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經濟/跨國整併產業 迎戰新變局

.聯合報社論..趕學生,查麵包師,民進黨好大的官威
.聯合報黑白集.洪秀柱的七傷拳
.經濟日報社論.跨國整併產業 迎戰新變局








經濟/跨國整併產業 迎戰新變局


2016-11-04 05:18經濟日報  社論

美商高通日前宣布以470億美元天價收購恩智浦,積極從手機晶片跨足車用及工業用電子領域。國際大廠近來積極展開大型併購案,對全球產業生態帶來強烈衝擊,台灣業者應該如何因應,將是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一課。
觀察近一、兩年國際間發生的各項併購案,最大特色是併購規模愈來愈大,牽涉金額不斷破表,而支撐這種大型併購案可以成真,除了需要有專業成熟的人才與跨國管理的經驗,還要有強大的銀行融資體系與資本市場等基礎,才能提供源源不絕的銀彈,做為併購的基本條件。
第二大特色,與過去併購案很不同的是,近年來的併購都是跨領域的異業結盟,從AT&T併時代華納,威訊(Verizon)併雅虎,到軟銀併ARM、鴻海併夏普,都是橫跨不同產業領域的異業併購,即使是高通併恩智浦,兩家公司雖同屬半導體產業,但經營的市場與客戶也幾乎完全不同。
這些跨領域併購不斷發生,原因當然是許多產業的成長已遇到瓶頸,靠自身力量創造新事業又太慢,因此透過併購跨入其他領域,這樣成長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產業經過多年的演變,讓不同產業彼此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不論是電信、媒體、網路所掀起的數位匯流大潮,或是電腦、手機、汽車等產品的聚合大勢,國際大廠不惜砸下鉅資掀起跨領域整併,都是要預先為產業變局做準備。
也因此,這些合併案的發生,將更加速產業生態的調整,也必然帶來更大的衝擊,未來競爭將從四面八方而來,敵人不再是傳統定義上的對手,而是從許多根本無法預知的地方冒出來,競爭也會永無止境。
相較於國際間熱絡的併購潮,台灣就顯得沉寂許多,而且規模與金額都小很多。若細究原因,近幾年台灣資本市場本益比快速下滑,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跨國企業敢於進行大規模收購,是因為擁有高本益比與高市值,如此在資金成本上就占較大優勢,台灣企業無法享受高本益比,資本市場交易清淡,不僅募資成本提高,也很難籌措到大筆資金,當然更難進行大規模的收購。
其次,台灣的併購也明顯偏向同業整併,例如今年台灣最大合併案是日月光併矽品,去年是元大金收購大眾銀,更早則是聯發科併晨星,至於海外併購如環球晶圓、台達電、研華等,也大都偏向同產業進行整併以擴大經濟規模為目的,只有像鴻海收購夏普是比較明顯的異業整併。
究其原因,過去台灣內部企業整併並不常見,許多成熟產業仍是中小型公司,沒有做過徹底的清理整併,如今當世界走向異業結盟,台灣仍停留在同業合併上,在跨國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未來競爭壓力也會愈大。
台灣產業不善於進行整併,還有心態與能力的問題。在心態上,大部分人喜歡當老板,而且創立公司就像是養兒子,不論養大養不大,還是自己的兒子最好;但國外企業像養豬,豬養大了該賣就賣,背後的心態就是公司即使被收購,也不見得是輸家,併別人的也不一定就是贏家。企業家若能對整併抱持平常心,產業的整合與進步會更容易推動。
此外,最關鍵的還是能力問題。台灣企業不夠國際化,明顯缺乏經營國際企業的專才,即使併購進來,也不見得有能力或信心管理跨國團隊,這是一般企業普遍的通病,也讓台灣企業主面對跨國併購時,都要審慎評估,三思而後行。
不過,以台灣海外收購案的經驗來看,若能制定明確的管理目標,輔以正向的獎勵辦法,加上尊重本地的法令與文化,授予當地主管更高的管理自主權,整併成功的機會還是相當高。台灣不應妄自菲薄,自外於這個大趨勢,另一方面也要小心應戰,讓原本的產業優勢透過合併更為擴大升級,而最重要的還是,企業家必須對未來的跨界整合有更深的理解與準備,以更大的決心與奮戰的精神,來因應最嚴苛的挑戰。

聯合/洪秀柱的七傷拳


2016-11-04 01:57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1日率團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進行「洪習會」。圖/美聯社


洪秀柱此趟大陸行,打的是七傷拳,有三分收穫,卻有七分自傷。此後,洪團隊必須馴服兩種豬隊友,始能行穩致遠。
一、暴衝的論述:從「一中同表」,到「不提一中各表是九二共識以外的另一選項」,到「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種種反覆,顛三倒四,反映了洪團隊的內亂。
洪秀柱想在論述上另起爐灶,卻不能自圓其說。例如,她問馬英九:「你為何只說各表,不說統一?」但此次洪秀柱在會中說「統一」了嗎?習近平又說「統一」了嗎?別忘了,洪秀柱還曾自稱「我不是統派!」
此行無端挑起「各表/同表」的爭議,被視為討好北京。但是,北京的主流評論均視此僅是國民黨的內鬥,不願選邊站。若連北京都看出此際不是表態的時機,洪團隊何故自作多情?
二、瘋狂的潑糞:洪團隊起先標榜願就黨內兩岸政策舉行辯論,但等到異聲井噴而出,居然以下駟對上駟,由代言人對馬英九瘋狂潑糞,喝斥其不得「干政」,甚至有人指馬英九是「民進黨的同路人」。這是對黨內異議者的「射人先射馬」,但這樣辱罵馬英九是否公平?且難道黨內只有馬英九一人有不同意見嗎?
豬隊友口無遮攔,重傷洪秀柱形象。洪管不住這些自走砲,憑什麼讓人相信她能使國民黨面目一新?
洪秀柱身邊的智囊單薄,必須依賴這批隊友;但若不能扭轉這種喧賓奪主、尾巴搖狗的亂象,如何能成大器。

聯合/趕學生,查麵包師,民進黨好大的官威


2016-11-04 01:5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基於不滿勞基法修法,青年團體1日闖入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辦公室要求辯論,遭到警方強行驅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批勞團和工運學生不滿勞基法修法,衝進民進黨總召柯建銘辦公室要求辯論,遭到警方強行驅離。立法院長蘇嘉全對學生侵犯立委個人空間大為震怒,要發表聲明譴責學生,因在野黨反對才作罷。民進黨因太陽花學運助陣而取得政權,如今卻視學生如寇讎,何其諷刺!
往前一天,則是黃姓麵包師拍到陳水扁散步影片,遭高雄市長陳菊指責為「滋擾」;隨即有高雄國稅局和衛生局人員以「接獲匿名檢舉」為由登門稽查,對他極盡行政威嚇,進而導致房東不再續租。民進黨護扁心切自可理解,但對於一名麵包師自發的路見不平,市府卻動用高規格手段進行追殺;曾經身為政治受難者的陳菊,會覺得這樣的作法合乎民主精神嗎?
這兩個事例,與民進黨執政後的諸多「政策髮夾彎」不同,是完全令人無法苟同的事。原因是,這涉及的不只是對特定議題的客觀位置改變,而是民進黨對民主法治主觀信念的扭曲,到了背叛自己、背叛民主的地步。
兩年前的太陽花事件,民進黨把學生當成倒馬先鋒,護航他們進入立法院占領議場,導致國會癱瘓長達廿多天,並趁勢以「反中」為名點燃「倒馬」引線。而如今民進黨政府上台不到半年,卻用《服貿協議》同樣的手法偷渡「一例一休」的修法,不讓委員會討論即想逕付三讀。這種作法,與國民黨何異?
更離譜的是,學生當時反服貿如果是伸張正義,為何今天反對一例一休就是惡性抗爭?為何當時學生癱瘓國會被捧為英雄,而今天占據立委辦公室就是無理取鬧?為何當時入侵行政院的學生遭驅離就是政府「血腥鎮壓」,而今天學生被拖走就是警察正當執法?
最荒唐的是蘇嘉全,試問,如果沒有太陽花學潮,他何德何能,如何坐上立法院長寶座?而如今,他卻過河拆橋,一心想著要逞官威。那麼,戴著「公民不服從運動」冠冕的學運,到了民進黨執政,就只能改當「順從公民」嗎?
麵包師事件的轉折,也如出一轍。依法論法,作為公眾人物及被定罪的卸任元首,陳水扁每天在街上趴趴走,市民在公共場所拍攝他的影像,並不構成侵犯隱私或肖像權。也因此,陳菊指責麵包師「滋擾」,其實是一種政治恫嚇。隨後,市府不過接到一通「匿名電話」,就能連續出動稅務和衛生官員上門稽查,將政治恫嚇落實為具體行動。試想:麵包師多日前即報案稱有人在臉書留言恐嚇,警局昨天才約詢嫌疑人;而陳菊的「滋擾說」一出,市府立刻派人上門找碴。公務員如此「訓練有素」聞聲行事,怎不令人咋舌?
就在幾天前,學術界有一場「加害者的過去式與現在式」的研討會,檢討了台灣的轉型正義問題。其中有學者提到,台灣的政治迫害非常「體制化」,「加害者幾乎都是公務員」,但社會大眾卻似乎不太在意。這些評論所言不差,但基本上都在檢討威權統治年代的現象,甚少注意到加害者「現在式」的部分。以稽查麵包師的事件為例,高雄財稅和衛生官員的作法,不就印證「加害者幾乎都是公務員」的故事並非全是歷史事件,而是活生生的現在進行式。
政治哲學家漢娜鄂倫提出「邪惡之平庸性」的觀點,目的並不只要檢討納粹罪行,也不只為透視極權體制之惡,而在提醒人們切勿沉淪於形式和教條,才不會為邪惡所驅使而不自知。撇開蘇嘉全不談,即使像陳菊這樣有過美麗島政治受難經驗的人,一旦大權在握日久,似乎也會忘記自己曾經遭遇過的不公,也會忘記底層人民渴望的是什麼公平和正義。不管她有沒有下令,高雄公務員提著大刀去鍘麵包師,她不僅塑造了一個「加害者」結構,而且還是發動者。
驅趕學生,查麵包師,雖然不是天大地大,卻看出民進黨基本的民主價值在崩塌。

延伸閱讀
● 溝通只是民進黨掩飾獨裁的遮羞布?

聯合筆記/中國馬拉松 一盤好生意

.「光緒熊」夢醒 MLB已征服全球
.職棒炒話題 尋下個魔咒
.三億救台灣觀光…沙漠中的一口水
.蔡總統「照顧」青年 從高中剝削到就業
.洪習會為兩岸關係打開天光…
.扁的健康問題不能討論?
.聯合筆記/中國馬拉松 一盤好生意
.紀念那些犧牲的記者








聯合筆記/中國馬拉松 一盤好生意


2016-11-04 01:15聯合報  李春

世界上舉辦馬拉松最多的國家是哪個?準確的答案是中國。十一月五日星期六,一天之中,中國有五個城市舉辦馬拉松,除北京那個叫「超級馬拉松」外,其他四個都叫「國際馬拉松賽」,不同的只是前面冠上不同城市的名字。
如果你說這是特別的日子、偶然的現象,那也錯了。截至五日之前,透過「中國馬拉松信息平台」在中國田徑協會註冊的全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共計三百零六場,幾乎是每個星期有六場。
這只是賽事次數,如以城市論,除西藏之類沒法辦,中國從東到西的大城小市都在辦馬拉松,按《二○一五年中國馬拉松報告》的數字,到去年底中國已有八成四省市辦過馬拉松賽事。以十一月五日這天五場馬拉松看,除北京、陝西西安、中部湖北咸寧外,西南那邊的雲南騰沖和四川西昌,都是邊遠之城。
那麼多馬拉松,一定怪事頻出。首先一個就是紛紛揚揚的「馬拉松跑死人」,二○一四年中國馬拉松賽事中有四人猝死,去年又有五人陣亡,中其中深圳馬拉松有位留下即將臨盆的妻子,今年又傳來不好的消息,如江西德興馬拉松猝死事件。
馬拉松故事除悲劇,也有喜劇。早前南京馬拉松,幾位黑人兄弟把其他人甩得老遠,但最後發現跑錯路。有人猜是故意的,因為黑人兄弟把獎牌都弄走了,所以引路要「失誤」。但有人說不是故意,因為最後獎被蒙古來的拿走。
說到黑人兄弟,他們真把中國馬拉松當做生意。有位在寧波「留學」的黑人兄弟前兩天感嘆,現在生意不好做,以前每個月可以跑兩萬人民幣獎金,現在要苦練才行,因為非洲人都來留學跑馬拉松賺錢。
黑人兄弟包攬獎項,賺的也是小錢,因為後有中國大佬。最早一批黑人兄弟是中國的馬拉松經紀公司,他們到非洲選人,辦到中國來「留學」,馬拉松獎金拿到後分成。如上海馬拉松頭獎三十萬元人民幣,黑人兄弟可拿走的只是幾萬元。
除了黑人兄弟和專門培養黑人兄弟的中國經紀人,馬拉松在中國已是一盤大生意,這生意額有多大,沒法估算,但有人估計,中國「跑」的市場,有八千萬消費者,年消費額約三百億元人民幣,其中大投在馬拉松,因為這是各地方政府千方百計都要「推動」的事。

紀念那些犧牲的記者


2016-11-04 01:15聯合報  陳能鏡/公(台北市)

二○一三年十一月二日,兩名法國記者在馬利採訪時遭殺害,為敦促各國政府確保記者安全,更要對涉及記者傷亡案採嚴懲作為,聯合國訂十一月二日為「終止以記者為受害人犯罪不受罰國際日」。
以保護記者權益為宗旨的「保護記者委員會」,依過去十年記者受害而未偵破案件統計,列出最不友善的十三個國家,包括索馬利亞、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菲律賓、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等國,這些國家都面臨恐怖活動威脅,且政府貪瀆腐敗嚴重,不但不全力偵辦案件,甚至是案件加害人。
以伊拉克為例,自一九九二年至今,共有一百七十七名記者被殺害,他們都是當地記者,因報導政治、戰爭、貪汙及人權紀錄,而遭到伊斯蘭國IS或伊拉克安全情報人員的殺害。IS在占領摩蘇爾市兩年期間,至少殺死六名記者,其中一名攝影記者被綁架一個月後被殺,處死過程甚且上網流傳,完全以恐嚇威脅為目的,伊拉克政府亦未發表任何譴責。
今年一月廿日,一輛巴士在阿富汗首都遭遇自殺炸彈攻擊,造成卅二人傷亡,車主是阿國最大媒體集團Moby Group,乘客都是該集團員工。案後,恐怖組織神學士宣稱為其所為。
據國際記聯統計,過去廿五年,伊拉克共發生三○九件記者遭殺害案,是最危險的國家。排名第二的是菲律賓,共有一百四十六案,以二○○九年十一月的「馬京達瑙省大屠殺案」為最,有卅二名記者及媒體工作者死亡。七年來,該案超過八十名的被告中,無一人被完整審訊過,主謀也已自然死亡,可怕的是至少有四名證人遭謀害而死。
百分之四十的受害記者事先曾接到警告,但政府大都不予理會,甚少提供保護。事前事後政府的不作為,在記者遭遇威脅及暴力案件中,只有百分之十得到司法伸張,導致罪犯(恐怖激進分子)更肆無忌憚,大眾也不敢討論貪瀆腐敗、政治迫害、人權侵犯等議題,助長政府的無能、社會的不安。
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保障新聞自由,記者及媒體工作者人身安全的保護是新聞自由最底線的實踐,自是政府最底層的義務與責任。希望明年的十一月二日,我們不但能以無記者為受害人犯罪案的發生而驕傲,更能提出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的更高體現的實踐作法。

盛治仁/創新與分配的矛盾

.盛治仁/創新與分配的矛盾
.方祖涵/職業棒球的種族新隔閡
.林中斌/弔詭的北京政局
.葉銀華/南韓親信干政事件的啟示
.黃介正/「亞太再平衡」到「亞洲再連接」
.舒國治/路跑的時代來了
.劉克襄/醒來的石獅








盛治仁/創新與分配的矛盾


2016-11-04 01:28聯合報  盛治仁

最近張忠謀董事長在和林全院長對談的會議上,指出「創新與分配有矛盾,創新其實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這個發言跟現在高舉創新的主流不同調,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創新、新創、創意和創業等元素對社會的整體影響。
創新需要資源的投入、時間的消耗、以及對失敗的承受度。在定義上,創新成功的比例一定是相對少數。台灣社會的現狀,傾向強調平等價值,房價要平等、學費要平等、稅制要平等、退休所得替代率要平等、放假天數要平等、財富分配要平等,在這麼多的平等要求下,有時忽略了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努力程度並不平等,回到了結果的平等,而非起跑點與競爭機會的平等。
歷史上多數重大創新,都來自於少數人的驅動,而創新結果,往往帶動巨大的經濟結構變遷和財富重新分配。蓋茲、賈伯斯、祖克柏和佩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創新成功案例。他們每一位的個人財富和公司價值,都是天文數字。
創新的結果,不會是財富的更平均分配,而是更大的貧富差距,這還是創造正面價值的結果。負面的創新,例如各種金融性衍生商品,造成的金融風暴,更是惡化了貧富差距,並打擊中產階級。
創新的過程,也不可能在完全的公平環境下產生。一個不完全貼切但可參考的例子,就是新上任的科技政委唐鳳。她一周有兩天不用進辦公室上班,就是大家為了創新所需而接受的特殊待遇安排。這時如果高舉平等價值而反對,可能就請不到這位人才進入公務體系了。台灣要追求創新,還是要訴求平等,必須重新思考有本質矛盾的兩個價值觀。
我們大多數人,作不到真正改變結構的創新,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加進創意,不用重複的方法作相同的事,自我挑戰熟悉的習慣,盡力讓每一天比前一天進步一點,改善一點。
除了創新和分配問題外,還要提醒年輕朋友們創新的風險。先說一個故事。剛剛退休的賈奈特是第一個高中畢業就進入NBA的球員,有廿一年的輝煌成績。正因為他的成功故事太吸引人了,後續激發了許多高中畢業就進入NBA打球的年輕球員,包括最頂尖的球星如布萊恩和詹姆士。故事的重點不是有多少高中畢業生因為被這個成功的故事激勵而如願打進了NBA(從一九六二年起,共有四十四位),而是在這股氣氛的號召下,多少人沒能進入職籃,卻又因此放棄學業,造成日後專長與學歷的缺乏與生活的困難。每一個成功故事的後面,可能都有一百個失敗個案的堆疊,這也是我在兩周前在大學校園演講時,回答同學提問時所給的提醒。
富比士雜誌曾有文章指出,九十%的新創事業最後是失敗收場,就算這個數字是真的,也不應該嚇阻希望創新的熱情。在現在這個強調小確幸的社會氛圍裡,我十分贊成要鼓勵年輕人走出舒適圈,勇於投身新的挑戰。但希望提醒年輕朋友在勇敢跨出去之際,要審慎做好風險評估和應變計畫,有勇有謀。即使不幸成為九十%的失敗者,也要把此學習經驗,轉化為未來成功的養分。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