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跳出桃機第三航廈兩難泥沼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焦點日漸模糊的國民黨主席選舉
◆  聯合報黑白集/我確診者康復較慢?
◆  經濟日報社論/跳出桃機第三航廈兩難泥沼







經濟日報社論/跳出桃機第三航廈兩難泥沼


2020-02-22 01:4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桃機公司日前赴行政院報告桃園機場第三航廈發包改善策略,依照目前的最新進度,第三航廈要延後至民國114年(2025年)才能試營運。由於第三航廈預算、興建進度一直卡關,加上桃機董事長王明德不續任董事長,各方條件都顯示第三航廈興建正陷入發包困難的螺旋,若繼續一路往下,第三航廈將成為蔡總統任內的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是國內有名的政治橋梁,過去每到選舉時就會浮出水面,但拖延了近20年還沒完工金門大橋是公共工程的負面教材,近年在蔡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才逐步落實,預計在民國110年(2021年)完工

如今比金門大橋更重要的交通公共建設是桃園機場的第三航廈,卻陷入了另一個比金門大橋更險峻的局面。桃園機場目前兩座航廈早已不敷使用,不但旅客人數超越設計容量千萬人次,地面上的停機坪也不夠,塞人又塞機不是因為我國旅遊業生意太好,而是桃機嚴重超載,近年旅客大排長龍出國或回國,航空業者苦於停機位置不夠,民怨持續累積。桃機董事長王明德的不續任,第三航廈發包不順未必是唯一因素,但絕對是關鍵因素

第三航廈的發包受阻有幾個原因,包括得標設計圖的施工難度高,興建經費拉高了投標廠商的門檻,即便行政院已追加預算,但仍趕不上廠商評估投入第三航廈興建的費用,一次又一次的流標,政府與桃機想要修改設計圖,希望減少繁複的設計元素,增加廠商投標的意願,但目前看來進展有限,讓第三航廈的命運更加坎坷。

第三航廈的啟用日期不斷延後,從民國109年(2020年)到目前最新的進度是民國114年(2025年)可以營運,但這只是試營運,不斷跳票的啟用日期,讓各界對第三航廈工程的不信任感不斷累積,以目前的進程來看,即便真的可以在民國114年(2025年)啟用,到時蔡總統已卸任,執政八年卻無法讓第三航廈浮出水面,跟20年無法浮出水面的金門大橋,又有什麼差別?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經濟,航空與旅遊業首當其衝,但桃機卻可說是另類受惠。從SARS的經驗來看,短期內旅遊與航空業都會大幅降溫,若新冠肺炎病毒不像SARS病毒可在短時間內消失,而成為類似流行性感冒的傳染病,對航空旅遊業的影響時間會加長,預期一段時間內進出桃機的旅客會大幅下滑,桃機可以稍稍喘口氣。當新冠肺炎疫情告一段落後,必然要重新面對桃機第三航廈難產的問題,這不是光靠換一個董事長就可以解決,而是要從頭檢視第三航廈為什麼蓋不起來。

我國絕對有能力按照第三航廈現有的設計圖施工,關鍵在政府打算付出多少成本?政府如果認為我們只要蓋一座平實的機場,不需要造型天花板等亮麗的外型,那就要從合約面著手,從設計圖開始根本解決目前的發包困境。如果政府仍要照現有的設計圖推動興建第三航廈,就必須重新盤點現有的交通預算,從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提撥費用,會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

從國家長遠的發展來看,國人自是希望擁有一座美觀又實用的機場,這不但是國家門面,也提供國人進出國家的便利,對推動觀光、旅遊和促進商務都有絕佳的幫助。但從近年第三航廈推動的進程來看,我們擔心從行政院、交通部到桃機公司陷入了魚與熊掌必須兼得的泥沼,要兼顧外觀、功能、合約與經費,不敢痛下決心做出取捨,讓第三航廈的啟用日程不斷的延後。

使用量經濟效益等層面來看,金門大橋拖延20年才啟用,或許傷害還沒那麼大,但桃機第三航廈若連民國114年(2025年)營運的目標都沒辦法守住,這張成績單將成為蔡總統執政八年最不想回顧的政績











聯合報黑白集/我確診者康復較慢?


2020-02-22 00:1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於防疫措施嚴謹,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獲得有效控制,確診案例較日、韓、星、港都少很多。這點,值得國人慶幸。但從另一個標準看,台灣廿六個確診病例中,僅兩人康復出院,治癒率似稍嫌偏低

台灣已痊癒出院的患者,為第一例武漢女台商和第十例武漢男台商前者住院十六天,後者住院十四天。以中國大陸的統計,扣除湖北,大陸康復出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是九天多,湖北則是廿天。以此標準看,我國兩名出院患者的住院天數恰在兩者之間,少於湖北的平均天數,高於其他各省的平均天數。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前十例確診者中尚未痊癒的八例,住院天數已分別達到廿二至廿八日不等,仍未傳出康復的好消息。這點,當然與每個人的體質、年齡、健康因素有關;但如果其他國家或地區有更好的治療方式,能使患者病情早日趨於穩定,應值得我們取經。畢竟,一旦進入社區感染,我們必須有更有效的治療方式來抗疫。

觀察大陸的疫情,近幾天單日治癒的人數,已超過當日確診新增病例以廿日為例,當天治癒者二,一○九人,新增確診則是八九二例。目前大陸累計治癒者已一萬八千多人,應可提供不少有用的經驗。

台灣醫療資源充沛,醫技精良,值得自豪。但以我國廿六例只治癒兩例看,治癒率不到八%,僅略優於日、韓。若比起星、泰、馬、越,乃至美、英、澳,都遠遠不如。請再加把勁!












聯合報社論/焦點日漸模糊的國民黨主席選舉


2020-02-22 00:1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主席補選政見會,候選人郝龍斌(左)與江啟臣(右)會後握手致意。


距離國民黨主席補選僅半個月,但外界看到兩名候選人郝龍斌江啟臣政策面的辯論並不多看到更多的,反而是黨內不同勢力在政治操作程序爭議立場對立。這一方面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的影響,使選情被邊緣化;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這場選戰雖以「改革」為主軸,但實際攻防仍未跳脫國民黨的傳統思維和運作。

以近來討論頗多的「傅崐萁恢復黨籍」和「人頭黨員」問題為例,前者竟成國民黨內戰的引爆點。一開始,國民黨中常會跳過地方黨部,直接決議處理傅崐萁恢復黨籍案,確不符程序正義;但在地方黨部考紀會補正程序後,從制度上看,似乎就該讓這項議題列入議程討論。然而,部分人士跳出來反對,認為國民黨應考量社會觀感,畢竟傅崐萁仍有案在身,一旦定讞,對國民黨的形象將再度造成衝擊。另一派觀點則認為,國民黨影響力江河日下,能聚攏所有願意加入的力量,都應該歡迎。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並不是沒有討論空間。

但令人不解的是,如此必定會招致輿論質疑的決定,國民黨中央竟然在主席代理的情況下企圖強渡關山,於是造成第一波衝突。接著,持不同立場的人馬又都堅持己見,各自向不同立場者貼標籤,使得討論空間極度壓縮。尤其,是否支持傅崐萁恢復黨籍又牽扯主席補選運作,讓事情更千頭萬緒。
終至兩派對決,考紀會流會,國民黨再度陷於內鬥陰影中。

至於人頭黨員的問題,主要是國民黨黨員數近期增加了近兩萬人。事實上,比起三年前的主席選舉,就算加上新增人數,國民黨黨員數已呈大量減縮。而且,根據去年國民黨修訂的內規,黨員的投票權原本從入黨四個月後起算,如今已延長為一年;由此觀之,人頭黨員的問題似乎被誇大了。

進一步看,藍營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在黨員數突然增加,而在黨員結構與人口結構和實際民意嚴重脫節,許多是由地方派系或政治主張較激進者所掌握。由於主席是由黨員直選,面對黨員結構失衡,黨主席候選人一方面雖高喊「改革」,一方面卻又投鼠忌器,避免自己的改革主張觸怒那些「基本盤」。如此一來,候選人的改革主張當然不如預期。

在這種情況下,外界所期待看到的國民黨改革路線辯論,即遲遲沒有出現。大家一再看到的,圍繞在兩個軸線上:其一,是兩名候選人還在打傳統式的選戰,頻頻拜會大老、派系,爭取支持;其二,則是繼續炒多年來反覆提出的冷飯,如兩岸路線調整、世代交替與年輕化、組織改造等,卻無法深入觸及行動面戰略面。試問:如果主席是靠著應「被改革者」而當選,未來能做出甚麼真正的改革?

這次補選的主席任期約僅一年多,其間不會遇上重大選舉,無涉選舉提名問題;因此,當選者的任務相對單純。當選者的主要任務有幾:首先,重建黨內由下而上的溝通管道,讓黨中央成為改革的平台,而非定於一尊的決策者。其次,積極扮演「有力的在野黨」,將掌握過半的地方政府和國會戰力發揮到極致,重新爭取民心。第三,把握機會改革,將中常會的代表性荏弱、黨內選舉機制僵化、黨員結構不利等問題,一一修正。

長遠看,未來一年,國民黨更應強化的是「正當性論述」基礎。諸如「九二共識要不要改」、「黨名要不要換」,都須討論,但未必是主軸;至於「加強網路經營」或「大數據分析」,都是要做,卻無須爭辯的事。重點在,國民黨不能僅有一個主席作為大腦,要有更多人群策群力貢獻腦力。國民黨不妨以敵為師」,但切不可忘記自己的從政初衷,以免落得邯鄲學步的下場。否則,改革不成,可能弄到連自己是誰都認不得。

聯合筆記/台海版「北風與太陽」

◆  疫情社區傳播的政治術語
◆  政治掛帥 台灣防疫能量真的不足嗎?
◆  聯合筆記/台海版「北風與太陽」
◆  關鍵時刻 退燒止咳成藥應管制
◆  超前準備 應對社區感染/防疫順藤摸瓜 防不住恐慌
◆  超前準備 應對社區感染/人人「身體不適」 學校口罩怎麼發?
◆  超前準備 應對社區感染/開學量體溫 發燒沒標準
◆  畫中有話/今天你幾度?







聯合筆記/台海版「北風與太陽」


2020-02-22 00:11 聯合報 /   羅印冲
在武漢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江姓、金姓台商日前已痊癒出院。(新華社)


接返滯留湖北台胞的第二批包機遲無進展,日前卻傳來令人振奮好消息,兩名在大陸確診台商已痊癒出院,然而,其中一名台商直言:「是大陸給我第二次生命。」這話對於整天把人道掛嘴上的蔡政府官員,無疑是最大諷刺

在蔡政府堅持後續包機必須由我方派機、大陸也堅持由東航運送情況下,包機事宜前景不樂觀。所幸,日前確診兩名台商終獲痊癒出院。

其中金姓台商說:「過去我對大陸只有同文同種的認識。這次我患病後,對大陸有了更深的瞭解,是大陸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另一名確診台商得到當地安排「懂得閩南語福建醫療隊進行心理輔導,讓病情很快得到緩解

相關訊息見諸媒體後,網路上又出現惡意解讀的陰謀論,有人說這是大陸刻意製造的「樣板台胞」,目的是藉疫情對台統戰」。還有網友說,既然大陸能把人救活,其他台胞也不用回台了,回來只是徒增台灣防疫風險。

這些說法讀來令人心寒,這些冷血文字,劍指的是跟我們擁有相同國籍的台胞。對這些台胞來說,台灣也是養育他們的母親,如今疫情爆發,卻對他們避之唯恐不及,反由對岸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

這些台胞也許會想問:母親看待和救援自己的孩子,難道會先區分孩子的所在地?為何僅僅因為在對岸發展,甚至短期到大陸探親或出差,就只能淪為「棄子」,等待他人的關愛和解救?

疫情爆發無情肆虐下,我們看不到「愛在瘟疫蔓延時」的動人故事,反而見到兩岸政府頻頻口水戰,致使台海緊張升級,人道成為廉價禁不起檢驗口號,背後是自私盲目政治考量

衛福部陳時中說,「既然選擇了國籍,就須自己承擔」,硬是撤回陸委會「有條件讓陸配子女來台」的政策。朝夕令改下,多少親人分離家庭在暗夜哭泣,多少孩子等待和父母重逢,等一個溫暖的擁抱,消除疫情下的慌亂緊張。

但他們何時才能與家人團聚呢?還滯留在湖北的近千名台胞,又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呢?

兩岸政府在爭取台胞民心的競逐中,似已出現結論,這是台海版的「北風與太陽」。












畫中有話/今天你幾度?


2020-02-21 23:52 聯合報 /   林澔一
 圖/林澔一


全民防疫,新北補教業者正為學生量體溫。

下周各校陸續開學,校園防疫如臨大敵,學生量體溫更是重中之重;然而,因各校發燒標準不一,是否會形成另一種混亂,事倍功半。更何況,美國CDC將台灣列為明顯社區傳播階段我政府雖否認,但學者仍建議超前部署,以免步當年抗煞後塵











關鍵時刻 退燒止咳成藥應管制


2020-02-21 23:54 聯合報 /   章貢/醫師(台北市)
圖為示意。民眾若有咳嗽、流鼻水等輕微感冒症狀,可能會選擇自行到藥局購買成藥,但可能延遲發現流感、新冠肺炎的時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月來台灣籠罩在新冠肺炎恐懼中,殊不知還有一個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也威脅國人健康(本季死亡已超過五十例);如果再加上「(一般)感冒」這個熟悉名詞,一般民眾絕對霧煞煞,搞不懂這三者臨床現象到底有什麼不同?

它們的症狀確實類似:發燒、流鼻水、喉嚨痛、咳嗽、疲倦、肌肉痛、頭痛…,但是治療方式和預後、對社會的衝擊卻相差非常遠。

十九日有新聞報導,新冠肺炎重災區湖北省武漢市,「為了從源頭切斷傳染源,要求全面排查自一月廿日以來曾購買退燒止咳藥的人員」。筆者不清楚他們如何排查,不過非常認同這個想法;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醫界愈來愈了解,很多患者症狀很輕,和一般感冒的發燒、咳嗽很像,卻可能是凶猛的傳染源。

台灣平常電視台的「感冒藥」廣告就接近十種,有的還強調與醫師開立的成分一樣,廣告全年不斷洗腦「好騙」的觀眾,這些藥的共同成分就有退燒作用;現在是疫情社區化關鍵時刻,防疫人員剝絲抽繭、忙於人海中找出傳播者,感冒藥卻無意中大開防疫漏洞

居住過歐美地區的人都知道,他們少有感冒藥廣告,甚至求醫時,如果被鑑別診斷是一般感冒,醫師根本不開藥;而在台灣,患者可能會被給予三、四種藥(反正健保局會埋單)。其實醫師同業也有苦衷—老百姓實在「難教」,生意受影響事小,遭無知民眾的辱罵划不來,久而久之民眾在這個議題上愈來愈「弱智化」。

民眾教育防疫工作不可忽視的一環。筆者合理懷疑,自行去藥局買退燒止咳藥,和所謂「感冒藥」的民眾裡,可能藏有新冠肺炎的帶菌者、傳播源;建議(可能需要NCC公權力的介入)請藥商和電視台共體時艱,暫時停播感冒藥的廣告(至少疫情緩解前),藥局或可也配合拒售感冒藥,請購買者先尋求醫師診斷,相信醫師此時都會繃緊神經診斷,幫大家找出潛在傳播者。










政治掛帥 台灣防疫能量真的不足嗎?


2020-02-22 00:06 聯合報 /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首批包機返台的隔離者已返家,仍有數十名台灣學童,因為沒搭上首批返台包機,現在仍被困在武漢;圖為十歲男童舉著自己寫給蔡總統的信。圖/湖北武漢台胞返鄉自救會提供





報載我受困武漢學童寫信求援,身為人父,基於同理心,對部分主張可能導致後續包機卡關的若干理由,忍不住投書質疑。

首先、眾所擔憂的「防疫能量不足」。筆者非相關專業,對於辛苦奉獻的前線防疫與醫療人員,亦不忍苛求。但若對照十六日媒體舉辦的抗疫世紀挑戰SARS新冠肺炎專家會議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座周志浩透露,感染檢驗量能,現提升至每日一千二百件疫情緊急時,部立醫院可增二千多病床如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全國將提供二萬多間隔離病房;此數字與先前認知落差不小,主管單位難道不該釐清釋疑?對陸方匯整的請求返鄉近千人,我們也非照單全收,何來「能量不足」問題?

其次、參照大陸國台辦馬曉光日前公開溝通過程,造成兩岸談判破局關鍵的「弱勢優先名單」,如陸方所述屬實,對其中所指「願運送包括一二一人優先名單在內的台胞盡快返回」,或「台方應當擴充防疫能量安置返鄉台胞」並「說明確切時間進度安排」等,迄今未見我方對等公布交涉詳情,具體回覆,也不見有力澄清或辯駁

尤其我方堅持「華航執行」。茍有政治疑慮,民間有人務實提出如華航、東航輪飛,或以私人名義包機運輸等解套。筆者更建議,倘不介意有損國際形象,能不能循過去無協議下遣返要犯模式,由華航、東航飛至第三地,再透過第三國或其他組織居中協助接返,化解「撤僑」爭議?

若無政治動機,出動國航係因不信賴陸方專業,與執行登機篩檢及機內防染等技術需求。則吾人想問:新冠肺炎查驗不易,無症狀帶原傳播早經證實。有我方人員伴行的華航班機,就能保證「滴水不漏」?美國兩架赴日撤僑包機,不也同載了十四名確診者?以兩岸主事者智慧,真沒辦法各讓一步,協商出類似「東航機組搭配台灣防疫人員」折衷方案?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看看國際間不分國界的積極施援,想想我當局所謂「承擔自己選擇的國籍」。姑不論其法律依據為何,有無違背人倫、犧牲當事人權益之虞,也不管此舉是否造成分化對立,不利族群融合或兩岸交流,我們是否該先自省:這樣的差別待遇,符不符合WHO組織法序言宣示的享受最高而能獲致之健康標準,為人人基本權利之一不因種族、宗教、政治信仰、經濟或社會情境各異,而分軒輊」?







疫情社區傳播的政治術語


2020-02-22 00:09 聯合報 /   劉大智/微生物免疫學博士(新北市)
新北市政府成立「居家檢疫關懷中心」,新北市長侯友宜(右)呼籲衛福部長陳時中(左)應一級開設以應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疾控中心(CDC)廿日由台灣第十九例病患、一位白牌司機,將新冠肺炎傳染給多位親人,出現第廿到廿三病例,而認定台灣出現社區傳播疫情衛福部陳部長在記者會中否認表示,已查出感染源,所以不算社區傳播云云;蔡總統也公開反駁表示,台灣只有零星個案,未符社區傳播要件。是否不想被美國歸類於防疫破功的國家,為了面子,而玩起文字遊戲呢

其實,台灣醫界有很多人都認為,新冠病毒社區傳播無可避免,是遲早的事。世衛組織曾匯整全球新冠病毒疫情,指出輕症者占八十二%,重症十五%,死亡三%,並表示確診病例中,有一成是無症狀感染者。除了春節從中國疫區返台的成千上萬人士外,嚴重社區傳播疫情的星、日、韓等國,至今每天還是有大量遊客來台趴趴走;若有感染帶原者入境,有多少會被海關發燒篩檢儀遺漏呢?防疫單位又如何去防堵,這些輕症或無症狀帶原者?會不會早已流竄潛伏在社區內?

廿一日陳部長中表示,第十九例的感染源浙江台商因抗體為弱陽性,所以未列入統計病例數中,此解釋有捉襟見肘之嫌。再則,陳部長又表示,追查這位浙江台商的家人,檢測都為陰性,那為何不像這位台商一樣再測抗體呢?本來可能是符合社區傳播的疫情,竟被防疫單位刻意淡化掉了。而像浙江台商一樣有抗體,曾感染痊癒的病患,在台灣究竟有多少人呢?

第廿四例感染者為六十歲北部婦女,沒有出國史,一月廿二日即發燒,感染兩名親人已列為第廿五、廿六例,至今仍查不出她的感染源;若照蔡總統與疫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的說法,此為零星個案,不構成社區傳播要件,不失為逃避被歸類為有社區傳播國家的政治術語」?

世衛組織至今仍認為新冠病毒未出現變異株病患顯現的臨床症狀有輕症、重症,甚至無症狀病毒專家認為應和病患個人體質有關,病毒毒力病原性都是一樣的

台灣防疫單位為防堵該病於境外,禁止中港澳人士來台,禁止兩岸某些航線,疫區入境人士強制隔離或居家檢疫,追蹤病例及其接觸者,做得有聲有色,令人佩服,無症狀帶原者恐成為防疫罩門,或將成為台灣社區傳播的源頭,防疫單位當戒慎恐懼有所因應












防疫順藤摸瓜 防不住恐慌


2020-02-21 23:55 聯合報 /   林法/公(彰化市)
武漢肺炎疫情嚴峻,確診的白牌車司機妹妹任職的工廠21日上午停工,附近工廠表示,停工的工廠僅留廠長與一名行政人員留守。(中央社)


日前火速公布第廿四例新冠肺炎確診的北部六十多歲婦女,由於是武漢未封城前發病,且兩年未出國,至今感染源不明的,頗令人憂心;昨天又公布她的兩名親人確診,確診病例更升至廿六人。就算美國CDC認定台灣出現明顯社區傳播有爭議,政府現行順藤摸瓜的防疫措施,顯然已不足應付當前疫病情勢

多天前,南韓第卅名確診病例後,南韓政府便決定將相關患者發病期間的外出路線和細節,記錄成數位日誌公布於官網,但至今仍無法阻擋該地爆增的病例。我們呢?

彰化是這次疫情重災區,網路上瘋傳首例身亡的白牌司機及其染病家屬,曾經出入的餐廳、賣場或醫院,也是筆者全家常去之處,這讓遠在法國的兒子都來電關心,只是我的淡然讓他有點擔憂,還不忘傳些「疫情嚴重資訊提醒

說不緊張是騙人,不過鑑於SARS經驗和專家意見我一直相信保持良好的心情衛生習慣,並避免人多的公共場所,才是最佳防護

只是隨疫情加劇,身旁不安的眼神如同彰化入夜的街頭,總叫人覺得悲涼;既然大家都知「猜疑和懼怕」是降低「社群免疫力」的最大殺手,那麼公開更多讓民眾有所依循資訊,便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

社區感染不可避免,許多學者認為超前準備」,如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建議,防疫或民眾注意事項,都該公布標準流程以避免當年SARS時的混亂,而危機評估更應拉高到國安層級」。試問面對日漸焦慮的民眾,除一貫要求「科學根據」及「切勿聽信謠言」說詞,政府又作了什麼?

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在彰化生活超過半世紀,看著熟悉餐廳、賣場和醫院,裡面病毒再可怕,也抵不過我與家人曾留下的溫馨回憶。為減少不必要恐慌和風險,請政府能在兼顧隱私原則下染病路徑作必要示警畢竟隔離是最不得已卻也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不是嗎?










人人「身體不適」 學校口罩怎麼發?


2020-02-21 23:58 聯合報 /   余立龍/教(台北市)
藥局增加口罩數量,排隊人龍依然不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藥局增加口罩數量,排隊人龍依然不減。婆婆媽媽說,快開學了,不趕緊幫兒孫買口罩,到時上學怎麼辦?也的確,防疫莫如口罩急,這可說是舉國的大事,豈能輕忽?筆者以為,不如由政府統一免費供應,可省去麻煩與抱怨。

試想,學校是集體群聚的場所,校園內互動非常頻繁,萬一 ( 祈禱不要有萬一) 有學生確診,那全班全校,甚至周遭地區都曝感染危險。戴口罩不一定就能防毒,但沒有口罩就是大人的過錯和失職。

口罩已由政府完全控管,難道要出事了再來痛批、再來補救?有人說,免費供應花太多錢,這是察秋毫而不見輿薪,倘使有同學確診,那後續的醫治、隔離、補貼、請假…整個社會的「損失」,絕對不是口罩成本可彌補的!幾百億救產業了,花個幾億或十億保護孩子,捨不得嗎?更何況,或許一個月後疫情緩和消退,那就不用戴口罩了。

在此呼籲政府速備妥免費提供學生口罩的方案,什麼「身體有不適者可發給口罩」之規定,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什麼叫不適?人人都說自己不適怎麼辦?而且有不適就不要來學校了,還發什麼口罩?











開學量體溫 發燒沒標準


2020-02-21 23:51 聯合報 /   許慕平/高中生(高雄市)
開學在即,量體溫成了下個爭論議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學在即,體溫監測標準儼然成了下個爭論議題。防疫指揮中心以額溫卅七.五度或耳溫卅八度發燒標準,而有些地區則把標準從嚴到卅七度,也有些說要看機器廠牌的設定,一時間,發燒成了大家關心話題。

遠在埃及古文明年代,發燒被視為惡靈象徵,因此常以巫術驅邪治療古羅馬時代也有供奉發燒之神信仰。十八世紀時,發燒才被視為是感染引起,因此從這時開始才逐漸導入了退燒藥的治療。

發燒從下視丘對體溫調節失控開始,那到底幾度算發燒?從谷哥大神搜尋,會發現根本沒有一致標準。若以醫學界奉為聖經的哈里遜內科學的發燒定義,早上口溫高於卅七.二度,下午高於卅七.七 度,一般訂平均卅七.五度,似乎合理耳溫於口溫○.五度,而額溫於口溫○.五度,如此都能換算出發燒體溫標準

日前報導,新冠肺炎病患兩成發燒體溫在卅八度以下,甚至有住院前沒有發燒的;由此看來,體溫從嚴,似乎有必要。

兒童口罩 再加一片


張添松社會志工台北市
日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決定,開學在即,兒童口罩七天可以購買四片;這對全國學童家長來說,確實是個好消息,不過我個人覺得最好是每周五片。我想,先挪出一些成人口罩生產線改做兒童口罩,也是可考慮的。


蘇蘅/病毒疫情與假新聞的共伴效應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蘅/病毒疫情與假新聞的共伴效應
◆  王文華/那些毫髮未傷的蛋
◆  黃介正/疫病提速脫鉤
◆  楊志良/人類是否「進化」了?
◆  陳亮恭/年齡不是能力的標準
◆  洪蘭/說好話,不如把話說好

◆  盛治仁/別讓疫情只留下仇恨對立
◆  薛承泰/戴口罩是為了去排隊買口罩
◆  趙春山/兩岸應避免因誤判而失控
◆  馬凱/今年會是好年
◆  周行一/美國能一柱擎天嗎?
◆  王正方/有足夠的口罩嗎?
◆  嚴震生/政治學中的美國與非洲

◆  王健壯/不讓總統指揮國會才是最高的程序正義
◆  陳立恆/2020下一步,世界觀!
◆  方祖涵/意外發生的那個早晨
◆  林中斌/孔子棄台、駐日、返中
◆  黃介正/「九二共識」總清算
◆  李清志/美感的自學之路
◆  葉銀華/基金可以保證收益?

◆  盛治仁/人生無常 珍惜當下
◆  薛承泰/疫情與親情









蘇蘅/病毒疫情與假新聞的共伴效應


2020-02-22 00:02 聯合報 /   蘇蘅(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美國疾管管控中心指我出現社區傳播,許多民眾外出都戴上口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狀況發燒,假新聞也滿天飛。每個人都自信不會被假新聞所騙,但是英國最新研究發現,約四成英國人相信至少一種陰謀論」。美國或世界其他地區可能更多。

新冠病毒剛在武漢爆發,就爆出一個謠言,說這個病毒是中國政府製造的生化武器,想造成全世界疫情;謠言傳播的速度比病毒還快

雖然紐約時報和科學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一再駁斥,澄清根據大學研究,這個傳言沒有證據,完全不實。但很多民眾深信不疑。

甚至最近,在川普御用、偏頗聞名的福斯新聞」中,阿肯色州共和黨參議員科頓Tom Cotton公開大談,這個病毒來自武漢一個「戒備森嚴」的生化實驗室,是生化武器失控結果。這種說法一開始透過英國八卦小報「每日郵報」和「華盛頓時報」等國際媒體傳開,川普的選舉功臣班農更在戰情室流行病節目邀請華盛頓時報這名記者大談生化武器論

這次疫情從中國大陸中部爆發,蔓延到全球,造成二千多人死亡。世衛組織說,這個病毒是不分種族、國界。然而不少社媒群組、甚至幾個知識分子居多的網路群組,經常轉來吃洋蔥或大蒜罹患武漢肺炎機率低,喝印度奶茶有助解毒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假訊息。

為什麼疫情假新聞傳播又快又廣?除了民眾對新冠疫情疑懼不安外,禍首之一是媒體、尤其有些電子媒體和社群媒體為搶收視率或點閱率,會放自己都半信半疑、甚至不相信的消息,成了假新聞最好媒介

另外,不論是政客、網紅,甚至連神棍都搶搭病毒順風車,講些五四三言論。對於假新聞製造者來說,簡直就是耶誕節提前到來。

Dcard最近公布網路五大假消息包括:病毒源於「蝙蝠湯」、故意製造出來的疫情、中國當局研發的「一種生化武器」、疫情涉及「間諜活動」、中國確診患者「超過九萬人」。也不乏想推倒習近平的謠言

達特矛斯學院西班牙一所大學最近發表研究,發現人們愈恐慌,愈會簡化解釋因果關係,甚至錯誤理解訊息。他們用民眾對滋卡病毒的解讀做調查,發現如果太過害怕,就連世衛理事長的話也飽受質疑。

中華民意研究協會最新民調顯示,四成五民眾認為新聞媒體很多疫情假新聞,六成五認為網路平台假消息多,可知民眾真的很擔心被疫情假訊息誤導,可是不去滑手機,卻也不放心,深怕漏了什麼自我保護的方法。

但如果民眾誤信社群平台不實傳言,不但誤導自我保護和健康照顧行為,反而承擔更大風險,更可能導致喪失生命。

另外不透明訊息、翻來覆去前後矛盾的官方說法,都是謠言的溫床就像政府動用許多醫師,鋪天蓋地宣傳健康的人不用戴口罩」,卻沒說為什麼?「為什麼面臨『無症狀傳染』的病毒,我可以不戴口罩」?光靠「我是醫師,聽我的就對了」的宣傳,很難消除民眾「是不是缺口罩」才這麼說的疑惑。

甚至這兩天美國把台灣列入明顯社區傳播,台灣官方卻說不是,哪個是假新聞?民眾究竟要信誰?都莫衷一是。

假消息就像病毒,碰上媒體,就像遇到最佳宿主」。病毒疫情與假消息,本來就是相生相伴。假新聞也像一些病毒一樣會演化,有2.0、3.0版。就像我們永遠要跟病毒鬥爭一樣,也要永遠跟假新聞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