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電子支付發展牛步 不利金融科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華為警報:美中冷戰中產業鏈也得選邊?
◆  聯合報黑白集/沒人認帳的外交官
◆  經濟日報社論/電子支付發展牛步 不利金融科技






經濟日報社論/電子支付發展牛步 不利金融科技


2019-05-25 01:5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已設定明年「電子化支付」占民間消費比重的目標,必須過半,這對台灣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的幫助究竟有多大?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說明何謂電子化支付。其實電子化支付就是「非現金支付」,因此其包含信用卡支付、ATM轉帳、電子票證、手機支付與電子支付,特別信用卡支付占非現金支付的九成以上。
金融科技的發展,有賴建構豐富的金融生活場景環境。信用卡、電子票證(例如悠遊卡)只是替代現金支付的工具,而手機支付(例如Apple pay )則是將原由信用卡支付,換成手機而已,皆是支付載具的替換,比較難將民眾食衣住行娛樂的消費,自動儲存與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而提出滿足民眾需求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網路融入生活,而金融藉由網路滑入生活。未來金融服務的進行不會僅在金融機構營業場所,而是蔓延在生活場景,此為金融生活場景的意義。要豐富化金融生活場景,並非僅是以手機做為支付工具而已,而是透過手機提供豐富食衣住行與娛樂的消費平台,讓民眾消費大部分在平台完成,並透過手機連結信用卡、金融卡帳號完成付款。這些活動可讓金融科技業者儲存上述具有人事時地物的資訊,不僅可做為信用調查,亦可瞭解消費習慣、生活型態與金融需求,並提供適時、適地、適性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目前台灣比較接近上述金融生活場景營造的是電子支付業者,例如街口支付、Line pay一卡通、歐付寶,以及兼營的銀行業者。電子支付業、電子票證業同受金管會的監理,惟電子支付業可以支援轉帳、儲值功能,讓交易更為方便。
台灣的電子支付稱得上普及嗎?截至今年3月,使用電子支付人數達494萬人次,但使用的金額卻不高。其中,當月代理收付交易款項金額為32.6億元、當月電子支付帳戶間款項移轉為4.9億元、收受儲值款項12.6億元、支付款項餘額10.3億元。若再扣除代理收付交易款項,其主要是跨境電子商務平台交易,其餘有金融生活場景的交易並不多。相較於今年3月信用卡簽帳金額2,390億元(包括實體卡與手機支付),電子支付尚在起步之中。
由於電子支付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基礎,行政院上述目標的設定,仍然不夠明確、不夠深入,也有欠積極。即使明年達成非現金支付比率過半,如果還是靠信用卡與電子票證達標,則對金融科技的發展助益不大。
近來金管會鬆綁電子支付業務,並預計明年修法開放電子支付帳戶之間可以互相轉帳,例如街口支付跟LinePay一卡通帳戶可以互相轉帳,並將電子支付跟電子票證合併成同一法規合併管理。
許多人認為台灣信用卡支付、便利商店與ATM普及,生活相當便利,因此電子支付自然發展較慢,而中國大陸剛好相反,自然有利於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然而,上述論點仍有值得反思之處,香港、新加坡跟台灣在生活便利性相似,但是它們在電子支付與金融科技產業也有相當的發展。
有鑑於金融科技是未來趨勢,可以帶給民眾生活更便利、交易成本更低,更可創造新型產業、塑造智慧城市與物聯網商機,促進經濟成長,因此強化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等行動支付的發展空間是首要任務。
香港政府將不同支付服務營運商的QR碼,整合成為一個共用標準,並提供相關應用程式;新加坡更有官方統整的QR碼與手機跨行轉帳系統,可將所有的支付介面、各銀行帳戶整合在一個平台。甚至,日本的Line、NTT DoCoMo與中國阿里巴巴的支付寶與騰訊的微信支付等五家企業,將在行動支付手機條碼的規格上做出統一。這些做法,都值得台灣目前分散、支離的行動支付與跨行轉帳學習。








聯合報黑白集/沒人認帳的外交官


2019-05-24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駐大阪辦事處前處長蘇啟誠輕生案,監委江綺雯(右)、仉桂美(左)公布調查報告糾正外交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搶權、稱功、諉過的本事,大家都見識了;但它認帳、道歉的能力,卻一再留級。監察院調查大阪辦事處長蘇啟誠案,糾正外交部未查明真相,並指謝長廷言行違法,導致蘇啟誠難以承受壓力而輕生。但對此,外交部和謝長廷仍繼續推諉,自稱沒錯。
官僚逼死外交官,是何等醜聞,但民進黨政府卻冷漠以對。更嚴重的是,駐日代表處和外交部間事權不明,這個黑洞不必填補嗎?
作為駐日代表,謝長廷竟能大剌剌說「大阪不歸我管」;那麼,駐日代表難道只管東京一地?根據《駐外機構組織通則》,謝長廷當然有權指揮各地辦事處,他卻故意曲解並誤導。這樣的「三不管」代表,卻反過來幫日本責備台灣不開放核食,謝長廷顯不稱職。
若說大阪不歸謝長廷管,但蘇啟誠輕生前夕,紀錄卻顯示他連續接到謝長廷四通電話;其後,蘇啟誠也回了一通給謝長廷。次日清晨,他即被發現輕生身亡。謝長廷急如星火的四通電話,誰敢說不是催命的壓力因素?
大阪不歸謝長廷管,那就是歸外交部和台日關係協會管了。這樣「三頭馬車」的分工,難保不發生相互拉扯及漏接問題。關西機場事件發生後,外交部未依慣例叫蘇啟誠寫「事件經過報告」,卻要求他寫「疏失檢討報告」,還加入強烈的責備字眼。這些,都是官僚殺人的基本步驟。
口譯哥被捧上天,外交官之死卻沒人認帳,這就是蔡政府的外交格局。








聯合報社論/華為警報:美中冷戰中產業鏈也得選邊?


2019-05-24 23:5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華為的5G技術在全球具有優勢地位少了Android,華為的5G路,看起來更加險阻。(路透)

川普再出重手,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美日等跨國企業相繼宣布暫停對華為供貨及提供技術服務。美國對中國發動科技大戰,意圖窒息華為的發展,但華爾街和全球股匯市已先一步哀鴻遍野,台股龍頭企業也受創。對這次「華為風暴」,儘管經濟部長沈榮津輕描淡寫,但台灣供應鏈在這場科技戰爭中恐無僥倖的餘地。
谷歌、英特爾、高通等美國企業聲明配合禁售政策後,美商務部又發布九十天臨時許可證,讓業者暫時保持現況。美國學者直指,「黑名單向來是貿易談判的籌碼」;但華為創辦人任正非高調回應,「九十天沒多大意義,我們已經準備好了」。不領情的態度,表明要與中美貿易戰脫鉤處理。
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其依據是今年一月司法部對華為公開起訴書的內容,並無新事證。商務部長表明,這是在川普支持下,阻止華為以可能破壞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的方式使用美國技術。
這顯示:華為不只是美國貿易談判的籌碼,在兩國戰略競爭過程,更是科技競賽、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角力的主戰場。鷹派的白宮前策略長巴農甚至公開說,「幹掉華為,比達成美中協議重要十倍。」可見,一場新的「科技冷戰」已拉開序幕。
「科技冷戰」的立論依據是:美國禁令會讓中國傾全國之力支持科技戰爭,建立自主的關鍵零組件、作業系統,預言全球可能出現兩個相異互斥的科技領域。且不論科技「鐵幕」會否出現,值得台灣關注的是:作為全球最有價值的電子製造服務產業鏈,業者何去何從?
美國遊說同盟國圍堵華為力有未逮,乾脆直接斬首。市場預測供應鏈業者損失嚴重,其他品牌在下半年只能彌補五至七成,不包括手機及5G以外業務。我經濟部長沈榮津卻刻意避重就輕,說「台灣多為代工廠,會因轉單受惠」;這種鴕鳥心態,根本不把業者所受的衝擊當一回事。
美國禁令依據的《出口管制條例》區外適用,只要市場價格含有美國企業的零組件和軟硬體技術達廿五%以上,都將成為管制對象,違者將被處以禁止與美企交易等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因此,若干歐洲半導體業者迅即停供華為。而台灣部分光電通訊的代工企業股價重挫,被外資降評,即因其訂單和技術來自華為的美國合作夥伴。
繼歐美業者後,目前備受關注的是台積電。華為即將上市的旗艦手機,搭載的就是台積電的代工晶片。儘管台積電初步評估符合出口規範,但留下「持續評估」緩衝,畢竟它也是在美掛牌的上市公司。
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宣布九十天寬限期,業界傳出華為展開供應鏈「去美化」,加大對台採購。倘若美國認定台灣是禁令破口,我方業者就可能被盯上,屆時蔡政府是否有能力因應?去年美國制裁中興通訊,經濟部要求業者須取得政府許可才能出貨。這次若比照辦理,便產生了定位爭議:未來台商回流建立的高階產業鏈,是附隨在美國政策之下嗎?
蔡英文響應川普「遠離中國」的製造業回流政策,但距「高附加價值產業鏈」甚遠,關鍵在於,高科技產業群聚必須追隨主客戶需求整鏈同行。至於客戶需求是什麼,從華為風暴中已清楚呈現:高科技產業正面臨地緣政治的冰風暴,降低政治風險和降低製造成本一樣重要。台灣若無法提供免於非經濟因素干擾的環境,高階產業鏈在台重組便是紙上談兵。
台灣電子製造服務業,此刻最嚴峻的考驗不只在產業鏈將無所依歸,更在卅年來依託自由貿易及全球化開展出的科技創新帶動成長模式,將難以為繼。用大白話說,經濟成長主力引擎動能衰退,那麼台灣逆風前行的動能要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