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競爭 台灣須凸顯自身價值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蔡蘇做過什麼提升台鐵安全的實事?
◆  聯合報黑白集/立碑不難,難的是謙卑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競爭 台灣須凸顯自身價值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競爭 台灣須凸顯自身價值


2021-04-11 01:2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拜登總統在競選時對當時總統川普制裁中國政策有不少批評,但是上任後並未大幅改變政策。美國仍然將中國視為最大競爭敵手,拜登也沿襲川普之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的論點,並將中國視為對美國經濟安全最具威脅的國家。

不過,拜登新政府在政策推動方向上有所改變。拜登認為,經貿政策不能只談貿易,川普時期強力壓抑美國對中國貿易赤字,結果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雖然縮減,整體貿易赤字卻再增加,另外還衍生不少問題。有鑑於此,拜登主張更新國際經貿新規則,在公平貿易下追求全球經濟成長,因應全球環境及氣候變遷,增加美國本土投資及創造就業,以及強化產業供應鏈。

特別是在供應鍵方面,拜登的執行手段顯然較川普政府更為細緻。川普時期動輒以阻絕中國手段,將中國排除在重要產業供應鏈之外,雖然對外國產業帶來不少機會,但欠缺整體的規劃。拜登上任後即要求詳細盤點供應鏈,第一階段將在5月底對半導體、電動車之高效能電池、關鍵礦物與其他戰略物資,以及攸關防疫的藥品與原料藥,檢討供應鏈結構、美國面對的風險,並提出解決風險的方案。至於第二階段則針對國防工業、生物科技、資通訊、能源、運輸工具及農業的供應鏈進行檢視。

綜觀拜登供應鏈檢討方案,不只是在排除中國,而是以扶植美國本土產業為主。即使美國產業無法供應,在降低風險的前提下,關鍵的原料或重要的製程必須在美國本土生產。所以美國未來會針對外國尖端企業,視為招商的優先對象,類似台積電赴美投資的案例可能會再出現。

拜登也主張對外政策不應只聚焦在中國,美國目前對中國經貿政策是「全面盤點,去蕪存菁、聯合圍堵」。首先將全面評估美中雙方互課額外關稅,以及貿易法201及232條款的利弊,雖然短期不會退場,但可做為未來考量調整的參考。

另外,會再加強督促中國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履行2020及2021年對美國增加採購2,000億美元的承諾;由於中國目前採購進度落後,在2020年達成率只有六成,將會是美國關切的重點。

拜登同時會積極拉攏盟國,深化合作以圍堵中國。美國短期內並沒有打算建構新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卻會針對特定領域,例如數位貿易、供應鏈、綠能等進行議題別國際合作。

面對美國新政府,中國也由防禦轉為主動。雖然美國在供應鏈整合議題取得先機,但因美國在雙邊 FTA 的缺席,使得中國在區域經濟整合進展,凌駕於美國之上。中國在最近批准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是繼泰國之後第二個批准的國家,預估此協定將會在民國 111 年(2022年)生效,對中國是一大利多。

另外,中國積極建構雙邊 FTA,透過市場開放及產業合作擴展國際網絡,展現前所未有的企圖心。

在3月於阿拉斯加舉行的美中高峰會議,美中有激烈交鋒,雙方立場強硬超乎尋常。但在會議後仍回到實質面,雙方進行議題的協商,未來美中可能會走向對抗但不破局的情境。

在美中貿易戰中,台灣不但成功吸引部分自中國移轉企業而受惠,在全球供應鏈「去中化」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而後在半導體晶片短缺下,更凸顯台灣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在美國新政府上任後,美中均調整方向,美國不僅要去中,更要建構美國優先、在美國生產的短鏈模式,供應鏈重組範圍也不侷限在半導體,台灣雖是合作夥伴,仍需面對競爭壓力。另外,中國遍地開花的區域經濟整合策略也會壓縮到台灣的空間,未來台灣如何在美中兩股競逐勢力中凸顯自身的價值,益發重要。










聯合報黑白集/立碑不難,難的是謙卑


2021-04-11 02:3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鐵太魯閣號408車次事故,造成慘重傷亡。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陳歐珀、陳明文等提案建議在台鐵太魯閣號事故地點興建紀念碑或安全教育館,引發非議。藍委也有性質類似提議,同樣引起爭論,但綠委更似提油救火天兵。

整理歷屆總統任內台鐵重大傷亡,蔡英文執政才五年已有七十人死亡,遠高於陳水扁八年任內的卅五死、馬英九任內的七死。但只見蘇貞昌怒嗆有人帶風向,而執政黨立委未盡監督責任,反倒提案建碑設館,轉移政府失職焦點,民眾如何相信蔡政府有謙卑檢討之心?

普悠瑪事故罹難者家屬說得真切:「拜託把蓋碑的錢拿去加強設備跟內部系統溝通,做出從上到下的檢討」。執政者和綠委不覺汗顏?

更諷刺的是,高雄市於陳菊市長任內發生氣爆重大傷亡事件,市府用三千四百萬善款設置紀念裝置藝術,不僅地方質疑浪費,監委調查也認定運用善款不當並糾正高市府。

蔡政府於台鐵事故第二天即成立捐款帳戶,正副總統及閣揆宣布捐薪,卻不提政治責任,遭質疑企圖包裝成天災以移轉政府怠惰之人禍。陳菊市府的前科,也讓人擔心這次捐款又被不當運用;綠委提議立碑建館,更遭諷「終於知道為什麼要募款」、「發包標案、幕後肥貓再賺一筆,這才是重大災難SOP」。

紀念傷亡,蔡政府恐有立不完的碑。立碑不難,難的是謙卑。












聯合報社論/蔡蘇做過什麼提升台鐵安全的實事?


2021-04-11 02:3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釀嚴重死傷,蔡蘇都強調要提升台鐵安全管理,但兩人做過什麼提升台鐵安全的實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交通部長林佳龍已遞辭呈,如今是「請辭待命」為府院當擋箭牌;但他在立法院的答詢,以及相關後續追蹤,則顯示從行政院長蘇貞昌到蔡英文總統都有無可逃避的責任。

前年普悠瑪事故後的台鐵總體檢報告被已讀不回,林佳龍建議的「台鐵改革推動小組」也沒下文。蘇貞昌稱去年已指示副院長沈榮津用專案會議督導台鐵但沈榮津是在去年斷軌事件後才開會,且只討論技術問題。國民黨也發現,蘇貞昌上任開過一一○次院會,從未討論台鐵安全或改革議題。近日行政院突喊台鐵企業化,專家卻認為是模糊焦點,完全不懂蘇貞昌想表達什麼;學者更指台鐵沉痾,要總統出手才能解決。

雖然蔡英文作了台鐵改革三大方向的宣示,蘇貞昌也提出加速台鐵改革的說明,但都只有「空洞」兩字。蔡蘇都強調要提升台鐵安全管理,但兩人做過什麼提升台鐵安全的實事

事實上,過去幾年台鐵意外不斷、對軌道安全要求也不斷提升;但除了馬政府規畫的「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近年蔡政府和台鐵對鐵路安全都未給予應有的重視。

這次事故,外界聚焦台鐵總體檢報告是否落實,其實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發生太魯閣號撞砂石車、列車長殉職事故後,次年台鐵就進行過總體檢;但同年又發生自強號撞上土石流,凸顯邊坡與鐵軌預警系統建置刻不容緩

因此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安全改善六年計畫」起跑,預計民國 109 年(二○二○年)完成,其中就包括「危險路段加裝圍籬及建立邊坡滑動防護或預警設備」項目。政黨輪替後,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八月交通部運研所完成「民國 135 年(二○四六)我國軌道運輸發展願景」,建議設置智慧化安全監測系統;二個月後普悠瑪翻車,台鐵再一次總體檢,又提到建置邊坡和軌道預警監測。隔年台鐵還派員到日本考察。

換言之,對於監測系統,書面報告很多,建置時程卻一拖再拖。「安全改善六年計畫」如未延宕,此次事故或能避免;蔡政府和台鐵的消極怠忽,才導致安全問題一再發生。

去年底瑞芳猴硐路段土石流滑落軌道,幸賴監測人員示警及列車長機警因應,阻止了一場災禍。該起事件其實已為太魯閣號事故埋下伏筆。首先是缺乏邊坡和軌道監測系統,只能靠人力監測或司機員目視避禍;其次是該處邊坡未列入危險等級,竟發生土石流滑動,顯示勘測並不確實。這些安全問題未受重視,終於釀成太魯閣號悲劇。

太魯閣號事故發生後,林佳龍表示請辭擔負「政治責任」;蘇貞昌則完全推諉卸責,甚至怒斥「有人帶風向」很不應該。但林佳龍真的只有「政治責任」,蘇貞昌又只是「被帶風向」嗎?而蔡英文呢?

馬政府的「安全改善六年計畫」去年底就應完成,到了蔡政府手上,為何拖到民國 111 年(二○二二)?計畫中早應建置的監測系統,為何等到普悠瑪事故後的總體檢才開始規畫?最諷刺的是,總體檢中有一優先事項是「軌道沿線施工路段除應加強施工相關安全措施外,應依軌道養護標準作業程序施工」,早已如蘇貞昌說的「解除列管」,結果呢?

蔡政府前瞻建設預算近九千億,超過一半投入軌道建設一用來建置軌道安全設備。去年前瞻三期預算,軌道建設大砍二千三百億元,顯見計畫大而無當到窒礙難行的地步。前瞻二期、三期預算編列時,普悠瑪意外已發生,蔡政府可曾想過調整經費,把重點放在台鐵安全上?太魯閣號事故,正是蔡政府一再漠視台鐵安全釀成的悲劇。


【重磅快評】太魯閣頭七剛過 蔡英文只關心臉書觸及率

 ◆  【重磅快評】太魯閣頭七剛過 蔡英文只關心臉書觸及率





【重磅快評】太魯閣頭七剛過 蔡英文只關心臉書觸及率


2021-04-11 14:38  聯合報 /   主筆室
國內重大事故不斷,蔡英文最新的一則臉書貼文卻是教大家加她的社群帳號,引發負評。圖╱摘自蔡英文臉書


短短不到兩年半,台鐵出了兩次重大事故,F5E 更在半年內連摔三架。太魯閣事件頭七與殉職飛官羅尚樺的公祭剛過,身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總統蔡英文最新的一篇貼文,卻是在關心近來臉書觸及率太低,教網友如何加她的 LINE、IG 及 YT 等帳號,這篇貼文令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感,再次印證了蔡英文是四軍統帥,最在意的永遠是網路影響力

就在太魯閣號出事前一天,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才風光出席台鐵號稱最美列車的 EMU900 型通車典禮,但蔡蘇大蹭熱度的同時,絕口不提這個列車採購案其實是在馬政府執政後期所規畫並編列預算的計畫,蔡政府全數完美收割

引進新車提升台鐵硬體設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台鐵軟體安全觀念的改造。否則太魯閣號與普悠瑪號也都是台鐵最新引進傾斜式列車,但最新型的快速列車碰上腦袋與觀念仍停留在蒸汽火車時代的台鐵,一旦出事,反而更加嚴重。

百年台鐵的腐朽沉痾,從上次普悠瑪事件就已顯露無遺,台鐵非得要從體制上加以改革,但顧忌選票加上只重大內宣的施政風格,從蔡英文到蘇貞昌,過去兩年多來對台鐵改革都在打假球。蔡英文前幾天還要大家不要懷疑政府改革台鐵的決心,發生如此重大的災難,這種令人早已發膩的文青式囈語,更顯得冷酷無情。

更諷刺的是,太魯閣事件頭七剛過,檢方到今天都還在忙著比對殘缺不全的罹難者身分,蔡英文卻忙不更迭地在臉書推出了哏圖,教大家怎麼加她的社群帳號,顯得非常突兀。蔡英文向來重視社群經營, 尤其年輕世代多是網路活躍族群,對於網路風向及聲量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蔡英文深知掌握這些主力族群,一遇到負面事件,自有一群網路護衛隊加上1450網軍幫忙帶風向,讓她得以輕騎過關。蔡英文此時才會急著提醒大家去加她的社群帳號,也透露了她對於台鐵改革有嘴無心,只在意臉書觸及率

但人民眼睛是雪亮的,最近就有一家網路入口媒體發起投票,問大家對於蔡英文說台鐵改革有無信心,短短四天,在超過三萬多人投票中,高達八成五的人表示沒有信心。

最近更有綠委提議,可以設太魯閣事件紀念碑,以咨警惕,結果被罵翻了,因為普悠瑪事故後,蔡政府唯一做的台鐵的改變就是,在台東站外多了一個紀念碑,有給蔡政府任何的警惕效果嗎?如果真要設,碑文要怎麼寫?難不成要把台鐵總體檢報告遭行政院擱置,蔡政府因無心台鐵改革導致事故一再發生也寫入嗎?不如把紀念碑設在民進黨部前。而若每次發生重大事故,不思改進,只要立碑紀念,加上操縱網路帶風向,恐怕蔡政府還真的應了那句千碑、千碑、再千碑了!


名家縱論/兩岸關係看「事件」 更看「趨勢」\星期透視/共軍演習常態化 台海風雲難息

◆  美台交往新則 一石二鳥
◆  拜登大撒幣 能刺激經濟復甦嗎
◆  當資源班孩子考上技術證照…
◆  大屋頂下/兩岸弔詭 目的論下降 過程論上升
◆  星期透視/共軍演習常態化 台海風雲難息
◆  名家縱論/兩岸關係看「事件」 更看「趨勢」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兩岸關係看「事件」 更看「趨勢」


2021-04-11 03:55  聯合報 /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


或許因為台灣民主化後,政治人物及輿論習慣每天被眼皮底下的新聞事件牽著走。也或許因為近卅年的兩岸危機都由北京所謂的「重大事變」觸發,如民國 84 年(一九九五年)李登輝訪美、民國 88 年(九九年)「兩國論」、民國 91 年(二○○二年)「一邊一國」等,所以蔡總統上任迄今沒有「重大事變」,兩岸相安無事,許多人就以為這樣的安定日子可以無限期過下去。

事實上,大國最看重的從來不是「事件」,而是「趨勢」。惡鬥中的美國兩黨能夠一致支持對中「競爭」,看的不是北京個別作為,而是恐懼美國即將失去世局主導權的大趨勢。同理,大陸現在看台灣也不是只看個別事件,而是更重視台灣可能脫離中國的大趨勢。但美中兩強扭轉不利趨勢的方式卻截然不同。美國三權分立,重大政策必須公開透明,通知國會。但中央集權的北京常藉奇襲達到戰略目的,被奇襲者事前渾然不知。

過去三次台海危機都是如此。第一次始於民國 43 年(一九五四年)九月的炮轟金門,終於民國 44 年(五五年)初解放軍奪取浙江外海的 - 江山島大陳島。危機爆發前,美國捐贈大批先進戰機給台灣,商討締結協防條約。台灣積極爭取加入以圍堵中共為目的的東南亞公約。越南正式分裂為南北越。中共擔心兩岸隔海分治將固定化,乃甘冒美國核武報復風險,發動奇襲。

民國 47 年(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炮戰」之前,美台逐步提升軍事合作,在台南部署可裝置核子彈頭的「鬥牛士」飛彈,並舉行聯合軍演。美中日內瓦三年談判毫無進展,中共片面宣布中止。隨後驟然炮擊,第一波就「斬首金防部三位副司令官

第三次是民國 84、85 年(一九九五及九六)的飛彈危機。一般多以為觸媒是李前總統的康乃爾訪問。事實上,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在李訪美事公布後仍依原訂計畫來台訪問。李訪美歸來、台灣緊接著宣布連戰副總統即將訪歐,北京才決定試射飛彈換言之,中共擔心的不只是李訪美,而是台灣外交突破骨牌效應。這趨勢從民國 83 年(一九九四年)柯林頓政府大幅提升美台官方交往,並允許運輸部長訪問台灣且進入總統府,就已開始

最新例子就是香港。在香港「反送中」遍地開花,港府左支右絀,而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中奪取百分之八十六席次後,港台許多人以為北京挫敗而沾沾自喜。孰料港版國安法宣布後,香港立即豬羊變色,民主派沒有絲毫抗爭力量,國際聲援也微不足道。原來北京先前表面沉默,實則暗中準備,一出手就定了大勢。

所以現在台灣最要關注的是北京如何衡量當前的兩岸大趨勢。不幸的是,其中三個小趨勢(美台關係、台灣內政、兩岸民間交流)全都在蔡總統任內起了絕大的變化。

當前兩岸最大的危險根源就是蔡政府積極配合美國打「台灣牌」。諸多美台新作為,如軍事合作、攻擊性武器、印太戰略布局、外交動作等,都具體而微重演前述台海危機的前兆。志得意滿的蔡政府似乎忘了,過去中共明知力不如人尚且奮力搏了三次。如今北京自信已能「平視」美國,難道對台會更膽小?

台灣內政」與「民間交流」兩個小趨勢也同步惡化。經過這五年交鋒,北京對用「小步走、小刀切」技法徹底顛覆「現狀」的蔡總統應已毫無懸念。她近乎專制地掌控政府五院及獨立機構,甚至第四權的媒體;最近又啟動修憲,企圖降低修憲門檻,以備將來挾持民意,臨門一腳踢進「法理台獨」。凡此均加深兩岸最終攤牌的危機。

對民間交流,大陸雖仍偶爾發出溫情呼喚,但重視程度已大大降低。中國與台灣兩個民族主義對立迄今沒有任何逆轉跡象

為了讓台灣老百姓過平安的日子,蔡總統首應思考改變當前兩岸大趨勢,而不是為了鞏固內部而熱衷操弄大小事件。












星期透視/共軍演習常態化 台海風雲難息


2021-04-11 03:56  聯合報 /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美駐聯合國大使原定一月十二日來訪,卻因中共反應激烈被迫取消。三月廿六日,台美簽署海巡合作備忘錄,解放軍廿餘架軍機侵入我方防空識別區,為國防部發布共軍動態以來,數量最多紀錄。三天後,美駐帛琉大使陪帛琉總統來訪,十架共軍軍機進擾;四月五日,解放軍宣布日前航母遼寧號至台灣周邊海域演練,未來「將按計畫常態組織類似演訓活動」。七日,台灣西南空域首次出現美中台軍機相互監控畫面,累計今年共機進入我空域八十三天,遭驅逐二三九次,如此高強度對峙,擦槍走火或是遲早的事!

造成台海風高雲急原因,除陸方認定台灣方向偏差外,更重要的是地緣政治:美中關係丕變導致中共強勢對應,台海出現結構性不穩定。

拜登宣示不再延續前朝以推翻中共政權為目標的政策,並將改變單邊主義,與盟國共商對策,將中國定位為競爭者而非對手,無意發動對中冷戰,首份「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對中政策,列舉敵對、競爭、合作,一時間美中新交流模式呼之欲出,共和黨人批評拜登親中。

然而,新政府對中交往,至今只有敵對(競爭部分則提出兩兆美元振興經濟方案),日昨商務部長雷蒙多公開表示,將繼續川普對中貿易戰,對中關稅「保住鋼鐵業和鋁業的工作機會」。

造成中共對拜登徹底失望的,其實是國際因素,新冠狀疫情加上港版國安法,使歐洲國家對中態度出現轉折,拜登連結國際對付中國政策,應聲連連!

一月廿六日,國務卿布林肯就任三天後,和歐盟外長通話,雙方約定就中國議題緊密合作。三月十八日阿拉斯加美中高層會前,美官員先至日、韓取得諒解;同時,英國發表外交政策大綱,將重心轉往印太。

阿拉斯加會談不歡而散,廿二日,美聯合英、加、歐盟,制裁新疆官員,澳紐也加入譴責;廿四日,布林肯和歐盟負責主管見面,同意重啟關於中國的對話,翌日,拜登參加歐盟視訊峰會。四月五日,印太四方安全對話四國,參加法國主導孟加拉灣軍演,促使遼寧艦南下;據報日德將於四月中舉行二加二會談,商討自由開放印太,德國也將在八月派遣軍艦通過南海巡弋亞洲,防長稱「中國有意按照自已的藍圖打造世界秩序」。

對北京言,新的國際合縱連橫,已出現西方圍中態勢,這或許是阿拉斯加會後,人民日報刊出辛丑和約照的原由之一,中國的反應,強勢而立即。

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宏業,逐漸激發新的民族主義情緒,習在十九大報告,「中國的新時代已經到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每天都在接近世界的中心」,這和他在今年兩會中,稱「中國人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以及楊潔篪在阿拉斯加會談中稱「美國沒資格居高臨下」,駐美大使崔天凱稱「不是美國單方面的霸權外交」一脈相承。

以主權和安全為重的新民族主義,對外立場趨於強硬,阿拉斯加針鋒相對,可見一斑;但策略上偏嚴詞反擊,以及回應是以牙還牙。至於對台軍事威嚇,卻不假辭色,未來是否會提升層級,將威懾帶至其他領域?

阿拉斯加會談,美方並未把台灣放在印太區域安全項下,而是和中國最敏感的香港、新疆人權議題同框,美中在這兩處較勁,已是真刀真槍砍伐,未來在台灣議題上,兩強是否比照?

局勢千變萬化,我對策豈可一成不變?












大屋頂下/兩岸弔詭 目的論下降 過程論上升


2021-04-11 03:58  聯合報 /   黃年
太魯閣事故造成嚴重傷亡,習近平以中共總書記身分表達高度關切,祝願傷者早日康復。新華社


為太魯閣號事故,習近平表達悼唁關切,蔡英文亦透過發言人答謝。希望兩岸有心人在這樣的氛圍中閱讀並思考本文。

盱衡大局,兩岸關係如今出現了一個頗堪玩味、必須正視的奇異弔詭。

中共一貫的目標是統一,一國兩制。民進黨原本的目標是法理台獨,也就是正名、制憲、建國。但是,就當前全球態勢、美中台關係、兩岸關係及台灣內部政治的發展趨勢來看,卻出現了一個弔詭情勢:

A、中共統一、一國兩制的目的論,在主客觀條件上,皆趨下降。B、民進黨正名、制憲、建國的法理台獨目的論,也趨下降。

為何說是奇異的弔詭呢?因為,若是想當然爾,當統一、一國兩制下降,法理台獨的意圖照理說可能上升;同理,當法理台獨的企圖淡化,統一的動作照理說可能上升。然而,當下這個弔詭卻是:A與 B皆有同樣且明顯的趨緩、趨淡、趨降的走勢。

相對於目的論的下降,兩岸雙方的過程論似有抬升的跡象。北京搶救九二共識,重申承認台方主張「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民進黨則又回到「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並預告「修憲不會走極端」。北京強調「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方則指出「和平、穩定、發展是兩岸最大公約數」。最受矚目的當是北京兩會對台下架「一國兩制」後,習近平上月在福建未訪視軍隊,而主張「兩岸三融」,宣示「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這些跡象,若解讀為雙方在目的論上皆趨下降,而漸將重心轉移至過程論,應當是合理的推論。

兩岸關係經台灣解嚴卅餘年後的曲折發展,卻在今日觸礁擱淺,主要是過去誤設目標及太過強調目的論,而未建立足可維持和平競合、可大可久的過程論或方法論

例如:民進黨以台獨為目標,即根本無可能維護和平競合過程論。北京用一國兩制之類以消滅中華民國為目的的統一主張來處理兩岸關係,也不能成為培養「心靈契合」的過程論。更遑論叫囂武統

前述中共與民進黨雙方的「目的論」均趨下降,可見兩方原始的目的論均難運作,並因而扭曲及破壞兩岸的互動過程,以致未能累積足以完善兩岸關係資源與條件

其實,兩岸均曾有「過程論」的思考。台方的顯例即是《國統綱領》,將兩岸競合過程分為短、中、長程三階段,即三個過程。中共方面,則汪道涵的「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正是精采的過程論。至於列入十八大政治報告的「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及迄今一說再說的「雖然海峽兩岸尚未統一,但…不容分割」,亦均是過程論。就此以言,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所稱「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亦是過程論的基礎

統一不容易、法理台獨不可能。目的論的下降,必使「過程論」抬升。而過程論的重點是在希望兩岸能維持和平穩定的競合關係,不要變質,增加友善,不要仇恨,並能醞釀累積兩岸雙贏共生的終局解方。而要維持兩岸關係不變質、不仇恨,最根本與最關鍵、最具體的課題,就在必須設法使中華民國不變質,繼續維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

請注意。此處說「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關係」,與蔡英文所說「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有一處不同,就是「兩岸關係」與「兩岸事務」的用詞不同。

這就牽涉到北京方面的相關論述。當年在九二共識的往復議論中,北京方面容納了台方所說「雙方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一中各表),但最後又加了一個尾巴,即「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據此而論,即使雙方達成了包括 ECFA 在內的廿三項協議,卻皆屬事務性商談」,中共不承認其政治意義這種主張是無理而荒唐的,因為簽了這麼多協議,至少必須承認中華民國的治權

因而,蔡政府遂有「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之說,也就是可能暗喻民進黨只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亦即僅停留在「事務」層次,至於政治認同的問題則另作別論。所以只說「兩岸事務」,而不說更高政治層次的「兩岸關係」。

這是一個諷刺的畫面。北京主張「一中各表」不可用於事務層次,民進黨則稱「中華民國憲法」只能用於事務層次。

爾虞我詐,兩敗俱傷。中共空言接納「一中各表」,但用「事務性商議」加以排除,那麼怎能責怪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民進黨空言「中華民國憲法」,但也只用在「兩岸事務」,則怎能責怪中共不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兩方都想利用中華民國」,但皆未真實面對中華民國。這是兩岸未能建立和平競合的「過程論」的根本原因。過程既然虛假,豈能成就可欲之目的

現在,多數看法認為中共與民進黨已形同水火,漸行漸遠,我則認為雙方正在做「相向而行」的試探。而試探的主要軌道就似在於想將重心從「目的論」移向「過程論」。

過程論的核心工程就是要使兩岸關係勿再異化變質。而要使兩岸關係不再異化變質,就是要使中華民國勿再異化變質,並以中華民國為兩岸過程論的定海神針。

那麼,如何使中華民國不再異化變質呢?就是《大屋頂下》主張的「兩不路線」。也就是:「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或者:「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你不台獨。」

由於一國兩制、武統或法理台獨的目的論均推車撞壁,才有過程論的抬升。當然,只有過程論,也撐不起兩岸的中長程關係。但是,只要能以中華民國為主軌來支撐兩案的過程論,則「從合理的過程,到改善之目的」,培育起「心靈契合」,那麼兩岸未來的目的論應當也就不會偏離雙贏共生的境界。

兩岸的目的論有待改善改良,因此兩岸和平競合的過程論更不能破滅。雙方應有警覺:此時過程論的重要性已經超過目的論。

過去,是因誤設的目的論,扭曲了過程論。未來,應以合情合理的過程論,來重塑出改善改良的目的論。比如說「大屋頂中國兩治」即是一個想像。

回顧文首所說的 AB 兩個升降現象,期盼兩岸皆能理智面對這個必須正視的奇異弔詭。













當資源班孩子考上技術證照…


2021-04-11 04:02  聯合報 /   洪太/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一早有國中主任傳訊息:「好消息:阿銘考上丙級變壓器證照,他是那資源班孩子喔!」一般學校,資源班孩子因學習能力慢,對他們期待少,相對關注也少;但也有國中一視同仁,讓資源班孩子加入假日技藝班,難免讓人擔心他們學得來嗎?

去年訪視時,我帶禮物去,請主任找值得鼓勵孩子受獎,他是其中之一,受獎理由是他住在接近中寮的偏遠山上,騎腳踏車回去要花一個多小時路程,但他從不缺席。有孩子忙不迭地補充說:「他家地址 google 找不到喔。」可見佩服他的精神。

阿銘憑著不缺席、默默練習,考上證照,難怪主任興奮莫名,這張證照的意義多麼重大呀!更讓我們省思:是否經常由孩子外在條件或表現,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幼時住在山上的我,經常看到父執輩砍下竹子,鋸成一段段,在一些幼小樹苗旁插下,用布繩輕輕將小小樹幹和竹子綁在一起,藉之支撐小樹苗;資源班孩子不就像是枝幹弱小的樹苗嗎?需要的就是那一根根足以支撐成長的竹子。期望這些小樹苗能蔚然成林,長成一片風景。












拜登大撒幣 能刺激經濟復甦嗎


2021-04-11 04:02  聯合報 /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長(台北市)
美國總統拜登在3月31日公布規模逾2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計畫。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新刺激計畫,能不能再度讓美國扮演世界經濟火車頭,加速全球復甦,是國際頭條大事。

三月卅一日,拜登提出第二套基礎建設一攬子計畫。這個計畫反映拜登全面振興經濟願景和路線。他同時將公司稅率,從廿一%上調至廿八%,挹注振興計畫資金來源。這項計畫外界稱為「兩倍速印鈔救市大撒幣」。

新刺激計畫究竟可不可能落實,有幾個問題須先釐清。第一,規模龐大力度空前的計畫,乃採「分步走策略」,全程必須耗時八年以上,各方懷疑在其任內,無實現的可能。

實際上,拜登宣布的祇是第一部分,規模僅二點六兆美元,低於此前預測的三至四兆美元;不過,路透報導拜登應會在四月下旬提第二部分,至少再加二兆美元。固然,第一部分國會通過不至有罣礙,但第二部分國會能不能全盤接受,尚屬未定之天?

第二,新計畫的宏大目標,是為發揮大政府作用,「重建新美國夢的更美好未來」;既要聚焦於短期內加快從疫情中復甦步伐,也希望借此改變飽受詬病的長期問題,包括:基建設施落後、族群不公不義不平等加劇,及應對氣候變遷等課題。同時,拜登也計畫進行「一次性資本投資」,提高美國全球競爭力。

整體看,即便是第一部分計畫政策目標都嫌龐雜,不易立竿見影。

第三,跨國智庫認為,第一部分基建支出,將進一步推高聯邦預算赤字,惡化美國的「財政斷崖」,美國可能「歐豬五國化」。另外,拜登加徵企業稅做法,將更加惡化國內投資營商條件,導致國際投資不來,本土廠商將業務向海外遷移,對實體經濟部門成長,產生負向影響。

如此龐大計畫,必將引發新一輪政治角力,肇致國內更加撕裂動盪;是則,遑論重返全球領袖地位。












美台交往新則 一石二鳥


2021-04-11 04:02  聯合報 /   徐勉生/對外關係協會前常務理事(高雄市)
美國國務院宣布已完成與台灣交往的新準則,鼓勵美台接觸,反映台美雙邊深化的非官方關係。 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國務院九日發出新聞稿,聲稱已完成美台交往新準則。此時宣布交往新準則,有三重考量。一是不得不為;二是想要讓大陸放心;三是讓台灣開心。但是新聞稿只有原則性宣示,仍待更具體的往來規範。

第一,前國務卿龐培歐在今年初宣布取消美台交往限制後,拜登政府必須對前政府的措施處理。是要「川規拜隨」?還是另有作法?必須給外界一個明確答案。

其次,前政府取消美台交往限制後,繼之宣布駐聯合國大使將訪台。此舉引起北京極度不滿,向美方強烈抗議,終迫使美國取消。拜登政府就任後,雖與中共針鋒相對,但也必須讓中共知道美國會考量中共的底線。

尤其是國務卿布林肯三月十日出席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時,公開稱呼台灣是「國家」。雖然布林肯沒有多加著墨,但其中隱含美國有意與台灣「關係正常化」。此事當然引起北京疑慮。此時宣布與台灣交往新準則,刻意提及「一中政策」及「非官方關係」,就是向北京澄清立場。

對台而言,此項新準則放寬與台灣間往來,兼具象徵意義與實質意義。據透露,美國鼓勵工作層級會議在聯邦建物內舉行,也可在我駐美代表處舉行。換句話說,美國官員得以公開進入我代表處及雙橡園。另一方面,過去我駐美官員到國務院拜訪,也從「可做不可說」,變成公開作為。這是項值得欣慰的新發展

事實上,美台官員接觸限制雖行之有年,但在執行面卻有相當大彈性,也因人而異。尤其是台美間經貿、文教、觀光交流密切,同時我向美採購軍備,雙方不可能互不往來,只是保持低調而已。今後可公開會面,不必再隱瞞

然而,新準則仍有限制,包括不得在會面場合展示中華民國國旗,美方官員不得參加台灣方面有國家主權象徵的活動,例如我國慶酒會。由此看來,美國還是設定了框架,這是美中不足。

總之,國務院擬的新準則,是拜登政府一方面給自己找到明確道路,同時在大陸與台灣之間取得平衡的高明之舉。


嚴震生/象牙海岸與塞內加爾的危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嚴震生/象牙海岸與塞內加爾的危機?
◆  黃介正/推遲廿年的美中戰略對抗
◆  劉維公/心冷戰時代
◆  盛治仁/人生確實是個旅程
◆  馬凱/還我居住人權 其他免談
◆  林中斌/拜登:制中強勢 反射內憂 不無契機
◆  方祖涵/真的會有東京奧運嗎?







嚴震生/象牙海岸與塞內加爾的危機?


2021-04-11 03:53  聯合報 /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象牙海岸選舉委員會今天宣布,總統烏阿塔哈獲得94.27%選票,壓倒性贏得第3個任期。圖/法新社


非洲象牙海岸塞內加爾在近一個月內,出現兩個不同的總統繼承變數,其發展有可能形成政治不穩定的導火線。雖然非洲國家何時獲得新冠肺炎疫苗,衣索比亞內戰是國際社會關注焦點,但個別國家政治危機,亦不容忽視

首先,上任才半年多的象牙海岸總理巴卡尤科,今年三月初因新冠肺炎、瘧疾及癌症,病逝德國。諷刺的是,巴卡尤科是去年七月前總理暨總統候選人庫里巴利因病逝世後,才接替總理職位。雖然瓦塔哈總統不顧任期爭議,去年底總統大選連任,但大部分觀察家皆認為,巴卡尤科會接替七十九歲的瓦塔哈,成為下屆總統;如今英年早逝,將再次打破瓦塔哈的布局。

同時,被國際刑事法庭以違反人類罪行起訴的象牙海岸前總統巴博,三月底被判無罪釋放。這位瓦塔哈的前任,原本想參加去年底總統選舉,但因官司纏身被排除,如今成自由之身,加上國內仍有相當支持度,回國後絕不可能就此退隱,會再度投入政治。

另一個前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出現近年來最大政治抗議活動,成千上萬年輕人走上街頭,商店(特別是法國人擁有的)遭到打劫,大學生用石頭攻擊警察,網際網路遭到封閉。抗議起因是因被控強姦罪的反對黨領袖宋柯,三月三日前往法庭途中向街頭群眾致意時,被警方以破壞公共秩序之名逮捕。當他三月八日正式出庭時,宋柯支持者在首都達卡和其他城市發動抗爭活動。

由於塞內加爾經濟停滯不前,失業率攀高,宋柯煽動年輕人對總統薩爾的不滿情緒,進行抗爭。除經濟問題外,薩爾個人是否會再競選連任,則是另一個爭議焦點。薩爾是在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擊敗在位的瓦德,當選七年一任總統;民國 105 年(一六年)公投將總統任期改為五年一任,限期兩任。薩爾在民國 108 年(一九年)成功連任後,究竟能否再投入民國 113 年(二四年)總統選舉,該國憲法法庭解釋是否定的。不過,近幾個月來,薩爾似乎暗示有不同想法,引起反對黨的關切。

宋柯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擔任稅務督察時,因公開批評政府遭薩爾解職。隨後他自行組黨,參選民國 108 年(一九年)總統大選,儘管得票僅百分之十二,排第三,但顯然已成薩爾最具威脅的挑戰者。在宋柯與其支持者眼中,這次刑事起訴案件就是要剝奪他在民國 113 年(二四年)參選的正當性。由於過去十多年來,薩爾經常用不同名目,打壓政敵、排除異己,因此宋柯的遭遇,讓人有似曾相識感覺。

瓦塔哈總統指定接班總理相繼過世,多少讓外界擔心好不容易脫離內戰陰影象牙海岸,是否又會出現政治不穩定的動亂。塞內加爾的薩爾應當記取瓦德總統教訓,後者同樣利用修憲任期變動為由,要參選第三任,卻遭選民唾棄,薩爾無需重蹈覆轍。塞內加爾已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完成民主鞏固,因此任何有可能引發民主倒退因素,都應盡速將其排除。