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布林肯訪華 美中關係邁入新階段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923/web/ 

◆  聯合報社論/善意之窗小而不易,民進黨也該換台詞了
◆  聯合報黑白集/范雲洗臉與被洗臉
◆  經濟日報社論/布林肯訪華 美中關係邁入新階段







經濟日報社論/布林肯訪華 美中關係邁入新階段


2024-04-30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布林肯此次訪中雖然獲得高規格接待,但具體成果不多,僅能控制美中關係不再快速惡化。(路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周訪問中國,據報導,布林肯此行,除與中方討論雙方共同關注重大議題外,也在為美國總統拜登稍後的訪華鋪路

橫亙在當前美中關係中的主要議題有三。一,中、美、俄關係中的矛盾。俄烏戰爭陷入膠著,美方高度關注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工具機、晶片等及巡航導彈發動機等關鍵技術和產品,以支持俄工業重建,投入對烏克蘭的戰爭;二,中國以光電太陽能板全電動車等為主的新能源產品對美國構成的巨大競爭壓力;三,台海、南海及台灣問題。可以看到,前兩者主要是美方更多地有求於中;第三個則是中方更多地有求於美(包括停止武裝台灣及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理論上,處理討論這些議題,雙方存在著鬥爭、合作、妥協及交換等各種可能,但具體會如何進行及結果如何,則要看三個形勢發展及變化而定。

三個形勢主要指大、中、小三個概念,即大形勢、中形勢與小形勢。大形勢是指在全球權力格局下的中、美形勢;中形勢指的是中、美雙方在西太平洋博弈態勢小形勢則指中、美兩方在台海及台灣問題上的鬥爭

民國九十年(2001年)以前的30年,是第一個階段,美中關係的主旋律是:友好。具體地說,第一階段的大形勢是美國聯合中國對抗蘇聯,並讓蘇聯解體,美國則成了全球唯一超強。當時,中形勢的西太平洋和小形勢的台海,無疑都在美國有效掌控之中,但為了利誘北京同意聯手對蘇,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與中方簽訂三個公報,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進入新世紀,從民國九十年(2001年)開始是第二階段,由於中國快速崛起,引發美國警惕,決定遏制中國。但在大形勢方面,美國因911恐攻陷入兩場反恐戰爭,無力東顧,真正採取遏華戰略是在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中國 GDP 超越日本成全球老二,與老大美國雙雙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之後的歐巴馬時代,美國以亞太再平衡重返亞太戰略並努方使台灣逐漸疏遠中國大陸

第二階段從歐巴馬的遏制中國,到後來川普及拜登時代的打擊中國,效果似不彰顯,中國仍持續崛起,並在高端產業和高科技發展直追美國,讓美方備感壓力。與此同時,在中形勢的西太平洋和小形勢的台海與台灣都出現明顯地甚至是翻轉式變化中方在「反介入」能力上力逼美方的「介入」從第一島鏈後撤美方則力圖武裝台灣作為與中國對抗的籌碼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此時,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2月爆發了俄烏戰爭,且出乎各方意料,持續已逾兩年,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援烏備感吃力,被西方高度打壓下的俄羅斯則不但挺了下來,似乎還後勁綿綿美方認為,這無疑是中、俄雙方繞過美方禁令、遊走於灰色地帶,通過貿易,強化俄羅斯軍工產業的結果

總的看來,美方已持續十幾、二十年的遏華大戰略,不僅在遏華效果上有限,甚至還有反作用力,造成美國及西方的內傷不僅如此,一些針對中國高科技發展禁令或制裁,往往給中國形成了倒逼壓力,反而讓中國突破關卡,出現進口替代。這樣的戰略估計也是到了該檢討地步

俄烏戰爭,有求於中;針對中國的科技與產業策略則需要檢討或修正;至於在西太平洋,美方的「介入」能力也正面臨著中方的「反介入」能力愈來愈強大擠壓。剩下的台灣與台海,也許是美方手中僅剩的籌碼了,而北京也適時地提出了針對美方的呼籲,要求美方能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美中關係似乎是正在邁向一個階段

美中兩國元首去年11月舊金山會晤,讓兩國關係逐漸走出低潮今年4月初,拜習又通了電話,也預告了布林肯的這次訪華緊接著,就可能是拜登上任以來的首訪中國形勢發展,值得各方高度關注














聯合報黑白集/范雲洗臉與被洗臉


2024-04-30 00:5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26日上演藍綠表決大戰,民進黨立委范雲(右二)批評民眾黨立委不投票,與民眾黨立委黃國昌(左)發生口角。 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版國會改革相關法案表決大戰,焦點變成綠、白立委范雲、黃國昌互嗆。兩人都曾在太陽花學運大出鋒頭,如今一個站在權力那一邊,一個站在權力對立面。誰背叛了理念,一眼即知。

比起黃國昌,范雲還曾參與野百合學運,算是「學運老將」。她原未像其他野百合世代加入綠營,卻在創立「社民黨」自兼主席後,接受民進黨「招安」,成為不分區立委。過去的「平權鬥士」,變成「雙標戰士」,對民進黨忠誠護航,連許多綠營老將瞠乎其後

此次范雲提修《立法委員行為法》,要將反性騷、反性別歧視條文納入。但現行「交紀律委員會議處事項,就有「其他違反應共同遵守之規章條款;在已有性騷防治法性平法等規範下,何須再疊床架屋?就算要修法,范雲不是新科立委,何以民進黨席次過半時不修,卻等到現在才提?

范雲提案,不過是想混水摸魚,情勒在野黨。如果藍白反對,則可扣對方「反性平」大帽;至於兩性平權與否,恐非她關心的議題。否則,怎會當初罵民進黨「對不起民主二字」,後來「打不過就加入」,自己成了綠委

因黃國昌反嗆她「我有欠你喔」,范雲便說自己「被噴滿臉口水」,所以「趕緊去洗臉」。但近幾年范雲所作所為,早被洗了無數次臉,洗也洗不乾淨了。












聯合報社論/善意之窗小而不易,民進黨也該換台詞了


2024-04-30 00: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文旅部28日宣布,將率先開放福建民眾到馬祖旅遊,引起旅遊業者高度關注。圖為參加旅行團的旅客於桃機集合準備出團。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文旅部宣布開放福建民眾赴馬祖旅遊,並將在平潭與台灣海上客運航線恢復後,推動福建民眾組團赴台灣旅遊。大陸海關總署同日宣布,將同意符合其檢疫要求的文旦柚農漁產品輸往大陸。這些措施,選在國民黨立委訪問北京之際發布,明顯是在釋放善意。儘管陸方開放幅度微不足道,但在五二○前夕作此表態,當然是希望賴清德在兩岸關係上能放緩調子,作出善意回應

對於陸方宣布開放福建民眾赴馬祖旅遊,陸委會第一時間的說法是:「不符合對等開放原則」。這是陸委會一向的制式反應,以「對等為由扼殺所有交流機會。的確,就「對等」而論,台灣開放民眾組團赴陸觀光,大陸也應開放民眾組團來台,才稱得上對等。但以兩岸人口的偌大差距,開放觀光其實難以實際對等,僅福建一省人口即近四千萬人,為台灣一.七倍;若大陸開放所有民眾來台,台灣吃得消嗎?

相對的,馬祖人口僅一萬多人,大陸開放福建民眾赴馬祖旅遊,對台灣而言雖不痛不癢,對馬祖在地經濟卻有極大助益。這點,政府不能不為馬祖設想。大陸文旅部更提到「平潭與台灣海上客運航線恢復,作為下一步推動閩省民眾組團來台條件。可見,北京對恢復兩岸觀光有其步驟,將視我方反應循序漸進。

這些步驟看似進展微小,但在兩岸觀光交流因疫情中斷四年之後,卻是打開彼此政治樊籬的重要一步,也是化解兩岸戰爭凶險關鍵選擇,民進黨政府務必要謹慎回應。過去四年,由於國際局勢變化,除美中較勁激烈,加上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因素影響,兩岸關係變得愈發緊繃。近兩年,台灣甚至被國際社會視為「烏克蘭第二」,認為兵凶戰危,戰禍隨時可能臨頭。為此,我國還延長義務役期限為一年,讓年輕世代陷入不可測的未來。因此,如果兩岸能恢復觀光交流,無論規模多麼微不足道,都是開啟一扇善意之窗,為和平鋪路

事實上過去八年蔡政府不斷關閉兩岸對話管道,導致近年許多兩岸農漁糾紛犯罪詐欺、乃至政治關押事件無法處理其間,陸委會的發言始終充滿挑釁叫罵,海基會無所事事,外交部則頻頻丟失邦交國,這些均非一個積極有為政府的正常表現。試想,對付任何狀況,陸委會的劇本都只有一句「不符對等原則」的台詞,它能為人民解決什麼問題?它的存在價值又是什麼呢?

正逢我方政權交接的空窗期,陸方近期的諸多作為,其實主要是針對準總統賴清德而來,希望他能準確掌握相關訊息降溫。賴政府的國安團隊基本上沿用的是蔡總統的國安班底,如此「蔡規賴隨」,被解讀為是維持穩健、避免暴衝安全路線。但我們也要提醒賴清德:當情勢正在朝正向變化,蔡英文舊國安團隊的思維也許會跟不上;這時,他應有更開創性的作法打開局面,不必再被舊思維羈絆。

四月中馬習二會」時,習近平說出「希望大陸民眾多去寶島看看」,即預示了兩岸觀光交流可望恢復。這次藍軍立委組團訪陸,陸方更順勢放出具體措施。儘管目前僅先開放福建民眾前往馬祖,下一步將開放福建民眾來台灣;其後,可能是更廣泛的專業人士交流。這些,我方當然都得考慮我們本身的旅遊接待能量

民進黨政府更別忘了,正因為有在野黨居間穿梭,才能使兩岸原本封死的對話管道重新透氣。民進黨必須拋棄一成不變的否拒台詞,仔細思考「民之所欲」,浪費善意之窗即愚不可及!




【專家之眼】英國德國大PK:輕稅福利好,憑什麼?

◆  【專家之眼】英國德國大PK:輕稅福利好,憑什麼?
◆  【專家之眼】綠紅過招賣啥子藥?台灣空轉到幾時?

◆  【專家之眼】如何解讀債務比率的下跌?
◆  【專家之眼】不夠善良的我們,寫實人生的感悟








【專家之眼】英國德國大PK:輕稅福利好,憑什麼?


2024-04-30 07:47  聯合報/ 劉明德/前四川大學副教授
英國政府為了省錢,對於失業津貼的資格審查非常嚴格,只能滿足最低生活保障。圖/路透


英國曾經是福利國家,但現在還是嗎?看一看就知道。

英國政府為了省錢,對於失業津貼的資格審查非常嚴格(曾於民國一O八年(2019年)發生數起判定適合勞動卻致死案例),而且,失業津貼與失業前的收入不成比例。如今,25歲以上的失業者每周只能領77英鎊(折合台幣3,126元),最長支付6個月。換言之,英國的失業津貼只能滿足最低生活保障,不要忘了,他們失業前可都繳了全民社保費(NI)的喲!

反觀德國失業津貼的金額是失業前淨所得的60%。以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來看,整個德國的平均月淨所得為 2,425 歐元,因此,一旦失業,可以月領 1,455 歐元/月(折合台幣50,925元)。如果有孩子,那麼失業津貼自動提高到稅後工資的67%。至於支付期間,一般可以領12個月,最長可達2年。

再來說學費。英國的公立大學,不管是牛津還是劍橋,一年學費就要9,250英鎊(折合台幣37.5萬),而德國的公立大學,例如柏林自由大學、柏林洪堡大學,高品質,免費的。

再來說托育。英國的托育費用高不可攀。根據 BBC 去年的一份報導,整個英國平均,一年的全日制(每周50小時)托育費用高達 14,836 英鎊(折合台幣60萬)。托育不只貴,而且,供給嚴重不足,以至於經常要排隊,等候時間平均長達6個月。要是在倫敦,托育費用更高達當地平均工資的50.2%。反觀德國的托兒所、幼兒園都是免費的,而且品質極高,我是見證人。

再來說育兒津貼(Child Benefit)。英國提供育兒津貼給16歲以下的家庭。第一個孩子,每周可領25.6英鎊,要是有兩個孩子,第二個小孩周領 16.95 英鎊。一直領到滿15歲,這個家庭總共可領33,189英鎊(折合台幣135萬),但前提是父母的年薪沒有人超過6萬英鎊,要是至少有一方超過6萬英鎊年薪,就不能領。

反觀德國。每個德國小孩,從出生第一天開始就可領育兒津貼,一直到滿18歲,目前,每月250歐元。假設一個家庭有2個孩子,那麼,這個家庭總共可領10.8萬歐元(折合台幣378萬元),且德國沒有排富條款。(表一

由於文長的限制,只能擇要簡介。事實上,英國的社福品項寥寥可數,給付單薄;相反的,德國的社福品項琳瑯滿目,給付實在。按一般人的思維,德國的稅負一定比英國重很多,事實剛好相反。

先說綜所稅。英國綜所稅分成三級累進,分別是年所得在12,571- 50,270英鎊(折合台幣204萬),適用20%稅率;所得超過50,270英鎊但未達125,140英鎊的部分,適用40%稅率;超過125,140英鎊(折合台幣508萬)部分,則適用45%的稅率。

與英國相比,德國的最高邊際稅率雖然也是45%,但所得需要超過27萬7,826歐元(折合台幣972萬)才有「資格」繳45%的邊際稅率(英國只要508萬),可見,德國綜所稅比英國來得輕。再則,英國的綜所稅率採三級累進,這種設計就如同拳擊賽中,輕量級與中量級對打的不公平,相比之下,德國採連續累進(請參考作者《台灣綜所稅率分五級,為何德國999級》一文),更顯公平。

台灣所稱的營所稅,在英國稱為公司稅(Corporate Tax),在德國稱為法人稅(Körperschaftsteuer)。民國一一三/一一四年(2024/25年)的英國公司稅,淨利5萬英鎊以下,課徵盈利的19%;淨利超過25萬英鎊,則課徵應稅利潤的25%,而德國的法人稅則一律課徵淨利的15%,外加團結附加捐(Solidaritätszuschlag),總共也只課徵淨利的15.825 %。可見,德國的營所稅比起英國輕很多。

再來說消費稅,也就是加值營業稅,又稱增值稅(VAT)。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德國的增值稅稅率19%,低於整個歐盟27個國家的平均水準,也低於英國的20%。

再來說市政稅(Council Tax)。在英國,擁有房子就要繳市政稅。市政稅做什麼用?用來維護及清潔道路、街道照明、垃圾處理等。英國的地方政府會根據房子所在地點和價值,將房子分成八級而予以課徵高低不同的稅。以倫敦而言,民國一一二/一一三年(2023/24年),市政稅從811.93~ 2,435.78英鎊,注意,這筆稅,年年得繳。德國則沒有市政稅。(表二)

本文無意貶抑英國,只在證明一個事實,單單稅率高低本身,沒有任何絕對意義,它必須有政府產出(output),例如自由的空氣、公平的機會、義務教育、免費營養午餐、完善的基礎設施、安全乾淨的公共空間、便利醫療等等來對照,然後才能下結論,究竟稅負值不值得。不是稅率高,福利就好;也不是稅率低就什麼都好,沒這回事!



英德主要稅負比較。表/作者劉明德提供


英德主要福利比較。表/作者劉明德提供


















【專家之眼】綠紅過招賣啥子藥?台灣空轉到幾時?


2024-04-30 07:33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準總統賴清德。(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中共在兩岸關係上連續出招,劍指下任總統賴清德的520就職演說,乃至於任內四年的對中政策,應無疑義。但這些招數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又是否有用?解方在何處?值得關心兩岸人士細細思索。

首先是馬習二會。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當時做了關於中華民族的談話,已成了近期兩岸交流的熱門詞彙。不少人解讀,該詞是中共方面的善意。因為相較於一個中國中華民族的意涵更寬泛,能照顧到馬訪陸時綠營施加的壓力,也更容易團結台灣同胞積極參與兩岸互動交流;這既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未來方向,也為賴的兩岸政策劃設紅線;是習設下的最低門檻;而只要堅持中華民族文化,兩岸可以找到和平之路,可以立即化解危機。

然而,過了最低門檻,兩岸交流還是需要九二共識的。習當時的話語裡,早已提到「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因此,中華民族提法應該更像是底線思維,如果拒不承認,兩岸事未來恐怕就更難辦了。

那賴會接招嗎?看似不太容易。對早於李登輝執政初期接受國民教育的台人來說,接受這四字背後代表的意義並不困難,畢竟一般人的青少年時期,是政治社會化最重要階段。但對獨派而言,新國家運動幾近成功,新民族運動則正在路上,要台獨金孫承認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不啻對準備強力推進文化台獨的獨派打了大耳光,恐怕很難。

說到底,綠營多數人還是執著於蔡英文主席在2014年「中國會朝她靠過來」的預言。當時她說中國最怕「押錯寶」,如果民進黨選得好,中國自動會去創造條件,朝民進黨方向來調整。她有信心,兩岸關係不會因為政黨輪替受到影響。現在蔡即將下台,綠營還是硬挺到底,反正八年這樣也過了,賴還是能贏。

為此,中共當然知道影響民進黨最有效的方式是從華盛頓施壓。最近與美方的多次磋商、AIT 主席羅森伯格也頻繁訪台,甚至包括本月美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康達與白宮國安會中國暨台灣事務資深主任貝莎蘭罕見在北京與中共國台辦副主任仇開明會見。這麼多的穿梭外交,可能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所以最近美國務卿布林肯訪陸,對於台灣議題,雙方著墨不多。

但中共還是不太放心,才會讓傅崐萁在立院會期中匆匆來去北京,並奉上久違的「惠台」政策。除了一些夾帶的水分可以不計外,重點是中共連 ECFA 都準備要斷了,再加上萬一賴不接受中華民族底線,中共沒有道理此時放出利多政策。因此,中共不僅有一定自信,也是在訴求台灣民眾:兩岸交流有其好處,但如果賴連中華民族都不接受,那未來兩岸關係惡化責任就不在陸方了。

面對中共出招,綠營要破其實不難。對民進黨來說,中華民族一詞並不神聖,就是個文化圖騰罷了。其政治意義甚至比不上中華民國憲法。連憲法都可以在選前輕蔑藐視,選後卻可以掛在嘴上,作為賴總統進國會的擋箭牌,中華民族當然也可以說出口,執政時繼續搞文化台獨、建構台灣民族主義,對綠營來說也並不違和。

這樣看來,未來四年,兩岸關係還是要在口水戰中繼續空轉。只該笑獨派看不明白:民族認同要改變並不容易,也要看領導有多聰明公正,讓不同出身的人民願意生死以之。經過日人統治五十年,台人多數還是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否則就不用推皇民化運動了。就算現在有天然台世代,但從對當兵保台如此恐懼的情況來看,目前建構出的所謂台灣民族主義根本就是花拳繡腿,未產生真正民族主義拋頭顱灑熱血的「魔力」。就算閉著眼睛說它成功了,這麼幾年就能讓台人改變認同,那只是在為其他政治力示範,原來改變台人認同有這麼容易。

要釜底抽薪這個繼續讓兩岸空轉的困局其實也不難,重點在綠紅兩邊出牌之餘,卻「隱身在後」的在野黨。在野黨堅持的政治主張,包括台人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仍占多數,而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想法也能滿足習的低標。如何做好說服工作而非逃避,才是應該走的正確道路。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新住民女性之創業韌性與柔實力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923/web/ 

◆  國會改革 綠應放大格局
◆  廢死倒數 大法官的獨裁
◆  「司法立法」統治民意 應適可而止
◆  美抓挺巴學生 台灣為何集體噤聲
◆  李顯龍、蔡英文 各留給國人什麼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新住民女性之創業韌性與柔實力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新住民女性之創業韌性與柔實力


2024-04-30 00:06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自街頭小攤拓展到城市精華區之「專門店」,越南女性新住民創業韌性不可小覷。郭瓊瑩/攝
隱藏在台灣城市鄉鎮巷弄中的新興「美甲」業態,透露了越南女性新住民之能量。郭瓊瑩/攝
外籍看護已是台灣高齡化社會之重要支撐。郭瓊瑩/攝
許多新住民女性運用其自身之勞力與技術,從補貼家用拓展到創業養家,其精神令人敬佩。郭瓊瑩/攝


在台灣各大城市或鄉鎮街巷,國人會發現有許多服務業人員、店家助手乃至獨立擺攤的女性,其實均是來台的新住民。依移民署統計,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底在台灣領有居留證新住民約五十七萬人,其中以女性居多約占九十%。這些女性來台的原因多為經濟因素,透過婚姻照護仲介或廠勞幫傭申請…等名義。

近年發現除了早年幫傭照護為名外,早餐店、東南亞特色小吃攤、街頭騎樓之美甲業種愈來愈多元。許多女性非常年輕,也有中年有經驗者帶著她們開始經營小本生意,自市場、騎樓擺攤作起。而今再深入各巷弄間,發覺台灣的「美甲」店逐漸蓬勃發展,自數坪迷你小間逐漸拓展到有規模有設計感的「專門店」。

走過店面,傳出我們不熟悉的對話語音,而美甲店幾乎清一色是越南女性。因為好奇,曾深入各老舊市區之巷弄中,包括中山區的錦西街、保安街、赤峰街、中永和的新住民集中區。這和紐約、倫敦、費城卅多年前興起的「美甲」專門店似乎有一種時空之鏈結…。

後來得知,越戰後許多越南難民被收容到美國,而因緣際會,美國女星黛比海倫到加州沙加緬度的越南難民收容所探訪,那些越南移民女性,對其美甲造型驚艷。而也因其受法國殖民之影響,在造型儀容各項細節上之藝術美感有根植因緣;黛比海倫因此派她的美容團隊開始訓練她們,進而逐一開創了越南女性對「美甲」,乃至爾後之「美髮」、「洗髮」等更細膩服務之新型商機。

台北已開設了許多有格局的美甲店,近日又見更大規模的「越式洗髮店」在中山北路精華段隆重開幕。自騎樓小攤到精華區之專門店,令人聯想到早期華人移民美國的洗衣店/廣東點心店,以及韓國人開的小雜貨店與水果攤。這種第一代移民的艱辛與克服語言、文化、法令、財務等障礙,其發展著實令人有同理心與敬意。

當我們少子化年輕勞動能量嚴重短缺時,這些無論是已有歸化居留權或短暫來工作之新住民,自她們的眼角神情言語交談間,我確實感受到她們對此難得的「安定」、「溫暖」與對台灣社會之珍惜與感恩。

我曾問一名有廿五年經驗的美容師,妳喜歡台灣嗎?她說:「我很喜歡台灣自由空氣…」。儘管很多人仍拋家離子來台掙生活,但若社會待之以禮以仁,其實她們心中是深度感激的許多人業餘去學中文及其他技藝,這種力爭改變命運企圖心與韌性,確是一面社會鏡子

我曾在三芝買過外配做的花椒醬、辣油,也有越南人開的法國麵包店、河粉小吃店…當他們逐一落地生根,下一代也長大成人,這些「女性」以最微薄力量及基本技能辛勤扎根養活自己,並提升家人之生活福祉,此柔實力著實令人敬佩!












國會改革 綠應放大格局


2024-04-30 01:20  聯合報/ 張淑中/台灣首府大學校長、中選會委員(新北市)
國會改革法案藍綠持續過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八年來,民進黨掌控行政權及國會多數席位,卻從未有心推動國會改革,甚至立法院大多只通過執政黨的法案,以致有淪為行政院的「立法局」之譏。如今時空環境改變,藍白兩黨針對國會功能不彰,提出一系列的增強措施諸如調查權、聽證權、國情報告採即問即答等,希望監督行政部門的運作是否盡職。但此立意良善國會改革案,卻被民進黨批評是國會擴權毀憲亂政

其實藍白兩黨提案修法,總統國情報告應採「即問即答」若能順利通過,則此富有深化台灣民主意涵的法案,不只適用於賴清德,同樣亦適用於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的總統當選人,國情報告「即問即答」,對未來的總統一體適用。

然而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卻表示「總統僅能報告,不能即問即答,否則就是違憲」。民進黨團幹事長亦公開反對,並說美國總統拜登向國會國情報告後,隨即向國會議員致意離開,法國總統也同樣是報告完畢隨即離去。以上所舉美法兩國的例子,似是而非。

法國是施行雙首長制國家,但多黨競爭下的國會選舉,「各黨不過半」常為政治生態。由於總統不獨攬行政權力,故成立「聯合政府」是慣見的權宜措施,因而法國國情報告沒有即問即答的設計,是能理解的情事。

第五共和憲法實施至今,法國已三次出現「左右共治」(總統與總理分屬不同政黨)的政治型態;亦即只要國會大選結果,現任總統所屬的政黨未能獲得國會多數席位,不論是左派或右派總統,便會任命最大在野黨黨魁出任總理,或以聯合政府方式組閣,以求國家政局穩定。試問上述法國總統肯「分享權力」的高度作法,「少數總統、少數國會」的賴政府肯比照辦理嗎?以日前公布的內閣名單觀之,顯然不可能。

再者,美國國情報告並無質詢的制度,其因在於三權分立體制實施下,總統的權力已受到憲法規範相當約束。舉一例明之,美國重要官員任命權雖在總統,但人事同意權專屬於國會參議院反觀我國總統擁有極大的人事權力,可直接任命行政院長、國安會秘書長,並完全主導國防部長、外交部長與陸委會主委等任命,都不受國會的限制

另美國對外作戰調兵權屬於總統,但宣戰權在國會,亦即美國總統發動戰爭前必須通知國會,如果沒有國會的同意支持,總統不能隨意動支戰爭費用;相對地,我國總統單獨決定就能行使宣戰權,此外其兩岸政策如有錯誤決定,或為國家帶來戰爭時,也不需向國會負責或被追究責任。如果純就此點觀之,其實台灣的國家安全風險很大

我國憲政體制並非完全屬於總統制或雙首長制,因此美、法兩國國情報告雖無即問即答,並不代表台灣就不能有此制度的設計。如同民主政治典範國家英國,其國會向來有「議會至上」、「國會萬能」的稱號,備受全球國家重視;立法院是我國最高民意機關,為了防範行政部門違法濫權強化國會功能監督官員,確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民進黨為國家長遠計實應放大格局看在野黨所提國會改革案












廢死倒數 大法官的獨裁


2024-04-30 01:25  聯合報/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憲法法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憲法法庭在日前舉行廢死辯論,明眼人知道這是玩假的。大法官會議曾經三度解釋死刑不違憲,如今第四度由憲法法庭接手,可能重彈老調?

大法官們絕大多數都支持廢死,與我同名的那位過去就跟廢死聯盟如膠似漆。台灣法學會(顧立雄時任理事長)十餘年前曾舉行廢死辯論,在下應邀參加。我是當時唯一公開支持死刑、也寫過最多挺死文章的人,他們非找我去陪襯不可。黃律師也出席,會上一以貫之支持廢死。立場如此鮮明,當大法官的他這次其實應該迴避。問題是按這標準,還有誰有資格參與表決?

這次辯論前一周,法務部罕見地公開呼籲大法官們切勿違背民意廢除死刑。現任部長快下台了,僅僅批准兩次執行令,管這麼多幹嘛?辯論時再表態就夠了。背後壓力應該來自賴清德,怕廢死判決讓原本四成挺賴的民意更形脆弱,但是大法官們會聽進去嗎?他們已經吃了秤砣鐵了心,許宗力等即將卸任者更計畫把廢死當告別高潮戲。這些天來,法官自殺案讓許灰頭土臉,但是廢死號特快車已經開出了,他即使想停,其他人也不會理。

法學不是自然科學主觀性很強,要廢死、挺死都找得出理由市場賣菜老太太編理由能耐不及大法官,但判斷是非對錯能力卻更強,因為沒有政治、利益盤算七名大法官說廢就廢,這是獨裁

廢死為什麼不能交付公投台灣有美、德等國都沒有的全國性公投,大法官們卻一再剝奪人民權利。(第七四八號解釋允許同婚是另一例:連古巴這種極權國家都以公投同婚合法。)讓民選立委表決不行嗎?民進黨掌控過半席次長達八年,為什麼不修刑法廢死刑?密特朗競選總統時表明反對死刑,過半法國人投他,廢死也師出有名。蔡英文從不表態,她任命的大法官卻要霸王硬上弓,這不是強姦民意嗎?

大法官們會肆無忌憚,國民黨不爭氣也是主因。馬總統時代,立委吳育昇還敢指控自己的法務部長王清峰怠忽職守;蔡英文任內八年,法務部執行死刑與法院判決死刑定讞案件幾乎掛零法務部現在承認四七六件殺人案件只有一件判死。國民黨不聞不問,甚至不會拿廢死當選戰議題。若非立委王鴻薇最近登高一呼,恐怕全黨還渾渾噩噩。

憲法法庭判決即將出爐,國民黨應該學學川普,別等那時再狗吠火車。自從羅訴韋德案判決以來,美國社會就為墮胎而分裂。川普在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競選時對保守選民承諾:只要當選,就任命反墮胎者當大法官;他任命了三人,讓保守派有了六人多數,於是推翻行諸半世紀羅訴韋德案判決如果拜登連任,他也會任命支持墮胎的大法官重新合法化

廢死判決只是一局下半(先前三號死刑合憲解釋是一局上半),國民黨可以承諾:我們執政,就任命支持死刑的大法官!別忘了,我們的釋憲制度就是抄美國的,學學人家怎麼玩政治。再者,國民黨也可以推動公投法修正,讓即使已經憲法法庭宣告為違憲的議題,也能成為公投對象。大法官們當然會扼殺這樣的公投法,但民氣可用,民意會更挺國民黨。

廢死判決會是賴清德與民進黨難以扛負十字架,國民黨看到了嗎?












司法立法統治民意 應適可而止


2024-04-30 01:24  聯合報/ 楊哲銘/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學系醫務管理學系教授(台北市)
是否要廢止死刑,我國憲法法庭於23日針對本案進行言詞辯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是否要廢止死刑多年來一直是社會矚目的議題,近期有卅七名死刑犯聲請釋憲,我國憲法法庭於四月廿三日針對本案進行言詞辯論,聚焦死刑是否違憲,各界高度關注。

美國最高法院的憲法解釋原則,是全球憲法界學習標竿之一美國最高法院十九世紀初就在判決意見楬櫫政治問題原則」,該原則係指聯邦法院在判決或裁定避免做政策決定,行使超出職權範圍裁量權,進而侵犯憲法賦予立法或行政部門權力。也就是說根據三權分立原則,司法權不應該僭越立法權跟行政權。

但是司法審判過程透過法條的解釋及適用,往往隱含立法的結果,被稱為「司法立法」(Judicial legislation)。在美國法學界,對這個概念最深入的論述來自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代的美國大法官卡多佐Benjamin Cardozo)。卡多佐在他的名著《司法過程的本質》中,第三講的題目就是法官作為立法者〉。卡多佐認為在各自職權範圍內,法官和民意代表都是立法者,但是法官立法的範圍比較窄,法官立法只能是填充法律空隙

實務上法官立法是走在「政治問題原則」的鋼索上,縮緊「政治問題原則」,法官立法的空間就小;放鬆「政治問題原則」,法官立法的空間就變大。廿世紀美國最高法院判決是向擴大「司法立法」傾斜,所以有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的「羅訴韋德案」,透過最高法院的判決,宣告婦女墮胎權聯邦憲法保障權利

可是這樣的思維在廿一世紀受到挑戰,去年六月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有五十年歷史的「羅訴韋德案」。在這個新的判決中,多數大法官認為,美國聯邦憲法並沒有明文寫下婦女墮胎權是聯邦憲法保障的權利,司法系統不應該透過司法判決就決定人民有沒有這項權利。這個判決在最後結論寫道:「我們在要結束這個判決理由的地方又回到了起點。墮胎是一個艱難道德問題,憲法並不禁止各州公民規範墮胎或禁止墮胎,但過去的判決(羅訴韋德案、凱西案)僭越了這項權力,我們現在推翻這些決定,並將權力歸還給人民及其選出的代表。」

中華民國刑法於民國廿四年元旦制定公布,並自廿四年七月一日起施行;中華民國憲法於民國卅六年元旦公布,同年十二月廿五日施行。我國刑法有死刑是在憲法公布實施之前,憲法實施之後立法院也沒有廢止死刑,死刑有是否立法廢止的問題,哪裡有合不合憲的問題?根據憲法訴訟法第卅二條第一項,聲請不合法或顯無理由者,憲法法庭應裁定不受理。可是這一個不應該被受理的案件,卻變成在憲法法庭上演的一齣撕裂國家大戲

近年來台灣大法官們的憲法判決及解釋,習以依本解釋或判決意旨完成相關法律之制定等語言,命令立法院訂定法律,讓我國之立法院宛如司法院立法局,完全背棄五權分立精神,不但竊取立法權違背大多數民意,這種菁英傲慢,企圖以「司法立法」統治民意,應該適可而止了















美抓挺巴學生 台灣為何集體噤聲


2024-04-30 01:26  聯合報/ 汪志雄/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伊利諾州)
大學校園內反以反猶挺巴的學生示威不停,阻擾正常教學活動,不少大學校方採取強硬行動,讓參與示威的學生擔心留下紀錄,影響學業畢業與就業。圖為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一名示威學生18日被維安警方逮捕。(美聯社)


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香港發生反送中運動時,美國當時的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曾公開形容,發生在香港的示威遊行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更指責香港警方「打壓自由和人權」,並呼籲特區政府和警方「停止攻擊與虐待港人」。

短短不到五年,其「美麗風景線」的言論言猶在耳,美國最近也發生了校園學生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加薩走廊種族屠殺。警方對手無寸鐵學生展開強勢驅散毆打逮捕,並對周遭採訪媒體記者無差別攻擊,這種粗暴行徑,引發了更多學校的學生加入抗爭的行列,使得這一波「援巴抗以」的學生運動,有愈演愈烈趨勢

眾所皆知,美國猶太勢力範圍深入政界、商界、學界、娛樂界與媒體事業,擁有強大的財富與影響力,因此美國政府對於以色列在加薩殘殺平民百姓的惡行不敢多加譴責;相反地,美國的大學生卻是充滿理想主義自由色彩,對於一些反人權、反人道的種族迫害,永遠會在第一時間站出來聲援抗爭

美國一些歷史悠久名校,向來都以捍衛學術自主與言論自由出名,為何這次會甘冒大不韙,動用警力進入校園鎮壓學生呢?起因當然是因為之前哈佛大學與賓州大學校長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扛不住壓制校內反猶言論壓力雙雙辭職下台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聽證會上為了保住權位則選擇妥協決意出手鎮壓反猶示威學生於是這位來自倫敦政經學院首位哥倫比亞大學女校長,放手讓防暴警察進入哥大校園,粗暴地逮捕學生,遂引發了全美各地抗爭學潮

對照之前香港的學生示威抗爭,台灣從政府到許多民眾熱血支持,這一次卻都噤聲;許多政客、媒體、名嘴、評論員、年輕人,一夕之間變成了啞巴,可見這些人之前所講的「普世價值」都是自欺欺人在他們的眼中只有盲目的「反中價值」,絕對沒有什麼高尚的「普世價值這些人不敢在以色列進行種族屠殺時得罪美國、出聲譴責,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群懦夫、騙子、偽君子和投機客而已,絕對不是什麼民主正義捍衛者

台灣如果真的是一個自由民主社會,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對聲援普世價值集體噤聲」的現象呢?一個自由的國家,媒體與人民理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怎會發生這種「口徑一致」的集體沉默反應呢?這讓我不禁想到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集體認同盲目必然會阻斷獨立思考能力

一個國家如果不把人民放在首位,不致力於推動共同繁榮,拒絕幫助其他國家的發展,而是透過剝削、壓迫、奴役、種族滅絕、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成就其世界霸主地位,還能稱為民主國家嗎?

近四十年來,美國早已走向霸權民粹民主,如今的對外政策違背民主的,它侵略、占領、摧毀他國、暗殺他國的領袖,將自己的「美國價值」強加於別國;這不是民主,而是與民主相反軍事殖民

台灣選擇與美國站在一起,這恰恰說明了此刻的台灣,只不過是一個價值凌亂虛偽當道偽民主社會罷了













李顯龍、蔡英文 各留給國人什麼


2024-04-30 01:22  聯合報/ 林享能行政院農委會主委(台北市)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5月15日卸任,交棒副總理黃循財。圖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美聯社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將於五月十五日卸任,交棒給黃循財;而蔡英文五二○任滿由賴清德接任。李顯龍執政近廿年、蔡英文執政八年,各自留給國人什麼?不同政績兩樣情。

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新加坡已經是東南亞營運中心,有世界最大修船廠世界第三大煉油廠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第五大商港國民所得二六,○九七美元。李顯龍國九十三年(二○○四年)八月接任總理,擔心新加坡沒落,因此下定決心下猛藥拚觀光興建俾倪全球大型遊樂園和賭場

李顯龍展現魅力,拒絕公投或由國會決定是否開賭場,其父李光耀堅決反對,憤怒之餘撂下狠話「除非我死了爬過我屍體」,但他依然宣布興建。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賭場先後開幕,當年以不到一年時間,新加坡國民所得成長七,七九二美元;台灣陳水扁執政八年僅成長三,二二五美元,馬英九執政八年也只成長四,四○九美元。

李顯龍執政,半導體產業於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彭博創新指數將其評為世界第六大最具創新性經濟體;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為第八名。積極與全球晶圓大廠合作擴大版圖。在生物醫療及製造業蓬勃發展觀光會展產業持續壯大。李顯龍留給新加坡人的政績仍會持續發光發熱

蔡英文對台灣股市表現亮麗、民間投資增加、國民所得增加,認為是其施政成果事實上,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源於民國六十三年(一九七四年)能源危機十大建設石化產業難運作須推動科技產業另謀出路當時的行政院秘書長費驊邀請其交通大學同學、時任美國 RCA 公司研究部主任的潘文淵來台會商,認為台灣電子產業所需的積體電路仰賴進口,如能自行生產則可帶動電子產業發展,政府接納此獻策成立工業研究院和新竹科學園區

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十二月新竹科學園區落成,蔣經國親臨主持,政府也推出全力發展資訊工業十年計畫

台積電公司的籌設,孫運璿、俞國華、李國鼎、趙耀東等均予支持,趙耀東陪張忠謀拜訪企業界大老勸募投資,政府出資七千萬美元,終成立台積電。幸得張忠謀辛苦經營晶圓代工獲國際肯定,成就台積電一路壯大成為護國神山,也帶動半導體產業榮景。蔡英文執政前,護國神山早已屹立,蔡英文要攬功國人不會認同,她只是在護國神山大樹下納涼罷了。

蔡執政,八,四○○億前瞻計畫無主軸和目標,債留子孫新南向政策一事無成,RCEP 已成立,我國未能融入。擴大貿易和經濟領域方面,反而是馬英九任內和紐西蘭、新加坡簽了自由貿易協定。韓國自盧武鉉總統始,李明博繼之,於短短九年內完成八個 FTA 協定,共有四十五個締約國,占其經濟版圖六成蔡英文八年任內卻掛零開放萊豬,要與美國簽自由貿易協議,即將卸任卻八字沒一撇

此外,工總反應的「五缺」問題,八年內無能處理廢核關掉核能電廠,卻以三倍價格收購民間發電強奪良田和魚塭演成官商綠能撈錢大作戰台南地檢署已起訴光電弊案官商十五人,不法利益估計九十餘億元冰山一角已掀開,其他施政如何,有待國人省思




辛翠玲/當中國電動車搶市 歐盟怎解?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當中國電動車搶市 歐盟怎解?
◆  朱宗慶/表演藝術與「微笑曲線」






辛翠玲/當中國電動車搶市 歐盟怎解?


2024-04-30 01:31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儘管中國大陸電動車已供過於求,當地產能依然持續快速擴增,引發各界擔心當地電動車可能低價出口,在全球掀起割喉式價格戰。(美聯社)


過去兩年間,中國汽車出口超越德國與日本,躍居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囊括全世界電動車銷量的三分之二,掌握全球七十六%電池生產力。執汽車產業牛耳的歐盟也被中國電動車快速攻入,其於歐盟市占率從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的三點九%,增加到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的八點二%,預計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將成長至十五%全球汽車產業結構徹底被顛覆,歐盟警鈴大作。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引十餘年前中國太陽能板在歐盟低價搶市之例,指中國電動車在歐洲有違反公平貿易之嫌。去年十月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啟動為期九個月反補貼調查。如調查結果屬實,歐盟可能對中國進口電動車課徵稅率高於十%的反補貼關稅。面對指控,中國既說情論理,也警告歐盟不得輕啟爭端,否則將報復回擊歐、中電動車貿易大戰,彷如箭在弦上

面對中國電動車的爆炸性成長,各方觀點不盡相同。相對於美國將中國電動車視為國家安全威脅並管制進口,歐盟的情況複雜許多。產業界有看法認為,中國有助歐洲降低綠能轉型成本;也有看法主張,中國電動車讓歐洲汽車工業備受威脅。從開放市場築起保護主義高牆,再加上不同的政治考量,各種聲音都有。以現狀觀之,歐盟的中國電動車難題,至少有以下幾種可能的答案選項

一、全面保護:仿效美國,開啟貿易戰,課徵懲罰性關稅、甚至可加碼以安全之名,管制中國電動車進口。這種策略可能引發中國的報復,中歐關係惡化;但對於保護歐盟內的就業和產業發展直接短期效果

二、去風險策略:分散風險、調整供應鏈,增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來降低對中國電動車的依賴。例如,與技術成熟日本或成本較低發展中國家合作,替代部分中國電動車的份額。

三、貿易協商:此於十年前的歐、中太陽能板爭議已有先例。當時歐盟一度對中國太陽能產品開徵臨時性懲罰關稅,雙方瀕臨貿易戰邊緣。而後幾經協調,最終中國以提高產品價格,回應歐盟的傾銷指控和解結案

四、重點轉移:另一種可能選項則是,將問題重點由處理貿易爭端轉為處理內部法規協助本地製造商提升產業競爭力。最近甫落幕的另一波歐盟、中國太陽能板爭端即採此做法。以電動車而言,歐盟可調整的內部法規林林總總。例如消費者電動車購車獎勵是否要排除中國製車種、是否修改去年通過將於民國一二九年(二○四○年)起全面禁止燃油車的電動車轉換法案等。

在諸多可能的做法中,歐盟內部不同勢力的態度也是需要評估的變數。一方面身為歐盟最大會員國的德國,無意因電動車問題發起對中國貿易戰。德國總理蕭茲在近日訪中的行程中,對此即有表態。再者,歐洲車企也有不同的聲音。大型車廠如寶馬和賓士在中國有龐大的市場與深度的利益結合,皆不贊成對中國電動車課徵高關稅

另一方面,歐洲議會最大黨團中間偏右歐洲人民黨,則主張暫停去年通過的電動車轉換法案,讓歐洲車廠與消費者有更寬裕的準備時間。

當然,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電動車,歐盟更不無可能複選作答,在促進創新與保護本土產業之間尋找恰當平衡,以更靈活更具建設性多元策略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