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公投的民主意涵\星期透視/中間選民vs.公民投票

◆  藍失中間選民輸掉公投
◆  弭平環境不正義 刻不容緩
◆  名家縱論/公投的民主意涵
◆  星期透視/中間選民vs.公民投票
◆  大屋頂中國總論 ①/兩岸探戈 不要玩過肩摔 ~ ⑦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公投的民主意涵


2021-12-19 01:02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記者季相儒/攝影



當侯友宜市長說:「公投不應淪為填鴨式圈叉題」、「不應搞得像選舉一樣對立衝突」時,前一句已經是對公投制度投下反對票,後一句則是批評兩黨處理公投案的態度,認為這是人民的時刻,政黨應該自抑。我認為他很精準點出台灣當前公投民主問題,但思慮恐怕仍不夠完整。

公投向來不為多元自由主義現代民主所喜,主要理由就是先天上有過度簡化問題制度限制,常會排除了理性選擇,也給了兩極政黨操弄民粹的空間。所以二戰後,不少民主國家仍開放各邦或地方舉行公投,因為問題相對單純,中央政務也進行公投的非常少,通常只會就主權問題,如制憲、加入退出超國組織等例外開放,與法律、政策的公投本質不同,使用概念都不一樣。

公投其實最能反射出政黨體制的問題,正因為全國性法律、政策的形成有賴充分的資訊與辯論妥協,這只有以政黨串聯的分權體制才辦得到,正常情形,人民也不會感覺公投的需要。美國民主體制的多元分散,政黨傳統上十分柔軟,根本不能想像國家事務開放公投會如何攪亂一池春水。歐陸國家的人文歷史自然形成多黨傳統與聯合政府,國會更是普遍採共識決,排斥贏者全拿的決策模式,因此排除公投也不會讓人民有失落感。

比較特殊的只有瑞士,反而正因為民主過度的比例化,形成變動很少的大聯合政府,由前四黨完全壟斷,國會制衡功能全失,以其多族多語高度聯邦制背景,對於那些被執政者長期忽略的問題反而特別需要一個出口,因此成為統計上長居第一的公投大國。最多加上義大利,其政黨政治的效能太低,也使得公投變得比較有吸引力。歐陸之外的英國,才是比較不好解釋的例外,兩大剛性政黨、贏者全拿的西敏寺民主,有時一黨執政十來年,憑什麼排斥公投?恐怕只能從其悠久自由主義菁英主義政治傳統來說明,反對黨寧可長期待機也不願轉向民粹主義顛覆傳統,但近年也已慢慢朝共識民主靠攏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這個新興民主體制,公投建制始於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因為評估難以贏得國會多數,即期待以公投加大制衡的力量,但國民黨還是設下了不易跨越的障礙。此所以當民進黨挾太陽花社運浪潮二次執政而且取得國會多數席次時,很快就以打破鐵籠來回應社運。但和前八年完全執政的國民黨相比,民進黨主宰的國會已經完全沒有共識決成分,雖然你也無法用西敏寺模式來形容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以後的台灣民主:朝野根本不知道如何以完整人事(影子內閣)和政策辯論的方式提供選民選項為確保憲政公平而設的各種獨立機關也一一被執政黨收編,其結果就是幾個過於偏激的政策立刻激起強大民怨,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和九合一選舉同時舉辦的十大公投讓執政黨大大的摔了一個跟頭。

孰料民進黨的檢討結果,不是調整正常體制朝向更多的共識決,而是直接收回鼓吹了十幾年,把已經塞進台灣人民大腦的「沒有公投就不算民主」、「公投是世界潮流」等觀念一夜間洗掉,毫無道理的把公投和選舉脫了勾,全台演講對公投的評價也已經變成:「不知道國民黨還要怎樣亂?」儘管四項成案的公投仍有兩項是社運界努力的成果。

所以我看整件事的癥結,還是在政黨政治,侯市長若真有心導正現在這樣的亂局,更要看清楚公投所折射政黨體制,人民的怨氣已無處可伸!我在本專欄已經一再指出憲法上的「政黨國家原則,沒有一個每年從國庫領到這麼多錢的政黨可以這樣在各種重大政策恣意反覆臉不紅氣不喘!我也期待所有還想執政的政黨,都能像侯市長這樣反躬自省,我們這個除了選舉已經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的民主,到底該怎麼走下去?

從公投結果看,沒有同時舉行的選舉,要把有效同意票壓到四分之一以下,估計不是難事。但就像上次公投一樣,即使過了人民也只是空歡喜,完全執政還是完全無責。故無論如何,只要我們對台灣的民主還抱有一絲希望,今天應該就是全民檢討的開始。














星期透視/中間選民vs.公民投票


2021-12-19 00:59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這次公投票分為四個顏色,分別為白、淡黃、粉與黃色,其中淡黃色為第18案的反萊豬公投,黃色則為第20案的珍愛藻礁公投。記者劉懿萱/攝影



公民投票制度起始於十九世紀末的民主國家,當時引進此制度,乃為了對抗政黨壟斷議題的設定,使得人民能真正當家作主。倡議者認為,公民原本具有客觀理性的思辨能力,但在政黨制度下,好的政策常因政黨私利而難以提出,使得公民無從選擇,故期許透過公投突破政黨桎梏。侯友宜說,公投應讓人民展現「自主意志」,而不是「填鴨式圈叉題」,是當初倡議者的初衷

但當政黨認同與競爭已成選民內化價值後,公民是否還能跳脫政黨框架進行客觀與理性思辨,恐怕不無疑問。公民若在投票時還是依附政黨號召,所謂「自主意志」便成了鏡花水月公民投票因此淪為政黨競爭延長賽,而非公民表達自主意志平台。例如,丹麥國會允許少數黨在表決失利後,可以將法案交付公投,便明顯將政黨的競爭延伸到國會外。

台灣自有公投以來,公投便「從來就是政黨競爭工具。這次公投前民調顯示,選民的抉擇與其政黨偏向高度相關,可見表面上交付公民決定,選民想的卻還是政黨對決藍綠對立態勢選民思辨空間仍然有限

公投既然成了政黨競爭新回合,把公投「搞得像選舉一樣的對立、衝突」,便不足為怪。如同候選人的競爭,政黨間實力若差距不大,勝敗關鍵便取決於中間選民抉擇。故而,選戰激烈程度往往與中間選民比例成正比。選人的選舉中,由於各方努力催票彼此相互牽制,拉攏中間選民還會顧及黨的形象,避免操作過當嚇跑自己的基本盤。但在議題競爭公投中,由於無涉政黨輪替,選民又缺乏與候選人情感聯繫,政黨操作手法無所顧忌

美國的中間選民僅占公民約一成;歐陸實行比例代表的多黨制,中間選民比例只會更低。有限的中間選民比例,使這些地區進行公民投票時,政黨不必過於張揚,縱然不是平靜無波,也很少捲起千堆雪。

但台灣則不然,根據最新民調顯示,認同民進黨的選民約二成四,認同國民黨的二成二沒有政黨認同或不表態的中間選民則高達四成四。稍具常識的觀察者都可以看出,中間選民是勝負關鍵。

侯友宜為爭取這多數選民認同,選擇拒絕表態;但藍綠兩黨又何嘗不是為了爭取這些選民,使出了渾身解數?

有些人或許認為,中間選民較為客觀理性。但學者長期觀察發現,中間選民多屬政治冷感,對政治訊息不敏銳。為了激發這些選民出來投票,原屬民生議題的公投,竟被掛上抗中保台,甚至愛不愛台的標籤。不僅政府不再謹守行政中立過程也充滿謊言、汙衊、造假、威嚇。有人或許堅信選民眼睛是雪亮的,但中間選民偏偏就是對訊息不敏銳,這使得議題的論辯與事實,在整個過程中只是龍套與過場,因為中間選民不在意這些。

公投勢將成為台灣政治生態的一部分,未來若持續與大選分開舉辦,可以想見政黨對立與競爭將更為緊張。在特殊的選民結構下,台灣每次的公投勢必都是小黨的復仇者聯盟,社會只有更加被撕裂。政黨惡鬥會使更多人不願表態支持政黨,但更多的中間選民,則只會造成台灣民主更為浮動。或許,這便是台灣民主的特色。












大屋頂下/兩岸探戈 不要玩過肩摔


2021-12-19 00:56  聯合報 /   黃年
黃年《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化解兩岸困局》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圖/遠見天下文化提供



大屋頂中國總論 ①
本系列為新書《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序文摘刊(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藉為「大屋頂中國論述」作一總論。

我將在稍後解釋為何本書取名《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

本書在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十月出版。此時是兩岸關係自民國 85 年(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以來最惡劣的時段。兩岸法制性交流完全中斷了逾五年,共軍機艦繞台成為常態,總統府的憲兵配置紅隼火箭彈刺針飛彈巡防…。

更嚴重的情勢是,此前雙方用以操作兩岸關係的「兩岸大論述架構」皆告擱淺或破滅。在中共方面是如此,在蔡英文政府方面也是如此。先說中共方面。

中共方面,可謂「三論四統」均告擱淺或破滅。三論是:①九二共識。②一國兩制。③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一月二日,習近平對台談話提到「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又談到「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撿到槍,正在布局民國 109 年(二○二○)總統大選的民進黨立即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鉤,稱「九二共識沒有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九二共識沒有中華民國存在的空間」。九二共識就此異化、變質、擱淺、破滅。

台灣民眾一直對「一國兩制」懷有疑懼。香港反送中事件及港版國安法的出台與實施,又正當其時地向台灣作了種種「垂範」。至此,一國兩制在台灣遂成過街老鼠。

上述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的擱淺與破滅,則又皆源自北京「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的失敗。

、北京屢稱「一個中國原則符合兩岸各自相關規定(憲法論)」,卻又持「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自相矛盾。、中共如何能使台灣接受一個以消滅中華民國為終極目標的兩岸政策?、因此,中共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在實際上就成了台獨的 OEM 代工者。中共對中華民國的否定與打壓,使台獨取得了主要的正當性與發展空間

台獨是中共的產品,這就是關鍵

我曾幾次在大陸舉行的兩岸座談會上公開指出,中共兩岸政策失敗的關鍵即在「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盱衡現今情勢,益加確定此念。

再談「四統」的失敗。

武統:國際間對中國崛起的圍堵方興未艾。中國若欲和平崛起,卻要武統台灣,這是矛盾的。因此,中共高層迄今仍維持「和平統一」的語境。②和統:九二共識及一國兩制既皆告擱淺與破滅,不能心靈契合,如何「和平統一」?③買統:惠台讓利,買不到台灣。④融統:生活資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待遇」,不能使台灣人以「中華民國的選民待遇」作交換。於是,「四統」均告落空。

三論四統均告擱淺,這是中共重新檢討「兩岸頂層論述」的時刻。

中共的兩岸頂層論述不能再建立在實力原則唯物主義之上,而必須從大歷史、大文明的視角出發,也就是必須從「人性的本質與文明的方向」來發想與創造。這才是正本清源。

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

第一個角度是應當站立在人類文明的制高點上。中共目前實施的「黨帝制」,效率極強,成績亦彰。此制若是過渡手段,或視作一種「訓政時期」,尚可理解。但倘若這個十四億人口的強國,永遠將停留在低人權、低民主的「黨帝制」中,這對於人性的剝奪與文明的傷害就會成為人類文明不可承受負荷。在此趨勢下,中國愈強,對人類文明威脅與傷害愈大

第二個角度是應當站立在中國文明的制高點上。中共曾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後來則強調「和諧社會」;又曾「批孔揚秦」,如今則四出普設孔子學院,而非秦始皇學堂。

可見,中國的文明亦有其本質與方向。中共如果終究不能返回並與中華文化圓滿銜接,中共的「文化身分」就有缺陷。

本書認為,必須站在世界文明及中國文明的制高點上,先從中共自我救贖談起,進而才能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繼而再談兩岸關係,這才是能夠起承轉合正本清源思維路徑

然而,這就涉及了中共的選擇。如果中共的本質與方向仍然停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又欲以返祖馬克思來復辟毛澤東,且打算永遠以「黨帝制」來統治中國,亦即以「中國的馬列主義化」(卻稱為「馬列主義中國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高憧憬,亦即以「馬列化」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藍本,則中共不可能自我救贖,中華民族亦不可能「偉大」復興。兩岸僵局也就不可能化解。

也就是說,兩岸問題的解決,在根本上寓於中共的自我救贖與轉型。因為,台灣不可能同意走向「以馬列主義為指向」的未來。這不只是為了台灣的利益,也是為了整體中國的利益,甚至更是為了整個人類文明的利益。

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發行拙著《總統大選與兩岸變局》一書。該書收輯的一篇文稿,名為〈足食、足兵、民主之矣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文〉,主旨即在「中國不能綁在馬克思毛澤東上」。後來,我又寫過〈回頭不是岸百年中共的返祖與反省〉及〈說好中共故事〉等文章,皆在對中共發言,思考中共自我救贖的問題。中共得救,中國就得救,兩岸關係也能得救。

中共現今的思考是:確立以「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為中國定位,而以解決台灣問題來更加鞏固此一架構。但是,本書的思考則是:中共應當從人性本質文明方向的角度來省思自身本質與方向,重新為自身定位,進而為中國定位,亦以此為兩岸關係定位。這才是「兩岸大論述」的應有格局。

因為,兩岸關係不只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的統獨問題,在這個議題上中共不僅要面對台灣,也要面對中共自己、面對中國,面對全世界、全人類,面對人性及文明。

先說好中共故事,才可能說好兩岸故事。

倘非如此,中共即使吃掉了台灣,也得不到自我救贖,反而作孽更加深重,不能面對人性、文明與歷史,不可大也不可久。

兩岸關係,大陸強,台灣小。這就是我向中共發言,從〈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文〉放大到今日《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的原因。因為,重建兩岸關係,大陸的能量與責任皆大於台灣。

兩岸關係有如一場花妙的探戈。雖然也有翻滾騰躍,但仍應是婆娑曼妙。因為探戈的神髓就在心靈契合,探戈不是相撲或角力,不能玩過肩摔。

(下周日續)










藍失中間選民輸掉公投


2021-12-19 01:17  聯合報 /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記者會承認公投案失敗,願負最大責任。 記者潘俊宏/攝影


王力宏婚變捲出的毀滅性爆料,在公投前夕發酵,讓人氣跟天氣一樣冷颼颼的四大公投案,產生最終質變。

各新聞台與粉專對王力宏的興趣大於公投,民眾也有個比投票更好聊的茶餘飯後話題;加上低溫發威,年紀較大民眾投票意願更低,投票率在五成上下就已算不錯,如果沒有藍綠基本盤支撐,還可能更低。不要忘了,這種選民本來就比較冷感的「議題選舉」,不似「候選人選舉」,民國 94 年(二○○五年)任務型國代選舉即為前例,當時以複雜修憲議題為標的,投票率只有百分之廿三

觀察幾個直轄市投票結果,有深一層意涵。就公投綁大選而言,台北、台中與新北都是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這是藍營基本盤,但值得注意的是,桃園市也是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藍營在桃園市長選舉中仍有鬆動空間。

重啟核四在台中與新北,都是不同意票大於同意票,可見侯市長對該議題不表態,有一定選票根據;對於盧市長反中火及後續對核能的立場闡述,也有啟示。反萊豬議題在台中也是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對於曾在 AIT 處長面前直言不諱的盧市長來說,也應進一步反省;侯市長也是明確反萊豬的。

選前部分內參民調顯示,藍營在「公投綁大選」有較大勝算,「萊豬」本來也是藍營的勢,但最後四大公投全盤皆輸,朱立倫當然是問題根源。朱選後談話要大家不要找戰犯,有些人會以為他在為侯友宜緩頰,但其實他說的可能是自己。

國民黨這次選舉又掀起茶壺裡風暴,但哪一次沒有風暴?內鬥內行的國民黨,這次倒是鬥出了新意,那就是從此刻起如果有任何藍營縣市長或立委,想要維持一定社會聲望,就是離「黨中央」與「戰鬥藍」越遠越好,寧願繼續當藍營親中集團指控的「小綠」,也不能放棄真正中間選民。侯友宜清楚這道理,盧秀燕也一樣。

朱立倫在選黨主席前曾說,如果江啟臣做得好,那他就不用出來了。問題是朱當選後的國民黨更加遭到邊緣化,朱當時先與反指標的黃復興與地方派系結盟,再便宜行事擺出「戰鬥藍」陣仗;需知朱吸引到什麼樣的黨內選民贏得黨主席選舉,朱就在公投裡失去怎樣選民而輸掉四項公投。

公投其中一案「公投綁大選」是江啟臣所提,朱當時盤算是收割江稍微本土化路線之後吸納的中間選民能量,然後寄望公投大勝、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縣市長選舉大勝,增加自己參選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總統的正當性。江任主席時曾宣示若反萊豬、公投綁大選公投案沒過關,則請辭黨魁負責,朱立倫應對黨員負責,比照辦理。

最後,民進黨也不要以為這場公投全勝,就是預示接下來中二選區補選,與綠營明年縣市長選情絕對樂觀的前景。民進黨從高嘉瑜家暴案捲出的派系鬥爭,顯示國民黨已弱到連「新潮流」都懶得理他們,留下力氣全在民進黨內鬥,也成為執政隱憂。

台灣選民歷經無數次大小選舉,獨立性漸有,黨性也漸失,未來還是中間選民決定政黨成敗。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明明都各有不同屬性的四大公投案,結果四案同意與不同意票比例幾完全相同,證明還是場藍綠對決選舉。藍綠政黨要求選民以四同意或四不同意包裹投票,完全失去公投對事(政策)非對人的本意。

從正反雙方對公投宣傳投入資源看,基本上這是場完全不對稱選舉。民進黨反倒更應虛心檢討,為什麼這些重大政策會被提出來做公投對決,且遭頗高比例民眾不支持。公投雖贏了,但政策難道還是鐵板一塊,無絲毫檢討該進的空間?反之,如民進黨再度暴露勝利傲慢心態,難保未來不遭民意反撲















弭平環境不正義 刻不容緩


2021-12-19 01:15  聯合報 /   陳建輝/國中教師、阿美族(花蓮市)
波波漫畫



因為藻礁和公投,讓我想到一位學長自訴過去經歷,道出因政府蓋水庫和電廠,被國家出賣兩次部落的深沉悲慟,每次都造成族人遷徙與流離,這個部落叫做卡拉社qalamg kara shi )。

qalamg 是泰雅族語,譯成中文是村落,kara shi 是以祖先 kara 命名部落名字,位在大漢溪上游阿姆坪和石秀坪沿岸間部落,是當時土地最肥沃、人口最多的泰雅族部落,擁有獨特且豐富的文化。

民國 44 年(一九五五年)政府打算興建石門水庫,預建地不幸與世居阿姆坪泰雅族重疊;政府承諾以地易地,強迫卡拉社遷到水庫下游大溪中新

民國 52 年(一九六三年)葛樂禮颱風襲台,新部落遭大水淹沒,族人再次遷徙,這次將族人遷居到五十公里外大潭海浦新生地,另建移民新村

原以為部落就此結束顛沛流離生活,沒想到民國 71 年(一九八二年)族人陸續出現膝蓋發黑怪病,原來是高銀化工非法排放重金屬,金屬汙染,農作被勒令銷毀,土地與房舍被徵收;縣政府後來再將這塊地轉賣台電建大潭電廠,就是公投三接案最終站。

台灣為增加水資源和電力,政府在承諾水庫換地與轉賣大潭土地程序,後被人發現種種不平等,在權利與資訊不對等情況,卡拉社族人完全沒有公平參與,最終流離失所。

什麼是環境不正義?就是截斷自然生態弱勢族群生存空間,去養成強勢族群文明欲望。這類事件從興建石門水庫,到蘭嶼核廢場,歷史一再上演,犧牲的是面對生存權永沒發言權自然環境弱勢族群

水庫劫去了一個民族的文化,這樣的環境政策,在過去正義貧瘠的年代,或許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如今多元意識抬頭各族群間生存權受重視環境不正義的歷史補償,到了刻不容緩地步。

期盼為政者能為過去遭環境不正義,犧牲家園卡拉社族人補償,弭平族人過去的環境不正義,終結顛沛流離歷史悲情,同時體現多元族群相互扶持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