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好口罩 勝過搶第三劑
◆ 全球綠通膨 高物價恐常態化
◆ 星期透視/無論結果,國民黨已是輸家
◆ 大屋頂下 ④/重建中華民國的自尊自信
◆ 名家綜論/台灣將面臨的五大能源問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綜論/台灣將面臨的五大能源問題
2022-01-09 03:47 聯合報 / 梁啟源(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
經濟部長王美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部王部長一月三日首次承認,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再生能源將無法達到廿%占比目標,說明國人的缺電憂慮是有根據的。其實未來要面臨的能源問題,不只是缺電,還有電價上漲、碳排失控、區域供電失衡及能源安全存量與國安問題。
政府指出,民國 114 年(二五年)再生能源只能達到十五點二七%占比,電力需求快速成長應是次因;設定目標量太高、土地取得困難等才是主因,前者確實會加劇缺電發生。
去年一至十一月再生能源電源配比為五點九四%,根據規劃,未來四年需再增十四個百分點,顯然過度高估。
其中,太陽光電方面,根據去年實際執行率約五成,初估到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仍有七百萬瓩或卅五%的差距。風力發電距離六九○萬瓩目標量,仍有四十八%差距。燃氣方面,三接延擱二年半,協和四接及台中接收港擴大案環評尚未通過。加上台電開放民營燃氣電廠民國 113-116 年(二○二四至二七年)總計四九○萬瓩的發電計畫,目前僅一家得標,將無法達到燃氣占比五十%的目標。
據此,本文修正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五月「108-109年版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估民國 112-114 年(二○二三至二五年)日間及夜間備用容量率將低於十%,扣掉大修機組的備轉容量率則介於三點五%至五%之間,不到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兩次大停電的備轉容量率(十%)的一半,民國 112-114 年(二○二三至二五年)若發生一百至一五○萬瓩,約一至一點五座大型機組故障,就直接進入停電警戒的黑燈。頻繁停、限電將影響國內投資信心及經濟成長。
此外,政府以零核為主軸的能源轉型規劃,對經濟將帶來下列重大衝擊:
第一,電價大漲。政府估算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電價將較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上漲卅三%,係假設民國 114 年(二五年)燃料價格等同民國 106 年(一七年)。參考最近能源價格,將民國 114 年(二五年)油價由每桶五十五美元假設調升為七十七美元,液化天然氣由每百萬英熱單位十美元調升為十四美元,加上再生能源每度約一點二元的輔助成本,民國 114 年(二五年)電價將達每度新台幣四元,比民國 106 年(一七年)漲幅達五十八%。目前尚未漲價,係因較為昂貴的再生能源和燃氣占比離達標尚遠。
第二,區域供電失衡。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北部實際供電缺口為一五○萬瓩(平時尖峰)至三百萬瓩(夏季尖峰)。在三接延擱供氣、影響大潭八及九號機組供電情況下,雖大潭七號機汰舊換新至民國 113 年(二四年)可淨增卅一點三萬瓩,但核二二號機(九十八點五萬瓩)以及協和三及四號機(各五十萬瓩)將分別於民國 112、113 年(二三年及二四年)除役,至民國 114 年(二五年)北部累計新增機組將比除役機組減少一六七點二萬瓩,故至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北部供電缺口將擴大為三一七點二萬瓩(平時尖峰)至四六七點二萬瓩(夏季尖峰),超過三百萬瓩中-北輸電幹線可靠輸電能力。由中到北若有一電塔倒塌,北部地區甚至全國將會大停電。
第三,排碳失控。民國 109 年(二○二○年)核能發電量為三一四點四億度,占比十一點二%,依政府規劃將完全除役,燃煤占比亦將減少十五個百分點。但隨著台商回流及高科技產業擴展,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二點三%)為原預期的一點八倍,在替代核能的再生能源進度落後,燃氣機組無法補上的情況下,為避免缺電,燃煤占比將會不減反增。若核能發電全由燃煤替代,則碳排及空汙會更加惡化。
第四,能源安全存量與國安問題。台灣目前液化天然氣儲槽的周轉天數,全年平均為十三天,夏季則僅七天,遠低於國際水準(韓國五十三天、中國大陸五十一天及日本卅六天),實際安全存量更低,颱風若肆虐一周,燃氣電廠將停擺。再者,接收站的設備利用率已超過一百%,容易發生故障。民國 114 年(二五年)燃氣占比計畫將由目前的卅五點七%增為五十%,除國家安全堪慮外,更和國際淨零碳排的目標相違。
若能讓無碳的核二及核三延役,除增加十%備用容量率,避免限電之外,尚能緩解上述四種問題的發生,取捨之間,殷盼政府為國斟酌。
星期透視/無論結果,國民黨已是輸家
2022-01-09 03:47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中二選區立委補選候選人顏寛恒的造勢晚會。記者余承翰/攝影
撰寫本文時,中二選區尚未進行補選投票,但盱衡整體選戰過程,無論最終開票結果如何,國民黨顯然已是輸家。
選戰過程中,顏家各種特權被大量曝光,雖然多為地方事務,但因全國媒體集中報導,民進黨已成功利用這場割喉之戰,將國民黨縱容地方派系形象,再次刻畫於民眾腦中。顏寬恒就算勝出,贏的明顯是在地勢力的組織與動員,而非國民黨重獲民眾的信心或取得在野黨的話語權。如同若干媒體評論,國民黨在選戰過程中似乎只是個旁觀者。顏寬恒若輸了,民進黨收割的利益則更可觀,不僅立法院淨增一席,府院黨的全面投入也可被吹噓為「台灣人民」團結戰勝地方派系。
在選戰過程中,藍營檯面人物的消極表現,透露領導階層對顏家各項紀錄的顧慮,深恐黨的形象因選舉而受波及。但當初既大動干戈拉下現任者,補選卻又左顧右盼,無疑凸顯黨缺乏整體的戰略思考,對朱主席的領導威信絕對是個傷害。
顏家的瑕疵,並非近日才存在,國民黨為台中執政黨,對各項狀況早應有所掌握,卻還是執意提名,顯然是受制於對地方派系的依賴。許多藍營人士公開與私下均感嘆,黨產被凍結後,國民黨已無組織動員能量,不提派系人物參選,恐怕連選戰都無法撐到最後。但台灣不是僅有這場選舉,顏家的是非被放大後,未來的選戰只會讓國民黨更吃力,說國民黨飲鴆止渴並不為過。
國民黨並非沒有政策目標與理想,至少在尋求兩岸和解上,國民黨仍然擁有相當的認同者。但國民黨的罩門在於:這些目標與理想,未與潛在受益團體廣泛結合,無法轉化為基層動員的力量。最近反萊豬公投中,養豬大縣不同意票竟高於同意票;赴陸投資獲利的外省財團,還被大陸點名為台獨金主。顯見黨捍衛豬農利益與推動兩岸交流,未能感動潛在獲利者。黨的政策與理想,如果無法動員選票,黨除了與地方派系互相取暖,似乎已沒有其他選擇。
美國的政黨競爭歷史,應可給國民黨啟發。自南北戰爭後民主黨幾乎一蹶不振,七十五年間僅在總統選舉勝出三次。但上世紀三○年代,羅斯福總統透過「新政」,成功結合中小商人、教師、少數民族、工人等群體,甚至被共和黨解放的黑人團體也全面倒戈,幫助民主黨得以重返執政,並稱霸國會近五十年。共和黨為了挽回頹勢,致力整合基督教聯盟為側翼,並明言只與理念接近的利益團體往來,果然於民國 83 年(一九九四年)成功光復國會,並破解民主黨長期經營的美南地方勢力。
有識之士擔心利益團體選邊將加劇社會對立,故民國 96 年(二○○七年)兩黨聯手立法禁止政黨對利益團體採取差別性對待。但發展經驗證明,處於多元化的後工業社會,政黨若不能強化與利益團體的結合,便只有等著被淘汰。故而,法律儘管禁止,利益團體的政黨傾向卻更趨顯著。
民進黨執政後,軍公教團體吃了不少虧,農漁產品也因現行兩岸政策流失市場,兩岸不能通更讓台商惶惶不安,陸客蕭條則讓觀光業者一片慘澹。然而,國民黨除了為這些族群零星代言外,又何曾積極整合這些團體的力量?無怪乎在決戰關鍵時刻,國民黨也只能擁抱形象不佳的地方派系。
大屋頂中國總論 ④/重建中華民國的自尊自信
2022-01-09 03:47 聯合報 / 黃年
習近平(左)、蔣經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屋頂中國總論④
本文談重建台灣的「兩岸關係頂層論述」。
前文說,若能體認台灣在兩岸關係上承當著護衛「人性本質與文明方向」的歷史角色,就能建立中華民國的自尊與自信,並以此種自尊與自信來理解及處理兩岸關係。
蔣經國當年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有這般氣魄,反對「一國兩制」亦由蔣經國定調。
台灣的「兩岸大論述架構」,其實是由蔣經國建立。他的政治解嚴及兩岸交流兩大政策至少發生了五大影響:
一、中華民國實現民主政治,使台灣的政治民主化與本土化軟著陸。二、自此,兩岸關係受到台灣民主運作的制約。三、兩岸關係出現和平競合的可能性。四、由於將民主運作置入兩岸關係,也就形同將民主元素帶進了中南海及大陸人民的政治思考之中。五、彰顯了兩岸問題在民主與專政上的價值對照,可謂使兩岸關係從國共內戰提升至人性與文明的選擇問題。
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
蔣經國決定了卅餘年來兩岸互動的基調。他所建立的是一個涵蓋了台灣、兩岸、中國與世界多維思考的大架構。這個大架構的主體就是:必須經由中華民國的民主運作來理解與處理兩岸關係。迄今及今後都沒有人能自外於此一架構,包括中共。
蔣經國的大架構建立在他所想像的民意及民主之上,也就是建立了台灣的主體性。這使台灣人民不會莽撞地接受台獨,也使台灣人民不會輕率地接受統一。不統、不獨、不武,遂成台灣民意及民主形成的公約數與均衡點。
中共欲以強制統一來破壞這個均衡點,分離運動則以台獨否定這個公約數,但均迄未實現。前文已談過中共,以下來論台獨。
對於台灣而言,兩岸關係確是一個巨大無比的難題。但是,相對而言,以中華民國來處理兩岸問題,必然比用台獨來處理要強得多。亦即,在萬般困難中,中華民國相對地應是最好及最強的方法,台獨則是最壞最弱的方法。
例如,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辛亥革命論述」在兩岸抗衡中極具能量,但台獨卻沉溺於「二二八台獨論述」,並用以否定中華民國,撕裂台灣。這是不是選了最弱的,丟了最強的?
台獨是以「內殺型台獨」來操作兩岸關係,完全無視於中華民國在兩岸互動中的「外擊型」力量。
在兩岸互動中,台灣應當站在人性(自由)及文明(民主)上伸張中華民國的自尊與自信,但台獨卻以「中華民國終將滅亡論/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來摧毀中華民國。遂致中華民國支離破碎,台獨更不可能存活。兩頭落空。
台獨應當覺悟,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台灣都應當是「中國」的。台獨絕無可能使台灣脫離「中國」,台灣能做的應是用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來保護自己,且以民主燈塔的角色來影響大陸、改變中國,並訴諸人性的本質與文明的方向來面對國際;但若台灣毀掉了中華民國,絕無可能變成台灣國,而必與香港一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
為什麼說「台灣應當是中國的」?莫說兩岸是同文同種,在血緣、地緣及人文上無法切割,從歷史來看,明鄭開台,有清置省,甲午失去台灣,抗戰光復台灣,大陸發生文革、台灣躲過文革,台灣在中華民國的三民主義下實現了自由民主體制…。這個過程,是兩岸逾億人斷送生命的過程,有中國的血,中國的淚,中國的災難,也有中國的榮耀。沒有其他民族與台灣有這樣的骨血關係,所以台灣應當是中國的。
台獨當然不作此想。但台獨或能宰制玩弄今天的台灣人,卻不能操控對岸十四億中國人,也未必能操控未來的台灣人(縱使法理台獨以後,那才是中國因素在台灣爆發之時)。十四億中國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台獨就不可能實現。台獨最大的盲點就在非要與十四億人為敵,不知他們可能是台灣的同情者或同意者。
台灣必須對「中國」的定義與內涵有意見,且以堅強的意志來捍衛此一意見,並護守中華民國在「中國」中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於「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且現今概念的台灣若無中華民國就不能存活,所以不能主張「台灣不是中國的」。
此處所說的「中國」,是大屋頂中國。
說到這裡,台灣的「兩岸關係頂層論述」的脊梁已經呈現,那就是:必須從「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走向「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
一、不容台獨消滅中華民國。
二、兩岸和平競合,不可消滅中華民國。
問題在民進黨。當然,民進黨不可能翻身就從「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轉到「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但是,蔡英文迄今仍然站在「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上,這可視為與對岸互留餘地,更是自留餘地。
民進黨必須解決在兩岸戰略上的最大矛盾。那就是:一方面躲在中華民國的保護傘下,一方面又去中華民國化,無所不用其極地摧毀中華民國的自尊與自信。
其實,台獨的本質是失敗主義,認為拚不過中國或中共;也是逃避主義,認為切斷了中國,也就逃離了中國。但是,台灣躲不過也甩不掉中國,躲不過,就必須面對。用什麼面對?當然是用重建起自尊與自信的中華民國來面對。台獨沒有能力面對中國。
因此,勿再摧殘中華民國的自尊與自信。因為,中華民國面對兩岸,是站在「人性的本質(自由)與文明的方向(民主)」的普世高度之上,足可「引領中國/示範中國」,這使中華民國可以自尊亦可自信。
民進黨久被「內殺型台獨」所挾制。其實,民進黨在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就出現「凍結台獨黨綱」的風潮,可見黨內溫和改革勢力夙有轉型的意識,卻因「內殺型台獨」迄仍無法自拔。
重建台灣的「兩岸關係頂層論述」,須從重建民進黨的「兩岸關係頂層論述」做起。要點有四:一、終止「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二、確立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國家定位。三、如果「不容台獨消滅中華民國」說不出口,至少可說「兩岸和平競合,不可消滅中華民國」。四、主張「兩不路線」,亦即: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
東奧奪金,奏起國旗歌。跟著默念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歌詞,台灣人應當覺悟:中華民國雖然帶傷帶痛,卻是台灣唯一的生存憑藉,應當從頭再建中華民國的應有自尊與自信。
戴好口罩 勝過搶第三劑
2022-01-09 03:53 聯合報 /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國內疫情持續升溫,全民搶打第三劑疫苗,台中市文心森林公園昨天開設假日疫苗接種站,民眾大排長龍等待接種。記者黃仲裕/攝影
桃園機場新冠群聚感染延燒,又有打過三劑莫德納疫苗女保全,及打過兩劑AZ疫苗和一劑莫德納疫苗的防疫計程車司機突破性感染。防疫中心日前宣布打第三劑間隔時間縮為三個月,昨竟造成預約大當機。其實,加打第三劑疫苗也不保證不會得病吧?
目前不論打哪種世衛組織認證的疫苗,全球都有不少再被感染且發病案例,有些人打了第三劑,甚至第四劑,照樣感染,顯然現行疫苗效力仍待改進。陳部長稱國內施打一劑新冠疫苗者達八十%,完整接種兩劑者有七十%,已接種疫苗追加劑,即打第三劑者則有零點七%,並認為此為超越英美,直追日本的成果。可是,國人疫苗接種率和變種病毒入侵機率是兩碼事。
不論是 mRNA 疫苗、載體疫苗、次單位蛋白疫苗或死毒疫苗,都不能產生對抗新冠病毒强固的細胞性和體液性免疫力,完整打兩劑疫苗或多劑者,雖可預防重症或死亡,但無法避免被感染,也無能力防止病毒在上呼吸道增殖。
針對以色列、德國要施打第四劑疫苗對抗 Omicron 株,研發AZ疫苗專家波拉德表示,不能每四到六個月打一次疫苗,選擇脆弱群體施打即可。就疫苗學言,對抗病毒性疾病,八周內打兩劑世衛認證疫苗,其保護效力至少應維持一年;而今,打兩劑、三劑還會突破性感染、發病,甚至排毒成傳染源,代表效力有問題,不是好疫苗。這位專家只是不敢承認疫苗效力差吧?
日前澳洲和香港學者在期刊「病毒」,發表有關 T 細胞性免疫可對抗 Omicron 變種病毒研究指出,Omicron 雖可逃避疫苗產生的抗體作用,而人體內 T 細胞免疫反應可作為第二道保護防線,減少重症發生。去年十二月底,南非和英國學者在期刊「科學」發表新冠病毒和 T 細胞性免疫關係,指出雖注射疫苗後中和抗體活性會漸消失,但若好的疫苗誘生的細胞性免疫反應,仍具某種程度保護力,尤其感染過新冠病毒恢復者,抗體隨時間漸消失,卻具有強固細胞性免疫力,可對抗變種病毒二次感染。而 mRNA 和載體疫苗誘生的細胞性免疫力弱,作為第二道保護力恐不足矣。
筆者去年六月民意論壇「研發弱毒疫苗,對抗變種病毒」乙文,呼籲超前部署研發弱毒疫苗,接種一劑弱毒病毒疫苗,則如同自然感染到強毒恢復,除可產生中和抗體外,還可具強固的細胞性免疫力,但至今疫苗廠仍無這類產品問世。
打兩劑現行疫苗似難抵擋 Omicron 病毒,甚至有國外專家還認為某些疫苗有打和沒打一樣,那麽疫苗接種率又能代表什麽呢?好的疫苗打一劑就可安心,不好的照三餐打也沒用。在沒真正有效疫苗上市使用前,國人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群聚場所,比搶著打第三劑實用。
全球「綠通膨」 高物價恐常態化
2022-01-09 03:53 聯合報 / 魏思平/經濟學者(台北市)
通膨捲土重來,圖為全歐最繁忙的購物街,英國倫敦牛津街。美聯社
通貨膨脹飆漲潮,被多數跨國機構認定是今年經濟景氣演化的關鍵變數;在學政界引起熱議,咸認這次通膨在上半年產生民國 19 年(一九三○年)代以來的最嚴重影響?這波通膨緣起於疫情帶來全球供應大斷鏈、美國印鈔紓困,及大宗商品物資生產短缺肇致的「民生物價大漲」。
去年經濟飽受新冠衝擊,病毒不斷變異使疫情一再爆發威脅,疫苗派發不均更使開發中國家受害;嚴重的是,全球供應鏈受中美經濟冷戰及川拜印鈔翻攪,產生「貨幣政策性通膨」及「財務政策性通膨」,並觸動市場流通超額貨幣現象,使大宗物資及民生經濟價格飛漲。
加上 COP26 協議,世界將轉進「脫碳化」時代,將使未來實物價格持續飆漲。國際間為了抑止氣候暖化及強制脫碳化,自然帶動物價持續上漲的「綠通膨」現象。
最近超過一千五百家國際基金宣布,配合 COP26 協議將從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企業撤資,促企業須致力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責任,營運成本大增與利潤減縮,都將成「綠通膨」推手。
另外,近年受氣候異常和新冠影響,黃小玉與穀物供應極端不穩,價格高漲;加上脫碳化進程,將推高生產成本。食品國際價格指數,已創十年來最高,對生產者及消費者都帶來長期衝擊,「綠通膨」常態化,成未來長期經濟成長發展的長期變數。
跨國預測機構認為,「綠通膨」引致全球物價上漲,將不再是暫時性局部現象;工商業產銷成本大漲,國民購買力銳減,通膨預期「自我強化」,勢必使物價水準躍升到更高點。
對於高度對外經濟依存的台灣言,降縮風險擴大,及常態化「綠通膨」,尤其會給台灣經濟持續成長與否,帶來極大挑戰,允宜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