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電子支付發展牛步 不利金融科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華為警報:美中冷戰中產業鏈也得選邊?
◆  聯合報黑白集/沒人認帳的外交官
◆  經濟日報社論/電子支付發展牛步 不利金融科技






經濟日報社論/電子支付發展牛步 不利金融科技


2019-05-25 01:5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已設定明年「電子化支付」占民間消費比重的目標,必須過半,這對台灣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的幫助究竟有多大?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說明何謂電子化支付。其實電子化支付就是「非現金支付」,因此其包含信用卡支付、ATM轉帳、電子票證、手機支付與電子支付,特別信用卡支付占非現金支付的九成以上。
金融科技的發展,有賴建構豐富的金融生活場景環境。信用卡、電子票證(例如悠遊卡)只是替代現金支付的工具,而手機支付(例如Apple pay )則是將原由信用卡支付,換成手機而已,皆是支付載具的替換,比較難將民眾食衣住行娛樂的消費,自動儲存與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而提出滿足民眾需求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網路融入生活,而金融藉由網路滑入生活。未來金融服務的進行不會僅在金融機構營業場所,而是蔓延在生活場景,此為金融生活場景的意義。要豐富化金融生活場景,並非僅是以手機做為支付工具而已,而是透過手機提供豐富食衣住行與娛樂的消費平台,讓民眾消費大部分在平台完成,並透過手機連結信用卡、金融卡帳號完成付款。這些活動可讓金融科技業者儲存上述具有人事時地物的資訊,不僅可做為信用調查,亦可瞭解消費習慣、生活型態與金融需求,並提供適時、適地、適性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目前台灣比較接近上述金融生活場景營造的是電子支付業者,例如街口支付、Line pay一卡通、歐付寶,以及兼營的銀行業者。電子支付業、電子票證業同受金管會的監理,惟電子支付業可以支援轉帳、儲值功能,讓交易更為方便。
台灣的電子支付稱得上普及嗎?截至今年3月,使用電子支付人數達494萬人次,但使用的金額卻不高。其中,當月代理收付交易款項金額為32.6億元、當月電子支付帳戶間款項移轉為4.9億元、收受儲值款項12.6億元、支付款項餘額10.3億元。若再扣除代理收付交易款項,其主要是跨境電子商務平台交易,其餘有金融生活場景的交易並不多。相較於今年3月信用卡簽帳金額2,390億元(包括實體卡與手機支付),電子支付尚在起步之中。
由於電子支付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基礎,行政院上述目標的設定,仍然不夠明確、不夠深入,也有欠積極。即使明年達成非現金支付比率過半,如果還是靠信用卡與電子票證達標,則對金融科技的發展助益不大。
近來金管會鬆綁電子支付業務,並預計明年修法開放電子支付帳戶之間可以互相轉帳,例如街口支付跟LinePay一卡通帳戶可以互相轉帳,並將電子支付跟電子票證合併成同一法規合併管理。
許多人認為台灣信用卡支付、便利商店與ATM普及,生活相當便利,因此電子支付自然發展較慢,而中國大陸剛好相反,自然有利於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然而,上述論點仍有值得反思之處,香港、新加坡跟台灣在生活便利性相似,但是它們在電子支付與金融科技產業也有相當的發展。
有鑑於金融科技是未來趨勢,可以帶給民眾生活更便利、交易成本更低,更可創造新型產業、塑造智慧城市與物聯網商機,促進經濟成長,因此強化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等行動支付的發展空間是首要任務。
香港政府將不同支付服務營運商的QR碼,整合成為一個共用標準,並提供相關應用程式;新加坡更有官方統整的QR碼與手機跨行轉帳系統,可將所有的支付介面、各銀行帳戶整合在一個平台。甚至,日本的Line、NTT DoCoMo與中國阿里巴巴的支付寶與騰訊的微信支付等五家企業,將在行動支付手機條碼的規格上做出統一。這些做法,都值得台灣目前分散、支離的行動支付與跨行轉帳學習。








聯合報黑白集/沒人認帳的外交官


2019-05-24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駐大阪辦事處前處長蘇啟誠輕生案,監委江綺雯(右)、仉桂美(左)公布調查報告糾正外交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搶權、稱功、諉過的本事,大家都見識了;但它認帳、道歉的能力,卻一再留級。監察院調查大阪辦事處長蘇啟誠案,糾正外交部未查明真相,並指謝長廷言行違法,導致蘇啟誠難以承受壓力而輕生。但對此,外交部和謝長廷仍繼續推諉,自稱沒錯。
官僚逼死外交官,是何等醜聞,但民進黨政府卻冷漠以對。更嚴重的是,駐日代表處和外交部間事權不明,這個黑洞不必填補嗎?
作為駐日代表,謝長廷竟能大剌剌說「大阪不歸我管」;那麼,駐日代表難道只管東京一地?根據《駐外機構組織通則》,謝長廷當然有權指揮各地辦事處,他卻故意曲解並誤導。這樣的「三不管」代表,卻反過來幫日本責備台灣不開放核食,謝長廷顯不稱職。
若說大阪不歸謝長廷管,但蘇啟誠輕生前夕,紀錄卻顯示他連續接到謝長廷四通電話;其後,蘇啟誠也回了一通給謝長廷。次日清晨,他即被發現輕生身亡。謝長廷急如星火的四通電話,誰敢說不是催命的壓力因素?
大阪不歸謝長廷管,那就是歸外交部和台日關係協會管了。這樣「三頭馬車」的分工,難保不發生相互拉扯及漏接問題。關西機場事件發生後,外交部未依慣例叫蘇啟誠寫「事件經過報告」,卻要求他寫「疏失檢討報告」,還加入強烈的責備字眼。這些,都是官僚殺人的基本步驟。
口譯哥被捧上天,外交官之死卻沒人認帳,這就是蔡政府的外交格局。








聯合報社論/華為警報:美中冷戰中產業鏈也得選邊?


2019-05-24 23:5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華為的5G技術在全球具有優勢地位少了Android,華為的5G路,看起來更加險阻。(路透)

川普再出重手,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美日等跨國企業相繼宣布暫停對華為供貨及提供技術服務。美國對中國發動科技大戰,意圖窒息華為的發展,但華爾街和全球股匯市已先一步哀鴻遍野,台股龍頭企業也受創。對這次「華為風暴」,儘管經濟部長沈榮津輕描淡寫,但台灣供應鏈在這場科技戰爭中恐無僥倖的餘地。
谷歌、英特爾、高通等美國企業聲明配合禁售政策後,美商務部又發布九十天臨時許可證,讓業者暫時保持現況。美國學者直指,「黑名單向來是貿易談判的籌碼」;但華為創辦人任正非高調回應,「九十天沒多大意義,我們已經準備好了」。不領情的態度,表明要與中美貿易戰脫鉤處理。
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其依據是今年一月司法部對華為公開起訴書的內容,並無新事證。商務部長表明,這是在川普支持下,阻止華為以可能破壞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的方式使用美國技術。
這顯示:華為不只是美國貿易談判的籌碼,在兩國戰略競爭過程,更是科技競賽、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角力的主戰場。鷹派的白宮前策略長巴農甚至公開說,「幹掉華為,比達成美中協議重要十倍。」可見,一場新的「科技冷戰」已拉開序幕。
「科技冷戰」的立論依據是:美國禁令會讓中國傾全國之力支持科技戰爭,建立自主的關鍵零組件、作業系統,預言全球可能出現兩個相異互斥的科技領域。且不論科技「鐵幕」會否出現,值得台灣關注的是:作為全球最有價值的電子製造服務產業鏈,業者何去何從?
美國遊說同盟國圍堵華為力有未逮,乾脆直接斬首。市場預測供應鏈業者損失嚴重,其他品牌在下半年只能彌補五至七成,不包括手機及5G以外業務。我經濟部長沈榮津卻刻意避重就輕,說「台灣多為代工廠,會因轉單受惠」;這種鴕鳥心態,根本不把業者所受的衝擊當一回事。
美國禁令依據的《出口管制條例》區外適用,只要市場價格含有美國企業的零組件和軟硬體技術達廿五%以上,都將成為管制對象,違者將被處以禁止與美企交易等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因此,若干歐洲半導體業者迅即停供華為。而台灣部分光電通訊的代工企業股價重挫,被外資降評,即因其訂單和技術來自華為的美國合作夥伴。
繼歐美業者後,目前備受關注的是台積電。華為即將上市的旗艦手機,搭載的就是台積電的代工晶片。儘管台積電初步評估符合出口規範,但留下「持續評估」緩衝,畢竟它也是在美掛牌的上市公司。
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宣布九十天寬限期,業界傳出華為展開供應鏈「去美化」,加大對台採購。倘若美國認定台灣是禁令破口,我方業者就可能被盯上,屆時蔡政府是否有能力因應?去年美國制裁中興通訊,經濟部要求業者須取得政府許可才能出貨。這次若比照辦理,便產生了定位爭議:未來台商回流建立的高階產業鏈,是附隨在美國政策之下嗎?
蔡英文響應川普「遠離中國」的製造業回流政策,但距「高附加價值產業鏈」甚遠,關鍵在於,高科技產業群聚必須追隨主客戶需求整鏈同行。至於客戶需求是什麼,從華為風暴中已清楚呈現:高科技產業正面臨地緣政治的冰風暴,降低政治風險和降低製造成本一樣重要。台灣若無法提供免於非經濟因素干擾的環境,高階產業鏈在台重組便是紙上談兵。
台灣電子製造服務業,此刻最嚴峻的考驗不只在產業鏈將無所依歸,更在卅年來依託自由貿易及全球化開展出的科技創新帶動成長模式,將難以為繼。用大白話說,經濟成長主力引擎動能衰退,那麼台灣逆風前行的動能要靠什麼?

【即時短評】三害相權取其輕 柯文哲抓頭皮就撿到便宜

◆  【即時短評】三害相權取其輕 柯文哲抓頭皮就撿到便宜

◆  【重磅快評】不讓柯文哲收漁利?韓國瑜須先處理小巨人
◆  【重磅快評】高科技的史達林格勒戰役 殺不死的華為?
◆  【重磅快評】同婚合法首日 今天起一切都不一樣了
◆  【重磅快評】賴清德逆襲不完美 只是十倍羞辱蔡英文
◆  【重磅快評】進化中的兩岸論述 郭董和阿通師誰會被當?
◆  【重磅快評】福島災區住一晚 柯P要選總統還是選總督?
◆  【即時短評】賴清德犯的三個戰略錯誤
◆  【即時短評】細漢仔扳倒老大哥 張瀚天立委路危機重重
◆  【即時短評】中執會直播映照出蔡英文打選戰的本事
◆  【重磅快評】辣台妹,辣到連公投都敢擋?
◆  【重磅快評】撕裂社會的政客必遭譴責
◆  【即時短評】私娼問題不是靠掃蕩和厭惡仇視解決
◆  【重磅快評】罵扶龍王垃圾 柯文哲被看清格局了
◆  【重磅快評】韋小寶預言了民進黨總統初選?
◆  【即時短評】看眼前還是看未來 國民黨的同婚票如何算?
◆  【重磅快評】蔡英文有譜嗎?台灣博覽會又來了
◆  【重磅快評】韓民調降帶給藍營的危機與轉機
◆  【重磅快評】韓國瑜聲勢下滑 韓營選舉策略該調整
◆  【即時短評】愛也在分藍綠 國民黨的豬隊友們







【即時短評】三害相權取其輕 柯文哲抓頭皮就撿到便宜


2019-05-25 11:49 聯合報  記者程平╱即時報導
柯文哲支持率能領先,並非是柯文哲做了什麼,而是年輕中間選民厭倦藍綠惡鬥,藍綠支持者也對藍綠網內互打感到失望。 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聯合報民調,藍綠白各種總統競選組合,國民黨前二強韓國瑜、郭台銘雙雙呈現下滑,民進黨蔡英文、賴清德都沒有具體起色,反倒是柯文哲取而代之是,聲勢上揚。其實柯文哲支持率能領先,並非是柯文哲做了什麼,而是年輕中間選民厭倦藍綠惡鬥,藍綠支持者也對藍綠網內互打感到失望,但我們的真的要一個每天只會抓頭皮、耍嘴皮的總統嗎?
分析民調波動,韓國瑜說「只要國民黨拉肚子,柯P身體會愈來愈強壯」。只是這樣的提醒並沒有讓藍營內部停止相互攻擊。近期侯友宜因為上網紅館長直播表達支持,就被韓粉批評「沒韓國瑜幫忙你能贏?」繼續幫韓國瑜樹立敵人;轉向力挺郭台銘的楊秋興,則是公開批評韓國瑜「忘恩負義」,讓韓陣營質疑現在藍綠有四路人馬在黑韓。
民進黨蔡賴間的相互攻訐也沒閒著,賴清德近來民調被蔡英文拉近,發言的火力也逐漸提升,先質疑是總統說謊還是幕僚說謊?又加碼「不可用國家機器干預初選」,明顯脫離原本設定的佛系戰法。蔡陣營則是用盡洪荒之力,一再要調整民進黨初選規則,從蔡英文的民調會分裂,到現在批評賴清德箭朝自己人射,再批黨中央沒收民主,熱鬧不輸藍營。
反倒是民調暫居鰲頭的柯文哲,半年內已經出國訪問三次,六月底還要去雙城論壇,加上一日雙塔、出席高雄後援會,全台趴趴走,還去幫陳水扁新書站台,主張赦扁應該政治解決,柯文哲在連任市長後除了酸藍綠,不斷見縫插針、耍耍嘴皮擴大自己的政治能量,到底有多少選民記得柯文哲做了什麼市政工作?
其實柯文哲自從四年多前擔任台北市長以來,一般人對他的政績仍停留在剛上任時拆除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及開闢「北門廣場」,柯文哲口中的五大弊案仍懸而未決,加上柯文哲「超務實」的統獨立場轉變,台北市日見蕭條的景氣,柯文哲在2020總統大選中能重新回溫,只不過是藍綠白三害相權取其輕,撿到便宜罷了。
不過,面對現實的國際競爭,沒有人會因為我們有個會撿便宜的總統而讓我們撿便宜。

























范疇/中國會回到毛澤東時代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范疇/中國會回到毛澤東時代嗎?
◆  蘇蘅/從冰雪奇緣 到與惡的距離
◆  劉憶如/美中貿易戰傷害全球產業供應鏈
◆  陳亮恭/新蓋?不如開放住宿型機構支付吧!
◆  謝哲青/失業,重新思考生活的無限可能
◆  陳立恆/起手而悔的民主,不就是威權?

◆  王健壯/台灣媒體兩面受敵
◆  盛治仁/人生 就該浪費在美好事物上
◆  方祖涵/初選民調與季後賽
◆  黃介正/避險靠智慧 和平靠國防
◆  楊志良/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  葉銀華/該如何修改企併法?

◆  薛承泰/搶救生育,搶救母親?
◆  王正方/執政做了很多的事?不提也罷
◆  洪蘭/最好的語言啟蒙 在餐桌上
◆  周行一/台灣需要槓桿競爭
◆  馬凱/時不我與矣 快迎頭趕上
◆  林中斌/小英連任 情勢翻升
◆  盛治仁/驚豔馬祖

◆  王健壯/講幾個胡適的故事給你聽
◆  沈呂巡/向首任外長致敬 併謝歐盟免簽
◆  方祖涵/選秀會場的政治手段
◆  嚴震生/202020
◆  馬家輝/他們與蠢的距離







范疇/中國會回到毛澤東時代嗎?


2019-05-24 23:59 聯合報  范疇(跨界思考者)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被視為繼鄧小平之後,中國大陸最有權勢的領導人。圖為天安門廣場上的藝品店,習近平的相關紀念品被擺放在最顯著的位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十年前問這問題,全世界大多數人大概都會視為蠢問題。看看大小城市的高樓、看看上海市容和夜生活、看看全國的高鐵高速、看看出國旅遊人數。回到「毛澤東時代」,你瘋了嗎?
但是,若你經常和中國的「知情者」接觸,你會察覺這不是假議題,而是實在的真恐懼。知情者人數雖然不多,但他們是學者、思想家、由知轉商的企業家、媒體人、退休老幹部、以及大小在位者。
毛澤東時代意涵太豐富,有人把它和文革時代畫上等號,有人聯想到一人說了算,有人想到鬥爭的人頭落地,也有人想到理想、熱情下的極端民族主義、排外主義。這裡將毛澤東時代濃縮定義為:
一、旗幟鮮明的設定外部敵人(如蘇、美),用來合理化對內部的一切極端手段;
二、對外鎖國,只和屬於「敵人的敵人」的國家打交道;
三、對內信息鎖國,以階級劃分為工具,關起門來使國內政敵互咬;
四、人流、物流、金流,一切管起來;
五、將台灣作為「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最大槓桿點,口稱一個中國,暗地裡保持一個大中國、一個(台灣)小中國,以襯托中共政權存在的合法性、以及一黨專政的合理性。台灣的存在,對毛澤東有極大工具性,對外是中共政權調整國際關係的空調機,對內是支撐中共一黨專政的合理化梁柱。
六、「毛澤東困局」就是中國多數皇帝的困局—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想一人把一百年才能做完的事在有生之年做到,因而「夢想無上限、手段無底線」,結果「呷緊弄破碗」。
習近平接班,完全是中共十八大權力鬥爭下各派妥協後的安全牌,各派僅視其為華國鋒一般的過渡棋子,沒料到他棋子變棋手,拉一派打一派。演變至今,尤其在美國出現川普後,習近平已明顯落入毛澤東困局,自然會讓人產生一個大哉問:陷入毛澤東困局的習,會不會使得中國回到毛澤東時代?
雖然中國政局「毛化」跡象顯著,但個人看法是:不會!整個世界、中國條件已大不一樣,尤其重要的兩個因素是:一、美國這個地球霸主國家,已兩黨共識盯上中共;二、當年「以權力鬥爭為綱」的中共,在鄧小平改革開放後、尤其天安門事件後,已轉化為「以利益(財富)自保為重」的家族幫派組合,斂財機制一旦斷裂,就會「樹倒猢猻散」。
中共現在壓力大,外有美國霸權要求它經濟補票、政治收斂;內有強烈通縮、物價高漲、失業普遍;上層幫派家族互鬥,中層幹部消極抵制,底層百姓焦慮煩躁。這不是習近平一人或一個派系能掌控的局面,即使他有毛氏之心,也無毛氏之運。
中國會往哪裡去呢?個人認為,世界已沒有命定論或歷史決定論,只能用演化觀點,一步步來追蹤中國方向;習近平本人或本幫,或許具有三成決定力量,其他七成就看國內及國際形勢。
一切都拖不過二○二二年的中共二十大。國內外壓力下,以下兩個極端的想定都是有可能的:一、中國正式樹立「具有若干毛澤東特色的法西斯體制」,走上與整個現代西方國家火車對撞的軌道;二、二○二二年中國以「類蔣經國」或「類香港」模式,間接、超額選總統,重燃世界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期待。
對這兩種極端,台灣都得有所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