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制裁能否阻止俄國野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蘇貞昌勇於罵人搶戲,部長豈敢不認錯?
◆  聯合報黑白集/稅制返祖的悲哀
◆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制裁能否阻止俄國野心?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制裁能否阻止俄國野心?


2022-01-02 00:3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烏克蘭軍隊在烏俄邊境枕戈待旦,嚴防俄羅斯軍隊突襲。(法新社)


最近烏克蘭東部與俄羅斯邊界緊張情勢在升高,最新衛星圖像顯示,幾周以來,俄羅斯持續在克里米亞和烏東邊界集結軍隊十餘萬,並設立野戰醫院油料管線,以便讓俄軍能長期進行戰備,緊張情勢一觸即發,美方情報單位更研判,普亭有意在近期越界入侵。

目前應對俄羅斯有三類反應:波羅地海與中東歐國家,因為之前曾受過蘇聯統治與宰制,反應最為強烈,要求北約必須以牙還牙,軍事支援烏克蘭,甚至不惜派兵助戰;西歐國家則擔心戰爭真的會爆發,殃及池魚,烏克蘭要求要加入北約,則期期以為不可,認為這是對俄羅斯的挑釁。

美國的反應則較耐人尋味,一方面拜登總統強調,烏克蘭不是北約成員國,美國並沒有義務為了保護烏克蘭使用武力,但另一方面在與普亭視訊峰會上,警告俄羅斯,如果入侵烏克蘭,將面臨前所未有經濟制裁

不用軍事施壓,改用經濟制裁,這是美國近年來常採用的手段,對古巴、北韓與伊朗都做過,這是因調派軍隊,常達不到預期施壓目的,反而容易引發衝突,不如貿易或金融制裁

不過在民國 103 年(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時,歐美已經對俄國的能源、銀行與國防部門,實施過經濟制裁,俄羅斯則禁止歐盟農產品進口做為報復,效果似乎不是太大,死豬不怕開水燙,這次的制裁必須要讓俄羅斯有感才行。

在預案中,最嚴厲的,莫過於切斷俄羅斯與 SWIFT美元支付交換系統)的聯繫,美國因是美元發行國,除了威脅退出,還可以接管設在維吉尼亞數據中心,對於 SWIFT 有舉足輕重影響力,在民國 107 年(2018年)對付伊朗,就曾經使用過這個手段,當年讓伊朗損失了近一半的石油出口收入三分之一對外貿易額

SWIFT 是以美元為交易媒介交換系統,全世界共有1.1萬家銀行、200個國家加入,這個系統其實就是跨國交易國際支付平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基本都是在 SWIFT 系統匯款,切斷俄國與 SWIFT 聯繫,可謂斬斷俄羅斯未來與西方各國貿易與投資通道

但這不是沒有副作用的,首先,牽連過大,俄羅斯歐盟第五大貿易夥伴,歐洲有500多億俄羅斯債權,德國與俄羅斯貿易量尤其大,不見得會贊成,而且要有效,必須所有國家都要協同一致,美國必須祭出「次級制裁」,用以對付不聽美國號令的國家,這恐怕會激起盟國反彈。其次,這將逼俄羅斯轉往其他替代系統,俄羅斯自己有 SPFS 系統,但是更大的是中國的 CIPS 系統,現在規模雖然僅是 SWIFT 的10%,但正在急起直追,俄羅斯如果加入中國系統,將如虎添翼,事實上,自民國 104 年(2015年)以來,中俄之間貿易,以美元計價的部分,已從90%降至50%以下,長此以往,可能削弱美元金融霸權,這絕非美國樂見。

除了軍事手段之外,俄羅斯也有自己的經濟手段;從今年秋天開始,俄羅斯就不斷以各種理由減少或中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俄國12月21日再次無預警切斷運補歐洲天然氣的「亞馬爾­–歐洲輸氣管」,這讓已進入嚴冬用氣高峰歐洲天然氣現貨價格飆漲 800%

中國大陸來說,現在的烏東危機,當然是未來台海衝突預演,不過對付俄羅斯,尚且投鼠忌器,擔心會對世界經濟衝擊,以中國大陸在世界經濟所佔的量體,西方要以 SWIFT 對付中國,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可想而知。

美國使用 SWIFT 為經濟制裁武器,俄羅斯則以減供能源作為回應,在國際上,由於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經濟制裁越來越成為懲罰工具,但是切斷經貿往來,對敵方有害,但同時也會傷及己方,是兩敗俱傷之局,沒有人樂見。














聯合報黑白集/稅制返祖的悲哀


2022-01-02 00:2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長文(圖)對立法院修法通過,政府烏龍稅單限制民眾要求返還年限一事,批評是大開民主倒車。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底總統公布修正稅捐稽徵法部分條文,廢掉政府課錯稅保證必退的「陳長文條款」。僅為區區數億元不惜修法「返祖」,讓人民代政府背鍋,真是立法史上恥辱的一頁。

政府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天經地義;若政府誤課找理由不退還民眾,就是耍無賴。立法院民國 97 年(二○○八年)通過「陳長文條款」的進步意義即在於明確告訴政府犯錯就要負責;同時更彰顯立法行政權力分立可貴不容政府予取予求

可嘆的是,這次走回頭路廢掉陳長文條款」,竟仍是行政機關主張;而更離譜的是,雖有立委表達反對意見,立院卻在一黨獨大幾乎照單全收淪為行政院橡皮圖章朝野均難辭其咎

蔡政府走回頭路的理由,主要是基於法律安定性因此參照民法將政府錯課無期限退稅限縮為十五年。乍看有理,實則返祖思維上身。因為,百年前立民法請求權時效規定主要是考量資料保存難度查證社會成本,認為若請求權永久存在阻礙社會經濟發展;但如今早已進入數位時代政府認錯退稅社經秩序與發展有何阻礙

蔡政府「稅制返祖」,幾乎被全民忽視背後呈現的是政府卸責耍無賴立委熱中口水戰而輕民生社會則被淺薄娛樂化訊息淹沒集體麻痺台灣民主法治發展至此何其悲哀













聯合報社論/蘇貞昌勇於罵人搶戲,部長豈敢不認錯?


2022-01-02 00:2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本報資料照片


閣揆蘇貞昌重掌政院三年,政務偏差光怪陸離現象層出不窮,但從來只有硬拗,鮮見蘇院長「主動積極,面對問題,知道認錯」。去年年終行政院會,蘇貞昌卻肯定部長們「知道認錯」,一時讓人錯愕。

不過,正如立委形容的,蘇貞昌指的是部長們都知道向院長認錯,不敢在蘇面前據理力爭,以致蘇內閣越來越獨斷偏狹,雖然施恩給惠政策不斷,但諸多爭議懸而未決,更看不到解決台灣發展根本問題政策。蘇貞昌卻洋洋得意表示有政府,會做事」,這種哏圖內閣作風,正是將台灣帶入新險境根源

蘇貞昌的領導風格就是震怒立威。他或者到醫院痛批院長不知停車位數量,或者到學校責怪教育處不知校內種什麼樹,或者赴機場怒罵關務署檢不出非洲豬瘟。他表演震怒,不是為解決問題,而是為表現治軍嚴格」。大家可以問問,蘇貞昌大發雷霆之後,公家單位停車難改善了嗎?校園環保教育提升了嗎?海關檢驗政策問題解決了嗎?如果答案是以上皆非,蘇院長知道認錯嗎?

除了震怒秀,蘇貞昌還會藉機作拔官秀。當初以治安不佳為由,連拔高雄、台南兩警局局長,卻拔不掉高雄「慶記之都」惡名,治安未見改善,駭人刑案酒駕悲劇不斷發生,也未見蘇揆怒顏再現。反倒是內政部長徐國勇的「球棒實名制新招面對問題硬拗功力直逼院長;或許這就是蘇揆口中部長「知道認錯」的表現

蘇貞昌對行政院依法召開的食安、科技、永續、社福、治安等各種會報,一向不感興趣,直到在野黨立委指責後,才應卯式地草草舉行。殊不知,類似政策所以要跨部會研議,正因這些問題需要宏觀部署協調解決

但蘇貞昌專好速食見效哏圖政策例如力推名不副實但可以加碼連環秀五倍券,就是不碰疫後中低階層生活難關困境;提出不會有人敢反對的「班班有冷氣」,就是不談各校能源利用合理化議題。至於迫在眉睫能源配比問題,蘇揆除厲言警告台電不准再跳電」外,那裡在乎台電基層扛不了電載壓力

蘇貞昌還從外銷訂單、投資占比到失業率,在數字裡編出「3個21的奇蹟」,大秀拚經濟成績單,卻不提慘澹經營甚至關門閉戶市況滿街都是素珠售租紅字條。蘇揆又大曬加薪、減稅、增福利哏圖,但高房價高租金下的低薪青年直接躺平不婚不育,他們可曾進入蘇揆眼底?

唯一讓蘇貞昌感到「慚愧」的是,兒童死亡率數倍於日韓和 OECD 國家。少子女化是重大國安問題,台灣馬上要面對社會、經濟、教育、國防等危機,「願意面對問題」的蘇內閣到底做了什麼?連新生兒都顧不好,還好意思和人民說「有政府,請放心」?

蘇貞昌確曾為幾件事道過歉,例如三一一破口造成染疫死亡遽增東奧選手搭經濟艙等事件,蘇揆都有道歉;但前者是天怒人怨,後者是總統副總統都道歉行政院長豈能不表態。然而說要道歉負責,其實口惠而實不至,政府並未從這些事件學到教訓,防疫政策仍然每日一變體育政策未見周全檢討

問題在於,蘇院長勇於罵人搶戲卻閃避應負責任。就像當初疫情初發,怎樣也不敢挑起防疫指揮官責任口罩供給搞得民眾怨聲載道疫苗準備不好,只能靠國際救援民間自力救濟度過危機。這樣的閣揆,還好意思說部長「知道認錯」,堪稱年度最諷刺政治笑話,也是蘇內閣又一超越前人代表作


【專家之眼】地方政府窮和困是中央政府造成的

◆  【專家之眼】地方政府窮和困是中央政府造成的

◆  【專家之眼】台灣命運端賴客觀現實 而非主觀意願
◆  【專家之眼】數位發展部掛牌 NCC成網路影武者?
◆  【專家之眼】林智堅棄選,還要竹竹併嗎?
◆  【專家之眼】美豬「萊」了,但台豬卻被卡在門外
◆  【專家之眼】中沙深化軍事合作,美國莫可奈何?
◆  【專家之眼】修憲公投綁大選的諷刺與陰謀
◆  【專家之眼】竹竹合併是民進黨的百鬼夜行圖






【專家之眼】地方政府窮和困是中央政府造成的


2022-01-02 09:43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研究員
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宣稱,中央財政距公共債務法規定上限40.6%,還有8個百分點、1.5兆元舉債空間。圖/本報資料照片



本文的地方政府,包括直轄市、縣市、鄉鎮市,從最富有台北市到最「負有」的鄉鎮公所,都受到中央政府的壓制和掠奪,以致富有的地方政府無法一展所長,而負有的地方政府永無翻身之時,之所以出現這種荒唐情形,可以說完全要拜財政收支劃分法之賜。

今天的財劃法是一部不公不義的法律,嚴重束縛了地方的發展,造成了中央可以任意揮霍、地方捉襟見肘,其對台灣發展以及台灣人民造成的無形傷害是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財劃法於民國四十年(1951年)6月13日制定公布至今修正達10次,不過,是越修越不公正,而最近的兩次,更是大開時代的倒車,不是還財於地方,而是攬財於中央,修改後的財劃法不但沒有成為地方發展的推力,反而成了阻力,理由是民國七 十年(1981年)的修改,將所得稅改列國稅僅把當中的10%拿出來統籌分配給地方),不再將其中的百分之三十劃給省、直轄市和縣。

而最近一次,也就是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那一次的修改,再把原屬於省及直轄市的營業稅劃為國稅,這兩次的修法,中央獨吞地方財政努力的果實,這便是地方財政困窘的根本原因。

因此,台灣的地方政府,不管是市縣或是鄉鎮市的財政困難,原因不在於地方政府本身,而是中央政府掠奪了地方的財源、捆綁了地方的行動自由,才出現今天地方財政自有財源偏低、支出結構僵化與債務沉重等結構性問題。要不是中央財權獨攬,地方政府絕不是今天仰人鼻息、看人臉色、動彈不得、債台高築,什麼事情都做不了的樣子。

正因為中央掠奪了地方的資源,因此,底下的這一幕隨時在上演:民國一O九年(2020年)8月中旬的一則消息這麼說:「桃園統籌分配稅款加一般性補助款位居六都之末,桃園府會要聯手赴政院爭取預算…統籌分配稅款是依照該縣市的人口、面積、營利事業營業額、財政能力來計算,桃園已經連續4年超過台南,但總補助款卻遠低於台南…這套制度叫懲罰模範生,因為桃園創稅能力佳,雖然統籌分配稅款增加,但是一般性補助款卻因為總量限制而減少,但桃園這幾年人口增加比率是六都第一,對於桃園市民分配到的總補助款反而減少,尤其是桃園人口數比台南多了30幾萬,但每年的統籌分配款卻少了將近90億元,這對桃園並不公平」,這麼短的一則消息,實則反映了非常多的問題,這裡僅略舉一二:

第一、能者並沒有多得,反而少得,所以這套制度並沒有獎勵付出多者,反而會抑制地方政府的努力。那麼,誰拿走了地方的創稅呢?當然是中央政府。

第二、現行的財政收支劃分法造成了地方政府之間的衝突,如本文中的桃園市政府與台南市政府,但衝突的原因無關「拿得少」的桃園市政府也無關「拿得多」的台南市政府,而是財劃法本身的不公,也就是中央政府的自私造成的。

第三、複雜化央地關係。如果財政劃分能夠公平,那麼,地方政府根本不用北上爭取預算。地方政府北上爭取預算,這種舟車勞頓不也是一種損失嗎?而中央政府必須接待回應,這不也是無用之功嗎?地方政府無法專注於地方政務,中央政府必須擺平地方之間的矛盾,難道這麼做是為了增加 GDP?

再來看另一種情形。放在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上的一篇文章「建立激發地方政府財政努力之機制」中提到:「地方財政困難,不但不利於地方相關政務推動,也加重中央政府財政上負擔。而地方政府財政自我努力程度不足,是造成當前地方財政困難最重要的原因。」

這篇文章既然放在國家發展委員會上,那就代表是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官方看法,至少是不反對這樣的觀點。但這樣的認知,顯然是倒果為因。

地方財政之所以困難,不是地方財政努力程度不足,而是中央政府把稅收的大頭都拿走了,就像一個沒良心的資本家,把員工創造的財富都拿走了,只給勞工該得的10%的工資,然後說勞工的貧窮是勞工自身的不努力,這說得過去嗎?此外,也不是地方沒有創意,而是都必須接受中央的指令,在這種情形之下,地方政府能有多大的開創空間?

中央政府歷來都是爭功諉過,竊取地方政府的勞動所得,卻說都是自己的功勞!根據公共債務法第5條規定各級政府債務存量占 GDP 比率上限分別為「中央40.6%。直轄市7.65%。縣(市)1.63%。鄉(鎮、市)0.12%。」因為這樣的規定,導致中央政府的舉債空間很大,而地方政府,不管是直轄市、縣市還是鄉鎮市幾乎沒有任何彈性,這就是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僵化的另一個主因,這也是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很自豪的說,中央財政「距公共債務法規定上限 40.6%,還有8個百分點、1.5兆元舉債空間」的原因。

中央政府給自己的空間留得很大,給別人的空間留得很小,所以,中央政府要舉債就舉債、想給誰發紅包就給誰發紅包,把所有好處都拿走了,爛攤子都丟給地方,還指責地方財政不努力,給中央政府造成財政負擔,這不是「吃人夠夠」嗎?


名家縱論/獨立怎麼不見了?

◆  懷抱希望 迎接新的開始
◆  星期透視/如果今年疫情還在蔓延…
◆  名家縱論/獨立怎麼不見了?
◆  「走」過去年 虎年也要健康喔
◆  畫中有話/美麗數字下的生活壓力
◆  大屋頂中國總論③/兩岸是人性文明的大議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獨立怎麼不見了?


2022-01-02 00:04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波波漫畫


最近應邀在一場匯流下組織再造研討會發表演講,離開 NCC 十幾年後再次碰觸這個問題,真是感慨萬千。法律對於追求通訊傳播內容多元沒有任何改變,機關和委員的獨立行使職權也還是白紙黑字寫在那裡。但我看到新聞台一家接一家的每天針對某位台中立委補選參選人熱烈討論,突然湧上恍如置身大陸賓館晚上打開電視,觸目全是聯播新聞那種作嘔感覺,真想請老同事告訴我,多元怎麼不見了?有位主委在行政院長明確表示不滿後,匆匆走人,獨立的任期保障又是怎麼回事?

民意政治責任政治兩大原則建構的民主體制,除了獨立的司法,本來不覺得另有獨立機關必要。但現代民主一方面大大倚賴政黨在機關之間、機關與人民之間的穿針引線,另一方面其扭曲分權制衡危險又普遍被憲法低估。不僅深受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制衡影響美國憲法,從來沒有把政黨角色計算在內,行政立法在結構上耦合歐洲內閣制半總統制國家,即使計算了政黨扮演的必要角色,也往往忽略了政黨為爭取或維護政權的近利性格,而難免侵蝕行政、立法作為國家部門本應依憲法追求的一些長期、結構性公共利益基本價值

一百年前從美國開始在行政權體系外設置獨立行政機關,考量的一項因素就是排除政黨不當影響,對於某些特別重要而不應擺盪於短期政治計算行政領域,如食品衛生、市場競爭、環境保護、個資保護等,另一項因素就是其高度專業性而不宜完全交給科層化的管理體系。這些被稱為第四部門的機關雖也在長期運作後暴露不少嚴重問題,而也不斷被改革,但基本上已是美國行政領域不可改變的一環。到了廿世紀後期,連重度政黨政治歐洲國家強烈感受這種需要,從英國到法國、德國,以不同形式建構獨立機關漸次出現。

最近一位美國重量級憲法學者 Mark Tushnet 出版了一本叫做「新第四部門保護憲政民主的機關」(The New Fourth BranchInstitutions for Protecting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的書,不再只從行政的角度,而從民主保護角度比較觀察各國憲法司法以外獨立機關主要的功能在反貪腐,確保選舉公正、審計、言論自由等。我覺得有趣的地方,除了我們這裡朝野爭相廢除的考試、監察兩院,好像真的成了憲法市場新寵外,就是我過去一再論述的 NCC 雙重獨立機關定位,即在數位匯流專業性外保障言論自由更是必須獨立理由試問如果沒有獨立NCC言論要如何免於政府和執政黨干預

那麼 NCC 又是怎麼變成不獨立呢?答案滿清楚的,就是另一個獨立機關的傑作-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我相信當時大法官已盡力,包括明確肯認人民言論自由可導出必須對通訊傳播監理行政採獨立機關設計,就是相當難得的遠見,大法官顯然也正確認知獨立目的在排除政黨不當影響。但解釋最大的問題在堅持傳統行政一體這個已經明顯不合時宜而在不論多元民主的美國或一元民主英、德)、混合民主)的歐洲,都少有主張的理論,連向來保守美國 Scalia 大法官都不反對跳脫憲法原意不讓總統主導這部分人事。以這個理由去認定以雙重政黨比例方式選任第一屆 NCC 違憲,而讓實際上最需要防範行政院長來主導提名,實不啻太阿倒持授人以柄

理論很空,大家不妨仔細看看實務,比較一下九位委員分由四個政黨推薦,三位委員互選的首長副首長分由三大政黨推薦的第一屆,和以後分由國民黨和民進黨完全執政下的各屆,誰才能真正排除政黨不當影響?在完全執政已成常態的台灣,行政首長提名、立法院同意的模式,會出現在行使同意權審查會明確主張依顏色辦案監察委員被提名人獲得執政黨全票保駕,以及選舉場上掛帥旗的將領隔天就掌中選會的相印,一點都不奇怪,難道這就是大法官要的行政一體

我認為一切都還來得及,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民主和憲法














星期透視/如果今年疫情還在蔓延…


2022-01-02 00:06  聯合報 /   戴遐齡(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教授)
挺過去年三級警戒危機後,國內疫情控制穩定,消費力逐漸復甦。記者江佩君/攝影


自民國 109 年(二○二○年)初,新冠疫情爆發,肆虐全球。不分國家大小強弱,也不管膚色或種族,都遭受疫情的嚴重威脅及種種危機。

早在新冠爆發後半年,英國 BBC 便委託全球掃描GlobeScan民調機構,進行一項全球民意調查。調查指出一般大眾認同疫情加深社會的貧富差距,使原已存在的貧富不均現象更惡化,尤其貧困國家衝擊更大。該民調還指出,疫情也製造了不同世代間一道鴻溝,相對於年長者,有更多受訪年輕人認為因疫情使其生活更艱難,推論其因可能與疫情導致就業、社交和受教育機會減少有關。

疫情延續兩年百業受挫、社會秩序大亂,可想像原不平等的世界將更不平等,弱勢者更弱勢。按疫情持續蔓延,病毒頑抗地變種,或可能使人類瀕臨絕望的地步!

台灣疫情控制表現雖堪稱良好,然根據主計總處的數據顯示,從五月疫情一度嚴峻,全國三級警戒之際,當月失業率驟升至四點一一%就業人數大減、失業人數非勞動力人數攀升未達卅五小時低工時就業人數暴增六十點三萬人等,顯見疫情對台灣經濟和勞動市場有顯著衝擊,許多人面臨經濟窘迫的難題。

近兩三個月來,隨著疫情趨穩,經濟似有逐漸復甦跡象失業率些微下降。然從十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年增率達二點八四%,漲幅較十月擴大,更創下近九年新高紀錄,看來許多經濟不利族群,原已深受失業問題、收入減少之苦,現又雪上加霜,得面對通貨膨脹威脅,生活顯然更加困窘。

年關將近,想想有人領四十個月的年終獎金,有人卻失業無所安身,真是天壤之別啊!這不僅是弱勢家庭悲歌貧富差距嚴重現象,更是政府絕不能輕忽社會問題

此外,全球慘遭疫情肆虐,青年的發展空間連帶受到限制。無論是求學或就業,都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感。除疫情導致產業蕭條求職更加競爭和困難,待業時間加長難以一展所長外,以往許多年輕人大學畢業後,選擇出國求學深造或就業,也因疫情打亂了人生規劃。如果疫情持續蔓延,不只是青年的個人發展受限,這些優秀的人力資源無法順利成為社會的新生力軍,無論對國家社會或全球,都是無法評估大損失

迎來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目前幾乎可確定全球很難完全打敗新冠肺炎。無論是貧富差距青年發展等,這些攸關人民福祉課題,都應是政府施政關注重點。未來一年,台灣將進入選舉的高峰期,面對嚴峻的時局,我們呼籲執政黨政府千萬勿為勝選,一味操弄反中」情緒和兩岸關係,窄化台灣經濟發展與競爭力。

衷心期盼蔡總統兌現元旦談話的承諾:「執政團隊會負責任地穩健執政、照顧人民」,務實地研擬解決民生問題發展國家經濟解方提出具體可行經貿政策,以減低疫情台灣經濟發展阻礙人民生活危害













大屋頂中國總論③/兩岸是人性文明的大議題


2022-01-02 00:00  聯合報 /   黃年
國父孫中山先生巨幅畫像在北京亮相,豎立在天安門廣場。圖/中新網



大屋頂中國總論 ③
本文論中共「兩岸頂層論述」的省思與重建。

兩岸問題攸關十四億生靈近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及其後裔的未來內涵,因此是全世界、全人類與大文明、大歷史的重大議題。

站在這個制高點上,中共始能領悟自己對於世界文明重大責任,台灣也才能體認中華民國應有自尊與自信

兩岸關係不只是兩岸關係。中國既是超級大國且已是超級強國,因此中國未來的發展品質,不僅攸關中國的內涵,也是攸關人類及世界對於人性本質文明方向探討與追求。倘是如此,兩岸關係就不止是兩岸關係,而是一個人性與文明大議題

談到中共的「兩岸頂層論述」,可從中共現今的「黨國大論述架構說起,就是「兩個一百年」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共在組建這套大論述時,在傳承中華文化上,可謂出現了秦始皇vs.孔夫子的選擇;在探求現代化上,可謂出現馬克思vs.孫中山的選擇;在決定黨的路線上,可謂出現了毛澤東vs.鄧小平的選擇。

目前所見的組合,是傾向秦始皇加馬克思加毛澤東,而以「黨帝制」為治理的主軸

黨帝制治理績效可謂顯著。但是這種低民主低人權治理模式卻與人性的本質文明的方向背道而馳。黨帝制或許可使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但因違反人性本質與文明的方向,所以不可能使中國「偉大起來」。

中國是超級大國,也是超級強國,如果中國永遠是在黨帝制下,其對於人性的剝削對於文明的威脅,將成為人類文明重大負荷。這就是前文所說,中共對世界文明責任

什麼是人性的本質文明的方向呢?自由人性的本質民主文明的方向

此處僅談政治的角度。從君權神授天賦人權,從神諭天命社會契約,從朕即國家主權在民,這皆是在人本及人文朝向人性本質文明方向演化過程

無產階級專政dictatorship of proletariat)的中譯原本應是無產階級獨裁」。將「獨裁」譯為「專政其實是美化了。且「無產階級獨裁」又異化為「共產黨獨裁」,終至演變成連在黨內也無民主的「核心獨裁」的黨帝制。

若再問憑什麼可以實行黨帝制?答案竟是根據「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亦即,黨的權柄居然是由馬克思基本原理授予的,這成了「黨權馬授」。

這樣的「黨國大論述架構」是不可大也不可久的。

誠然,如今是民主體制最受質疑的年代,甚至也是專政體制最受讚譽的時代。民主制度的缺陷畢露,但從長遠來看,自由民主體制畢竟符合人性的本質文明的方向」,仍應是人類歷史歸趨

世人皆不能無視中共今日的治理成就,但中共自己卻不能以黨帝制千秋萬世之想。黨帝制的集中力量辦大事或許能為中共的治理添增效率,但在人性與文明上絕無可能使中共及中國偉大」。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當不是回到馬克思與毛澤東。回到馬克思毛澤東,就是為中共及中國封頂畫線,就是鑽回死胡同。因此,中共最好是仍然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只開口的袋子,什麼東西皆可掏出掏進進出自如,那就不必被馬克思毛澤東綑綁了。

世界不可能歡迎「以馬列化為指向」的中國。中共若能走出「黨國大論述」的誤區,其「兩岸大論述」也就能在「人性本質與文明方向」上順理成章

以上是從人性及文明談中共的兩岸大論述。接下來看現實面

前述中共三論四統」的擱淺及失敗,就是現實面。國際上防堵中國崛起的情勢方興未艾,美國與中共都「一定」不能失去台灣,這是一個僵局,但也是一個「鬥而不破」的和局,將有相當長期的「僵和」。再加上台灣內部對中共及中國的日漸疏離,且「統一」的議題幾已在台灣完全消失。這些皆是現狀特徵

這樣的現狀預示統一已是愈來愈困難課題。因此,對中共來說,如何處理「未統一」或「統一前」的問題,遠比奢望統一」更為現實及緊迫

也因此,中共兩岸政策目標也必須相應調整。亦即:必須將重心由「強求統一」,轉向維持「原真中華民國」的存在,以扭轉台灣愈演愈烈的「去中華民國化」。

關鍵即在放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中共應改以「雙方各自相關規定(憲法體系)符合一個中國原則」(憲法說)為中心思想,在兩岸建立起「兩不路線」,亦即建立「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你不台獨;你不台獨,我不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默契,在「大屋頂中國」下推進兩岸和平競合

再者,中共應已體認,統一已成難題。若尚有「心靈契合的統一」之想,至少應轉向「互統一」,以期將「統一」仍然維持在「懸浮議題」的狀態,不致使兩岸脫鉤斷離

統一,不是你吃掉我,不是我吃掉你,第三條路就是「互統一」。這也可能是中共若欲實現「和平統一」或「心靈契合的統一」的唯一路徑。如果不用「互統一」這個概念來維持兩岸情勢,「統一」這個議題就很難再在台灣存在。

中共一再說「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總不能說「平等共議」我把你吃掉吧?

中國若要統一,當「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為兩岸人民創造救贖」。台灣不願被「以馬列化為指向的中國(共)」統一(併吞),這應是天經地義。在大屋頂中國下,不應是消滅自由民主中華民國併吞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應是保全中華民國,來「等待中華人民共和國走向自由民主。這對中國及對全人類皆是正確的。

兩岸關係若欲和平競合,必須定錨在中華民國,別無他途。

準此,中共的「兩岸大論述架構」,可朝前述的演繹思路來發展:一、面對人性與文明,來思考中華民族的方向。二、繼續淡出毛澤東,以鄧小平為中共自我救贖的路徑。三、從中共的自我救贖來思考如何重建兩岸關係。四、放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五、以「兩不路線: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你不台獨」來維持兩岸和平競合。六、因此,改以「憲法說」來穩固兩岸定位。七、以「互統一」取代「被統一」,以維繫兩岸關係的基本聯結,不致離斷。

再說一次,台獨中共的產品,這才是關鍵。















畫中有話/美麗數字下的生活壓力


2022-01-02 00:32  聯合報 /   記者曾學仁
記者曾學仁/攝影


蔡英文總統新年談話表示,去年疫情考驗台灣人民,不過也有好消息,經濟成長率預估十一年來新高股市大盤指數創下歷史新高。只是美麗數字下,民眾依然要面對通膨巨獸民生物資漲漲漲生活壓力

民眾喜迎新年,元旦起多項新制上路,如勞保老年請領年齡再度調高一歲;在高齡化社會下,加上失業率攀升,臨時工還是要繼續打拚下去,才能勉強餬口。總統口中的天邊彩霞靠打零工賺錢養家底層民眾,似乎沾不上邊。














「走」過去年 虎年也要健康喔


2022-01-02 00:34  聯合報 /   蔡田/退休國小校長(台北市)
各地紛紛舉行健走迎新年。記者蔡維斌/攝影


昨天是民國 111 年(二○二二)元旦,我們健走家族循往例辦健走活動,希望用運動方式迎接新的一年。

有人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快樂」,又說:「走在一起是緣分一起走是幸福」。健走家族成立四年多每周都風雨無阻選擇一條步道健走,有的是山林小徑,有時候是河濱,成員也多元組合,有七八十歲長輩,有年輕力壯小伙子,有的從職場退休,也有還在工作崗位奮鬥,但無論身分、角色為何?四年多走下來,我們共同的心得是:走路是全民最佳的運動

這兩年來,我們深受疫情的影響,工作、學業和生活上,都受到巨大改變;未來新的一年,疫情是否會緩和?甚至消失得無影無縱?或是又出現新的變種病毒,疫情再創歷史新高峰?任誰都難以預料。但是不管今年情勢會如何,每個人擁有健康身體,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就像俗話說的:健康是最前面的一而財富、地位、聲望等都是後面的○當前面的一倒下不見了,後面再多的○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顧好身心健康應該是每個人新年新希望最大的努力目標,也是筆者最殷殷的期待與祝福。

作家吳念真在「佐賀的阿嬤」一書推荐序,也曾說過:「再苦,都要笑給老天爺看」,同樣都是積極正能量傳遞。過去一年,也許大家過得並不如意,甚至十分辛苦,但一切都過去了;從昨天開始,新的一年已正式啟航,期許我們各自在崗位上努力打拚,一起用正向積極的正能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每周四是我們的「健走日」。因為住處不同的緣故,我們通常兵分兩路,
一隊從捷運芝山站出發,往西走;另一小隊從關渡出發,向東行。
兩個隊伍同時沿著淡水河右岸行走,相約在八仙休息站會合

有句話說:「要快,自己走要快樂,大家一起走。」
製成圖文並茂的相簿和健走日誌,以供日後回味。「走在一起是緣分在一起走是幸福。」
因此,健走家族是快樂又幸福的團隊。
我們希望走出健康、快樂的璀璨人生,也邀請您,跟我們一起走路吧!









懷抱希望 迎接新的開始


2022-01-02 00:32  聯合報 /   李凡/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波波漫畫


因輸尿管結石引發敗血症的父親,日前住院治療後醫生說卅一日出院,我握著父親手說:「卅一日出院太好了,讓我們向病痛、災難說再見,回家迎接新的一年。」他也興奮地直說:「真好!可以無病無痛迎接新年」。

朋友提到聽星座算流年的人說,今年會有些災難,要注意;我笑著說可謹慎度日但不可緊張度日,仍要樂觀迎接每一天

我說到有個國中階段像刺蝟的孩子,大學畢業後進入長照機構服務;我雖鼓勵她選值得走且有意義的路,但其實擔憂這麼年輕,且經歷過打擊的孩子,能承受得住照護的辛苦,且看盡人生滄桑生離死別苦楚嗎?

剛開始,我每天上網讀她的臉書,看著她寫照顧的情形;每篇總能看到她寫照顧時獲得的感動,及獲肯定的幸福。在辛苦中,她找到生活意義,現在她仍用這份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

朋友說,健康平安應是新冠疫情爆發後,大家最常彼此祝福的話,經歷過恐懼的生活,大家也慶幸並珍惜自己能健康平安。

我又提到一位罹肌肉萎縮症學生,需要親人抱他坐輪椅,且在腰上綁帶子防滑落;這樣的他並沒有被擊倒,反而懷抱樂觀與希望,在各校分享他的生命故事。去年為止,他已累積四百多場生命講座,想想生命對他已不是一天過一天長度,而是一層一層堆疊出的厚度

我更說到訪視假日技藝班孩子時的感動。一個學水電女孩,為感謝姑姑扶養,為了分攤姑姑的辛苦且不願看到姑姑受傷,所以加入水電班行列,她說「希望學成後能考上證照,將來可以照顧姑姑」;一個中餐班級的孩子,為了讓辛苦工作扶養他們的媽媽能在下班後好好吃頓飯,所以穿起圍裙學烹調,他說「希望能學好一身好本領,能做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菜給家人吃」。

這些孩子處在艱困環境,他們對新的一年的希望,在他人看來是如此微渺,但卻又如此有溫度;或許生活中他們欠缺的比一般人多,但他們卻將希望放在服務他人、幫助家人上不管日子是否充滿荊棘挑戰,他們依然樂觀地迎接每一天

蔡總統元旦談話強調今年穩健執政四大主軸,其中維持經濟發展動能鞏固社會安全體系確是重點。想想我們面對兩年來疫情挑戰堅持不懈,展望新的一年,在彼此祝福並賦予民國 111 年(二○二二)更多期許時,是否也該像這些孩子一樣,想想是否能為別人做些甚麼,並從中找到生活的意義,慢慢堆疊出生命的厚度呢!


薛承泰/2021──榮景下的憂愁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2021──榮景下的憂愁
◆  王文華/和「北漂」的爸爸重逢
◆  沈呂巡/懷念重要美國友人─杜爾參議員
◆  李清志/昭和復古風潮的進擊
◆  范疇/台積電列焦土,還有什麼不可以?
◆  盛治仁/當全民八卦變成全民公審
◆  劉憶如/通貨膨脹與供應鏈瓶頸







薛承泰/2021──榮景下的憂愁


2022-01-02 00:37  聯合報 /   薛承泰(作者為退休台大教授)
台灣2020年出現人口負成長,去年「生不如死」的情況更甚前一年,少子化導致嚴重國安危機。圖為在公園遊戲的小朋友。記者潘俊宏/攝影


跨年之際寫這篇文章,回顧這一個牛年。這一年對筆者來說,不只是步入老年,也是步入另一個人生階段—退休。可是筆者比過去忙碌,光是清理台大研究室就耗了不少時間。由於租屋蠻長一段時間,直到四十一歲擁有自己的房子;因此研究室中還藏著古物,例如高中時用毛筆書寫的作文簿、大學時寄不出去的情書,以及留學時期和師長同學往返的書信。我頗為念舊,這些破損不堪的舊文件,一頁頁翻閱,感嘆「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境,傷流景」,丟棄

社會系給我三個月時間清空研究室,家裡書房小,只能挑四分之一搬回家就會塞滿,剩下四分之三的去處令我煞費心思!不少書是卅年前從國外運回,如果當廢棄物處理,可惜的不只是當時購書美元,更是心心懸念卻來不及閱讀的空白。最難整理的則是電腦中好幾 GB 的資料,整個拷貝帶回,給自己一份最大的退休禮,不知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將這些資料串接為自己的記憶宇宙?「回首向來蕭瑟處」,學學蘇東坡,「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退休沒了薪水,換來薪水六成退休金,跨年後會再少一些,且是連砍十年。過去每月繳了六千多元,我曾經算過,退休後至少要存活十二年以上,否則會賠本。偏偏新冠疫情攪局,為了活久一點,只好去打疫苗。打完兩劑,本以為安了,卻喚醒沉睡多年類風濕關節炎,現在連穿衣服都有障礙,半夜還會痛醒!尤令人焦慮的是,變種病毒接連而來,各國比賽打疫苗,有沒有用沒人知道;指揮中心只能告訴大家,打了疫苗比較不會死,可是我可能會變成動彈不得植物人

關節雖疼痛,作為一個公民,公投不應缺席,內人勸我不要勉強,還說一堆人都不想去投,因為投了又怎麼樣?已經有一次經驗。真的有這麼多人,抱持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想法嗎?不!怎可如此消極,今年股市大漲三千五百點經濟景氣連十紅,不是嗎?

牛年過了,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區鮑林格林公園那座公牛還會繼續往前衝嗎?君不見,通膨似已排山倒海而來。前兩天到大賣場買雞腿,一包八支,並沒有少,卻小了兩號。菜市場買蔬菜水果,錢要多花兩成,具有指標的麥當勞,還有汽油、汽車、房價…都在漲。股市飆漲賺錢的多是大戶,日常生活多花的卻是老百姓,貧富不均程度,民國 109 年(二○二○年)就已達到十年前金融海嘯的水準了,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問題繼續惡化。

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經濟成長率,表面上有傲於世人的六趴,但主要歸功於貿易所得民間消費其實是負成長的;且我國的貿易出超,來自對岸比重不斷升高兩岸關係與貿易連結度恰好相反,不擔心嗎?

更擔憂的是,筆者呼籲多年的人口問題。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初筆者喊出「十六萬嬰兒保衛戰」,看來是保不住了!民國 92 年(二○○三年)有廿二點七萬嬰兒出生,如今該進大學了,已令七所大專招生低於六成,廿所介於六到七成。今後更將年年下挫,政府拿不出辦法;砸大錢鼓勵生育,卻是每況愈下,知道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