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經濟/跨國整併產業 迎戰新變局

.聯合報社論..趕學生,查麵包師,民進黨好大的官威
.聯合報黑白集.洪秀柱的七傷拳
.經濟日報社論.跨國整併產業 迎戰新變局








經濟/跨國整併產業 迎戰新變局


2016-11-04 05:18經濟日報  社論

美商高通日前宣布以470億美元天價收購恩智浦,積極從手機晶片跨足車用及工業用電子領域。國際大廠近來積極展開大型併購案,對全球產業生態帶來強烈衝擊,台灣業者應該如何因應,將是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一課。
觀察近一、兩年國際間發生的各項併購案,最大特色是併購規模愈來愈大,牽涉金額不斷破表,而支撐這種大型併購案可以成真,除了需要有專業成熟的人才與跨國管理的經驗,還要有強大的銀行融資體系與資本市場等基礎,才能提供源源不絕的銀彈,做為併購的基本條件。
第二大特色,與過去併購案很不同的是,近年來的併購都是跨領域的異業結盟,從AT&T併時代華納,威訊(Verizon)併雅虎,到軟銀併ARM、鴻海併夏普,都是橫跨不同產業領域的異業併購,即使是高通併恩智浦,兩家公司雖同屬半導體產業,但經營的市場與客戶也幾乎完全不同。
這些跨領域併購不斷發生,原因當然是許多產業的成長已遇到瓶頸,靠自身力量創造新事業又太慢,因此透過併購跨入其他領域,這樣成長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產業經過多年的演變,讓不同產業彼此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不論是電信、媒體、網路所掀起的數位匯流大潮,或是電腦、手機、汽車等產品的聚合大勢,國際大廠不惜砸下鉅資掀起跨領域整併,都是要預先為產業變局做準備。
也因此,這些合併案的發生,將更加速產業生態的調整,也必然帶來更大的衝擊,未來競爭將從四面八方而來,敵人不再是傳統定義上的對手,而是從許多根本無法預知的地方冒出來,競爭也會永無止境。
相較於國際間熱絡的併購潮,台灣就顯得沉寂許多,而且規模與金額都小很多。若細究原因,近幾年台灣資本市場本益比快速下滑,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跨國企業敢於進行大規模收購,是因為擁有高本益比與高市值,如此在資金成本上就占較大優勢,台灣企業無法享受高本益比,資本市場交易清淡,不僅募資成本提高,也很難籌措到大筆資金,當然更難進行大規模的收購。
其次,台灣的併購也明顯偏向同業整併,例如今年台灣最大合併案是日月光併矽品,去年是元大金收購大眾銀,更早則是聯發科併晨星,至於海外併購如環球晶圓、台達電、研華等,也大都偏向同產業進行整併以擴大經濟規模為目的,只有像鴻海收購夏普是比較明顯的異業整併。
究其原因,過去台灣內部企業整併並不常見,許多成熟產業仍是中小型公司,沒有做過徹底的清理整併,如今當世界走向異業結盟,台灣仍停留在同業合併上,在跨國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未來競爭壓力也會愈大。
台灣產業不善於進行整併,還有心態與能力的問題。在心態上,大部分人喜歡當老板,而且創立公司就像是養兒子,不論養大養不大,還是自己的兒子最好;但國外企業像養豬,豬養大了該賣就賣,背後的心態就是公司即使被收購,也不見得是輸家,併別人的也不一定就是贏家。企業家若能對整併抱持平常心,產業的整合與進步會更容易推動。
此外,最關鍵的還是能力問題。台灣企業不夠國際化,明顯缺乏經營國際企業的專才,即使併購進來,也不見得有能力或信心管理跨國團隊,這是一般企業普遍的通病,也讓台灣企業主面對跨國併購時,都要審慎評估,三思而後行。
不過,以台灣海外收購案的經驗來看,若能制定明確的管理目標,輔以正向的獎勵辦法,加上尊重本地的法令與文化,授予當地主管更高的管理自主權,整併成功的機會還是相當高。台灣不應妄自菲薄,自外於這個大趨勢,另一方面也要小心應戰,讓原本的產業優勢透過合併更為擴大升級,而最重要的還是,企業家必須對未來的跨界整合有更深的理解與準備,以更大的決心與奮戰的精神,來因應最嚴苛的挑戰。

聯合/洪秀柱的七傷拳


2016-11-04 01:57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1日率團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進行「洪習會」。圖/美聯社


洪秀柱此趟大陸行,打的是七傷拳,有三分收穫,卻有七分自傷。此後,洪團隊必須馴服兩種豬隊友,始能行穩致遠。
一、暴衝的論述:從「一中同表」,到「不提一中各表是九二共識以外的另一選項」,到「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種種反覆,顛三倒四,反映了洪團隊的內亂。
洪秀柱想在論述上另起爐灶,卻不能自圓其說。例如,她問馬英九:「你為何只說各表,不說統一?」但此次洪秀柱在會中說「統一」了嗎?習近平又說「統一」了嗎?別忘了,洪秀柱還曾自稱「我不是統派!」
此行無端挑起「各表/同表」的爭議,被視為討好北京。但是,北京的主流評論均視此僅是國民黨的內鬥,不願選邊站。若連北京都看出此際不是表態的時機,洪團隊何故自作多情?
二、瘋狂的潑糞:洪團隊起先標榜願就黨內兩岸政策舉行辯論,但等到異聲井噴而出,居然以下駟對上駟,由代言人對馬英九瘋狂潑糞,喝斥其不得「干政」,甚至有人指馬英九是「民進黨的同路人」。這是對黨內異議者的「射人先射馬」,但這樣辱罵馬英九是否公平?且難道黨內只有馬英九一人有不同意見嗎?
豬隊友口無遮攔,重傷洪秀柱形象。洪管不住這些自走砲,憑什麼讓人相信她能使國民黨面目一新?
洪秀柱身邊的智囊單薄,必須依賴這批隊友;但若不能扭轉這種喧賓奪主、尾巴搖狗的亂象,如何能成大器。

聯合/趕學生,查麵包師,民進黨好大的官威


2016-11-04 01:5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基於不滿勞基法修法,青年團體1日闖入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辦公室要求辯論,遭到警方強行驅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批勞團和工運學生不滿勞基法修法,衝進民進黨總召柯建銘辦公室要求辯論,遭到警方強行驅離。立法院長蘇嘉全對學生侵犯立委個人空間大為震怒,要發表聲明譴責學生,因在野黨反對才作罷。民進黨因太陽花學運助陣而取得政權,如今卻視學生如寇讎,何其諷刺!
往前一天,則是黃姓麵包師拍到陳水扁散步影片,遭高雄市長陳菊指責為「滋擾」;隨即有高雄國稅局和衛生局人員以「接獲匿名檢舉」為由登門稽查,對他極盡行政威嚇,進而導致房東不再續租。民進黨護扁心切自可理解,但對於一名麵包師自發的路見不平,市府卻動用高規格手段進行追殺;曾經身為政治受難者的陳菊,會覺得這樣的作法合乎民主精神嗎?
這兩個事例,與民進黨執政後的諸多「政策髮夾彎」不同,是完全令人無法苟同的事。原因是,這涉及的不只是對特定議題的客觀位置改變,而是民進黨對民主法治主觀信念的扭曲,到了背叛自己、背叛民主的地步。
兩年前的太陽花事件,民進黨把學生當成倒馬先鋒,護航他們進入立法院占領議場,導致國會癱瘓長達廿多天,並趁勢以「反中」為名點燃「倒馬」引線。而如今民進黨政府上台不到半年,卻用《服貿協議》同樣的手法偷渡「一例一休」的修法,不讓委員會討論即想逕付三讀。這種作法,與國民黨何異?
更離譜的是,學生當時反服貿如果是伸張正義,為何今天反對一例一休就是惡性抗爭?為何當時學生癱瘓國會被捧為英雄,而今天占據立委辦公室就是無理取鬧?為何當時入侵行政院的學生遭驅離就是政府「血腥鎮壓」,而今天學生被拖走就是警察正當執法?
最荒唐的是蘇嘉全,試問,如果沒有太陽花學潮,他何德何能,如何坐上立法院長寶座?而如今,他卻過河拆橋,一心想著要逞官威。那麼,戴著「公民不服從運動」冠冕的學運,到了民進黨執政,就只能改當「順從公民」嗎?
麵包師事件的轉折,也如出一轍。依法論法,作為公眾人物及被定罪的卸任元首,陳水扁每天在街上趴趴走,市民在公共場所拍攝他的影像,並不構成侵犯隱私或肖像權。也因此,陳菊指責麵包師「滋擾」,其實是一種政治恫嚇。隨後,市府不過接到一通「匿名電話」,就能連續出動稅務和衛生官員上門稽查,將政治恫嚇落實為具體行動。試想:麵包師多日前即報案稱有人在臉書留言恐嚇,警局昨天才約詢嫌疑人;而陳菊的「滋擾說」一出,市府立刻派人上門找碴。公務員如此「訓練有素」聞聲行事,怎不令人咋舌?
就在幾天前,學術界有一場「加害者的過去式與現在式」的研討會,檢討了台灣的轉型正義問題。其中有學者提到,台灣的政治迫害非常「體制化」,「加害者幾乎都是公務員」,但社會大眾卻似乎不太在意。這些評論所言不差,但基本上都在檢討威權統治年代的現象,甚少注意到加害者「現在式」的部分。以稽查麵包師的事件為例,高雄財稅和衛生官員的作法,不就印證「加害者幾乎都是公務員」的故事並非全是歷史事件,而是活生生的現在進行式。
政治哲學家漢娜鄂倫提出「邪惡之平庸性」的觀點,目的並不只要檢討納粹罪行,也不只為透視極權體制之惡,而在提醒人們切勿沉淪於形式和教條,才不會為邪惡所驅使而不自知。撇開蘇嘉全不談,即使像陳菊這樣有過美麗島政治受難經驗的人,一旦大權在握日久,似乎也會忘記自己曾經遭遇過的不公,也會忘記底層人民渴望的是什麼公平和正義。不管她有沒有下令,高雄公務員提著大刀去鍘麵包師,她不僅塑造了一個「加害者」結構,而且還是發動者。
驅趕學生,查麵包師,雖然不是天大地大,卻看出民進黨基本的民主價值在崩塌。

延伸閱讀
● 溝通只是民進黨掩飾獨裁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