶座,出了大停電的紕漏後,還能順利換跑道出任宜蘭代理縣長
再看,曾任高雄市副秘書長的蘇麗瓊也被稱為「花媽愛將」,去年十一月接任勞動部政次,據稱即是為接勞動部長作準備。不料,因其加班換補休的處理讓高層不滿,與部長職位擦身而過,遂由另一名陳菊愛將許銘春接手。蘇麗瓊還輔佐許銘春達半年之久,直到上周才宣布辭去次長;無論如何,勞動部仍牢牢掌握在「高雄幫」手上。
除此之外,陳菊的高雄幫人馬還遍布內閣其他重要部會例如,衛福部政次何啟功,曾任高雄衛生局長達九年,他曾經語出驚人地說陳菊是他「唯一的主子」交通部政次王國材,曾任高雄市交通局長及一卡通公司董事長現任警政署長陳家欽,去年九月由高雄市警局長破格升任,被形容為「民進黨終於掌握全國最大情治機構」教育部前次長蔡清華曾任高雄市教育局長,今年四月才隨教育部長潘文忠請辭而今,其懸缺繼續由花媽人馬范巽綠接手。至於其他任職公營事業主管的高雄幫人士,在此則毋庸多論。
從這種種人事安排看,蔡英文對總統府祕書長陳菊的倚重或言聽計從,恐怕已到了無法以常理估計的地步。包括黨內輔選、國外出訪,乃至地方救災的工作,蔡英文經常委派陳菊代勞,因而引發「黨政不分」的質疑,乃至侵犯閣揆職權的議論,皆一演再演。換一個角度看,這麼多國家重要職務都靠一個顯已日益衰退的地方政府來補充人才,這究竟是因為中央政府的用人眼光過於狹窄?或是其他地方政府未能培養出傑出的人才?或者是執政黨內部的勢力過度失衡,而造成這種內閣任官大量集中於「花媽幫」的現象?
從國家制度長期及健全發展的角度看,政府的人才過度倚賴單一來源,或過度集中來自單一地區,基本上即降低了多元、多維的要素,應非值得鼓勵的現象。更何況,民進黨連續執政廿年的高雄市,因長期未受到強有力的在野監督,許多傳說中的「高雄經驗」似有過度美化之嫌,未曾受到有效檢驗。這從近年高雄的人口不增反減、貨櫃港吞吐量從全球第三跌到第十五名的大掉漆、廣建滯洪池卻反帶來淹水等問題,都已一目了然。在這種情況下,讓那麼多地方官員把他們失敗的「高雄經驗」帶到中央,真能幫助台灣開拓視野嗎?
更令人不解的是,范巽綠在十幾年前已出任過教育部政次,她這次回鍋,主要是和其他高雄市府團隊成員因「世代差異」問題而格格不入在這種情況下,她重返教育部出任政次,與其說是帶來地方經驗,倒不如說是把中央當成「避風港」或「消化道」。問題是,民進黨中央執政不力已備受苛責,蔡政府仍有餘裕挪出政務要職供地方派系疏散多餘人力,難道不是極奢侈的行為?當政府把照顧黨內人馬當成要務,他們還能有心於教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